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书院门

从西安钟楼南行,将至南门往东拐,便是书院门古文化街,街口有一座古韵十足的高大牌楼,牌楼上方是“书院门”三个金色颜体大字,两旁是“碑林藏国宝,书院育人杰”的醒目对联,街道两旁是青一色仿古建筑,街道为青石铺砌。这里能体会到西安不同于别处的城市风景。书院门向东走到尽头便是碑林。

书院门570多米长的街道,集中了上百家店铺。在二三层雕栏楼阁上,挂着一色的黑底金字牌匾,书写着文萃阁、醉书轩、聚香斋、皓月宫等店名。这里的店铺门面既不像江南商号那样纤巧秀丽,也不同于北京大栅栏那样富丽堂皇,而是古朴敦厚,门面很少有繁琐的装饰,牌匾、楹联,还有深狭的门道,显示了一种儒雅祥瑞、深藏若虚的氛围。商家所售的商品有各种旅游纪念品、工艺品等。然而墨香的古文化街最能体现特色的商品当属种类繁多的文房四宝、书法字幅、国画卷轴、碑帖拓片、蓝田美玉,以及古老的乐器“埙”。

书院门

懂行的人到书院门是看“书”的。这“书”涵盖书、画及相关的一切。这里卖字画的店铺多,里面不仅有许多民间书画爱好者的作品,也有不少名家名作;但是也有赝品。略往书院门的街深处走,卖字画的店铺便越来越多。还有许多临街摆设的摊位,其实就是张书桌,上备文房四宝以及展示有主人写画好的作品。主人就在此或写字,或作画,也出售作品,但是更享受这种陶冶情操和相互切磋技艺的生活。其中不乏功力深厚、作品绝佳的高人。每年都会大批书画名家会聚西安,在这里举办各种展览陈列数十次。

书院门与关中书院书院门的地名起源于在街内的关中书院。关中书院是明、清两代陕西的最高学府,也是全国四大著名书院之一,西北书院之冠。古时明代工部尚书、经学大师冯从吾得罪皇帝被革职回家,在宝庆寺讲学。后来又与陕西省当时的最高行政长官汪可受一同进行“联镳会讲”,听讲人数多达数千人,长安府长官便下令在寺中划出一块地修建“关中书院”。之后,向东又陆续修建了长安县学、西安府学和文庙(今碑林所在地),形成了文化一条街。

书院建筑规模宏大,中间讲堂6间曰“允执堂”,左右房间众多。讲堂后有假山,三峰耸翠,宛若小华岳。讲堂前半亩方塘,竖亭于中,砌石为桥。书院有门两重,大门二楹,二门四楹,郡丞刘孟直书“八景诗”以壮其观,学者王大智书隶字为书院题名。

关中书院建成以后不久,魏忠贤灭了东林书院,关中书院也被殃及。熹宗时,关中书院被下旨拆毁。到康熙3年,关中书院重建。光绪时,改建成陕西省师范大学堂,成为当时西北5省的最高学府。民国时改为省立师范学校,直至解放。

现在的关中书院依旧古色古香,遗憾的是作为西安师范学院及附小的所在地,谢绝非校内人员进入参观的,只能从大门外感受一下里面的古韵书香。

埙埙是中国最原始的一种古乐器,葫芦状,身上有八个小孔,可吹出不同的音阶。音色浑厚悠长、古朴苍凉。卖埙的摊主都会吹上几曲,有时会给购买的游客教一教吹奏的技法。

注意:对于高价的名贵商品,如古玩、高档玉器、名家字画等等,如果自己不十分懂行,没有十足的把握,请慎重购买。另外,购买商品都可还价。

交通乘坐五龙专线、6、11、12、16、23、26、29、31、35、36、40、46、203、204、208、213、213区间、215、216、221、222、229、232、239、302、311、321、323、402、405、501、502、512、600、K600、603、K605、608、609、K618、701、704、706、707、713、800、910、游6、游7路公交在“南门”站���车,书院门在南门内路东。提示:书院门距离钟楼非常近,步行15分钟左右可到。

用时参考

2小时

交通

沿着西安钟楼南行,将至南门往东拐,便是书院门古文化街

门票

免费

开放时间

全天开放,一般晚上十点钟店铺都关门了,冬季会更早些关门

景点位置

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南大街钟鼓楼附近书院门步行街

“一门六院士”,钱钟书家族才是真正的书香门第

钱钟书先生是我国文学巨匠,其创作的《管锥编》和《围城》在他尚在世的时候就已经享誉国内外,更有他与妻子杨绛先生完满的爱情和婚姻令世人歆羡不已。

钱钟书与杨绛

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在我们眼中高山仰止的大家,在他的家族里却是一个不很起眼的'小人物',成就可与其比肩的大家比比皆是。究竟是什么样的家族,才能培养出来如此众多的大师呢?

陌上花初开

钱钟书于1910年11月21日出生于江苏无锡,他所出生的家族就是著名的无锡钱家。

钱家自古就是江南大户,书香门第,其远祖为五代十国时期的吴越王钱镠。钱镠一生政绩卓著,在江南地区修整河道,兴修水利,极大地提高了灌溉的效率,可以说江南成为鱼米之乡,离不开钱镠的高知远见。

钱镠画像

修补钱氏家谱的钱氏后人钱镇国说:'所以有人讲,上有天堂,下有苏杭,钱镠是奠基人。'

钱镠将自己的儿子们分派到吴越各地,所以如今其后人主要集中在江南地区。

钱镠弥留之际更是留下了钱氏'八训''十训',其中的进步有益的部分更是成为了如今钱氏子孙修身治学的圭臬。

钱镠最被世人津津乐道的,是写给归省的王妃的一封简短的信笺:'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

其中饱含的深情和思念,令千百年后的我们读来仍然心神荡漾。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不知钱钟书骨子里的柔情与浪漫,是不是从基因里带了来的。

群星共璀璨

钱氏自五代十国发迹,代代人才辈出,记录在史册的同宗名士就有几千人。而到近现代,更是呈现出了群星璀璨的局面。

有人总结了近现代江南钱氏所出的人才:一诺奖,二外交家,三科学家,四国学大师,五全国政协副主席,十八两院院士。钱氏之辉煌,可见一斑。

钱氏一宗分为好几支流脉。其中湖州钱氏出了中国原子弹之父钱三强,杭州钱氏出了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无锡七房桥钱氏出了国学大师钱穆和中国力学之父钱伟长两叔侄,无锡绳武堂钱氏则出了钱基博和钱钟书两父子。

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

中国原子弹之父钱三强

无锡钱家有'一门六院士'的美名,此六人为:钱穆、钱伟长、钱俊瑞、钱临照、钱令希、钱易。

国学大师钱穆

中国力学之父钱伟长

经济学家钱俊瑞

物理学家、教育家钱临照

力学家、教育家钱令希

水污染防治专家钱易

钱易为钱穆先生之女,钱伟长先生之堂妹,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协副主席,是六院士中唯一还健在的一个。

六人分别在民国与建国后被授予院士称号,在国学、经济学、教育学、物理学、污水处理学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更有现代水利专家钱正英、著名外交家钱其琛、台湾社会活动家钱复、著名金石书画家钱君陶、著名物理学家钱致榕,江南钱氏后人遍布全球,都在各自的领域创造了不小的价值。

还有从古至今钱谦益、钱大昕、钱玄同等钱氏后人,同属江南钱镠支脉,秉承钱氏家风家训。分流东西,同属一源。钱氏家族直到今天还对江南地区甚至全国产生巨大影响,并且继续发展壮大。

家风薪火传

那么,钱镠到底留下了怎样的家风家训,又经过了怎样的发展,才会对后世子孙产生了如此大的影响呢?

无锡钱氏祠堂的《钱氏家训》里有这样一句话:'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必谋之。利在一时固谋也,利在万世者更谋之'

2008年,'吴越钱王与长三角繁荣主题报告会'在杭州举行,钱学森在给其的贺电中说:'我们的先祖,他的政绩只是'致富一隅',而我们后人的事业,是使整个中国繁荣富强。老祖宗地下有知,是会高兴的!'

钱氏家训

这份为天下为苍生的信念,无疑是支撑着钱氏后人不断进取不忘初心的强大精神支柱。钱氏的名士们,不只是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创造出了伟大的成就,更是在维护祖国的尊严和荣誉方面,呕心沥血鞠躬尽瘁,终不负千百年来薪火相传的家风!

学不可以已

'家族是一种氛围,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家教。环境变了,家族也就断了。在历史车轮下,大陆的世家能够逃脱粉身碎骨命运的,非常罕见。现在中国已经没有欧洲意义上那种没断过的家族。'学者钱文忠说。

钱文忠同为江南钱氏后人,任复旦大学历史学教授,季羡林研究所副所长,北京大学《儒藏》精华编纂委员会委员。

钱氏宗祠

钱氏在历史上并非一直是豪门大族,何况分支众多,不可能每一支都过着书香门第的生活。即使是这样,也没有妨碍钱家代代出英才,这还是因为被代代牢记的钱氏家训。

钱镠曾说:'子孙虽愚,诗书须读。'家规中更是规定:'家富提携宗族,置义塾与公田。岁饥赈济亲朋,筹仁浆与义粟。'于是,宋朝开始,钱氏家族就广设义庄义田,扶持宗族兄弟,并将其中的部分财产拿出来专门用作教育经费。

无锡如今尚存的怀海义庄,秉持的宗旨就是:'救灾周急,恤孤矜寡。排解纷,兴学育才。'

怀海义庄

国学大师钱穆和中国力学之父钱伟长,都是家境贫寒,在宗族里的义庄里读书上学。钱穆的母亲不识字,却全力督促钱穆读书,力争要为钱家留一颗读书的种子。

这种全族好学的精神,才是一个真正的豪门贵族、书香门第真正该有的样子。也正是因为全族团结和谐,钱氏才能历经千年而不衰,愈加壮大,愈发积累深厚的意蕴。

钱氏家训中甚至还写了对子孙配偶的要求:'娶媳求淑女,勿计妆奁。嫁女择佳婿,勿慕富贵。'与钱氏联姻的女婿和媳妇,大多数是德才兼备,从杨绛先生身上就可窥见一二。而族内如钱杨二人一般和谐恩爱、相互扶持的模范夫妻,更比比皆是。

钱钟书和杨绛

江南钱氏被誉为'千年名门望族,两浙第一世家',这一称誉恰如其分。在宗族观念日益浅薄的今天,江南钱氏还虔诚地秉行者老祖宗的遗训,相互扶持,好学力行。文能挥笔抒豪气,理能上天定乾坤。可谓是真正的豪门贵族、书香门第。

书院门也是来西安值得浪的地方之一 名字来源于关中书院

在西安城墙南门里,有一个古色古香的去处,这一条不太长的街道,却蕴含着不少文化特色,这就是书院门。

书院门这个地名,起源于在它里面的关中书院,作为明、清两代陕西的最高学府,如今,仍然莘莘学子学习的地方。

据“西安市旅游发展委员会”微博公布的消息显示:来西安能值得浪的地方太多了,今天随机浪到这里:书院门。书院门这条古意步行街里的能看到卖到各种民俗艺术品、笔墨文玩乐器、现代文创产品、书法艺人。

能去往街名的来源地“关中书院”,还有于右任故居纪念馆、宝庆寺华塔,再走走就能到碑林。

今天不多说,“说一千道一万不如自己看一看”,“光说不练假把式”,因此,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自己来浪吧。”

---------------------------------------------------------

有意思、有看点、有态度西安本地生活资讯

让我们一起“浪”起来~(浪西安)

碑林记忆 | 书院门

是为序。

书院门

朱 鸿

书院门实际上是一条街,或一条路,其东起安居巷南口,西以永宁门里环岛为界,长大约300余米,西安人都熟悉的。它的大致方位是,进永宁门东行,或从三学街西行,皆可以至也。

书院指关中书院,现在为西安文理学院所用。由于有学生,门看得极紧,不得轻易而入。

冯从吾是陕西长安人,生于士大夫之家,受父亲影响,以儒学为立身之本。

明神宗万历十七年,1589年,他进士及第,赴北京任职,由庶吉士授御史,负责纠察治安一类的工作。给士中胡汝宁不法,虽然有皇帝偏袒,冯从吾也坚持按规矩办,皇帝不得不罢胡汝宁之官。

在明朝履职几年,便发现了天子的毛病。冯从吾上疏批评明神宗,认为皇帝不祭上帝诸神,不参加朝会,不处理奏章,尤其是罔顾南北安全。他揭露皇帝以身体违和纯属掩饰。他说:“陛下每夕必饮,每饮必醉,每醉必怒。”他凛然对皇帝提出建议:“愿陛下勿以天变为不足畏,勿以人言为不足恤,勿以目前晏安为可恃,勿以将来危乱为可忽,宗社幸甚!”明神宗顿恼,要施以廷杖之刑,恰逢仁圣太后寿辰纪念活动,大臣也纷纷劝解,冯从吾才得免。然而还是冒犯了皇帝,遂以病还乡。此事在明神宗万历二十年,1592年。

士大夫之志是难移的。不能辅政,便通过讲学以启民智,改良世风。此乃冯从吾的计划。

进永宁门可以看到一座塔,为五色塔。这里曾经是隋文帝时的宝庆寺,唐取代了隋,但香火却在延续,所以唐文宗时起了五色塔。庙已经废,不过五色塔得以存,真是幸甚,幸甚。五色塔砖多残破,然而侧耳倾听,风铃犹响,颇为玄妙。

当年冯从吾便在五色塔一带招徒讲学。结盟讲学的还有萧辉之,周淑远,都是西安的鸿儒。为学识风范所召,四方才俊云集,甚为鼎盛。至明神宗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任布政使的汪可受,按察使的李天麟,参政熊应占和闵洪学,副使陈宁和段猷显,便商量决定,在宝庆寺以东的小悉园筑馆建舍,遂有讲堂六楹,题匾曰允执堂,取允执厥中之意,成立了关中书院,请冯从吾主持。明神宗万历四十年,1612年,汪道亨任布政使,在此增修一座斯道中天阁,立孔子像,以祀之。当时的学生,除陕西的以外,还有河南的,甘肃的,四川和河北的,足见影响深远。

冯从吾虽然还有几次应诏赴北京为官,不过仕途坎坷,皆很短暂。一生之中,他共有二十余年致力于讲学。他要求学生:“无驰于功利,无溺于词章,无夺于毁誉。”他说:“学者须是有一介不苟的节操,才得有万仞壁立的气象。”他所录的一副广为流传的对联是:“做个好人,心正身安魂梦稳;行些善事,天知地鉴鬼神钦。”

明熹宗天启六年,1626年,乔应甲任陕西巡抚,其为了向魏忠贤谄媚邀功,竟毁书院,弃孔子像于城隅。冯从吾不胜悲愤,吁嗟而坐二百日不寝,饮恨而疾,明年便死。1556年至1627年,72岁。

正直,明智,为真理,为国家,敢于发声,冯从吾乃古者之雄士,古者之贞士。长安文化多育此等人,可惜今之士弱,越来越弱,士诈,不得不诈,唯唯诺诺,求利而来,求利而往,悲夫。

关中书院在清得到恢复,尤在清圣祖康熙时发展颇大。贾复汉任陕西巡抚,便令西安知府叶承祧和咸宁知县黄家鼎增而修之,并封西门,开南门,立石牌坊,题额曰关中水院。鄂善任陕西总督,邀李颙为书院主持。其一旦登场,进士举贡,德绅名贤,文学之子,便蜂拥而至,环坛而聚,闻道洗心。有一度书院为督学使署,教育官员于斯办公,凡20年。不过终于再为关中书院,还把正学书院的师资并入,扩充了它的规模。

清世宗雍正时,政府有一千两银子拨给书院。乾隆皇帝一向附庸风雅,也尝给书院题额曰秦川浴德。正是在乾隆执政时,毕沅任陕西总督,他不但增修了书院,而且为振兴书院,从江宁请来进士戴祖启作主持,选陕西一批才俊学习于斯。几年以后,他们参加各类考试,出类之人过半。

书院随时代变迁,这也非常正常。清仁宗嘉庆至清宣宗道光之间,书院还有维护,然而清文宗咸丰以后,清穆宗同治初,书院式微,几近关闭。到清穆宗同治十二年,1873年,陕西布政使谭钟麟举一方之力,再助书院,提出了一套方针:重躬行,讲经义,稽史事,通时务,严课程。清德宗光绪时,陕西巡抚冯誉骥在书院设志学斋,择优入之。几年以后,陕西布政使曾龢和陕西按察使黄彭又联合营造栋宇,广购图书。为教育顺应世界潮流,清德宗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陕西巡抚升允改关中书院为陕西第一师范学堂。其设优级,培养中学师资,设初级,培养小学师资。课程以中学为主,西学为辅,注重封建道德之培养。这显然是垂死挣扎。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设在关中书院的陕西第一师范学堂改为陕西省第一师范学校,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又改之为陕西省立西安师范学校。显然都是培养师资的,然而三民主义思想进来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关中书院仍有其用。1949年,于斯设陕甘宁边区师范学校,旋改其为陕西省技艺师范学校,开始加入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根据形势需要,1963年奉命撤销,关中书院遂空空荡荡。1985年设陕西省西安师范学校,为中学培养师资。2006年改之为西安文理学院。

虽然是西安文理学院,不过石碑坊仍在,题额曰关中书院,左刻:尚德,右刻:崇文。沿甬道向北,进红门,豁然出现深深庭院。甬道尽头是允执堂,两边各有一亭,并有自由生长的国槐,皂荚树,皆显数百年之老。允执堂实为西安文理学院的图书馆,其砖木结构,明柱飞檐,颇有雅意。它的前边,左有四国槐,右有四国槐,皮粗干空,也有数百年之老吧!仰望其冠,仿佛在仰望一种精神,甚至像是为冯从吾招魂。

在甬道西边,有一黑板,公布学生违纪之事。我诧异地看到了一行字。学生:王宝宝。班级:六二。违纪情况:泡妞。我照了一张相,窃以为即使这是恶作剧,开玩笑,也反映了一种意识和趣味。

出关中书院就是书院门了。东走可以游安居巷,三学街,西安碑林博物馆,长安学巷,府城学巷,咸宁学巷,柏树林,文昌门。西走可以出永宁门,进南大街,游湘子庙街。

书院门在1966年遭遇革命,改之为健康街,不过1972年便恢复为书院门了。它路短街窄,两边的仿古屋舍相逼,凡铺子必有生意,甚至巷道中央也置货架,密密麻麻,若一片彩云。阳光难得,空气盼流。好在这里多售笔、墨、纸、砚,字帖尽有,拓片可得而藏,玉器反光,书画生辉,印章之篆技艺超强。文化就是阳光,就是空气,然而书院门如果更开阔,更敞朗,不就是西安更大气吗?北院门111号是民宅,门小院深,众家窝居,遂昼晦夜幽。其以不足五尺之径相通,局促之至。北院门105号也是民宅,其径斜且弯,聊以踏之登堂入室。铺以大块青石,不过流动的钱比人快。

若有改造的机会,那么我希望书院门要变得大气,尤其这里当有国学的余芳!

END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21493.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