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孔圣庙

孔圣庙又名文庙,建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民国三十四年增建魁星阁,系砖木结构四合院,庙北朝南,前后四进,依次为大成门,大成殿,后殿,魁星阁,两侧为厢房,大成殿前有四柱三门石坊,题为“櫺星门”。1990年公布为邵阳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60年公布为湖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孔圣庙位于县城儒林镇南侧,巫水北岸,孔圣庙,孔圣庙简介,孔圣庙-邵阳市城步孔圣庙旅游指南

孔圣庙

大成至圣之万世师表,探访四大文庙之北京孔庙

中国有四大文庙(孔夫子庙)

分别是南京夫子庙、北京孔庙、山东曲阜孔庙和吉林文庙。

北京安定门内有条国子监街,又名成贤街。这条街共有4座原汁原味的清代一间式彩绘木牌楼,是北京保留牌楼最多最完整的一条街。街道两旁槐树成行,浓荫蔽日,槐花飘香。北京孔庙就坐落在这条街的东端。

孔庙是祭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世界文化名人孔子的庙宇,源远流长。北京孔庙始建于元大德六年(公元1302年),元大德十年(公元1306年)建成,初具规模。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建崇圣祠,用于供奉孔子五代先人。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扩建大成殿,孔庙始成今日的规模。整座孔庙分三进院落,占地约22000平方米,采用了主体建筑沿中轴线分布,左右对称的中国传统建筑布局。在700多年的漫长历史中,这里成为元、明、清三代统治者尊孔崇儒,宣扬教化,主兴文脉的圣地,也成为众多志在功名的读书人顶礼膜拜的殿堂。这组比故宫还年代久远的皇家古建筑浓缩了千年儒家文化精髓,凝固了一段数百年的漫漫科举之路。徜徉在古柏参天、石碑林立、崇基高堂的孔庙里,远离都市的喧闹,触摸历史、文化的脉搏,以宁静淡泊的心去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实在是件雅事。

今天老猪带大家实地探访四大文庙之北京孔庙。

作者/拍摄:@老猪的碎碎念

北京孔庙坐北朝南,占地约2万平方米,有四进院落。

主体建筑顺次为先师门、大成门、大成殿、崇圣祠。

孔庙大成殿先师门(又称棂星门)是孔庙的大门,面阔三间,进深七檩,单檐歇山顶,基本上保留了元代的建筑风格,先师门两侧连接庙宇的外围墙,犹如一座城门。进入先师门,迎面看到的便是大成门。大成门创建于元代,清代重修,面阔五间,进深九檩,单檐歇山顶。整座建筑坐落在高大的砖石台基上,中间的御路石上高浮雕海水龙纹图样,五龙戏珠,栩栩如生。

北京孔庙主体建筑都覆以黄色琉璃瓦,是封建社会的最高建筑规制。整座孔庙建筑布局科学,规模宏大,凸显皇家气派。北京孔庙与其他地方的不同,因为它有碑林,其实就是一部石刻的功名簿。元、明、清三代的读书人,凡中了举人的就在此立一块石碑,“一举成名天下闻”。

第二进院落是孔庙的中心院落,每逢祭孔大典,这里便钟鼓齐鸣,乐舞升平,仪仗威严。

大成殿是第二进院落的主体建筑,也是整座孔庙的中心建筑,是孔庙内最神圣的殿堂。大成殿始建于大德六年(公元1302年),后毁于战火,明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重建,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将殿由7间扩建为9间。

北京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开馆的御匾,均是皇帝亲书的对孔子的四字赞语,是珍贵的文物。

触奸柏是孔庙内最大的一棵柏树,相传是元代国子监祭酒--许衡所植,已近七百年的历史,至今繁枝盘错,挺拔苍翠。

传说明朝奸相严嵩代嘉靖皇帝祭孔时,行至树下,树枝揭掉了他的乌纱帽。几年后又长出了一个树瘤,横看似一个龙爪抓住了一个人头。这人应为惊恐面部扭曲。人们便认为柏树有知,能够辨别忠奸,因此称之为“触奸柏”或“辨奸柏”。

殿内金砖铺地,内顶施团龙井口天花,其规制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高建筑等级,堪与故宫太和殿媲美。殿中供奉孔子“大成至圣文宣王”木牌位,神位两边设有配享的“四配十二哲”牌位。神位前置祭案,上设尊、爵、卣、笾、豆等祭器均为清乾隆时的御制真品。大殿内外高悬清康熙至宣统9位皇帝

在孔庙的第一进院落御路两侧分四部分树立着198座高大的进士题名碑,其中元代3座、明代77座、清代118座。这些进士题名碑上刻着元、明、清三代各科进士的姓名、籍贯、名次,共计51624人。在众多的进士当中有我们熟知的一些名人如张居正,于谦、徐光启,严嵩,纪昀、刘墉及近代名人刘春霖、沈钧儒等。穿梭在这片时间跨度达数百年的碑林中,轻抚旧貌斑驳的碑身,仰望碑面上已模糊的字迹,不免让人发出“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数百年”的感慨。

碧瓦红墙元代殿,皇家祭典鼓钟阗。

圣人邻里同光耀,太学监中尽集贤。

岂止三千弟子院,分明万世国人椽。

先师仰止欣留照,何日再望风俗淳?

拍摄:@老猪的碎碎念

欢迎关注,下一季 国子监。

山西临汾 姑射山下孔圣庙

孔圣庙是纪念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祠庙建筑,在历代王朝更迭中又被称作“文庙”、“夫子庙”、“至圣庙”、先师庙”、“先圣庙”、“文宣王庙”,尤以文庙之名更为普遍。后来孔庙的功能也远远超出了纪念性建筑的本身含义,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

山西临汾参峪孔圣庙位于城西八公里处的姑射山麓。此庙初建于宋代政和八年(111年)末。历代毁而复建,几经修缮,终因年代久远,特别是文革以来逐渐破败荒废。本着“尊儒重教,以文兴邦”的理念,尧都区刘村镇王延文投资1000多万在刘村镇参峪村重建孔圣庙。按“四位一体”的发展方针,即将孔圣庙、书院、儒商文化促进会及参峪村的建设结合起来,相互促进。庙内彩绘、门楹、雕塑、器皿、论语长廊、文化园等景观与被誉为“世界第二大文庙景区”的汾州府文庙相似。

儒释道相济共创和谐盛世

日月星同辉光照锦绣前程

孔圣庙主门前这副对联为著名书法家邢喜保先生撰联,由著名书法家李寅生(尚之)所书,其书法厚重俊秀,颇引人注目。主殿更有“至圣先师”大匾,犹如圣光普照,庙台前有大鼓、大钟、大鼎,更觉此处孔圣庙雄风如春。

在参峪村盛传着这样一个神话故事:以前村西边有个龙王庙,庙里的老和尚每天吩咐小和尚去山里挑水,一开始小和尚挑水比较利索,天不黑就回来了。后来又来了一个小和尚,两个人抬水反而回来的有点晚一些了。又过了一些时侯又来了一个小和尚,成了三个小和尚一起出去抬水了。有一天,老和尚左等右等还不见三个小和尚回来....到了很晚三个小和尚才兴高采烈地跑回来。一问才知道,一个小和尚说他们和另一个小孩子玩耍,所以忘了时间,老和尚不相信,因为深山里根本没有人家,怎么会有小孩呢?第二天,小和尚又去挑水之前,老和尚告诉他们如果再看见那个小孩就把五彩绳悄悄系在他左手上,小和尚照做了。回来后老和尚就让他们顺着五彩绳一起去深山找,绳子的一头居然是系在了一株人参上,老和尚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是人参成精了,由此得名”参峪”,意思是在山谷里的人参。人参成精之地,渐渐被人们比喻为发财之地。儒家思想随之扎根繁衍。

参峪村“户不足百,大姓有三”的记忆深深地烙刻在村民脑海之中。“古有桃园三结义,刘、关、张异姓同胞好似亲兄弟;今有参峪刁、王、李三大姓氏犹如一家人。”其中刁姓人口最多。刁变就是参峪村历史上的刁姓名人。

故事说,一南蛮子来到姑射仙洞盗宝,听闻一歌谣说“前七里,后七里,金香炉,在七里”。南蛮子一心想盗走金香炉,挖通了仙洞整个前后七里,就是找不到金香炉。南蛮子毕竟聪明,后在南仙洞庙见一金漆香炉,忽悟“七里”指的是“漆里”,遂盗走金香炉。

盗走金香炉后,南蛮子来到距离仙洞沟不远的参(shen)峪村,见麦场上有一碌苇(lizhou),遂探问主人,欲高价购买。主人即刁变,一听怦然心动,心想区区普通碌碡,何以值如此价格,其中定有缘故,乃谎称需与家人商量,令其改日再来。南蛮子走后,刁变将碌碡隐藏起来。

南蛮子又来时,刁变说是孩子玩耍,不小心将碌碡推入深渊。南蛮子连说“可惜”。刁变言说村中有的是碌碡,何不再买一个?南蛮子说:你有所不知,那个碌碡并不值钱,值钱的是碌碡两侧眼内的两汪油。夜深人静后,将油涂于眼中,经七七四十九日,即可开天眼,大显神通”。南蛮子走后,刁变涂抹,果然如南蛮子所言,天眼大开。

时值暑天,人们都头顶烈日在田间劳作,刁变却剪了些纸人,贴在锄把上,竖于田间,顿时化作真人,锄起田来。有邻居请刁变帮忙,刁变亦如是剪贴,且嘱咐主人只干活儿不吃饭。邻居过意不去,照常去送饭,途中忽乌云滚滚,雷声隆隆,一场倾盆大雨骤然而下。只见地里空无一人,唯竖有几把锄头,锄把上的纸人均被雨水淋湿。

刁变幼丧父母,由叔父抚养长大。其叔父听人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十分羡慕和向往,刁变令其坐在小凳上,闭住眼睛,只听耳旁风声呼呼,待睁开眼时已经在苏州街头。叔父觉得果然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观不尽人间美景,说不尽苏州繁华,玩了几日竟流连忘返。刁变给了叔父几个钱,告诉他花时一个一个去掏,就回去了。起初,叔父还照办,不想后来嫌麻烦,一次买东西时竟全部掏出,再掏时却没有了,只好千里迢迢讨饭而归。

回来后,叔父告刁变忤逆不孝,将他遗弃他乡。县官传刁变到公堂,刁变申辩并非遗弃,是叔父不听其言。县官叱责刁变纯属荒诞之谈。刁变则说如其不信,可以展示钻瓮(bng)。县官命人取来一U,在众目睽睽中,刁变将身一缩,跳入甏中。县官命其出来,刁变硬是不出。县官一怒,将矛打破,不见人,叫其名,片片皆应,遂命人埋掉。

县官认为刁变是妖人,命差役四处捉拿。俗话说“女人口不牢”,后来刁变妻子失意说刁变根本捉不住,除非用发辫搓绳穿住他的锁骨。此话传入县官之耳,刁变被捉拿处死。刁变给妻托梦,叫她日日送饭祭奠,至七七四十九日便可复活。不料只差一日,又走漏风声,刁变被刨出埋在鼓楼底下。至今人们还说,只要鼓楼底下三天三夜无一人通过,刁变就会出世。

刁变故事在尧都区河西一带几乎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清末贡生刁射斗也是参峪村人,民国年间曾参加纂修《临汾县志》。

参峪村在这些传说中向世人展示着它的历史,参峪村在历史长河里先后修建了5座大庙,其中以孔圣庙最负盛名。而且在宋、元、明、清,乃至民国时期都出现过名人高士,浓厚的文化底蕴,让参峪村在历史上曾有文脉之誉。

“虽然是深山,只有骡马才能通过的羊肠小道,但是许多本地的商人都选择从这儿经过去西北地区做生意。那时,村里许多人家经营骡马队,供商人们租用,不少村民也因此获得了财富。”

刘村镇参峪村位于刘村镇西山脚下,现有114户,478人。耕地面积1835.66亩,距仙洞沟风景名胜区仅7公里。随着国家和市区政府对于“三农”问题的日益重视和农业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该村积极贯彻落实,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生活条件逐步改善,农村经济与各项社会事业正在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刘村参峪村党支部及村委坚持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组织实施“利民”工程。投资100余万元打深井一眼。彻底解决了参峪村多年来靠天吃水、靠车拉水的问题。安装自来水112户,农民吃上了安全、干净、卫生的自来水。历届党支部村委会团结一致,共建参峪村美好明天。

孔圣庙几经兴衰,几经风雨。2013年,当地商界人士王延文先生以振兴儒学、弘扬尧文化为己任,对原庙折旧修旧,扩建重修。广大干部群众及社会各界精英积极配合,使工程建设得以顺利进行。重修后的孔圣庙占地20余亩,总建筑面积3600平方米。除原有的大成殿外添建了大戏台、东西塔、金榜桥、文昌阁、魁星楼、明伦大讲堂等建筑。主体建筑由正一殿、大戏台、东西庑组成四合院。正殿内供奉着至圣先师孔子及其四大名圣的塑像,左右两翼殿分别供奉观音菩萨、金脚娘娘、玉皇三娘娘和关圣帝君以及赤脚大仙、药王扁鹊。大殿与戏台南北相望。出大殿顺阶往东,跨过金榜桥,拾级而上登临的文昌阁内分别供奉着魁星和文曲星。出阁向东移步明伦大讲堂,可以聆听圣贤之教诲,瞻仰大师之风范,是文士学子翘望功名,金榜题名的必拜之圣迹。

站在孔圣庙靠山的一处平台上,近看孔圣庙一览无余,魁星楼是魁星庙建筑的一个制高点,向平阳城望去,临汾古楼越汾河与此处魁星楼、金榜桥、孔圣庙山门、姑射山仙洞沟之间似乎形成天然的一条中轴线,且孔圣庙坐北朝南,周围有四个山头拥立其中,犹如四大将军形成月牙形而将孔圣庙围抱环绕护卫,而孔圣庙前又有一条柏油马路似彩带一根环绕而过,人与仙共居,地处入世入山之宝地,参峪乃人间仙境,亦有问鼎之下之势,参亦参悟之,一语双关也,求人权富贵者,无不应验。

金榜题名时,洞房花烛夜。魁星是北斗七星中形成斗形的四颗星。一说为其中离斗柄最远的一颗星。二十八星宿之一,是西方白虎七宿的第一宿,被古人称为主管文运之神。居住于东海之滨天台山的羲和部落具有非常丰富的天文知识,她们最早识别北斗七星并把离斗柄最远的一颗命名为魁。其后人伯益成为部落首领时曾在扶桑山鳌头石梦遇魁星,受其点化而著《山海经图》。后人遂尊魁星为文运功名禄位之神人。

清代学者顾炎武在《日之录》中说:「今人所奉魁星,不知始自何年,以奎为文章之府,故立庙祀之,乃不能象奎而改奎为魁。」继而魁星被形象化为一赤发蓝面鬼,立于鳌头之上,翘足,捧斗,执笔的模样。唐宋时,皇宫正殿雕龙和鳌于台阶正中石版上。考中进士者站在阶下迎榜,而头名状元则站在鳌头上,所以称为「独占鳌头」。全国魁星楼不计其数,但这样与金榜桥连体者却少之又少,参峪村金榜桥千百年来,一直以他独特的文脉气息,庇佑着农家学子不断鱼跃龙门。

庙前山根之间,有一皂角树,年代久远兮,半枯半荣,但上部偏枝皂角果实枝叶繁茂,离丈余视之,状如迎客之姿,庙前墙根还有庙对面房屋多有皂角树,均为迎客之姿,游人叹为观止,莫不疑为孔圣人点化熏陶千年所至也。

大木根深,长河逐浪;天地广远,游子思乡;盛世明时,振家兴邦;齐心协力,孔庙重光;举杯祝福,竭诚欢迎海内外有识之士秉着弘扬国学文化,振兴儒家传统文化,扬爱国高风,精诚团结,共襄尧文化兴盛壮举。

来源:易汾网

曲阜旅游▊儒家圣地孔庙之旅,帮你最快了解孔子思想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君子不器。”

突然感觉去山东曲阜旅游,如果没有一点文化含量,都不好意思进孔府孔庙了。我们一行找了一个当地的导游给全程解说,结果一路走下来非常的汗颜。不仅不懂孔子,而且了解的也仅仅是几句论语,孔子文化,风行世界,但是又有几个人能真正懂得孔先生的。

 孔庙是祭祀孔子的礼制庙宇。孔子是我国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据记载,孔子生而首上圩顶,似尼丘山之形,故因名丘,字仲尼。这几个字叫做: 万仞宫墙

据记载,从公元220年到解放前,孔庙先后重修扩建七十多次:历经两千余年的历代重修扩充,便得曲阜孔庙形成了规模宏大的古代建筑群。共占地约14万平方米,殿堂阁庑466间,门坊54座,碑亭17座。规模之大,与北京故宫、承德避暑山庄并称为全国三大古建筑群。

 金声玉振坊建于明代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金声玉振”四字为明代学者胡缵宗手迹,坊上有平面浅雕云龙戏珠,柱顶各设圆雕“辟邪”一只,俗称“朝天吼”,坊后有一座单孔石桥,上设龙陛,名曰“泮水桥”,桥下泮水原上游接古泮池,下游流经明城正南门西水门入护城河。此桥建于清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

“金声玉振”四字出自《孟子万章下》,孟子说:“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意思是说孔子集圣贤之大成,始终而一。“金声”原意是指我国古代乐器“钟”发出的声音,“玉振”原意是指我国古代乐器“磬”发出的声音,在古代奏乐时以击“钟”为始,击“磬”为终,金声玉振的原意为一首完善的乐曲。孟子将孔子思想比喻为一首完美无缺的乐曲,在这里借用孟子语意,是说孔子思想完美无缺,集古圣贤之大成,以达到绝顶的意思。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太和元气坊

  太和元气坊建于明代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全为石质结构。“太和元气”四字为当时山东巡抚曾铣手书。

  “太和”指天地、日月、阴阳会合之气,“元气”原意为形成世界的原始物质,后来,一些唯物主义者将“金、木、水、火、土”这五行称为“原气”,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由五行构成。在这里,“元气”为天地、日月、阴阳会合之气,是生长万物的根本。“太和元气”也就是说孔子思想体现了整个人类思想最精华

圣时门

  圣时门原为孔庙正门,建于明代永乐十三年(公元1415年),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扩建,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清世宗赐名为“圣时门”。此门建于高台之上,前后御道上各有浮雕云龙戏珠石陛,系明代雕刻。“圣时门”三字为清高宗乾隆手书。

璧水桥

  进来圣时门,豁然洞开,很大的方形庭院内,古木参天,芳草如茵,东西对称各有一腰门,对面三架拱桥掩跨璧水,半掩着弘道大门,加之石制盆景上缀,使人心旷神怡,无不动情,顿觉进入了“神”的境界。崇圣者仰之弥高,观览者先睹为快。与此情此景相连接,东边腰门曰“快睹”,西边腰门曰“仰高”。“快睹”寓先睹为快之意,“仰高”则出自《论语子罕》。“仰之弥高,钻之弥坚”意说孔子之道高深不可测,抬头向上看,越看越高,学习孔子的思想学说,一旦入进门来,才感到里面的东西学无止境。此二门建于明代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过去只有皇帝祭祀才可走正门,一般人只能从仰高门进庙。

 前面一水横穿,三桥纵跨,环水有雕刻石栏,因水“壅绕如璧”取名“璧水”。北京天安门前有金水,这里设“璧水”意为孔子庙宇与皇宫等同,三桥因而得名璧水桥。始建于明代永乐十三年(公元1415年),明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增添石栏,河身砌有河底,原河上为小墙,清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将小墙改为石栏杆。

看看三位同行的美女记者们。

大成门里东侧有一石栏,栏内有一棵桧树,相传为孔子亲手所植。

  此树最早记载见于唐人封演所著《封氏闻见记》:“兖州曲阜文宣王庙内并殿西、南,各有柏叶松身之树,各高五、六丈,枯槁已久,相传夫子手植,永嘉三年其树枯死”。手植桧树原有三株,于晋怀帝永嘉三年(公元309年)枯死。隋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复生,唐乾封二年(公元667年)又枯;宋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再生,金贞佑二年(公元1214年)毁于兵火。到此,相传原孔子手植桧树绝迹。元至元三十一年(公元1294年)由三氏学堂教授张 将原东庑废墟上发出的桧树苗移栽于此地,即为第四代手植桧。明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孔庙着火,此树被烧死,仅存树身;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再次着火,烧毁树身,仅存下约半米高的树桩。树桩一直保存到“文革”前,“文革”初期被锯掉树桩,现石栏内尚保留有第四代树的树根。现在挺挺高耸的桧树是清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复生的再生桧。因此,如果算孔子亲植,那么正好是第五代树。现手植桧高大劲拨,围有二人合抱,枝冠似伞,树身似铜,高达十五、六米,树头向南倾斜,不知为什么,清代复生的手植桧树的形状竟和明代万历年间的圣迹图石刻上原手植桧的形状几乎完全一致。有人认为这个与地理位置有关系,不知能否解释清了。仔细想来,似乎有些道理。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他说智者的乐是动性的,像水一样。仁者的乐是静性的,像山一样。这不是很明白吗?硬是断章取义,说“智者乐水”是喜欢水,“仁者乐山”是喜欢山,这是不对的。有些人的学问修养,活泼的,聪明人多半都活泼,所谓“杨柳岸,晓风残月”、“滚滚长江东逝水”就是这么个气魄,这么个气度。仁慈的人,多半是深厚的,宁静得和山一样。所以下面的结论:“智者乐”,智者是乐的,人生观、兴趣是多方面的;“仁者寿”,宁静有涵养的人,比较不大容易发脾气,也不容易冲动,看事情冷静,先难而后获,这种人寿命也长一点。这是连起来的意思,千万不要跟着古人乱解释:聪明的人一定喜欢水,仁慈的人一定喜欢山。那问题就很大了。

杏坛:宋代以前孔庙内并没有杏坛。现杏坛的位置是宋代以前孔庙的正殿。宋天禧二年(公元1018年),孔子第四十五代孙孔道辅监修孔庙,将正殿扩建,位置后移。为纪念孔子讲学,在原正殿旧址“除地为坛,环植以杏”,即筑一个土台,周围植杏树,名曰“杏坛”。金代在坛上建亭,元世祖至元四年(公元1267年)重修,明穆宗隆庆三年(公元1569年)重建。

  杏坛是纪念孔子讲学的地方,最早记载见于《庄子渔父篇》,“孔子游乎缁帷之林,坐休乎杏坛之上,弟子习书,孔子弦歌鼓琴”。至于原来没有杏坛,或者说有杏坛在什么地方已无法考证了。一般来说《庄子》上面的记载是比较可信的,但《庄子》下篇一般认为是伪作,而《渔父篇》出自《庄子》下篇。因此,对于原杏坛的记载真伪难辨,尚不得考证。

  杏坛内现有石碑两幢,背东面西一碑为金承安三年(公元1198年)文人党怀英篆书“杏坛”二字,由孔子五十一代孙孔元措立石于亭内的,面南一碑为清高宗乾隆手书的《杏坛赞》,写道:“重来又值灿开时,几树东风簇绛枝,岂是人间凡卉比,文明终古共春熙”。

大成殿

  大成殿是孔庙的主体建筑,是祭祀孔子的中心场所。宋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据《孟子》“孔子之谓集大成”语意,诏名文宣王殿曰“大成”。赞颂孔子思想空前绝后,完美不缺,集古圣贤之大成。

  大成殿始建于宋天禧二年(公元1018年)。现在看到的大成殿是清雍正时期火后重建的。大成殿阔九间,深五间,主殿高24.8米、阔45.69米、深24.85米,重檐九脊,黄瓦飞甍,斗拱交错、雕梁画栋。四周有回廊,顶端檐吻足有一人之高,前檐下为十根浮透雕水磨大石柱,柱高5.98米,直径0.81米,每柱二龙对翔,盘绕升腾,中刻宝珠,四绕云焰,下饰莲花石座。从底到上全部雕刻深邃,云龙腾起如飞,神态各异,远而望之,祥云之中蛟龙盘旋飞舞,使人无不感到惊讶万分。大成殿两侧回廊和后面回廊下的18根石柱为八棱八面柱,上有浅雕云龙戏珠,每一面为九龙戏珠,每根柱上就有72条龙。

殿下有双层台基,前有高二米的大露台,东西宽约45米,南北35米,南有两层大型浮雕龙陛,四周围以双层石栏,石栏下东西南三面共突出24个石雕螭首。双层石栏设计规整古雅,有复道四通。大露台是祭祀孔子时舞蹈奏乐的地方。整个大成殿气势雄伟,结构整齐,规模宏大,突兀凌空,金箔贴裹,群龙竞飞,具有明显的东方建筑特色。与北京故宫太和殿、泰安岱庙里宋天贶殿并称为东方三大殿。

大殿内有9座大型神龛,17座塑像。中间一座是孔子,孔子像坐高3.35米,头戴十二旒冠冕,身穿十二章王服,手捧镇圭。孔子在历史上被尊为文宣王后曾经有过争论,唐玄宗开元十七年(公元739年)追谥孔子为“文宣王”,著王者之服,但此“王”并不确切,因为“王”有君王和侯王区分,有人认为应属君王之“王”,也有人认为应属侯王之“王”。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加冕九族,服九章,从上公制”。因此看来,宋以前“文宣王”之“王”应属侯王之“王”,以后随着孔子地位进一步升高而被确认为君王之“王”。所以孔子身着的服装是十二章西周的王服(天子之制)。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116421.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