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抗战时期庙台百人坑

距多宝镇区东十公里,有个邹家花园的村庄(原庙台村,现李花村)。在日本人入侵以前,邹家花园有96户人家,398人,分8个自然村居住,又称邹八台。1939年初日军侵占天门县城后,在沿襄河(现汉江)一线的岳口、张截港、聂家场等地派兵驻扎,国军主力江防军发动冬季攻势,派新六师一部由对河潜江高石碑搭浮桥渡过汉江,驻扎在邹,抗战时期庙台百人坑,抗战时期庙台百人坑简介,抗战时期庙台百人坑-天门市抗战时期庙台百人坑旅游指南

成安精神 | 抗战时期的那人那事

他是成安县最早的中共党员之一

抗战时期庙台百人坑

他开辟成安抗日根据地

他被汉奸谋害时年仅38岁

他追认为革命烈士

……

——他叫张怀信

张怀信,男,汉族,1906年生,河北成安东乡义村人。1930年初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成安县最早的中共党员之一。入党后以教师身份为掩护,开展党的地下工作,宣传革命思想,发展积极分子 , 培养革命力量 。1936年暑假期间,与乔瑞生、于堉等一起组织和领导全县小学教师开展了“增资罢教”革命斗争,并取得了胜利,扩大了党在知识分子中的影响力。斗争胜利后,成立了党的外围组织“成安县小学教师研究会”,被推选为常务委员。

1938年开辟成安抗日根据地,成立中共成安县委和成安县抗日政府,张怀信担任了区抗日政府秘书兼行政助理,在艰苦卓绝的复杂环境中做了大量工作。1944年8月19日,被汉奸谋害,壮烈牺牲,年仅38岁。

1981年10月12日,张怀信被国家民政部追认为革命烈士。英烈事迹已载入《成安县志》《中共成安县历史》等史册。

张怀信烈士是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者,为党的地下工作、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张怀信烈士生平事迹图版陈列在烈士纪念馆,是成安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及社会各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讲述革命故事,传承红色文化 的重要载体。

编辑:责编:常虎涛 编审:岳艳峰

探秘打马坎村:抗战时期马贼的容身之所如今竟成为了“人间仙境”

马贼的容身之所

打马坎是位于云南东川红土地的一个非常僻静的小村庄,也非常的小众,极少有人知道这里,但就是这样一个小村落却如同“人间仙境”般遗世独立在大山之中,并且这里也是昆明看日出最美的几个地方之一。

打马坎,初闻此名时我是带着狐疑的,甚至不知道这是个干什么的景点,直到听了当地的村民讲才了解了这其中的故事。打马坎名字的由来其实很有意思。在很久以前这个地方并不是现如今这个样子,据当地人说,在抗战时期这里有着很多密林,而密林的深处则是藏了不少马贼,马贼们打劫后便会躲回这深山老林之中,所以最开始这里也被叫做是“躲马坎”。解放后,中国解放军听说这里有一伙马贼为非作歹,于是将这里的马贼一网打尽,从此马贼们再无处安身之处,所以当地人又将这里改名成了“打马坎”。

人间仙境打马坎

今天的打马坎依旧位于山谷之中森林密布,不过远比最早的时候少了很多,但是村庄的不断扩大和村民在四周耕种的梯田却使这里绽放了新的光彩,从上向下俯瞰,可以看到错落有致的梯田遍布在整个山谷内,而梯田旁便是一个个高低排列的梯田。

它就像《桃花源记》中的世外桃源一样,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看上去非常的和谐,充满了农趣。之所以这里被称为昆明日出最美的地方之一,一方面是因为散落在田间的村庄房屋配合上梯田和红土的颜色显得异常好看。另一面则比较特别,这儿的村民清晨时都会生火做饭,用的都是柴火,因此也就会出现袅袅炊烟升腾而上,当清晨的阳光照射在炊烟之上时,光影异常梦幻,而且你能够非常的充分的体会到什么是“一缕阳光”这四个字。

“仙境”难寻

也正因如此,这里成为了东川红土地的一个必打卡景点,很多摄影师来这里采风也都是为了一睹她的芳容。不过打马坎虽然好看,但去这里的却有很多困难。

首先为了看日出往往要一早4点左右就要出门,对于很多人来说其实并不愿意吃这个苦。另外一方面是到打马坎的这段路非常不好走,前往这里只有一条路,但这条路弯路极多,几乎是接连不断的发卡弯,而山崖下又是万丈深渊,非常的危险。 再一个就是早上这里的气温非常低,需要穿上厚衣服抵御寒冷。

最后一点打马坎村经常会出现大雾和阴天,如果赶上大雾不仅路途会变得更加凶险,而且你抵达后也都是白茫茫一片什么都看不见,更不用说看日出了。不过“仙境”虽然难寻,但一旦见到你就会觉得所有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那如同上帝之手所塑造出的绝美景象一定会让你着迷,怎么样,有没有被这里种草呢?

你知道吗?塱边村这两处鲜为人知的红色史迹,曾是抗战时期地下党的活动堡垒

红色7月悄然来临,中国共产党迎来建党99周年华诞。这99年,有波澜壮阔的革命画面,有值得寻味的历史细节,也留下了许多弥足珍贵的革命印迹和遗址。番禺作为红色文化资源的重要聚集地之一,“七一”建党节,让我们一起去探访这些熟悉又陌生的革命遗迹,追忆建党伟业中那些红色往事。

今天是七一,中国共产党的99周岁生日。记者特地走访了石碁镇两处鲜为人知的红色史迹,它们分别是松露小学校和容菴梁公祠,塱边村作为革命根据地被载入史册,而松露小学和容菴梁公祠则作为根据地,是地下党的主要活动场所,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艰苦岁月,并发挥了特殊作用。

松露小学校

抗战时期的革命根据地

点击观看视频

松露小学校旧址位于塱边村东约大街1号,始建于1927年,重修于1970年,是塱边村一孤寡老人去世后,按其遗嘱将田产变卖,经当时国民政府注册批准兴建的,是禺南最早开办的公立小学之一,与石碁贵立小学、渡头螺阳小学齐名。

松露小学坐北向南,面积为2023平方米,正面的是礼堂,建筑面积有201.6平方米两边有4间课室呈“品”字形结构。课室礼堂为青砖墙、灰塑瓦脊,礼堂正前有砖雕通花。后来有香港同胞在校园四面及东南面捐建课室和图书馆各一座,取名“仲龙课室”及“岐南图书馆”,面积分别为75平方米和85平方米。

塱边村党支部书记梁德强介绍,松露小学于1970前重修礼堂,改为水泥平顶,直到2000年课室全部按原貌修复,图书馆的主题墙及走廊柱按原貌、天面改水泥平顶修复,四周加盖琉璃瓦。目前除了小学门楼外,其它都是重修的新貌。

早在1942年秋,中共广州市区游击第二支队总支的党员郑迪年进入松露小学,以教师的身份作掩护,从事各种地下活动。他之所以选择塱边村松露小学作为根据地的原因,得益于塱边村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单一的姓氏族群。

“莲塘村是一个半封闭的丘陵村庄,地形为不规则梯形,背向北,东南西部被三口水塘围绕,村背面就是尖峰山,便于疏散逃跑。”梁德强介绍,塱边村约有900本地人口,全部姓梁,相传为明朝初年屯田的军籍后裔,阶级差异不大,人际关系也相对简单,地下党工作不容易被泄密。

1948年冬,“中共番禺工作委员会”(中共番禺县委的前身)在松露小学成立。1949年6月禺南首个中共区级政权“东区区委”在松露小学成立。

“ 由于是抗争时期的革命根据地,松露小学小让一部分先进青年走上革命道路,村民群众也深受党性洗礼。塱边村发展至今,党风端正、民风淳朴,村民都比较勤劳善良,‘红色基因’渗透进每个村民的精神血脉。”梁德强说。

上世纪90年代初,松露小学校成为了塱边村村委会办公所在地,1996年,松露小学被中共石碁镇委定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5年9月广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登记保护文物单位。2017年被评为广州市中共党史教育基地,供各地干部、群众前来参观学习。

容菴梁公祠

番禺独立团在此成立

点击观看视频

容菴梁公祠位于石碁镇塱边村东约大街3号。该祠始建于清末,1997年重修,三间两进,占地面积365.3平方米,建筑和雕刻艺术精湛。

容菴梁公祠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番禺独立团团部旧址。1947年12月,禺南武工队在禺南西线的大石会江村成立。至1949年6月,禺南武工队已发展为有三个长枪队、一个短枪队及各区武工队几百人的武装部队。同时,禺东、禺北地区成立了广州东北郊人民游击队,有3个区队。禺南武工队和广州东北郊人民游击队分别在全县各地给予国民党反动派以沉重打击。

为此,根据形势发展,上级决定将番禺游击队组建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番禺独立团。番禺独立团于1949年9月20日在塱边村成立,下辖三个营和一个警卫连,团部设在塱边村容庵梁公祠。

直到今天,

我们除了要铭记革命历史,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更要学习老一辈革命家的红色精神,

并且将其传承和发扬开来。

【类别 原创】

【图文记者 小觅风】

【编辑 子禾】

把时间交给阅读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116722.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