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张掖明清古街

张掖明清古街,建于1996年,系仿古建筑,全长323米,因房屋建筑全仿明清时期甘州旧城官署民居风格构建而成,张掖人称“仿古街”。仿古街涵盖各种张掖特色小吃和全国连锁餐饮店,甜酱麻辣粉、春饼、小火锅、川菜、黄记煌等,张掖小吃在民间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基础,尤以品种繁多风味独特和经济实惠著称,张掖明清古街就能吃到张掖特色小吃。

张掖明清古街

张掖明清古街美食

张掖明清古街饭店

张掖明清古街地址

甘肃省张掖市淅川县荆紫关镇内

诏安明清古街

诏安明清古街

⊙沈益群 文/图

诏安文昌宫

诏安明清古街上的“天宠重褒坊”

一次次从这里走过,一次次从西门走到东门,一次次又从东门走到西门……

在诏安县城,有一条明清古街,又叫“牌坊街”。在这条从西门到东门约七八百米的街道上,集中分布了明清时期七座古牌坊,以及大大小小众多的祠堂庙宇和其他一些古建筑。

明清古街呈东西走向,处于县城中心地带,横跨西门街、城内街和东门街三个社区,须经过西门街县前街、城内街县前街和东门街中街,三个社区三条街连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

明清古街像一条玉带,周围的古建筑像一颗颗珍珠,由这条玉带串起来,璀璨耀眼。

在旧城西门内西端,有座城隍庙,明朝嘉靖九年(1530年)诏安置县时始建,坐北朝南,于2005年5月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城隍庙后面有座武庙,也叫“四城武庙”,坐西向东,也是建于明朝嘉靖年间,武庙显得古朴典雅。在城隍庙和武庙之间狭窄的小巷里,有一口自唐朝就遗留下来的“怀恩古井”。古井名字来自唐初置漳州时所辖怀恩县,至今井水犹清澈可用,“怀恩古井”如今也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在武庙右前方,有座西亭观音庵,坐南朝北,前殿始建于明朝,清朝光绪年间增建后殿。在城隍庙左侧,有座关帝坊,坐北朝南,建于明朝天启年间,正面坊匾镌“关帝坊”,背面坊匾镌“正气行在”。

走过旧县衙中轴线,进入旧县衙左前方的县前街地界。面前耸立一座高大壮观的“父子进士坊”,呈东西坐向,坊的两面都镌刻“父子进士”四个大字,此坊为明嘉靖丙辰科胡文和万历丁丑科胡士鳌父子皆中进士而立。

走过“父子进士”牌坊,约行20米,在县前街南侧,有座民国时期的洋楼,叫“芹圃楼”,因主人是南洋华侨吴天然,故又叫“天然楼”。此楼是民国时期诏安县城内最高楼,成为当时的地标性建筑,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一段时期,作为县委办公楼。“芹圃楼”往东行十几米,在县前街北侧,有座沈氏家庙。此家庙是诏安沈氏最长房观音山祖派下世恩房之继述堂,属于规模较大、结构较完整的祠堂,几年前修葺一新。沈氏家庙往东再行二三十米,在县前街北侧,立有一座南北坐向的“节孝坊”,二柱一门,这是清朝乾隆四十四年为故勇士洪生妻许氏而立,也是明清牌坊群唯一一座清朝牌坊。

“节孝坊”往东再行十几米,在县前街北侧,有一间小型的“上帝宫”,坐北朝南,规模像一般的土地庙那样小,里面供奉玄天上帝,作为周围一带民众的地头神。“上帝宫”再往东行二十几米,来到近年来刚建的西门公园,古代这里有几座祠堂,分属不同姓氏,后来都荒废坍塌了。如今只剩简易搭盖的刘氏祖祠,这地方现在成了周围民众健身休闲的好去处。西门公园对面、县前街南侧,有一座沈公书院,古代是沈氏子孙读书的地方,相当长一个时期,作为县实验幼儿园办学场所。

西门公园往东再行数10米,县前街北侧,有一座刚重修的郑氏祖祠(燕诒堂),坐北朝南,规格较小。郑氏祖祠前行约20米,同侧同向,有座陈氏祖祠(敦仁堂),县里刚批准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一段时期曾作为粮店和机关托儿所。

在县前街东端尽头处,有一间明朝就有的神农庙,也叫东兴庙,里面供奉炎帝神农,作为周围一带民众的地头庙。神农庙规格较小,坐东朝西,处于县前街、东门中街和夺锦街三条街的交会处。

神农庙前左侧,县前街和夺锦街交会处,立有一座“夺锦坊”,正面坊匾镌刻“夺锦”,夺锦街由来即在此,背面坊匾镌刻“世科”。此坊为明成化许潜、明正德许判和许选,父子、祖孙、叔侄三代中举而立,许氏“一门三举人”成为一时佳话,“夺锦坊”是南诏城里最早立的一座牌坊。

“夺锦坊”对面,县前街最东端北侧,有一座文昌宫,明嘉靖七年始建,2005年5月被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近期已全面维修完毕。文昌宫内供奉文昌帝君,主科举,文昌宫后面有条考棚巷,古代诏安科举考试之地“考棚”(原城内小学)即在此。

文昌宫左侧,东门中街西端,有一座“诰敕申貤坊”,东西坐向,为奉直大夫沈一鲤而立。进入东门中街,有个大宽埕,宽埕北侧,有座沈氏家庙(顺庆堂),坐北朝南,始建于清嘉庆年间,顺庆堂是仕渡房派下,2013年4月被批准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顺庆堂往东行约十几米,有座高大壮观的东西坐向的牌坊“天宠重褒坊”,耸立在路中间。此坊四柱三门三层高,坊顶是葫芦顶,中层两面都有圣旨牌“恩荣”,此坊为明万历甲戌科进士沈铁父敕封南京户部主事沈玺立。“天宠重褒坊”往东再行二十几米,同样有座规模高大壮观的东西坐向的牌坊“冏卿貤典坊”,同样四柱三门三层高,坊顶也是葫芦顶,中层两面也有圣旨牌“恩荣”,此坊为敕赠南京太仆寺寺丞胡清而立,胡清乃胡文之父。离“冏卿貤典坊”不远处的南侧,还有一座大夫家庙,坐南朝北,这是顺庆堂派下家庙,如今作为东门街老人协会活动场所。

大夫家庙往东再行三十几米,在东门中街东端尽头北侧,有座灵侯庙,又叫东门大庙,坐北朝南,南侧还有宽埕,可搭戏台。灵侯庙是李伯瑶祖庙,1995年3月被批准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里面供奉的是李姓祖公李伯瑶,乃开漳圣王陈元光麾下得力部将,是开漳李姓始祖,南宋时加封灵佑侯。灵侯庙是东门一带地头庙。

灵侯庙再往东,便出了东门地界了。

【看许昌】游在襄城——明清古街

明清古街是襄城千年古县的历史见证,曾是“南通荆襄、北达京洛”的千年古驿道,如今旧貌换新颜、重铸新辉煌,汝水红城,千年“再现”。

南北大街是襄城古城的中轴线,南起南城门,北达北寨门。包含南大街、北大街和北关街,全长五里多,也就是老襄城人常说的“五里长街”。

襄城,春秋时名“氾城”。公元前540年,楚灵王于氾之西北隅筑新城,因周襄王曾避难于此,故易名“襄城”,规模狭隘。

历史上,曾多次对其进行过扩修。清顺治六年(1649年),总镇高第驻节襄城,偕知县佟昌年重修。当时,城内有大小街道35 条,东西大街和东西拐街如两条平行线分别与南北大街、北关北街相交,形成了大、小两个十字街。主要街道以红石铺砌。清光绪年间曾事翻修。

据民国二十五年《重修襄城县志》载:襄距首山、令武皆仅数里,取石极易。历来城内街衢,均以红石砌成,坚固便利。历经失修,凸凹崎岖,有碍交通。民国三年,知事王金相,乃以华洋义赈会所拨荒灾赈款,雇民修理南北大街、南北关及署前街,一律平坦,行旅便之。至民国二十三年,又多倾侧,县长夏秋阳议组建设委员会,逐段重建。及各辟巷土路,中间培高,两旁设沟。旧观恢复,民行便利焉。

新中国成立后,县城街道多次铺修,改良路质。1958年,拆除南北大街红石路面,筑为礓石路基。

1966年后,南北大街、东西大街、东西拐街和石羊、生产、利民、市场前等街相继铺修柏油路面。

明清古街修复改造伊始,我们就坚持规划引领,聘请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规划设计院,高起点编制了古城发展与保护规划和明清古街修建性详细规划。

该项目北起无梁殿,南至北汝河渡口,全长1806米,计划总投资18亿元,修缮改造沿街房屋927间,配套改造建设城门广场、沿街牌坊、精品院落、红石道路、城墙遗址公园、戏楼、游客服务中心、南城门、瓮城及北汝河渡口等设施。同时,逐步推进文庙、古城墙等区域开发和水系建设。

项目建成后,将成为襄城县一张独特的历史文化“名片”,促进文化旅游产业繁荣发展,补足现代服务业发展短板,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新活力。

襄城县历史文化底蕴厚重,名人辈出,为保护文化根脉,留住历史回忆,正在对老城老街的廉洁文化、红色文化、国学文化、民俗文化、院落文化、烟草文化进行全面挖掘收集、系统整理,举办了红石文化征文、雕刻和征集大赛及红石文化节,并将陈谢兵团指挥部旧址(梅家大院)、烟草农耕博物馆、明清廉吏博物馆、姚家花园等植入到这条老街,充分展示有美景、有故事、有印象的魅力襄城。

来源:襄城县旅游局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17026.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