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河南大学近代建筑群

河南大学近代建筑群始建于1936年建筑面积为2330平方米。

河南大学近代建筑群从学校大门向北至大礼堂构成一条南北长0.5公里的中轴线。建于1936年的学校大门双重飞檐,多种珍禽奇兽雄踞其上,使人顿生庄严肃穆之感。耗资20万大洋的大礼堂规模宏大,气势雄伟,雕绘图案形象逼真,栩栩如生。中轴线东侧有建筑面积为2330平方米的“六号楼”和10座分布整齐的斋房(即“东十斋”),西侧有富丽堂皇、古色古香的“七号楼”和“西二斋”。“西二斋”西部有“改建河南贡院碑”、“重修河南贡院碑”各一块,从整体上,通过空间的围合、韵律节奏的塑造,形成了一个理性与浪漫交织、秩序与诗意相融的四合式中国传统中轴对称布局结构的大型校园建筑群。据有关专家认为,这座建筑群是中国高校建筑雄伟、构造精美、中西合璧的代表,尤其是造型的优美,制作工艺的精巧和色彩的运用,都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河南大学明伦校区里的近代建筑群是1915年至1936年期间逐步建成的,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20世纪初,中国第一代留学欧美的建筑师们学成回国,虽然他们大部分所接受的属西方学院派教育,中国文化在他们身上却有着难以磨灭的烙印,建筑师们开始思考将民族建筑形式与西方建筑的长处相结合,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很快形成主流。1912年河南大学的前身“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在原河南贡院的旧址上成立,教育家林伯襄为第一任校长,当时的校园只有几间贡院的旧房。后来,从欧美留学归国,专攻建筑学的李敬斋、许心武依次担任河南大学校长,他们对校园做了整体规划。30年代末,校园已具相当的规模,采取以大礼堂、南大门为中轴线,6号楼、7号楼、东、西斋房位于两侧的空间格局,构成了一组既具有鲜明中国传统建筑特色,又吸取了部分西式建筑手法的中西合璧式优秀近代建筑群。

河南大学近代建筑群

河南大学明伦校区位于开封的东北角,北临宋代铁塔,东依开封古城墙。校园里的近代建筑群从20世纪初期始建,到目前为止保存基本完整,整个建筑群呈现出中西合璧式的风格。2000年9月河南大学近代建筑群被河南省政府列为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河南大学90年校庆,学校对建筑群进行了整体的修复,建筑重新焕发出崭新的光彩。2006年河南大学近代建筑群被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了解,按照国家文物局的要求学校成立了专门的保护机构“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文物保护委员会”。保护委员会张义忠科长说:“2006年以来,由学校自筹和省文物局拨款,学校投入了250万经费对这些老建筑本体和周边环境进行修复和改善,文物修复要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其实对旧房子进行修复要比修建新房子投资更大,目前,学校近代建筑群被列入”十二五“规划国家文物保护项目,在此期间国家和学校将会有更多的资金投入。”

美丽重大 | “重庆大学近代建筑群”入选第二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

12月2日,第二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发布,包括故宫博物院宝蕴楼、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鼓浪屿近现代建筑群等100个建筑遗址项目入选。其中,重庆市的重庆大学近代建筑群,中央银行、农民银行暨美丰银行旧址,罗斯福图书馆暨中央图书馆旧址,816工程遗址等4个建筑遗产项目上榜。

据了解,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是由中国文物学会、中国建筑学会联合发布。该名录是根据时间阶段划分的建筑遗产集合,包括了20世纪历史进程中产生的不同类型的建筑遗产。在去年公布的首批名单中,我市的重庆人民大礼堂、人民解放纪念碑、黄山抗战旧址群、国民参政会旧址、重庆抗战兵器工业旧址群、同盟国中国战区统帅部参谋长官邸旧址、南泉抗战建筑群等7处建筑遗址入选。

据悉,和首批名单相比,第二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凸显了中国优秀传统建筑风格与形式。项目在文化教育类、工业遗产类、居住类、建筑群等方面均较首届有所增加。

(转自重庆日报)

时光的脚步:重庆大学校园里的老建筑

A校区校门:灰石青砖、形拙意朴

建于1933年10月,这是一座砖石结构的建筑,由四尊底边为2米左右、削去了锥顶的四菱锥体门柱组成,中间的两尊大约7米高,相距约8米,形成了车辆过往的主干道,两边的门柱高度次之,大约6米左右,与中间的门柱以5米的间距构成了行人出入的人行道

理学院楼:红檐青瓦、瑰丽诗篇

中国古典建筑的韵味浓郁十足的第一教学楼(原理学院楼),由重庆大学的创建人之一沈懋德先生设计。建筑主体部分为双层带阁楼,雕梁画栋,飞檐挑阁,青瓦灰砖,朱红门柱,屋顶为重檐歇山形式,屋面坡度较陡。1933年10月,重庆大学迁入沙坪坝新校址,此时理学院楼已经修建完毕。

工学院:巍然古堡、寂寞英雄

建于1935年的工学院大楼,是由留法学者刁泰乾设计的,带着浓厚的欧式风味又具本土色彩。墙体全部用条石砌筑,开创了重庆石建筑的先例,而楼内各层屋架均用杉木制做。1939年9月、1940年5月和7月,重庆大学工学院在上百架次日寇战机狂轰滥炸中3次遭遇破坏,死伤师生250余人。

文字斋:兰草温馨、书香怡人

“文字斋”是重庆大学的一座古色古香的平房建筑,建于20世纪30年代。曾作为自动化系和计算机系的办公场所,现为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所用。

寅初亭:寅初华亭、浩然正气

寅初亭正是中国当代经济学家、教育学家、人口学家马寅初命名。寅初亭1941年建成时为草亭,1944年改建为瓦亭,目前我们看到的是在1981年马老百岁寿辰时重建的寅初亭(琉璃亭)。寅初亭伴随着重庆大学走过一个斗争的岁月,看着重大谱写新的华章。

图书馆

CQ

这是重庆大学最早的校舍之一,建于1935年,砖木结构,最初是学校图书馆馆舍。目前是重庆大学博雅学院教学办公场地。

七七抗战大礼堂

抗战爆发, 1937年秋,国立中央大学随国民政府内迁重庆,“借住”重庆大学。1938年,国立中央大学校长顾孟余主持修建了“七七抗战大礼堂”,周恩来、美国副总统华莱士等许多历史名人先后来此演讲及参观访问。

第五教学楼:静夜画舫

五教修建于20世纪50年代,呈现举架高、开间阔、窗户大、墙体厚的特点,既模仿了前苏联风格,又融合了中国古典建筑的韵律,被学子称为静夜画舫。类似的建筑还有电气工程学院大楼(六教)和资源环境工程学院大楼。

END

图文编辑:路松

审核:Pran

指导老师:秋霖

河南规模最大的清代建筑群,被誉为河南小故宫,景美人还少

河南到处文化古迹,其中有一处位于焦作市武陟县,名字叫嘉应观。

武陟县的名气不是很大,嘉应观也不为大众所熟知,不过这座庙宇的建筑风格非常像皇宫,看起来就像北京故宫和沈阳故宫的浓缩版。

嘉应观是雍正皇帝为治理黄河水患,御祭龙王,特下诏书建造的行宫、庙观。始建于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历时四载修建而成。主要包括山门、御碑亭、治河功臣殿、中大殿、禹王阁等,规模宏大,有''河南小故宫''之美誉。

御碑亭,一进大门迎面就可以看见它,伞形结构,六角重檐,上顶宝珠,黄色琉璃瓦,看着有点像清朝皇帝的皇冠。古代的说法为“天圆地方”,亭子外面的对联写着“河涨河落维系皇冠顶戴,民心泰丕关乎大清江山”。可见雍正皇帝对这里的重视,这亭子里面藏有全国独有的国宝“中华第一铜碑”。

钟楼和鼓楼。铜钟沿着钟周围按照八个方位铸着八卦图。用棒击,每个方位的音阶都不相同,称为八卦定音。如遇汛情,钟鼓齐鸣,便可以召集附近的军民防洪抢险。图中建筑为嘉应观内的钟楼。

中大殿,重檐歇山回廊式建筑,蓝色琉璃瓦顶。嘉应观的另一个难解之谜是它的中大殿,两百多年来,即便是在兵荒马乱无人看护的时候,这个大殿也不结蜘蛛网,不落灰尘,连鸟虫都不进。传说,这是因为殿内藏有避尘珠,但避尘珠到底是个什么东西,谁也不知道,又一个未解之谜。

齐缝墙,是这里的又一个谜团,嘉应观的禹王阁是个高18米的两层楼,两百多年来,这个位于地震带上的建筑经历多次地震一直屹立不倒,冯新红认为,这应归功于其具有防震功能的“齐缝墙”。一般的砖瓦建筑,墙体都是砖与砖相互咬茬,而禹王阁的后檐墙互不衔接,独自向上,故称“齐缝墙”。

嘉应观与其说是一座黄河龙王庙,还不如说像一座中国历代治理黄河专家的陈列馆更为恰切。这里除禹王殿里供奉着中国最早的治水伟人大禹的塑像外,在正殿和东西侧殿,还同时供奉着谢绪、贾让、王景、贾鲁、潘季驯、陈鹏年等从西汉到清朝的十多位治河名臣的塑像,这在别的龙王庙是绝难看到的。我们来到这以后,能看到这些治河人物,感受他们的治河精神和治河文化,让他们的治水精神永远流传在民间。

河南睢县:明代兵部尚书袁可立故居建筑群袁家山迎四百年来最大规模修复

来源:共青团中央、中国青年出版总社主管主办《农村青年》杂志社官网

河南是全国文物资源大省,在新时期国家文物保护战略和文旅文创融合战略建设中承担着重要角色。12月24日,河南省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田凯介绍,河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已达1521处,这是祖先留下的宝贵遗产,是助力河南文旅文创融合战略的优势资源。

与此同时,河南省政府暨睢县政府投资1.5亿元巨资对明代袁可立旧居建筑群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袁家山进行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环境修复,修复范围“包括服务体系、基础设施等项目建设。通过展示袁可立生平、抗击后金及收复辽南三卫为主要场景,打造融保护、展示、科研、教育、游憩等功能于一体的文化园,以利用促保护。”

据清初《道藏辑要在陆肇祥》记载:“襄邑(今睢县)有袁家山,明兵部尚书袁可立在陆园地也。四围林树,高耸岩壑,水木清华,景逾濯锦。……后供吕帝,閤目睡像趺坐,胡床前设丹炉。最后高亭四敞,豁达清虚。上供长生大帝,及八洞仙祖圣像,皆飞现云中。……而(袁可立)晚尤爱道,故于在陆园崇建殿宇数重,位置悉系梦中指点。皆隐寓丹诀之秘,至今灵应昭然焉。”明 王铎《兵部尚书节寰袁公夫人宋氏行状》“(袁可立)筑园城南,命歌者击鼍鼓,云璈声琅琅,爽振驷伐,以写其胸中砰訇磊落之气。”清 汤之旭《尹思袁公(袁任)墓志铭》:“当司马公(袁可立)在前明时,宦历中外,逮乞休归田,筑别墅、池林、山榭,不绝名花美石,极一时之胜”。

袁可立是明万历十七年河南籍进士中品级最高的官吏,是著名的清官廉吏和重要主战派抗清将领。袁可立于明天启六年(1626)致仕归里,其后于袁尚书府第之南一汪碧水中始建袁家山,略仿山东蓬莱阁体势,是全国罕见的道教船型建筑群,距今395周年。期间历经兵燹水火,数劫不毁,幸存于今,雄伟壮美之色不减,列“洛学书院八景”。清道光二十九年,睢州知州范阳洵率幕僚大修袁家山,有诗赋曰:“花明柳暗兮恍是仙源;吹笛鸣剑兮鹤唳青天。神其醉止兮洞中高眠;佑我苍生兮亿万斯年。”以此为阖州苍生百姓祈福,足见州牧爱民之意。

按袁家山于公元2000年9月25日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睢县人民政府曾投资数千万元拆迁整治袁家山周边建筑,确保袁家山周边构筑物对袁家山主体建筑安全和地基承重没有威胁。

袁家山的保护范围,经由河南省人民政府核定划界:“以吕祖庙北部围墙顶端为基点,向北外扩30米,向南延伸127米到文化路东西大道。前段以吕祖庙正前门中心为基点;向东外扩30米到南北通道路边,向西外扩32米到袁山大市场东部房屋东墙基础边界。

建设控制地带:以吕祖庙保护范围外沿边基础,向北、向西各再扩20米,向东、向南确保原界64米不动。”

11月24日,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强调,要加强文物保护总体规划,统筹抢救性保护和预防性保护、本体保护和周边保护、单点保护和集群保护,维护文物资源的历史真实性、风貌完整性、文化延续性,筑牢文物安全底线。此次袁家山文物大修,是新形势下党中央文物保护政策的最好践行,是“保护文物也是政绩”的政绩,利国利民,造福后代。袁家山是睢州城池古地名图考中唯一幸存下来的明代实物建筑群,经过此次大修,睢县人民可以真正实现“登得上城楼、望得见古塔、记得住乡愁的美好画卷”前景。

睢县袁家山文化园项目公示资料图

河南睢县袁可立别业建筑群袁家山

2014年袁家山周边新景鸟瞰图

袁家山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

睢县县委、县政府曾下大力气整治袁家山周边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

道藏辑要吕祖圣迹辑要在陆肇祥

袁家山在《归德府志睢州城池图》中的位置

袁家山在睢州城池图中的位置图

复旦大学历史系博士研究生论文资料图

明末袁可立军收复辽南形势图

清乾隆十三年《苏州府志名宦祠》书页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官网《张榜惩吏袁可立 》

河南省纪委、监委官网《推官楷模袁可立》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115108.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