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文笔凌云

文笔凌云

文笔峰在铜仁城南的对岸,其峰高插入云端,陡峭如削。每当旭日东升,朝霞偶尔掩映在山巅之上,天幕就像五色纸一样绚丽多彩,不愧为铜仁城的一大奇观。如橼巨笔在五彩天幕挥洒泼墨,其景不愧为铜仁一大奇观。

文笔凌云

景点位置

贵州省铜仁市城南

云南文山东山公园,文笔塔!

#城市之星训练营#东山公园位于云南文山县城东部东文山,与西面的西华公园遥遥相望。它的周围还有罗汉山森林公园、头塘坝公园以及山脚下的盘龙公园等景点。是文山近年来开发建设的以文笔塔为中心的旅游景区。文笔塔登山道全长457 米,大理石阶宽18米,有999级台阶,共分三段,呈“之”字形。中间修建有草坪,种有花草。 文笔塔这一名称的来历:据说东山主峰与两侧连山的交汇处组成了“文”字的一撇一捺,山顶当作一横,塔就是横上一点,远远望去,酷似一个巨大的“文”字。文笔塔最初建于康熙年间,叫拱翼学宫,曾有“雁塔秋风”之说,是文山旧时的一道独特景观,为文山旧八景之一。

为什么要建塔,建塔的初衷是什么,有人说是为了镇妖降魔,平息水患;因为据史志记载,清朝以来,文山水患频发,建塔是为了平水灾,保平安。旧塔高七层,计五丈八尺,为19.33米,镶嵌有楹联“双桂争奇,铁画银钩探月窟;一江横影,层峦叠嶂蹑天根”,非常形象地概括了文山的地理地貌。此塔历经风雨剥蚀,塔身渐次垮塌。抗战中期(1944年),日寇进逼滇东南,国民党第九集团军在东山修筑防御工事,残塔全部拆除。文山建州后,州县历任党政领导多有复塔重建之意。1983年文山县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扩为“东山公园”。

1997年重建新塔工程全面启动,历时一年,于1998年3月底修建而成。新塔别有创新,最有特色的是从山底到山顶共修建了999级台阶,道教认为,九为阳数,两个九为重阳,三个九即是三阳,暗含传统的“三阳开泰”吉祥之意,而“泰”是《易经》六十四卦中的“泰卦”,卜为好运。登上这999级台阶,象征着祝福人们吉祥安康的生活,昭示着文山人民蓬勃发展的事业。这也给新建的文笔塔赋予了新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现在文笔塔已经成为文山城区最重要的一个集自然和人文景观为一体的旅游景点,成为城区居民爬山游玩和晨练的一个好去处。

并从山脚到山顶一路修建有照明灯光,每到夜晚,灯光闪烁,彩灯齐放。从远处望去,东山山顶上的文笔塔恍惚成为空中阁楼,海市蜃楼,疑是人间仙境,如梦如幻,美丽无比。 登上第二个台阶,文笔塔越来越近,雕梁画栋的塔身也越加秀丽清晰,在这里凭栏远眺,远山巍峨起伏,天��蔚蓝如洗,白云悠悠,而山下的文山城景似乎变得更小了。当然也显得更开阔和壮观了。

台阶正中墙壁上的大型浮雕《奔向未来》,上面雕刻有文山少数民族劳作、生活和歌舞娱乐的场景,是一幅反映民族风情和文化的壁画,浮雕制作工艺精细,规模宏大,造型美观。是对文山各族人民悠久历史的展现和阐述,也是对文山人民开拓进取,建设家乡,憧憬美好未来的理想写照。再往上走,有一座碑坊,上面有文山县委领导作的序:“重建文山笔塔记”,是对重建文笔塔的一个介绍,还有文笔塔恢复重建拨款捐资单位及个人名单。 登上了文笔塔峰顶,此时此刻是不是有一种胜利和喜悦的感觉。站在峰顶,站在文笔塔脚下,心旷神怡,心胸开阔,可谓“攀登文笔塔,一览文山小”,从这里眺望和俯视,整个文山城区及周边的自然环境尽收眼底,参差毗邻的建筑物,绕城而过的盘龙河、更显得真实和醒目,更感到文笔塔横空出世、雄奇无比。

新建的文笔塔高49米,塔为八角形,七层八翘,层层重阁,古朴典雅,塔身整体为红色,显得雄伟壮观、庄严挺拔,金碧辉煌。塔身内外题诗藏画,雕梁画栋,流金溢彩,妙趣横生。而塔 的翘角处,挂满了一串串的铃铛,每当有风吹过,便会发出叮叮当当清脆悦耳的声音。沿着塔身看一圈,南面有金慈昆的“文势壮山河极目远天葱与莽,笔锋挥古今翘楚方史汉及清。”北面有杨兴跃的“获两山灵光天造文笔濯玉砚,得一河紫气地设西华洗翠薇。”西南面有戴光禄的“文笔通古今史辉人杰,山河映日月物华地灵”。

几幅对联,道出了文山的精、气、灵,写出了文笔塔的气势。 进入塔内,每层塔内的墙壁上、顶上,主要是诗词、书法和绘画作品,雕刻有花草、树木、鸟兽、人文等各种图像,雕龙刻凤,令人眼花缭乱,蓬荜生辉。从第二层起至第七层,我们可以到塔外的走廊上观赏整个文山城方圆数十里的雄伟风景。我们脚下这座美丽的城市就是州府所在地——文山县城,它是一座在滇东南地区兴起的地州小城市,幢幢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参差毗比、风格各异的房屋,规划有序的街道,轰鸣行驶的车辆和行走的行人,正在开发建设的开发区;城区周围群山连绵起伏,对面翠绿如屏的西山护卫着文山城,里面镶嵌着被人们称誉为“文山大观”的西华山公园;由北向南的盘龙河蜿蜒盘旋,穿城而过,湿润着这片土地;城效外成片成畦的丘陵田地,四季庄稼和植物茂盛,养育文山人民。而更远处田园里的座座村庄,则是乡村农民安居乐业的家园。

文人笔下的云阳山

株洲大地,钟灵毓秀,山川风物壮美于此,地方文化灿烂于此,名人大家活跃于此,历史事件着墨于此……古往今来,这片热土发生了无数故事,也留下了难以计数的人文遗存,所有这些,共同构成了株洲的文化底蕴,成为株洲的宝贵财富。

到古代文人笔下去寻觅云阳山,别有风味,颇有情趣。“云阳峰高七十一,欲与南岳争为雄。”这是元朝进士、诗人李祈所写的《山水歌》中的诗句。李祈是茶陵人,他把自己的诗集命名为《云阳集》。古人笔下雄伟壮美的云阳山,是一座可以与南岳相媲美的神圣之山。

“茶文化”诞生之地

相传云阳山是炎帝神农氏的封地,中华民族的始祖炎帝神农氏在云阳山兴农事、种五谷、采茶茗,由此开启了农耕文化。炎帝亲自尝百草、采药医民,开创了中华医药之先河。在云阳山至今留下祈丰台、洗药池、晒药坪、炼丹灶、神农殿等灵迹胜境。

1986年,在云阳山南麓发现的独岭坳大溪文化遗址中出土的6000多年前的碳化稻粒,也从旁佐证了炎帝神农氏在云阳山教世人“刀耕火种”的历史。

相传“茶陵三宝”即生姜、大蒜、白芷的医用和食用价值为炎帝所发现,现在的人工栽培方法也为炎帝所传。“茶陵三宝”历朝被列为皇家贡品,现在已成为人们“桌上的三大保健卫士”。

如今人们每天饮用的茶,也得益于炎帝的发现和教种,炎帝在云阳山采药时“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由此他了解茶叶具有清热解渴排毒的妙用后,教人种植,饮茶遂成为“国饮”。炎帝神农氏亦成为中华之“茶祖”。云阳山可以说是“茶文化”诞生之地。

茶陵之“陵”具有双重含义。根据史书记载,茶陵因“陵谷多生茶茗”而称为茶乡,后又因“炎帝神农氏崩葬于茶乡之尾”而得名茶陵。

道、佛两教在云阳山偕行共荣

千百年来,云阳山一直被道、佛两教视为“可以隐居,可以长生”的洞天福地,早在南北朝时期就有宗教在此活动。佛教于梁天监二年(503)传入,僧人真净,在云阳山的东麓建有崇福寺。梁大同年间(535-545)道人饶道亨拜紫微真人为师,在云阳山上兴建了云阳仙道观。南北朝陈光大二年(568)罗浮生在云阳山结庐修道,奉祀南岳圣帝,从此来云阳山修道悟禅,建宫观寺庵的道徒僧侣络绎不绝。历代在山上建有观、坛、寺、庵17座。现今在云阳山北门入口处建有佛教寺院——紫云寺;在云阳山东门入口处还存有全国唯一以赤松子命名的道观——赤松仙;在紫微峰东麓有云阳仙、古南岳宫、白云寺等。道、佛两教在云阳山相互包容,偕行共荣。

优越的地理环境和兴盛的道、佛文化使得云阳山常年祥云绕绕,钟磬悠悠,香火绵绵。特别是传说南岳圣帝每年农历六七月来云阳山避暑,由此在民间形成了“六月七月朝云阳山,八月朝衡山”的习俗。期间,湘赣粤边界三省十余个县乃至浙江温州、福建长汀等地的信徒纷纷云集云阳山朝圣还愿,一时人群络绎不绝,宛如街衢闹市。

儒家士子读书悟道之灵山

茶陵自古人文鼎盛,云阳山成为儒家士子读书悟道之灵山。得益于云阳山的空灵秀慧,醍醐灌顶,茶陵的学子天性聪颖,智慧超群,学风浓郁。自隋唐开科取士到清末,茶陵历代中进士者多达127名,在湖南名列前茅。其中状元榜眼2名,会元3名,殿元1名,明清两朝出过刘三吾、李东阳、张治、彭维新等四位大学士,因此有“六元摘桂壮湘楚,四相文章冠两朝”的美誉。

古人认为,因为云阳山钟灵毓秀,茶陵才有这样的人才辈出。因此古人在云阳山上首先兴办了紫微书院,尔后在山麓又兴办了西崖、寻乐、西畴、范乐、幼学、龙湖等书院。历代学子都喜欢寄食云阳山的寺观读书,文人墨客在云阳山留下了大量诗文辞赋,这使得云阳山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飘盈着浓浓的书卷气,成为读书人心目中“奎光高照”的灵山圣地。

云阳山的风景 “四绝”

云阳山于醴攸盆地和茶水盆地之间拔地而起,突兀耸立,如同驼峰横空出世,使其与周边地区形成鲜明对比,也形成了许多美妙奇特的气候景观,如云阳山的风景 “四绝”:花艳、林绿、云美、雪妙。

明朝嘉靖朝首辅大臣杨一清在《云阳叠阵》诗中写道:“晴空一派拥云屏,遥对佳城绵绵青。却有高人耽野趣,买田筑室注骚经。”

秀美的自然风景、浓郁的人文色彩吸引了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明代中期“茶陵诗派”领袖李东阳等先贤诗哲到此探幽览胜,留下了不少名篇佳作。

黄庭坚在《游云阳山寺》中吟道:“空余叔子两青碑,无复山翁白接篱。卧对江流思往事,行穿云岭扣柴扉。松风半入烹茶鼎,夜鸟常啼挂月枝。见说北归应有日,道人先作鹿门期”。这首诗融写景、叙事、议论和抒情于一体,表现了诗人对云阳山的留恋和不舍之情。

清朝茶陵州廪生谭兆鸿集唐人之诗句连缀成《云阳仙》一诗云:“银烛吐青烟(陈子昂),青山谒梵筵(李白)。千岩泉洒落(李白),万壑树参天(王维)。兰气薰仙帐(沈佺期),松声韵野絃(王维)。净理了可悟(岑参),常愿奉金仙(岑参)。”这首诗采撷唐朝诗人笔下写景名句,概括描写了云阳山的胜景。

云阳山,千百年来一直是周边地区百姓朝拜的圣地。其美丽的传说、浓郁的宗教氛围以及根深蒂固的崇祖传统,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文/株洲晚报

编辑/马晶

审校/赵中华 谢昱婷 马晶

庆云县文学爱好者笔耕不辍,谱写文化新天地!

庆云古城赋

文/周杰

庆云古地,彩云景星。舜帝雅望,才名庆云;大禹辛劳,始凿鬲津。地滨海滢红日起,嘘气成云庆云生。地传为治自周始,屡变疆域明时兴。杨坚置县,思义建城。北眺京津,南邈岱宗。地接冀鲁,襟二河之碧浪;燕南齐北,带三山之长风。接京津冀之惠泽,享天地人之丰兴。

物华伴天宝,人杰接地灵。后唐李愚,倡雕印传中华古经;北宋之纯,善直谏保国家安宁。之仪《卜算子》,绝唱成词宗。抗辽张凝张昭远,助清建国陈喜公。元宰五世,科举人兴。崔门多才,邑史竹磬。乐府诗圣刘小韩,书文俱佳李嗣聪。乡贤名宦,祠内永奉;名贤俊彦,粲若群星。

古迹繁多,造化无穷;乌山巍巍,鬲水融融。泰山行宫,廊腰缦回各抱地势;古棣文庙,四角飞檐气势冲天。衙署二堂,毓秀钟灵。明代监狱,寥若晨星。衙署古槐,揽日生辉;护城河畔,鱼翔鸟鸣。明城墙岁甘桥,临津楼上看云翻;总兵府小孤山,天宫寺里听涛声。

历代名流,览其多行。长卿高适苏子瞻,秦观陆游侯朝宗。寄青园内,高朋满座;鬲津河上,胜友如云。赋诗填词,颂尽八景。渺望棣城,烟雨濛濛;夜泊鬲河,灯现帆龙。渔歌滩头,啼雁声声;在水一方,龙岗岚晴。晨光钟敲,东岳梵宫;日暮笛弄,西山奏鸣。杏岸晓云,春和景明;明月沽处,桃花潮声。

清末民国,战乱频扔。江山代谢,转斗移星。冀鲁分界,鬲水西东。县治既迁,岁月已矣。嗟夫!残碑纪事,片土成坡,古地不再,可怜胜景!

沧海桑田,弹指挥间;人间正道,百废俱兴。整修文庙,再葺行宫。建明清古街,古邑风采现故里;造沿河景观,五城同建凭东风。绿水村合,稻麦飘香,似置身江南,垂钓采摘趣正浓;新贾纷来,投资兴业,如梦回故乡,携友把酒高歌行。待明日,看鬲津河畔,黄花遍地,碧草青青。胜日寻幽古城地,又见当年落日红。大禹疏凿功犹记,正看古邑乘春风。

悠哉,千年古地!壮哉,大美庆云!

纳兰词画

文/刘抗抗

说不清从什么时候起,便对纳兰容若有了一往情深的感觉,一部《纳兰词》,几近翻烂,但每一次捧读,总会有全新的感觉,任你徜徉其中,味尽诗人的孤寂与忧伤。

我好纳兰词尤胜东坡柳郞,不用持铁板高唱,亦勿须执牙板低吟,而最宜夜读。寂静的夜晚,沏一杯毛峰,放一曲古琴,捧一卷在手,涤一切尘烦,不觉中,眼前便渐渐晕染出一幅涂满烟雨离愁的画卷:一个孱弱的书生矗立江边,视线由黯淡的天际转入自己水中的倒影,低声吟咏着:“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江水兀自悠悠东流,将往日所有的欢乐与哀愁带走,而那独坐船中头也不回的伊人,似亦早已忘却曾经“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的誓言,丢下撑着油纸伞的书生,在岸边,在自己的过去中独自徘徊。

有人说,总能从容若的词里读出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的味道,我却以为容若与后主是别一种心境。后主亡国前醉心于脂粉,留恋于丝竹,词多绮糜之风,沦为阶下囚后,词风才迥变。国破之耻,亡家之恨,对前期美好生活的眷恋与不舍,萦绕词间,故有“剪不断理还乱”、“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的惊人之语。而容若词中,恨不是主旨,盈满卷幅的多是排解不开的苦闷与忧愁,任你蘸再多的墨水,铺再长的宣纸,也无法书尽他内心的纠结与愤懑。

容若生在贵族之家,侍从帝王身畔,平步青云的仕途撩不起他一丝兴致,反而常有山泽鱼鸟之思。挣脱不掉君国束缚,加之感情的创伤挫折,以至郁积于心,发而为词。结发三年的爱妻卢氏病故,对他的打击尤甚,此后,缠绕在纳兰词句里的,更多的是悼亡之吟,伤心之作。“忽疑君到,漆灯风飐,痴数春星”,满天繁星独留我一人在那痴痴地数着,恍惚间,以为你已经到了我的身边,如之前一般依偎着我,听我读词给你听。然而这假想的幸福也在凄冷的烛光下破碎,只剩凄风冷月,颤动着早已孤寂的内心。

作为满族后裔,纳兰性德的词纯任自然,无丝毫矫饰,不似陈维崧、顾贞观等清代词家,言情言物均失之拘束,做不到真情实性。这似乎与纳兰的秉性有很大的关系,容若的性格与贾宝玉多有相似,崇尚自由,鄙夷功名利禄,渴望两相厮守的爱情,加上当时满族入关不久,使得他纯真的性情没有受到汉族文人迂腐学问态度的影响,在他身上旗人挥洒自如逍遥豪迈的性情尽览无余,这成为他的词能在名家林立的文坛独树一帜的重要因素之一。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又是西风吹,吹不尽斜阳暮,康熙二十四年暮春,年仅三十一岁的纳兰容若一病不起,溘然辞世,只留下几卷哀怨凄丽的词曲,被后人争相传颂。

有人说,真正的好词,必能做到词中有画,画中有词。纳兰的一生充满着矛盾与挣扎,在这挣扎和矛盾的人生里,我们庆幸容若仍能尊重自己的内心,为后人留下这出自纯真性情、纤尘不染的词句。百年后,当我们重读纳兰性德的《饮水词》,每一首作品都像一幅逼真的画卷,似仍能让你嗅到没有干掉的水墨味儿,以及那弥漫在画里的,绵长无尽的忧愁与哀思。

赞渤海教导旅

文/姚广西

渤海子弟兵,

建军满激情,

解放大西北,

猎猎战旗红。

飞兵越太行,

初战收晋中,

大败胡宗南,

威震陕甘宁。

陇东歼马匪,

奋勇缚苍龙,

西北土皇帝,

魂断兰州成。

羌笛何须怨,

关外尽春风 ,

天山出明月,

新疆现光明。

青春献祖国,

奋斗付终生,

儿孙承父志,

戍边保安宁。

壮哉鲁北汉,

边陲真英雄,

丹心铸青史,

时代不老松。

我想变

文/ 四中小学一年级一班刘小可

我想变

一只小鸟

飞到蓝蓝的天空

自由翱翔

我想变

一条小鱼

跳入浩瀚的大海

畅游海底

我想变

一朵花

开在美丽的花丛

装扮世界

我想变

一只蝴蝶

飞到热闹的舞台

翩翩起舞

我想变

我想变

我想变

……

我最想变

一颗药丸

打败病毒

治愈我们的家

如果

文/四中小学曹同鲲

如果

我是风

我会用力吹散武汉的阴霾

如果

我是雨

我会奋力冲刷鼠年的浮尘

如果

我是太阳

我会给全国人民带去温暖和信心

如果

我是花朵

我会在战胜病毒的那一刻尽情绽放

防疫路上的一束光

文/四中小学二年级二班杨子婧

今年,我们村里的小路空无一人,只有一条孤独的老黄狗站在路边徘徊。虽然,路灯上串着一串串的红灯笼,家家户户门口贴着火红的对联。可是,往常街道上人来人往,串门的,跳舞的,敲鼓的,聊天的比比皆是。小路边还不时传来一声声爆竹声,和孩子们嬉笑打闹的声音,此刻却全都消失不见了,就连爸爸都不再出去打牌了,妈妈也不再出去聊天了,整个村子没有一丝一毫的喜气洋洋。我也宅在家里读书/写字。

虽然这个春节异常的冷清,可是却仍有一束束光温暖着我们的心。在家中,爸爸妈妈一日两次的帮我测量体温;村口上穿着防护服的叔叔阿姨们给我们测量体温,只有体温正常者才可以走进村子;村口的广播中,村长叔叔沙哑的声音为我们宣传防疫知识;手机上,老师录制了一堂堂的微课,帮助我们稳定情绪有效学习;医院里,医生叔叔和护士阿姨们日复一日的努力着,将一条又又一条生命从死亡线上拉回;还有奔赴前线救援的无数的叔叔阿姨们……

防疫路上,他们毫无怨言,众志成城,为着我们的健康和幸福努力着……我相信,只要我们团结一心,共同努力,就一定能战胜疫情,迎来春天,中国必胜!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122543.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