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大同古城墙

AAAA级旅游景区

大同城墙位于大同市中心区域,古城面积3.45平方公里,轮廓呈正方形。现存城墙是明代大将军徐达在汉、魏、唐、辽、金、元旧城基础上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增筑起来的。城墙高14米,上宽12米,下宽18米,周长7.2公里,建有主城门四座,东曰和阳门、南曰永泰门、西曰清远门、北曰武定门,同时还建有护城河、吊桥、城楼、箭楼、月楼、望楼、角楼、控军台等一系列军事设施,是我国现存较为完整的一座古代城垣建筑。古城墙与护城河及环城公园如今已成为大同这座千年古都一道亮丽的风景。

大同古城墙据明正德十年(1515)《大同府志》载,明洪武五年(1372)大将军徐达在唐、辽、金等旧土城基础上增筑新城,平面略呈方形,东西长1.8㎞,南北长1.82㎞,周长7.24㎞,面积3.28㎞2。原城设四门:东曰和阳、南曰永泰、西曰清远、北曰武定。四门之外有瓮城。整个城池的形制为东西略长的矩形城池。2008年开始对大同古城墙实施保护性修复,并构筑形成了重要遗存保护展陈体系。

大同古城墙

北小城:北小城现存城墙2286米,已毁1222米,原城总长为3508米,南北均为934米,东城墙810米,西城墙830米,为不规则矩形郭城,现东墙保护工作已接近尾声。

南小城:南小城为锥形郭城损毁较为严重,原周长3684米。现存城墙约为900米,南北垂直距离为1230米,东西之间最宽处为795米,最窄处为214米。

大同是我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作为明代九边重镇之首,历史上占重要地位,明代视大同为“首都之门户,三晋之屏藩,中原之保障”,被誉为“北方锁钥”。因而大同城池建设无与伦比,无论高度、厚度、基础、建材、布局、设施和防卫体系均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中国古代城墙建筑的代表作,弥足珍贵。通过对大同古城墙的科学保护和系统研究、全面展示,有助于我们了解大同地区的历史发展和古城墙的演变过程,并认识其独特的历史价值和社会意义。2008年,大同市全面实施了历史文化复兴与古城保护工程,大同古城墙得以再度修复,目前除西城墙185米外其余城墙已依明代大同城规制修复完毕,并对游客开放。该工程考证严谨、修复有据,并构建了完整的古城墙历史遗存展示陈列体系。

2016年,大同古城墙入列山西省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

全票:30元/人/次半票:15元/人/次

交通

市内乘坐17路华林商厦站下车

开放时间

全天

景点位置

山西省大同市城区(古城南门对面就是善化寺)

行走山西四——大同古城城墙之5、大同南门

大同的四个城门我最后一个去的南门。

我游大同城墙并非一次走完,而是结合大同城内的诸多景点分次游览,第一次是刚到大同那天,从云冈石窟和晋华宫回来,利用剩下的时间去了华严寺,顺游的大同西门;第二次是到大峒的第二天,我先去的大同博物馆,回来路上去的东门,然后沿一路游览法华寺、九龙壁、四牌楼、魁星楼、五龙壁、大同北门。南门是来大同的第三天,是和善华寺、文庙、帝君庙、关庙、鼓楼、纯阳宫串起来一起游的。去南门那天正好下雨,当我们从善华寺出来,兴冲冲的走到南门时,却吃了个闭门羹,正象前边说过的“大同很善于利用古城墙搞活动,此时南门的瓮城里正在举办成龙电影节,不对外开放。

雨中的永泰门内街(内环南路),大同城内环城墙的内环路是单行道,车辆只能顺时针行走

从善化寺前看雨中的大同南门

瓮城里边不让进,登城墙的入口也锁着门,问里边的工作人员何时候开放,回答说:“不知道,等通知。”问大门那的保安,保安说:“明天吧,今天最后一天,明天就结束了。”我在大同只计划呆三天,明天的火车票早都买好了,但不看看大同南门终是遗憾。为什么这么说?这可不是瞎说,那是有原因的。

从卫星图上看,大同四座城门,南门最为复杂,瓮城、月城、关城、耳城环环相套,比哪座的城门都复杂,比哪儿的城门都特殊。这座城门为什么搞这么复杂?这里隐藏着什么奥秘?俗话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我不是内行,我只能看热闹,但不亲自看看热闹终是后悔,不行,不能错过这个机会。于是我临时决定在大同多呆一天,不为别的,就为能亲眼看看大同的南城门。

南门西侧,登城墙的门紧锁着

大同城南门名“永泰门”,“永”是永远,“泰”是安泰,,永泰门南贯三晋,是山西的北大门,取名永泰内涵是“永泰同德”的精神,意思就是国家永远安泰,人民生活祥和,天下从此太平。这即是统制者对政局稳定的希望,也是民众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从永泰门向东看,东边的城墙上有座塔,那就是“雁塔”。城墙上建塔,这在我国城墙建设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它成为大同古城的又一亮点。

雁塔始建于明代天启年间,高度约17米,为八角七级砖构宝塔。其形制端庄稳重、秀丽玲珑,底部每面石碣上还镌刻着全城历朝举子姓名及其功名,以激励后人奋进。塔内设踏垛砖梯,可攀登至顶层了望城郊原野,也是战时重要的观察点。故俗称了望塔。

为了看永泰门,我推迟了返程,在大同又多逗留了一天,自助游就是这点好,想走就走,想游就游,全凭心愿。

第二天,为了合理利用时间,我又先去了两个可看可不看的景点:云龙禅寺、圆通寺,这才二去大同南门。远远看到,门前的临时栅栏已移除,门边停着车,还有人出来进去。我十分高兴,看来今天真的能进去了,我没有白等一天。可我刚走到城门口,保安又把我拦住了。“现在不让进,别的时间再来吧。”“活动不是闭幕了?这不是能进人了?”我指着前边几个正往里走的人问。“他们是拆设备的工人,不是游客。”

我之所以特别特别想进南城门里看看,是因为南城门的结构比较复杂,虽然从城里方向看南城门和其它城门没有区别,但如果你从城外看的话就完全是另一种情况了,其它城门的最外一道城门只比主城墙凸出90来米,南城门的最外一道门却比主城墙突出了足有半里地;其它城门的瓮城月城都是矩型,其外墙不论哪面都是简单的直墙,南城门的外墙却凹凸不平。从卫星图上看,南城门象个倒置的巨大火锅,又有点像是个大坛子,它由瓮城、月城、关城、耳城等5、6个小城组成,可以说是城城相叠、环环相套、有点像迷宫一样。可以不夸张的说,看遍天下的古城,没见过这样的城门。大同城的南城门为什么设计的这么复杂?这里边有什么原因?有什么奥秘?在我研究大同 的功课时,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得要亲口尝一尝。”“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我不是内行,我只能看“热闹”,看看热闹也行啊。没想到我专门多逗留了一天,依然吃的是闭门羹,依然没看成“热闹”。

困扰我的还有一个问题,从卫星图上看,大同的南门是上边的样子,但从老照片上看,南城门又和卫图图上的城门不一样,这又是怎么回事?我百思不得其“姐”,在民国时航拍的老照片里,大同城主城及其三个子城清晰可辨,虽然那张照片没拍全,但南小城的主要部分已经清楚了,照片中的南小城,不论形状还是面积,都和我们现在看到的南门关城有非常大的差别,可以说是天和地的差别。那么真正的南小城又是什么形状呢?

民国时的大同城老照片

我在卫星图上仔细搜索、辨别,终于在永泰南路上,距南城墙1.3公里处的尚都商场南侧,发现了一处名叫明城墙遗址公园的街心花园,花园里保存有40多米长一段东西向的残城墙,原来大同城墙的最南端远到了这个位置,它应该是南小城的最南端,再仔细观察卫星图,南门外的绿地里有几段断续的城墙,原来大同城的南小城是一座最宽处约750,窄处约200米,南北长约1.2公里,象个倒置的大花瓶一样的城池。这才明白,新城门的设计者是把南小城缩小并“艺术性变形,与南城门的瓮城月城揉合在一起。这也算是创造性的“发展”和“继承”吧。

大同古城示意图,证实了我的推测

我沿着北都街向南门外走去。城门里边进不去,瓮城、月城、关城、耳城的内部情况看不了,我想转到城外,能从外侧看看那个与众不同的南门也好,没想到还是不如愿,我云的时候,南门外正在建设南门广场(永泰门广场),北都街的下沉式隧道虽然可以通行,但其两侧全部封闭,游人无法靠近南门。不过我还是看到了一些东西

北都路南侧,残存的南小城城墙遗址

北都路北侧绿地里,残存的南小城西北角城墙,这段城墙残长约170米

北都路过不去,我又拐进北都路北侧(即南护城河外)的绿地里,想沿绿地中的小路接近南门,但走到南门西侧的外护城河拐弯处又被工地的档板堵住了去路,我只能在百米开外远远的拍几张南门关城照片后默默离开。从而带着一分遗憾结束在大同的旅游。

从护城河边看看缩小并艺术化的南门关城

南门关城局部,右侧的三座城楼是关城正门的门楼和东西角楼

行走山西四——大同古城城墙之7、城墙环游(北城段)

城墙观光车的第一站是乾楼。

乾楼建于明初属望楼的一种。大同城墙上共建有52座望楼,含48座平墩望楼(一般称为望楼)和4座角墩望楼(一般称为角楼),数量之多、密度之大全国罕见。大同城的四座角楼中以西北角的乾楼最为高大,此楼尤为高大,结构、造型颇为精美,为我国古城城墙建设所绝无仅有。因其位于八卦十二方位之首——“乾”位上,得名“乾楼”。乾楼是大同城里的最高建筑,成为大同的“镇城之物”,因此又被称为“镇楼”,又由于它外形呈八角茴香型,也被称为"八角楼"、“八谯楼”。

建造乾楼的主要目的是为军用,了望、观察敌情。但和平时期也常有游人登高览胜,欣赏美景、抒发感情,每当玄月初九,登镇楼赏秋光更成为大同的一项传统,“镇楼秋爽”即为大同八景之一。许多文人雅士登临此楼后,曾写下了不少咏怀之作。清朝大同县令吴麟的“镇楼秋眺”中就有“郡城西北有高楼,此曰登临清爽的空气浮”的诗句。其中的高楼即指乾楼。

清末,乾楼毁于兵燹。

进入新世记,为发展旅游事业,大同开始重修古城城墙,乾楼的复建也提上了议事日程,2012年9月,北城墙修复工程开工,乾楼复建随之动工。2013年8月,乾楼封顶。2013年11月,随着建筑塔吊的拆除,高大瑰丽的乾楼亮相于古城大同。

新修的乾楼台基高1.6米,楼高43米,建筑面积2083平米,是大同古城复建中工艺水平最高,造型最漂亮仿古建筑,不同于钢筋水泥的武汉黄鹤楼,乾楼是全木制结构的仿古建筑。它再现了云中八景之一“镇楼秋眺”的美景,成为大同古城的一个标志。

雄伟瑰丽的乾楼

大同城墙与其它古城有一明显不同,其城墙四角不但建有明显向外突出的角墩(上建角楼),角墩之外还有一座望军台(也叫控军台)。望军台为正方型,边长约15、6米,高与主城墙平齐。它与主城墙的角墩并不相连,而是拉开大约6米的距离,上边搭有小木桥与主城墙相通。控军台四周砌有垛墙,战时士兵可在控军台上观察从主城墙上观察不到的死角,也可以侧击冲到城下的敌人。这种独特设计在其它古城池中没有见过, 可以说是绝无仅有。

城墙之外的控军台,受手机功能限制,拍不出其全貌来

控军台与主城墙间的空隙

从网上找的控军台的侧面照片

从控军台上俯视下边的护城河

从控军台上看大同北城墙,最近的那个望楼是与众不同的洪楼,可以看出,它比远处的其它望楼高大的多

从这个角度看北城墙,洪楼与其它望楼的区别更为明显

大同城墙共有48座望楼,它们等距离伫立于大同城墙的四周,每面城墙有12座,48座望楼绝大多数都没有名字,只有一座例外。它就是“乾楼”东侧的“洪字楼”。洪字楼结构和造型与其它望楼不同,其它望楼都是两层,唯洪楼是三层, 其造型颇为精美,为大同城望楼之最。大同城墙的望楼建造是我国其他一些古城城墙所少有的,是研究城垣建筑宝贵材料。

洪楼离乾楼公100多米,但观光车在乾楼停的时间很短,没给游人走到洪楼的时间。车在洪楼又根本没停,我只能看着洪楼从身边一闪而过。这就是我说游大同城墙骑自行车更为方便的理由。

乾楼”东侧的“洪字楼”

观光车的第二站是武定门,即大同北门

北门武定门在古代是大同城通往北方游牧民族地区的大门,也是防御敌人侵犯的主要阵地,所以用武定为名,意为武备安边、平定天下之意。

北门瓮城、月城没有开放,我曾想进去参观没能如愿,现在正好能从城墙上向下俯视一番。

武定门正城门楼,和其它几个城门的正楼一样,都是三层重檐九级歇山顶建筑

从瓮城城墙上看武定门正门上的门楼

武定门正楼的正面

从正城和瓮城接合处看下边的瓮城,瓮城城墙上除了瓮城门外还个小门。

解放后扩修马路,大同古城的几个城门都被拆了,现在看到的几个城门,不论是正城瓮城还是月城,其城墙包括城门都是用现代技术重新修的,北门也不例外。真正的古城墙内部是填土,是层层夯实的三合土,新城墙的内部却是巨大的空膛,城墙上开有小门就不奇怪了。

瓮城城墙上还挂着个“人模”,城墙上为什么要挂个“人模”,可以是搞什么活动留下的吧。

城墙上挂着的模型

武定门瓮城的城门楼,瓮城门楼,又叫偏楼或二门楼,其体型比正城门楼和月城箭楼都小

俯视月城城门

从瓮城城墙上看月城的箭楼

再从瓮城城墙上看月城箭楼

从北门城墙上看大同城,正面的古建筑是魁星楼,左侧的绿顶建筑是重建中的大同代王府。

代王是中国封建社会王爵之一,也指在中国封建社会时代,替代正统王位继承者称王的人,也可理解为代理皇位者。中国历史上代王很多,大同代王府系明朝代王朱桂的王府。

朱桂(1374.8.25-1446.12.29),汉族,安徽凤阳人,明太祖第十三子,母郭惠妃。洪武七年(1374年)七月十八日,诞生。洪武十一年(1378年),封豫王。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改封代王,同年,就藩于大同府。他性格暴躁,建文元年(1399年)时,因罪被废为庶人。明成祖即位后,恢复了朱桂的王爵。可是朱桂仍然没有改进。成祖曾赐玺书给他说:"闻弟纵戮取财,国人甚苦,告者数矣,且王独不记建文时耶?"又下令从今起王府不得擅役军民、敛财物。当时朱桂已经多次被人控诉行为不轨,成祖赐敕列其32条罪状,召朱桂入朝,可是朱桂不来。成祖第二次召他时,在中途把他遣还,把他的三护卫革去,直到永乐十六年(1418年)才恢复护卫。朱桂的王妃是徐达次女、仁孝文皇后之妹。正统十一年(1446年)十二月十二日,薨,共在位55年,寿73岁,谥曰简,由孙朱仕壥继承王爵。

大同城里,成片建设的仿古建筑群

大同古城东北角处,拆除原有房屋后的大片待建空地

从北门城墙上看武定街东侧的代王府

从行驶的观光车上看大同的北城墙

行走山西四——大同古城城墙之8、城墙环游(东城段)

离开武定门,观光车继续向前行驶,下一站是东门。现在我们已经拐过了城墙的东北角,行驶在了大同城的东城墙上,照片中的建筑是城东北角的角楼。

角楼是望楼的一种,因位于城墙拐角处又称为角楼。大同城的四个角楼是按在五行八卦排列的,在五行八卦中,东北角是艮位,东北角楼所以叫艮楼,同理,东南角楼叫巽楼,西南角楼为坤楼。但这几座角楼远不如西北角的乾楼高大,所以没什么名气。

从不同的位置看东北角楼

从行驶的观光车上看大同城里,近处的红顶建筑是东门里的法华寺,远处的绿顶建筑是代王府

东门到了。大同城的其它城门,城里城外的地势差不多高,城门基座的墙体与两侧的城墙也基本平齐,观光车可以直接从主城墙的城门楼下驶过。东门则不然,东门一带,城里城外地势差的很多,至少差3米高,因此东城墙里侧的墙体比较低(外侧不低)。城墙能低,东门不能太低,否则就太矮小了,这样一来东门的基座比两侧的城墙高了一层台,观光车行至东门不能直行,只能绕瓮城(或月城)而行。

东门城墙上也设有服务点,游客在这儿也能租用自行车或乘坐观光车。

从东门南侧城墙上看东城门楼,其地面比我所在的城墙地面高至少一米

从东城门楼下看北侧的城墙,我比远处的游人高了一大截

东城门是大同城墙最早修复的工程,也是城墙游的热门景点,城墙上展出的古炮,炮身表面光滑,应该是现代的仿古制品

从瓮城城墙上看东门的正门,比瓮城城墙明显的高

瓮城的门楼(又叫偏楼、二门楼)

大同古城可称之为我国现存古城之最。其城墙之高大,望楼数量之多、规格之高,可以说是国内之冠,而其城外有城,一个主城、三个子城组团而建的独特布局更是绝无仅有。可以不夸张的说:大同古城是我国古代城镇建筑的翘楚,也是我国古代军事防御体系的杰出典范。

众所周知,现存大同古城城墙是明代大将军徐达在明洪武五年增筑起来的。但大同真正的筑城史要远远早于明代。早在秦代,秦军就在这一带筑有“武周塞,只不过武军塞不在今天的大同城的位置,在云冈以西十里的河谷里。汉代设平城县,县治就在今天的大同城的位置,只是稍偏北一点,在今天的北小城处。两晋时期,大同为鲜卑族领地。建兴元年(313)代公拓跋猗卢定盛乐为北都,修秦汉故平城(即今日大同)为南都(陪都)。北魏时期,拓跋珪于公元398年迁都平城,改号皇帝,改元天兴,以平城建皇城(宫城),另在皇城南侧(即现大同主城位置)建设新的京城,形成南北两城(皇城、京城)并立的吕字型布局,从此平城(即大同)成了我国北方的政治中心,也是当时中国最重要的都市之一。

东门月城的箭楼

北魏以后,虽时局跌宕、朝代更迭,大同归属及城池名称多变(先后用过恒安镇、东州城、北恒州、云州、太平县、云中县等名),但大同城池的位置及规模基本没有变化。五代时期,后唐河节度使石敬瑭拜契丹主耶律德光为父,借契丹兵灭后唐称帝,国号晋。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此后大同先后被契丹、女真、蒙古统治者统治长达433年,先后被辽、金定为陪都(西京),称西京道大同府。在这期间,大同城池多次维修,并北魏时修建南北两城连接起来,整个城池呈凸字型。元初,大同仍是元朝西京。元至元二十五年(1288),改大同府为大同路。

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付将军常遇春收复大同,元军残余远遁西漠。因大同位置重要,洪武五年,大将军徐达奉命督修大同城池,在原南城旧城基础上增筑砖墙。在徐达的精心筹划和严明督工下,大同城池的建筑达到了有史以来最精美的程度,形成今天世人所看到的大同城。

从月城城墙的东南角看瓮城城楼,后边露出一角的是正城的门楼

元朝虽然灭亡了,但明朝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北方游牧民族就是明王朝的心腹之患。元朝后裔及北方其它部族频频入犯,迫使明王朝东起鸭绿江、西迄嘉峪关,沿长城边线陆续设置了九个边防重镇,委派将领,统兵守御。而大同就是九边之一。所以,大同府也称之为大同镇。

明正统十四年七月,瓦刺部在太师也先的率领下,兵分四路大举南下,也先亲统中路大军直扑大同。明军仓猝应战,屡战失利,边陲告紧。英宗朱祁镇在太监王振的怂恿挟持下,贸然亲征,酿成震动朝野的“土木堡”惨败。五十万明军(号称,实际20多万人)全军覆没,英宗被俘,随行大臣百余名被杀戮殆尽。瓦刺铁骑深入北京城下。幸而新任大同副镇守参将郭登以“吾誓与此城共存亡,不令诸君独死”的忠勇之志激励将士,全城军民同仇敌忾,协力守御,在半年之内连续击退也先六次大规模攻击。其间郭登还不断出击,在沙窝、北水头、栲栳山等地接连袭击也先军队,“军气为之一振”。由于大同的有效抵御,使进攻北京的瓦刺军有后顾之忧,致使其不能全力攻取北京。也由于爱国将领于谦率京城军民死守京城,最终击退了瓦刺的入侵,在这战争中,大同充分发挥了屏障三晋、藩卫京师的犄角作用。

从不同的角度再看瓮城城楼

“土木之变”的第二年,巡抚年富首于城北,原北魏皇城旧城基础上筑起一座北小城,即北关城,又名操场城。英宗天顺年间,巡抚韩雍续筑东小城(东关城)、南小城(南关城),东小城即东关城,城呈方型,周长2.5公里,辟有四门。东曰迎恩门、北曰北园门、南曰南园门,西门与主城东门以及吊桥相连。这三座子城俗称三关

解放后,随着城市的发展,大同主城及北小城的城墙大部分俣存了下来,东小城却茫然无存,南小城也仅剩个别墙段。近年为开发旅游,大同先是修复了主城的城墙,接着又开始修建东小城。只是原来的东小城忆不复存在,现在不是在原基础上修复,而是完全的重新修建。

俯视东门月城,想象一下,当敌人冲进月城时,城墙上的守军居高临下射杀敌人的情景

兴建三关之后,又因“镇城孤峙,旁无辅卫”,又于天顺时分别在城东和城西修筑了聚乐、高山二堡。

聚乐堡位于城东30公里处,为大同城左辅,聚乐堡修筑于公元1500年(即明弘治十三年),公元1572年(即明隆庆六年)砖包。资料记载该城堡周长三里三分,高三丈七尺,辟二门,并建门楼内驻守备及大同后卫中前所等官,另有官军722员,马骡190匹,管火路墩9座。慈禧太后西逃亡时曾在这里住过一晚。高山堡即今天云冈区高山村的城堡,在现云冈石窟西11公里处(距大同约29公里)。筑于明天顺年间。明正德《大同府志》记载:高山堡,“天顺二年(1458)建筑。”《宣大山西三镇图说》记载:“本城天顺六年(1462)建置。”《明英宗实录》记载:“天顺五年(1461)春正月己未,筑大同聚落、高山二站城。从巡抚右副都御史王宇言也。”因此,可以认为高山城初筑于天顺二年到六年之间。此时所建的高山城堡“周围三里十步,高二丈一尺”。这两个堡城作为左右两翼,与大同城作犄角之势。至此,大同周围不仅筑起了“三关”,而且又插上了“两翼”,使其军事布防较明初更加严密。

从月城城墙上看城外修了一半的东小城(其南半城已经修好,北半城仍在施工)

东城外的平城纪忆馆,可以看出原来城外的地面有多低

从城墙上看城里,街心的楼阁是太平楼

从城墙上看法华寺方向

从南侧东城墙上遥望东门正楼,不近处有车拐出来的地方是月城城墙接口处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23575.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