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汉口碉堡群

汉口碉堡群位于江岸区头道街、张公堤等地,时代为民国。

2011年,汉口碉堡群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汉口碉堡群

武汉市汉口近代建筑群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大智门火车站以南至江汉路,京汉大道以东至长江边地区。第七批列入国保的除了前面介绍过的汉口德国领事馆旧址,还有汇丰银行大楼、横滨正金银行大楼、水塔旧址。沿江大道143-144号汉口汇丰银行大楼,是1866年香港上海汇丰银行在汉口的分行大楼。为一幢殖民地式样的2层楼房。1913年拆除重建,到1920年竣工,成为一座豪华的4层大楼,是武汉三镇最典型的一座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沿江的正立面为三段式构图,造型严谨对称,正面柱廊的10根大柱采用爱奥尼柱式。

沿江大道143-144号汉口汇丰银行大楼1

沿江大道143-144号汉口汇丰银行大楼2

沿江大道143-144号汉口汇丰银行大楼3

沿江大道143-144号汉口汇丰银行大楼4

沿江大道129号、南京路2号汉口横滨正金银行大楼,是1894年日资横滨正金银行在汉口的分行大楼。1921年拆除旧屋,建造4层大楼,由景明洋行设计,属于简化的古典主义风格,麻石外墙一直到顶。主入口设在转角处。沿两条马路的2个立面柱廊采用爱奥尼柱式的双柱排列。

沿江大道129号汉口横滨正金银行大楼1

沿江大道129号汉口横滨正金银行大楼2

沿江大道129号汉口横滨正金银行大楼3

中山大道539号汉口水塔旧址,是武汉最早的一座水塔。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浙江籍商人宋炜臣得到鄂督张之洞支持,创办汉口镇既济(取“水火既济”之义)水电公司并筹建水塔事宜。1908年开工兴建,由英国工程师穆尔设计建造。清宣统元年(1909年)建成。水塔主体作八卦式,即建筑平面为正八边形。西南突出部分为楼梯间,内设木梯,可盘旋而上。塔身高41.32米,领引武汉最高的建筑七十余年。

中山大道539号汉口水塔旧址1

中山大道539号汉口水塔旧址2

去年公布的第八批国保名单,汉口景明大楼旧址等5处建筑补充列入。汉口近代建筑众多,列入国保名单的只是一小部分。本期封面为东方汇理银行汉口分行旧址尚未列入名单,但估计在第九批、第十批,会有众多类似的建筑列入国保名单。

鄱阳街43号汉口景明大楼旧址1

鄱阳街43号汉口景明大楼旧址2

沿江大道142号汉口花旗银行大楼旧址1

沿江大道142号汉口花旗银行大楼旧址2

沿江大道142号汉口花旗银行大楼旧址3

合作路22号汉口英商电灯公司旧址1

合作路22号汉口英商电灯公司旧址2

合作路22号汉口英商电灯公司旧址3

沿江大道158号汉口新泰大楼旧址1

沿江大道158号汉口新泰大楼旧址1

沿江大道158号汉口新泰大楼旧址2

沿江大道162号汉口华俄道胜银行旧址

青山的碉堡群

作者:巫晨

2017年11月16日,我请青山镇团结村民兵营长、54岁的丁万胜带路,前往探访民国碉堡,我驾车沿青蚕路北行,在路边停车,上山,山根处有文保碑:

仪征市文物保护单位

青山镇军事碉堡群(时代:民国)

仪征市人民政府

二00九年六月二日公布

仪征市人民政府

二0一三年八月十八日立

从文保碑处抬头向上看,一座碉堡赫然就在头顶之上,山崖陡峭,虽说只有七八米高,但我腿不好上不去,丁万胜先上,在上面拉我,我终于来到了碉堡旁。

【碉堡文保牌和碉堡1】

碉堡坐北朝南,面对小河口,有三个射击孔。过去没有楼房时,可以直视长江和小河口。由于时间较久,碉堡已有部分基础陷入泥中,但我站在旁边的泥地上摸着它,以我1.8米的身高,与它大致平齐。泥的厚度应在0.5米以上,因为在碉堡的旁边,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时挖的地道,这个地道的入口是用红砖砌的,据丁万胜讲当在1.5米以上,而现在看见的入口只有1米左右。我腿弯不下来,丁万胜勉强能钻进去一点点,说里面黑俅俅的,看不见。

【碉堡和防空洞】

碉堡所在的山体,不是仪征常见的土山,也不是捺山铜山那种火成岩,而是一种沉积岩,裸露出来的部分风化十分严重,以至于能用手劲掰开,丁万胜说当地人称之为礁板石,我说对头,因为青山这地方就叫礁板矶,在长江水下部分的礁板矶,坚如磐石,与对岸的三江口组成长江从南京流出后由南北改为东西的关键节点。青山,承受着奔腾江水的日夜冲击,护佑着下游数千万苍生,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气度!

【礁板石】

下山后继续北行,进入石狮洼,据说这里原来有一对石狮,因而得名。我问这里原来有庙宇祠堂吗?抑或有官署衙门?石狮现在何处?答曰皆不知晓。这回山势没刚才陡峭,但有几十米没路,全是野玫瑰、青竹、构树和藤蔓,丁万胜向老乡借把镰刀,挥刀左砍右劈,披荆斩棘,在前面趟出一条路来,我跟在后面高高低低,手胡乱抓旁边杂树,被什么刺扎了,冒出血来,没好意思吭声,因为丁万胜的手背上也被弄出了血,而且比我更多。

【丁万胜披荆斩棘】

这是今天探访的第二座碉堡,仍是朝南,三孔,露出地面约1.5米,与第一个碉堡的直线距离为238米,同样是面对长江和小河口。碉堡的后面已经基本被山泥掩埋,门都看不见了,无法进入。

【碉堡2】

下山后沿青蚕路回街道,在转角口附近停车,丁万胜指着一个有五六排房子的大院说,这里是老砂石矿的宿舍区,从前的衙门就在这里,已经什么都没有了,只剩下个地名:衙门口。这里属于团结村衙门组,现在团结村在大院旁边打造了一面文化墙,准备在墙上把衙门口的历史资料写上去,还没来得及弄,另外还造了个圆门,请仪征文联主席涂君题写了“衙门组”匾额。

【衙门组】

汽车在街道上西行,过团结村部后,来到青山镇西大门的丁字路口,向西是X306县道(六合的东大路),通往六合东沟,向南通往青山汽车站、六合大河口。东大路有一段在仪征青山境内,六合要借道连接大河口,路做得很不错,两车道柏油路。柏油路南侧是平整的江滩农田,北侧则是高高的山岗,连绵的东西走向,丁万胜说,山前的民房处,就叫马场,笔者深以为然,这是清代青山营的军马场。

从路口向南,经过青山汽车站,直奔六合大河口,在滁河大堤上,丁万胜带我看到了此行的第三个碉堡。

这个碉堡与前两个规制一样,三孔、向南,准确地说,是面向河口方向。由于大堤是斜坡,所以看上去碉堡也是歪的,其实不然。碉堡的门已经被新建的水泥河堤封死了,射击孔呢,倒是派上了用场,被滁河里的船用做了栓船的墩子。

【碉堡3】

据1994年版《仪征市志》记载,民国二十五年(1936)秋冬,国民政府某炮兵部队在县境西南沿江山地建起炮兵工事,龙山、青山、陡山、砖井山、蒋洼山、张营山、石狮洼等高处均筑炮台,山腰砌碉堡,前沿挖长壕,工事东西宽约7.5公里,南北纵深1-1.5公里。民国二十六年(1937)炮兵某部进驻,当年冬天日军进攻南京外围,该部撤走。

《风流宛在:扬州文物保护单位图录》云:青山镇军事碉堡群位于仪征市青山镇龙山、陡山山坡、江边堤岸之上。碉堡群是民国二十五年(1936)国民党某炮兵部队为抗击日军在青山镇境内沿江地带所筑炮兵工事体系之一。碉堡群原有碉堡数量较多,现大部分碉堡埋藏于地下或者被土掩埋。地面尚存碉堡两处,均为六边形,混凝土浇筑,半地穴构造形式,顶部呈圆台状。碉堡南北长2.8米,东西宽2.2米,碉堡内净高1.8米。碉堡之间有连通各个碉堡的地道网络,地道口均有红砖砌成的小门,高1.5米,宽0.5米。由于安全原因,地道口已封闭。

可见这些碉堡是1932年淞沪抗战(一二八事变)爆发后,国民政府为防止事态扩大,殃及首都,而设置的江防工事。在1937年八一三淞沪会战爆发后、12月13日南京沦陷前,这些碉堡的守军已经撤走。

笔者对这个有些困惑,这是哪一支部队?指挥官是谁?青山江防工事就是护卫首都的,鬼子进攻南京,咱炮台一炮未发吗?这些碉堡里面的机枪,没有开火就撤走了吗?这碉堡发挥过作用没有?这些问题挖掘一下,也许有精彩的故事呢。

北川永平堡:终结羌汉之争的明代堡垒群

【编者按】永平堡坐落在开坪乡永安村,它是这一处明代军事城堡群的统称,由位于开坪乡三面山山麓、山腰、山顶的下城、中城和上城组成,驻军最多时达9000余人,其遗址总面积达2.8万平方米。永平堡下城位于当地人称的牛背梁上,呈长方形,残墙高度仍有好几米。其东西墙长75米,南墙长47米,北墙长41米。墙体用粗加工条石垒砌,以碎石泥土填心。东西面各开一道城门,如今仅有东门保存较为完整。

图为永平堡关押男犯的监狱。

图为永平堡的城墙。

图为永平堡明代松潘总兵巡行驻地遗址。

四川北川县开坪乡的永平堡,是迄今发现的我国西南地区遗存面积最大也最为完整的明代军事堡垒群。

在永平堡以西以北,是历史上称为“白草番”的羌人的地盘,它地处汉人实际控制地的最前沿,是我国羌汉民族之间在特定的那一段历史时期里,从对立、磨擦、争斗,到和解、融合、发展的见证者。

古堡犹在

从北川县禹里镇逆白草河而上,经开坪直通片口的县道,远在明代乃至汉唐,已经是东边的安(县)绵(阳)通往西边的松(潘)茂(县)的必经之道,也是成都平原西入松茂的主道之一,古称永平路,又称白草路。在当时,此道虽“羊肠一线,马不列行,车不方轨”(据《龙安府志》《石泉县志》),却是朝廷对松茂驻防军队进行军事补给的生命线,是汉、羌、土蕃贸易往来的交通线,也是丝绸之路重要的南支线。而开坪,则是唐宋至明清时期(元代相对安宁)朝廷与当地土著争夺的焦点。

永平堡坐落在开坪乡永安村,它是这一处明代军事城堡群的统称,由位于开坪乡三面山山麓、山腰、山顶的下城、中城和上城组成,驻军最多时达9000余人,其遗址总面积达2.8万平方米。

永平堡下城位于当地人称的牛背梁上,呈长方形,残墙高度仍有好几米。其东西墙长75米,南墙长47米,北墙长41米。墙体用粗加工条石垒砌,以碎石泥土填心。东西面各开一道城门,如今仅有东门保存较为完整。

据《四川通志名宦传》载:早在松潘总兵何卿平定白草羌之乱之前的明嘉靖十一年(公元1532年),都御史宋沧曾经“西平白草”,并在今开坪乡的大鱼口和麂子坪,分别筑平番堡和赤土堡,留兵守之。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数千白羌人突袭并攻占了平番堡,且俘获平番堡提督指挥邱仁及所属的数百名明军。

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身负朝廷重任的松潘总兵何卿集结3.7万大军,欲分别从从龙州(今松潘及江油一部)、石泉(今北川)、坝底(今北川坝底镇)三路围剿征伐白草、青片之前,先遣一千精兵修筑了永平堡下城。平定“白草番乱”后,才继续修筑了中城和上城以及周围的九墩。

中城雄风

上行两三公里,一个残缺的城门及顺山势向上而筑的城墙出现在正前方。这,便是永平堡中城东城门。

东城门前崖壁上有一坍塌处,一截约断面20多厘米见方的石质引水道出现在我眼前。村民告诉我,由于中城内没有水塘,守城明军将士的生活用水,全靠这条隐埋在崖壁上的管道,从三面山山顶的上城附近引水。

中城作为明军的指挥和防御中心,是精心选址,精心设计,精心施工的。中城的原址,就曾经是饱经惨烈战阵的剽悍的蒙古人的都元帅府。在这一处天然的险地,何卿率明军竟又修筑了内外两道城墙。

从高处俯视,整座中城城墙构成“回”字形。其外墙全长近600米,高10余米,宽8米。外墙的东、西方向各开一道门,如今西门已毁,东门尚存。

进外墙东城门后10多米远处,便是内城墙的东城门。在两道门之间的右侧,是一块荒草沒顶的面积约百余平方米的方形空地,形如瓮城却又不当道。我向当地村民咨询后,方知这是当年的一座监狱。这监狱并未分隔出若干小间,因此出于人性化考虑,只关押女犯。关押男犯的监狱在西城门附近,面积约两百平方米。

走过第二道东门,便进入了内城。街道的左边,一处底部宽达67米的由粗大的石条砌成的台阶映入眼帘。台阶共24级,由下向上逐级收窄,顶部的一级宽1.5米。这通高7米的台阶,令人顿生凛然威严之感。果然,台阶之上是一平台,这便是当年松潘总兵巡行驻地,当地人称松潘正堂衙门。伫立外城墙的马道放眼望去,城墙的雉堞已被铲平,北城墙最西端转角处,角楼(炮台)荡然无存,只留下高于马道的基础。城内,从低到高垒砌了数道堡坎,每道堡坎的坝子上,布置有兵营、校场、指挥台等。如此这般,即便来犯者破城而入,守军仍可凭借一道道几米高的堡坎,作最后的抵御。

何公不死

作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的永平堡,何公生祠碑是其最重要的文物之一。所谓生祠,即为当时尚在人世的人物修祠立碑,这在历朝历代都少见,在北川更是仅此一例。何公,便是威震白草河流域的松潘总兵何卿。

何公生祠碑高2.5米、宽1.8米,用一整块页岩錾凿而成,碑面呈古铜色,左下方已剥落了一大块,碑面其它地方因风雨侵蚀,碑文漫漶难以逐句辨认,但其中立于“驱数万之兵深入羌地”“朝夕瞻仰,其庶乎系边人之永思”“嘉靖二十六年”等语句完整。所幸碑额“何公生祠碑”五字十分清晰。

享此殊荣的何卿,在平定“白草番乱”的过程中,表现出非凡的政治素质和军事才能。他针对崇山峻岭中大部队难以展开的现实,从原计划动用的3万多人中仅选9000余名骁勇精壮者,强化操练备战。走马岭一战,何卿取得了彻底胜利,“讨擒渠恶数人,俘斩970余级,克营寨47座,毁碉房4800座,获马牛器械储积无算”。征战结束善后之时,他仅将为数甚少的头领处斩,并未滥杀无辜,又让白草羌自守其土,自选寨主,避免了矛盾的进一步激化。

此后,为使这一方天地长治久安,何卿又遍设关、堡、墩、台等军事设施,扼住白草羌进出的通道。

自何卿重创白草河、青片河流域的白草羌之后,当地汉人在经商与生活有了安全保障,何卿也成为当地汉人心目中的拯世英雄。正是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走马岭明军的大胜和永平堡军事堡垒群的建成,剧烈动荡的川西北白草河青片河流域的广大地区,便成为“白草番”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到明代后期,“白草番民卖刀买犊”,渐成顺民,官与民的军事对抗逐渐减少。到清代时期,统治者对羌、藏民族实行以抚化为主的政策,自建成以来威震一方百年未被攻陷的永平堡及周边的关、堡,逐渐失去军事意义。 (华西都市报;马恒健 文/图)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116683.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