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李公朴殉难处

李公朴先生殉难处位于位于昆明市翠湖公园东畔,今圆通街1号附近。现立有李公朴先生殉难处碑。李公朴(1900-1946年)江苏省镇江市人,是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和云南省支部执行委员,著名学者、社会活动家、爱国民主战士,“九一八” 事变后参加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呼吁抗战,与沈钧儒、邹韬奋等一起被捕入狱,是著名的“抗战七君子” 之一。1940年移居昆明,从事进步文化活动,曾开设“北门书屋”,出版、销售进步文艺书刊,宣传抗日救国和民主进步思参加-。1946年7月11日夜晚,被国民党特务用无声手枪暗杀,此即震惊中外的李闻惨案。

地址:昆明市五华区圆通街

李公朴殉难处

类型:纪念碑

游玩时间: 建议10分钟

开放时间:

全天开放

门票信息:

无需门票。

李公朴的不朽与光荣——纪念李公朴殉难75周年

今天是民盟先贤李公朴殉难75周年纪念日,谨以此文缅怀先烈的历史功绩,表达对先烈的敬意!

希望广大盟员继承和发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及与中国共产党亲密合作、共同战斗的光荣传统,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更好地担负起民盟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康德说:“世上最使人惊奇和敬畏的两样东西就是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黑格尔说:“一个民族需要一群仰望星空的人。”璀璨而深邃的星空需要人类思想的光芒映衬。常州民盟三杰之一的李公朴先生,就是中华民族一位仰望星空的人。

李公朴是常州的光荣和骄傲。在2009年开展的“双百”人物评选活动中,李公朴作为民盟盟员和中共“常州三杰”瞿秋白、张太雷、恽代英一起入选“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全国政协副主席、民盟中央第一副主席张梅颖曾经说过:“一个伟人,在走完他生命历程的60多年后,还能够让人们时时记起他、敬仰他、学习他,究竟有着什么样的魅力能够穿越时空,经久不衰地启迪和感召着我们呢?我想,是他留给后人的丰富的思想和精神财富。”这种评价,恰恰点出了先生的不朽与光荣。

郭沫若先生曾说,如果要给公朴塑像,我建议让公朴的怀里抱着一个孩子。孩子代表着新的生命、新的希望,也是公朴精神的延续。先生的一生,也确是为建立一个新的秩序、新的国家而奋斗,直至献出生命。这样的顽强不屈、义无返顾靠的是什么?靠的是中国进步知识分子的“良心”和“骨气”。这在公朴身上尤为突出。

他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忧国忧民的不舍情怀使他的目光和思想远远超越了那个时代的普通知识分子。他办社会教育,是为了启发民智,让社会底层百姓特别是失业失学的青年能够掌握生活技能,避免“受到饥饿和愚昧的威胁”。他办平民教育、抗战教育、民主教育无不从救国救民的大处着眼,无不体现出炽烈的爱国爱民之心。

他有着可贵的联系群众、调查研究的作风。抗战爆发后,公朴先生作为抗战爱国“七君子”之一,刚刚走出国民党的监狱,就奔赴烽火连天的华北战场。他组织抗战建国教学团,历时17个月,写出了大量鼓舞人心的抗战文章。作为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知识分子,公朴先生始终相信民众,依靠民众,做动员民众的工作,并试图以自身的社会实践,求解中国抗战和建国两大前途问题,这在当时的知识分子中是极为少见、难能可贵的!

他有着向往光明、追求真理、为民主献身的精神。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公朴先生历经坎坷,两赴延安,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和判断,得出了延安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的结论。一旦认定了自己的目标,他就义无反顾地走上了为建立和平、民主的新中国而奋斗的道路,毫不惧怕国民党特务的刀枪。

今天,李公朴毕生为之奋斗的理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已经成为现实,我们学习、缅怀、宣传、实践公朴精神,一定要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我们要继承公朴遗志,毫不动摇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包括民主在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应有的贡献!

来源:常州民盟、江苏民盟

李公朴罹难70周年 后人寻访在镇故居

中国江苏网7月16日讯 今年是我国著名的爱国学者、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李公朴先生罹难70周年。昨天上午,李公朴的女儿张国男一行在民盟镇江市委主委陈昆山、副主委杨晓勤的陪同下,在镇江寻访父亲生前就读的润州中学原址,以及位于西津渡的李公朴故居。

李公朴先生是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七君子”之一,是忠诚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在二十世纪上半叶,他与反动势力奋力抗争,与劳苦大众血肉相连,与民主事业朝夕相伴,执着地、坚定地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斗,直至献出宝贵的生命。

在位于西津渡附近的李公朴故居,张国男一行聆听了关于李公朴在镇江求学、斗争经历以及生平事迹介绍。据了解,在镇江生活和居住期间,13岁的李公朴度过了自己的青少年时光,初步形成了爱国民主的人生观,一生常以“镇江人”自居。(孙悦萌 吴悠)

李公朴故居

李公朴(1902-1946)号仆如,原名永祥,号晋祥,是我国民主革命时期杰出的爱国者、坚定的民主战士和社会教育家、中国民主同盟中央执行委员兼民主教育委员会副主任,1946年7月11日在昆明市被国民党特务暗害,次日身亡。

李公朴祖籍武进县湖塘桥,出生淮安,在淮安度过了他的童年,直至十三岁随父母迁居镇江。李公朴父学增,字增培,因一直在清光绪年间常镇道(正四品官,道尹衙门设在镇江、)道尹沈敦兰(字彦征)家当“家人”,就用一个单字“培”为名,因其为人忠勤耿直,深得主人的赏识和器重。所以,当沈家以两万两白银买了一所坐落在淮安城内东长街朱雀桥下偏南带有花园的巨宅(详见《沈氏遂园》一文)并定居淮安时,就将李培与另一名叫贺升的仆人带到淮安,在沈公馆里充当管事人员。

李培在原籍曾娶妻周氏,生子:永仁(1873-1906),字晋家,号兰君,配淮安府田氏;永义(1878-1919),字晋昌,又字香国,号汉飞,又号翰芬;女一,适淮安林耀苍。李培来淮后第三年(1884年)又娶程氏(1865-1930)为妻,生子:永康(1885-1945),字晋康,一字绶桐,后改公愚,原配淮城钱寿昌长女;幼子公朴;女一,适淮安府樊仲沅。李培在淮安有两处住房。一处为李培夫妇及其幼子(公朴)所住,位于东长街朱雀桥堍。另一处为其次子永义(翰芬)住房,位于东岳庙市口东龚姓院内(今市人民医院门诊部南)。

民国四年(1915),李培七十九岁,年事已高,就在这年秋天,李培携同程氏妻及十三岁的公朴迁居镇江,依靠三子永康(公愚)生活。离淮前,又恰逢次子永义(翰芬)即将从军东海,为此,父子三人在淮合拍一张照片,并由翰芬题跋,留作纪念。题跋如下:

父年七旬有九,居淮卅余年矣。兹将还居江南尔,人生快事也。但(芬)刻从戎东海,难于随侍,又不能按时定省,殊深愧怅。特同四弟祥三人合拍一影,略解后来(白云)□□□□时已卯中秋后八日,翰芬谨志于淮寓。

李公朴即于此年离开了他的出生地淮安。

现根据徐禄之(徐翰林胞姬,已故)老人和曾住过李家原房(李培南迁后)的欧长仁老人生前回忆以及欧长仁之子欧天祥的回忆,特将李公朴童年在淮的故居简述如下:

这是一个一宅两院的房屋,大门朝东,面临东长街,进门为一院落,院北为朝南正房三间,为大七路房屋,外墙为磨面砖,中间一间为格扇门,厅房地面铺大方砖,东西两头房为木地板。中间两隔山为木壁板,两头房朝南有条格窗。院西面对大门为小五路过道三间。进了过道房又是一小院落,迎门为一花台,内种花木。院北为朝南房屋三间,比前面正房规模略小,中间为两扇门,厅房地面亦铺大方砖,两头房为木地板。紧接过道房南山为门朝西的厨房一间。

李公朴于1902年就出生在这所普通的宅院里并度过了他的童年,直至1915年随父母全家迁居镇江。李宅南为别姓房屋,北面、西面为徐翰林竹园。李宅原房屋已在1958年拓宽马路时被拆掉,原址即今淮安区广播电视局,宅基包括马路北侧的人行道及其北侧部分。

来源:淮安人的博客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118276.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