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石头街麻花

石头街麻花

石头街麻花是江西省南昌市著名的传统小吃。石头街麻花选用精白面粉,一级白砂糖,上等清油等优质原料,每生产一百斤麻花,要在料里掺进八斤新鲜鸡蛋黄。反复揉搓,直到面料均匀,然后搓成麻花。煎炸时,油要多,火要文,油温严格控制在七成。这样做成的麻花油生、糖实、个小、型美、色润、香甜、酥松、爽口。许多来到南昌出差、探亲访友和旅游观光的客人纷纷慕名前来购买。

中文名:石头街麻花

主要原料:精白面粉,白砂糖

储藏方法:常温保存

分类:小吃

武安街头美食——石头饼

对于经常在街头买早饭的人来说,“石头饼”司空见惯,也是很多人喜欢的美食,但其实绝大多数都不正宗了,说是“石头饼”,其实就是“铁锅烙饼”。

既然叫“石头饼”,那就应该跟“石头”有关才对。武安街头早几年还经常见到,虽然也是“烙饼”,但确实是用卵石烹制,将石头加热刷油后,将饼摊在上面烙熟。烙好的饼上面有卵石的印儿。

图上是带馅的,武安也很少见。武安曾经有的是不带馅的,出来的成品跟今天的类似,但是没有如今的油大。

石头饼最初流行于山西、陕西一带,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唐朝时叫“石鏊饼”,明清时期叫“天然饼”,还有个名字叫“石予馍”。吃的时候也不像如今这样加各种菜和鸡蛋,口感是香脆的。

武安街头如今的“石头饼”融合了鸡蛋灌饼和油酥火烧的特点,除了一个名字,其实已经跟石头饼没什么关系了,不过还是挺好吃。

转自:武安新视线

版权声明:我们尊重原创。文字、图片、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因种种原因未能与原作者联系上,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处理。

每晚默默“凿自己”,西安街头的“石头人”火了

作者:张远

25岁的马旭阳怎么也没想到,一个表演失误,竟把自己“凿”成了“网红”。

近日,陕西洛川小伙马旭阳在西安扮演“石头人”,在做凿“自己”的动作时,不小心用锤子砸到手上。有观众提醒他“砸手了”,一脸严肃的马旭阳瞬间“笑场”。

视频一经上传,便在网络上收获有数万条点赞。大量游客专门前往西安大唐不夜城看他表演,并不断“挑逗”、只为博君一笑。

走红的“烦恼”

晚上的大唐不夜城,是西安最繁华的地方之一,步行街上人群熙熙攘攘,道路两侧灯光璀璨。马旭阳就在这个时间上班,表演一个拿着锤子凿开自己的“石头人”。他身披战甲,面部涂满了灰色颜料,表情凝重,缓慢地“凿着”自己。

这种“慢放”式的表演非常耗费体力,演出服重6斤左右,手上拿的道具也十分沉重。一个完整的动作表演下来需要3分钟,表演时需站在塑料凳上几乎一动不动,当天气特别炎热或雨下得特别大时,汗水、雨水混着颜料滴进了眼睛里,也要尽量忍住。

表演间隙有20分钟的休息时间,马旭阳上个厕所,点上一支烟,赶紧舒缓一下麻木的四肢。

走红之后,不少游客争相与他合影,他来者不拒,因此只能挤占休息时间。马旭阳有些无奈,这可能就是走红的“烦恼”,而在他的身旁,又多了一名金色的“石头人”,陪着他一起凿石头。

马旭阳表示,两人在表演过程中配合的十分默契,有时也会相互探讨动作创新等,希望能为游客带来更多的表演方式。

顽强的“石头人”

不化妆时,马旭阳看上去白白净净,甚至有些腼腆,但性格却十分开朗,被同事们称作“阳阳”。马旭阳说,他所扮演的角色名叫“大唐武将”,“凿石头”的表演是为传递坚韧的毅力和顽强的精神。

尽管只有25岁,但马旭阳的阅历却颇为“丰富”。他的家乡陕西洛川盛产苹果,父母都是普普通通的果农,由于母亲身体不好,家庭的重担便落在了父亲身上。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马旭阳很早就出来打工挣钱了,公司销售、卖保险、卖木地板,还创业开过装修公司。

去年,马旭阳创业失败赔了个一干二净,欠了一屁股债。家里因为母亲的病几乎一贫如洗,自己不仅要赡养父母,还要供妹妹上学,有时候他不得不“打肿脸充胖子”,尽量压缩自己的开销供养家人。

为了还钱,马旭阳白天在建材市场上班,晚上兼职到大唐不夜城扮演“石头人”,好在年轻、能扛住。

最初扮演“石头人”时,马旭阳每天浑身酸痛。但一是身上的经济压力,二是想让自己快速成长,所以就坚持了下来。从今年2月份开始,6个多月来只要不是生病,马旭阳每天晚上都会前来表演“石头人”,凌晨赶最后一趟公交车回家。

为了能够表现出一个真正的“石头人”,马旭阳每天对着镜子练习,努力不去眨眼睛、不笑、锻炼表情,他还专门查询“石头人”的故事,希望能够表现出角色的感情。

乐观的“表演者”

“小心别再砸到手,来笑一个……”记者在马旭阳的表演现场看到,他已经被民众“团团包围”,不时有人“起哄”调侃,但马旭阳依然“面无表情”地表演着。

在生活中,马旭阳是一个不爱笑的人,扮演“石头人”以来,他一共只“笑场”了13次,似乎天生就适合这个职业。

“非常感谢游客们的信任和支持。”马旭阳说。看到有人为了逗他笑,陪他站上一个小时,于心不忍的他会“安慰性”地笑一笑。

而有时候,笑声是会“传染”的。东北话、四川话、河南话等口音,加上各种挑逗的言语,再自行“脑补”一下,马旭阳也就忍不住了,笑着面对生活吧。

他自己,也从“石头人”身上学到了许多,或许这个角色让自己内心更加平静,会去认真反思自己。

当进入到“石头人”状态时,想到自己肩膀上的担子和责任,会让马旭阳觉得“并不那么好笑” 。

对于扮演“石头人”到何时、对于未来,马旭阳没有过多地谈论:“先干着吧,认认真真做事、开开心心工作、平平静静做人、踏踏实实奋斗”。

石花山上有块石头,你知道它长得像什么吗?

明清时期,石花山曾以“石化山”为名,又因山上有石卓立如人,亦名“石人山”;另名“石华山”,“华”者,花也。过去石隙有古松,翠冠高耸,因此美其名曰“石人耸翠”,系新宁(台山旧称)八景之首。

史料记载: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兵备副使王大用征剿羊公迳盗后,将“石化山”三字勒于石上。另有资料介绍石花山“因其山峰上半部山石裸露,怪石玲珑,而下半部则是绿树成荫,谷涌葱绿,山含黛墨,远望如绿荫中盛开的花朵”。

台山话中,“花”与“化”同音,可能是因为“花”蕴含更美丽的意境吧,近几十年来市民逐渐改称“石花山”,山下有石花村,石华村等。

▲石化山古石刻

▲县志对石花山的记载

石花山中的西严寺,台山人又称为西岩寺。是台山古老的佛教庄严宝刹, 据《新宁县志》等有关史料记载,始建于明崇祯己卯(1639年),1927年因城区改造由台城西门墟迁建于石花山,建寺至今已有370多年的历史。

▲县志对西严寺的记载

▲西严寺收藏的光绪年间香炉

石花山巅,有一由花岗岩形成的,已为台山人所熟悉的天然景观——“石人耸翠”。台城人经常去石花山散步,不知是否留意到从远处另一个角度欣赏,“石人耸翠”的外观酷似中国民间普遍信奉的弥勒佛。

在山下远远望去,树木簇拥着的石花山上,似乎有一尊花岗岩佛身的弥勒佛像端坐山顶,身披袈裟,袒胸露腹,光头现比丘相,笑口大张,满面笑容,乐呵呵地看着前来游玩的人们。佛的整个体态逼真、自然、和谐,不知这是大自然天造地设、无意间的巧合?还是弥勒佛云游天下,留恋台山美景的化身?

▲石人耸翠石刻

造化钟神秀,万事皆有缘。大自然鬼斧神工造就的这尊弥勒佛,屹立在石花山顶,周围巨石嵯岈,如莲花开遍,布满山间,而西严寺就坐落在这尊天然弥勒佛座下的山麓,香火鼎盛,诵经声在山顶依稀可闻。市民清晨、傍晚登山,经过西严寺上山直达山顶,在石佛座下的观景台能鸟瞰全城,真可谓:山中藏古寺,石佛护禅心。人间修为路,努力可登临。

▲山顶上的天然弥勒佛像

弥勒佛即未来佛,是中国民间广为敬奉的一尊福佛,又称之为“布袋和尚”。相传此佛常怀慈悲之心,经常背着装满金银的布袋行走四方,其形象为大腹便便,笑口常开,似乎世间任何烦恼与他无缘,真乃“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人们见此佛像,往往受他那坦荡的笑容感染而忘却自身的烦恼。

这尊天然佛像生动再现了弥勒佛的坐姿,看着这妙趣天成的大肚弥勒佛在落日余辉中发出金光,如此奇观在广东乃至全国来说恐怕是难得一见。

▲纸墨至宝坟

在石佛的下面,还有一座“纸墨至宝坟”,从这个六层的小青砖古塔建筑,我们仍可感受到从前人们“敬惜字纸”的传统。

经常去石花山玩耍的市民,

这块石头见得多了,

你,发现它像一尊天然弥勒佛了吗?

对此,您怎么看?

END

综合: 台山旅游

图/文:谭楚明(转载发布请注明原作者,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大家都在看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12038.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