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孝思堂

孝思堂位于义乌市赤岸镇东朱村,时代为清,类别为古建筑。2011年12月公布为市级文保点,2018年2月公布为市级文保单位,公布文号为2018.02.09义政发【2018】9号,孝思堂,孝思堂简介,孝思堂-金华市义乌市孝思堂旅游指南

孝思堂

云霄云阳方氏家庙“孝思堂”内祭祖寻根缅怀先辈

12月22日冬至,冬至不仅是节气,而且在是个重要的传统节日,云霄人管冬至叫“冬节”。

在云霄县莆美镇阳霞村云阳方氏家庙“孝思堂”内,举行隆重、庄严的祭祖大典,其程序有晋香、叩首、进酒、献馔,诵《祝文》与团拜礼等;大祭毕各支系再分别至其各支祠、小宗举行祭拜祖宗的仪式。如今参与祭祖的方氏族人越来越多,进祖堂恭拜祖先的人,皆可依序先来后到的顺序行“团拜礼”,方氏济济一堂,其乐融融。

云阳方氏希望通过传统的祭祖活动为载体,将对祖先的缅怀之情与对传统精神的传承有机集合,更好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云霄县文史学者方群达先生介绍,修葺一新的孝思堂,单檐悬山式、歇山式建筑格局,三进二院的规模。孝思堂堂上的柱、栋、梁、枋、拱、斗、架、檩等雕饰与彩绘工艺,风格古朴、精美典雅。大厅内挂满了“文魁”、“武魁”、“进士”等牌匾,显见云阳方氏除人丁兴旺外,人才辈出。

文/图:方章雄

思廷书院 | 三思讲堂回顾 :两城一校,我的中大情缘

三思讲堂

两城一校:我的中大情缘

近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学子们“偷得浮生半日闲”参加了由思廷书院举办的第一期“三思讲堂”。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思廷书院院长陈永勤教授为大家讲述了他与香港中文大学(以下简称“中大”)以及深港双城的情缘。

“三思讲堂”呼应了思廷书院的“三思文化”——“勤思考,多思辨,常思念”,为思廷书院乃至全校学子提供一个平台,以聆听讲者的分享、前辈的教诲,收获思想的启迪。

陈永勤教授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思廷书院院长

在讲座伊始,陈永勤院长向大家抛出了第一个问题:“我身上有几件和中大相关的物品呢?”

问题一出,在场同学都十分有兴趣地讨论起来,大家指出陈院长手中的扇子、佩戴的胸针与紫色领带都是象征中大的纪念品。 可见,陈永勤院长不仅将中大情怀收藏于心,更是外佩于“身”呀!

【情系两城】

谈及香港,陈永勤院长不禁称赞起香港人拼搏、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在城市发展的初期,香港仅是一个寂寂无名的小渔港。通过香港人的不断奋斗,小渔港成为国际化大都市,经济飞速发展,社会不断进步,跻身名声响亮的“亚洲四小龙”,享有“东方之珠”的美誉。今天,香港仍是全球最安全、最具竞争力和经济繁荣的地区之一。

与香港一水之隔的深圳又有怎样的发展历程呢?

陈永勤院长向大家展示了几组深圳发展初期大兴土木的老照片。深圳从一个寂寂无名的穷乡僻壤发展成为欣欣向荣的现代都市。

▽▽▽

△△△

在改革开放的机遇下,一座边陲小镇逐渐成为中国的创新创业之都。这离不开深圳人勇于开拓、敢于创新的精神。近年来,深圳市的经济发展更是位居全国前列。在粤港澳大湾区的背景下,深港双城将有更多的合作机遇,必将呈现更多的活力和更强的竞争力。

深港双城在锐意发展的进程中,也镌刻了陈永勤院长的“中大”情缘。

【内地↔香港】

陈永勤院长先后与中山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结下了不解情缘。八十年代,陈永勤院长从广州的中山大学毕业,随后留校任教。接下来,陈永勤院长饱含深情地回忆了在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二十多年来的工作经历和生活。他曾在中大崇基学院担任院务委员,并在地理与资源管理学系担任系主任。

提起香港中文大学,陈院长仿佛有着说不完的故事,分享不完的照片。友好的同事、热情的学子、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美丽的中大校园一切的一切都令他印象深刻。香港中文大学在其发展的半个多世纪里,始终秉持博文约礼的校训,培养了众多的优秀人才,取得了多个研究领域的卓越成绩,将中大的精神不断传承至今。他强调,要把香港中文大学的优良传统和国际化办学理念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传承下去,为大学的发展增添新的色彩和光芒。

2014年,顺应深港合作趋势,香港中文大学在深圳创办了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不仅在文化精神上与香港中文大学一脉相承,更在地理上与香港中文大学有着美丽的巧合。

陈院长为同学们展示了港中大与港中大(深圳)的电子地图上。同学们惊奇地发现,港中大与港中大(深圳)以深港两市的边界为中心,基本呈南北对称分布,直线距离只不过一两小时的车程。

那么,两校的一脉相承具体体现在何处呢?

陈教授提到了“中大的三大法宝”,即中英双语教育、书院制度、通识教育。此外,陈教授还特别强调了书院制度,他说道:“按照我们校长的说法,我们是有爸有妈、有爹有娘的学校。”书院,作为学生的生活和全人教育场所,如同一位温柔体贴的母亲。同时,不同于国内其他大学的制度,书院代替了班级的概念,将不同学术背景的学子聚集到一起,便于各种专业和思想的交流。学子们应该把握好这样一个开放和交融的平台,去遇见更多优秀的人,聆听更多有趣的故事,学习更多优秀的品质。

在讲座的最后,陈永勤教授对同学们给予了厚望,他鼓励同学们勤加学习,专精学业,拓广视野,追求卓越,让我们共同努力把我校办得越来越好,使之成为一所立足深圳、面向世界、具有中国文化传统的一流国际化大学。

积极提问的同学们

【同学感言】

今天的讲座把陈永勤院长的激情展现得淋漓尽致。院长闲谈一般地跟我们分享香港中文大学的发展历程,通过一张张老照片让我们了解大学的时代变迁。后来讲到自己在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的种种经历,院长话语间透露出的亲和力和感染力都让人倍感温馨。其实许多时候院长讲起自己的故事,仿佛跟我们别无二致,有着同样的激情与热血。相信思廷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王昱沣

2017级理工学院

这是我第一次了解到香港中文大学的历史,我想我度过了颇有意义的一个小时。从三大元老书院的建立到香港中文大学的发展,再到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成立和书院制的传承,陈永勤院长娓娓道来。我们仿佛被代入了一种沧海桑田的历史感中,似乎也有一点能够理解了创校和建校的不易,每一位“中大”人的苦心孤诣和一颗赤诚的中国心。陈院长在介绍书院制的时候让我颇有感触,因为书院制这一点一直很吸引我,当我们谈起自己的书院时,总能感受到一种家的温暖。期待我们和书院一同成长。

——赵乐山

2017级理工学院

陈院长讲述了香港中文大学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我可以从中体会出香港中文大学成立之初的艰辛与挑战,以及五十多年来中大人一以贯之的使命感——“结合传统与现代,融会中国与西方”。 “所谓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大师之谓也”。陈院长还向我们介绍了几位中大的大师,他以崇基“未园湖”来阐释大学之道,关于对“止于至善”的真谛的言论让我受益匪浅。

——赖顺意

2017级经管学院

“芳远堂•余公祠”修缮思考

清明时节雨纷纷,南江翻浪雾销魂,怀缅先人山棱合,乡村酒舍情深深!又是一年清明祭祖时,今回祠堂,欣闻“芳远堂•余公祠”将筹备大修,热心的父老们向全族公开,集思广益,乐捐善款活动宣传,士气高涨,振奋人心。对此,作为族人后辈的一份子,我是表示非常支持的,父老乡亲们的善举确实是值得赞赏和值得肯定的,同时也希望此项宗族民心工程可以早日顺利推进。

自古以来,帝王有宗庙,百姓有祠堂。宗族和祠堂,可能是中国乡村永远绕不开的话题。

在当下社会里,寻根问愁提"水之源、木之根"基本还是比较片面与空洞的,毕竟现在不是传统社会,但人的好奇天性总会在某一时刻追问自己最简单的问题"从哪儿来?上哪儿去"这些终极人生命题,尤其当很多人游历完列国、体会过世事的跌宕之后,总会追问回离自己最近却又最陌生的话题——我从哪儿来?当整个家族的历史只能从活着的老人那儿往前追溯,代代如此,总会有小孩问他的爷爷,他的爷爷只能模糊地讲他爷爷的故事,除了讲故事,其实祠堂也就是我们宗族的一部活史书。

而今天父老乡亲们发出热心倡议,修缮“芳远堂•余公祠”的善举,就是维护我们的重要载体,不管在历史变迁中我们祠堂的功用如何变化,它都是维系我们宗族老少共同生活的重要载体。在祠堂里,人们与先人“互动”,保持着对生命的敬畏和乡村的“大义”,祠堂在也潜移默化教导着它的子孙后代重建内心的生活秩序、获得精神的慰藉。只是离家多年的你,是否还能记得家乡祠堂的名字,以及它所承载的家族溯源、丰功伟德和先辈教训?

在封建社会皇权统治下的乡村里有“乡贤、乡绅、乡霸”,区别他们的关系,乡贤重德、乡绅重位,乡绅与乡霸之间只隔了一张纸,而乡贤则高于他们,故有杰出乡贤之说。正是这样的历史经验需要我们更为清醒地认识传统的乡土社会,以乡贤精神感染乡绅,不应是乡绅取代乡贤,在德的标准下重位和赋位,想必就是我们当下社会里的新乡贤应有之本意,在当下现代社会较之传统社会,有利于新乡贤精神形成的条件,希望人人争做宗族杰出乡贤!杰出乡贤可以是农民,可以是师生学子,也可以是政客商人。

最近一篇“爸爸,一个人越有钱越了不起是吗?”这答案刷爆了全国朋友圈,红遍大江南北,想必大家都看过《爸爸说》这篇火爆图文吧。因此,我也想借此图文斗胆冒失地开始下面的文字。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多么有骨气的名言,“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这又是多么的气壮山河,相信这都是很多人成长过程中的必学名句。

修缮“芳远堂•余公祠”,族人青年老幼,匹夫有责,理应有钱出钱,有力出力,钱力同等,同受尊重!对于硬性捐助500元起凿碑刻字,镶嵌祠堂流芳百世之举我是严重反对的,世风日下,分化人情冷暖,不能鼓吹金钱名誉风,此风不可长。其一有“乡贤、乡绅、乡壩”之嫌,宗族民主理应一视同仁,德高望重,厚德载物,对号入座,祠堂为先祖所立,不是某一个人的,是大家共有的。其二应验如“爸爸,一个人越有钱越了不起是吗?”,修缮祠堂的正能量是教化我们子孙后代的教育传承意义。其三,除了金钱,有关宗族的大事记,如历史、社会、政治、商界、公益、教育、卫生、科技、农耕、好人好事、杰出乡贤…等等才是值得凿碑刻字镶嵌祠堂流芳百世的重点。

对于祠堂的修缮建议,大哥席间问我有何见解?诸位前辈高堂列席,小弟不才,微观众说之见,定当记录思考,但见祠堂酒肉宴桌之上未合详议,欲罢不能。但又见众说纷纭,各抒己见,只好请辞归去,来日建议。

“芳远堂•余公祠”,芳远公是粤西余氏开基始祖,是忠襄公余靖第三子叔英公的后裔,于明朝崇祯5年(公元1633年)从福建迁来,落居于郁南县东坝镇长洲村。

一砖一瓦说岭南,余靖世家“芳远堂•余公祠”,岭南大西关古建筑艺术,位于广东云浮郁南县东坝长洲村,始建于光绪年间。余公祠以其砖调、石雕、彩绘、木雕、陶塑、灰塑、铁铸等多种建筑装饰工艺于一身,成为精雕细琢的大型民间古建筑,是广东民间艺术智慧与技艺的结晶。

近年来,古建筑保护与活化越来越得到更多人的重视,也是比较热门的话题,一些地方一些人由于缺乏深度的认知,自以为聪明,不听劝告,一意孤行,以致拆旧文物,建设假古董,穿衣带帽,导致浪费投资,搞得不伦不类,“奇花异草”风格各异,笑话百出。以史为鉴,对于“芳远堂•余公祠”的修缮我想说几点:

1.众人倡议修缮是可行的,也是有必要的修缮。也是更好的保护与传承。

2.筹集捐款与智慧也是必须的。希望大家都团结一致,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同时也相信宗亲父老能办好宗族民心工程事宜。

3.祠堂基础稳固,保护良好,不属于危房范畴,不需要大修与大兴土木,理应合理投资,少走弯路,修旧如旧,风格统一。

3.由于历史久远,祠堂的木雕,砖雕,石雕、彩绘、陶塑、灰塑、铁铸等建筑材料与筑物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再生性,如同文物,防止被盗,修缮需谨慎。

4.修缮必须要有详尽的修缮方案与方案文本,包括设计效果图,施工图,工程造价等。审议,公示。一日未定最终方案不得擅自开工,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5.成功案例实地考察与失败案例实地考察的必要性。宗亲团队应该组团到周边参观学习,如兰寨村,粗石村。学习成功的修缮方案与失败的建设工艺,避免浪费投资等综合问题,防范于未然。

6.传承与继往开来。老一辈要让更多年轻一辈参与进来,组建一个年青团队跟随,实现一带一制度,尽量发挥他们的聪明才干为宗族办事。只有这样,修缮共筑大计才得以重修人心、重振凝聚。如90后年青一代才是我们的希望,我们要努力培养后代,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才是我们修建宗祠的初心。

7.科技同步,组建一个“修缮微信群聊”,群策群力,及时,透明,公开办事处理日常工作,咨询及沟通两岸三地。

最后,希望“芳远堂•余公祠”的修缮能在各位父老的带领下,全族宗亲们的共同努力下,完满收官!

题外话,时日,清明节后的启示:百年之后,你睡你的,我睡我的。再美丽的语言也无法相互沟通,因为我们要沉睡,睡很久,很久……所以,身边的人们要相互珍惜!不要争执,不要斗气,好好说话,相互理解。善待亲人,朋友,爱人,伙伴。珍重亲情,友情,爱情,缘分。珍惜每一份真感情!没有欺骗,只有真心,简单直接,生活更美好!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112552.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