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香港浸会大学

香港浸会大学,简称浸大(英语: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HKBU),为基督教浸信会背景的公立大学,以“全人教育”为其教育目标及理想,其校训为“笃信力行”。 2010年泰晤士高等教育,将浸大评为世界排名排名第一百一十一位。根据2013年QS亚洲大学排名,浸大位居亚洲最佳学府第43位。2012年QS世界大学排名,浸大位居全球最佳学府第271位。而2012年泰晤士高等教育将浸大评为世界排名第276-300位,及亚洲排名第50位。

香港浸会大学前身为1956年成立的香港浸会书院,1972年始改称香港浸会学院,首任校长为林子丰博士。该院于创办初期只开设外国文学系、社会学系、数理学系、土木工程学系及工商管理学系的文凭课程。由1986年开始,该院开办学位课程。1994年11月,立法局通过有关条例,香港浸会学院正式升格为大学,成为香港八所受政府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资助并可颁授学位的高等教育院校之一。

现时香港浸会大学设有文学院、工商管理学院、中医药学院、传理学院、理学院、社会科学院、视觉艺术院及持续进修学院。香港浸会大学自创校以来一直增设多项创新课程,以配合香港社会的发展,较著名的包括传理学、中医药学、社会工作学、人力资源管理学及政治及国际关系学等。浸大开办的中国研究、体康管理、欧洲研究、翻译学及人文学等课程,也是香港首创的。

香港浸会大学

香港浸会大学坐落于九龙仔、牛池湾和沙田。校园主要分为五部分,分别为位于笔架山窝打老道的“善衡校园”、位于九龙仔联福道的“逸夫校园”、位于九龙仔浸会大学道的“浸会大学道校园”、位于前皇家空军军官俱乐部的“启德校园”和位于新界沙田的“石门(沙田)校园”。

相关信息

香港浸会大学:学校特色及大学世界排名

港浸会大学(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HKBU),简称“浸大”,位于中国香港,创立于1956年,与香港大学并立为香港历史最悠久的两所高等学府,是一所由香港特区政府全面资助的公立研究型综合大学。浸大以“全人教育”为其教育目标及理想,其校训为“笃信力行”。校园位于繁华的九龙塘地区,交通四通八达。

7、学校特色

学校以英语授课,获政府授权颁发博士、硕士、学士等学位,毕业生取得之学位获内地及国际认可。

浸大教研并重,文理互通,全面落实全人教育的理念,培养学生毕业后之工作及升学能力。浸大现有全职教学人员近500人,本科生及研究生近7,600名。

大学创办至今,一直致力于优质教学与研究,广纳贤才、服务社会、探求学术、追求卓越。大学实行英语教学,以配合国际化。

除一般课堂学习外,浸大亦通过人文素质教育、舍堂教育等项目,在课堂内外落实全人教育的理念。

浸会大学致力提供一个教学设施完善、学术氛围浓厚的环境,除重视同学的专业培训及全人发展外,更培养同学终身学习、自我反省和自我完善的能力。

为促进国际间学术文化交流,浸大与约160所大学签订了交换生协议,每年约派出100多位同学前往各大学交流学习。内地同学若学习成绩优秀,亦可获选派为交换生。

四十八年 滋兰树蕙

香港浸会大学创立于1956年,是一所由香港特区政府资助的公立大学,获政府授权,颁发荣誉博士、博士、研究式硕士及修课式硕士、学士、及副学士学位。

大学创办至今,一直致力于教学与研究,广纳贤才,服务社会,探求学术,陶冶情操,实践全人教育,追求卓越成就。同时大学实行英语授课,以配合国际化的需要。除一般课堂的学习外,浸大亦通过人文素质的训练,让学生有机会全面地接受全人教育。

为达至上述目标,浸大社群及校园着力提供一个优良的学术环境,这不但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提升专业技能,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终生学习、自我反省和自我完善的能力,实现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

学院学系 同心迈步

大学共设有七个学院:文学院、工商管理学院、中医药学院、传理学院、理学院、社会科学院及持续教育学院。前六个学院共开设40多个本科专业及30多个高等学位修读课程。大学现有全职教学人员近500人,学生近6,000名,其中包括本科生4,300多人,研究生约 1,500多人,国际交换生近200人。持续教育学院则开办副学士、学士及硕士课程,同时亦提供证书/文凭及短期进修课程,每年学生达50,000人次。

文理互通 教研并重

香港浸会大学文理互通,教研并重。我们深信,通过学术研究创造知识是大学的重要任务,而教研人员积极地投入学术研究亦能为学生建立良好榜样,培养同学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激发同学对真理知识的渴求。各学院共设有20多个研究中心,创造研究成果,并鼓励教师为政府及工商界提供专业意见和服务,广泛应用科研成果,造福社群。2003-2004学年,浸会大学的研究项目约700多项,而大学获社会各界热心捐助以支持各项教研活动的款额总逾港币一亿元,这在在显示浸会大学多年来的努力和成就深得社会人士的认同和肯定。

除研究工作外,研究院同时亦致力于拓展高等学位课程,进一步凝聚了研究生的向心力及对浸大的归属感。

国际合作 文化交流

为促进学术文化交流及迈向国际化,浸会大学积极与海外及内地大学合作。大学设有国际学生办公室、交换生计划、暑期学生交流计划、永隆银行国际商贸研究所和林思齐东西文化交流中心,为学生提供了许多国际交流和学习的机会。

交换生计划

浸大已与海内及内地141所大学签订了交换生协议,定期举办学生交流计划及研究生互派活动。2003/2004学年,世界各地如北美、欧洲、澳洲及亚洲各国知名学府中,共有100多名学生被选派前来浸大就读为期半年或一年的本科课程;而浸大派往外国及内地交流学习的学生亦超越100人。

浸大坚信,现今的大学生不但应在他们的专业范畴内具备一定知识,更须具有远大的眼光。跨越文化的交换生计划正好让莘莘学子有机会扩大他们的视野,改善语文能力,并增加他们的专业知识。曾参加交换生计划的同学,都感到这份经验弥足珍贵,对他们将来毕业后的发展及个人成长方面,都有莫大的裨益。

暑期学生交流计划  学生事务处设有环球工作体验计划。过去六年,学生事务处均在暑期派出学生,前往美国、台湾、内地等地的工商业机构参与义务工作。这计划不但有助学生将来的就业,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及沟通能力,强化了他们的处事技巧,令学生对未来选择在不同的地域从事不同类型的工作更加充满信心。

  8、校园环境

香港浸会大学坐落于九龙塘和观塘。校园分为四部分,分别为位于窝打老道启用的“善衡校园”、位于联福道的“逸夫校园”及“浸会大学道校园”,以及位于观塘为前皇家空军军官俱乐部的“启德校园”。此外,持续进修学院在新界沙田石门设有“石门校园”。

善衡校园的名字,是纪念积极推动香港浸会学院成立的商人何善衡。校园于1966年落成启用,并曾于1990年进行局部重建。此部份的校园占地22,000平方米,内有11座主要建筑物,共提供48,000平方米可用空间。1978年5月,位于善衡校园内的“大专会堂”(即现今的“大学会堂”)落成启用,是当时香港的一个主要的艺术表演场地。

为应付正名为大学后的收生增加及未来发展,逸夫校园于1995年落成启用。校园以邵逸夫命名,占地9,000平方米,特色是设有开扬的空间和广场,以及一条贯通整个校园的大道。邻近的“联校运动中心”亦于同期落成,是香港浸会大学联同香港理工大学及香港城市大学兴建和共享。

1998年,浸会大学道校园落成启用,占地18,000平方米。校园被浸会大学道围绕,内有七幢低座校舍、持续教育大楼、中医药学院大楼及学生宿舍等设施。

学生宿舍

学生宿舍位于浸会大学道校园,于2002年3月落成启用,由两座建筑物组成,提供1632个宿位。两座学生宿舍内有四个舍堂,分别是:

杨振宁堂 — 位于南座单数楼层,纪念当代科学家杨振宁

蔡元培堂 — 位于南座双数楼层,纪念现代教育家蔡元培

周树人堂 — 位于北座单数楼层,纪念现代文学家周树人 (鲁迅)

宋庆龄堂 — 位于北座双数楼层,纪念现代政治家宋庆龄

宾馆及会议中心

吴多泰博士国际中心于1997年成立,是一座三星级宾馆,为宾客提供方便的住宿。中心邻近地铁站、火车站及大型购物商场又一城。毗邻的林护国际会议中心于1996 年7月22日正式启用,中心的设备包括1个多用途会议厅、2间研讨室、1间圆桌会议室及用作展览的门廊。中心除为大学举办的各种本地及国际会议提供场地外,也欢迎外界人士预约使用。

校园扩建计划

随著大学即将由三年制改为四年制,香港浸会大学于2007年3月宣布“校园扩建计划”,增加近27,000平方米实用面积,以应付教学、行政所需,并提供文娱康乐设施。扩建工程将会由同年7月开始,预计于2012年10月竣工。计划分四期进行:

兴建传理学院暨视觉艺术院大楼

扩建永隆银行商学大楼和思齐楼

在浸会大学道校园和在联校运动中心停车场兴建教学、行政及文娱康乐大楼

兴建浸会大学道校园入口

此外,校方表示会继续争取拨地,以兴建新的学生宿舍。

现阶段宿舍情况

现阶段的住宿情况是,由于宿位紧张,校方决定优先保证香港本地同学有至少一年宿位,对于大陆来的同学,其余几年宿位不做承诺。当然,内地同学也不必太过忧虑,该校的内地生组织正着手与校方商谈此事,相信很快会有个结果。希望想来浸会的学弟学妹们,能密切关注此事进一步进展。

香港浸会大学MBA在职中国班

香港浸会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极其重视为大陆培养高级工商管理英才,以推动中国企业国际化,已于中山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合作,在大陆开展MBA教育。仅在珠江三角地区在读学员就达200余人。2006年起与亚太管理学院合作在长江三角地区招收MBA 学员,以满足长三角及周边地区企业家及高级工商管理人才学习之急需

课程机构 全部课程有十八门学科,共三十七学分。其中十四门学科为主修课,四门学科为辅修课

此十八门学科分九个单元授课。开学典礼和"香港课程"在香港完成

学制 学制为18个月 授课模式 在一般情况下,每单元教授两门学科,于周五、六、日上课,为期两周。除开学典礼和"香港企业实地考察及研讨会系列课程"于香港举行外,其余课程均于内地进行。按香港课程之标准,每科课时为二十二小时,而考试将安排于第三周的周末举行

授课语言 以中文(普通话)辅以英语讲授

课程认可 香港浸会大学乃香港特区政府全资的大学,学位获香港政府及国际承认。大学的MBA课程自开办以来,颇受企业界欢迎;目前MBA (香港班)校友多任职港资与外资企业,亦有部分从事中港商贸。根据学院最近进行的MBA毕业生调查,平均百分之四十的同学(全部均为在职经理人员)在学习的两年期间获得企业内部或转职的晋升机会

证书 学员修毕全部课程,经过考试,并符合本大学学位要求者,可获香港浸会大学颁发与其在香港现有毕业生完全相同的MBA学位证书。

入学资格

1、持有香港浸会大学认可之本科或大专毕业证书;

2、具有两年或以上之有关工作经验;

3、面试 (由香港浸会大学教授面试。

9、大学排名

世界排名

QS(Quacquarelli Symonds)公布的2011世界大学排名,香港浸会大学升至第243名。QS发言人称浸大在学术、雇主评分及学生国际化方面有明显进步。

《泰晤士高等教育》公布的2010世界大学排名,香港浸会大学排名第111位,首次进入世界200强,同时,在亚洲位列第13位。

2013年发布的中国两岸四地大学排名中,在两岸四地高校中列第32位,香港地区第6位。

香港浸会大学ORBS&MFFM

ORBS&MFFM

英国肯特大学&香港浸会大学

双学士学位

如果没有GMAT,可以申请商科专业吗?

相信许多小伙伴们都会有这样的疑问。

今天我们就来给大家推荐两个不需要GMAT的商科专业,最重要的是——这是两个双硕士专业哦~

MSc in MathematicalFinance & Financial Markets 金融数学与金融市场专业(MFFM)

MSc in Operational Research and Business Statistics 运筹学及商业统计(ORBS)

肯特大学

ORBS和MFFM是由香港浸会大学数学系与英国肯特大学商学院联合创办的,学生毕业之后可获得由浸会和肯特同时颁发的硕士学位。

肯特大学

肯特大学(University of Kent)成立于1965年,是一所著名的研究型大学。肯特大学在2020年度《完全大学指南》上位列全英第49位

肯特商学院(Kent Business School)的研究生课程结合国际商务相关的创新性与国际商务环境下的学术于一体。同时肯特大学在一个多文化的教学环境中,用灵活、有效的方法进行教学。虽然比其他大学的商务学院略小,但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有利的学习环境。该学院的教师团队随时为学生提供指导,使学生能最好的发展自己的管理潜能。肯特大学MBA项目是AMBA认证项目。

排名:

1全英前30名,55%的科研成果被评为国际优秀或世界领先水平(2008年RAE)

2商务和管理类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前景名列全英第5名(2012年卫报)

3会计与金融专业全英第19名(2012年完全大学指南)

4商务与管理专业全英第23名(2012年卫报)

英港两地学习

金融数学及金融市场(MFFM)专业由浸会大学与肯特大学分别颁发金融数学理学硕士学位、金融市场理学硕士学位,学制为一年半。每年九月入学,第一学期和第二学期将在英国肯特大学学习金融市场方面的商学课程,第三学期将在香港浸会大学学习金融数学的专业知识。

运筹学及商业统计(ORBS)专业的数学方向课程由香港浸会大学数学系的教授授课,商业方向的课程由英国肯特大学的教授授课(在香港上课),各取所长,为学生提供最优质的课程。顺利完成课程的学生将会同时获得两个硕士学位:

运筹学及商业统计学理学硕士学位(香港浸会大学) 运筹学及商业统计学理学硕士学位(University of Kent)

专业简介

MFFM是以数学方法为工具从而解决金融风险管理问题的新兴学科。分析师需要运用金融、应用数学、计算机科学、统计、管理及经济理论等相关工具处理各类问题。本专业主要学习内容包括:风险管理、金融管理、固定收益市场、金融衍生品等。

申请要求:

●申请者应具有数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物理,工程,商业或其他相关专业的学士学位或同等学历,并且精通基础数学。

●英语水平达到IELTS 6.5分及以上,不接受TOEFL成绩

ORBS专业旨在为运筹学及商业统计领域的专业人士提供进一步学习深造的机会,同时也为有意于从事运筹学及商业统计工作的人士提供实现职业转变的途径。学生将会深入了解运筹学及商业统计的基本原理,并且熟练掌握相关专业软件的知识及使用。

申请要求:

●申请者已获得数学或统计,计算机科学,物理,工程,商业或者相关专业的学士学位或者已获得在这些专业方面的同等学历。

●已熟练掌握基本的高等数学知识。

●英语水平达到TOEFL 79分或IELTS 6.0(L6.5,R6.5)分及以上

申请时间

| MFFM:2020年9月28日-2021年6月7日

| ORBS:2020年9月28日-2021年6月7日

香港浸会大学最新Science!

▲第一作者:Weiyuan Tang

通讯作者:Kun Ding & Guancong Ma

通讯单位: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Imperial College London &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OI:10.1126/science.abd8872

背景介绍

现实的物理系统主要由连续且可微分的物理定律来描述。而偶尔出现的奇异点即奇点通常需要奇点物理学来描述。在许多情况下,奇异性可以由拓扑不变性来表征。例如Weyl点是Berry势的奇点,两个相反电荷的Weyl点通过称为费米弧的光谱激励连接起来。同样,最近发现“ nexus fermions”是高简并点,通常以节点线的接吻点出现。在非Hermitian系统中可能会出现带有非零拓扑电荷、被称为异常点(EPs)的分支点奇点。环绕一个EPs时可能会发生模式切换,从而可能会产生分数拓扑电荷。EPs环和EPs面等EPs结构的发现进一步丰富了非Hermitian系统中的潜在拓扑类型。还发现2阶EPs(EP2s)可以具有相反符号的1/2拓扑电荷,从而导致了不可预期的大量费米弧。

但目前为止,所有研究都是仅涉及两个合并状态的EP2s。最近,光子学中3阶EPs(EP3s)等高阶EPs的实现为引人入胜的应用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本文亮点

1、理论和声学实验证明了三态非Hermitian系统中存在Eps这种“异常联系”(EX)的拓扑特性,它不仅是高阶EPs,而且还是多个异常弧(EAs)的尖端奇点。

2、由于参数空间被EAs分割,因此EX具有混合拓扑不变性(HTI),该混合不变性由与不同复杂平面上循环路径所累积的Berry相相关的不同绕组数组成。

3、本文的发现标志着人们在非Hermitian系统及其拓扑基本物理方面的重大进步,利用这些高阶EPs的奇异行为将开启相关应用的新纪元。

图文解析

▲图1. EAs的合并产生EX即EP3s

要点:

1、EP3s是两个或多个EP2s的合并,由定义的参数空间为实现EP2s结构提供了足够的自由度。

2、作者确定了EP2s的几种轨迹并称之为EAs。当三个不同状态的两个EAs收敛于(A,g)=(0,0)才能形成EX即EP3s。

▲图2. 声学实验观察到的EAs和EX

要点:

1、通过使用耦合声腔系统的声学实验,作者观察到了EAs和EX。

2、观察发现,EAs在EX附近施加了许多有趣的几何形状。

3、实验发现,这种EX的EPs除了是高阶EP3s外,还是完全由EP2s组成的多个EAs交点处的尖端奇点。

▲图3. 波函数测量表征EX的HTI

要点:

1、通过测量波函数的临界行为,利用HTI和特征向量相位刚度之间的关系来确认HTI,实现对HTI的实验表征。

2、高阶EPs可以拥有比在Hermitian系统中发现的拓扑特性更丰富的拓扑特性,通过遍历,可以出现更多的缠绕可能性。

3、如何在动量空间中实现这些新的拓扑物理学以及它们可以产生什么现象将是值得深入探究的有趣问题。

原文链接: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70/6520/1077

作者介绍

马冠聪(Guancong Ma)

马冠聪博士,2007年本科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2007至2012年就读于香港科技大学物理学系,取得物理学博士学位。博士期间主要从事声波超材料的研究。2012-2017 年分别在香港科技大学物理系和高等研究院任博士后研究员。现为香港浸会大学物理系助理教授。研究兴趣包括声波超材料,声子晶体,声拓扑,非厄米系统等相关的经典波现象。多次在国际顶级期刊Nature Materials, Nature Physics, Nature Communications, PNAS, Physical Review X, Physical Review Letters等发表文章约20篇,并于2016年在Science Advances发表关于声波超材料的综述,于2019年在Nature Reviews Physics发表关于拓扑声学的综述文章。马博士的近期工作亦被Physics Today等著名刊物广泛报道 。在国际著名会议META,PIERS等做邀请报告10余次,并担任META,Metamaterials等国际知名会议声波超材料和声子晶体分会场的组织者和会场主席。

课题组主页:https://www.acoustmeta.com/

Kun Ding

2004-2013,复旦大学本科、博士,

2013-2018,香港科技大学博士后研究员、研究助理教授,

2019-现在,帝国理工学院,研究助理。

https://orcid.org/0000-0002-0185-2227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120850.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