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中华民族文化村

中华民族文化村占地达600余亩,是一家集各民族民居建筑、民俗风情、民间艺术于一园的大型民族文化游览区。

中华民族文化村

中华民族文化村内竹楼、船形屋、木楞屋、三房一照壁、土掌房、蒙古包、四合院等二十几个民族民居均按原景观大小建造,鼓楼、风雨桥、三塔、太阳历柱、长城等上百个景点依村傍寨巧妙布局、错落有致,与自然山水融为一色。

中华民族文化村里不仅有来自全国各地民族歌舞演员推出的打柴舞、霸王鞭、孔雀舞、目脑纵歌、锅庄舞、鄂尔多斯等民族歌舞表演,还有叮咚、芒锣、象脚鼓、芦笙、冬不拉、木鼓、三弦等民族器乐演奏和泼水节、三月三、火把节等热闹的旅游节庆活动。

地址:

五指山市城郊

门票

无需门票。

民族村寨③|从独特的藏族民居中,探秘藏族民俗文化

一、神圣的建筑仪式

藏族对于建房十分讲究,礼俗繁多,从破土动工至新居落成乔迁,每一个环节都极为重视,并有诸多讲究和禁忌。整个建房过程中较大的仪式有七项,即:选址、奠基、筑墙、立柱、封顶、竣工和乔迁。这些极富民族特色的礼俗活动的意义在于祈求吉祥、驱邪避魔、希望房屋永固,这些仪式既是对神的供奉和敬畏,也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1.选址仪式

藏族对房屋的选址择基非常慎重,参与人主要是家庭成员、木匠师傅和“仓巴”。“仓巴”打卦卜算,以确定房屋的最佳方位和开工时间。房址一般选在向阳的山坡上,或者靠近水源的地方。对房址的选择,也有一个说法:“若房后有水,如长矛直刺你的房,这种地基不好;房子也不能建在两山之间,远看房子像是含在阎王的獠牙里;房子不能建在离水太近的地方,即水害;房子前若只有一棵树不好,不吉利,多树则好;房子前有地下水渗出不好,被视为‘底儿漏’。此外房址东南西北的景观也有讲究。”宅基地址选好后,用羚羊角圈划选址范围,表示避邪镇妖,宅基安详。“仓巴”诵经做法事,煨桑敬神,抛散五谷,择吉日开工,选址择基仪式即结束。

2.奠基仪式

藏语称“列郭弄”。这一天,工匠全部就位,开挖基槽及砌基石的亲戚乡邻要到场。工匠师傅根据主人建房规模规划房基,主人请“仓巴”在房基四角埋“萨乃崩巴”(地气宝瓶),内装青稞、小麦等五谷和五彩绸缎,有条件的人家还要放一些金银珠宝,以求房基永固。在住宅基地摆设“五谷斗”、置供品、煨桑祭祀土地神,向土地神和“鲁神”赎地基为己用,祈求人畜安康,并请一位属相合适父母双全、家境富裕、五官端正的小男孩挖第一锹土,然后在四角开挖基槽。

藏族民居建筑

3.筑墙仪式

这个仪式较为隆重,也是建房过程中投入人力最多、技术要求最高、施工难度最大的一个重要环节。墙体按房屋层高要求筑土夯实,直线上升,一直圆满到顶。此时,房屋轮廓基本呈现,标志着房屋建盖成功了一半。筑墙这天晚上,主人家请全村人围坐在一起,点燃篝火,欢庆跳舞(藏语叫降赛次拉),热情招待参加筑墙工程的乡亲父老,向跳舞的男女老少献哈达、送糖果、敬青稞酒,欢庆筑墙圆满,赞歌宅院富地,祈求富寿安康。

当开始建造房屋时,人们要画一幅形象可怕的巨型鬼脸或晦涩难懂的图案,并把它们放在一个很远而又十分醒目的地方。这可以使人不会过多地注意新房。据说这种办法可以避免妒忌、过誉之言或责难,画上这样的图案可以确保房屋坚固耐用,住在里面的人能过上幸福的生活。

4.立柱上梁仪式

立柱,藏语叫“嘎栋龙”。立柱上梁那天,亲戚乡邻到场。在立柱上梁前,主人将金银碎末和少量珊瑚、马瑙、绿松石等贵重物品装人一个小袋中,置于中柱顶上的梁扣中心,象征房屋永固。在每一个立柱与横梁结合部压放五色绸缎,象征吉祥如意,并用氆氇将中柱包裹起来,献上哈达。这一天,主人家要准备丰盛的饭菜酒食款待工匠,并向工匠馈赠钱物,以示酬谢,祈愿新居永固祥吉。

5.乔迁仪式

乔迁新居,藏语为“康堆教”。新房落成后,必须请“仓巴”卜算,择一个乔迁吉日,吉日选定后主人通知亲朋好友来新居过“康苏”。“康苏”这天早晨,由家中或亲朋好友中一位属相为虎者在新房火塘中烧火,“仓巴”念诵祭神赐福经文,家中长者点燃桑煅,并在新居房顶的西北角和东北角上插五彩经幡。此时,工匠师傅、亲戚朋友、邻里乡亲带着礼物纷纷前来向主人祝贺新房落成,大家边向天空撒糍粑边喊“苏、苏、苏”三声,仪式便结束了。当日,主人准备丰盛的酒饭,村里德高望重的长者赞颂新居,主人向邻里给予的宽容和亲朋好友的支持表示感谢,向工匠师傅敬献哈达、分送酬金和礼物,以表谢意。当夜幕降临时,人们开始围着新居跳起锅庄舞,场面热烈,气氛隆重,通宵达旦。

新居建好以后,不能当年粉彩油漆,要请喇嘛来念佛经,把彩色谷粒撤到各个房间。隔年才可以彩饰装新,不这么做则被视为不吉利。如果新建好的经堂能够请到高僧、活佛驻足、开光便更是吉祥如意了。

二、房屋的神圣空间

藏族对火灶有神圣的敬畏之情,认为火塘中有灶神,绝不能亵渎得罪灶神,否则会带来灾难。严禁跨越火灶,忌讳往火灶里吐痰,也忌讳在灶中烧骨头、皮毛等物。火塘要保持干净,不能将不洁的东西放在火灶旁。坐在灶旁时,不得把脚搁在灶上,清扫垃圾不能将垃圾投入火灶内烧,也禁忌直接在火灶上烤肉。外出时,需祈祷灶神以求护佑。在野外置放少许茶叶或事物于三块灶石上,以示对灶神的祭奉。

藏族牧民家的佛龛

藏族民居内设有佛龛,供奉神佛。禁止用印有经文的纸擦拭或清洁其他东西,禁止把经文和其他书籍放在常有人走或坐的地方以及其他不干净的地方。

藏族民居中堂的正中有一根中柱,藏民视之为人与神之间的通道,因而,每天要绕着中柱念经,祈求天神赐福。藏式民居的柱子往往落在室内中央的位置上,室内的家具围绕柱子布置。

藏族牧民家的煨桑炉

三、村寨的神圣空间

藏族村寨寺庙是广大僧众供佛、诵经和聚众进行各种宗教活动的主要场所是庄严神圣的宗教圣地。行人路过寺院门前或谒见活佛要行脱帽礼,表示对他们的尊敬。

神山是供人朝拜的地方,特殊节日,藏民会围绕神山行走。

西藏各地的山间、路口、湖边、江畔,几乎都可以看到一座座以石块和石板垒成的祭坛—玛尼堆,也称“神堆”。这些石块和石板上,刻有六字真言、慧眼、神像及其他各种吉祥图案,藏语称“朵帮”,意为垒起来的石头。“朵帮”又分为两种类型:“阻秽禳灾朵帮”和“镇邪朵帮”。

玛尼堆

藏族地区,随处可见挂在山顶山口、江畔河边、道旁以及寺庙等各处的五彩经幡,又叫风马旗。村寨的周围树起一排排高大的经幡,这些经幡和屋檐、门窗上面悬挂的白色帘布帷幔协调成趣,风吹幡动,如波似浪,如云似絮,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别具特色。经幡上面印有佛经和鸟兽图案,颜色或红或白,一般挂在广场、寺庙前的经幡杆上。这些五彩缤纷的经幡,其颜色都有固定的含意:蓝幡象征天空,白幡象征白云,红幡象征火焰,绿幡象征绿水,黄幡象征土地。经幡从上到下的排列顺序也是固定的,不能改变。

西藏林芝的风马旗

四、藏族传统民居的变迁

西藏和平解放后,藏式民宅有了较大的变化。20世纪50年代,出现了砖木结构的建筑。西藏改革开放后,农牧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居住条件显著改善,建起了以新式砖木、水泥、铝合金、玻璃为建材的住房,窗户宽大明亮,室内宽敞干净。20世纪七八十年代,藏区发生地震,震后人们对传统建筑在结构上、布局上都进行了改进,同时,在装饰上也格外讲究起来。改进后的民居,柱子直径普遍加大,有些柱子需两人合围,给人一种稳重之感。底层和二层的木柱连体,形成一个牢固的整体,以增强抗震能力。2006年青藏铁路通车后,加强了西藏与外界的联系,传统建筑更是吸收了一些外来建筑特色,更有利于人们的居住和生活。

民俗文化是人类文化中最古老、最具有生命力的文化,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也只有发展的民族文化才能在历史的长河中一直保持下去。藏族文化是中国文化中的独特之处,应该让更多的人去了解、熟悉它,并加以保护、传承和发展。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期待下期)

中华民居•文化 ‖ 乡村公共建筑里的文化和精神

乡村里的公共建筑是很多中国乡村曾经繁荣的见证。它们作为文化的物质形态体现着中国乡村文化。以新绛县光村、刘裕村等为代表的山西古村庄,在庙宇的神秘与黄土的质朴间塑造了一种充实的祥和之美。

光村福胜寺全景

作者:萧淑贞

历史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教科文组织国际农村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项目专家,民盟中央教育委员会秘书长。著有《发现人性》《不是所有的故乡都在沦陷:走绛州》。

繁荣的乡村公共建筑

题题题

乡村里的公共建筑是很多乡村曾经繁荣的见证,它们作为文化的物质形态体现着乡村文化。在山西省新绛县很多历史悠久的村庄内都有庙宇、戏台、书院。这些公共建筑大小不一,最小的只有一间房。光村是其中的一个代表。

光村自建村迄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光村遗址属于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光村得名于一个神奇的传说。北齐时,一天晚上,光村上空突然出现五彩缤纷、耀眼夺目的光芒,人们视之为祥瑞之兆。地方上报朝廷后,这个村庄被赐名为光村。

历史上,光村曾建有庙宇、戏台、书院等各类公共建筑。据有关资料,光村内曾建有魁星阁、三圣阁、会仙楼、乾元门城楼、千手佛阁楼、半截塔、通天桥、通灵碑、北雄山、子母池等22处重要建筑。

光村福胜寺大殿

光村的村郊曾建有9座庙宇,规模最大的东岳庙占地十余亩,庙中供奉着东岳大帝;历史最悠久的福胜寺建于唐贞观年间,占地近7亩,供奉着如来佛祖、阎罗君、三霄娘娘、孔子、蔺相如、廉颇等。另外,还有始建于辽代的玉皇庙、财神庙,占地面积最大的火神庙等。村庄内曾建有15座庙宇,包括供奉着关帝爷的关帝庙,供奉着天官、地官、水官的三官庙,供奉着鲁班的祖师爷庙,以及马王庙、菩萨庙、没爷庙、仙神庙、财源庙等。

在村庄内曾建有火神庙戏台、关帝庙戏台、财神庙戏台、东岳庙戏台、玉皇庙戏台等8座戏台。位置相近的戏台在节日里会同时演出,进行“斗戏”,热闹非凡。

光村福胜寺

光村还曾建有众多书院。比如,翰林书院、思绎书院、忠恕书院、慎修书院、养翼书院、履中书院、崇德书院、耕读书院、咸孚书院等。除此之外,还有绣章堂书房院、薛家新院书房院、赵家“十八座院”书房院、北楼院书房院、四串院书房院5座私塾。

经过历代乡贤的不断修葺和建造,至20世纪40年代,光村形成了以护村城池为屏障、寺庙和豪宅大院为核心景观的古建筑群和浓厚的地方文化。2010年,光村获“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荣誉称号。

如今,光村的村北部有北雄山、玉皇庙、福胜寺、半截塔、通灵碑,村南部有子母池、火神庙、碑顶柏。其中,北雄山位于光村西北部的乾元门。它东起福胜寺西北隅,西至土崖,长约500米,高10余米,上宽五六米,广植古柏苍楸。

光村福胜寺大殿内塑像

新绛县阳王镇刘裕村内也有众多文化类公共建筑。村中的五王祠中供有尧、舜、禹、后稷、伯益,洪积寺内供奉着文殊菩萨、普贤菩萨。除此之外,村中还有文昌阁、魁星阁、夫子庙、南庙、北庙、新庙、东三官庙、西三官庙、关帝庙、姑姑庵、观音堂、财神庙等古建筑。

乡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所在,公共建筑承载着乡村的灵魂。从文化的意义上来看,让人很难不去羡慕、留恋像光村、刘裕村这样有着信仰和精神灵魂的乡村。

乡村不变的灵魂和中心

题题题

光村、刘裕村里众多的公共建筑其实是古代新绛、运城乃至全国乡村公共建筑的缩影。

文化的内核是人类精神和智慧的结晶。公共建筑作为文化的一种物质形态或符号,具有潜移默化地影响人、塑造人的作用。

山西的乡村建筑围绕着两个中心修建:一个是住宅大院,它不仅与个人有关,而且更多地与家庭、家族有关,比较私密,注重生活;一个是寺观庙宇或者神殿,它们是一种精神的象征,比较神圣。

在古代,乡村没有丰富的物质,没有舒适便利的生活,但却有一个富含意义的世界。环境行无言之教,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在天地合一的神秘中身心都有所皈依。

光村赵家大院大门

耶鲁大学的一位哲学教授曾说,建筑有一种伦理功能,能把我们从日常的平凡中召唤出来,召唤我们追求一种更好的、更接近理想的生活。在存有寺庙、书院等公共建筑的乡村里,我们可以更容易地理解从修身、齐家到治国、平天下的进阶路程:借助寺庙修身,在宗祠里齐家,走出去平天下。如此,从个人到家庭,到社会,自然地构筑起了社会管理的价值体系。

这些盛放文化和精神的公共建筑是乡村的灵魂和中心,标志着乡村曾经达到的精神高度和富足程度,是乡村精神文化繁荣的见证。

物质的富庶并不能必然地带来精神的富足。如果不以物质的丰匮为标准,那么古时的乡村堪称最富有的乡村。它们丰富、饱满、安宁、祥和,而我们今天只能遥望这些乡村辉煌的文化背影。

光村福胜寺内彩塑

强大的文化凝聚力

题题题

建筑能为精神提供安放空间,比如散布在农村中的寺庙就为农村生活提供了丰富的意义。即使小如一村,公共建筑也拥有强大的文化凝聚力,能发挥道德教化、文化传承和陶冶灵性三个层次的功能。

光村内的《整齐村社碑记》中记载:“凡有志于人心风俗者,太上变化之,其次愧厉之,其次整齐之。变化之则有以民其迹;愧厉之,则有以感齐心;整齐之,则有以一其志。是故变化不待于愧厉;愧厉不待于整齐。而由整齐而愧厉而变化,此亦善风俗者斩磨而致之一端也。”这段话说明,道德教育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外在的提醒可能会让人有不自然、不自由的感觉,但却拥有完整的道德教育作用。“整齐之”指的就是共同信仰的道德教化作用。

刘峪村东三官庙

福胜寺的修缮碑记中记载:“古有福胜寺者以振乾纲,非徒为邀福计……得山川钟毓之灵,为一村文脉之所系焉。”在古绛州(今新绛县),文运旺的村庄都会修建魁星阁。当地的一首民谣唱道:“绛州才子牛毛多,各处都建魁星阁……”修建魁星阁就属于乡村文化建设。

《重修福胜寺序》中记载:“修理神祠为作福第一事,为世人言之也;然修理神祠不为作福计,为高人言之也。”通常认为,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其实是信奉各种各样具有超越自然、超越人世力量的掌管财、官、祸、福的神灵,具有强烈的利己性和现实的功利性。“修理神祠为作福”,或为升官,或为发财,或为求平安、祛病消灾、谋求现实利益,还达不到“修神”的精神信仰的境界。对于普通人而言,民间宗教对于他们的意义在于“祈福”;对于“高人”而言,修建神祠的目的是为祭神修心,即净化人内在的神性和灵性,建构个人的精神世界。

刘峪村观音堂

当空间消弭了思想的时间属性,时间和空间就是一致的。站在这样的地方,会不由自主地理解了这些建筑彼时彼地对于社会和人的作用,而不会再站在“进步的现代”的角度来批判这种思想、那种学说的落后。这是因为,精神和信仰是落实在个人层面上的,并时刻追随人们。如果信奉宗教仅仅止于利己,便达不到宗教精神实质上的博爱、奉献。但我们也不能因为中国人信仰的功利性、现世性而忽视宗教对于他们的影响,忽视宗教在建构乡村社会和伦理教化中的作用。

刘峪村白衣堂

光村村民蔺永茂回忆:“自从记事起,我就知道光村是新绛最好的村庄,因为这里的人们有自己的信仰。这个只有几百户人家的小村庄有着丰富的精神世界。在这其中儒学起了很大作用,宗族教育也起着重要作用。在光村,即便是住宅建筑,如薛家大院,其中的匾额、楹联等都对人具有启迪教育作用。履中书院中就有‘勿为一言可欺也,须知有天地鬼神之鉴察;勿为一事可忽也,须知有祸福利害相联’的楹联。文化支撑着社会,而‘礼’协调了社会中的关系。大到国家,小到家庭,文化和‘礼’都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光村历史悠久,民俗丰富,在民间宗教的信仰中蕴含着对生的礼赞和对死的祝福。如何理解这些文化传统对于现代社会的影响以及在百姓生活中的作用?要重视文化对于新绛人的塑造。现在新绛已经成立了文化促进会。新绛没有煤,没有矿产,能依靠的只有文化。”

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

题题题

公共建筑给社会提供了一个或多个中心,每个人通过他们的住所与这些中心产生联系。

如果说欧洲小镇的终点或者高峰是教堂的塔尖,那么古代中国的乡村中心则是庙宇。庙宇是人们精神聚会的场所和灵魂的道场。

庙宇中凿榫衔接、雕梁画栋的木质建筑虽不似西方教堂的尖顶高耸着直问苍穹,但在那古朴大气、肃穆端庄,有时也不失趣味的审美中,仍然能够读出其中蕴含的精神和文化。这是中国古代乡村达到的一种精神高度。

光村古民居大门

作为精神、文化和灵性载体的公共建筑能够提供好的社会教育和国民教育。从社会管理的角度看,公共空间潜移默化的道德教育主要表现在:以最小的社会代价唤醒人们的自觉、自治,从而走向有序的社会管理。在这些建筑面前人们不能不叹服,乡村本身已成为一个强大到无所不包的社会和文化系统,每一种社会关系都被安排得天衣无缝。光村、刘裕村盛极一时的乡村宗教建筑让现代的社会管理制度相形见绌。新绛县仁美村的名字取自《论语里仁》中的“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一句。“里仁为美”,乡村如果有仁厚的风气,就是美好的所在。

光村古建筑中雕刻繁复的柱础石

在古代中国,乡村是国家发展的根基。乡村里遍布着各类文化建筑。了解乡村里的文庙、寺庙、书院等公共建筑的社会教育作用,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的乡村,进而了解古代中国之一隅。最重要的是,通过了解旧时乡村,让我们更好地去善待现在的乡村。

现如今,“欧美最辉煌的建筑主要是教堂,因为那里存放着他们的信仰;日本,最奢华的建筑主要是学校,因为那里存放着他们的智慧”。曾几何时,中国,尤其是山西乡村的公共建筑也是最为辉煌、壮观的寄放伦理、文化和精神的场所。

如今,我们可以轻易地复制出一座寺庙,一个古村镇,但真正难以复制的是乡村的精神。没有文化的地方,就没有灵魂和精神。

光村古建筑上的精美木雕

撰文/萧淑贞

供图/萧淑贞

责编/方千春

本文选载自《中华民居》杂志NO.174期。欢迎转发,转发请在文章开头显眼处注明中华民居公众号名称。

忻州古城——中华民族文化信仰之大成

秀容在线

忻州古城——中华民族文化信仰之大成

霍福平

现今修缮、复建、仿建古城池司空见惯,不足为奇,但是出类拔萃者甚少。唯一一座承载了中华民族文化信仰的奇葩盛开在忻州市城区。

虽然都是文化产业投资,打造的都是文化旅游产业利益增长点,目的是带动一方经济多渠道发展,同时发扬传统人文精神,弘扬传统文化信仰,促进大众文化旅游消费,拉动地域经济转型升级。但是,忻州古城奇就奇在文化定位超出了其它复建的古城,那就是以儒家思想为统领的道教、释教(佛教)及中华民族特有的俗教(天庭)文化为集合体的民族文化信仰。

忻州古城时时处处流露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信仰。儒学思想、释家禅理、道家精髓合三为一的中华民族齐家治国平天下理念。明清时期出现过“三教寺”或称“三圣寺”,供奉的是孔子、老子和释迦摩尼,这就是中华民族思想文化根脉,也是三教归一的齐家治国平天下文化信仰。

忻州古城承载民族文化信仰的表象元素有:秀容书院(文昌庙)、泰山庙(老爷庙)、护国寺(关公庙)、义士阁等等。而财神庙、义士阁是平民世俗化(天庭文化)的体现。纪念元好问的遗山祠则是文人的向往;王爷府则是封建社会贵族生活的写照。班婕妤、杨家将、元好问、白朴、萨都剌、徐继畲等等都是活化了的民族文化信仰例证。秀容书院不仅仅承载着丰厚而浓烈的儒学思想和社会学术价值,而且记忆着忻州古城柔美倩影——秀容丽质。是否可以这样说:忻州(秀容)古城具有极其广博的历史文化遗存和根脉,是集天下之大成的民族历史文化信仰的瑰宝。

追溯忻州古城的历史沿革,从东汉建安20年(公元215年)至今已经历了1800多年的风风雨雨,不论朝代或者政治地域的更替和变换,始终秉承着中华传统文化信仰,即“三教合一”的政治生态与世俗文化(天庭文化)相结合的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信仰。

古有军事上的“三关总要”“晋北锁钥”之称,偏头关、宁武关、雁门关拱卫着忻州古城。文化信仰有儒教、佛教、道教浸润着忻州古城。造就了商贾往来,名人云集,文化底蕴深厚,民俗风情浓郁的忻州古城。忻州是中原农耕文化与塞外游牧文化交流、交融最频繁、最持久、最典型的代表。虽然前后经历了北魏拓跋珪和辽、金、元等时期的异域文化冲击,但是根深蒂固的中原原生态文化不仅没有被异域文化改良。反而吸纳了异域文化的长处,丰富和强化了中原固有文化内涵。构架了以中原文化为主体,隐现着蒙元文化的文化特点。于清末形成了自成一格的彰显中华民族文化信仰特色之忻州古城。

忻州古城民族文化信仰另一个载体是城门,沿袭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天圆地方、中轴对称、闻声四达、八面通衢、通观衢路、智圆行方、盈满遗缺的建城理念。沿南北中轴线从南到北分别建有土稍门、南城门(景贤门)、八座门、木质卯榫结构牌坊、明月楼、北城门(拱辰门);东西对称各置一门:东门(永丰门)、西门(新兴门)。北城门为威震晋北的军事设施,匾额题为“晋北锁钥”望北而居。南门为通向太原的通衢大道,故名曰:景贤门。重修时为了方便交通,修建了东西拱辰门、丰宁门、永泽门、锦云门、瑞麟门、春里门、秀中门穿古城东西而连接南北交通。一门一景致,一门一世界,一门一天地,一门一格局,一门一文化。

门文化表现最突出的是八座门,南北向共开两大四小六扇对应贯通门,而西面只有一扇大门,东面开一扇小门,而且是与西面门错开了的小门。寓意着留缺与守财,也寓意着南北向为皇天后土的通衢,东西为留缺守成的中华民族文化信仰。

忻州古城另一个民族文化信仰集中体现在民俗、民居、民间美食载体。打造出忻州地域内的民间烟火味儿,全市14个县市区的特色民居、特色民俗、特色美食集中展现在南北大道上,还原了明清时期的市井文化景致。古色古香的店铺,地域特色的民居,琳琅满目的民间美食和传统工艺制作的小物件,描画出秀容古城的生活场景。浓烈的民间烟火味儿与“儒道释”文化信仰、世俗文化(天庭文化)、城池文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赋予了忻州古城自成一格的文化魅力,活化了忻州古城的文化精神内核。

忻州古城既有古典文化的深厚底蕴,又有现代生活的特征。历史与现代交织、古韵与新声融合、传统与时尚对接、文化与旅游衔接,将时代文明与古典的文明交相呼应,呈现出文化信仰之大观。启发人们产生:我们从哪里来又将走向哪里去的文化信仰思考。

忻州古城彰显了忻州人的文化观、家国观、信仰观、历史价值观、现实趋向观。

如果说:文化是根植于内心的基因,文化是发自内心的自觉,文化是不自觉的约束。那么“内心的基因”、“内心的自觉”和“不自觉的约束”就是文化信仰的精髓了。

民族文化信仰在哪里?

梦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却在忻州古城处。

忻州古城包容的历史文化瑰宝闪烁着历史和人文光芒,蕴含的民族文化信仰,最适合沉浸式体验感受古典而端庄的魅力。从心底产生了将她推向世人面前,让她的端庄和魅力影响更多人探知的冲动。于是向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掘保护的朋友请教如何能够使忻州古城被更多人仰慕?朋友说:最好的办法是“非遗文化”,忻州是走西口的输出地,“走西口文化”到现在没有人重视,如果能够将“走西口文化”发掘推广出来,又将蒙元文化元素移植到古城,呈现出历史文化中汉蒙民族文化的交融、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差异,带动忻州古城文化旅游是必然的利好。

细细一品挺有道理。“走西口文化”提高一点就是“走西口”精神,勇于开拓、吃苦耐劳、开疆拓土、改变现状,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历史上忻州是中原文化与蒙元文化交融最频繁、最深刻、时间宽度最长的。形成了开放包容、崇尚礼仪、兼收并蓄、勇于创新的文化理念。

太忻经济区要求忻州创建成宜居、宜业、宜创、宜游创新型田园城市,并将忻州古城定位为全域文化旅游的中部旅游集散地。对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定位于突出历史文化特色,挖掘多元文化内涵,打造世界级旅游康养目的地。实现宏伟的蓝图,首先要有吸引游客、留得住游客的资源;其次要有有别于其它旅游目的地的文旅产品,我有你无,你有我优,你特我新,你单我全,你全我精。

文化旅游,文化在前,旅游在后。没有文化内涵,旅游就失去了依托,没有文化魅力就留不住游客,没有吸引游客的文化产品就没有服务业效益个人提高。这个道理再浅显不过了。

忻州古城恰恰具有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突出历史文化特色,挖掘多元文化内涵,形成多元文化产品是古城成为忻州城区中部旅游集散地的不二法宝。

忻州古城具有的民族文化信仰是无价之宝。

作者简介:晴朗(霍福平),男,汉族,1964年出生,山西省原平市人,大学文化。曾从事教师、新闻工作。现从事文化产业。

秀容在线投稿邮箱:xrzx0350@163.com

秀容在线

公众号ID:xrzx0350

欢迎关注容在线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123093.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