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典常楼

典常楼位于福建省龙岩市适中镇,占地近7000平方米,坐北朝南,主楼面阔39.25米,进深64.12米,建筑面积约2600平方米,2006年6月公布为第六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典常楼

典常楼

地理位置:龙岩市新罗区适中镇

景点级别: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占地面积:2600 m

锦江里 | 升楼锦江瑞石楼碉楼典范锦江里

锦江里,隶属开平市蚬冈镇,东北距开平市区 22 公里 。清朝光绪年间(公元 1875-1908 年),由黄氏家族按规划建成此村。建村之初,由在黄氏家族中威望很高的黄贻桂画定村首界面线,规定纵巷宽 1.5 米 ,每三排建一横隔巷,第一条横隔巷宽 1.5 米 ,从第二条横隔巷开始一律宽 60 公分 ,划出统一面积的宅基地由族人认购,要求房屋统一为 6 米 高。村后并列着的瑞石楼、升峰楼、锦江楼 3 座碉楼。

锦江里碉楼群是开平碉楼套票六大景点中离开平市区最远的一处,也是最不便到达的一处,因锦江里拥有开平最为富丽堂皇的碉楼,名为瑞石楼,故总让人惦记着。瑞石楼,被誉为最美的碉楼,在夕阳的映照下的确名副其实。然因瑞石楼的楼主一直不愿意与旅游公司合作,所以如果想要登上瑞石楼的话,还得另付20元,事实上去锦江里都是冲着瑞石楼去的,不上瑞石楼似乎白去了锦江里。个人觉得锦江里50元的门票实在太贵,登瑞石楼另付20元,三座碉楼合计付费70元,值不值得?

个人觉得第一次去还是要登的,瑞石楼是名符其实的“开平第一楼”,不仅仅是因为它高达九层,是开平第一高楼,更因为其外观非常漂亮,9层25米的高度,中西交融的美丽,恍若一座穿越时空的古堡矗立在岭南的乡野之间,百闻确实不如一见。堪称开平碉楼的典范,更难得的是,远在海外的楼主一直不愿意与地方政府和旅游公司合作,这也原汁原味的保存了“开平第一楼”的风貌,90多年来,这座高耸而美丽的碉楼里外几乎都没有什么变化,连楼梯都是鸡翅木的,如果承包给旅游公司,大量的游客涌来,瑞石楼肯定不是今日这番景象。

走近锦江里,入村处是一条一车宽的田间水泥路,锦江里的游客恐怕是六大套票景点中最少的一个 与大多数美丽的村落一样,锦江里村前有一条小河,如今高高的堤坝把村庄保护了起来,以前这里应该也是经常遭受水患之地,村民们在门前打着纸牌,对那些远道而来,甚至漂洋过海过来看那几幢旧房子的游客早已无动于衷。

锦江里,2007年6月28日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广东省第一处世界遗产,迄今广东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别错过这座堤坝,这里是拍摄锦江里三座碉楼的最佳点。锦江里和开平很多村落一样,有浓荫蔽日的古树,有流过村庄的小河,碉楼林立,房屋整齐,一派怡人的岭南田园风光。穿过小巷,抬头一望正是三座碉楼中最矮小的锦江楼,锦江楼是众楼,也就是村民集体出资建的防御性碉楼,楼高5 层17.36 米,钢筋混凝土结构。三座碉楼是并列的,锦江楼在中间,再来看看“开平第一楼”瑞石楼的外观,堪称艺术精品。

走进瑞石楼发现,瑞石楼与众不同,原汁原味,没有刻意的修复与变动,每层都有用篆、隶、行、草、楷等多种中国书法刻写的屏联,极具中国传统风韵。大厅里挂着楼主与后人的照片,公元1923-1925 年,在香港经营钱庄和药材生意致富的黄璧秀为保护家乡亲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回乡兴建了瑞石楼。第二至第六层的格局大致相同,都配备设施齐全的厅房、卧室、卫生间、厨房和家具,每层有四个小房间,大多没有开门。

开放的房间里挂着一些发黄的老照片,很典型的上世纪中叶富家子弟风格。旧日的童床和童椅,貌似我小时候都用过类似的物件。楼梯从楼板到扶手都是全实木结构,这也是我登过的开平碉楼里唯一一个,楼板貌似是鸡翅木,仅这个楼梯,就容不得大量游客。照片上的这些美女帅哥如果还在世的话,恐怕也已是耄耋老人,他们会在地球另一端的美国加拿大安享着晚年,不知会不会仍记起遥远故乡的那幢碉楼。

八楼的内部放置祖先神龛,该神龛雕刻精美,堪称艺术精品,开平碉楼的祖先神龛总是在最高层,这里是家人祭祖的精神空间所在,室外则是一周观景平台。越过堡垒式的塔尖俯瞰锦江里村,这是一座整齐的村庄,由黄氏家族按规划建成。站在平地,觉得五层的锦江楼和七层的升峰楼已经够高大了,可站在瑞石楼上,这两幢高大的碉楼又显得如此矮小。

九楼即顶楼,空间很小,就是一个铁皮包围着的堡垒式了望塔。放眼望去,满目苍翠中掩映着座座村庄,开平碉楼与村落无愧世界遗产名号。

从瑞石楼出来,登上升峰楼,升峰楼登楼无需另外收费,锦江楼则不开放登楼,拍摄瑞石楼的最佳位置就是升峰楼。先俯瞰下整齐的锦江里,建村之初,黄氏家族中威望很高的黄贻桂画定村首界面线,规定纵巷宽1.5 米 ,每三排建一横隔巷,第一条横隔巷宽1.5 米 ,从第二条横隔巷开始一律宽 60 公分 ,划出统一面积的宅基地由族人认购,要求房屋统一为6 米高。再来欣赏堪称完美的“开平第一楼” 瑞石楼,瑞石楼由楼主黄璧秀在香港谋生、爱好建筑艺术的侄儿黄滋南设计,施工者都是本村或附近的工匠瑞石楼建楼所用的水泥、钢筋、玻璃、木材等均是经香港进口,在1920年代,总投资为3万港元。90年后,尽管已显陈旧,但坚固依旧,流逝的时光给瑞石楼镀上了沧桑的的颜色,恍若一座穿越时空的中世纪古堡。“开平第一楼”以黄璧秀的字号“瑞石”命名,“瑞石”就是美玉,即“璧”的意思。

其实升峰楼也是一座非常不错的碉楼,1928 年,赴美谋生,后来经商致富的黄峰秀在家乡兴建了升峰楼,黄峰秀晚年落叶归根,从美国回家乡后一直居住在楼内,直至终老。升峰楼高7层12.34 米,钢筋混凝土结构,造型精致秀丽,充满南亚印度建筑的情调,细节处丝毫不马虎。

离开之时,堤坝上的老牛幽幽地望着我,似乎在问:“开平第一楼,还不错吧?”确实,瑞石楼,开平第一楼,当之无愧!

人倚楼的常客

人倚楼位于蒋果敏公祠之前楹,入门进院,右侧一幢占地面积不大的两层小楼。它虽然体积不大,但在文人墨客的打扮下却显出文化色彩的厚重,用晚清大学问家俞樾的高足徐琪大学士的话来说“比当年广厦万间”都有味道。在蒋果敏公祠,它扮演着会客室或研究室的角色,一帮晚清钱塘雅士常聚这里谈论古今,恣意诗情,笑问湖山。

小楼的门楣正中悬挂一匾额,上书“人倚楼”。楼上楼下的实木圆柱上挂有对联,其中有徐琪撰就的两幅,读来意境悠远,如对古人。

其联一:

甘棠绕屋,荐菊浮樽,比当年广厦万间,下榻正宜徐孺子;

玉笛无声,青山依旧,料此后明湖一曲,停桡都唱蒋安阳。

其联二:

灵之来兮,从白舍人游,配苏学士食;

客何为者,吹杨济公笛,披董静传书。

这两幅对联嵌了六个历史名人。徐孺子是东汉时期著名的高士贤人,一生崇尚恭俭义让,淡泊明志,不愿为官而乐于助人。蒋安阳,即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蒋琬,辅佐刘禅,主持朝政,统兵御魏,官至大司马,封安阳亭侯。白舍人即白居易。苏学士即苏东坡。杨济公即杨孟瑛。这三人都曾主政杭州,政绩斐然,让杭州人念念不忘,将西湖三堤赋名白堤、苏堤、扬公堤以纪念。董静传是钱塘人,宋末著名诗人,宋亡挂冠孤山“四圣观”为道士,著有《西湖百咏》二卷。楼中悬挂徐琪撰联所崇仰标榜的这些名士,一定是他们心中的处世典范,自我价值的目标指向:入朝为官,思民福祉;隐世为贤,诗意天地。

金尔珍绘《梅花草堂岁朝图》

就是在这样的厚重的文化环境里,人倚楼自光绪三年(1877)落成以来,始终聚集着一群志同道合的诗人、名士。到了丁辅之、叶为铭他们在这里鉴赏古印,将“收藏旧印拓之成谱”、“研究印学”的时候,更是一番热闹的景象,人来人往,聚朋会友,切磋印道,兴趣盎然。丁辅之家的《八千卷楼印存》《汉铜印存》等,叶为铭的《松石庐印汇》《列仙印玩》《二金蝶堂印谱》等,以及严信厚辑《秦汉铜印谱》等都是在这里拓成。这儿几乎成了叶为铭和他的伙伴们的“工作室”。人倚楼拓制印谱又是件雅事,自然是个颇聚人气的地方。

人们常常看到几个熟悉的人影,经常来人倚楼。除丁立诚、丁立中这些人倚楼的主人外,在崇文书院教书的王福庵自然是常客,还有李辅耀、叶希明、丁上左、胡宗成、王毓岱、王云等,来的最勤的莫过李庸、唐醉石、吴小冈了,以致于后来有人提议此三人也应该列为西泠印社创始人。

李庸(1888—1959),原名相纶,号子扉,字丝言、无庸,湖南湘阴人。他是晚清杭嘉湖道员李辅耀的次子,工书能文,喜印。

李庸别后思念王福庵的诗文行书

唐醉石(1886—1969)湖南长沙人,原名源邺,字李侯、蒲佣,号醉龙、醉农、印匠、韭园,别署醉石山农。他是李辅耀的外孙,幼时失怙,13岁时跟随外祖父客居杭州,喜与文人墨客相交。工书法,善篆,其作品受西泠八家影响颇深。因其外祖父一家均是饱学名士,故家中藏书之广涉及经、史、子、集各类,以及碑版图录,每有不解处,家人为之解答,将所闻记入笔记,用心所学,天长日久,为其修养、见地奠定厚实的根底。

此二人时住在孤山西泠寓斋,距人倚楼咫尺之间,与丁辅之、叶为铭、王福庵等朝夕相处同游翰墨场,共磋金石艺。李庸与王福庵又是金兰结拜,兄弟相称,关系密切。许多迹象表明,李辅耀作为长辈与地方官员对印社的成立之初给予了大力支持与热心参与,李庸与唐醉石更是直接参与了印社成立的各项筹创活动。西泠印社成立之初,上报官府的呈文上列有唐醉石之名。

胡宗成,字梦庄,号止安,浙江会稽人。生卒不详。工文辞及金石之学,收藏汉、魏六朝碑版墓志极精,旧拓甚富。善弈棋,能书八分,刻印以秦、汉为宗。人倚楼不仅拓谱,也刻碑拓碑,雕版印刷。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常来人倚楼因为有着共同的嗜好。

丁宜之(1878—1929),字竹荪,号白丁、上左,丁立诚之长子,丁辅之的大哥。工书善诗。据《湖山便览附西湖新志》卷七蒋公祠条载:“祠右别开一门,题曰‘西泠印社’,为丁上左、丁仁、吴隐、叶舟、王寿祺诸人所创。”丁上左是否为创始人尚且存疑,但至少说明他那时到人倚楼去的次数应该也不少。

王毓岱(1845—1917),字海帆,一字少舫,别号舟枕山人,斋室耕读旧人家。“庚子辛丑举人。早参莲幕,工于笔札。足迹南游榕垣,北涉莱水,所至声誉卓著。后来流寓吴中沧浪亭畔,诗酒啸傲,多年后处馆丁家,丁立中及善之、宣之、有之等,都出于其门下。晚年退老倦游,仍客丁家“九思居”,与丁立诚、丁立中及子侄唱酬为乐。”

王云(1866—1950),字竹人,斋堂云樵山房,浙江山阴人,居杭鬻画为生,王缘长子。王云袭其父善人物,亦精刻竹。尤擅园艺,手植松竹假山盆景,罗列阶前殆遍,疏密布置妥帖,皆可入画。他与创社诸公交善,常为印谱绘制小像。

汪厚昌(1872—1943),字吉门,号了翁。仁和人,居上海。“精小学篆籀,学杨濠叟若有神契,刻印必依许书,故下笔无俗字”。西泠印社初建时的社约等文稿均出自他的手笔,他多才多艺,兴趣广泛,还以“切肤”笔名写过一些介绍西泠印社的文章。

还有张惟懋、戴书龄等,这些在上报官府的呈文中出现过的绅士大名,他们都是人倚楼的常客。

在人倚楼制作《西泠八家印选》三十卷本

人倚楼还有一位“常客”吴小冈,名潮,生年不详,1912年之前过世。有文形容他“书法、篆刻、鉴赏皆能”,“性格内向而且胆小,人多即讷于言”,这是个谜一样的人物。我们只知道他是居杭的绍兴人,吴隐的同乡,此外找不到更多的文字资料。讲到西泠印社的初创,却要屡屡提到这个人。王福庵《西泠印社记》、叶为铭《西泠印社三十周记念刊》后记中,吴小冈是名列其中的,而到了吴昌硕撰写《西泠印社记》时,吴小冈之名改由吴隐之名所取代了,吴小冈与吴隐同为绍兴人,二人的关系不得而知,可惜的是这仅有的一点信息链也从这时断开了。但这些记载都落笔于吴小冈故世之后。江苏东台人王昌编著的《民国三十六年美术年鉴》中载“西泠印社为杭人丁辅之、王福庵、吴小冈、吴隐等所创办,叶为铭为总干事”。这里是把吴小冈列为创始人的。虽说那时的组织的概念并不严谨,但在西泠印社最初的营建中,或者说在吴小冈去世之前,他都是积极的参与者,同人集资,吴小冈亦有贡献,虽然数额不如丁、王、叶、吴隐那么多。可以说他既便不是创始人之一,也是其中活跃的骨干。依他在结社之前、之后的活动推定:他于人倚楼从事印谱拓制,对丁家来说,是一项事业,而对吴小冈来说,或许一方面为生活而谋的劳动,另一方面才能称之为艺术。

总之,这个在创社前后积极参与活动的人因为早逝,因为留下的文字不多,在后来的宣传话语中慢慢消失了,长期被淹埋在烟云中了。平淡,随意,一如山中的野菊,花开花落,任岁月打扮。人倚楼,其实像吴小冈这样未能留下传记的印人应该还有许多。

这些人倚楼的常客,虽然不是生活在一个社会层面上,但在篆刻艺术及印学的探究上,却产生了共鸣。这种共鸣又带动了社会不同层面文人雅士的共同参与,雅俗共赏。19世纪末20世纪初,杭州的各项文化活动都在逐步修复,篆刻艺术在这个时候,顺应潮流,以组织平台的形式出现,符合大多数文化人的愿望。无数次的相聚使他们很自然地往深层走了一步,结社的意念在相聚中酝酿、萌芽。

人的一生,在历史的长河中是很短暂的瞬间,但这一群人却在短暂的瞬间创造了永恒的辉煌。

责任编辑:朱小雨、易晔

您的转发与点赞是对我们工作的最大鼓励!

樊楼,经常在影视作品中出现,这座北宋第一大酒楼真实存在么?

樊楼,又作矾楼,在描写宋朝故事的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以及《清平乐》中,时常提到。

历史上的东京开封,到底有没有矾楼这么一座酒楼呢?别说,这座酒楼还真不是编出来的,真有!

宋朝人孟元老,曾任开封府仪曹,他写了一部描写北宋都城开封的著作,名叫《东京梦华录》。该书中的酒楼部分,就有关于矾楼的记述。

矾楼,原名白矾楼,后来改名丰乐楼,是东京众酒楼之首。因为有人误以为矾楼的老板姓樊,矾楼也就被写为了樊楼。

矾楼,位于都城东京御街北端,最初是商人贩卖白矾的地方,由此得名白矾楼。

后来,在原址改建成了酒楼,改称矾楼。

开宝七年(974年),宋太祖赵匡胤,曾经到矾楼看戏。

推测因为地处御街一端,而且皇帝还曾到樊楼看戏,很多人就慕名而来。很快,樊楼就成了业界翘楚,宾客如云。

宋仁宗也经常光顾樊楼饮酒,还下旨将樊楼设为了京城的酒业交易中心。

后来,樊楼扩建为了东西南北中五栋三层的楼群,楼之间用飞廊连接,改名丰乐楼,不过很多人还是称其旧名樊楼。

樊楼的北楼,可以尽览皇家名苑“艮岳”的美景,宋徽宗曾命翰林学士王安中登樊楼北楼,为艮岳美景赋诗,名曰《登丰乐楼》。后来出于安全考虑,“禁人登眺”。

而在《如梦录》、《宣和遗事》中,说宋徽宗曾与李师师经常宴饮于此。楼上设有御座,所以,士民皆不敢登能够眺望御园的北楼。

《水浒传》中,高衙内对林冲的夫人垂涎欲滴,曾经将林冲骗到樊楼吃酒。宋江和柴进,也曾光临樊楼,正好遇到史进和穆弘。

南宋高宗时期,怀念当年东京的繁华兴盛,想起了樊楼,专门又在临安,即现代的杭州,命名一座酒楼为丰乐楼,即南樊楼。

到了宋理宗时期,将原本卑小的丰乐楼进行了改建,建成了与当年东京樊楼一样的三层高楼。

很多宋人,还会经常在诗词歌赋中怀念、吟咏当年樊楼的荣光。樊楼也经常出现在各类小说、杂记等文学作品中。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120475.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