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钟芳雕像

钟芳,被誉为“崖州神童”,他7岁能诗,10岁中秀才,25岁中举,32岁登进士,入选翰林院,后官至南京兵部右侍郎和户部右侍郎。钟芳才华出众,学识博而精,对律法、历史、医药、卜算等书籍,无不贯通,写出的文章“雄浑精深,气随理昌”。他在国子监讲学,“胄子莫不感动”。钟芳明确提出“知行合一,知以导行,行以践知”的哲学观点。钟芳是海南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标志,确是“上继文庄(丘浚),下启忠介(海瑞)”,具有承先启后的作用。被人们尊为“岭南巨儒”、“南溟奇才”,与...

地址:

三亚市天涯镇天涯海角游览区

钟芳雕像

电话:

0898-88910131

官网:http://www.aitianya.cn

开放时间:

7:30-18:00

门票

票价

1、旺季:散客95元,优惠票50元。

2、淡季:散客80元,优惠票50元,其中含政府价调基金5元。

优惠政策

1、学生、60-69岁老人、残疾人凭有效证件,身高1.2-1.4米之间儿童,按旺季50元,淡季50元购票入园。

2、现役军人、革命伤残军人和离退休军人及70岁(含70岁)以上老人凭有效证件,身高1.2米以下儿童,可免票入园,其他人员免票按国家和省市有关规定执行。

Tips

1、一般地,旺季指的是每年10月1日至次年4月30日,淡季指的是每年5月1日至9月30日。

2、每年6月1日定为景区免费开放日,持本省有效证件(户口薄或身份证)可免票入园游览。

刘维芳:金陵刻经处雕版佛像寓意及艺术风格研究

一、佛教造像缘起与目的

佛教造像历史悠久,是一种极高明的教学手法。关于佛教造像的起源,据《增一阿含经》记载:公元前五世纪的古印度,释迦牟尼佛曾往忉利天为母说法,三月未还,笃信佛法的优填王与波斯匿王思佛心切,各以牛头栴檀与紫磨金塑佛形像,令见者生起佛陀如在目前的亲切感与神圣感。佛陀涅槃后,佛像更广为塑造、瞻仰、礼拜、供奉。佛教造像的首要目的,在于令瞻仰慈容者,生起欢喜心,进而信受皈依,广种善根,潜消恶念。即透过艺术手法的表现,向世人开显佛菩萨智悲庄严的精神特质,起到教化人心的作用。世人通过观修礼拜,忆念佛菩萨的种种精神特质,发愿学修,进而于日常中“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忏悔业障,去除妄想执着,以期成就如佛菩萨般的圆满觉悟。因此佛教的造像并非迷信者“偶像崇拜”之举,而是佛弟子见贤思齐,净化内心,开启觉悟的修行方式。这种寓教于形的艺术表现形式,使佛教高深的义理得以普及化并深入社会各个阶层。

佛教自东汉时期传入中国,逐渐与中国文化相互融合,并最终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影响着中国的思想、文学、艺术等各个方面。公元八世纪前后,佛经与佛像的广泛传播直接促使了雕版印刷术的问世,佛教界的僧徒很早就利用这一当时的先进技术作为弘传佛教的工具。雕版印刷术最早大量用于佛经佛画的刻印,国内现存雕版印刷早期的作品,以佛教经像居多。于敦煌发现的唐咸通九年(868)王玠出资雕刻的卷子本《金刚经》,是现存年代最早的木刻版佛经,由七张纸缀合成卷,第一张扉画是释迦牟尼佛说法图,神态庄严肃穆,雕刻技法纯熟。七世纪中叶,唐代玄奘法师以回锋纸刻印普贤菩萨像,广为布施。直至宋、元、明、清都有大量佛教版画流传于世,凡所刻印的佛经里,基本都附有佛教画像作为插图,以图解文,便于弘法。此时期传播的佛教版画除了作为经文插图,还有以独立于经文之外的单张画像存在。

雕版佛像是中国特殊的文化艺术形式,在艺术风格上不同于中国古代寺院的石窟造像、壁画、雕塑等,于明清之际达到了艺术的高峰期,大量优秀的佛像版画问世,题材广泛,绘刻俱精,在艺术表现形式上更具有鲜明的中国文化特色。

二、金陵刻经处雕版佛像特色

金陵刻经处始建于同治五年(1866),是近代中国佛教复兴策源地及弘传阐扬佛法的中心,同时又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收藏汉文木刻经像版的宝库,有着丰厚甚深的佛教文化内涵与底蕴。这里不仅完整地保存了中国古老的木刻水印技艺之精髓,还珍藏着大批珍贵的经像版。尤其是其中的佛像版画,充分体现了中国佛教绘画与木刻艺术的神妙,堪称绘画艺术、雕刻技法与佛教信仰的完美结合,是研究近代中国佛教文化艺术和佛教教育的重要实物资料。

金陵刻经处现存的十八幅佛像版始刻于光绪四年(1878),是近代佛教复兴之父杨仁山居士,为使人观想不误,特精选上好的棠梨木,以《造像量度经》及净土诸经与明清佛像精品为依据,审定章法,延请当时的著名画家张益、张国瑞精心绘制,并邀当时的一流刻工潘文法镌刻。每一幅精美绝伦的雕版佛像,均向世人传达着佛法慈悲喜舍的精神内涵,并引领众人走入殊妙安乐的佛国净土,可说是杨仁山居士对于其佛教教育理念的重要实践。

杨仁山居士以“教在贤首,行在弥陀”为宗旨,对净土、华严、禅宗、唯识和因明等都很有研究。沈曾植于《塔铭》中总结道:“其学以马鸣为理宗,以法藏为行愿,以贤首、莲池为本师,性相圆融,禅净彻证。”他在宗教实践上则归心于净土,一生大力弘扬净土宗义,“惟有净土,横超一门,是出火宅之捷径”(《与陈仲培书》)。他于1866年创立金陵刻经处后,首刊《净土四经》,白天经营工程,夜晚则潜心佛学修行,或诵经念佛,或静坐作观。念佛有四种方法:持名、观想、观像、实相四种。他所倡刻的佛像即为观想和观像所用。观想念佛即是依《观无量寿佛经》所作的十六种观法,观像念佛即以佛形像置于面前,想佛的相好光明等。杨仁山曾刊刻过《礼拜入观法》,即通过观想西方极乐世界种种胜妙庄严及阿弥陀佛法报化三身,而得以成就往生净土。

金陵刻经处保存的雕版佛像在艺术风格上,延续了明清佛画的特点,既有严格遵循佛教义理构图严谨的作品,又有不拘于佛教法则的写意之作,人物造像形神兼备,更重神韵逸致,融入了明显的士大夫文人画的审美情趣。这些雕版大多出于名家之手,尺寸很大,布局严谨,人物绘制线条流畅,人物生动,眉目传神,镌刻精细,无丝毫匠气,是雕版艺术与佛教智慧的完美结合,具有独特的审美和深邃的佛法寓意。

三、金陵刻经处雕版佛像分类

从不同的角度来看,这些雕版佛像有着不同的分类。

(一)以人物题材分类

十八幅佛像版中与释迦牟尼佛相关的像版有二幅,即《释迦牟尼佛成道像》和《灵山法会图》;与西方三圣相关的佛像版有五幅,分别是《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图》、《西方接引图》、《弥陀法会图》、《西方报身三圣像》、《西方应身三圣像》;与观音菩萨有关的像版有八幅,分别为《慈悲观音像》、《观音坐像》、《观音立像》、《飘海观音像》、《送子观音像》、《准提菩萨像》、《四十八臂观音像》和《十八臂观音像》;另有《地藏菩萨像》、《秽迹金刚像》和《韦驮菩萨像》。

(二)以造像规范分类

1、以《造像量度经》绘制雕版

有明确佛经出处的有《释迦牟尼佛成道像》和《四十八臂观音像》,两幅像版左下角题记为“光绪四年智开谨遵《造像量度经》摹绘”,其余如《西方报身三圣像》、《西方应身三圣像》和《秽迹金刚像》等三幅像版,虽未说明出处,但从其造像风格上可判断为应依据《造像量度经》绘制。

此经由清代工布查布从藏文译成汉文,并作了《造像量度经引》、《经解》和《续补》编在经文前后。全书叙述了造立佛像的法度标准,对佛、菩萨、明王等面相的比例关系和描绘准则以156则偈颂,说明佛的身量、肉髻、鬓际、面轮、额颏、唇齿、鼻眼、白毫、眉耳、颈肩、手臂、掌指、胸腋、腰腹、阴藏、足底等的长度规定。具有典型的梵式造像风格,佛像造型具备严谨的量度法则,比例优美和谐,风格庄重高雅。

2、以净土经典绘制雕版

明确说明依净土经典绘制的有《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图》,其余如《西方接引图》、《弥陀法会图》,从造像风格及表达内容上来看,均应依据净土诸经而作。所描绘的场景之宏大,内容之丰富,构图之严密,技法之纯熟,让人心生崇敬,叹为观止。

3、以名家画作雕版

还有不少佛菩萨像出自一些驰名当时画坛的艺术家,如简诏、华喦、周璕、沈瀛、赵松麓、张益、张国瑞和释智开。《灵山法会图》为依据明代大画家简诏画作雕版;《慈悲观音像》为清代名画家周璕仿唐代观音像绘制;《飘海观音像》为赵松麓所绘;《送子观音像》为沈瀛所绘;《准提观音像》为张国瑞所绘;《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图》为张益所绘;《十八臂观音像》为扬州八怪之一的华喦所绘;《释迦牟尼佛像》、《四十八臂观音像》、《秽迹金刚像》为释智开所绘。其余如《观音坐像》、《观音立像》、《地藏菩萨像》和《韦驮菩萨像》均无具体出处。此四幅雕版系精选明清佛画中的精品,在造像风格上更具有典型的中国文化特色,既有文人画的写意潇洒,清新自然,又有院体画的讲究法度,重视形神兼备,风格华丽细腻。

(三)从有否标明刻工姓名分类

刻工又称“镌手”、“雕字”、“刊字”、“雕印人”、“匠人”等,是古代雕刻书版经像的工匠。一般而言,佛经图像的刻工很少留名。

有标明刻工姓名的雕版有《释迦牟尼佛成道像》、《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图》、《慈悲观音像》、《四十八臂观音像》、《十八臂观音像》等五幅像版均为潘文法所刻,其余十三幅版像上均无刻工姓名记载。潘文法的雕刻技艺精湛,尤其善刻大型佛像,他的雕刻刀法娴熟,线条或纤细如发,或粗犷有力,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为晚清时南京城内雕刻界的翘楚。除了潘文法,当时杨仁山居士还聘请了甘国有、姜文卿等参与雕刻像版,但在像版上并没有记载他们的姓名。

四、金陵刻经处雕版佛像寓意及艺术风格

佛像的造立与画制,主要依据诸佛菩萨的功德来表现,体现佛菩萨的慈悲、智慧与威德等特质,因此佛像中的坐姿、手印等都有其特定寓意,例如佛菩萨的各种手印,表示各自内证三昧。另外诸尊所执之器,亦称印契或印相,印,信之义,有印可决定,决定不坏、标帜之义。因此,由见诸佛菩萨所结的手印或执物等,即可明白其内涵寓意,从而达到佛教教学的目的。

金陵刻经处的佛像版不仅具有深厚的佛教义理内涵,还是精美绝伦的艺术珍品,线条细腻,构图圆满,刻工纯熟,以近乎完美的刀法刻画出人物的神韵,具有很强的摄受力,令人一见一下,妄念顿消,心中油然生起清净出尘之感,具有神圣庄严的宗教美感。

1、释迦牟尼佛成道像

尺寸:高112cm,宽62cm

雕刻年代:1878年

所依经典:《造像量度经》

绘者:释智开

刻者:潘文法

材质:棠梨木

着墨

这幅像版表现的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佛成道时的法相,表明佛是具足大智慧、大慈悲、大能力的觉悟者,是三界众生的导师,也是众生的无上福田。

图中释迦牟尼佛面若满月,双眉半弯,慈颜含笑,安详圆满,头身均有背光,身披袈裟,结跏趺坐,端坐于莲花座与金刚座上。佛的身相、手印及台座等均有其佛法寓意。

身相。佛顶的螺发表示佛的尊贵。面呈满月,表示佛的相好庄严,见者欢喜。眉间白毫表示佛的智慧。胸部卐字为功德圆满、万德庄严之义。身披的袈裟,又称为福田衣,表示佛为众生之福田,可出生一切世出世间的功德。背光部分包括头光和身光,头光为圆形,上有梵文“嗡啊吽”,此三字真言为根本咒,代表佛的身口意三密和法报化三身。头光外饰有火焰纹,表示佛的般若智慧可摧破一切无明烦恼;身光也同头光一样呈圆形,均表示佛的大智慧。双跏趺坐表示智悲双运。

手印。左手于双跏趺坐的左足上结定印,表示禅定的意思。右手直伸下垂,持触地印,此触地印表示释迦牟尼佛在成道以前的过去世中,为了众生牺牲自己的头目脑髓,这一切唯有大地能够证明,因这一切都是在大地上所为。此印又称降魔印,表示降伏魔障。释迦牟尼佛在修行成道之际,有魔王不断前来扰乱,妄图阻止其清修。后来释迦牟尼佛即以右手指触地,令大地为证,于是地神出来证明释迦已修成佛道,终使魔王惧伏。

台座包括两部分:上面是莲花座,下面是金刚座。莲花座,以莲花之出淤泥而不染,寓意佛之出世间而又不离世间,清净、平等,见者欢喜,此表示佛具足大慈悲。金刚座,又称须弥座,呈束腰状,上雕以狮子、龙、法轮、金刚杵、摩尼宝珠等吉祥图案,有独尊、坚固不坏、摧伏烦恼、降伏魔军之意,表示佛为三界之尊。

该幅像版按《造像量度经》中释迦牟尼佛像规则绘制,通过精细流畅的线条雕刻,表示出释迦牟尼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及所呈现出的清净、圆满、安详的神态。刻工细腻,技法高妙,无论是顶间的螺发,还是金刚台座上的细微图案,均刻划清晰,极具美感。

2、灵山法会图

尺寸:高167cm,宽91cm

雕刻年代:1886年

所依经典:《妙法莲华经》

绘者:张国瑞依明代简诏画作摹绘

刻者:无

材质:棠梨木

着墨

此图表现了释迦牟尼佛在古印度灵鹫山宣说《妙法莲华经》时,诸大菩萨及四众弟子云集共襄胜会的场景。《妙法莲华经》是中国佛教史上有着深远影响的一部大乘经典,经文主旨为开权显实,融会三乘为一乘(佛乘),以声闻、缘觉二乘为方便权说,二乘终究要以成佛为最终目标,开启了回小向大的门径。

画面前方右侧有二童子在清洗大象,大象表示慈悲及恒顺众生的大乘佛教精神;二童子表示声闻、缘觉二教弟子;清洗大象则寓意开权显实,回小向大。前方左侧有一手持莲花的尊者手抚雄狮,莲花表示清净高洁,雄狮表示智慧勇猛。

在枝叶繁茂的菩提林中,释迦牟尼佛慈颜含笑,左手持说法印,右手结定印,结跏趺坐于吉祥草垫之上。上方空中及左右两旁环绕以菩萨、声闻、诸天、天龙八部、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等。

此图寓意释迦牟尼佛宣说妙法至高无上,无论圣凡贤愚,不分贫富贵贱,众生平等,皆可成佛。

整幅构图采用中国画中“密不容针”的高超技法,细致地刻划出圣凡人物共97人。布局巧妙,人物构图精密,形象生动,呼之欲出。礼敬观瞻之余,让人不禁兴灵山法会俨然未敬之慨叹!

3、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图

尺寸:高158cm,宽95cm

雕刻年代:1878年

所依经典:《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

《阿弥陀经》、 《普贤行愿品》、

《造像量度经》

绘者:张益

刻者:潘文法

材质:棠梨木

着墨

极乐,梵语须摩提,意为安养、安乐、清泰。《阿弥陀经要解》中称极乐世界:“乃永离众苦,第一安隐之谓。”众苦者,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阴炽盛等八苦。娑婆世界充满八苦,而极乐世界则永离此等痛苦。安隐即安泰而无任何隐忧,西方极乐世界是第一安隐之处。世指时间,界指空间,时空交融,故称世界。“依正”意为正报和依报。正报指的是西方三圣: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依报指的是西方极乐世界极尽庄严美妙的修学环境。西方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成佛时依因地修行所发四十八大愿所感之庄严、清净的佛国净土。

该图以一大圆赅括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其内涵深蕴,实为造者绘者的悲心流露。《华严经夜摩宫中偈赞品第二十》曰:虚空法界一切众生“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楞严经》上也说:“诸法所生,唯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意为西方极乐诸般胜妙境界,不离众生心念,若吾人当下一念离开妄想执著,转有漏的心识为无漏智慧,即与阿弥陀佛大圆镜智心心相印,无二无别,西方极乐胜境遂豁然圆满呈现于前。故此圆图即喻意为大圆镜智,《佛地经》云:“大圆镜智者,如依圆镜,众像影现。如是依止如来智镜,诸处境识众像影现,唯以圆镜为譬喻者,当知圆镜如来智镜平等平等,是故智镜名圆镜智。”

画面构图丰富,圆图上方的颂文为清代大居士彭际清所作,魏碑书法为晚清政治家曾纪泽手笔。圆图下方有杨仁山居士为此图作的跋文。整幅画面图文并茂,极显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之妙境与甚深内涵。

圆图正中为西方三圣,均结跏趺坐于大金刚台莲花座上。正中阿弥陀佛宝髻高耸,端身正坐,双手结禅定印,掌上置有莲台。两旁端坐着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主尊阿弥陀佛顶上,有二重宝盖,上饰垂鬘、珠宝,两侧立有清净大海众菩萨。阿弥陀佛的前方为琉璃宝地,菩萨圣众罗列两边,皆盛装华服长衲曳地,璎珞玉珮庄严其身。三圣像上方空中,祥云浮动,在如来道场树的掩映之中,尊胜宝幢于空中显现,众宝楼阁巍峨耸立,多宝佛塔亦涌现虚空,他方菩萨飞空而至。七宝莲池之中水鸟演法,池中莲花大如车轮,于此清严胜境中,清净海众菩萨或讲经、听经、诵经,或在空中坐禅思道,或在林中经行,或以种种摩尼宝珠、鲜花、涂香等妙具供养,或往他方宏法度生。画面的下方是一方莲池,池中莲花座上有花开见佛、双手合十而跪的菩萨、比丘、居士等,四周以栏楯、宝树、化鸟、圣众环绕。

整体观之,该图人物众多,景物繁复,结构严谨,左右对称,树木、宫殿与圣众菩萨之间,虚实互补,将净土经典中所描述的极乐世界庄严妙境直观地呈现出来,便于净业学人观修思惟。诚如杨仁山居士在此图跋文中所说:“转方广为圆融,现毫端于宝刹,大含细入,隐显交参,以重重无尽之心,写重重无尽之境。”久久观想,令人恍然置身于莲池海会之中,闻佛说法,同襄胜会。

4、西方接引图

尺寸:高120cm,宽72cm

雕刻年代:1883年

所依经典:《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

《阿弥陀经》、 《普贤行愿品》

绘者:无

刻者:无

材质:棠梨木

着墨

此图表现了西方三圣及诸大菩萨迎接念佛众生的神圣场面。《普贤行愿品》中:“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

接引,意为引导摄受。据《无量寿经》记载,阿弥陀佛以四十八宏愿引导众生,众生为弥陀愿力摄受往生净土修习净土法门者,具足信愿,以善根福德因缘,或以实相念佛,或以观想念佛,或以观像念佛,或以持名念佛,临命终时,皆得阿弥陀佛接引往生净土。《阿弥陀经》:“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法华经药王菩萨本事品》中有:“如来灭后,后五百岁中,若有女人,闻是经典,如说修行,于此命终,即往安乐世界,阿弥陀佛,大菩萨众,围绕住处,生莲花中,宝座之上。”

画面中央西方三圣以应身形像站立于莲台上,阿弥陀佛端身正立,左手持莲台,右手作接引众生状。两旁站立有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前方空中次第显现九朵莲台,代表九品莲生极乐世界,清净庄严。《无量寿经》中曰:往生者有上、中、下三辈。《观无量寿佛经》中开三辈为九辈,三三而九,合为九品。

此图左侧有识语:“谨按净土三经及莲宗著述绘此图,以资净侣,临终观行。广陵藏经院念佛僧捐资癸未仲冬金陵刻经处锓板。”

构图工整精妙,刻工细致,以精细的技法表现祥云缭绕中的漫天花雨,并用细腻的笔触刻画饰以其间的琵琶、笛子、箜篌等乐器,烘托天乐盈空的祥和安乐气氛。整体画面清净祥和。

5、弥陀法会图

尺寸:高125cm,宽66cm

雕刻年代:清光绪年间

所依经典:《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

《阿弥陀经》、《造像量度经》

绘者:无

刻者:无

材质:棠梨木

着墨

该图描绘西方三圣以报身为大菩萨演说甚深妙法。根据《十地经论》等诸佛典所说:佛有三身,即法身、报身、应化身。身为积集之意,并非实指肉身,主要表示佛的般若智慧。法身,为证显实相真如之理体,无二无别,常住湛然,即存于每个众生心中的佛性。报身,酬报因行功德而显现相好庄严之身,指经过艰苦修行,证得实相而成佛,形相圆满庄严,极为高大,为诸菩萨说法。应身,顺应所化众生之机性而显现之身,是佛的变化身,佛为了度化众生,常现为六道众生,并以各种生命形式化现于世。

图中阿弥陀佛头带宝冠,周身佩饰璎珞,头身均有背光,双手横置膝上结定印,双足跏趺坐于莲台之上。两旁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均头带宝冠,周身佩饰璎珞,一手持莲花,一手持定印。

阿弥陀佛头顶悬以宝盖,后有巨型如来道场树,据《无量寿经》记载,此为极乐世界的菩提树,其树高四百万里,周围五十由旬,树叶四布二十万里,一切众宝自然合成,条间周匝,垂以璎珞,珍妙宝网罗覆其上,微风吹动树叶,演出无量妙法声。大如来道场树两旁各有两株小如来道场树,树下均有西方三圣在演说妙法。

图正中的西方三圣前有莲花池,池前有菩萨合掌坐于莲台上听法。图的下方左右各有西方三圣放光接引众生往生净土,左边为报身三圣,右边为化身三圣。周围饰以七宝行树,八重罗网,极尽清净庄严。

此幅雕版中西方三圣均按《造像量度经》报身像规则绘制,工整谨严,刻工精湛,对如来道场树繁复枝叶纹理的雕刻体现出高超的技艺。

6、西方报身三圣像

尺寸:高91cm,宽65cm

雕刻年代:清光绪年间

所依经典:《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

《造像量度经》

绘者:无

刻者:无

材质:棠梨木

着墨

图中西方三圣呈报身,主尊无量寿佛,头戴天冠,饰以宝珠,面若满月,慈目含笑,眉间放白毫相光,头光后饰以火焰纹,头光上方有梵文种子字,音shi。种子字,是表示佛菩萨所说真言的梵字,含有引生、摄持之义,一字可生多字,多字皆可含摄于一字。此种子字之上有梵文嗡啊吽。无量寿佛身披璎珞,宝饰庄严,左手作接引众生状,右手持莲花。立于莲台上,下饰以祥云。

左边为观音菩萨,头戴天冠,身著璎珞,左手作接引众生状,右手持一茎莲花。

右边为大势至菩萨,头戴天冠,身著璎珞,左手持一茎莲花,中有宝瓶,右手作接引众生状。

艺术风格:此幅雕版具有明显的《造像量度经》所提倡的工整谨严、周密不苟的风格,即佛与菩萨的相好、服饰、手印等均是有统一的量度。菩萨像的度量,大致与佛相仿,所不同的是顶无肉髻,胯无胯骨;发际、颈喉、膝骨、足趺各减佛四分之一。以上六处共减十二分,如佛身量为一百二十分,菩萨身量便是一百零八分。宽量是由心窝平量至两腋是十分(较佛减二分),由此下垂十八分至肘(较佛减二分),再下十四分(较佛减二分)至腕,由腕至中指尖是十二分,共为五十四分,左右合为一百零八分。

7、西方应身三圣像

尺寸:高85cm,宽38cm

雕刻年代:清光绪年间

所依经典:《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

《阿弥陀经》、《造像量度经》

绘者:无

刻者:无

材质:棠梨木

着墨

此幅图分两部分,下方西方三圣以应化身像站立于莲台之上。下方中间阿弥陀佛右手当胸,掌中有莲台,左手垂下,作与愿印,即掌心向外作接引众生状。右边观世音菩萨,头顶发髻中顶戴一尊阿弥陀佛,即善导大师《往生礼赞偈》中所言:“西方阿弥陀佛,观音顶戴冠中住。”《观无量寿佛经》中曰:“(观世音菩萨)其天冠中有一立化佛。”左手持杨柳枝,右手拿净瓶,净瓶中盛满妙法甘露,杨柳枝象征观世音菩萨以佛法的大悲甘露遍洒世间。左边大势至菩萨头顶发髻中顶戴宝瓶。《观无量寿佛经》云:“(大势至菩萨)顶上肉髻如钵头摩花,于肉髻上,有一宝瓶,盛诸光明,普现佛事,余诸身相如观世音等无有异。”左手持金刚杵,右手结说法印。

该像版的一大特色为:于西方三圣的上方悬有一圆形咒轮,共分内外两层,内层圆形中心为阿弥陀佛梵文种子字,音shi,又称弥陀心印,常念诵可以消灾祛病,命终往生净土,上品上生。外图环绕以“拔一切业障根本往生净土陀罗尼”,即往生咒,是《早晚课诵集》中十小咒之一。学人若焚香礼拜佛像,合掌念诵此咒,日夜各21遍,能灭五逆、十恶、谤法等重罪,阿弥陀佛常在其顶护持行人。持诵此咒之人,现世心生欢乐,喜悦无比,消除烦恼,临终顺利往生西方极乐净土。

该版佛菩萨像均按《造像量度经》化身像规则绘制,阿弥陀佛相好端正温肃,服饰朴实单纯;菩萨相好柔丽慈祥,服饰华美庄严。构图左右对称,刻工精细。

8、慈悲观音像

尺寸:高170cm,宽95cm

雕刻年代:1878年

绘者:张国瑞依康熙丙子(1696)嵩山周璕

原画作摹绘

刻者:潘文法

材质:棠梨木

着墨

观世音菩萨是慈悲和智慧的象征,可化现千百亿身,有感必应,所求如愿,终将众生导入菩提大道,圆满成就。《妙法莲华经普门品》云:观世音菩萨有三十二应化身,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观音造像风格多样,以示观世音菩萨化身无量,具有息灾、增益、敬爱、降伏等妙用。

图中观音菩萨面容安详秀美,凤目含笑,顶髻饰以凤冠珍宝,一尊小型阿弥陀佛端坐于顶髻中。风冠上镶以宝珠,每珠内映饰一梵文字母,错落排列为六字真言,即“嗡嘛呢呗咪吽”。此六字真言,内涵异常丰富,奥妙无穷,蕴藏了宇宙中大智慧与大慈悲的巨大能量,是观世音菩萨的微妙本心。左手执以净瓶,右手执以杨柳枝,表示观世音菩萨以大悲甘露普洒世间,救度众生一切苦厄。菩萨的丝丝修长发缕飘垂至腰间,身著璎珞,双足立于莲花上,丰神绰约,令人敬仰。

该图在笔法上采用了“兰叶描”和“衣褶”技法,表现出吴道子画像中“吴带当风”的动态美感。用笔圆转飘逸,所绘人物衣带宛若迎风飘曳之状。表现观音手腕的线条变化极多,右腕衣褶内外层次分明,刻划细腻,线条流畅,是唐代绘画中表现贵族妇女的画法。佛冠、发髻、飘带等装束与菩萨手持的净瓶和柳枝,配合得十分和谐。雕刻手法非常精细,保持了原画的精神和笔锋特色,具有形神兼备,细腻华丽的特点。其版块规模之大,雕绘之精美,令人叹为观止,为举世罕见的艺术瑰宝。尝有学者以“东方维纳斯”赞之,绝非过誉之词。

此幅观音像原画作者为周璕(1649-1729),为清代康熙年间的著名画家,擅长人物、花卉,其画风独出己见,不落前人窠臼。

9、观音坐像

尺寸:高83cm,宽69cm

雕刻年代:清光绪年间

所依经典:《华严经》、《法华经》

绘者:无

刻者:无

材质:棠梨木

着墨

像版中观音菩萨以世间妇人形象示现,神态可亲,顶髻中坐有阿弥陀佛,头有背光,背光上方有梵文六字真言。观音菩萨以自在像式坐于岩石之上,四周饰以莲花及云纹。右前方有一憨态可掬的童子合掌立于一大叶之上。童子即善财童子,为求佛法,参谒五十三位善知识,曾于普陀珞迦山谒观世音菩萨而得到教益。

造像线条简洁写意,讲求笔墨情趣,极具神韵,雕刻精美传神。

10、观音立像

尺寸:高90cm,宽60cm

雕刻年代:清光绪年间

所依经典:《华严经》、《法华经》

绘者:无

刻者:无

材质:棠梨木

着墨

此幅像版从内容与表现手法上与观音坐像相似,观音愿力,随机现身,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应以坐像身得度者,即现坐像身为诸众生说法;应以立像身得度者,即现立像身而为说法。

立像观音慈蔼亲切,颈佩璎珞,伸出右手轻抚身前一合掌而立的童子头顶,观音与善财童子均立于波浪之中。

造像以简洁流畅的线条刻画出观世音菩萨慈悲接引的亲切神圣形像。

11、飘海观音像

尺寸:高83cm,宽75cm

雕刻年代:1886年

所依经典:《七俱胝佛母所说准提陀罗尼经》、

《造像量度经》

绘者:1878年山阴张国瑞

刻者:无

材质:棠梨木

着墨

准提又作准胝、尊提,译曰清净。准提菩萨又称准提观音,准提佛母,为显密所尊奉的大菩萨。东密以准提为六观音之一,即准提观音。禅宗以准提为观音部,非常尊崇此观音,称之为天人丈夫观音。此观音为三世诸佛之母,福德智慧无量,可摧破一切众生的无明惑业,成就延命、除灾、求子诸愿,满足众生世出世间一切愿望。

此图中准提菩萨头戴佛冠,现三目十八臂之尊形。面有三目,身著天衣,双足跏趺坐于莲台之上。十八臂中上二手作说法相。左第二手施无畏印,第三手持剑,第四手持念珠,第五手持俱缘果,第六手持钺斧,第七手持钩,第八手持金刚杵,第九手持宝鬘。右第二手持如意宝幢,第三手持莲花,第四手持浴瓶,第五手持羂索,第六手持法轮,第七手持法螺,第八手持宝瓶,第九手持经书。

上方祥云袅袅,左侧上方有一呈天女样貌的净居天子双手捧持宝瓶,右侧上方有一天女,右手持与愿印,左手提持宝炉。

下方海中波浪翻腾,有难陀龙王与坞波难陀龙王出没,均翘首作稽首皈敬状。

准提菩萨造像依《造像量度经》绘制,而其他人物的造型风格则具有汉地文化的特征。构图精致,刻工细腻

14、四十八臂观音像

尺寸:高108cm,宽67cm

雕刻年代:1878年

所依经典《造像量度经》

绘者:1878年智开绘

刻者:潘文法

材质:棠梨木

着墨

四十八臂观音又名十一面观音,当前三面慈悲相,化善有情;左三面瞋怒相,也称仇怒相,化恶有情;右三面“白牙上出相”,又称“净业相”,化导出世净业。这三面教化三界便有九面。九面上有一“暴恶相”,又称“暴笑相”,是表示教化事业有极大威严和极大意乐方能无懈而成就。最上有一“佛面相”,又称“如来相”,是表示以上一切总为成佛的方便,共十一面。

四十八臂者,按《造像量度经续补》说:十一面千臂观音包括法身八臂、报身四十八臂、化身九百五十二臂,这四十八臂,即是法身八臂,报身四十臂,合为法、报二身的臂数,由此可见此臂与佛身均非实有,而为佛功德的化现。

观音菩萨呈十一面四十八臂立于莲台上,上方空中有阿弥陀佛端坐于莲台上,后有庄严楼阁,上方左右两侧各有两位天女散花于空中,祥云缭绕,落英缤纷。观音菩萨下方,波光粼粼,左侧有一龙抬首皈敬,右侧有一童子双手合十,翘首仰瞻。

观音菩萨造型典雅端庄,具有明显的《造像量度经》风格。人物造型庄严妙好,令人见而生敬,刻工细腻,技法纯熟。

15、十八臂观音

尺寸:高78cm,宽89cm

雕刻年代:1878年

所依经典:《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姥陀罗尼身经》

绘者:华喦

刻者:潘文法

材质:棠梨木

着墨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姥陀罗尼身经》记载:“菩萨面有三眼,臂有千手,于千手掌各有一眼,首戴宝冠,冠有化佛,其正大手有十八臂。”

图中观音三目十八臂,顶严化佛,发髻精致,中间两手当胸合掌,两手结定印于膝上,背后两手捧以宝钵,盛满甘露,饰以花束,宝钵上方有一阿弥陀佛坐于莲台之上。又有二手,左手持日轮,即圆中有金乌,右手持月轮,即圆中有玉兔。又有二手,左手持莲蓬,上放光处有一字真言,右手持树叶。又有二手,左手持铃,右手持杵。又有二手,左手持宝瓶,右手持杨枝。又有二手,左手持如意,右手持令牌。又有二手,左手握发束,右手呈与愿印,手心有一眼,自右手大拇指尖放光,摄受接引图右下方一童子,童子双膝跪于一大花瓣内,双手合十,头颈抬起,呈仰慕祈祷状。

此图依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华喦画作所刻。华喦(1682-1756),清代著名画家,他的画作既讲求文人画的笔墨韵致,又具有平易通俗的特点。他是清后期花鸟画的宗匠,所作的佛像画也具有极高的水准。

造像人物刻画细致生动,姿态优雅,线条构图简洁,自成疏朗之气象。

16、地藏菩萨像

尺寸:高78cm,宽56cm

雕刻年代:清光绪年间

所依经典:《地藏菩萨本愿经》

绘者:无

刻者:无

材质:棠梨木

着墨

地藏菩萨,因其“安忍不动如大地,静虑深密如秘藏”,故名地藏,是佛教中一位愿力深厚的菩萨,与观音、文殊、普贤一起为佛教四大菩萨,以其大愿和大孝为世人所尊崇学习。据《地藏菩萨本愿经》中记述,地藏菩萨在过去世中,曾经数次救出其在地狱受苦的母亲,并由此引发大愿,救度一切如母有情,尤其是地狱众生离苦得乐、究竟成佛后,自己方成佛道,正所谓“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他曾在忉利天宫受释迦牟尼佛嘱托,于释迦牟尼佛灭度以后,弥勒佛尚未成佛之前,于此期间,六道众生均赖地藏菩萨救度。据《高僧传》记载,释迦佛灭度后,于我国唐朝时,地藏菩萨降迹新罗王室,名金乔觉。永徽四年(653)携白犬善听,航海至安徽九华山度化众生。时有阁老闵公尽舍九华山供奉护持,其子随金乔觉出家,即道明和尚。

图中地藏菩萨面相圆润,神态慈悯,头戴五佛冠,身著袈裟,头顶上方刻有梵文字母,双手横置膝上结定印,持以摩尼宝珠,摩尼宝珠表示能满足一切众生的愿望。结跏趺坐于莲花台上,下有白犬善听。两边胁侍左为闵公,居士装束,长者形相,手持拂尘,表示扫去烦恼。右边为道明,方袍圆顶,比丘形相,左手持钵盂,表示以佛法慈养慧命;右手持锡杖,表示持戒精严,慈护众生。

此图人物造型古朴,舒展大气,刻画细腻,技法纯熟。

17、秽迹金刚像

尺寸:高68cm,宽39cm

雕刻年代:1878年

所依经典:《造像量度经》

绘者:无

刻者:无

材质:棠梨木

着墨

秽迹金刚亦称除秽金刚,即大力威怒金刚,是禅宗及密宗尊奉的忿怒尊,为北方羯摩部的教令轮身,乃本师释迦牟尼佛的化现,护持佛法,降伏魔怨。以智慧火燃烧一切烦恼污秽而达清净之地,令一切众生,随意满足,永离贫穷,吉祥安乐。

据《一切经音义》卷36所载,此明王的本愿是啖尽一切不净,具深净大悲,不避秽触,为救护众生,以如猛火般的大威光,烧除烦恼妄见、分别垢净生灭之心。由于具有转不净为清净之功德,常置于不净处供奉。

图中秽迹金刚呈忿怒像,三面八臂,三面均做忿怒状,每面有三目,怒发竖起,豹眼圆睁,口做呐喊。八臂皆缠以金龙,中间两臂左手做说法印,右手握拳。左边三臂分别持金刚杵、法轮和戟,右边三手分别持金刚铃、羂索和宝剑。头光上方,释迦牟尼佛端坐其上,上有梵文真言嗡啊吽。光头及背光外均饰以滚滚火焰,以示摧破烦恼之力无比威猛。八大龙王缠绕其身以作庄严,腰系虎皮,更显威猛。左脚抬起,做踩踏状,右脚站于岩石之上。

此像为《造像量度经》中明王像的造像风格。明王像即佛、菩萨的忿怒像。明是光明之义,即以智慧光明摧破一切烦恼业障。明王像的度量,上身如菩萨像,只是腹与胫各减四分之一(各十八分)。如佛身量为一百二十分,菩萨像是一百零八分,明王像便是九十六分。其宽度由心至腋如菩萨像同为十分,只是由腋至肘减为十四分(少四分),由肘至腕为十二分(减二分),仍是十二分,共四十八分,左右合为九十六分。

构图中心突出,结构严谨,刻画线条刚劲而不呆板,人物形像威猛而不凶恶。

18、韦驮像

尺寸:高45cm,宽26cm

雕刻年代:清光绪年间

所依经典:无

绘者:无

刻者:无

材质:棠梨木

着墨

韦驮菩萨为佛教的护法天神,常在娑婆世界,拥三洲大法轮,是佛教护法中金刚力士的代表。韦驮原为南方增长天王手下八大神将之首,韦驮天将曾亲受释迦牟尼佛咐嘱,统领东胜神洲、西牛贺洲、南赡部洲三洲护持佛法之事项,护佑僧侣、居士安心办道,精进修持,故被称为“三洲感应护法韦驮尊天菩萨”。

图中韦驮呈天将军像,面容淳厚,身形雄伟,挺然屹立,顶有头光,饰以火焰纹。头戴凤翅兜鍪盔,身著甲胄,肩被飞带,腰扎革带,足蹬高靴,左手竖立于胸,右手持金刚降魔杵。

人物刻画具有白描绘画的特点,线条逎劲有力,结构紧凑,塑造人物形象传神,淳厚威武,刻工细腻精致。

综上而观,金陵刻经处的雕版佛像,以精湛的艺术表现形式,向世人开显了佛菩萨像中内涵的甚深寓意,堪称高妙的教学手法,是研究晚清时期绘画艺术、雕刻技法及佛教教育的重要实物资料。

中国有哪些大型雕像?中国著名的十大巨型雕像

人类文化的一大特征就是——喜欢塑像,不管是画像还是雕塑,都是文化的体现与传承,对历史的保留。人们对很多巨型的雕像都印象深刻,那你知道中国有哪些大型雕像?今天小编为大家盘点中国著名的十大巨型雕像,每一尊都超级震撼,让人久久无法忘怀。

中国著名的十大巨型雕像

1、四川乐山大佛


乐山大佛又名凌云大佛,是佛家经典建筑,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南岷江东岸凌云寺侧,是中国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始建于唐朝,历时90载完成,乐山大佛头与山齐,足踏大江,双手抚膝,大佛体态匀称,庄严殊胜,通高71米,头高14.7米,脚背宽8.5米,脚面可围坐百人以上,大佛的头顶上共有螺髻1051个,远看发髻与头部浑然一体,实则以石块逐个嵌就,栩栩如生,大佛为一尊弥勒座像,雍容大度,气魄雄伟,是中国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被誉为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在大佛左右两侧崖壁上,有两尊高16米的护法天王石刻,与大佛一起形成了一佛二天王的格局,还有数百上千尊石刻塑像,宛然汇集成庞大的佛教石刻艺术群。

2、山东尼山孔子像

从曲山东省阜市区向东南方向25公里,尼山是当年孔子的出生地,儒家文化由此发源。曲阜孔子像位于尼山圣境,儒宫西侧小山头上,背山面湖面南而立,雕像高72米,基座高度为18米,海拔高度为273.8米,目前为世界最大最高的孔子雕像,成为世界的的儒家朝圣之地,这座孔子像是曲阜尼山圣境的主要核心性工程,也是孔子诞生地尼山圣境的标志景点,孔子的形象按照唐代画家吴道子的《孔子行教图》而制作,展示了孔子可亲、可敬、师者、长者、智者的形象,人们从金声玉振广场十级而上,面对尊师圣像,心中倍感景仰崇敬之情。大自然与人文之间相融的尼山圣境,五川汇流浩浩汤汤,五峰并峙楷树成阴,邹鲁合邦毓秀钟灵。

3、湖南毛主席雕像

湖南长沙橘子洲头伟人雕像,是当今中国最大的一座伟人纪念雕像,为纪念领袖毛主席而造的。雕像所在的橘子洲头,是镶嵌在湘江中流的绿色明珠,是长沙人民的骄傲。雕像高32米,长83米,宽41米 基座3500平方米,由8000多块采自福建高山的永定红花岗岩石拼接而成,寓意江山永定。该雕塑以1925年青年时期的伟人形象为艺术原型。雕像的基座设计成青年伟人的肩膀,寓意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缅怀历史,放眼未来,。整个肩膀是一个占地1000多平方米的巨大山体,突出表现伟人青年时代胸怀大志,风华正茂、指点江山的气概。雕塑独立橘子洲头,见证着长沙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沧桑巨变,感受着这座千年古城散发的蓬勃朝气。

4、三亚南海观音

著名的海南三亚南海观音像高达108米,造像工程历时六载,是世界上最高的观音像,圣像巍峨壮观,庄严慈悲,像体为正观音的一体化三尊造型,宝相庄严,脚踏108瓣莲花宝座,莲花座下为金刚台,台内是面积达15000平方米的圆通宝殿,金刚洲由长280米的普济桥与陆岸相连。观音像正面为手持经箧观音,体现观音的般若德,观一切众生之机而化度自在,以般若启众生智慧。右边为手持念珠观音,体现观音的解脱德,摆脱无明烦恼和种种束缚,达到大自由大自在的境界。左边手持莲花观音,体现观音的法身德,象征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清净圆通。敬造工程因其规模宏伟、意义殊胜、被誉为世界级、世纪级的佛事工程。

5、河南炎黄二帝塑像

炎黄二帝巨型塑像位于河南省郑州市西北部三十公里之处的黄河风景区向阳山上,炎黄二帝巨塑背依邙山,面向黄河。塑像占地2816平方米,像整体高106米,其中山高55米,像高51米 雕塑中高者为炎帝,低者为黄帝。一个威武刚强、凤目龙隼、气宇轩昂,一个广额纯朴、智慧慈爱,包容了中华民族的崇高品质。塑像所使用的材料均是太行山真石,历时二十年,于2007年建成。巨塑以山为体,山人合一,浑然天成,融黄河、黄土、二帝于一体,以体现与大地共生,与山川同在,与日月同辉,气势磅礴,雄浑博大的艺术效果,代表着中华民族之创始、之和谐、之统一。

6、河南中原大佛

中原大佛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尧山佛泉寺,屹立于玉枕山环抱之中,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的佛教造像,高208米,相当于50层楼高,重6400吨。其中大佛身高108米,莲花宝座高20米,金刚座高25米,须弥座高55米。大佛建造历时12年,全由青铜材质制成。大佛在制造过程中还加入了108公斤的黄金,其外部面积为1.13万平方米,由1.33万枚铜块焊机而成,工程浩大。大佛所在的佛泉寺始建于唐朝贞观年间,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大佛庄严祥和,气势宏大,巍巍屹立在中州。来自海内外的信众不远万里,专程到此朝拜大佛。注目大佛,与人无穷的智慧和心灵的慰藉,给朝拜的信众增添了信心和福报,是理想的祈愿修身之地。

7、河南大汉雄风雕像

大汉雄风坐落于河南省永城市芒砀山,是当年刘邦隐匿芒砀山时屯兵聚义的地方。雕像是为纪念刘邦在芒砀山斩蛇起义,创建四百年大汉王朝而建。芒砀山北山主峰海拔156.8米,作为景区标志建筑的汉高祖刘邦像,就坐落在主峰赤帝峰之上。塑像高39.9米,基座12.6米,属钢架结构,是中国最高的历史帝王雕像。内有四层旋转楼梯,两个观光平台,游客可乘电梯上至位于塑像肩部的观光平台上,站在观光平台上可以将芒砀山方圆八十里的风景尽收眼底,游客将会真正体会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意境。景区内还有刘邦文化纪念园、张飞寨、高祖庙、汉代礼仪建筑基址等景点。

8、九华山地藏菩萨像

九华山地藏菩萨铜像坐落于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的九华山下的大愿文化园内,是世界第一高地藏菩萨露天铜像,是九华山佛教道场的标志景观。佛像身高度84米,加上莲花座底盘高度99米,锡杖高109.9米,整个铜像连底座高155米,由2390块铜铸件焊接而成,重约1000余吨。地藏菩萨为比丘相,右手持锡杖,左手持摩尼宝珠,端庄慈祥,以昭示众生国泰民安。佛像以狮子峰为背景,每当太阳升起时,从正面看霞光万道,每年的春分和秋分时节还会形成独特的佛光现象。九华山铸造地藏菩萨露天大铜像,是九华山佛教史的一件大事,是中国宗教艺术的一大创举,是增辉江山、庄严国土的殊胜法喜。

9、山西关公铜像

关公铜像坐落在山西运城市西南13公里的常平村南中条山上,是世界最大的一尊关公塑像。关公铜像共用铜料500余吨,钢材2000余吨,混凝土1.8万余吨,铜像总高61米,底座高19米。 关公是三国著名将领,位列蜀汉五虎上将之首,由于其忠义和勇武的形象,被民众尊称为关公,成为一种极具影响力的传统文化符号。在人们心目中的关公的地位是很高的,勇猛讲义气,已经被人们神化。关公铜像神态端庄,目光炯炯有神。丹凤眼、卧蚕眉的面部特征最大限度地贴近了史料所载。颔下一把长须捋于胸前,线条清晰流畅,用刀一气呵成,将美髯公的威风和潇洒展示得淋漓尽致。关公手持大刀,遥望着故乡盐湖,远远望去十分震撼,成为弘扬关公文化,宣传山西的一张文化名片。

10、贵州仰阿莎雕像

苗族美神仰阿莎雕像坐落于贵州市剑河县仰阿莎湖畔,仰阿莎雕像是全国最高的苗族美神雕像。雕像筑立于尘土之上,绽放于花草之间,高88米,其中底座高22米,雕像身高66米,取自于当地苗族节日二月二和六月六,有着苗族传统文化寓意。仰阿莎是清水江河畔一个动人的传说,发源于贵州剑河而为苗族同胞世代传颂的史诗,是贵州版的刘三姐,是苗族版的阿诗玛,被苗族人民奉为美神。该雕像是展示剑河优秀的仰阿莎民族文化,2008年仰阿莎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9年剑河仰阿莎雕塑荣获,最大苗族女神世界纪录。

采石坑变巨幅雕像 巨型伏羲摩崖石刻雕像长230多米仅鼻子就长18米

采石坑变巨幅雕像 巨型伏羲摩崖石刻雕像长230多米仅鼻子就长18米

【采石坑变巨幅雕像】2017年5月8日,湖北省襄阳市,在一处废弃采石场上雕刻的巨大山体头像雕像孟浩然和伏羲摩崖石刻雕像初露真容。左边的这座孟浩然雕像基本已经完工,高50米、长约90米,崖壁上还刻地有他的五言律诗代表作《春晓》。右边不远处是正在施工的巨型伏羲摩崖石刻雕像。伏羲摩崖石刻雕像高70.5米、长230多米,建成后的伏羲头像,其眼睛长9米、高2米,鼻子长18米、宽9米。

伏羲是我国传说中的三皇之首、人文始祖,被尊为中华民族的第一位帝王。东汉皇甫谧所著《帝王世纪》记载:伏羲葬南郡(即今日襄阳境内);而唐代著名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则是襄阳人。

据了解,山体石刻雕像处原本是一所劳改农场的采石场,上世纪末被废弃。由于多年开山炸石,山体、崖壁变得千疮百孔,成为城市南大门的“牛皮癣”。经过专家学者研讨,采取依据山体雕刻石像进行修复的最佳方案。

采石坑变巨幅雕像 巨型伏羲摩崖石刻雕像长230多米仅鼻子就长18米

伏羲介绍

神秘出生

上古时代,华胥国有个叫“华胥氏”的姑娘,到一个叫雷泽的地方去游玩,偶尔看到了一个巨大的脚印,便好奇地踩了一下,于是就有了身孕,怀孕十二年后生下一个儿子,这个儿子有蛇的身体人的脑袋,取名为伏羲。伏羲生日为农历三月十八日。中原地区有在农历三月十八日祭祀伏羲的风俗。

注:伏羲女娲最早出现于先秦文献,华胥氏是后世文献才出现的,因此伏羲女娲是否是华胥氏儿女目前学术界尚存争议,一般认为华胥氏儿女的“伏羲女娲”人属性高于神属性,而楚帛书中伏羲女娲为创世神,是最早诞生的生灵,与华胥氏和雷神毫无关系。

人文始祖

伏羲有神圣之德,团结统一了华夏各个部落,定都在陈地,封禅泰山 。伏羲取蟒蛇的身,鳄鱼的头,雄鹿的角,猛虎的眼,红鲤的鳞,巨蜥的腿,苍鹰的爪,白鲨的尾,长须鲸的须,创立了中华民族的图腾龙,龙的传人由此而来。

伏羲仰观天上的云彩、下雨下雪、打雷打闪,看地上会刮大风、起大雾又观察飞鸟走兽,根据天地间阴阳变化之理,创造了八卦,即以八种简单却寓义深刻的符号来概括天地之间的万事万物。他模仿自然界中的蜘蛛结网而制成网,用于捕鱼打猎。他还创造了文字替代在绳子上打结的记事方法。

伏羲制定了人类的嫁娶制度,实行男女对偶制,用鹿皮为聘礼。并以所养动物为姓,或以植物、居所、官职为姓,以防止乱婚和近亲结婚,使中华姓氏自此起源,绵延至今。

采石坑变巨幅雕像 巨型伏羲摩崖石刻雕像长230多米仅鼻子就长18米

主要成就

从历代典籍的记载看,伏羲的贡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立八卦,开启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源。伏羲八卦中所蕴含的“天人谐和”的整体性、直观性的思维方式和辩证法思想,是中华文化的原点。

二、教民作网用于渔猎,提高了人类的生产能力。同时教民驯养野兽,这就是家畜的由来。

三、变革婚姻习俗,倡导男聘女嫁的婚俗礼节,使血缘婚改为族外婚,结束了长期以来,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原始群婚状态。

四、始造文字,用于记事,取代了以往结绳记事的形式。

五、发明陶埙、琴瑟等乐器,创作乐曲歌谣,将音乐带入人们的生活。

六、将其统治地域分而治之,而且任命官员进行社会管理,为后代治理社会提供借鉴。

七、根据《长沙子弹库楚帛书》的记载可以伏羲女娲之时已有天地,但仍是一片荒芜,于是伏羲娶女娲,生子四,命名万物。

人物评价

“三皇五帝”被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其世系位序的排列在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即已确立。在“三皇五帝”的世系之中,伏羲位居“三皇之首”、“百王之先”。《左传》、《管子》、《周易》、《庄子》、《国语》等先秦典籍都有关于伏羲的记述,在正史中,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余闻之先人曰:‘伏羲至纯厚,作《易》八卦。’”肯定了伏羲的历史地位。近一个世纪以来,随着考古和对远古各部族研究的进展,学界对中华文明的起源有了新的认识。一般认为,中华民族早期血脉来自于华夏、东夷、苗蛮三大族群,到秦汉之际形成为中华民族的主体血脉。炎帝和黄帝是华夏族的代表,伏羲是各族共同尊奉的先祖。在当代社会,汉族和许多少数民族仍然保留着伏羲创世神话和祭祀伏羲的习俗。伏羲作为“有大智”的思考者和发明创造者,作为各民族团结协作、寻求生存与发展的历史象征,对中华民族的文明进步和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社会地位

自古以来三皇五帝就受到历代帝王的尊敬与祭祀,作为三皇之首、百王之先的伏羲是有大智的思考者和发明创造者,作为各民族团结协作、寻求生存与发展的历史象征,对中华民族的文明进步和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直到今天,伏羲女娲以及炎黄二帝依旧是国家正经提出要祭祀的人文始祖,他们是华夏儿女共同的父亲母亲,2008年太昊陵也以单日82万的游客记录打破吉尼斯世界纪录,成为全球第一庙会。而每年国家都会派遣官员与两岸三地华夏儿女共同参加祭祖大会(公祭先祖盛典)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123571.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