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藏野驴

藏野驴

别名亚洲野驴,属奇蹄目,马科,马属,青藏高原特有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体型酷似驴、马杂交而产的骡子,因尾稍似马尾,所以有人又称其为“野马”。

西藏7天自驾攻略,临近边境遇大雪封山和野驴群,路途又险又美

若说全国最美的旅行地在哪?当然不是西藏,但是,西藏对于几乎所有的旅行者来说,却像极了一座人生的纪念碑,那上边刻着海拔、含氧量、气压,以及雪山、湖泊的坐标,每一组数据都让人又怕又渴望。

不止我一个人这么认为:每个人都需要去一次西藏,那是地球第三极,是世界屋脊,是生命禁区,我们的好奇心,促使我们去探索自己所生活的地球最极致的模样,不管是荒凉的,还是丰盛的。

这个春天,我再次回到西藏日喀则,现在大部分时候我都是直飞日喀则,拉萨太现代、太拥堵,不亚于任何一个大都市,日喀则却特别像10年前的拉萨,尤其是区县里,阳光灿烂、雪山环绕、安静祥和,充满原生态。

我们这趟旅程的路线是日喀则-拉孜-萨迦-吉隆,总共7天,日喀则海拔3800米,拉孜海拔4012米,萨迦海拔4346米,吉隆沟海拔2800米,从海拔高度来选择住宿地点是最明智的,因此我们过夜的点分别是日喀则、拉孜和吉隆。

第一站:堆谐之乡拉孜县

从日喀则开车到拉孜只需要2小时30分钟,路况很好,高原的野外辽阔平坦,一个个白塔和藏式别墅组成的村庄,整齐的排列在蓝天白云下,能清楚的看到村子里笔直的街道。

村子外的田地生机勃勃,正是春耕的季节,人们全家出动在地里种青稞和土豆,耕地的牛背上套着一个红色的木架子,听说那象征丰收。

虽然隔得很远,但悠悠的驼铃声以及农民的吆喝声随风飘来,原本安静的田野,更加显得寂静。

第一眼看到拉孜县城,眼前一亮,感觉她比日喀则还要现代,漂亮的高楼林立在四平八稳的城市上,就连夜晚的灯光工程也颇具现代感,我断定这是一个富庶的县!

这是有迹可循的,因为拉孜县是阿里环线的必经之路,90%的游客都会在拉孜住宿,这就直接拉动了拉孜县的吃住消费。

拉孜县是堆谐之乡。堆谐被称为东方踢踏舞,是一种非常快乐的圆舞曲,所以整个拉孜县充满了欢乐的氛围,大街小巷都能听到六弦琴弹奏的堆谐乐曲。

堆谐属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悠久,几乎所有的拉孜人从小就会跳堆谐,弹奏堆谐的手工六弦琴同样是非遗,一把好的六弦琴是可以当传家宝的。

拉孜县堪称手工艺之乡,这里有形形色色的传统手工艺人,除了六弦琴的非遗传承人,拉孜藏刀也是享誉世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宗的拉孜藏刀其实相当朴素、简约,没有过多的宝石作为装饰,只有简单大气的图案,在刀刃上刻上手艺人的名字,做一把5厘米的手工藏刀需要3天的时间,而大一点的藏刀则需要更多的时间精心打磨。

除此之外,藏银、手工编织也都是拉孜县独特的手工艺品,很适合当旅游纪念品,在拉孜随便走进一家手工艺品店,都是原汁原味、货真价实的。

第二站,千年萨迦古城

萨迦县距离拉孜很近,开车只需要30分钟,但萨迦县却比拉孜的海拔高出300米,萨迦是一座古城,历史上曾是西藏的政治军事文化中心,最繁华的时期应该是八思巴时期。

1260年,成吉思汗封八思巴为国师,1265年,八思巴回到萨迦居住3年,并在这里修建了萨迦寺,1280年,八思巴在萨迦寺圆寂。

萨迦寺就在古城之内,寺庙分为南寺和北寺,南寺平坦,北寺则位于山岩下,中间隔着一条干枯的河谷。我们进入了南寺,寺庙方正,有外墙围住,但进入寺庙大门是免费的,寺庙里很安静,主殿屋顶四周悬挂着一串串风铃,时时刻刻都能听到飘渺动听的风铃声,仿佛来自远古的倾诉。

主殿是收费的,门票43元,据说里边有一面长70多米,高10米的经书墙,由8.4万部经书堆积而成,是八思巴时期,书法家用金、银、珊瑚、象牙等珍宝研磨成墨书写而成。遗憾我们时间太短,没能进去一睹真容。

纵观萨迦古城的建设和西藏其他地方差别很大,其他地方的藏式房屋都是白墙、黄墙、红顶,可是萨迦古城却是黑色的,这些黑色的房屋错落的修建在寸草不生的山脚下,整个古城没有色彩,倍感肃穆。

萨迦古城很安静,不像拉孜那么鲜活欢快,晚上8点多,天还没黑,街上就看不到行人了。

第三站,中尼边境吉隆沟

车子离开萨迦县,往吉隆县出发之后,已经深入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腹地,我们还在珠峰定日站停留了10分钟。这里荒芜空旷,雪山起伏,路况变得复杂。不停地爬坡、下山,海拔始终在4000-4500之间忽上忽下。

途中经过希夏邦马峰和佩枯错,这个季节频频下雪,我们就遇到了很强劲的雨夹雪,使得这个荒野世界格外寒冷,自驾者需要注意安全。

不过西藏的雨雪来得快去得也快,再加上十里不同天的特性,我们抵达佩枯错湖边的时候,天已经一片晴朗,只是皑皑的白雪盖满了湖边,仿佛来到了北方的深冬,这个原本深蓝色的湖泊,显得更加纯粹。

雪地里,我们偶遇了一大群野驴,野驴是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也是濒危物种,在西藏的荒原偶尔看到3、5只是常有的事,但看到这么大一群还是第一次,目测有近20只

佩枯错的正前方就是海拔8000多米的希夏邦马峰,常年被白雪覆盖,每年夏季,会迎来大批登山爱好者。

这是一个看神山圣湖的最佳位置,一群广东自驾游客开着房车停在湖边,竟然摆起了餐桌,煮起了美食,还斟满了洋酒,一边享受高原湖泊时光,一边唱着《干杯朋友》,三五知己、美景、美食,诗和远方,人生一大快事也!

过了佩枯错,因为前方大雪封山,我们不得不在一个村子里滞留了2个多小时,这还算幸运的,如果留一整夜,那才郁闷呢!

车子放行后,我们慢慢向吉隆沟行驶,都是盘旋在崇山峻岭里的发卡式坡道,且刚下过的雪还没完全融化,非常湿滑,如果有防滑链一定要用上。

小心翼翼的开到了山脚,提着的心才刚刚松开,又进入原始峡谷一样的崎岖弯道,两边怪石嶙峋,变换着各种姿态向我们的奔袭而来,没完没了,这里滑坡、碎石频繁,相当危险。

坐在副驾驶的我不一会就被转晕了,我偷偷看着海拔表,发现它在急剧下降,大约1小时的时间,从海拔4300米,一下子降到了2800米,四周终于有了树木,有了绿色。

我们抵达了吉隆沟,这里距离尼泊尔只有20多公里。海拔2800米,是西藏的江南,雪山、草甸、森林、村庄,形成了一幅幅世外桃源般的陌生画面,这些风光让我想起了《海蒂与爷爷》里迷人的阿尔卑斯山。

因为与尼泊尔相邻,混居着部分尼泊尔人,因此,吉隆街上有很多尼泊尔商店。这里建设得和其他小镇一样,高楼、商店、餐厅、酒店,设施齐全。

这是一个神奇的地方,走出家门,抬头就能看到高耸的雪山;常有野生猴子从山上窜下来,跑到闹市里找吃的;无论多晚,大马路上都能看到牦牛旁若无人的散步、闯红灯。

附近有2个美丽的村庄,一个是吉甫村,位于一个深200多米的峡谷对岸,穿过一座桥便可以抵达,在没有修建桥梁之前,当地人只能走隔壁那条摇摇欲坠的铁索桥,从铁索桥往下看,百米悬崖令人胆战心惊。

吉甫村内的居民房屋是石木结构,房前屋后栽种着桃树、梨树,鲜花簇拥,特别美,虽然语言不通,但他们都羞涩友善,村子被雪山包围,举目眺望,皆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另一个比打卡的村子是乃夏村,这个村庄在山顶上,开车沿着陡峭的山路而上,大约有13个发卡式弯道,坡度很大,常常塌方,我们一路摸索着开到了山顶,山顶上豁然开朗,这里竟然有一大片平坦草原。

草原上是美丽的村庄,白色的房子沐浴在金色的阳光下,背后是庞大的雪山,你可以清晰的看到山上的雪线,近到触手可及。

乃夏村里有一条笔直的马路通向远方,仿佛一直走,就能走到雪山上。但实际上,它的尽头是悬崖峭壁。

傍晚的时候,村民赶着牦牛、背着草料陆续回家,看看他们的面孔,竟和我们不太一样,有明显的尼泊尔人长相,这里混居着中国和尼泊尔人,因此比较特别。

村子周边的草甸很美,我们发现一片水洼,夕阳洒下来,正好倒映出日照金山的情景,格外壮观。

吉隆的生态很好,氧气很足,在这里可以多住1晚,吸吸氧气,同时也洗洗眼睛,这么美丽雄壮的雪山不是什么地方都能看到的。

自驾Tips:

1、注意雨雪天的防滑,必备防滑链;

2、注意碎石滑落、泥石流;

3、沿途限速的地方很多,要格外关注;

4、携带氧气,以备不时之需;

5、沿途加油站比较多,不用担心加油问题;

6、在边境的村子里拍照需要经过他们同意。

仁增曲珍:旧西藏“野崽子”成了新西藏“小老师”

  旧西藏“野崽子”成了新西藏“小老师”

——记翻身农奴、山南市贡嘎县刘琼村村民仁增曲珍

记者 刘枫 段敏 巴桑旺姆

仁增曲珍(左)的女儿次旦卓嘎在给她系扣子。

人物背景:

仁增曲珍,女,生于1949年4月,现年70岁,山南市贡嘎县吉雄镇刘琼村村民。

西藏民主改革以前,仁增曲珍的父母是昌果庄园的差巴。1岁时,仁增曲珍就被寄养到姨妈洛桑曲珍家,长大后与姨妈一起为多吉扎寺下属曲康拉康的僧人当佣人。

西藏民主改革后,仁增曲珍获得人身自由,分到土地和牛羊,上了5年学,当了6年教师,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了村干部,目前还在担任刘琼村村务监督员。她先后育有6个子女,现与最小的女儿次旦卓嘎一家一起生活。

四月的春风如美丽的轻纱,吹过柳梢头,拂过雅鲁藏布江,来到了贡嘎县吉雄镇刘琼村。

刘琼村70岁的仁增曲珍身体硬朗,精神矍铄,思路清晰。午后,阳光正好,作为村务监督员,她赶到村委会,参加全村春季植树的讨论。

讨论结束后,老人与记者攀谈起来。“西藏民主改革以前,农奴吃不饱、穿不暖,整天都在干活,没有什么权利可言。哪像现在,村民吃穿不愁,自己当家作主,人人都能参与到村子的集体活动中来。”仁增曲珍感慨道。

仁增曲珍出生在昌果庄园一户差巴家里,有三姊妹。因为家里穷,她们刚一断奶,就被父母分别寄养到了3户亲戚家里。“我从小就跟着姨妈洛桑曲珍生活,母亲25岁就去世了,我很少见她,偶尔父亲背柴火过来,才能见上父亲一面。那时候我太小,不懂为什么父亲每次见我,都说对不起。后来才知道,是因为那时候太穷太苦了,他们养不了我。”说话间,仁增曲珍黯然神伤。

“我姨妈是曲康拉康僧人的女佣,靠给僧人做饭、打扫卫生,才得到一点点口粮。”仁增曲珍说,她八九岁时,也开始给僧人当佣人。那时候,多吉扎寺会定期派人到曲康拉康给僧人送粮食。她和姨妈只能分到很少的粮食,几乎没吃饱过,有时候还要到刘琼庄园里乞讨。像僧人一样大口吃糌粑、喝酥油茶曾是她最羡慕的事情。

“我们住在拉康外的一间窝棚里,僧人从来不允许我进拉康里面,穿的衣服都是用庄园管家扔掉的破布缝在一起的。冬天时候,手都被冻烂了,还要伺候僧人,干不好还要挨骂。”仁增曲珍如是说。

在她的记忆里,小时候煎熬难耐的事情不只是挨饿、受冻、干活,还有孤独。

仁增曲珍含着泪说:“那时候,我不敢和庄园里的孩子一起玩,他们经常欺负我,还骂我"野崽子",我只能一个人默默待在窝棚里。”

1959年春天,解放军和工作队来到了刘琼庄园,把自由和新生带到了这里。仁增曲珍和姨妈从此翻身当家作主,分到了3亩地和10只羊。

“解放军修通了从村子到雅江渡口的路,还开办了学校,让全村30多个孩子上了学。”作为刘琼村第一批学生,仁增曲珍1959年秋季入学,读了5年书,成了村里的“文化人”。

她成绩优异,1964年,成为全村6名有机会进入贡嘎县中学继续学习的学生之一。但由于村里唯一的老师的离开,仁增曲珍坚决选择留在村里,当一名“小”老师,把学到的知识教给更多的孩子。

仁增曲珍说:“当时我也才10多岁,没想过别的,就是觉得村里没老师不行,就留了下来,我姨妈和村民都很支持我。”作为村里唯一的老师,她坚持了6年,用一颗朴素真诚的初心,为刘琼村播撒希望的种子。

她付出的汗水和努力,村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1971年,在所有村民的注目中,仁增曲珍对着党旗进行了入党宣誓。此后,她担任了刘琼村村委会会计,1982年起,先后担任村党支部副书记、村主任、妇女主任,直到2014年退休,整整当了32年村干部。

期间,她与村民一起开荒种地,帮村民解决家庭纠纷,带领村民在雅鲁藏布江边种树治沙,曾荣获山南地区先进共产党员、自治区农牧民群众先进工作者等优秀称号,广受好评。

2016年,本应赋闲颐养的仁增曲珍,被村民推选为村务监督员,重新加入到为村民服务的行列中。

从女佣到第一批学生、第一名女教师再到村干部,走过历史的风雨,仁增曲珍的四重身份随着时代的变革而更迭。

“我现在身体健康、住得好、吃得好,女儿次旦卓嘎和女婿米玛对我很孝顺,家里有土地、有收入,还有村里的工作忙碌着,生活很充实。”从仁增曲珍的眼神里,我们看到了她的幸福与满足。

藏区旅行资讯:川藏中线已通车、越野车可前往

在之前的文章里,我们多次为大家介绍过位于川藏南线318国道和川藏北线317国道之间鲜有游客涉足的川藏中线(往期川藏中线文章《川藏中线全程不借道进藏行程规划》)。也有不少读者在文章下方给我们留言或者通过私信提问川藏中线最近能不能走通,有什么需要注意的事项。

今年因为受疫情影响,进藏游客人数相对往年下降不少,我们的藏区旅行资讯获取也出现了一定的问题,结合我们去年下半年掌握的消息来看,川藏中线的通行主要存在以下两个难点:四川境内的亚青-白玉段据说要封闭一年时间,什么时候恢复不得而知;从白玉县过金沙江的大桥能否通行存在未知。因此我们都回复大家建议大家先不要全程走川藏中线,或者只走川藏中线的两头,川藏中线的两头是完全能够保证正常通行的。

今天从我们往期无人区穿越队员-天地人和处(本文全部图片、部分文字来自天地人和,版权归其所有)获知:川藏中线已经全线可通行,硬派越野车可以前往,他们一行四车已于五月底、六月初将川藏中线走通,目前他们已到达拉萨,开始前往阿里方向。

他们的行程严格按照川藏中线的关键节点前行,他们从成都出发,经都江堰、四姑娘山、丹巴甲居藏寨、道孚、新龙、亚青、白玉、跨过金沙江、贡觉、察雅、洛隆、边坝、萨普神山、比如、嘉黎后,直达拉萨结束川藏中线进藏行程。

亚青

我们从天地人和处获知,目前川藏中线主要存在三个存在风险变动的节点:丹巴-道孚路段因为修路会进行交通管制,一般当天下午18:30可区间放行;亚青、白玉一段目前上午、下午各放行一个小时,大家需要控制这两点的通过时间;另外最大的难点依旧是川藏中线金沙江过河的问题,从四川白玉县到西藏昌都市贡觉县直线距离只有55公里,为了渡过金沙江一般需要在山谷中绕行12个小时,行驶260公里左右,可见路况之艰难。

以下文字来自天地人和,摘录时略有调整:

在国道G318-G317线中间,是川西高原和青藏高原的结合部,这里远离国道,交通不便,三江并流,山高谷深,金沙江、横断山脉横彻其间,这里人文初史,民风淳朴,景观瑰丽,是一片尚待开发的处女地。近年来国家实施乡乡通公路,道路进村,这片土地离我们越来越近,这次我们就来一次川藏线中线穿越:从四川省甘孜州小金一丹巴一道孚一新龙一白玉一金沙江一西藏贡觉一察雅一洛隆一边坝一比如一嘉黎一那曲一拉萨,全长2500公里。

来吧!跟随我的镜头,我们一起穿越这次行程中最艰险的一段:白玉县一贡觉一察雅。

今天(5月27日)四川白玉到西藏贡觉县,Google 地图上直线距离55.7千米,我们早晨8:00时出发,沿金沙江河谷右岸乡村公路南下,一路过悬崖绝壁,爬髙山峡谷,涉激流滩涂,翻雪山垭口,三次来回过金沙江大桥,边走边搬开滚落的大石头、清除泥石流、过路基悬空险段,三上三下,翻越三座4000米以上的雪山垭口,耗时十一个多小时,行程263公里,一天穿越56公里付出的代价:坏了三条轮胎,一次发动机冷却风扇故障,一次发动机高温爆管。

温馨提醒:预计这条新的进藏线,过几年又会成为网红线,但如果您没有大排量四驱越野车,您还是再等个二、三年,等乡村公路改造完工,路面硬化后再来欣赏美景。

金沙江峡谷布加雪山萨普

虽然道路艰难,但是川藏中线现阶段确实是可以走通的,对于一些准备挑战各种进藏新线路、喜欢越野的朋友们来讲,川藏中线是一个不错的备选!

北京玛吉阿米藏地旅行,您身边的藏区旅行专家,更多藏区旅行资讯、小众旅行线路欢迎关注公众号:川藏线 我们一去看一个不一样的西藏!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16289.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