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海洋村

海洋村位于广西桂林市灵川县海洋乡,距桂林市45千米,桂海公路可直达。海洋乡被誉为“天下银杏第一乡”。全乡有白果老树2.7万株、新树100万株,年产白果80万千克,人均白果拥有量居全国乡级第一位。2006年11月9日,灵川县举行了“海洋古银杏生态博览园”揭碑开园仪式。是果树型自然风景旅游区。

地址:

海洋村

桂林市灵川县海洋乡海洋村

开放时间:

8:00-18:00

门票

免费

交通指南

景点周围无公交车站,建议自驾或包车前往。

桂林有座银杏叶海洋的村落,天下银杏第一乡,它就是灵川海洋乡

在桂林或许你只记得有山水,正如桂林山水甲天下。其实在桂林还有银杏,在桂林有一处村庄更是被誉为天下银杏第一乡。在每年11、12月时期,这座村子总是吸引着很多摄影爱好者与游客。更是在桂林秋季看银杏黄叶的著名好地方,然而在桂林的你是否已经猜出这座小村落是哪里了吗?不知晓没关系,就请您继续请您往下看这座村落的游玩攻略。

因此,今天我们来为大家分享下在桂林蛮不错适合假期外出闲游的好地方:桂林海洋村。亦可说为海洋乡,是在桂林市下面的一个乡镇,下面有好几个自然村。或许正因海洋村有大片的银杏,银杏树遍布田间地头,乡村院落,溪头水边,有人必有银杏林。或许这因如此在每年11月中下旬到12月初,都会吸引这许多游客到此观赏。

每逢深秋初冬,银杏树叶片金黄,秋风袭来,金叶飘然,满地都是散金碎银,确实甚是好看。其实现在若单纯为看银杏亦可不到村里,感觉村里就一些年份较长的银杏树闻名。但现在从桂林去海洋村的沿途也有不少的银杏树林,依稀记得那时去的时候在沿途路边的银杏树林不比村里面的差。不过既然都来这边闲游拍照,那么还是蛮值得进村里闲游逛逛的。

乡村气息很浓,很有原始味道。沿着路牌往里走,长长的排水渠、高高的石塔和随处可见的稻草堆吸引着我们。因为离桂林市区有点远了,少了城市的喧闹,村子比较安静。许多房子都是砖墙青瓦,多了些乡土气息;穿村而过的溪水上几只鸭子在欢快的溪水,远处几只土鸡旁若无人的在追逐,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色,处处散发着浓浓的乡愁,心情也是别有一番感触。

注意事项:

1、每年11月中下旬到12月初,是观赏银杏最佳的时期,根据天气差异,可以能提早或推迟,一般持续2-3周时间,因此来之前先观察下天气预报。

2、最佳观赏银杏时间相对难把握,去得早没黄,去得晚又掉没了,可以通过提前在网上了解那边最新情况,再前往观赏。

3、大桐木湾村再去小平乐还要20公里,都是山路,不好开车,需要1个多小时;还有桂林去小平乐的车好像在4点左右就停了,需要自己把握好时间。

桂林海洋村Tips:

游玩用时参考:3小时以上

地址:广西桂林市灵川县海洋乡海洋村

公交:可乘坐公交车到三里店站下,再转坐到海洋乡、高尚镇的中巴或者小巴

好了,今天为大家介绍桂林海洋村的游玩资讯就到此为止,欢迎大家留言分享关于你与桂林海洋村有何游玩趣事,或许你的分享会成为很多人的参考哦!了解更多好玩有趣的旅行地,欢迎大家关注我们。带你看遍整个世界,与你分享旅途见闻!我们下期再见!

广东海洋大学学子探访红色乡村-南柳村

习总书记明确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革命战争年代,正是因为红色基因,才能在炮火连天的岁月中,不怕牺牲、不怕困难,越挫越勇,取得了革命的胜利。湛江为南路红色革命的最初旧址,探寻南路红色革命文化,传播红色文化,进行红色革命旧址的调研非常有必要,广东海洋大学电信学院学子成立了一支重温南路革命红色基因,追寻南路革命红色足迹的小队,前往湛江本地红色遗址、博物馆等旧址进行“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2018年7月18日,红色筑梦之旅小队一行人5人到湛江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村庄南柳村展开了“三下乡”社会主义实践活动。

南柳村

1954年,国家建设西南交通大动脉黎湛铁路时,湛江火车站选址定在南柳村。为了支援国家铁路建设,南柳村无偿献出土地1600多亩,举村搬迁到现村址。为纪念1898年捍卫国土保卫家乡壮烈牺牲的烈士,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村委会于1992年初在经济困难的情况下,不惜斥资壹佰多万元重建南柳人民抗法纪念馆、纪念石雕。1994年竣工落成,先后被省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单位;湛江市政府列为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霞山区政府列为青少年德育教育基地。

南柳村抗法纪念碑

抵达南柳村村委会后,我们受到了南柳村原村委会主任吴俊文、村干部吴陈易等村干部的热烈欢迎。队长向吴主任表明小队是前来学习南柳村英勇抗法斗争历史、光荣的红色革命传统和从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吴主任等村干部了解情况后表示非常欢迎我们这支广东海洋大学红色筑梦实践小队来到南柳村开展社会实践。

吴主任首先为我们讲解了南柳村革命历史的故事讲起这个历史,吴主任眼泛泪光,似乎是回到了抗战时期,十九世纪末,由于清朝腐败,国家遭受列强欺凌。南柳村一带被法国侵略者的魔爪所沾染,他们强占土地,烧杀抢掠。此时南柳村充满血性的爱国男儿揭竿而起,高举反抗侵略主义旗帜,推举青年农民吴邦泽为首领,集众于南柳吴氏祖祠歃血誓师,誓死保卫国家,用长枪,大刀,长矛等简陋的武器与外国列强先进的洋枪洋炮展开战斗。多次与法军侵略者迎头痛击,斗争历时半年,歼敌近百人,志士壮烈牺牲四十三人。最终南柳人民的抗法斗争还是失败了。

村干部吴俊文为小队成员讲南柳村革命历史

1943年,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南柳村人民重新拿起武器,投入到伟大的人民解放战争中去,最终获得了战斗的胜利。

走进南柳村,聆听吴家人讲抗法革命历史,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正是一代代抗战英雄们的前赴后继,不畏牺牲才有了今日的幸福生活,是他们用生命捍卫民族尊严,用鲜血守护每一寸华夏土地。今日的我们不应将那段历史忽略,每一位中华儿女都有铭记历史的责任,都有继承和弘扬这种精神的义务,都不应该忘记任何一位为今日的幸福生活而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走近抗战英雄,向民族脊梁致敬!

吴主任为我们分享完南柳村革命历史便带领我们前往南柳村吴氏祖祠进行了参观。

在第一展厅吴主任为我们介绍了吴邦泽抗法英雄纪念雕像,讲解其革命历史,吴邦泽是南柳村一带由村民推举出来的农民领袖,在他的带领下广州湾南边以南柳村为主对法国侵略者进行了痛击;

进入第二展示厅,吴主任为我们介绍了抗法斗争历史以及缅怀革命烈士;

在第三展览厅吴主任表示他们每年冬至都会进行隆重的祭拜先烈祭祀活动,以此来缅怀纪念烈士的功绩,告诫后代应不忘历史,将南柳村的爱国主义精神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小队成员合照

小队成员与村干部合照

此次来到南柳村学习红色历史以及本土文化,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南柳人民对曾经历史的自豪,还让我们感受到了南柳村人民浓厚的爱国主义精神,我们被这一切所震撼,红色革命村南柳村是最有意义,最值得实践学习的地方。

指导教师:肖伟宏、伍康钦

团队成员:张楠、黄家乐、庄绿涵、梁德明、吴汶鑫、朱俊儒

[惠州海洋行] 范和古村:最美古村落的多元美

摄影:周楠 @楠楠recoba

文字:侯县军 廖桂旭 刘建威

村落是城镇、城市的昨天,不少村落形成时间往往比一座城还要早。在惠东稔平半岛,范和港旁的范和村出现的时间比稔山圩还早。

站在村边的小山上,1万多人口居住的稔山最大村——— 范和村尽收眼底,其中的古围屋最为显眼。

范和村古风犹存,分别于2012年和2013年被评为 “广东十大最美古村落”和“中国古村落(广东传统民居)”。

该村又热闹如旧,1万多的人口、50多个姓氏的村民在此定居,像一个热闹的小城。

稔山境内周朝以前就有人类繁衍生息。晋唐以后,由于中原战乱,大批百姓被迫不断南迁,稔山境内也成为一些中原人居留之地。

范和村古称饭罗冈,亦有饭箩冈之称,相传以地形貌似饭箩而得名。后因当地方言“饭箩”与“范和”同音,在清代乾嘉时期,村名饭罗冈已慢慢改为范和冈。

“诒远堂”正上方悬挂着一块木质牌匾,仰望正面可清晰看到“诒远堂”字样,右侧是“金玉满堂”,左侧是“兰桂腾芳”,着实是别具一格的文物。牌匾文字的作者早已无法考证,却字字丰满圆润,极其优美。这块牌匾在“文革”中险遭破坏,幸得陈氏子孙藏于棚阁,才幸免于难。

据2014年版 《稔山镇志》介绍,明洪武元年(1368),朝廷在饭罗冈置巡检司,设巡检、吏各一人。当年,潮阳一带一些躲债逃生的民众经海上漂泊来到范和定居。

在罗冈围外,有一座黄墙尖顶的哥特式天主教堂,信众很热情地帮我们打开教堂的大门。教堂建于2005年,但天主教早在清朝道光十七年(1836年)已有传教,传教士羊神父自香港渡海来到范和村,该教堂是稔平半岛上唯一设有主教的教堂,在解放前一直隶属于香港教区管辖。

早期的传教士们筹资在大路街购地修建了一座简易的老圣堂,随着信众增多,在1925年终于建成一座西洋排楼式新教堂,建筑面积200多平方米,名曰“圣母堂”。

范和的天主教会,从它诞生的那一刻直至解放前,现有教徒约170人,其中范和本地约占70%,以罗氏、粱氏的村民居多。

深谙惠东文史的惠东县政协原主席刘桂儒通过史料考证,认为范和开村时间最晚应不迟于元末明初。

他认为,内外管巡检司设置于明洪武元年,这说明饭罗岗早在明朝之前已形成聚落,结合村中各姓的谱牒资料和源流传说,范和村的开创时间大致是元代至顺四年(1333)。

尽管是一个村落,但范和却有一座建于明末的城隍庙。该庙在范和村罗冈围外,至今保存完好,兼具广府风格和潮汕风格。

先有范和,再有稔山。稔山圩开圩时间,已经是明代的下一个朝代。

《稔山镇志》记载,“清康熙元年(1662),稔山圩开圩,建圩时圩集设在今天的老市场。”

稔山因圩镇东侧的山岗上稔树丛生而得名。

这是北距范和两公里的稔山圩,首次踏上城镇化的征途。

范和村内还有一个规模较大的古围屋,即吉塘围,同样建成于清代,为林氏祖屋。

范和的地位在清代也有所提高。《稔山镇志》介绍,清康熙四十三年至五十四年间(1704~1715)大棚守备协标右营驻平山后,转驻范和,设都司一员、千总二员、把总四员和外委四员。

清康熙五十五年春,提督王文雄提移平山汛守备于范和,稽查渔船,建官署18间,兵房100间。及至乾隆八年(1743),范和为归善县城守营,共有官兵584人。

据记载,范和村在清朝咸丰年间(1851~1861)就有了颇具规模的集市,最早的贸易市场在三角街、老米街、新布巷一带,稔山、铁涌、吉隆等地的部分海产品在此销售,光商店就有上百间。

罗冈围俨然一座微型城池

范和村罗冈围古围村呈正方形布局,长宽均为99米,设有东、西、南、北4座门楼,门楼之间用108间房屋相接而成围,围内有坐北(偏西)向南的8排建筑,每排建筑各有布局和结构相似的6间房屋。

站在高处鸟瞰罗冈围,48座房屋排列整齐有序,排列之间是宽3米左右的,用花岗岩石板或河卵石铺砌的巷道,再加上南门的有着多个铳眼的小瓮城,罗冈围俨然就是一座微型城池。

据惠东县博物馆人员考究,从罗冈围现存房屋来看,它们均为潮汕地区最为常见的爬狮 (或称下山虎)布局,一层砖木结构,青瓦硬山顶,墙群用花岗岩条石砌筑,最迟始建于清代中期,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

数百年来,归功于发达的渔业和盐业,范和村发展迅猛。

该村变成城镇的梦想,一直未曾泯灭,一度与稔山圩“分庭抗礼”。

1958年10月,惠阳县稔山乡与铁涌乡合并为稔山上游人民公社,社址就设在范和。

当年10月,惠阳县上游人民公社获国务院奖状 “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在奖状上亲笔署名,该奖状的照片至今还被展示在稔山镇政府会议室荣誉栏显眼位置。

到了1983年,范和乡政府设立,范和人第一次运作基层乡镇政权。

此后,随着商业的发展,范和成了一个小圩镇。1987年,范和设村,至今归属稔山镇管理。

据范和村老一辈村民说,上世纪90年代,范和村民曾集体打报告给上级部门,希望设立范和镇,然而,该报告没有被通过。

今天的范和,地域占了稔山全镇的约九分之一,2013年末户籍人口达到12867人,50多种姓氏的村民在此定居,从事渔业、餐饮、养殖、办厂等。

范和港边,该村商贾繁荣,车水马龙,一派繁华之景,不是城镇,却胜似小城。

范和,以一种勃发不断的活力,以另一种方式延续着先祖的城镇梦。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117221.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