1. 首页 > 娱乐生活

黎城黄崖洞革命纪念地

AAAA级旅游景区

黎城黄崖洞革命纪念地

纪念地概况 黄崖洞革命纪念地位于黎城北部45公里东崖底镇上赤峪村西黄崖山。面积50多平方公里,海拔在1500至2000米之间,山势嵯峨,群峰突兀;一泓涧水,破崖而出,构成一条迂回曲折、峭壁对峙、沟壑纵横的带状深谷。因居中的悬崖上有个距谷地约30米、可容百人的天然大石洞,故名黄崖洞。黄崖洞曾作八路军兵工厂的仓储之用。洞因厂而名,厂因洞而存。1942年9月,为纪念在保卫战中牺牲的革命烈士,在水窑山中修建了一座烈士公墓并建起一座7米高的纪念碑,碑文上刻着43位烈士的英名和原八路军总部特务团团长欧致富撰写

聚焦 | 邹城市两处革命纪念场地被命名为第四批山东省党史教育基地

近日,中共山东省委党史研究院公布了“第四批山东省党史教育基地”名单。此次全省共确定55个,济宁市4个,其中邹城市2个,位居济宁市首位。

按照山东省委党史研究院《关于遴选命名第四批山东省党史教育基地的通知》要求,邹城市委党史研究中心积极组织对全市的红色资源、党史教育基地逐个筛选,进行了认真考察、审核,联合田黄镇和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推荐上报邹东红色教育基地和邹城市烈士陵园 2处革命纪念场地参加遴选。

邹东红色教育基地在田黄镇域内多点分布,有“邹东革命纪念馆”“十八盘山红旗广场”“小山战斗纪念碑”“瓦曲惨案纪念地”“鲁南抗日子弟小学旧址” “一区委三地委、鲁南一地委旧址”等红色遗迹遗址13处。邹城市烈士陵园始建于1955年,1993年搬迁至北兴路989号,陵园占地164亩,共安葬烈士1183名,建有烈士纪念碑、纪念馆、英名墙、烈士墓区等纪念设施。

我市这两处党史教育基地,在党史教育内容上具有鲜明的特色,在党史教育软硬件建设上达到了省内先进水平,在党史学习宣传教育工作中起到了引领和示范作用,为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深入开展,传承好红色基因,迎接建党100周年,发挥党史宣传教育阵地作用,开展党史党性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文字:市委党史研究室

视频:记者 李勇

编辑:孟聪

审核:张琦 牟巧环

版权声明

本文系邹城市融媒体中心原创稿件,版权归邹城市融媒体中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已经本中心授权使用的,应在转载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邹城市融媒体中心。违反本声明者,本中心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公众号

FM961

邹鲁融媒

APP

邹鲁融媒

邹鲁融媒

邹城发布

微博

邹城发布

榆林红色革命教育基地巡礼第12站丨毛主席东渡黄河纪念地

毛主席东渡黄河纪念地

毛主席东渡黄河纪念地位于吴堡县岔上镇川口村,距离县城30公里,地处黄河之滨,东部与山西省临县隔河相望。总占地105亩,主要包括毛主席东渡纪念碑、东渡黄河雕塑以及转战陕北浮雕。作为中国革命的重要转折地和陕北红色文化资源的主要代表,它是见证中国共产党成长、成熟的一块革命圣地,也是驰名华夏的红色旅游之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东渡黄河

离开延安,陕北转战。毛泽东虽然身处陕北一隅,却心系全国,周恩来总理曾经风趣地说:“毛主席在世界上最小的司令部里,指挥了世界上最大的人民解放战争”。1948年3月,无论是从陕北还是从全国的形势看,毛泽东坚持留在陕北的任务已经胜利完成。他曾经说过不打败胡宗南,绝对不过黄河,那么现在,是过黄河的时候了。为了迎接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中央机关决定东渡黄河,到华北去,尽快与中央工委、中央后委会合。汪东兴受命到吴堡县的川口去做好东渡黄河的准备工作。一切准备就绪,船工薛海玉带领几十个年轻人开始了渡河训练,每天上午和下午进行一个来回,经过几天的训练,船工撑船技术更加熟练,战士们对黄河的水性更加熟悉和了解。为了对付上游冲下来的冰块,对船体造成的威胁,汪东兴和船工们研究了一系列的措施,确保渡河万无一失。

1948年3月23日,是个风和日丽的好天气,中央各机关都开始陆续出发,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居住4个多月的杨家沟。为了防止国民党飞机的捣乱破坏,迷惑敌人,确保党中央机关东渡的顺利进行,汪东兴率领部队和地方政府,还专门在川口渡口以北的佳县木头峪渡口,以南的拐上渡口,宋家川渡口分别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渡河活动,以掩护川口的渡河行动。毛泽东站在黄河边上非常感慨,看着黄河说:“黄河呀,对我们是有恩情的,陕北人民我们是不能忘的,这一年在陕北转战,不虚此行。”

在撤离延安一年零五天的日子里,中央前委辗转行程1000多公里,住过数十个村庄,两次和敌人几乎相遇,哪怕是在最危急的时候都没有渡过黄河。毛泽东和党中央留在陕北与国民党巧妙周旋,不仅安定了民心,使人民群众看到了希望,也鼓舞增强了陕甘宁边区和全国各解放区军民的战斗意志。随着战略进攻号角的吹响,直接夺取全国政权的任务,已摆在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人的面前,此刻他要渡过黄河,他要到更广阔的地方去,毛泽东脚踏黄河,背靠陕北,以胜利者的姿态,东渡黄河、奔赴华北,指挥全国解放战争。

毛泽东在川口东渡黄河,中国革命的胜利从陕北的延安和榆林,走向西柏坡,走向全中国。川口东渡,渡的是中国革命的方向,渡的是中华民族的命运。

不忘历史

▲薛海玉(中间年长者)

当年曾亲自组织人员扳船送毛主席过黄河、亲耳聆听毛主席说“陕北是个好地方!”的薛海玉,永远忘不了1948年3月23日这个特殊的日子,更忘不了在自己耳边回响了半个世纪的伟大声音,他乐此不疲地向前来参观学习者讲述毛主席东渡黄河的事迹。新中国成立以来,每年的3月23日,都是吴堡人民忘不了的日子,毛主席东渡黄河是中国革命史的闪光点和转折点,是陕北老区的光荣,也是吴堡人民的骄傲。

▲吴堡县70年代竖立的“毛主席东渡纪念碑”

▲毛主席东渡黄河纪念公园

电子邀请函

电子攻略册

快扫我呀

来源:榆林党建

内黄县红色记忆连载之五——冀鲁豫军区诞生暨八路军第二纵队整编纪念地与“内黄红色沙区革命纪念馆”

内黄县在大革命时期就建立了党的组织,在土地革命时期的农民革命斗争蓬蓬勃勃。1937年“七七事变”后,内黄红色沙区即组建成立了抗日武装,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始了武装抗击敌人斗争。1939年,杨得志率部开辟建立了以沙区为中心的冀鲁豫抗日根据地。1940年4月底,冀鲁豫军区在沙区的内黄县南张保村成立,是冀鲁豫边区抗日根据地最早的军事领导机关;同时,在沙区对八路军第二纵队进行整编并宣布成立冀鲁豫边区军政委员会。1941年1月,冀鲁豫边区行政主任公署在内黄县张固村选举成立。冀鲁豫军区和八路军第二纵队在中共党史和中国抗战史上,都占有重要的位置。

内黄县南张保村冀鲁豫军区成立暨八路军第二纵队整编旧址和冀鲁豫边区行政主任公署成立旧址,1986年被内黄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9年“内黄红色沙区革命纪念馆”建成,占地面积1600平方米,共分8个展区:红色沙区在这里奠基、沙区农民运动蓬勃发展、炸不烂摧不垮的红色坚强堡垒、解放区的一面旗帜、红色沙区的九个战例、红色沙区英烈、在红色沙区战斗过的开国将军和副部(军)级以上的领导人、内黄新貌。纪念馆共展出历史图片1600多幅,采用现代声光和红外线感应技术,全面展示了冀鲁豫沙区从大革命到全国胜利的革命斗争历程。

内黄红色沙区革命纪念馆——冀鲁豫军区成立浮雕

抗日战争初期,“为了坚持敌后持久抗战,发展和巩固抗日根据地,中共中央军委根据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决定的‘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战略部署和华北、华中敌后的新形势,决定:八路军第115师主力挺进山东,第120师主力进入冀中,第129师主力进入冀南、冀鲁豫等平原地区,帮助和配合地方党组织,放手发动群众,广泛深入地开展群众性游击战争,大力发展人民抗日力量,扩大和巩固抗日民主根据地。”(《中国共产党历史》534页)

1938年8、9月间,129师东进纵队司令员陈再道和386旅政委王新亭、115师344旅代旅长杨得志,统一指挥东进纵队、青年纵队、新一团、689团,在卫河沿岸发起漳南战役,基本肃清了平汉路以东、漳河以南和卫河两岸近百里地内的伪军与土顽部队,开辟了内黄、汤阴、浚县、安阳、滑县等县,建立了内黄、安阳、汤阴三个县的抗日民主政府。漳南战役结束后。杨得志率领344旅688团到内黄县的井店、千口(井店、千口当时属濮阳县,1949年划给内黄县)、后河一带活动,帮助恢复建立了中共内黄县委,筹备成立了濮内滑三县边抗日救国会,整顿扩大地方抗日武装。年底,杨得志奉命回山西修整。

抗战时期的沙区电台

杨得志发现,在这里建立根据地开展抗日游击战争,有四个得天独厚的条件:1.有坚实的群众基础。由王从吾、平杰三、刘汉生、陈少敏、赵纪彬等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各级党组织,始终在坚持战斗。2.行政区划犬牙交错,远离中心城市,敌人的统治薄弱。3.地处黄河故道,沙丘起伏,沟壑纵横,枣林密布,不利于敌人大部队纵深作战。4.人口稠密,兵员充足,有利于扩充部队。1939年2月,杨得志、崔田民再次率领344旅旅部100余人,开赴冀鲁豫边区的井店镇,与先期到达的韩先楚会合,开辟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

2002年出版的《中国共产党历史》写到:“在冀鲁豫根据地,1939年2月,八路军115师344旅代旅长杨得志等率领部分兵力,从晋东南进到濮阳、内黄、滑县一带,随即和地方武装合编为冀鲁豫支队,开展游击战争。到年底,部队扩大到7000余人。1940年4月,黄克诚率八路军第二纵队主力由太行山区东进到冀鲁豫边区,同冀鲁豫支队会师合编,成立冀鲁豫军区,黄克诚兼任司令员,崔田民任政治委员。同时,成立鲁西军区。萧华任司令员兼政委,杨勇任副司令员。到1940年底,冀鲁豫根据地向南发展到陇海铁路,西面、北面晋冀豫根据地,东面与山东根据地相邻。”(《中国共产党历史》537页》)

1940年4月18日,冀鲁豫区党委在清丰县王什集成立,委员会由王从吾、杨得志、刘晏春、崔田民、信西华组成,书记王从吾(当时,王从吾在延安未到职,4月底,太南区党委书记张玺随三四四旅到冀鲁豫边区,任党委书记),组织部长信西华,宣传部长刘晏春。区党委成立后,机关驻在内黄县大堤口、后化村等地。

1940年4月30日,冀鲁豫军区在内黄县南张保村成立,同时宣布八路军第二纵队整编后的领导机构(南张保村距离清丰县王什集约6公里)。冀鲁豫军区:司令员黄克诚,政委崔田民,参谋长卢绍武,政治部副主任唐亮。八路军第二纵队:司令员杨得志,政委黄克诚,参谋长卢绍武,政治部主任崔田民。并成立冀鲁豫军政委员会,黄克诚任书记,成员有:杨得志、张玺、崔田民、信西华、晁哲甫、安法乾。军政委员会是边区党的最高领导机关,对冀鲁豫边区党政军群实行一元化领导。冀鲁豫军区、第二纵队司令部和军政委员会机关随主力部队活动。

1940年4月30日,冀鲁豫军区在内黄县南张保村成立。这是成立时冀鲁豫军区领导人合影。左起:昌炳桂、刘震、杨得志、吴新泉、卢绍武、崔田民、李雪三、覃健

当时,冀鲁豫边区共有18个县,即河南省的浚县、滑县、考城、内黄、封丘、安阳6个县;山东省的菏泽、郓城、曹县、濮县、观城、范县6个县;河北省的东明、长垣、濮阳、清丰、南乐、大名6个县,大小市镇200余个,村庄约有万余,人口300多万(《1940年韩先楚《冀鲁豫根据地概况》)。冀鲁豫边区1941年7月发展到49个县,1944年6月发展到101个县。

1941年1月7日至15日,冀鲁豫边区在内黄县张固村选举成立冀鲁豫区行政主任公署(三三制政权),行署主任晁哲甫,副主任崔田民、贾心斋。行署机关先后驻内黄县大堤口、桑村等地。至此,冀鲁豫边区完成了党政军机构建设,实现了全区的统一领导。

1940年4月,冀鲁豫军区辖三个军分区:

第一军分区(直南):司令员 朱 程、政委 闻允志;

第二军分区(豫北):司令员 唐哲民、政委 裴志耕;

第三军分区(鲁西南):副司令员张耀汉、政委 张应魁。

在沙区整编后的八路军第二纵队,辖:

新一旅:旅长:韦杰 、政委:唐天际。新一旅留在太行山,此时仍属八路军第二纵队,后划归129师建制。

新二旅,由冀鲁豫支队第一、第二、第三大队改编为第四、第五、第六团。旅长:田守尧,当时田守尧在延安学习,由杨得志兼任旅长(该旅南下后即不兼),政委:吴信泉,副旅长:常玉清,政治部主任:李雪三。

新三旅,由豫北独立支队和冀鲁豫支队的豫北大队改编为辖第七、第八、第九团,旅长:韩先楚,政委:谭甫仁,副旅长:赵基梅,参谋长:李星三。

三四四旅,由687团、688团、689团编成,旅长:刘震,政委:康志强,参谋长:沈启贤,政治部主任:高农斧。

河北抗日民军第一旅,辖民一团、民三团,旅长:朱程、政委:闻允志。

南进支队(亦称赵谭支队),辖16团、32团,司令员 赵承金,政委 谭冠三。

1940年4月,八路军第二纵队新编第二旅在内黄县牡丹街、李官寨整编,这是整编后连级以上干部在牡丹街清凉寺的合影

1940年6月,冀鲁豫军民粉碎了敌寇“五•五大扫荡”后,根据党中央毛主席的战略部署,由黄克诚将军率领八路军第二纵队主力344旅和新二旅的5、6团共计12500人南下支援新四军,1941年“皖南事变”后,改变为新四军第三师第八旅和第十旅,开辟和坚持了豫皖苏根据地。第二纵队主力南下后,杨得志任冀鲁豫军区司令员;不久整编成立了新的第二纵队,司令员仍然任司令员。

1941年4月,日寇对以内黄沙区为中心的冀鲁豫根据地进行“绝望大扫荡”,根据地遭受极大创伤,冀鲁豫军区主力部队转移到山东濮范观地区(今分属河南省、山东省)。7月,鲁西与冀鲁豫两区合并为冀鲁豫边区,合并后的冀鲁豫军区司令员为崔田民,政委苏振华。1944年6月,冀鲁豫与冀南两区合并为冀鲁豫边区,合并后的冀鲁豫军区司令员宋任穷,政治委员黄敬。

1944年11月至1945年1月,冀鲁豫军区部队在开赴前线。

冀鲁豫军区的成立,标志着冀鲁豫边区抗日武装有了统一的坚强领导,从此开始了更加波澜壮阔的抗日游击战争。

来源:云上内黄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23719.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