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岳飞功德坊

岳飞功德坊,它是岳飞景区建筑的门面,是石牌坊群中形制最高大宏伟的一块牌坊,以示光大爱国热忱和弘扬民族精神。

中文名:幽州都督府

岳飞功德坊

高度:10.7米,

宽度:7米

释义:岳飞景区建筑的门面

今日景点介绍|岳飞功德坊,黄鹤楼东区著名旅游景点!

合肥金辉锦绣云庭,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是——黄鹤楼之岳飞功德坊!

岳飞功德坊是石牌坊群中形制最高大宏伟的一块牌坊,以示光大爱国热忱和弘扬民族精神。牌坊上部的画壁上浮雕出“二龙戏珠”、“九龙翻腾”、“圣麟巡天”等气势恢宏的神奇图案。下面,合肥金辉锦绣云庭就带大家一起来看看这个景点吧!

牌坊的西、东横额上分别是书画家冯今秋、陈义经书写的“精忠报国”、“功业千秋”。其中“精忠”二字见于《宋史岳飞传》,“精忠报国”则出自古代戏曲《岳母刺字》。据载:岳飞在任湖北宣抚使时,与金兵激战于汉水边,民众扎好木排协助岳家军强渡汉水,岳飞当即为民众题写“精忠报国”四字,后被刻成匾额,放在报国庵的正殿之上,岁岁祭祀。

石牌坊群1992年5月动工,于当年12月上旬落成,石料均采自安徽九华山。好了,不多说了,合肥金辉锦绣云庭要去做旅游攻略了!

章丘的“贞洁功德坊”被誉为齐鲁第一牌坊

在文祖镇东北十华里处,群岭环抱中,坐落着只有300口人、两条街巷的闭塞山庄——— 郭家庄。在南街胡同入口处,赫然耸立着一座精美壮观、磅礴大气的“贞节功德牌坊”。牌坊高达8米,宽约4米,厚1.8米。两侧基座上皆刻有“圣旨”及“名标天府”和“爵秩峥嵘”,下边刻有“赠登仕佑郎翰林院待诏郭允修孺人张氏坊,大清道光壬辰年(公元1832年)。牌坊两边柱石上有道光皇帝御书墨宝,对联分别为:“宠锡存思黄麻诏 恩荣家庆柴泥封”,雕有“二龙戏珠”“盘屈青龙”“吊挂金钟”“朝天猴”“宝葫芦”等图案,做工极为精细、考究。

若问及牌坊的来由,村里的长者会饶有兴味地讲述一段传奇故事:

本村村民郭允修之妻张氏,命运悲凄多舛,乾隆四十二年(1777),其夫病故。她一直未曾再嫁,孤守寒门,代夫支撑着郭氏家族。她踮着三寸金莲,天天起早贪黑出工上山,土里刨食。沿着其夫走过的细径,五冬六夏爬坡越岭、挑水灌禾,在山梁上踩平了一股长达3里寸草不生的蜿蜒石路,也便利了父老乡亲。后人立碑称“思夫路”。

张氏端庄俊朗,本庄、邻村的单身汉托人求亲的踏平了门槛、(破了唇舌,她均已赡养双亲为由笑颜推脱。本村财绅的浪荡少东,以帮装粮仓登高入囤,借机羞辱张氏,她恼怒至极,抡起扁担就把色鬼轰出门坎,使其一头栽倒在地。当时盛传的歌谣为:“妇道尽孝道,孤寡守二老,品端民敬重,张氏烈性嫂。”

其公爹打跑铁,染上老寒腿顽疾,张氏四处打听偏方土法。不顾山峭路险,钻云破雾到凌霄崖上去采挖“透骨草”,为公爹天天烫洗。历经六载酷暑霜秋,风雨不辍。在群山峻岭间“闯”出了一条光滑如洗的石板路,后人赞曰为“孝公径”。

张氏的儿子郭存龙娶妻生有二子,老大郭士礼主动休学在家,替祖母分忧消愁。张氏便3次翻岭跨涧,领长孙去前岭一位巧石匠家拜师习艺,不慎途中落峪,摔折左脚,从此自嘲为“铁拐张”。

张氏为让儿子郭存龙攻读成才,晚上摸黑纺线,白天蹬机织布,抽空还喂养兔仔羊羔,赶集换来银两。18岁那年,承龙去县城就读,结识了天资聪颖、品学兼优,但家境贫苦的学友康腾蛟,张氏闻知此事,承龙每次返校她都让其带两份给养、衣被和银两,来接济救助康腾蛟。大清道光八年,二人结伴进京赶考,承龙和腾蛟金榜题名,在京城任密阁校理,郭承龙官至翰林院待诏。

道光十二年冬腊,康腾蛟和郭承龙载誉荣归故里探亲。康腾蛟携带金银、丝帛前去答谢承龙当年助学之恩。一番寒暄之后,郭承龙对康校理哭诉,资助都是遵祖母所为,并细说祖母清白守寡、积德行善、勤俭持家的一生功德,嘱告康校理日后登朝进殿如能给祖母讨个名分,也算全家报答了其养育之恩,了却了一生心愿。

道光十二年四月(1832),康校理的奏折递交朝廷,道光帝准奏,发旨为张氏竖立贞洁功德牌坊,责令翰林院设计图纸,并御笔亲书牌坊对联及授金匾“恩寿荣光”。现在,此匾仍珍藏于张氏后人郭光臣家中。

道光十二年夏,郭存龙从京城押送的八抬大轿将图纸及所需银两等一齐浩浩荡荡星夜赶赴山东郭家庄。历时俩月之余,精美绝伦的牌坊耸立落成。庆典那天,戏班连唱三天大戏以示祝贺。四邻八乡赶来瞻仰牌坊尊容的乡亲多达千余人。此时,郭存龙双膝跪地抱着牌坊的立柱泪流满面,诚谢皇恩。此时,张氏已病故谢世40余载了……

贞洁功德牌坊历经近二百年的沧桑风雨和“文革”劫难,有幸完好无损,乡亲们都亲切而自豪地誉称牌坊为“齐鲁第一牌坊”郭家庄的“富贵门”、“荣耀门”。

作者:王绍忠

忠义与岳飞齐名,诗作称“岭南前三家”,顺德人要活化他讲学之所

  陈岩野原名陈邦彦,系顺德龙山人,为“明末岭南三忠”之一(三忠指的是陈子壮、陈邦彦、张家玉三人)。他出身书香门第,博学多才。成年后迁至大良锦岩山麓,创办锦岩书院,开馆20年,成为当时南粤一代硕儒名师。

顺德家乡人对其多有纪念,以传颂其爱国情怀。一年多前,在北区一处旧居中,偶然发现门楣上封尘着“陈岩野先生祠”的石刻字样,此后乡人多方争取,以“修旧如旧”的决心计划将其活化改造,作为“北区居村史馆”和纪念馆之用,并将与锦岩公园、陈岩野墓整合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陈岩野先生祠现状外貌

昨日,经过近一年筹备,修缮活化工程正式启动。据悉,修缮活化工程初步估计需投入约500万元。当天,修缮筹委会向各界发出捐款倡议,一同保护古建,让“崇尚英雄”蔚然成风。

故人:

明末抗清,“岭南三忠”之首

陈岩野世居顺德龙山,其曾祖父和祖父都曾做到兵部尚书,其父陈韶音生性正直,不走仕途,举家迁居大良,以教馆为业。

陈邦彦曾在北区锦岩庙东庵设馆授徒讲学近二十年,故号“岩野”。当时远近慕名求学者众多,著名文学家屈大均便是其高徒。

崇祯十七年(1644)明朝灭亡,陈岩野投笔从戎,奋起抗清,三年间转战南北,部队战斗力在诸义军中最强。

公元1647年起兵攻打广州,连战清军。后大战清军于清源,终因寡不敌众城破被执, 陈岩野绝食拒降,于1647年9月28日被清军杀害于广州四牌楼(故址在今解放南路),年仅45岁。

其一生虽然短暂,但壮烈激昂,代表了中华民族永不屈服的精神,其义举被后人与陈子壮、张家玉敬仰为“岭南三忠”,与岳飞、文天祥齐名,永存青史。

在著书立作上,陈岩野有《雪声堂集》 十卷、《南上草》、 《易韵数法》等遗世,与当时著名诗人黎遂球、邝露并称为“岭南前三家”,清代著名文献学者温汝能赞其为“粤中杜甫”。

顺德档案馆保存着1948年《顺德复兴报》之“陈岩野先生诞辰纪念特辑”,其中一篇写的是孙中山先生评价陈岩野:“他当得起"忠义仁勇"四字”,为后人树立了一个铁骨铮铮的榜样。

陈岩野的事迹在家乡广为传唱,其爱国精神也被颂扬传承。在其祖辈世居的龙江镇华西村有故居,已被改造成陈岩野纪念公园,并留有后世族人。其第23代传人陈耀光称为有这样的祖宗而感到骄傲,成为后人爱国典范。

故地:

讲学之地,弘扬爱国主义

在顺德,寻觅陈岩野的足迹不得不去两个地方:一个是陈岩野出生地龙江镇新华西村,另一个则是他弃笔从戎前在大良讲学有20年的锦岩庙。

而现今发现的“陈岩野先生祠” 正是反映当时历史背景下,顺德人民敬慕陈岩野先生大义凛然的民族志气而设堂供祭的历史见证物。

陈岩野先生祠位于锦岩路39号,背靠锦岩公园,公园之内尤其讲学的复原场景,公园外墙还有其授课的素描画,不曾想其设账讲学之地就在一侧。

据北区居委会书记吴国雄介绍,这处居所由于门首榜题字常年被石灰覆盖,过去长期被用作集体办公的幼教和医疗场所,并不被外人发现。

2017年底,北区社区在创建美丽文明村居规划时,根据居民反映资料,清除了覆盖在门首榜题字的石灰,才露出“陈岩野先生祠”的字样,该题字为顺德人、晚清名臣罗惇衍在乡守孝期间(1857年-1861年)所题,现字体保留完整无缺。

项目现状占地面积约600平方米,前门向锦岩路,屋后为锦岩南街,整个房屋为三进祠堂,正间入口大门石门套上的石牌匾刻有“陈岩野先生祠”六字,二进后天井左侧墙面保留原有石碑,预估是清末建筑。

因此前长期使用,建筑已几经改动,多处受到严重破坏。

其中首进、二进砖墙后加白灰水,地面改变了原建筑用料,保留的麻石地面已凹凸不平,甚至开裂。仅存三进保存较为完好,但因日久失修,屋面倒塌,建筑构件掉落在地上,有的木用料已受潮变色,瓦件酥化,墙身青砖和地面阶砖局部粉化,因屋顶倒塌致地面堆积大量建筑废料,有的地方已是杂草丛生,存在严重安全隐患。

作为北区辖区仅存的古祠堂建筑,大良街道党工委副书记苏德荣认为,陈岩野先生祠极具其历史文物价值、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有效保护将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举措。

修缮:

修旧如旧,倡议乡贤捐款

为了修缮和活化陈岩野先生祠,北区社区于今年年初成立由社会贤达、专家学者、热心人士和社区干部共15人组成的项目修缮筹委会和顾问组,并得到区、街两级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特别得到大良街道的专项拨款。

过去几个月,筹委会在研究搜集历史资料、落实修缮设计方案、修缮工作宣传、场地清理等诸多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目前,已经邀请广州大学建筑设计院作为修缮活化工程的设计单位,该单位具有“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甲级资质”。

据悉,设计方案将坚持“修旧如旧,不改变文物原状”的文物修缮原则,结合大量的历史资料,在尽可能恢复先生祠原貌的基础上,活化其使用功能。

吴国雄介绍,“陈岩野先生祠”的修复,将成为大良和北区历史记忆的载体和符号,让陈岩野先生的爱国精神和民族志气得以永存。

同时,北区还将在修复活化后的陈岩野先生祠设立村史馆和陈岩野先生纪念馆,把它与锦岩公园、陈岩野墓连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经过近一年的筹备工作和工程勘察设计、报批流程手续,现已基本具备启动条件。修缮活化工程初步估计需投入约500万元以上。在昨日的启动仪式上,北区居委会和修缮工工程筹委会也向外界发出倡议,呼吁社会各界热心单位和个人以及海外乡贤踊跃捐款,群策群力,为修复陈岩野先生祠添砖加瓦。

“陈岩野先生祠”价值

历史价值:

陈岩野为南明抗清英雄,“岭南三忠”之首,身具民族气节之外,诗文也饮誉当时,与黎遂球、邝露并称为“岭南前三家”。据考证,该祠系明清两朝皇帝下旨追封陈岩野并敕造,不仅是陈氏后人奉祀先人之所,更是先生门人、邑人及有识之士追慕先生的地方,象征了其忠贞刚烈的形象。

艺术价值:

该祠因年久失修,又被后改,仅余三进尚存。但遗留的卷棚梁架、窗框、石柱,以及部分构件均由精美的雕刻工艺。祠内原有“雪声堂”匾额一方,为其子陈恭尹手笔。据悉,陈恭尹与屈大均、梁佩兰并称清初“岭南三大家”,其诗作不单在岭南脍炙人口,在全国也有很大影响。

社会价值:

陈岩野先生祠在陈岩野设账讲学时,作育一方人才。陈岩野死节后,成为后人缅怀先生的处所。先生不但培育了明末一个时期的后人,其精神也影响着三百多年至今的仁人志士。

采写/摄影:南都记者卢凯阳

作者:卢凯阳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116055.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