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晋城博物馆

晋城博物馆是一座地方综合性的历史博物馆,新馆位于山西省晋城市凤台东街与文博路交叉口的西北角,占地面积1.6公顷,建筑面积10282平方米。晋城博物馆原称晋城市古建筑艺术博物馆,新建的晋城博物馆立项于2000年,2001年5月开工,2002年12月28日举行落成暨开馆典礼,项目共投资3887万元。主体建筑融入了较多的中国传统建筑文化,耍头下昂、高台重檐,如鸟斯革、如翼斯飞、宏伟大气、浑然一体。

晋城博物馆共有四层,被分为陈展区、库区和设备区。馆内有展厅10个,面积3000余平方米。库区设文物库房12间,面积800多平方米,还有功能完善的文物管理、保养和修复等技术用房10间。晋城博物馆建馆至今已完成了《海洋珍惜动物展》等30余个临时展出,现有基本陈列《太行魂-晋城古代文明陈列》,曾获第六届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精品奖,该陈列通过晋城古代文明、长平之战、出土侍俑等内容,重点展示了晋城古代文明之精华。同时馆内还布置有《馆藏文物展》、《晋城城市规划展》、《文物精华图片展》、《武强木板年画展》临时展出。除展厅之外,博物馆还有前厅、序言大厅、贵宾接待厅、学术报告厅、青少年教育课堂、休息吧等其它公共设施。

晋城博物馆现有人员50多人,其中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的4人。内设办公室、业务部、开放部和保卫部等四个职能部门,馆藏文物2万多件,其中三级以上230件(套)。

晋城博物馆

晋城博物馆自成立以来,多次受到上级部门的表彰,连续多年被评为“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基地”,2007年被评为“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获得“2005年度文明单位”以及“2007年度文明和谐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2009年5月被国家文物局公布定为“二级博物馆”。

佛山“博物馆之城”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四家博物馆成功“晋级”!

好消息!

由中国博物馆协会核定的第四批

国家二、三级博物馆名单正式出炉

佛山市祖庙博物馆、南海区博物馆

荣升国家二级博物馆

三水区博物馆、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

晋级国家三级博物馆

标志着佛山博物馆之城建设又取得阶段性成果

佛山四家博物馆的优化提升工程是佛山博物馆之城建设的重点项目。在各级文化部门指导下,四馆按《佛山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博物馆之城”建设的实施意见》要求,加大藏品征集、管理力度,进一步完善软硬件建设,着力创造多元、丰富的观展方式,营造舒适、安全的参观环境。自今年以来,四馆积极开展定级申报工作,完善台账资料,并顺利实现目标。

按《全国博物馆评估办法》,只有符合条件的优秀博物馆方可参评;定级分为三档,从高到低依次为一级、二级、三级博物馆。定级评估体系包括基础设施、藏品管理、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综合管理等大类,合共近600项细分指标,综合要求较高。其中,二级博物馆的硬指标是“藏品10000件/套以上、珍贵文物1000件/套以上,年观众30万人次以上、其中海外观众1万人次以上,经常举办国内巡展和引进展览,库房设施完备”。

三水区博物馆位于森林公园的西南面,包括纪元塔、碑廊、开元门、盈晖门、两个广场和七个展厅,与相邻的森林公园相映生辉,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佛山日报记者王澍摄

据悉,到目前为止,国家一、二、三级博物馆总数达到1224家,其中一级博物馆204家、二级博物馆455家、三级博物馆565家。从省份情况看,山东省、江苏省、广东省、江西省、河南省在本次评估中通过定级的博物馆数量较多,分别达到99家、40家、39家、38家和26家,位居全国前列。

佛山市祖庙博物馆

佛山市祖庙博物馆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广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广东省中华文化传承基地、广东十个文明旅游景区示范点之一。

佛山市祖庙博物馆是一座集明清古建筑艺术和佛山传统文化于一体的专题类博物馆,辖区包括祖庙古建筑群、孔庙、黄飞鸿纪念馆、叶问堂等。其中祖庙供奉道教真武玄天上帝,始建于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年),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孔庙建于清宣统三年(1911年),为清末民初佛山重要的尊孔场所,是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黄飞鸿纪念馆、叶问堂为纪念佛山籍著名武术家黄飞鸿、叶问而建,以弘扬佛山武术精粹,于2001年正式对外开放。

南海区博物馆

南海区博物馆是集收藏、保护、研究、展示和学术交流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博物馆,主体建筑有三层,常设展厅共七个,分别为《南海记忆》《南海群英》《馆藏书画》《广府风情》临时展厅和《石景宜珍藏展》(包括展厅一、展厅二),展厅面积共约3500平方米。馆藏藏品以收藏广东省南海境内出土文物如汉代陶器、唐宋瓷器、西樵山遗址石器以及南海籍历代书画家作品为主,其中西樵山遗址石器、康有为书法与信札手稿真迹为最大特色。

三水区博物馆

三水区博物馆建于1989年5月,是三水区集收藏、保护、研究、展示和学术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该馆占地面积1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现有文物藏品量为1173件/套,覆盖陶器、瓷器、骨器、玉器、丝织、书画等20个种类。其中以白坭银洲贝丘遗址的青玉玦、青玉斧、三足陶鼎,东汉金本竹丝岗汉墓的陶人物俑灯、陶牛、石黛板等最有地域特色。

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

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于2004年10月18日正式对外开放,是广东首家以陶瓷文化为主题的行业博物馆,建筑面积6400平方米,16间明清风格的仿古建筑群环绕其间,整体环境优美、古朴典雅。馆内藏品5000余件(套),藏品从石湾新石器时代印纹陶片,到汉、唐、宋、元陶器,及明、清、民国时期陶瓷,直至新中国成立至今陶瓷作品,时间跨越5000年,不仅是石湾陶历史发展的见证,更与华夏文明一脉相承,自成体系。

来源:佛山日报

编辑:钟俊莹

刘玉伟:构建博物馆城讲好晋阳故事的探索实践

刘玉伟:构建博物馆城讲好晋阳故事的探索实践

2021-12-26 16:02太原广播电视台

文物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凝聚中国精神力量的源泉。做好太原市文物工作,要坚持保护第一、考古为基、学术为本,在构建文旅融合产业体系、推动科技赋能创新转化、强化文物生态环境治理和传承红色文化基因上形成工作矩阵,持之以恒打造经典、智慧、群众、红色四个博物馆,构建博物馆之城,将蕴涵于文物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中国精神传承起来、阐释出来,全方位推动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

在构建文旅融合产业体系上走在前列

释放文物精品资源优势,激活文旅产业乘数效能,打造更多更好集聚文化内涵、彰显时代精神的精品景区、经典博物馆,让“阳春白雪”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深入人心、润泽千里,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期待。

擦亮精品景区金字招牌。

发挥晋祠——天龙山、太山国家A级旅游景区创建牵引带动作用,谋划双塔大景区4A级创建工作,持续推进晋祠、天龙山、太山景区提质工程,实施龙山景区环境整治,改善童子寺遗址景区周边环境,建设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集中展示晋阳文化特色精华。

依托窦大夫祠、净因寺、多福寺等历史资源及烈石寒泉等文化景观遗产,实施净因寺、多福寺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和“崛围红叶”提升、“土堂怪柏”打造、“天门积雪”复原等工程,再现太原“八景”。

建设仰韶文化镇城遗址公园、太原府城西北城墙遗址公园,开放镇远桥遗址,实施牛驼寨战斗遗址连片保护工程。持续推动文旅深融合、巧融合,盘活、用好文物资源,丰富景区文创产品研发和有效供给,策划组织文物故事特色展演活动,持续打造“晋祠国风文化节”“红叶文化节”等金字招牌,强化景区“造血功能”,推动太原文旅进入“品牌时代”。

打造经典博物馆时代记忆。

加强现代博物馆体系建设,发挥太原市博物馆的引领示范作用,优化《锦绣太原历史文化展》,提升太原历史文化脉络综合性梳理展示水平;建成墓葬壁画专题遗址类博物馆北齐壁画博物馆,与王家峰墓群遗址公园、东山古墓连片,透过墓葬中出土的文物信息展示太原汉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变迁。

建设晋祠华严经石刻艺术博物馆,改造升级赵梅生美术馆,扶持六味斋非遗博物馆等20处“类博物馆”省级备案,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建设一批特色中小型专题博物馆,逐步构建门类齐全、结构优化、特色鲜明、功能完备的博物馆体系,全面提升博物馆整体品质和服务水平,打造城市博物馆集群,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倾力建设“博物馆之城”。

策划推出太化工业遗址公园、天龙山石窟数字复原暨晋阳精品石刻文物展、太原市精品碑刻展、民间收藏精品展四大主题展览,培育1-2个国家一级博物馆和全国十大精品展,推动文物交流共享、活态传承,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发挥“第二课堂”功能,打造青少年教育基地,充分发挥博物馆资政育人、以文化人作用。阐释传播历史文物时代价值。依托晋祠、永祚寺、太原大关帝庙等重要历史文物,以省级研学实践教育示范基地晋祠博物馆、山西国民师范旧址革命活动纪念馆为牵引,深入挖掘提炼好德孝文化、关公忠义文化、能吏廉政文化、晋商诚信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推介一批国家文化地标和精神标识,推动太原文物精髓列入中华文明标识体系。

依托晋祠博物馆、天龙山石窟博物馆和晋商博物院等文博单位,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发起创建黄河寻根问祖文化联盟、万里茶道(黄河流域段)文化联盟和中国石窟寺文化联盟等黄河文化联盟,把黄河文化弘扬好。积极构建文物价值传播体系,融通多媒体资源,出版《晋阳国宝》《听得见的博物馆》等文物宣传书籍,策划推出走进博物馆借助各级各类媒体力量,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文物宣传格局,多渠道讲好太原故事。实施“文物+”战略,促进文物与科技、教育、传媒等深度融合,策划推出文物领域研学旅行、精品旅游线路,植入地方特色浓郁、互动性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历史文化走入群众日常生活。

在推动科技赋能创新转化上走在前列

要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为文物保护和利用注入源头活水,通过数字化存储,打破时空限制,建立文物数据库,打造智慧博物馆,实现文物资源社会共享,让文物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贴近新生活。

搭建文物科技现代化管理平台提高治理效能。依托科技联盟、科研小组,强化文物保护基础理论研究、课题研究,加快重要、急需和空白领域的标准制定修订,为文物保护可持续、标准化发展奠定科研基础。加强太原市文物保护大数据云平台建设,融通多源海量数据资源,统合文物保护、文物安全、文物监测、智慧文博、智慧景区、智慧管理等多维领域,打造市级文物综合管理信息化、智能化大数据平台,实现太原市文物保护利用管理现代化、规范化、科技化。

打造智慧博物馆扩大对外影响。推动文物科技保护利用纳入太原市科技发展中长期规划,融入太原市科技发展大平台。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组织开展关键技术专项攻关,发挥科技对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支撑作用。实施文物数字化保护项目工程,开展馆藏珍贵文物、古籍善本及重点出土文物的数字化保护工作。加强“文物+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和运用,充分运用AR、VR技术,将实景展览搬至“线上”。持续推广天龙山石窟数字复原国际巡展,加强晋祠博物馆、晋商博物院等重点博物馆数字化保护运用,借鉴推出“可行走的古建筑博物馆”数字化巡展项目。倾力打造关公文化与万里茶道等更多太原“中华文化走出去”精品示范项目,推动太原文物精粹走向世界交流互鉴,发出“中国声音”。

在强化文物生态环境治理上走在前列

坚持整体规划、系统性保护原则,出台《太原市文物事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强化文物本体保护,加强考古工作和历史研究,推进文物合理适度利用,打造群众身边博物馆,使文物保护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

坚持保护第一夯实基础。出台《太原市文物事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太原市文物保护利用总体规划》,编制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博物馆发展规划、红色文化遗址保护利用规划,启动18处国保和28处省保专项保护规划,加强文物保护与国土空间规划有机衔接,实现文物资源统筹规划、连片保护、整体展示。完成市级文保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公布工作,健全各级文保单位“四有”档案。加强不可移动文物保护修缮,分批次、有计划地开展重点文物修缮保护工程。开展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修缮及基础设施改造升级三年计划,全面改善太原市文物保护单位安全状况。做好可移动文物保护,分类推进珍贵文物保护修复,及时抢救濒危珍贵文物,实施文物保存环境达标工程,加强基层博物馆、纪念馆文物库房建设,提升可移动文物保护和展示利用水平。实施文物保存环境达标工程。建立太原市文物安全档案,实施太原市文物远程动态实时监管,实现各级文保单位文保员全覆盖。完善文物安全应急机制,强化应急处置能力,确保文物安全万无一失。

强化考古影响坚定文化自信。建设镇城遗址公园,展示太原5500年仰韶文化;建设晋阳古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晋阳古城考古工作基地,加强考古成果挖掘研究和阐释利用,让考古成果更好地走向大众、惠及民众。处理好考古与保护、考古与发展的关系,配合太忻经济区建设,落实土储前置考古,让“要动土、先考古”成为全社会共识,实现城市建设与文物保护工作相得益彰。加强考古学科和队伍建设,落实好中央编办关于考古机构编制的规定要求,争取单设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增强市级考古机构力量,申领考古发掘团体领队资质,积极推荐考古领军人才、青年人才加入全国考古人才振兴计划,为太原市考古工作提供人才技术支撑,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

打造身边博物馆厚植文化基础。依托唱经楼、校尉营关帝庙、圆通寺等府城新修缮文物,布局更多“小而精”“小而美”的特色博物馆,推出“城市记忆”主题馆,开展专题展、引进特色非遗展示互动活动、举办喜迎二十大等系列群众文化活动,让文物走下“高台”,走进百姓,建设百姓精神文化家园,点燃文化“烟火气”,焕发城市新活力,让人民群众从中华优秀文化中汲取力量、感受愉悦,享受高品质生活。通过“巨手擎”“千手护”等项目,加大文物社会认养开放力度,多元融资、多方保护、合理利用,释放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新动能,让文物资源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在传承红色基因赓续革命血脉上走在前列

提升革命文物保护规划水平,夯实革命文物基础,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更好发挥革命文物的“教科书”“营养剂”作用,赓续精神血脉,传承红色基因。

加强革命文物保护传承红色基因。编制太原市革命文物保护利用规划,落实《太原市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实施方案》,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的总体规划和宏观指导。做好馆藏革命文物的认定、定级、建账和建档工作,建立革命文物数据库。加强太原市27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的保护管理,全面提升革命文物整体保护利用水平。建立太原市红色文化遗址台账,启动太原市红色文化遗址保护利用规划编制。

深化“省校合作”打造红色博物馆。进一步完善“省校合作”红色教育和国情教育基地建设联席会议工作机制,形成建设合力。着眼资源共享、合作双赢,充分发挥太原市历史文化和红色文化资源优势,借助高校人才研究优势,开展多方位合作,提升文物保护管理利用水平。拓展革命文物展示利用途径,依托八路军驻晋办事处旧址、牺盟会太原市委旧址等红色文化资源,推出更多可视化呈现、互动化传播、沉浸式体验的红色专题展,规划推荐红色文化游、革命遗址故居游等红色教育国情教育路线,打造精品党性教育课程和现场教学点,形成太原市党性教育和红色教育打卡地,充分释放红色能量,让人们触摸到有温度的革命历史,赓续中华文明,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青史如镜,笃行致远。太原市文物系统将以“赶考”的清醒和自觉,答好新时代文博答卷,为再现“锦绣太原城”盛景接续奋斗。(刘玉伟 作者系太原市文物局党组书记)

来源:新华网客户端

晋地宝藏 第四站|运城博物馆:以星云之势托起厚重河东

MESEUM

晋地宝藏山西博物馆之旅

▲视频 晋地宝藏 运城博物馆

▲视频 晋地宝藏 山西博物馆之旅

▲山西晚报2020年5月14日报道版面

运城,

大运之城。

这块土地,

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有4000万年前人类最早起源的中华曙猿化石,

有180万年前人类最早发明用火的西侯度遗址,

由此诞生了人类的“一缕曙光”和“一堆圣火”。

而随后的文明进程中,

华夏民族的始祖:

黄帝、炎帝、蚩尤,尧、舜、禹,

都相继活动在河东大地上。

尧初都蒲坂,后迁平阳,

舜都蒲坂,禹都安邑,

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社会——夏,

均在这里诞生。

春秋商人猗顿、三国名将关羽、

初唐诗人王勃、中唐文人柳宗元、

史学家司马光、戏曲名家关汉卿等文武俊秀,

则为河东留下了璀璨的人文历史。

关公文化、根祖文化、盐文化、德孝文化等

具有鲜明特色的地域文化,

更是时时成为运城的代名词……

关于运城,

它自带光芒从远古走来,

绵延至今流光溢彩。

要想了解运城,

就一定要走进运城博物馆。

不夸张地说,仅仅在这一个馆,

你就可以基本梳理清楚

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脉络。

星云之势 摇篮之形

开启华夏文明序幕

运城博物馆位于盐湖区魏风街,成立于2013年12月,2016年7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在很多网友的心目中,运城博物馆很“新潮”,从外型上看是一个椭圆形,石块和钢筋的环绕拼接,文明古老且现代前卫。其实啊,运城博物馆建筑设计取“太极之意、星云之势、摇篮之形”,整个建筑形象简洁单纯,呈椭圆形,下大上小,逐渐内收,宛如植根于黄土高原之上的树根,默默讲述着中华根祖文化的历史沧桑。

▲运城博物馆外景

运城博物馆是一所综合性博物馆,占地38.07亩,建筑面积23570平方米,其中展览区面积15000平方米,文物库房面积5000平方米,藏品多达20422件,珍贵文物572件(套)。藏品主要类型有陶器、瓷器、青铜器、钱币、书画、石器、石刻等,其中史前文物、商周青铜器、钱币及书画具有特色。藏品以西侯度遗址、匼河遗址、独头遗址、南海峪洞穴遗址的旧石器时代器物,垣曲古城东关遗址、芮城东庄遗址、西王村遗址、清凉寺墓地、垣曲古城东关三里桥类型遗址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器物,东下冯遗址的夏代陶器、铜器,殷商时期平陆前庄遗址、垣曲商城遗址的铜器,西周横北倗国墓地上层贵族的礼器,东周程村墓葬群的铜器、石磬礼器等类型器物为代表,着重表现北方先民文化、中原士族文化、农业文化特征。藏品富于地方特色,再现了厚重的“古河东”历史。

如果你亲自在运城博物馆参观一圈,会更了解华夏文化的起源,也更了解在这片土地上根植的河东人的精神和文脉。

传承中国文化脉络

品味河东文博雅韵

▲运城博物馆入口外景

一走进运城博物馆各展厅,序言就自信满满,非常打动人,“滔滔黄河,万古奔流,及至三晋,孕育出这一片热土。河东沃野,点燃了华夏文明最初的火种,千万年来,薪传火继,深植进每一个中国人文明基因……”“一方锈迹斑斑的铜镜,也许是某个汉代少女宝贵的嫁妆;一通漫漶不清的石碑,也许记录了某位英雄壮烈的一生;一尊青石雕刻的佛像,也许缭绕了上千年的香烟、倾听了上千年的祈祷。珍贵的馆藏文物,展示的是河东历史,讲述的是远古故事……”在这种自信后面,运城的历史文化脉络是怎样的?众多的文化瑰宝又如何将历史串联起来?

馆内基本陈列以“大河之东”为主题,取意于运城特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文物资源和厚重的人文历史。华夏寻根、馆藏珍品、盬盐春秋、地灵人杰、土木华章、条山风云等6个历史专题展和运城农业、工业、城建和文化等4个特色主题展是该馆的基本陈设展览。值得一提的是,该馆在展览形式上打破了传统以时间为主线的常规展览形式,甄选有运城地方特色的六个文化亮点分专题进行展览。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进运城博物馆,感受一下河东的文博雅韵。

从一缕曙光到一堆圣火

再现古中国历史文明

▲华夏寻根展厅内的陶片文化堆积墙

在华夏寻根展厅,山西晚报记者惊奇地发现,一进展厅,两侧居然是“顶天立地”的考古发掘“土层”,里面镶嵌对应着不同时代的陶片。这是该馆的“特殊陈列语言”——陶片文化堆积墙,向公众传递考古学知识,令人耳目一新。该展厅主要展示从运城地区4500万年前人类等高等灵长类动物起源到夏商周三代距今2200年前的重要遗存和文物史料,重点突出了一缕曙光(世纪曙猿)、一堆圣火(西侯度用火)、半个蚕茧(西阴遗址蚕茧)、一尊方鼎(前庄方鼎)、一件荒帷(倗国墓荒帷)、“一池白雪”(盐池)等重要考古发现和独特文化基因。

人是由猿进化而来的,但是人和猿共同的始祖又源自何处呢?目前,曙猿是迄今为止地球上发现最早的、包括人类在内的高等灵长类动物,是向类人猿进化的过渡阶段,大约生活在距今4500—4000万年之间的中始新世。从上个世纪到本世纪以来,考古学家多次在运城垣曲县发现“曙猿化石”,证明了运城是人类最早的故乡之一。如果说中国人来“寻根”,那到运城就对了,馆内悬挂的人类进化图,是我们熟悉的画面,这个曾经在课本上看到的图案被搬到了场馆内,也颇有亲切感呢。

▲华夏寻根展厅

运城还有享誉全球的一把“火”,西侯度遗址是中国境内已知的最古老的一处旧石器时代遗址,距今约180万年,也是人类第一次用火的地方。要想了解“圣火”的故事,你无需远赴芮城,只要在博物馆里,也能近距离去感受人类第一次点燃火焰的神圣时刻。

古老河东,有太多的荣耀时刻,众多考古发现,印证了这片河东土地的神奇之处。当你徜徉其中,思绪万千,既能感慨古人的智慧,也不禁会感慨时代的变迁。

馆藏珍品亮出河东家底

人杰地灵彰显先贤光辉

运城博物馆馆藏丰富,为了让文物尽可能地呈现在大众面前,馆藏珍品专题和人杰地灵专题汇聚了珍品,呈现出深深的地方特色和时代烙印。

▲馆藏珍品展厅

在馆藏珍品专题中,主要针对铜器、石刻、陶瓷、书画四大门类,展示了春秋战国至近代的千余件精品文物,重点突出了历代佛造像、历代铜钱、唐薛儆石椁、汉代墨迹陶瓶和明代道教水陆画等珍贵文物,在参观精品之余,越发能感受到古老河东的“气质”。

运城,也是文武英俊汇聚的地方,地灵人杰专题就展示了河东大地走出的24位先贤的光辉人生,重点突出了武圣关公、宗臣史家司马光、元曲领袖关汉卿、八仙之一吕洞宾、书圣之师卫夫人的生平成就和裴氏、薛氏、柳氏三大家族的发展脉络。

▲地灵人杰展厅

运城因“盐池”而来

16座古建筑书写土木华章

运城,因“盐池”而来。历史上,盐池两岸本无常住居民,但在每年的夏、秋产盐季节,外来务工人员为了方便生产生活,在盐池两边搭建临时建筑,逐渐成为常住户。

元朝建立后,首次在盐池筑城,取名“凤凰城”,并设立由中央政府直接管理的盐运使署衙,设盐运使司,盐商则以盐运使署驻地为名称,称运城。朱明建立后,将凤凰城正式更名为运城,并一直沿用至今。盬盐春秋专题以时间顺序介绍了盐池与运城的历史渊源、自古以来的重要地位,以及盐业发展带动的教育、水利、道路、商贸等方面的发展成就,生动复原了“垦畦浇晒法”制盐、明代盐池禁墙、盐池管理制度等场景。

▲盬盐春秋

运城文物古迹很多,在不久前公布的全国第八批国保单位中,运城占据了102个席位,勇夺“全国拥有国保最多的地级市”的名号。运城市的古建筑在全国首屈一指,不仅年代久远且具有艺术和建筑价值,因此在土木华章专题中,集中展示运城地区具有代表性的16处古代建筑模型,重点突出了我国砖塔孤例——泛舟禅师塔、盛唐第一桥——蒲津渡黄河浮桥、我国现存四座唐代建筑之一——广仁王庙、世界壁画艺术宫殿——芮城永乐宫、“天下第一木楼”——万荣飞云楼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代表性建筑。

▲土木华章展厅

革命专题再现红色岁月

特色文化主题聚焦河东发展

在运城博物馆,还有两个主题展览相互辉映。一个是革命专题展览,再现那段红色岁月,再现革命前辈们为夺取幸福生活的艰辛岁月,令人感怀;另一个是运城农业、工业、城建、文化特色主题展,展现的是今日河东迎接美好未来的坚定决心,令人振奋。

革命专题展览主要展示了在运城地区从辛亥革命到解放战争期间发生的革命事件、战役以及先烈们的英勇事迹,重点展示了太原城举义司令姚以价、革命烈士嘉康杰等革命人物及运城第一个基层党组织建立、著名战役“三打运城”等革命事件。

▲条山风云展厅

曾经的古河东荣耀傍身,今日的运城有着更加璀璨的成绩,从源远流长的农耕文化说起,到现在的农业特产和新农村发展成就;从制盐、印刷等传统手工业技艺工业的雏形,到现代工业体系建立及代表产品,在特色文化主题展览中,都尽览无疑。万荣笑话、蒲州梆子、绛州鼓乐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运城这座城市的历史沿革、特色民居、城建发展和规划,都在展陈中呈现,是你了解今日运城的最佳途径。

馆长推介

▲运城博物馆馆长周文全

作为“华夏文明摇篮”所在地,

运城博物馆承载的厚重历史和璀璨人文,

让人怦然心动。

那么,

在馆长周文全眼里,

镇馆之宝和经典文创有哪些精彩呢?

听他来给我们推介吧!

镇馆之宝

唐代薛儆墓石椁

▲唐代薛儆墓石椁

运城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是唐代薛儆墓石椁。

这尊石椁,1994年在万荣县皇甫村内唐睿宗女婿薛儆墓中发掘,棺椁上的壁画和线刻板非常精美,内容丰富,雕刻技艺精湛,代表着唐代石刻艺术的最高水平,价值不可估量。

这尊石椁青石材质,由34块青石壁板及倚柱组合而成。通高1.98米、底座长3.45米、宽2.08米。石椁呈庑殿顶房屋形状,分为屋顶、中部和底座三层。屋顶由5块青石做出屋顶的形状,其上雕饰六朝以来非常流行的莲花纹瓦当、雕刻脊瓦、勾头、滴水等。石椁中部由10块壁板、10根青石倚柱相隔围立而成,壁板内外刻有门窗、19名侍女等图案。前面3块壁板为四柱三开间,中心间雕刻铺首衔环门,左右门扉各饰一守门侍女,门上部雕有莲花童子和一对飞翔的鸾鸟;两次间雕直棂窗。倚柱内外雕刻各种花草、鸟兽等纹饰。石椁底座由9块长方体石块铺成,立面12个壸门内刻饰祥瑞动物,有狮、鹤、凤、象、鸳鸯、有翼飞马、飞鸟等动物,其中大象前扑后跪,憨态可掬;飞凤衔绶回望,翩翩起舞;石狮手舞足蹈,仰天长啸……配上繁复精细的构图风格,为逝者和观者勾勒出一个奇异绚烂的幻想世界。

薛儆墓石椁之所以成为镇馆之宝,除了本身独特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之外,还因为其中藏着一个“秘密”,那就是这座棺椁的形制与墓主人身份、地位极其不匹配。因为在唐朝有一项规定,“诸葬不得以石为棺椁及石室,其棺椁皆不得雕镂彩画”,可是墓主人怎会如此大胆来此僭越?这尊石头棺椁就成为“顶风作案”的违规实证。

先来认识薛儆。出身河东名门的汾阴薛氏,叔叔和哥哥都是驸马爷,而他也娶了唐睿宗第七女鄎国公主,成为驸马。从出土的墓志铭内可看出,薛儆没有担任重要的实际职务,任职较高的官职为太常少卿(正四品)、岐州刺史(从三品),赠官兖州都督(正三品)。

按照当时的礼制来论,死后能用石头棺椁的人分为两大类:一类为皇室成员和功勋卓著的大臣,由皇帝特批可以举行超越常规的葬礼;一类是特殊政治形势下的改葬墓,墓主人身份多是改葬时追赠的。不过薛儆最高也才官至三品,完全享受不到“别敕葬者”的待遇。而且,在薛儆的墓志文中有“谥曰□□□”的字样,谥号为什么是空白的?学者们认为,薛氏族人曾渴望薛儆得到皇帝的特批甚至得到谥号,没承想皇上并未批准,无奈之下只好放弃了这场奢望的盛大葬礼,最后将其仓促埋葬。

▲薛儆墓志

经典文创

打造特色文创,讲好运城故事

自开馆以来,运城博物馆一直积极探索适合自身特点的文创产品发展路径,依托运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开发出了很多有特色的文创产品。如以永乐宫壁画为主题的图书、明信片,各种材质的卷轴画、书签等,还有以关公为主题的关公护车神、风雨竹真丝卷轴画、夜读春秋剪纸等,都非常受公众喜爱。

这里要推荐的两组文创产品,是运城博物馆围绕“翰墨文心——运城博物馆馆藏书法作品展”和“戏曲遗韵——运城戏曲文物展”两个临时展览开发的衍生品。

▲书法系列文创

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华夏文明的特殊标识。明清至近代的书法艺术,涂染了文明画卷的特别色块,在追忆一幅幅书法作品的过程中,能够重拾文脉延续的不朽传承。“翰墨文心——运城博物馆馆藏书法作品展”是运城博物馆于2019年9月份举办的一个展览,展出了馆藏明清至近代41位书法名家作品43幅。这个系列的文创,即从中挑选文人士大夫的联语、中堂等翰墨遗珍,设计制作成折扇、帆布包、铜尺、书签等产品,非常受欢迎。

▲戏曲系列文创

运城作为戏曲的重要发祥地,既是金元杂剧繁盛重镇,又是明清梆子声腔形成的核心区域。戏曲对老百姓而言,是弦歌相伴的岁月印记。2020年1月17日,“戏曲遗韵——运城戏曲文物展”在运城博物馆开展,与此同时,以生旦净丑皮影头像等展品为创作元素,开发制作了生旦净丑精美书签,《西厢记》张生、崔莺莺人物抱枕、钥匙挂件、冰箱贴等产品,将优秀的传统文化变成人们生活中的日用品或工艺品,既好看又实用。

运城博物馆地图

如果从运城博物馆出发,

仅仅漫游在运城一地,

就足以令人目不暇接了。

今天,

我们的博物馆研学调研专家团

经过实地探访和深度发掘,

设计了3条线路,

为您绘制出一幅运城博物馆地图。

主要领衔者和音频讲述者,

是山西文博达人闫鑫。

▲山西文博达人闫鑫

1、诗词晋南——耕织自适的田间咏唱(3天)

运城,作为华夏文明演进史最重要的地区之一,我们可以看到远古先民最早歌颂田园生活的歌谣“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也能看到盛唐诗人王之涣直抒诗意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中国诗词文化在晋南这片土地上孕育出了许许多多的文人和大家,今天就让我们心怀诗意,从运城博物馆出发,一起寻找诗词留下来的美好印记。

运城博物馆“地灵人杰”展厅——河津县河津窑(“初唐四杰”领衔人王勃故地)——新绛县稷益庙(陶渊明的《劝农》“舜既躬耕,禹亦稼穑。远若周典,八政始食”)——万荣县东岳庙(王绩《秋夜喜遇王处士》故地)——万荣县秋风楼(中国文学史上“悲秋”佳作《秋风辞》创作地)——盐湖区舜帝陵(舜都蒲阪留有人类诗歌史上的第一缕曙光《卿云歌》和《南风歌》)——解州关帝庙(罗贯中《三国演义》,“千万雄兵莫敢当,单刀匹马斩颜良。只因云长武艺强,致使猛将束手亡”)——永济市蒲津渡遗址与蒲州故城遗址(舜帝和百官同唱《卿云歌》,政通人和的清明图像)——永济市鹳雀楼(《登鹳雀楼》,盛唐大家王之涣最具代表性的五言绝句)

2、无上信仰——系地通天的人神对话(5天)

中国是一个多神国家,从帝王将相到平民百姓信奉着许许多多的神灵。这些神灵,有土生土长的,也有外来的;有来自某个宗教的,也有来自世俗创造的;有远在高天幽冥的,也有杂处人间的。在中国民间信仰的众多神祇中,关帝、女娲、后土等各类神祇是信众广泛的大神,对已往和现实的社会生活产生重大影响,而上述这些信仰全部都能在山西晋南地区找到印记。可以说,晋南是中国北方民间信仰汇流发展的聚集地。

运城博物馆“馆藏珍品”展厅——绛县太阴寺(国内唯一一处木雕佛祖涅槃卧像)——新绛县稷益庙(现存以祀奉后稷和伯益为主题元代壁画)——稷山县青龙寺(我国现存最早的水路壁画)——稷山县稷王庙(晋南地区农事活动图像)——新绛县三官庙(唯一供奉三官地)——河津县后土庙(晋南后土信仰,元代遗构)——万荣县后土祠(最古老的祭祀后土的祠庙)——盐湖区舜帝陵(供奉史前三圣之一舜)——盐湖区泛舟禅师塔(唐代著名禅师灵骨宝塔)——盐湖区池神庙(全国唯一的池神庙)——盐湖区常平关帝庙(关帝故里)——盐湖区解州关帝庙(武庙之祖,现存规模最大的宫殿式关帝庙建筑群)——芮城县广仁王庙(供奉龙泉之神“广仁王”的唐代建筑,最古老的道观建筑)——芮城县永乐宫(道教各类众神交汇之地)——芮城县城隍庙(晋南地区城隍信仰)

3、华夏始祖——遂古之初的人文曙光(5天)

晋南地区是华夏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黄河文明的摇篮。《帝王世纪》记载“尧都平阳、舜都蒲阪、禹都安邑”,即今天的晋南地区。这里不仅有中国最早的人类用火遗迹,有最早的“中国”陶寺遗址,也有晋文化发源地天马曲村遗址等。可以说,晋南地区是照亮人类文明前进的曙光地。

运城博物馆“华夏寻根”展厅——夏县禹王城遗址(春秋战国时期魏国国都所在地)——夏县西阴村遗址(中国考古学者独立主持挖掘的第一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夏县崔家河墓群(东周文化)——夏县东下冯遗址(二里头文化最典型代表遗址)——绛县周家庄遗址(我国史前面积最大的古城遗址)——绛县横北倗国遗址(神秘的古倗国墓地群)——稷山县玉璧城遗址(北朝时期遗址)——永济市蒲津渡遗址(春秋时期著名古渡口,唐代黄河大铁牛)——芮城县匼河遗址(山西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代表遗址)——芮城金胜庄遗址(仰韶文化代表)——芮城坡头遗址(2004年十大考古发现之一)——芮城县西侯度遗址(最古老的一处旧石器时代遗址,是中国最早的人类用火遗迹)——平陆县下阳城遗址(禹所建的都城)——平陆县虞坂古盐道(最古老的贩盐商道)

微信号 : sxycbwg

运城博物馆

微信号 : ShanxiMuseums

山西省博物馆协会

微信号 : sxwbwbsx

文博山西

文 |山西晚报全媒体记者 吕国俊 孙轶琼 南丽江

通讯员 杨敬

海报文物及博物馆图| 运城博物馆

视频|羽飒文化音频|闫鑫 卢文雨

海报及地图设计 | 山西晚报全媒体编辑 王辰翔

实习生 李兆伦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

策划 审核|吕国俊

特别支持 特约刊登

点击往期原创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118639.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