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董市老正街

董市原名董滩口,自古名人辈出、商贾云集,逐步形成商埠后而演变成董市,距今有1800多年历史。明清时期,集镇上共有四条街道,从东至西为三条直街,分别为正街、河街和背街,正街西头还有一条横街。据清同治五年(1866年)《枝江县志》记载:“居民稠密,半于邑城,四方商贾云集。”如今董市老正街还留存着明清时期的传统居民、商铺作坊及历史遗迹。

古镇董市历史商业概况

董市老正街

古镇董市“半于邑城,商贾云集”,又是军事要地,宗教圣地,也是经济枢纽。明清鼎盛时期,集镇有300多家字号,1000头毛驴上街驮运货物,年经营额值现币3000万元以上。物流兴盛了商业水陆交通运输业,也带动了手工业作坊的发展。主要行业有粮食加工整米、榨油、豆作酥食、酱园;棉花加工有轧花、弹花、纺线、织布、踹染等;从事金属制品加工有金、银、铜、铁、锡、缤铁(白铁)铸造等。还有生产草编、香炉、方斗纸、棕麻绳等,行业多达50种,产品几百种。现将商号旧址介绍如下:

一、手工业作坊

1、“松兰信”酥食酱园作坊。清道光年间,淅江省绍兴人蔡光知在董市制作豆腐,开办酱园后发展酥食加工。咸丰十年(1860)其子蔡保连创品牌“松兰信”,从业人员达100人以上,产酥食70多个品种,民国二十年(1931)以后以“松兰”为总店又发展“胜记”、“德记”、“信记”等3个分店。有“董市一条街,尽是松兰斋”之称,其“松兰”牌白酥糖,月饼销往江口、沙市、重庆等地,颇为-。解放后,1954年“松兰”与“万元玉”联营生产,1956年成立公私合营董市酥食加工厂,归口供销社。1966年10月取消公积合营改称“枝江县副食品公司副食加工厂”,厂址迁往城关。1980年3月升格为“枝江县食品厂加工厂”。

2、祥泰榨坊。厂房在董市矶头东侧,已无遗迹。经营门面在老正街2号。

光绪二十一年(1895)何礼济在董市办起了榨坊,后转手给“正和义”,民国二十七年(1938)又转归李铭三经营,牌名为“祥泰榨坊”。主要榨棉油、菜油和少量麻油。1940年创日产300斤麻油的记录,当时有工人20人,榨筒2个,碾砣1付,水牛5头,石磨5副,蒸炒锅3口,一直经营到1950年。

3、金大兴银坊,老正街59号。

经营至民国三十八年止,为董市5家银坊之一。以来料加工为主,兼制成品出售,品种有耳环、戒指、手镯、项链妇女配饰等。

4、李传喜铜匠铺,老正街36号。

经营民国二十九年至解放。带其女为徒,以来料加工为主,也串乡销售。主要产品有:茶盘、脸盆、烟嘴、提环、勺、瓢、锁匙等。

5、罗信记房屋。

在饶家巷、马永发隔壁。现日化厂的前身豆作社,于1954出租佃其房200平方米成立合作社豆作组。存石磨10副,牲口9头,榨架4套。

6、协成纺织厂

清同治五年《枝江县志》载:“夜半机杼之声与纺车轧轧相闻,贾人多于董市、江口买花入川,呼为楚棉,布匹如之”。协成纺织厂是民国十四年董市开办的3家纺织厂之一。后将门面改为“鲁永泰”绸缎铺。

7、刘长兴染坊,老正街46号,民国二十八年有染缸33口,年染青灰色布1.4万匹,产值达6万余元。

8、刘必善踹坊,老正街190号。

9、史高先匹头绸缎铺,老正街47号。

黑龙江省海林市:横道老街和七里地生态村正式开街迎客

黑龙江日报官方帐号

7月25日,随着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横道老街改造提升工程竣工仪式和七里地生态村改造提升竣工仪式的举行,第四届全省旅发大会的两大重点观摩项目正式开街迎客。

横道河子镇始建于1897年,因修建中东铁路而生,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横道河子俄罗斯风情小镇景区位于横道河子镇老街区,现存俄式建筑256栋,其中104栋为文物保护建筑,是中东铁路沿线上历史文化遗存最为丰富、保存状况最为完好的小镇,2015年成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19年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荣誉奖,成为首个获得世界教科文组织认可的中国近现代城镇文化遗产保护案例。

此次横道老街改造提升工程重点突出文化特色,打造以“印象林海雪原”文创工厂为核心,以“横道记忆”展馆、俄式餐饮住宿等14项业态为辐射的文化艺术主题街区。

七里地村是一座掩映在绿水青山中的红色村庄,这里曾被称作“老金沟”或“金沟屯”,为中东铁路建设时期主要伐木区。经过改造提升,形成了威虎山泉瀑布流、金沟水街农家游、英雄广场论英雄、党史馆藏显峥嵘的红色生态旅游格局。漫步金沟水街,一幅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铺陈开来,品味体验其中的旅游业态,地道的农家美食风味独特,古色古香、原汁原味的农家小院让人流连忘返。

“今天竣工的两个项目是乡村振兴的样板。我们将探索出一种乡村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模式。通过我们的努力,不仅使景区扬名,而且要让百姓致富。”海林市文广旅局局长田新忠说。

(张丹 龙头新闻黑龙江日报记者:刘晓云;摄影:刘晓云)

助力旅发大会:海林市横道老街和七里地生态村正式“开街”

【中国食品报融媒体】(张丹 高伟)7月26日上午,全省第四届旅发大会横道老街改造提升工程和七里地生态村改造提升工程全面竣工,正式“开街”。

七里地生态村改造提升工程对七里地村进行整体改造提升,项目分为业态建设与环境提升两个方面同,其中业态建设突出民俗风貌、山野自然,打造“山野乐园”、“田野乐园”、美溪等乡野主题、亲子活动娱乐功能景区,实施党史馆、英雄广场、金沟水街等地标景点改造提升,打造“红色村”、“富裕村”、“特色村”。横道老街改造提升工程对景区主要观光路线及沿线1.5公里范围内业态布置、景观绿化及旅游附属服务设施进行全面改造升级,打造文化氛围浓郁、俄式风情突出的特色文旅小镇。

据了解,横道河子镇有饱含俄罗斯风情的历史文化,“雪、虎、山、水、情”旅游资源富集。近年来,海林历届市委政府接力打造横道河子百年名镇。2020年以来,海林市坚持文化与旅游融合、保护与利用并进,将其确定为旅发大会重点观摩项目精细打造,通过和文商旅公司共营共建,对横道河子俄罗斯风情小镇文化艺术主题街区进行全面提升,建成西玛餐厅、画里主题民宿、美术馆等10余处文化旅游业态,引入中东铁路记忆博物馆、“印象林海雪原”文创工厂等新业态。今天的小镇,正在借助旅发大会东风,全力建设特色文化旅游品牌,必将以最美的风貌、最具魅力的文化、最优质的服务,高标准、高质量迎接旅发盛会,让各方旅客流连忘返、让旅游行业经营者满载而归、让投资者大展宏图,不断推动海林文旅产业再上新台阶。

历经四百多年风雨 | 枝江董市明清老街

枝江董市明清老街历经四百多年风雨

晓雨 郑联学/文 刘显成 /图

经历今年梅雨期三场暴雨,又进入高温雷雨交加的盛夏,湖北枝江董市明清老街上,那些扛了四百多年的老房梁在风雨中“咬紧牙关”,坚强地支撑着已经残破的老屋。

日前,董市老街一位市民给本报新闻热线打来电话:董市老街保护进度亟须加快。

连日来,本报记者多次踏访董市老街,虽然董市镇政府成立了专门的工作组,10多年来悉心呵护老街,但因资金、古建维护的专业性等问题,这条承载了四百年历史的明清老街,风吹雨淋,部分百年以上老房已破败不堪。

董市老街出路何在?市井缲车、历史书香何时可复?

那些人来人往的商铺……

董市老街,确切说叫老正街。

老正街长980米,据董市镇文化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介绍,老街现有房屋596栋,其中公房112栋,私房484栋。

老正街上随便一栋房子房龄都在百年以上,最老的房子有四百多年。现有居民约三千多人。

出于居住的需要,居民们对老房子进行了修缮。所以,走在老街上,“历史”与“现实”驳杂。沦桑的老房子与水泥房相间,马头墙、飞檐与瓷砖墙、铝合金门窗相杂。拾掇整齐的民居与破败无人的老木屋相望。

82岁的时大琴婆婆打小就住在老正街上,见证了老正街的沦桑变迁。“这是闫恒太家的,做珠宝行的,这是唱戏的会馆,这是榨房,这是史恒发家的绸缎铺,当年人来人往,生意不知有多好。这是大昌玉,做米行的,这是磨坊,这是银匠铺,这是洋行……”

时婆婆讲述的这些,是民国时期老街上的繁华。那时的老正街上有居民八千多人。

董市镇文化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介绍,有四百年历史的老正街面临长江,当时有商铺300家,包括戏楼、银行、染坊、棉花行、酥食酱园铺、铁匠铺、剃头铺、银匠铺、米行、染坊等等。既是当地重要商贸集市,也是长江船运商贾集散地,“日有千头骡马上街,百艘货船靠岸”。

那些繁华只在时婆婆的记忆里了。时婆婆所指之处,建于民国时期的剃头铺、茶馆等房屋只剩木质门脸、屋檐和木柱框架,屋内长着杂草树木。铁匠铺只剩两根粗大的门廓柱子。57号金大兴银匠铺,为当时董市五家银匠铺之一,只剩前面一堵墙略显完整,屋顶已塌。方同春布庄已不在,如今只见断墙杂草,当时有名的张涛然织布厂,是富裕的大户人家,天井上建的亮瓦亭当时十分有名,如今亮瓦亭没了,房屋只剩后面及左右两堵墙,屋顶没有了,大门垮塌……

踏访老街,有的老房子只剩木框架,有的老屋写上了危房标记,有的屋顶穿了只剩几堵墙,还有的已经夷为平地。

那些马车碾过的青石板……

“马车、骡车驶过,铃声响彻在繁华的街道。”镇文化中心工作人员描述当时街道上的情景。

老街街面原先铺的是清一色的石条,方便车马行走,下水道建在街道中间。记者看到,如今的街面烂得不成样子,青石条已一块不剩。雨后水洼太多,有的居民不得不自行垫些石子方便出行。

那些石条哪里去了?居民毕元贵说:“我是上世纪90年代搬过来的。我的姑妈住在老街上,小时候来姑妈家走亲戚,对老街比较熟悉。大约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街上还铺着石板,但后来街上排水不好,将下水道由街道中间改建在街道两边时,就地取材,用石板砌了下水道。”他踩了踩脚下说:“都埋在下面。”

“老正街街道路面的修缮进退两难。”镇文化中心工作人员说,“从长远来看,老正街的修缮是一体的,风格须保持一致,如果先期改造破旧的街面道路,必然会影响后期的整体布局和风格。道路更不能水泥硬化,会破坏老街历史面貌。”

那些吊嗓子讲评书的艺人……

老正街140号,是当时的汉剧戏楼,建于清朝,有四百多年历史,现出租给人居住。这是一栋两层的木质小楼。住户不在家,门没有锁。推开老木门,穿过客厅,虽然里边堆满了捕虾笼等杂物,但历史印记乍现:四角是碗口粗的木柱,楼上有戏台和化妆间,楼下是看台,地上还有几块老青石板,虽然已经破旧,但可以想见当时镇上居民在此听戏喝茶的热闹场景。

戏楼的斜对面,是已故评书大师阎洪钧故居,房屋建于民国时期,毁于2005年,只剩梁柱框架,长满杂草。阎洪钧的隔壁,是汉剧大师胡庆志故居,如今已夷为平地,只见杂草满地。

那些书香门第的灵气……

张家老屋有四百多年历史。张家祖上张盛藻(1819—1894)曾是同治皇帝的老师。张承槱(1884—1970)留学日本,参加1911年辛亥起义,后赴美留学,担任过北洋政府财政部盐务部长等职,1949年去台湾。张承槱的侄子张子高(1886—1976),留学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是我国著名化学家,曾任清华大学副校长。张家另一位后人张滂(1917—2011)也是著名化学家。

张家老屋门前挂有宜昌市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子。四间开、飞檐、木板梭门、石条门槛、青砖墙,这些残留的元素,在破败中透出老屋的灵气。

塌垮的残瓦屋顶、天井里有人种上了包谷茄子还有花,给老屋增添了一点生机。后院里,楼上楼下,穿梁屋架、雕花窗门,虽然布满灰尘,依然可见当时人丁兴旺的情景。楼顶的亮瓦透着白炽灯一样的光芒,照亮那些逝去的岁月和故事。

住在张家老屋里面的董市镇退休干部周祖兵说:“这早不是原来的样子,张家老屋有十一个天井,你可以想象它有多大。”

那些曾经响起的琅琅书声……

住在张家老屋对面的,是时家。

时象晋(1854—1928),清末民初教育家,明清秀才,曾赴日本考察。在枝江创办高等小学堂,在武昌棋盘街创建滋兰女学堂。他有三个儿子,均为辛亥革命志士。时象晋的孙子时昭涵参加清华大学留美预备班,1921年毕业,1922年留学美国麻省理工大学。先后在北京化工局等单位工作,1979年去世。时象晋之孙时昭澳1914年就读清华大学政治系,赴英国留学。后去台湾,从事外交工作。1956年去世。

时昭涵故居、时昭澳故居(均为宜昌市文物保护单位)及时家的时泰顺药店三间房屋相连。飞檐木墙还在,当年气派可想而知。

如今,时昭涵宅和时昭澳宅已十分破旧,写上了禁止入内的字样。墙面上钉着年代很久的破芦席,红砖墙面助力木框架不致倒塌。探头室内,飘着破报纸破布。房屋常年漏雨,地上的泥灰已呈酱色。

董市镇文化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介绍,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完整或基本完整的房屋有275栋,较差或已经垮塌的有42栋。房屋垮塌的原因,一部分是毁于抗战时期的战火,还有一部分是风吹雨淋后的自然倒塌。

一个小镇老街保护的曲折与希望

如何保护董市老街?董市老街出路何在?董市镇政府、枝江市政府一直在想办法。

前不久,枝江市建设局组织省、市建筑方面专家来老街考察。镇文化中心工作人员介绍,10多年来,已经记不清这是多少次向客人们介绍老街历史了。董市镇保护开发老街的道路走得艰难曲折,但目前效果并不理想。

房屋修缮城建文物指导实施

董市老街房屋,有一部分为居民购买,有一部分出租出去。随便走进哪一户人家,都能看到一段百年以上的老墙,一根百年以上的房柱。

杜明进1996年花一万元买了老正街17号住房。“买过来时,前面的一面墙快垮了,只好贴瓷砖修缮了一下,屋内也进行了粉刷,吊了顶。不然没法住。”杜明进说。“不过,按照镇政府的要求,房子的结构,一些可以保存的东西不能破坏。”

记者走进这栋“现代”的住房,发现好几处墙角的老房柱都用墙布包裹保护起来了。杜明进站上凳子,揭开天花板上的一块木板,这一揭,仿佛揭开尘封的岁月:一线裹满灰尘的阳光从亮瓦里照进来,年代久远的褐色穿架梁柱、木质楼板、雕花木窗让时光仿佛停留在从前。

张先生上世纪90年代购买了老正街上街街口原“松兰信米行”房子——一栋俄式风格建筑。记者进去看了看,拱形门、宽大可办舞会的客厅,当年气派依然可见。张先生说:有人举报我改变了房屋结构原貌,刚才城管部门来看了,并不存在这样的情况。

镇政府对老街原貌的保护工作由来已久。

经董市镇申报,2003年,董市老正街被确定为“宜昌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块牌子端正地挂在原“松兰信米行”墙上。2006年,董市镇人民政府成立董市镇传统民居保护管理开发利用领导小组,同时,发布了《董市镇人民政府关于加强老正街民居安全保护管理的公告》,要求居民修缮房屋须报批,严禁私拆乱建,维修方案须由城建部门会同文物部门监督实施,同时还出台了《枝江市董市老正街保护措施》。2017年,董市镇人民政府又相继成立董市镇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设立旅游办公室,安排专人主抓老正街等旅游景点保护开发工作。这就是老正街部分房屋民居基本保留原面貌的原因。

四次冲刺全国历史文化名镇未果

董市镇老正街申报全国历史文化名镇,第一次和第二次都是2004年,由董市镇自行组织材料申报,未果。

2006年,枝江市拨5万元专款,邀请武汉理工大学专家,带领研究生在董市镇老正街驻扎一周,考察传统民居23处,调查走访居民97人,现场拍照44张,制作了《董市区位图》、《董市镇历史文化现状图》、《董市镇老正街保护规划图》。相较前两次,资料更完备,准备更精心。此次申报影响很大,在湖北省评选中排第二名。

董市镇文化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介绍,“当时省里紧急通知,让我们准备一百份申报材料,送到省里,参加全国评选。当时,时间非常紧急,一百份材料,要在一天一夜之间准备好。”

在董市镇文化服务中心,记者看到了这本于2006年6月8日装订的厚约一厘米的申报资料。董市镇文化服务中心一位退休职工是亲历者,他说:“打字、复印、一本本装订。我们在枝江市政府旁的一家打字复印社忙了一个通宵。虽然很累,但大家都很兴奋。”

资料于次日紧急送达省里,然后由省里送到国家相关机构。但遗憾的是,这次仍然落选了。

2009年,董市镇聘请荆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制作了《枝江市董市镇老正街历史街区保护规划》。但此次申报仍铩羽而归。

来老正街考察的客人一年20拨

保护、开发老正街,估计资金达5亿元。“每年来老正街考察、洽谈的大约15—20拨客人,全国各地的都有。”专门负责接待和讲解的董市文化中心工作人员介绍。“有的来看过,拿了资料就走了,没有下文。不少商家有顾虑,投资额大,他们对投资后的回报心里没底。”

2017年2月,枝江市人民政府与深圳文科园林股份有限公司签署了《枝江市旅游资源开发暨金湖湿地公园项目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董市老正街项目被纳入到双方合作的“金湖董市古镇文旅开发项目包”,总投资10亿元,其中董市古镇拟投资5亿元,项目采取PPP模式进行投资开发与运营。2017年11月份,文科园林规划设计团队拿出概念性设计方案。

据介绍,去年12月,在省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李亚隆推动下,著名建筑设计师徐甜甜来到董市老街考察,徐甜甜认为,董市老街拥有规模较大、格局较完整、传统农贸业态保存较好的历史文化街区,应加大老街保护力度,恢复历史街区原有的古韵风貌,激发街区活力。徐甜甜也有意就古镇5栋古建筑进行修复性设计。

枝江市政协主席方明柱最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目前以上两个项目尚无更新进展。”

尽管如此,古镇的保护和开发看到了希望。(《三峡影像》感谢媒体记者、摄影人友情提供文图资料)

本期编辑 / 李志伟

文史顾问/张永久 媒体顾问/张勇 法律顾问/江兴魁

三峡影像微信公众号广告合作热线 /139-7260-3877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117717.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