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北觥古民居

北觥古民居位于邕宁区蒲庙镇仁福村北觥坡,时代为清代,类别为古建筑。2017年,北觥古民居被公布为南宁市文物保护单位,北觥古民居,北觥古民居简介,北觥古民居-南宁市邕宁区北觥古民居旅游指南

闽北美景|探访顺昌元坑明清古民居建筑群

北觥古民居

霞映文昌 彭植连 摄

霞映文昌 陈亦民 摄

元坑古镇距顺昌县城西南12公里,闽江三大支流之一的金溪贯穿境内,早在明、清时期就是古代闽西北的交通要衢,繁忙的水上运输使之成为当时有名的商贸中心,元坑的明代贡茶"前山茶"、清代"同顺星"毛边纸都由此销往海外,享誉东南亚。

寻宗探祖 范发强 摄

童嬉 岑凤华 摄

元坑古镇至今还保存有大量的明、清时期古建筑。

古宅盛宴 黄忠 摄

太极井 黄忠 摄

元坑古民居多为几组并列的四进院落,门楼梁架雕饰精美,穿斗月梁造形多样,椽板上铺设望砖,布局风格简洁明朗。

窗外 林驰 摄

迄今保存完好的登云桥继承了明、清两代建桥方面设计精巧、造型优美的建筑特色。

辉映宝塔 白浪 摄

2017年1月,顺昌县元坑古镇经南平市旅游局验收审核,已达到国家3A级旅游景区标准,批准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

供稿单位:顺昌县委宣传部

这座闽北古镇,拥有200多栋明清民居,被誉为古建筑的“活化石”|草地神州风物

首发:9月25日《新华每日电讯》草地周刊

作者: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孟昭丽、张华迎

青砖琉瓦,雕梁画栋,有进有厅,气派非凡……走进和平古镇,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

一条长达600米的青石板街贯穿南北,街巷两侧的数百栋明清古建筑鳞次栉比,处处散发着岁月沉淀的气息。徜徉其间,古人的生活印记历历在目,仿佛让人回到了那段尘封已久的旧时光。

游客从和平古镇的南门谯楼进入景区游玩。本文图片均为新华社记者魏培全摄

地处闽北的邵武和平古镇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拥有200多栋明清民居建筑,被业内人士誉为国内“罕见的城堡式大村镇”。纵然如此,在城市化进程的冲击下,曾因地理位置优势而商贸发达、辉煌一时的和平古镇,一度饱受“脏、乱、差”的困扰,陷入濒临破败、萧条的窘境。

编制古镇保护与开发规划、对古民居进行收储和修缮、完善旅游基础设施配套建设……近年来,当地政府部门秉持保护优先的理念,对古镇进行适度旅游开发,不仅让古朴幽静的古镇样貌得以保留,也为这座千年古镇注入了新的活力。

悠悠古镇承载千年记忆

和平镇建置始于唐朝,是福建省历史最悠久的古镇之一。和平,古亦作“禾坪”,取地势平坦和盛产稻谷之意。历史上入闽三道之一的古隘道——“愁思岭”在和平镇境内,中原人士多经此隘道进入福建,带来中原文化,在八闽大地繁衍生息,开拓发展。

特殊的地理条件使得和平成为闽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兵家要地和商贸集镇。据《邵武文史资料选辑》记载,早在五代后唐天成元年(926年),和平就已形成街市,五天一圩,商贾云集,附近府县和福州、江西等地都有大量客商前来进行纸业、笋干、茶叶、粮食等商品贸易,故宋以后和平又被称为“旧市街”。

一名小朋友在和平古镇小街巷奔跑。

直到晚清时期,和平的商贸和经济还依然十分繁荣。因其主街是集市贸易街,每逢圩日赶圩者达五六千人之众,一度造成拥挤和秩序混乱的局面。清道光三年(1823年),为整顿集市秩序,当地官员曾对街道进行修整,并在旧市街口立禁碑:“此处狭窄,上下人多,两边不许堆积卖物,违者公罚。”

商业的繁荣带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兴盛。由后唐工部侍郎黄峭退隐后创办的“和平书院”是闽北地区最早创建的书院之一,不仅在当地开创了宗族办学的先河,更营造了和平千余年来读书求学、重视教育的氛围。

“宋代理学家朱熹、杨时都曾在和平书院讲学。”和平镇原镇长章锦华说,和平素有“进士之乡”之美誉,自开科取士以来,和平书院共培养进士137名,明清时期的“贡士”、太学生更是不胜枚举。

除了“和平书院”之外,时至今日,和平古镇内还保存大量文物古迹:有明末抗清军事家袁崇焕题额的“聚奎塔”,有李、黄、廖三姓氏的五座“大夫第”,清朝乾隆年间设置的“县丞署”旧址,以及岐山公祠、丁氏公祠、司马第、天后宫、恩魁等200多栋典型明清古民居建筑群。

和平古镇里的大夫第。

“和平古镇的建筑保留得不错,整个建筑格局,建筑的风貌遗存基本完整,价值比较高,文化积淀深厚。”在走遍古镇的每个角落后,历史名城保护专家、同济大学教授阮仪三说,和平古镇拥有全国少有、保留数量最多的古民居群体,堪称古建筑的“活化石”。

不仅如此,和平镇还是一个罕见的城堡式古镇。据当地史料记载,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为抵御匪患,和平镇建设了城堡,在东南西北四方都建有城墙,每座城门上还建有用于瞭望的谯楼。

游客在和平古镇的谯楼参观。

“与官方修筑的城墙不同,和平城堡系民间自发集资建造,城墙体就地取材以河卵石砌筑,极富个性和特色。”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袁书琪说,城堡内的青石板主街和纵横交错的卵石巷道,加上星罗棋布的明清民居建筑,形成一个城堡式的大村镇,“村落整体性很强,全国罕见”。

“像呵护眼睛一样爱护古镇”

往事越千年。伴随着陆路交通的日益便捷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和平古镇慢慢繁华难续,一度归于沉寂。

“2000年前后,大量的年轻人外出谋生,只有老人、妇女和儿童留在村里。”和平镇和平村原村支书汤司明说,彼时,由于年久失修,古镇内一大批古建筑群濒危,房前屋后更是垃圾遍布、污水横流。

为改善居住条件,一部分原住民选择“逃”到外地,或去县城置业,或移居搬到别处。

“当时大家经济条件都不是很好,多数人守着老屋却没钱修缮,只能眼睁睁看着房子破败下去。”回忆往昔,在古镇经营游浆豆腐坊的“老和平”黄孝廉至今仍印象深刻:村里几乎看不到什么年轻人,自家的豆腐越来越不好卖,不少临街店铺空置,就算能租出去,每月的租金不过三四十元。

和黄孝廉一样的老和平人,期盼着改变。

一切改变,要从一个人的到来说起。亲眼见证千年古镇华丽转身的章锦华说,2002年4月8日,时任福建省政府主要领导到和平古镇考察,提出了“旅游兴镇”的设想,并叮嘱地方干部要“像呵护眼睛一样爱护古镇”,为古镇的保护开发工作翻开了新的篇章。“从那以后,和平镇变化就大了,一年一个样。”

这是在和平古镇的街巷里拍摄的油纸伞。

古镇保护开发,规划先行。为此,邵武请来了全国顶级专家——阮仪三教授团队为古镇做规划。从2002年10月起,经过八个多月连续作战,《和平镇保护与整治规划》《和平古镇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最终出炉,为打造古色古香的和平古镇指明了方向。

“目前已收储明清古民居271栋,并优先对30多栋具有文物及旅游开发价值的古民居予以修缮保护。”和平镇党委书记吴跃辉说,为破解古镇保护资金瓶颈,2011年以来,当地充分利用省级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试点镇相关政策,累计投入近4亿元推进古镇保护开发,使得古镇古民居原貌得到有效恢复。

无人机拍摄的和平古镇。

值得一提的是,为破解古民居保护缺乏传统能工巧匠的问题,当地还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李浈等专家的指导下,组建了邵武市禾坪古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专门从事古建筑修缮工作。公司负责人赖建平说,自2013年成立以来,公司已成功对古镇内的70多栋古民居进行了修缮,并培养了数十位有志于从事古民居修缮的泥瓦工和木匠。

政府大力推动古镇保护的同时,当地群众对古民居的保护意识也正在逐步增强。

漫步古镇,宗族祠堂、古宅随处可见,整饬一新的黄氏大夫第、廖氏大夫第等古民居气势恢宏,风采不输当年。和平村村民黄贤文说,为了保护好古民居,一些村民纷纷自发捐款进行维护、修缮。“和平古镇不仅仅是我们的家,更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财产。守护好这里的一砖一瓦,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人气渐聚,古镇在慢慢复苏

在和平戏院观赏、体验傩舞表演;到和平书院聆听、感受文化历史;在县丞署体验清官断案;品尝鲜嫩可口的游浆豆腐;体验插秧、拾稻、抓鱼等农家生活……如今,和平古镇的名气越来越大,吸引八方游客纷至沓来。

吴跃辉说,近年来,到和平古镇旅游的游客数量呈逐年递增态势。2019年,通过自驾游、团队游等方式来和平古镇旅游的游客数量超过30万人次,给古镇带来了600多万元的门票收入。

“一到这里就感觉特别安静,时间好像都变慢了。古宅、古树、古巷、古井,仿若一幅恬淡清雅的山水画。”多次到和平古镇游玩的广东游客刘文说,在古镇的街头走一走,听一出戏,看一场傩舞,不仅能感受到古镇宁静质朴的生活,更勾起了内心对“岁月静好”的向往。

这是和平古镇的和平戏院一角。

游客的到来,正在让这座千年古镇重新焕发出生机。

一些村民从旅游业中获得了工作机会。“这份职业既能宣传祖宗留下来的宝贝,每个月又有四五千元的收入。”18年前,和平村村民黄学义放弃竹制品企业车间主任的工作,来到了和平古镇景区当了一名导游,如今已经担任景区旅游公司副总经理。“公司现有40多名员工,绝大部分是本地人。”

一些村民则从旅游业中分了一杯羹。“街上石板当镜照,游浆豆腐百年酵。”清晨时分,穿过古镇南门谯楼,踏着青石板和鹅卵石铺成的古街,在巷子深处,游浆豆腐的芳香扑鼻而来。

“与卤水豆腐不同,游浆豆腐不添加石膏或盐卤,而是用陈浆作为酵母来制作。”作为和平游浆豆腐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传承人,“80后”青年黄东华在继承父亲黄孝廉老手艺的同时,还将传统制作技艺从后堂搬到前台,增加游客的旅游体验,令许多游客慕名而来。“销量比以前翻了好几番,月收入一万多元不成问题。”

古镇旅游良好的发展态势,也燃起了一些青年返乡创业的热情。4年前,看到古镇变靓变美,不少游客前来游玩,在上海工作的危智诚马上回到老家。几年间,他流转了1000多亩土地,搞起了农家乐、稻鱼养殖、林下中药材种植,年收入超过100万元。“家门口能创业、可致富,既幸福又温馨。”

复苏的古镇还想走得更远。

2019年3月,为了进一步统筹推进和平古镇的保护开发,邵武市还专门成立了武阳旅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负责景区运营管理,对古镇景区周边的业态进行整合,加强营销宣传,不断提升景区规范化运营、管理水平。

监制:姜锦铭 | 责编:刘小草、李牧鸣 | 校对:饶小阳

想看正宗北方民居不必去山西!古城正定也有座王家大院

正定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着7000年的人文史、2700多年的建制史、1600多年的建城史。悠久的历史留下了闻名遐迩的文物古迹,除了大家耳熟能详的京外名刹之首隆兴寺、开元寺、造型独特的华塔等,我国近代史上的著名人物、“北洋三杰”之首王士珍的旧居也在正定城内。

王土珍旧居坐落在正定城内西门里,中山西路两侧。原占地18余亩,房屋共计200多间,规模宏大,布局严谨。旧居分南北两个院落,路南是王氏双节祠,路北是王士珍旧居。

王士珍旧居建于1912年,为民国时期北方典型的四合院,总占地10102平方米。每处院落自成体系,有方门、园门、角门相通。房基为青石墙体,磨砖对缝,青石台阶,院中方砖铺地,现仅存中路。为两进四合院,前有小巧玲珑的垂花门,门上原悬挂有王士珍撰写的对联:“求名求利只求已莫求人,惜衣惜食非惜财实惜福”,真实地表达了王士珍的处世态度。院中有一株百年紫藤,枝蔓交融,每年初夏,紫色的花朵似祥云彩霞,生机勃勃,灿烂夺目。这是当年德国公使送给王士珍的礼物。原有两棵,东西对称,现仅存西边一棵。

王士珍旧居和家祠比较集中地体现了北方民居的建筑特点,是民国时期建筑的典型代表,具有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和社会人文价值。1982年11月13日,正定县人民政府将其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王氏双节祠

王氏双节祠:双节祠始建于民国初期,坐落在正定城内中山西路路南,坐南面北,与王士珍旧居相对,现存面积878平方米。祠堂正门面阔三间,进深一间,青瓦硬山顶建筑,明间辟一券一伏石门脸,上嵌门额“王氏双节祠”,为时任大总统徐世昌所题。门内是一所开阔整齐的四合院,院中央矗立着一座贞节牌坊,高大挺拔,器字轩昂。是王土珍为其嗣母刘太夫人和生母丁太夫人所立。牌坊建于民国九年(1920年),青石质,四柱三间,通面圈6.85米,进深2.07米。

穿过牌坊,迎面是三间宽敞高大的正厅,即享堂。是存放祖宗牌位的地方。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北面设单步廊,廊步外围用石券封护。厅内原正面为王氏宗祠牌位龛楼,内供王氏祖宗牌位,龛楼前分立四尊汉白玉石雕仙女像,像高1.5米,雕工细致,形态逼真。最醒目的是当时军政名人、亲朋、同僚馈赠的手书牌匾共计72块。

王士珍(1861年——1930年),字聘卿,号冠儒,河北省正定县牛家庄村人。他凭借过人的才智和卓越的政绩,曾任晚清陆军大臣、民国初期的陆军总长、参谋总长、国务总理等职,并获德威上将军称号,被誉为北洋“三杰之龙”,是正定近代史上著名的人物。

权威信息发布中心、历史文化传承基地、百万网友互动平台,欢迎关注“石家庄发布”!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121867.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