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西梁湖

吴志凌 王敦义

西梁湖

西梁湖又名蒲圻湖,位于赤壁市东北角,相传为古云梦泽的一部分。古时与长江相连接,后因逐年淤塞而渐渐与其分离。南为西梁湖,北为斧头湖。

西梁湖,曾用名“西凉湖”和“西良湖”,时至1982年,人们才以位于鄂洲、江夏两市区间的梁子湖以西为依据而正式定为西梁湖。

梁子湖,分东梁子湖和西梁子湖,西梁湖乃西梁子湖的简称。

西梁湖这个名字的渊源除了文字方面的记载之外,西梁湖畔还流传着这样一则民间故事:说西梁是一山村青年的名字。

相传,西梁十几岁的时候,父母就双双亡故,从此孤身一人守护着几间破草房。不管别人怎么劝说,他都不愿离开父母曾经居住过的家。他说他若擅自离开这家,就是对父母的不忠不孝。时过境迁,勤劳勇敢的西梁渐渐学会了捕鱼。他决心以捕鱼为自己的终生职业,永不离开父母曾经依恋过的家。就这样,西梁每天吃了早饭就下湖捕鱼,中午回家做饭 ,吃过中饭照样下湖捕鱼。日子循环往复过了好几年。忽然,有一天,西梁背着一篓鱼正匆匆忙忙赶回家做中饭,当他推门进屋时见桌上摆着一只空碗、 一双筷子和几碗菜,锅里的饭也是热的。西梁觉得有些奇怪,于是他屋前屋后寻了个遍也不见人影,忐忑不安的西梁吃完中饭又下湖捕鱼去了。

第二天中午,捕鱼回到家里的西梁照样吃上了香甜可口的饭菜。接下来一连好几天都是这样。细心的西梁为了弄个水落石出。一天他假装下湖去捕鱼,走到半路便转身躲在自家门前的树林里。快到中午时西梁见一苗条淑女推门进屋去了,不一会儿屋顶上就飘出了一缕青烟,约莫半个时辰,西梁便推门进屋去了。他见那忙忙碌碌的女子便问道:“你这女子从何处来?为什么天天来这里为我做饭?”那女子毫不掩饰地回答说:“我看你从小就非常孝敬父母,长大后又如此勤俭治家,想必将来一定是个好丈夫,所以我愿意嫁给你,和你一起守护父母曾经的家园。”

这女子的几句话,说得西梁十分感动,从此两人结为夫妻,过上了幸福平安的日子。几年后生下一男一女。往后夫妻俩仍然以打鱼为生,精心哺育两个孩子,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个孩子渐渐长大成人。夫妻俩百年之后,儿子和女儿遵照父母的遗嘱,将其分别安葬在附近遥相呼应的两座山头上,以视眼前的湖光山色。两个聪明的孩子,为了使父亲的名字永远流传在人间,将山下这片无垠的沼泽取名为西梁湖。西梁湖因此而得名。

西梁湖这一湖名的来历,是否与这则民间故事有关,这似乎无须去考证和探究,而真正值得研究和探讨的是西梁湖的现在和它的未来。

西梁湖呈人字形,为淡水湖,属赤壁、咸宁、嘉鱼三县市共同管辖、经营。西梁湖为古代水军驻地,三国时东吴常有军旅驻扎在此。所以就有了“吕贷屯兵西良”的说法。西梁湖南岸有一地方称“衙门咀”,据说为蒲圻县旧址。于是民间便有了天旱时湖中可见一古城墙的传说。

西梁湖水面积约12万亩,主要水系有汀泗河、泉口河、宋家河等。湖水出江夏区(原武昌县)金口注入长江。涨水季节最深为4米,退水季节为1.5米。无垠的湖面烟波浩淼、水质清纯、蒲草茂盛、菱荷飘香,一年四季水载舟行,鱼翔浅底。

当春天莅临时,那烟波浩淼、帆影点点的湖面给人留下一种心旷神怡的依恋之情。

仲夏时分,炽热的太阳悬挂在遥远的天空。采莲的渔家姑娘,倒扣如伞的青荷,摇着小船穿行在荷叶之间采撷熟透的莲子和菱角,微风载着甜美的歌声和笑语飘向恬静的湖面,不时惊起一片扑腾的水鸟向远天飞去。

深秋季节,西梁湖畔,以养鱼捕鱼为生的子民,全都陶醉在“落霞与孤雁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诗情画意里,享受着人间的天伦之乐。

当人们步入隆冬,那时正值取鱼的黄金时段,从西梁湖和西梁湖四围八岸专养鱼池里一网一网捞起来的青鱼、鲤鱼、草鱼、鲫鱼等上等鱼,一车车地运往祖国的四面八方,那喜人的场面,真的令人陶醉!

山西全面实施湖长制 盘点吕梁各地“湖”景点

继《山西省全面推行河长制实施方案》出台后,近日,山西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又印发了《山西省湖长制实施方案》,以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美丽山西为总目标,将湖泊形态、水质、生态和功能保护综合施策,先控源截污、后生态恢复,实现主要湖泊的有序规划、合理开发利用和水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增强湖泊的综合功能。

吕梁除了山之外,也有不少的河流湖泊,下面就来盘点一下那些湖命名的旅游景点

文水县:世泰湖省级湿地公园

世泰湖古称昭馀泽薮,位于文祁公路刘胡兰大桥南500米,为温带大陆性湿润湖泊。世泰湖省级湿地公园总面积1000亩,水面800亩,有湖心岛3个;湖北面有荷花潭、莲花潭50亩;湖南面有芦苇、菖蒲沼泽地80余亩。湖东面汾河两岸是连片、天然的沼泽湿地,南北长2.5公里。是以人工库塘、河流沼泽及浅水型小型湖泊为主的复合湿地类型,人工与天然混为一体,土壤结构、生物区系及其生态过程的湿地性质明显,湿地景观特征显著,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基本完整,湿地面积广大,区域和地理优势得天独厚。

孝义市:胜溪湖森林公园

孝义市胜溪湖森林公园是一个以植物景观为主的生态休闲公园,它西起张家庄水库大坝,东至迎宾路桥东200米,南邻樊家庄,北壤张家庄,东西长1600米,南北宽700—900米,占地1500亩。 公园不仅为广大市民提供了休闲、游览、健身的最佳场所,更开创了孝义市“一湖两岸”的城市发展全新格局,给这座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丰厚的城市增添了新的魅力。

汾阳市:文湖文化园

文湖文化园位于汾阳市城区以东1.5公里的建昌村,是以文峰塔(全国最高古塔)、古文湖生态湿地为建设背景,在古文明遗址的基础上开发建造的人文生态旅游景区。该园由一塔(文峰塔)、一馆(王文素纪念馆)、一府(汾阳王府)、一庙(文庙)、一院(冀家书院)、一湖(文湖)、一台(文湖大戏台)构成。

中阳县:龙泉湖景区

龙泉湖景区位于中阳县宁乡镇陈家湾村,总面积6.9平方公里。四面环山,碧波荡漾,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较高,被誉为“天然氧吧”,是人们休闲娱乐、疗养度假的好去处。电影《泪痕》、《黄土坡的婆姨们》在这里拍摄。

交城县:华鑫生态湿地公园

华鑫生态湿地公园位于大运、夏汾高速交汇处,山西省吕梁市交城县夏家营镇义望村东南白石南河灌区,距县城4公里,公园整体规划面积2000亩,湿地面积1500亩,现已蓄水400万立方米,全年可周转蓄水2000万立方米。公园的建设使周边绿化覆盖率明显提高,为广大村民提供了休闲、娱乐、运动、科普的绿色空间,对改善区域生态状况,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走出了一条极具交城特色的湿地公园建设的新路子。

淮安金湖徐梁村战国西汉墓葬群发掘简报

内容提要:1999年至2006年,淮安市博物馆在金湖县徐梁村共发掘墓葬18座,均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出土了一定数量的随葬品。其中部分墓葬具有同为家族墓的可能,据墓葬形制和随葬器物器形分析,这批墓葬的年代初定为战国末期至西汉早期,M18年代属于西汉中期。这批墓葬中M1主人身份地位最高,M18主人也应具有一定的身份地位。

关键词:淮安 战国西汉 家族墓

2006年3月,江苏省淮安市金湖县工业园区台州南路(位于黎城镇徐梁村6组范围内)建设工地发现古墓一座,淮安市博物馆考古队迅速赶到现场,根据现场情况判断,墓葬还没有遭到破坏,只露出长方形墓葬开口线,墓葬填土为五花土,中间夹杂白膏泥,初步认定为一座西汉墓葬。淮安市博物馆立即向江苏省文物局汇报,经江苏省文物局批准后,随即展开考古勘探及发掘工作,在工业园区台州南路共勘探发掘墓葬10座,随后在金石工业园中心路段(位于徐梁村5组)发现墓葬7座(编号06JXM1~M17,以下简称M1~M17)(图一、图二)。考古工作历时2个月,获得了一大批重要的实物资料,现将发掘情况简报如下。淮安市博物馆1999年在徐梁村5组发掘的1座西汉墓(编号99JXM18,以下简称M18)一并简报如下。

图一// 墓葬位置图

图二// 墓葬分布图

一 墓葬形制

这批墓葬均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有棺椁墓和木棺墓两种形制。木棺墓中分带有熟土二层台、生土二层台和不带二层台三种形制,大部分棺椁保存状况很差。墓葬均开口在表土层下,四壁涂抹有一层薄薄的青膏泥,十分光滑,四壁周围填土均自然剥落。有椁室的墓中设置有边厢,器物一般放置在边厢内,其它随葬器物一般放置在头前、足后或旁边一侧。现分别介绍如下。

M1 长方形土坑竖穴木椁墓,墓向20。墓口距地表0.3米,长3.6、宽3米;墓底距地表3.1米,长3.5、宽2.9米。墓坑四壁涂抹一层青膏泥,墓坑内填黄、白、黑三色混合土。棺椁腐烂严重,底板尚存,不见人骨。从残存腐朽木痕看,棺具左侧有放置器物的边厢一个,边厢长2.1、宽0.28~0.3、厚0.1~0.14米。棺底板长2.04、宽0.85、厚0.1~0.13米(图三)。器物放置在边厢中和木棺南边。

图三// M1平、剖面图

1.玉璧 2~4.陶盒 5、9、11.陶盂 6、10、16.陶盖7、8、12、15、18.陶杯 13、14、17.陶豆 19~21、33.陶鼎22、23、25、28~32.陶罐 24、26、27、34.陶壶

M2 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墓向210。墓口距地表0.3米,长2.8、宽1.6米;墓底距地表2.3米,长2.7、宽1.5米。墓坑内填黄、白、黑三色混合土。棺木腐烂严重,只残存木质朽痕,不见人骨。棺底朽痕长2.45、宽0.88、厚0.03米(图四)。

图四// M2平、剖面图1、

2.琉璃蒲纹环 3、9、11.陶豆 4、7.陶杯 5.陶盂6.陶盖 8、10、12.陶鼎 13、14.陶钫 15.陶铲16.陶勺 17、18.陶盒 19、20.陶狗

M12 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墓向120。墓口距地表0.4米,长2.9、宽1.7米;墓底距地表2.2米,长2.86、宽1.66米。墓坑内填五花土。棺木保存状况很差,只残存底板木质朽痕;人骨基本不存,底板上仅见几块粉状碎骨。棺左靠左侧墓壁中部砌筑方形土台一个,上面放置陶罐一件。土台边长0.24、高0.1米(图五)。

M13 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墓向115。墓口距地表0.45米,长2.66、宽1.28米;墓底距地表1.65米,长2.60、宽1.24米。墓坑内填五花土,偏白色。墓坑内留有生土二层台,长2.60、宽0.22、高0.4米。木棺位于二层台之间,保存状况很差,只剩朽痕;人骨保存状况一般,能分辨出头骨、四肢等,两下肢骨合在一起,似乎是因捆绑而造成。器物放置在头骨前方偏左靠近墓壁处(图六)。

M14 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墓向105。墓口距地表0.45米,长2.9、宽1.92米;墓底距地表1.95米,长2.86、宽1.88米。墓坑内填灰白土夹杂黄色土。墓坑内留有熟土二层台,高0.53米。棺木保存状况较差,残存两侧挡板及底板;人骨保存状况一般,能辨认四肢骨、趾骨、肋骨、头骨等,葬式仰身直肢,头向朝南。棺首外放置随葬器物(图七)。

M18 长方形土坑竖穴木椁墓,墓向265。墓口距地表0.5米,长2.64、宽2.5米;墓底距地表3.5米,长2.52、宽2.32米。墓坑内填五花土,未见夯打痕迹,临近椁顶有厚约10厘米的青膏泥层。墓坑内并排放置一椁一棺,椁室内放置一棺,主棺位于椁室内。木椁东西放置,长2.32、宽1.56米。椁盖板南北向横铺,共4块,每块长1.55、宽0.6、厚0.12米。椁侧板和挡板均用2块木板搭成,侧板厚0.08、挡板厚0.12米,侧板插在挡板的浅槽内,组成一个比较牢固的方框,立在由3块厚木板拼成的椁底板上。椁室内用木板分隔成主棺室和边厢两部分,边厢较棺室狭窄,棺室与边厢顶处紧贴椁盖板为天花板,因板很薄,多已腐坏。

主棺室木棺长2.12、宽0.67、高0.62米,内外髹漆,内有人骨架一具,保存较好,为仰身直肢葬,左手下放置铁剑一把,脚部放置铜镜一枚。

边厢长2.12、宽0.5、高0.96米,里面放置釉陶壶、釉陶鼎、釉陶瓿、漆盘、铜洗等随葬品。

陪葬棺在椁室北边、靠近椁室北壁,长2.42、宽0.56、高0.45米。木质较差,板厚0.06米。棺内人骨保存很差,只残存头骨及下肢骨。棺东部留有足厢,足厢内放置铜镜、陶罐、漆奁盒等物,但漆器保存状况极差,无法起取。从骨架及随葬品看,陪葬者应为女性(图八)。

图五// M12平、剖面图

1.陶罐

图六// M13平、剖面图

1、2.陶罐

图七// M14平、剖面图

1、3、4.陶罐 2.陶盒 5.陶豆 6.陶壶 7.铁鼎 8.漆器

二 出土器物

M1~M17共出土器物67件,除1件玉璧、2件琉璃环和1件铁鼎外,均为泥质陶器,种类有鼎、豆、壶、钫、盒、罐、盖、杯、铲、勺等;M18共出土器物15件,有青铜器、铁器、釉陶器、灰陶器、漆器等,种类有青铜洗、镜,铁剑,陶及釉陶鼎、盒、壶、罐及漆盘等。现分别介绍如下。

(一)M1~M17出土器物

1、玉器及琉璃器 3件。

玉璧 1件。M1:1,青玉质,颜色发深绿,圆形,内区饰谷纹,外区饰交错蟠螭纹。两面纹饰布局相同。璧直径16.6、孔径5.8、厚0.45厘米(图九:3)。

琉璃环 2件。器身布满蒲纹,残损严重,无法修复。

2、陶器 63件。

陶鼎 7件。分为2式。

Ⅰ式4件。覆钵形盖。子母口,腹壁微弧,圜底,三兽蹄形足微外撇,足上有几道凸棱,附耳,微外撇,耳部有长方形孔,孔不贯通,素面,泥质灰陶。标本M1:19,口径19、高22.1厘米(图九:1)。

Ⅱ式3件。子母口,弧腹,圜底,三兽蹄形足微撇,三足比Ⅰ式略高,附耳,微外撇,素面。M2:10,尖圆唇。口径19.5、高24.5厘米(图九:2)。

陶豆 6件。分为Ⅱ式。

Ⅰ式3件,泥质灰陶,盘口较浅,尖圆唇,细直把,上部微鼓,素面。标本M1:17,底部扁平座,座及把部中空。口径15.5、底径7.6、高15.1厘米(图十:1)。

Ⅱ式3件,浅盘口,尖唇,细直把较高,上端略粗,把顶端靠近盘底部有对穿圆孔一个,素面。标本M2:9,泥质灰陶,底部扁平座。口径15.6、底径10、高15.8厘米(图十:2)。

图八// M18平、剖面图

1、2.釉陶壶 3、4.釉陶瓿 5.漆盘 6.釉陶鼎 7.釉陶盒 8.灰陶壶9.铜洗 10、12.灰陶罐 11、13.铜镜 14.铁剑 15.漆奁盒

图九// M1、M2出土器物

1.Ⅰ式陶鼎(M1:19) 2.Ⅱ式陶鼎(M2:10) 3.玉璧(M1:1)

图十// M1~M17出土器物

1.Ⅰ式陶豆(M1:17)2.Ⅱ式陶豆(M2:9) 3.陶钫(M2:13) 4.Ⅰ式陶壶(M17:1)5.Ⅱ式陶壶(M1:27) 6.Ⅲ式陶壶(M1:24) 7.Ⅳ式陶壶(M14:6)8.Ⅰ式陶盒(M2:17)9.Ⅱ式陶盒(M1:2) 10.Ⅲ式陶盒(M14:2)11.Ⅰ式陶杯(M1:12)12.Ⅱ式陶杯(M2:7)

陶钫 2件。M2:13,泥质灰陶,斗形盖,平沿,盖口斜直收至盖顶,盖顶面呈方形,顶上附四直立卷花纹角,均微向外撇。钫侈口,平沿,束颈,腹部四边呈弧形外凸,上腹外鼓,下腹弧收。盖口边长11.2、盖顶边长6、钫口边长10.7、底边长12.4、通高45.7厘米(带盖高度)(图十:3)。

陶壶 6件。分为4式。

Ⅰ式1件。器形硕大,侈口,斜平沿,长束颈,溜肩,长鼓腹,高圈足,圈足外撇。素面。标本M17:1,口径13.4、底径14.2、高37.8、最大腹径22.2厘米(图十:4)。

Ⅱ式1件。器形瘦高,侈口,平沿微卷,长束颈,溜肩,肩、上腹及下腹饰凹弦纹数道,假圈足较高外撇,平底微内凹。素面。标本M1:27,口径9.8、底径11.4、高28.2、最大腹径18.4厘米(图十:5)。

Ⅲ式3件。带盖,盖子口,器口平沿稍斜,肩附对称穿孔系,平底微内凹,圈足外撇。上腹饰两道凹弦纹。标本M1:24,泥质灰陶,口径9.5、底径12、高30.9、最大腹径20厘米(图十:6)。

Ⅳ式1件。侈口,平沿,溜肩,圆鼓腹,平底,假圈足外撇。上腹附对称双系。标本M14:6,口径11.7、底径12.9、高28、最大腹径18.8厘米(图十:7)。

陶盒 6件。分为3式。

Ⅰ式2件。泥质灰陶,圈足盒,器身口微敛,平沿,尖唇,上腹微鼓,下腹弧收,圈足外撇,素面。标本M2:17,盖敞口,宽平沿,方唇,弧顶。盖口径21.6、器身口径19、底径10、通高14厘米(图十:8)。

Ⅱ式3件。平底盒,泥质灰陶,子母口,弧壁,平底微内凹,素面。标本M1:2,覆钵形盖,尖圆唇,下腹饰凹弦纹一道。盖口径20.5、器身口径18、底径10、通高13厘米(图十:9)。

图十一// M1~M17出土陶罐

1.A型Ⅰ式(M1:22)2.A型Ⅱ式(M1:25)3.A型Ⅲ式(M1:31)4.A型Ⅳ式(M13:1)5.B型Ⅰ式(M11:1) 6.B型Ⅱ式(M4:1)7.C型(M15:1)8.D型(M14:4)9.E型Ⅰ式(M14:1)10.E型Ⅱ式(M14:3)11.F型(M10:1)

Ⅲ式1件。平底假圈足盒,子母口,平沿,浅腹,弧壁。标本M14:2,泥质灰陶,素面。口径10.3、底径6、高3.8厘米(图十:10)。

陶杯 7件,分为2式.

Ⅰ式5件,直口,平沿,直腹,近底座处束收,圆饼形底座,平底,素面。标本M1:12,泥质灰陶。口径9.1、底径5.2、高13.2厘米(图十:11)。

Ⅱ式2件,器身较Ⅰ式矮小。标本M2:7,泥质红陶,口径7、底径3.7、高9.5厘米(图十:12)。

陶罐 19件。据口、颈、腹、底不同分为6型。

A型11件。侈口,直颈,颈较长,溜肩,颈肩交接处有对称双系根部痕迹,系不存,平底。可分为4式。

Ⅰ式6件。鼓腹斜收,标本M1:22,泥质灰陶,尖唇,斜卷沿,上腹部饰凸弦纹一道,平底微内凹。口径9、底径10.5、高16.2厘米(图十一:1)。

Ⅱ式2件。圆鼓腹,标本M1:25,尖唇,斜沿,平底,素面。口径9.3、底径12、高16厘米(图十一:2)。

Ⅲ式1件。盘口,上腹折收至底。标本M1:31,肩、腹有两道凸弦纹,平底微内凹。口径9.8、底径11、高18厘米(图十一:3)。

Ⅳ式2件。肩附双系。标本M13:1,斜沿,上腹鼓、下腹斜收,平底。口径9.8、底径9.3、高20厘米(图十一:4)。

B型3件。大口罐,器形肥胖,侈口,短束颈,小平底内凹。分为2式。

Ⅰ式1件。平沿微弧,溜肩,上腹折收,弧壁。标本M11:1,泥质红陶,下腹满布麻布纹。口径16.1、底径7.3、高19.5厘米(图十一:5)。

Ⅱ式2件。斜沿,球腹。泥质灰陶,下腹满布麻布纹。标本M4:1,口径19.5、底径9.7、高23.5厘米(图十一:6)。

C型1件。侈口,口较大,大平底。

标本M15:1,泥质灰陶,圆唇,束颈,宽肩,上腹鼓、下腹斜收至底,平底微内凹,肩、上腹各有凸棱一道。口径19.4、底径17.7、高19.6厘米(图十一:7)。

D型1件。圜底罐,侈口,尖圆唇,斜卷沿,短束颈。

标本M14:4,溜肩,圆鼓腹,下腹满布麻布纹。口径15.1、最大腹径24.1、高22.5厘米(图十一:8)。

E型2件。器形扁矮,侈口,上腹寛大,下腹斜收,平底微内凹。泥质灰陶,素面。分为2式。

Ⅰ式1件。尖唇,宽斜沿,束颈,溜肩,上腹圆鼓。标本M14:1,口径11.7、底径8.6、高12.9厘米(图十一:9)。

Ⅱ式1件。平沿,短颈,溜肩折收,弧壁。标本M14:3,口径10.7、底径9.1、高11.6厘米(图十一:10)。

F型1件。盘口,短束颈。

标本M10:1,圆唇,溜肩,鼓腹,弧收至底,平底微内凹。口径12、底径11.4、高22.3厘米(图十一:11)。

陶钵 1件。泥质灰陶。侈口,圆唇,束颈,上腹微鼓、下腹急收,平底。素面。标本M10:2,口径15.8、底径8.2、高8厘米(图十二:1)。

陶盂 3件。泥质灰陶。敛口,弧壁,平底微内凹,近口沿处有圆形斜穿孔一个,有的斜直向内穿透器壁。标本M1:11,尖圆唇,器身内外壁部分施条状红彩。口径6、底径7.7、高3.1厘米(图十二:4)。M1:9,圆唇,器外壁有残存红彩,器内壁近底部施一圈红彩。口径5.8、底径6、高3.1厘米(图十二:3)。M1:5,圆唇,器内外壁部分施红彩。口径6、底径5.4、高3.1厘米(图十二:2)。

陶铲 1件。泥质红褐陶。铲口呈弧形、较尖,铲斗由口向里斜、底部较厚,圆柱形柄。素面。标本M2:15,残长11.4、铲斗长6.7、宽7.2、残高7.3厘米(图十二:5)。

陶勺 1件。泥质灰陶。勺斗呈圆形,敛口,鼓腹,小平底,勺柄圆柱状。素面。标本M2:16,勺斗径4.5、残长7.3、残高11.2厘米(图十二:6)。

陶盖 4件。分为2式。

Ⅰ式3件。大敞口,宽平沿微凹,方唇,弧壁,顶平。标本M1:6,泥质灰陶,素面。口径24.1、顶径8、高6厘米(图十二:7)。

Ⅱ式1件。敛口,平沿,浅斜腹,平顶。标本M2:6,泥质灰陶,素面。口径13.4、底径6、高2.7厘米(图十二:8)。

陶狗 2件。一件泥质红陶,一件泥质灰陶,均为捏制,蜷腿侧伸头张望,立耳一大一小,嘴、尾巴、腿形象可辨,头部制作比较抽象,不见眼睛、鼻子。标本M2:19,长3.8、高2.8厘米(图十二:9)。

(二)M18出土器物

1、釉陶器 6件。

釉陶瓿 2件。敛口,束颈,平底,红胎,附耳,器身上部施青黄釉。分为2式。

Ⅰ式1件。平沿微卷,溜肩,圆鼓腹。标本M18:4,腹部饰数道弦纹。口径10.2、底径12.5、高19.5、最大腹径23厘米(图十三:1)。

图十二// M1~M17出土器物

1.陶钵(M10:2) 2~4.陶盂(M1:5、9、11) 5.陶铲(M2:15) 6.陶勺(M2:16)7.Ⅰ式陶盖(M1:6)8.Ⅱ式陶盖(M2:6)9.陶狗(M2:19)

图十三// M18出土器物

1.Ⅰ式釉陶瓿(M18:4) 2.Ⅱ式釉陶瓿(M18:3) 3.釉陶鼎(M18:6) 4.釉陶盒(M18:7)5.釉陶壶(M18:1) 6.灰陶壶(M18:8) 7.铜洗(M18:9)8.铁剑(M18:14)

Ⅱ式1件。斜沿,斜肩,扁圆腹,下腹斜收。标本M18:3,器身上部釉已剥落,下露胎。口径10.5、底径14.4、高21.2、最大腹径29.2厘米(图十三:2)。

釉陶鼎 1件。M18:6,红褐胎,胎质很粗。覆钵形盖,盖面满施青黄釉。鼎身子母口,平沿,附耳、饰蕉叶纹和卷云纹,深弧腹,平底,三矮蹄足、足上为兽面纹。鼎身不施釉,素面。口径14、通高15厘米(图十三:3)。

釉陶盒 1件。M18:7,红褐胎。覆钵形盖,盖面青黄釉大部分已脱落。盒身子母口,腹壁斜收,平底。盒身不施釉,素面。口径15.6、底径11.9、高17.5厘米(图十三:4)。

釉陶壶 2件。红褐胎较粗。侈口,圆唇,长颈,鼓腹,附耳、饰蕉叶纹,器身满布凹弦纹,器耳以上施青黄釉,下不施釉。标本M18:1,口径10.8、底径10.7、高24.3、最大腹径18.2厘米(图十三:5)。

2、铜器 3件

铜洗 1件。M18:9,敞口,尖唇,浅折腹斜收,平底。素面。口径27、底径13.2、高9.6厘米(图十三:7)。

铜镜 2件。锈蚀严重,隐约可辨为蟠螭纹和星云纹镜。

3、泥质陶器 3件。

灰陶壶 1件。M18:8,侈口,圆唇,卷沿,短束颈,圆肩,附耳,圆鼓腹,平底。素面。口径10、底径11.2、高19.5、最大腹径20.4厘米(图十三:6)。

灰陶罐 2件。残破严重,无法修复。

4、铁器 1件

铁剑 1把。M18:14,铜格,漆鞘,茎已残。剑身长67厘米(图十三:8)。

5、漆器 保存状况很差,无法修复。

三 结语

此次发掘的墓葬主要集中在台州南路及金石工业园中心路段很小的一块范围内,因受各方面因素的制约,考古勘探及发掘也仅仅限于工程范围内,从发现的这17座墓来看,此地应是一处分布密集的墓葬区。部分墓葬在排葬方面有一定规律,如M2~M4、M11~M14与M17的大小、墓葬开口层位、墓向及葬式一致,没有打破关系,同为家族墓的可能性很大,但可惜没能完整地揭示出来。

墓葬形制十分常见,除M1、M18为土坑竖穴棺椁结构墓外,其余均为土坑竖穴木棺墓,墓内填青膏泥和白膏泥,四壁涂抹一层薄薄的青膏泥,这是江淮地区战国至西汉时期中小型墓葬的常见形制及做法,淮安地区如高庄战国墓[1]、盱眙穆店仁昌汉墓群及财富广场西汉墓葬[2]在形制上都十分一致,与淮安以南的镇江长岗许前村西汉墓[3]、南京秦淮区宝塔顶10号院战国墓[4]也同样是土坑竖穴木椁墓。

从随葬器物分析,Ⅰ式陶鼎、B型Ⅰ式罐、Ⅰ式陶壶与南京秦淮区宝塔顶10号院战国墓M6所出陶鼎、陶罐、陶壶极为相似;Ⅱ式陶鼎、A型Ⅰ式陶罐与徐州翟山战国至西汉墓[5]M20所出Ⅰ式鼎及Ⅱ式陶罐相近,翟山M20时代为战国末期;C型陶罐与西安南郊荆寺二村西汉墓[6]所出B型大罐较为相近,后者定为西汉初期;E型Ⅰ式罐与镇江长岗许前村西汉墓所出灰陶罐较为相似,后者时代定为西汉中期偏早;Ⅱ式盒与南京市湖熟镇窑上村汉代墓[7]M6盒如出一辙,窑上村墓葬定为西汉早期;Ⅱ式壶、Ⅱ式豆与安徽天长三角圩战国墓[8]所出十分相似;Ⅰ式陶盒、Ⅲ式陶壶、陶杯以及陶钫与上海青浦县重固战国晚期墓[9]所出同类器十分相似,D型陶罐与其命名的Ⅲ式壶形制亦十分接近,只是颈部稍短。综合上述分析,从M1、M2中出土的Ⅰ、Ⅱ式鼎,Ⅰ、Ⅱ式豆,钫,Ⅰ~Ⅲ式壶,Ⅰ、Ⅱ式盒,A、B型罐等推测,两墓时代下限不会晚于战国末期,其他墓葬如M11、M12、M14因出土物较少,可供对比的器物不多,有些器物具有战国晚期特征,有些具有西汉早期特征,因此我们初步定为战国末期—西汉早期比较妥当。

从器物组合看M1以鼎、豆、壶、盒、罐为组合,M2以鼎、豆、钫、盒、杯为组合,这是战国时期常见的墓葬器物组合形式[10],特别是豆、钫是西汉中期及以后墓葬中不见的器形,出土的陶鼎蹄足瘦长,方耳宽大,不同于西汉前期的矮蹄足鼎,高圈足壶也是战国和西汉前期流行的标志性器物。其它墓葬以盒、壶或罐、壶为组合,这些也是战国西汉时期十分常见的器物组合。综合器物组合分析,我们将此批墓葬的年代初步定为战国末期至西汉早期。

M18所出的釉陶鼎、盒、壶、瓿等器物和仪征团山一号墓[11]、盱眙小云山七号墓[12]及安徽天长西汉墓[13]所出同类器物在形制上十分相近,但该墓出土的釉陶鼎盖上没有三乳突,其低矮的兽蹄足也和安徽省天长三角圩西汉中期墓所出一致,该墓出土的蟠螭纹铜镜虽是西汉早期的流行器物,但出土的星云纹铜镜却是西汉中期才出现的,因此M18时代属于西汉中期(表一)。

这批墓葬随葬品数量差别很大,有的随葬几十件,有的一两件,有的空无一物,可以明显看出贫富差距及地位的悬殊。M1设置边厢,头前也放置大量随葬器物,随葬器物达到34件,出土了唯一一件精美玉璧,以鼎、豆、盒、壶、罐为器物组合,可以看出M1主人身份地位比其它墓要高出很多。M2随葬器物相对较多,共有20件器物出土,在所有墓葬随葬品数量中居第二位,以鼎、豆、钫为器物组合,还出土琉璃器2件,随葬品数量及质量都是除M1之外的其它墓葬所不能比的,M2与M3、M4排列有序,应属同一家族,但其地位在已发掘的这个家族墓中应是最高的,有一定的财力,而其余15座墓主人地位普遍低下。M18较其它17座墓要晚,出土器物种类多,涵盖铜器、铁器、陶器、漆器等门类,可以推测墓主人应是具有一定身份地位的人物。

金湖徐梁战国西汉墓群位于东阳城遗址的东北,直线距离约14公里。据史料记载,秦置东阳县,汉代属临淮郡,县治即现在的东阳古城,金湖徐梁一带墓群的发现为研究战国西汉时期的丧葬习俗、历史文化以及东阳古城的历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发 掘:孙玉军 王剑 尹增淮 包立山 高永兵 殷舜娟 李和忠 胡兵

绘 图:胡兵

执 笔:孙玉军 胡兵 王剑 尹增淮

[1]淮阴博物馆:《淮阴高庄战国墓》,《考古学报》1988年第2期。

[2]淮安市博物馆发掘材料,待刊。

[3]镇江博物馆:《江苏镇江长岗许前村西汉墓发掘简报》,《东南文化》2007年第5期。

[4]南京市博物馆:《南京秦淮区宝塔顶10号院战国墓发掘简报》,《东南文化》2009年第4期。

[5]徐州博物馆:《徐州翟山战国至西汉墓葬群发掘简报》,《东南文化》2008年第3期。

[6]西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西安南郊荆寺二村西汉墓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2009年第4期。

[7]南京市博物馆、江宁区博物馆:《南京市湖熟镇窑上村汉代墓葬发掘简报》,《东南文化》2009年第4期。

[8]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安徽天长县三角圩战国西汉墓出土文物》,《文物》1993年第9期。

[9]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上海青浦县重固战国墓》,《考古》1988年第8期。

[10]高至喜:《试论湖南楚墓的分期与年代》,《中国考古学会第一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79年。

[11]南京博物院、仪征博物馆筹备办公室:《仪征张集团山西汉墓》,《考古学报》1992年第4期。

[12]南京博物院、淮阴博物馆、盱眙县博物馆:《盱眙小云山六七号西汉墓发掘报告》,《东南文化》2002年第11期。

[13]天长市文物管理所、天长市博物馆:《安徽天长西汉墓发掘简报》,《文物》2006年第11期。

原载:《东南文化》 2011年第3期

惠州这座桥梁已经500岁了,名副其实的西湖地标

惠州西湖的桥,融于湖山洲渚间,妙趣天成,其中“六桥”——西新桥、拱北桥、圆通桥、迎仙桥、烟霞桥、明圣桥尤为著称,自古以来都是名副其实的西湖地标。

圆通桥及西湖荔浦风清

由于岁月变更和城市营建,惠州西湖六桥中,都有所整修或重建。其中,改变得最彻底的是圆通桥——当其他桥梁还在扮演景点或古迹、供游人游览欣赏时,圆通桥已经重获新生。它曾是进出府城(桥西)的交通枢纽,后来摇身一变成为了道路交通桥梁,它还与现代先进科技拥抱在一起——莞惠城际轨道与它并肩而立。

圆通桥,由此成为古老西湖走向现代科技的一个重要节点。

前生

1518年始建1932年改为交通枢纽

这是一座造型独特的桥梁,两座半月形的桥梁围成了一个椭圆,这正如它的名字“圆通”。而追溯源流,世人会发现,它的初身是一座单体拱桥。

据相关史料记载,明正德十三年(1518),惠州知府甘公亮在丰湖甘公堤上修建圆通桥,南湖与丰湖以此为界域。圆通桥为惠州西湖六桥“第六桥”,往桥北望,堤桥如带,亭榭掩映,洲渚纵横。明代陈运诗曰:“忘机亭上群鸥集,堪作人间水墨图。”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该桥重修,桥名为大通。

进入民国,惠州现代城市基础设施开始起步。1928年,惠樟公路通车至甘公堤西竹园角车站(现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由于当时的圆通桥不能通车,汽车无法过桥到达水门车站。为了方便交通,1932年,惠樟公路会董事饶静寰拓宽堤坝垒桥,将原来红石拱桥的圆通桥改为钢筋混凝土公路桥,钢筋混凝土的圆通桥高7米、长20米,桥下两旁增设拱门,使车辆可通过圆通桥到达当时的水门车站,成为交通枢纽。

据《惠州城乡建设志》记载,当时的岭南名画家高奇峰建议,在圆通桥上加桥栏,使其成为西湖一胜景。1935年,圆通桥桥下增加了两个拱门,还增加了10个涵洞,堤坝也增高1米多。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日军入侵惠州,圆通桥遭日军炸毁。随后,乡民捐资,架设简易木桥,恢复交通。1946年,百姓又募捐,把圆通桥重建为钢筋水泥土拱桥。

合圆

新老圆通桥双月合并成一景

新中国成立后,圆通桥的修葺也没有间断。1969年,政府投资7万元,将原来的破拱桥改建为单跨双曲拱桥,并加宽桥面,并于1982年进行修葺。1983年8月政府再投资20万元,将原双曲拱桥桥面加一层整体钢筋混凝土,增强过往车辆承受力,改善两端引道和宽度。改造后,桥长22.6米、宽12米,其中车道宽8米,桥旁装饰为铸铁镂花栏杆。

1992年的西湖荔浦风清,圆通桥的旧貌

随着经济发展,汽车不断增多,圆通桥满足不了交通需求。1992年,为疏导交通,政府新建一桥,又称新圆通桥(靠近南湖一侧),1993年建成通车。该桥长150米、宽20米,是一座混凝土结构半月形、五拱城市交通桥,和原来的圆通桥(又称老圆通桥)组成一椭圆形的双桥景观。

“由新老桥梁组成的圆通桥连接环城西路、鹅岭北路、长寿路,在上世纪90年代,是进出市区桥西的交通要道。”惠州市民李鸿国说,汽车出了圆通桥,就可以通往淡水、仲恺、深圳等地,可以说,圆通桥承载着很多惠州人的出行记忆。

圆通桥除了作为西湖一个景点,还承担着市区繁重的交通任务。由于老圆通桥修建时间比较久远,长期超负荷运行,至2009年已经“病害较为严重”。《惠州市惠城区老圆通桥拆建工程咨询勘察设计招标公告》称,老圆通桥由于建设年代久,经几次检测发现结构缺陷多,存在安全隐患,2009年检测结果为:该桥总体工作状态差,拱肋在跨中、拱脚位置均有开裂,拱肋截面强度不足;桥梁刚度、截面强度、动态特性不符合要求。

为改善交通,惠州一直敢于求变。因此,我市有关部门当时决定对圆通桥拆除重建。

重圆

再拆老修新求变求通适应城市发展

惠州的城市化,一日千里,对城市交通提出了更高要求,新的科技也不断融入这座古城的肌理。古老的西湖桥梁,迎来了与满载科技元素的轻轨的亲密接触。

2013年12月,因为莞惠城际轨道的修建和城市道路拓宽,圆通桥迎来“大手术”——老圆通桥(靠近丰湖一侧)进入拆除程序,新圆通桥进入加宽重修的倒计时。

2014年11月圆通桥建设中

一边是围湖施工,一边是城轨穿过西湖,在高难度的施工技术面前,建设者们精心施工,在确保西湖无恙的情况下,完成圆通桥重修和城轨的修建。

广东珠三角城际轨道交通有限公司工程一部部长助理区希曾在接受惠州报业传媒集团全媒体记者采访时介绍,施工期间会对西湖景区造成一些影响,需迁移部分无法避开的景观树木等,但完工后会恢复圆通桥、荔浦风清等景点,还景于民。

经过一年多的建设,2014年11月24日,圆通桥重修落成通车,依旧是椭圆形的双桥景观,这是惠州西湖六桥中,改变最彻底的桥梁。工程完工后,圆通桥为5孔16米跨径的拱桥,桥梁横断面采用分幅的双向6车道。桥上路面铺上了平整的沥青,两旁安装汉白玉栏杆。相比原来,改造后的圆通桥单幅桥面由原来的2车道加宽至3车道,同时加宽了人行道,增设了绿化带。

圆通桥“重圆”,城市再现风景,市民出行也得益。“没有改造前,圆通桥经常堵车,尤其到了上下班时间,更是拥堵不堪。”经常开车经过圆通桥的市民杨女士说,如今圆通桥改造后,交通情况明显改善,窗外是西湖美景,开车经过觉得挺舒服的。

圆通桥,这座名字充满禅意、拥有500年历史的桥梁,愈发独特。

大事记

■明正德十三年(1518)

惠州知府甘公亮在丰湖甘公堤上初建圆通桥。

■1932年

原来红石拱桥的圆通桥改为钢筋混凝土公路桥。根据当时岭南名画家高奇峰建议,圆通桥上加桥栏,使其成为西湖一景。

■1938年

日军入侵惠州,圆通桥被破坏,当时用竹木搭了一座便桥让居民行走。

■1969年

政府投资7万元,将原来的破拱桥改建为单跨双曲拱桥,并加宽桥面。

■1982年

曾进行修葺,该桥为老圆通桥(靠近丰湖一侧)。

■1983年8月

政府再投资20万元,将原双曲拱桥桥面加一层整体钢筋混凝土,增强过往车辆承受力。

■1992年

新建一桥,又称新圆通桥(靠近南湖一侧),1993年建成通车,和原来的圆通桥组成椭圆形的双桥景观。

■2013年12月

圆通桥进行拆建。

■2014年11月24日

圆通桥重修落成通车。

素材来源于惠州俊鹏租车

综合整理 转载请注明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114044.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