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

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开放于1985年3月21日,1992年4月25日,报请国家文物主管部门批准,将威海市北洋海军提督署文物管理所更名为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2009年6月,更名为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现名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院址设在刘公岛北洋海军提督署及其附属建筑内, 是以北洋海军和甲午战争为主题内容的近代纪念遗址类博物馆,负责管理保护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刘公岛甲午战争纪念地”所属北洋海军和甲午战争28处文物遗址,以及征集典藏、科技保护、陈列展览、宣传教育等。馆内珍-史照片1000多幅,北洋海军与甲午战争文物资料200多件,打捞舰船文物标本300多件,一级品共70余件。

建院以来,在威海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国家、省、市文物主管部门以及社会各界的关心、指导、支持和帮助下,我院始终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多措并举,致力于文物保护管理。依托甲午战争纪念地文物资源,向广大观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海防教育和海洋观教育,成为独具特色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8年3月,根据中央指示精神,向社会免费开放。同年5月,被国家文物局公布为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建院三十多年来,始终秉承社会教育职责,着力打-国主义教育品牌,取得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先后获得了“全国优秀社会教育基地”、“全国文化先进集体”、“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全国中小学教育基地”、“全国国防教育实践基地”、“全国侨联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山东省关心下一代社会教育基地”、“山东省青少年社会教育基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自1985年开放以来,先后累计投资2亿多元,修缮保护并开放了北洋海军提督署、刘公岛水师学堂、东泓炮台等文物建筑10万多平方米,有效丰富了刘公岛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内涵。2008年,建成开放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陈列馆,建筑面积8000多平方米,展陈面积4500平方米。2014年,依托北洋海军提督署古建筑举办复原陈列展览,先后对16个厅室按照原有功能进行原貌复原, 展览面积3000多平方米,真实再现了北洋海军鼎盛时期的历史风貌,成为国内独一无二、特色鲜明的清代海军衙门历史标本,进一步丰富了我院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内涵。

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

遗址展示区

\

水师学堂

遗址展示区包括北洋海军提督署、龙王庙、丁汝昌纪念馆、北洋海军将士纪念馆、刘公岛水师学堂、黄岛炮台、旗顶山炮台、东泓炮台等甲午战争遗迹展示场所,总面积达10万平方米。其中最主要的基础陈列为“北洋海军提督署复原陈列”。提督署占地面积17000平方米,是全国唯一保存完好的清代海军衙门。该展览是以清代海军公所为主题的场景展示,将提督署内各办公场所复原,主要以清式家具和衙署陈设布置为主,以硅胶塑像、铜像、复制品、历史文物辅助,突出了百年前大清海军衙门的特色,展陈面积达7000平方米,馆内陈列的海底出水“济远”舰210毫米口径德国克虏伯前双主炮,每门重达20余吨,为当今海内外所仅存,堪称“镇馆之宝”。 该展览展出文物260余件,辅助展品500余件,展线长度1500延米,主要展示品为清式家具、历史照片、雕塑、景观、辅助艺术品。

历史陈列区

历史陈列区主要为甲午战争陈列馆,展出“国殇•1894—1895——甲午战争史实展”主题的基本陈列,2008年对外开放。陈列馆建筑面积7500平米,展览面积5000平米,该展览通过300余件珍贵文物、650多幅甲午战争历史图片,结合大型绘画“刘公岛保卫战”、舰船模型“北洋舰队”、超写实塑像“金州曲氏一家投井场景”、“李鸿章在马关谈判场景”以及“陈晶莹写家书场景”等,艺术展示形式,融合多媒体3D动画“黄海海战”演示等,准确反映出了历史陈列中的战争场面,生动地再现了甲午战争的悲壮历史,讴歌了丁汝昌、邓世昌等爱国将士欲血杀敌、以身殉国的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操。开放以来,收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获得了“山东省博物馆纪念馆十大精品陈列”评选精品陈列奖。

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耻辱历史警钟长鸣,国人都应该来看看

历史是一面镜子,鉴古知今,学史明智。重视历史、借鉴历史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的一个优良传统。翻开中华历史,有过无数辉煌,也有过一些耻辱,辉煌让国人自豪,耻辱则催人奋进。

辉煌的历史让国人热血沸腾,曲辱的历史让我们心情沉重,多数时候我们参观博物馆的心情都是前者,但到威海刘公岛上的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的参观心情却是后者。

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位于山东威海市的刘公岛上,属于国家一级博物馆,是一座以北洋海军和甲午战争为主题的纪念遗址性博物馆。它也是我国近代海防设施中保存最完整、现存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的文物遗址群。

该博物馆内展示了大量珍贵文物,其中包括海底出水的两门巨型舰炮,每门重达20多吨,为世界仅存。里面通过文物、图片、蜡像、沙盘、模型等展览形式和影视手段,生动地再现了当年北洋海军和甲午战争的历史面貌。

进入博物馆,首先看到的是一艘战舰模型,它就是曾经被称为亚洲第一巨舰的“定远”舰模型。“定远”舰是甲午海战中清政府北洋海军的旗舰,当时还是从德国引进来的世界最先进的一级铁甲战舰。

据现场工作人员介绍,1895年2月5日凌晨,“定远”舰在威海保卫战中,遭日本海军鱼雷艇的袭击,丁汝昌下令趁军舰尚未沉没之前,驶往刘公岛南面搁浅,利用船上的舰炮,增强东口的防御力量。丁汝昌则被迫撤离“定远”舰,转移到“镇远”舰指挥。10日下午,丁汝昌、刘步蟾命令用水雷将搁浅的“定远”舰炸毁。

日本对华的侵略战争是早有预谋的,博物馆展示了当时日本军官的一些书信,他们的以朝鲜半岛为跳板和基地对中国进行侵略,当进清军有派兵支援朝鲜,但却在平壤遭遇大败,导致朝鲜半岛失守。

1894年11月6日,日军队攻破金州城,破城之际,城内西街曲氏一家妇幼10人,为免遭日军凌辱,毅然投井自尽。1896年2月,金州厅海防同知王志修闻知,作《曲氏井题咏》记其事迹,博物馆以图片及蜡像的方式定格了当时的画面。

日本侵略军以朝鲜半岛为跑板,于1894年11月21日攻陷位于辽东半岛的旅顺,对城内进行了四天三夜的屠杀,史称旅顺大屠杀,据说当时全城只有负责埋尸的36人(后经考察,生还者800余人)幸免于屠杀,死难者人数估计在2千到2万之间,博物馆以图、文资料真实的记录了日本侵略军惨无人道的暴行。

甲午巨痛,国耻民辱,博物馆以《甲午战争:1894—1895》为主题,共展出珍贵甲午战争历史图片650多幅,复制了大量甲午战争时期的武器装备,还原再现了多个超写实人物塑像场景,如:“金州曲氏一家投井场景”、“李鸿章在马关谈判场景”等,开辟国内首个“黄海海战”3D影视厅,声光电与多媒体复合再现“威海卫保卫战”震撼人心的战争场面,还有大量反映甲午战争的巨幅油画和巨型雕塑。

甲午战争失败之后,清政府为了保住北京城免受战火的侵袭,决定向日本求和,派遣李鸿章为和谈大使,前往日本马关谈判。在马关的一个酒店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率领日本方面与李鸿章展开了争锋对决。经过这次谈判,清朝被迫向日本赔偿两亿两军费(相当于日本国六年的国库收入),日本在得到这笔钱之后,实力立马上升到了一个档次,跻身世界强国之列,从此开始了罪恶的军国侵略之路。

这是闻一多写的《七子之歌.威海卫》:再让我看守着中华最古老的海,这边岸上原有圣人的丘陵在。母亲,莫忘了我是防海的健将,我有一座刘公岛作我的盾牌。快救我回来呀,时期已经到了。我背后葬的尽是圣人的遗骸!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在博物馆的结尾,墙上写着巨大的“历史在这里觉思”,大厅的中央是一口青铜大钟,上面铭刻着“警钟长鸣,强我海防……”等字样。甲午战争,让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也让中华民族彻底觉醒!清政府因为这场战争而加速灭亡,中华民族在变革与反侵略中,抓住了生的机会,迎来了新的曙光!

沧海横流,惊涛拍岸,黄海的浪花似乎还在默默地讲述着当时的甲午悲歌。参观这座造型独特的甲午海战博物馆,我们的心情十分复杂,甚至难掩悲痛,同时我们亦不难看出英勇抗敌的北洋水师将士们的铮铮铁骨,我们应当铭记这段历史,落后就要挨打,奋发图强的脚步将会越来越坚定。

图说甲午战争,125年前中国人挥之不去的痛

2019年是甲午战争爆发125周年,甲午战争是中国人挥之不去的痛,甲午战争使中日两国的走向产生了重大影响。

1894年2月,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向清朝驻朝钦差袁世凯提出派清兵入朝镇压。晚清名臣李鸿章首肯。日本以保护公使馆和日侨为名,抢先完成军事部署。俄国和英国干涉未果,最终清日开战。图为晚清名臣李鸿章。1894年6月3日夜,李鸿章签发赴朝命令。从6月6日起,太原镇总兵聂士成、直隶提督叶志超和总兵夏青云分率士卒从大沽和山海关出发,前往朝鲜牙山。到6月25日,屯驻牙山清军人数为2,465名。

6月5日,日本战时大本营在参谋本部成立。6月12日到18日,混成旅团第一批先发部队完成了仁川登陆的军事行动。6月28日,兵员增至8,000名,驻扎汉城。日本军队不但人数多于清军,驻扎地点也比地处偏僻之地的牙山更具优势。当时的朝鲜皇帝高宗软弱无能,闵妃当权。高宗父亲大院君与闵氏一族恩怨深重,于是决意与日军合作。1894年7月23日,日军与朝鲜王宫卫队发生战斗。大院君建立了亲日政权,宣布废除与清政府的所有条约,并邀请日军驱逐在牙山的清军。图为日军与清军在牙山激战。

1894年7月20日,清政府雇用英籍商船爱仁、飞经鲸、高升号三艘船,向朝鲜发援兵。在北洋战舰护卫下,三艘商船往返于中国和朝鲜之间。7月25日,丰岛海战爆发,拉开甲午战争的序幕。丰岛海战使清政府在朝鲜的兵力呈劣势,严重影响了后来的战局。

中日甲午战争的整个过程包括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发生于1894年7月25日至9月17日。战争在朝鲜半岛及海上进行,陆战主要是平壤之战、成欢之战,海战主要是黄海海战。1894 年 7 月 28 日至1894 年 7 月 29 日爆发成欢之战,在成欢,与清军对阵的是日本大岛混成旅团,步兵3,500人,骑兵47骑,山炮8门。清兵不敌日军优势兵力。图为成欢之战后,日本驻朝公使大鸟圭介和朝鲜国王的敕使,在万里仓临时修建凯旋门,隆重迎接大岛部队。

1894年9月15日,平壤战役打响。图为平壤之战中被俘的清军战俘。日本从军写真班拍摄了日本军医在平壤接受治疗的中国战俘。这张照片拍摄的场景为日军当时的野战医院。不过这样的照片一直被质疑是日军部队的摆拍照,因为根据历史所记载,在甲午战争中,日军多次对战争区域的百姓实施屠杀,野蛮暴行更是数之不清。

1894年9月,日军攻下平壤后设立兵站司令部。“平壤之战”中日军分三路进攻平壤,战斗极为激烈。高州镇总兵左宝贵中抱阵亡,随后玄武门失守。清军统帅叶志超下令撤退,撤至鸭绿江以北的中国境内。自此,日军掌控朝鲜全境。平壤战役,清军在无谋的败退中伤亡惨重。清军各部队陆续越过鸭绿江退至满洲境内。各国从军武官描述清军:“尽管清军拥有洋式精良装备,但战术陈腐,将官和兵士缺少军人应有的斗志。成欢和平壤之战一日即败,溃不成军,清军是一支不堪一击的军队。”

1894年9月16日,朝鲜平壤被日军俘虏的清军士兵。

1894年9月17日中午,中日两国舰队主力在黄海大东沟相遇,展开大规模海战。图为参战的经远舰。

参战的北洋海军“镇远”号,该舰是当时亚洲少见的铁甲巨舰,曾引起日本国民极大恐慌,从此日本海军便以北洋舰队为假想敌,展开十年军事扩张,最终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政府,北洋海军全军覆没。

黄海海战进行了5个小时。日方,海军最高长官桦山资纪亲自督战;中方,水师提督丁汝昌也亲自指挥。图为中方水师提督丁汝昌。

北洋水师经远、致远、超勇三舰沉没,扬威、广甲自沉,定远、镇远、来远等战舰受伤;日舰松岛、赤城、西京丸被重创。图为在日本军舰上休息的日军。

1894年甲午海战时的日军“吉野”号巡洋舰。购自英国,航速23节,是当时世界上速度最快的巡洋舰。

海战中,定远舰上火灾四起,同时,海水入舱。致远舰为保护旗舰定远,用猛烈火力诱敌攻击,以防定远沉没。最终致远中弹,管带邓世昌欲与敌舰冲撞,途中舰体中部爆炸,240余名官兵阵亡。“镇远号”为北洋舰队主力,最终遭日军掳获,运往旅顺港进行整修。在往后的历史中,“镇远号”整修竣工后,以战列舰的身分编入日本海军,曾于1895年参加攻占台湾的乙未战争;1904年参加日俄战争,于黄海海战、日本海海战中围攻旅顺。1911年4月被日本海军除籍后,1912年遭出售并拆卸解体的命运。“镇远号”和另外一艘被击沉的北洋主力“定远号”的命运,成为中国人国耻的象征。

甲午战争的第二阶段从1894年9月17日至11月22日进行。战争在中国辽东半岛进行,主要战争有鸭绿江防之战和金旅之战。平壤战役失败后,清军在鸭绿江防线部署了两路兵力,右翼总指挥为宋庆,左翼总指挥为依克唐阿。造成同一战区两将其头、无最高都统指挥作战的局面。而日军在鸭绿江建造舟桥,仅一夜之间,就在鸭绿江上完成了一座193米的临时军桥。

10月29日,日本第一军大部队跨过鸭绿江,踏上中国东北的土地。图为日军乘坐小艇登陆中国花园口附近的海滩。日军从花园口登陆后,开始了对辽东半岛的大规模进攻。

日本近代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登陆作战在辽东半岛展开。1894年10月,日军攻占辽东半岛金州,清军守兵不敌,附近高家窑南丘上有成堆战死的尸体。11月6日,金州失陷。图为战死的金州清军守兵,他们的尸体躺在黄土之上,无人掩埋和收尸。

日军侵占金州城后,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图为金州城北门内的日军兵站医院。兵站收容的伤兵,多是失去战斗能力的人,经前期救治后再向后方转运。图为日军雇用当地百姓的驴马车,将重伤员向后方转移。

金州之战后,旅顺口陷落,日军制造了著名的旅顺大屠杀。1894年11月21日,日本占领军攻陷位于辽东半岛的旅顺,对城内进行了四天三夜的屠杀。只有埋尸的36人(后经考察,生还者800余人)幸免于屠杀,死难者人数估计在2千到2万之间。遇难者葬于白玉山东麓的“万忠墓”。

旅顺大屠杀中被日军残酷屠杀的中国军民。图为日军屠城旅顺的真实场景。

日军占领大连旅顺船坞北的北洋水师海军公所。“海军公所”匾额为李鸿章所写。

战争的第三阶段从1894年11月22日到1895年4月17日,主要战争有威海卫之战和辽东之战。10月18日,在旅顺陷落前,丁汝昌决计带领舰队离开旅顺,驶向威海卫。可他万万没有想到,这一别竟然是北洋水师与旅顺港的诀别,而威海卫也成了他最后一战。北洋舰队的残余舰只离开了旅顺前往威海卫。

威海卫位于山东半岛东北端,与辽东半岛的旅顺口隔海相望,共扼渤海的门户。故威海卫素有“渤海锁钥”之称。卫城前邻海湾,背靠群山,峰峦三面环绕,海湾广阔,其南北两岸山势险峻,蜿蜒而东,犹如两条巨龙腾跃海中。刘公岛恰似一颗明珠,置于港口中央,形成二龙戏珠之势。

1895年1月20日,日本第二军共两万五千人,在日舰掩护下开始在荣成龙须岛登陆。图为中国山东省威海市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内展示的日军登录威海刘公岛北洋海军基地的3D画。

1月30日,日军集中兵力进攻威海卫南岸炮台。营官周家恩阵亡,炮台被日军攻占。图为甲午战争中,日军在攻击清军。

2月3日日军攻陷威海卫城,刘公岛成为孤岛,日本联合舰队司令伊东祐亨曾致书丁汝昌劝降。2月10日,定远号弹药告罄,刘步蟾下令将舰炸沉,随后刘步蟾生吞鸦片自杀。2月12日,丁汝昌自杀。

随后,日军攻陷威海卫港,占领西北岸黄土崖炮台的两门大炮,对刘公岛的北洋水师进行水陆夹攻。

最后,日军还破坏了炮台以及无法带走的巨炮。由于工事过于坚固,重炮质量好,日军安放的炸药不足,破坏失败。

1895年2月16日,中国战俘在日军的扣押下在山东威海卫港口登陆。

英国《伦敦新闻画报》关于投降的清军的图画报道。画家将清军将领至于画面中间的最高处,用艺术的手法表现了清军的不屈,似乎也赢得了日军的尊重。

1895年的4月17日,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为125年前爆发的那场战争画下了一个羞耻的句号。图为马关条约签订时的场景,签署条约的中方代表为李鸿章和李经芳、日方代表为伊藤博文和陆奥宗光。

《马关条约》原名“马关新约”,日本亦称为下关条约或日清讲和条约。《马关条约》包括《讲和条约》十一款,《另约》三款,《议订专条》三款,以及《停战展期专条》两款。条约规定,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后因三国干涉还辽而未能得逞)、台湾岛及其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2亿两白银。中国还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并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投资办厂。

中国著名博物馆之安徽博物院简介与珍贵藏品

安徽博物院

安徽博物院,英文名Anhui Museum,国家一级博物馆,是一座综合性的博物馆,现藏文物近22万件套,特色藏品包括商周青铜器、古代陶瓷器、汉代画像石、宋元金银器、明清书画、文房四宝、徽州雕刻、契约文书、古籍善本、近现代文物及潘玉良美术作品等。琳琅满目的各类奇珍异宝大多藏于博物馆展柜中供游客观赏。

博物馆简史:

安徽博物院的前身是成立于1956年11月14日的安徽省博物馆,直到2010年12月28日才正式更名为安徽博物院。

建筑指南

安徽博物院现为一院两馆运行模式。老馆位于合肥市安庆路268号,展陈大楼为仿苏式建筑。新馆位于合肥市怀宁路268号,建筑造型体现了五方相连、四水归堂的徽派建筑风格。

参观信息

门票:免费

开放时间:09:00-17:00

周二至周日 (16:00停止入馆)

周一全天闭馆(法定节假日除外)

温馨提示:拍照留念时请勿使用闪光灯、自拍杆和脚架。

部分珍贵藏品

潜山安徽龟化石,古新世晚期的古生物化石类文物,1971年发现于安徽省潜山县。

蚕形玉饰,春秋时期玉器类文物,1955年5月出土于寿县城西门蔡侯墓,长6.3厘米,宽2.2厘米。

兽首鼎,春秋时期文物,1974年出土于舒城县五里,高27厘米,口径20厘米。

斗彩缠枝莲纹双耳瓶,清朝时期文物,高31.4厘米,口径13.2厘米,底径12.5厘米。

“宜子孙”钟形金饰,东汉时期文物,1955年出土于合肥市西郊乌龟墩砖石墓,长2.3厘米,宽1.71厘米,厚0.55厘米,重1.8克。

张成造剔犀云纹漆盒,元代时期文物,高6厘米,直径14.5厘米。

葵花式金盏,南宋时期文物,1952年出土于安徽省休宁县朱晞颜墓,高5厘米,口径10.6厘米,足径4.4厘米。

黑漆描金“福禄寿”神仙人物纹圆盘,清朝时期文物,口径13.3厘米,底径8.5厘米,高1.2厘米。

双龙玉玺墨,清朝时期文物,长宽各8.3厘米 厚1.8厘米。

狮子撑栱,清朝徽州雕刻类文物,雄狮滚绣球,寓意“好事在后头”,狮尾附蝙蝠,寓意“福到”。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112482.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