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林梦

林梦

黄金水道通两粤

闻名遐迩的漓江,自北向南悠悠而行,在古城昭州平乐县城与清清荔江、悠悠茶江交汇,江水顿时变得丰盈,江面豁然开阔,从而形成了桂北另一名江——桂江。

桂江,又称府江、抚江。史载:“府江,上接漓水,下达梧州……”她始于平乐县城北端三江汇合处,它上可溯桂林,出荆湘;下可达梧州,至广州,入南海,素有“两粤通衢”“黄金水道”的美誉。全程437公里,其中流经平乐境内75公里,常年水位89.6米,河面宽187米。她穿行于桂林特有的喀斯特地貌之中,两岸峰峦叠起、山奇石怪,滩急峡深,潭深水碧。大自然的鬼斧神刀,造就了桂江沿江两岸许多奇妙无比的自然风景:五龙抢珠、孔雀开屏、奇峰伴螺、飞凤上山……会让人进入童话般境界;梦乡游僧、少妇求佛、慈母戏婴、美女照镜……将令你浮想连翩。

(“两粤通衢”石刻)

昭州古城、昭山点翠、令公庙、长滩古镇、鼓锣峡峭壁上的“两粤通衢”石刻,历史的点点痕迹不禁令你心绪横飞,回到那久远的过去:鼓锣峡、镰刀湾、算盘洲,特别是两岸绿树成荫,翠竹丛丛,构筑了桂江百里绿堤的美丽画面,还有溢满瑶族风情的“油麻市”广运、黄龙小圩,让人流连忘返……山、水、城相映相辉, 构成了桂江景区独特的风景;两千年深厚的文化积淀赋予了桂江丰富的人文内涵。

(梦幻桂江)

据平乐县志记载,早在2000多年前,秦始皇曾以桂江为依托,拥兵南征,前锋直达南海。汉、晋、隋、唐、宋、元、明清历代中央政府视桂江为岭南重要交通命脉,设官吏,掌管桂江航运行政事务。特别是明朝政府,为了抗击倭寇,扩大桂江军输能量,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命抚台千户刘杙(这字要造字,电脑打不出来,应该是左“木”右边“戈”) ,把总李芳率工匠开凿河道,历经艰难险阻,于1586年3月竣工,自小苍板至龙头矶、广运堡至铜盆冲,全长200余华里,排除了江里无数暗石险礁,为明代调运兵员军粮立下了汗马功劳,也为后代商船顺利通行立下了不朽功绩。

(老照片:古时扬帆中的桂江行船)

从此,滔滔桂江,自北向南,通畅地穿越437公里崇山峻岭,到达梧州与西江汇合,流向广东入南海,真正成为桂北通往广东走向世界各地的一条“千年黄金水道”。特别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起至八十年代后期。桂江航运业发展到了高峰期,仅平乐航运公司就有船舶522艘,11434吨位,南下北上的船舶把古老的桂江搅得生机勃勃,使之成为拉动桂江两岸经济发展的大动脉,造福桂江两岸人民。

桂江岸边千年古城

走进桂江,让人领略岭南奇丽风光,也让人真切地感受到深遂的古南越文化遗风。在漓江、荔江、茶江三江汇合处,矗立着一座古城——平乐县城。平乐,三国时建县,唐时始为昭州,距今已有1800年历史。据史料记载, 平乐最早的古县城,位于桂江的源头荔江、漓江的交汇处糖榨村,建于三国吴甘露元年(公元265年),历经三国、两晋、南北朝、隋朝至唐武德八年(625年),共计300多年历史。

(老照片:行政官员、地方豪绅等刚走下桂江边码头)

得三江汇流之利,承桂江丰盈之水,平乐极尽了桂北南部之繁华。在舟辑交通的年代,平乐县城商贾如云,经济勃兴,城市地位也一次次升格。至唐朝武德八年(公元625年),县治迁往今县城之地,行政级别也由过去的“县”先后升格为“州”、“郡”,到新中国成立之初,平乐尚是“专署”所在地。

千古怡人的平乐名胜

桂江,是一条风景美丽,名胜古迹繁多的江河。在“三江”汇合处,有一座小山叫“昭山”,昭山不大,独立于水中,且方正如官印,又名印山。史载:印山秀丽,周围群山蜿蜒,如神龙戏珠。山腰有一石,“中立不倚”傲然其中,水面上有“钓鳌矶”,为古人垂钓之所在。其顶古有印山亭,相传有一道人晚眺此亭后,书串无直题,墨迹宛然,始知为八仙中的吕洞宾至此所作:“谁道凭虚不可楼,波心一点柱中流;鱼游过影知空相,人到擎云动远眸。隔断红尘飞不到,回旋青气望来收;江天寂寞难穷目,烟火渔灯乱客愁。”

(印山亭及“中立不倚”石刻)

后来因失修,终于坍塌。到明朝正统七年(公元1442年),平乐知府唐复在山上修竹苍翠处,修了四柱一檐的亭子,名为“点翠亭”。由于昭山立于“三江”汇合的独特位置,山形如官印,为历代官府和文人骚客所钟爱。于是,当地人便在山上建一亭,称为“印山亭”,许多名人流连于山中亭外,或观景或题字,或吟诗做赋,寄情于此。那时,每逢春秋节庆日,平乐府文武官员便手拿佳肴、杯筷,相约乘船到此,饮酒娱乐,观览风景,甚是热闹。特别是在昭山面向县城的那面,有一“中立不倚”的石刻,借昭山的独特个性,咏喻平乐人“为官之道”和“做人哲理”。从此,昭山更富于灵性,被世人誉为“桂江第一景”。

(令公庙)

昭山旁边,是平乐著名的“令公庙”。令公庙曾称印山寺,历史上是平乐最大的佛事活动胜地和历代府官要员祭祀山川社稷的主要地方。传说,唐朝初定,佛教勃兴。始安郡(湖南永州)高僧云游至桂州(今桂林),止于昭州(平乐)。见漓乐二水汇合处虎踞龙盘,文脉之象迭显,遂四方募化,建寺于此,名曰“印山寺”。“印山寺”后改名为“令公庙”,主要源于唐大将李靖之典故。

据平乐县志记载,武德八年,公元618年,唐建都唐皇李渊命李靖到桂州(桂林)任岭南抚慰大使检校桂州大总管府。李靖上任后,对所属置地今平乐、荔浦、钟山、阳朔等县进行考察,最后认为平乐在军事上极具战略要地,应升格为府台治地,唐皇准奏把平乐设为“乐州”府。后来,唐武德八年(公元625年)又把县治迁往今县城之地。唐贞观八年(公元634年),乐州更名为昭州,商贸更加繁荣。李靖官拜右仆射兼中书令,人称李令公。后人念李靖有功于邑,塑其像置于寺中祭祀,于是印山寺又称为令公庙。由于时间久远,令公庙历经沧桑,几度兴废,海外驰名,如今仍是,香客络绎不绝,香烟鼎盛。

(感应泉)

此外,在桂江之滨还保存有许许多多的名胜古迹。如宋代的感应泉、清代粤东会馆,明清时期的骑楼式半边街古民居、平乐古渡和许许多多古码头……留连于古城昭州,不仅让你感受历史的沧桑和变迁,还能独享历史上许多名人的故事和那脍炙人口的美丽诗句。立于凤凰山之巅,看汹涌澎湃的三江之水,仿佛看到当年唐朝著名征南大将军陶英、李梁率8万精兵从中原滚滚而来,从此开始了昭州的第一次大规模中原移民,形成了南越文化和中原文化的第一次大交融。

徜徉于桂江两岸,漫步在昭州的湘桂古道,就让你不禁想起唐朝著名诗人李商隐在昭州任职时“桂水春犹早,昭州日正西;虎当官道斗,猿上驿楼啼……”的古城旧事;放舟于碧水悠悠的桂江之上,你会深深地爱上这一方山水,一草一木,就如宋代诗人梅挚笔下的《十爱亭》里写的一样:“我爱昭州水,湘漓共一源;来无泥滓污,去有棹歌喧……”

桂江自古至今就是一条不平静的江河。

(长滩镰刀弯风光)

千百年来,桂江默默地流淌着,滋润了两岸沃土,也承载了太多的历史重负。她见证了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兴衰,也见证了轰轰烈烈的中国革命。当清政府在内忧外患中轰然倒塌后中国又陷入军伐割据的混乱之中。为实现祖国的统一伟人孙中山对着地图反复研究,最后决定在桂林组建北伐大本营自己沿江而上于民国十年十一月二十六日进入桂江。二十六日,船队驶过马峡、险峻的鼓锣峡、丛林峡后于下午突破了金峡的恶浪冲出了白浪滩的阻挠到达了时有“小梧州”之称的长滩乡。

走进街道狭长,民风古朴的长滩古镇,望着夕阳下闪着金光的桂江,孙中山先生手中的文明棍划了一个大圆弧,兴奋地对随行的人们说:“水秀、山峻,好地方啊!” 当晚,他在长滩古镇上住了一宿,并在那里对当地群众发表了演说,号召广大民众团结奋发,推翻军阀统治,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

(凤凰山下的古文庙)

27日,孙中山先生抵达平乐县城,与先到达平乐专程迎接他的北伐大本营参谋长李烈钧下榻平乐公园的“峥嵘楼”,并在凤凰山下的古文庙里对欢迎他的地方官员及群众发表了著名的《广西应开辟道路》的演说,号召广西各族人民自力更生,开辟公路,发展经济。次日,孙中山先生一行乘船离开平乐时,据传,孙先生还特意叫随从副官装了一壶桂江水作为饮用,给桂江留下了一段美丽的佳话。

抗日战争时期,桂林成为湘桂大会战的抗日大本营,桂北地区南部的平乐和昭平等地变成了桂北抗日的大后方。1944年,日军侵入广西,桂林沦陷,随着中共广西省工委的下迁,特别是昭平县的黄姚古镇四面皆山,易守难攻,被定为敌后根据地。于是,桂江担负连接抗战大本营和大后方的重任。那时,大批爱国人士从桂林顺桂江而下到黄姚组织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其中有何香凝、高士其、千家驹、欧阳予倩、梁漱溟等文化名人。这些中国近代史上文化名人的到来,并留下许许多多足迹和经世之作,进一步提升了桂江的文化品味……

独具特色的桂江饮食

“平乐古城因水而兴,无论是城市格局,还是民居的建筑模式,甚至老百姓日常生活,都与水息息相联。在平乐县城,饮食文化呈现出两大特点:一是突出″水″饮食文化。平乐临水,渔业资源丰富。桂江集中了漓江、荔江、茶江及下游西江之物产,鱼类品种达数百之多。因而,长期以来,形成了以鱼为主的独到的烹调技术。目前,在平乐,以“鱼”为主要品牌的餐馆就有数十家,这些餐馆或停于江边,或游弋于江上,可让宾客一边把酒临风,一边畅游两岸风景,心旷神怡,食欲大开。

(平乐“十八酿”)

这样餐馆经营的是桂江的名贵鱼种,烹调手法传统、独特,吸引了南来北往的食客前来一饱口福。除四大家鱼外,最著名的还有桂花鱼、剑骨鱼、花鳝、沙鳖、泥鳖、刨鱼、黄角丁、毛骨鱼、马尾骨、弄水骨、乌草、乌鲤、杆鱼、竹鱼、哈巴狗鱼、急滩石头鱼等50多种名贵独特鱼种。业主根据不同鱼种,分别采取蒸、焖、炒、烫、炸、干封、煲汤或刺生,形成了上百种花样吃法。

平乐素有“无菜不酿”的说法。“酿”就是在各种菜里放入用糯米或者肉和配料做成的馅,使之具有多种菜味,百吃不腻,颇具特色。平乐的“酿”特多,酒宴上少不了“菜酿”。一般的有辣椒酿、苦瓜酿、节瓜酿、丝瓜酿、瓜花酿、南瓜酿、茄子酿等瓜类酿,还有各种青菜类的酿叫″菜包″。除此之外,最有特色的是一些精细类的″酿菜″。如螺丝酿、豆芽酿、竹笋酿、蒜酿等,这种细小的菜,酿起来虽然费功夫,但做成后小巧玲珑,既是一道美食,又是一个食品中艺术品,让人耳目一新,食欲顿开,回味无穷。

(平乐油茶)

平乐的早点也很丰富,主要是喝油茶送糕点,或吃米粉。这些糕点有用糯米做成的各种糕粑,味道有咸有甜,如“叶子粑”、油炸粑、熟粉粑、粽粑、假粽等。特别是假粽,这是炎是有的的独创。它是以大蒜叶、糯米、花生、猪肉、香油等为主料做成。做出的假粽香味浓郁,口感非常好。每逢节日,水上人家家家户户都在船上捣大蒜做假粽,桂江上捣蒜之声,如鼓如歌,整个江面飘溢着诱人香气,形成桂江的一道独特风景。

走进平乐县城,总能在这些古色古香的遗址和平民生活中,找到桂江独特的文化印痕。

天上桂江入梦来

桂江,集三江之水,落差高,水流急,蕴藏着巨大的水能资源,新中国成立后,桂江再次显示其无穷魅力。早在建国初期,各级党委、政府就把桂江丰富的水资源开发成电力资源,造福于人类,纳入了发展规划之中。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后期,前苏联专家就深入桂江作实地探测,想在桂江河段的巴江口一带建造一个大型水电站。

(巴江电站)

然而,随着中苏两国关系发生巨大的变化,前苏联撤走所有驻中国专家,并带走一切图纸,巴江电站成了平乐人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想圆的梦。1958年12月28日,时任共青团中央书记的胡耀邦同志来到了平乐,他听取了在桂江巴江口测量修电站的苏联专家要撤走的汇报后激动地说“桂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别人搬不走,我们迟早要在桂江修大型电站!”

(巴江口电站开工仪式)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在经历40余年的沧桑变迁之后,桂江终于迎来了开山机器的轰隆声。2003年12月,总投资7.01亿元,装机容量9.7万千瓦的巴江电站破土动工了。经过三年多的奋战,三台机组已全部发电。水电站建成后,每年可提供4.276亿千瓦时的电量,不仅能满足平乐县工农业和居民用电,还可以有效缓解桂林、贺州两市的供电紧张局面,并通过大电网将电力输送到广东,加入国家实施的“西电东送”计划项目。同时,巴江电站蓄水后,渠化坝址至平乐50多公里的河道,桂江出现了“高峡出平湖”的壮观景色。

(泛舟桂江上,宛若仙境中)

如今,当你乘一叶轻舟,从平乐县城出发,顺江而下至巴江口电站,那百里水乡,清波荡漾;两岸粗犷雄奇的群山、翠竹绿树倒影江面上;茫茫水面上,白云飘浮,水鸟翻飞……桂江旖旎风光,将令你恍如置身天河梦境!

来源:陶彩忠 韦强

​​黄河故道国家森林公园:​三代林场人的绿色梦想 林梦

濮阳跻身国家森林城市 绿色逐梦 平原上绘就森林之城 林梦

图为副城区绿化景观

走在城区,浓荫蔽日,芳草如茵;漫步乡村,绿树环绕,花果飘香。龙都大地因树木更加欣欣向荣,因森林更显勃勃生机。

这是濮阳市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取得的丰硕成果,也是“森林濮阳”的精彩演绎。

瓜熟蒂落。10月15日,深圳,2018森林城市建设座谈会,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把“国家森林城市”的荣誉郑重授予濮阳市。这一天,距离2015年该市正式申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已近4年光阴。

4年来,濮阳市新增造林面积48.37万亩,市域森林覆盖率由25.4%上升到30.31%,年均新造林面积占市域面积的1.93%,年均造林面积是“创森”指标要求的3.8倍。

如今,濮阳形成了以道路、河流为骨架,以城镇村庄绿化为节点,以农田林网为脉络,以防护林、郊野公园、林果苗木基地为面,点、片、网、带合理布局的城乡绿化一体化格局,勾画了一幅独具平原特色的森林画卷。

濮阳是一个纯平原城市,森林资源先天不足。有沙化土地面积126万亩,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全国造林绿化十佳城市”“全国城乡绿化一体化试点市”“全国绿化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彰显着濮阳追逐绿色的付出和收获。生态环境逐步改善,国家级的“牌子”也拿了不少,濮阳人却无意停下生态建设的步伐。

图为市城区一角

2015年,濮阳市做出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决策部署,将“创森”工作纳入政府目标管理,逐级落实创森主体责任,严格奖惩,在全市上下形成“政府主导、部门负责、社会联动”的工作局面。加大资金投入,累计完成财政投资60亿元以上,营造了全市共建、合力推进的创建氛围,迅速掀起“创森”热潮。

濮阳将总长500公里的黄河、金堤河、马颊河、引黄入冀补淀等四大生态走廊作为重点着力打造,将其建成贯穿全境、水网、路网、林网“三网合一”的生态骨架,被市民亲切地称为“千里绿道”“千里画廊”。目前,沿黄河大堤打造的生态涵养带长达 150 多公里,绿化带宽度近200 米,沿线地形起伏有致,堤顶道路蜿蜒曲折,绿化景观丰富多彩,形成了百里生态画廊。沿金堤河生态涵养带建设了濮阳金堤河国家湿地公园、台前金水国家湿地公园和范县范水省级湿地公园。

在城市近郊,营造了西部防护林带、北部龙山防护林带、东部卫生防护林带、南部金堤河防护林带等万亩环城林系,建设了一批郊野公园、观光苗圃和林果采摘园,形成都市林业生态圈。其中,郊野公园等保护地建设成为林业生态建设新亮点,被誉为濮阳的“颜值”担当。濮阳充分利用沙荒地、低洼易涝地、砖窑废弃地等不易耕种土地,新建和提升濮阳金堤河国家湿地公园、南乐马颊河国家湿地公园等郊野公园16处,全市各类郊野公园达到 20余处。在原有绿化的基础上,持续调优树种结构,弘扬生态文化,完善服务功能,打造城市发展的绿色屏障和居民休闲的绝佳去处。

图为濮水公园一角

把森林“请”进城市。按照居民出行“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标准,建设小游园和街头公园绿地73处。优化树种配置,提高乔木种植比例,拆迁补绿、见缝插绿,拆墙透绿,实施城市慢行道、新建停车场、办公院所、居民社区等全方位增绿工程,城区新增绿化面积941.14万平方米,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1.36%,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3.6平方米,城区乔木种植比例达69.32%。

以路沟河渠绿化为重点织绿网,完善提升农田林网170万亩,农田林网控制率和路沟河渠绿化率达到93.4%;

以境内高速公路、国道、铁路沿线为重点扩绿道,全市道路绿化率达96.87%;

以村为点建绿洲,让森林下乡、进村,全市村庄新增绿化面积5万余亩,村屯林木绿化率达到35.43%;

以发展经济林和苗木花卉为抓手兴林富民,2017年,全市林业产业总产值达118亿元,不少群众“因林脱贫,靠林致富”。

如今的濮阳,森林融于水、融于路、融于田、融于村、融于城,绘就了一幅林茂粮丰、人林共荣的优美画卷,更以其无限生机与蓬勃张力凝聚起群众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更大共识。

394万濮阳人民辛勤终不负。一座绿色生态之城正在中原大地强势崛起!

(来源: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陈慧)

责编:沈经纬 孔凡哲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124070.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