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天子墓

《天子墓》为黑岩阅读网签约作者“九阳豆浆”原创作品,首发、独家签约于黑岩阅读网。

天子墓

作品名称:天子墓

创作年代:2016年

作品出处:黑岩网

文学体裁:悬疑

作者:九阳豆浆

老子故里涡阳县:天静宫先天太后之墓

天静宫先天太后之墓,具体位置在老子故里涡阳县天静宫东侧。据史料记载,是道祖老子母亲的墓葬。又称天静宫圣母墓或天静宫圣母坟,俗称老子娘坟或老子娘墓。旧时规制很高,墓前有石桌、石凳、石香炉。旁建圣母殿,圣母殿旁有合欢树、李子园等,故称“圣母墓”。据传圣母墓很灵验。每到清明时节,当地百姓都前往祭奠,希望能给家人免灾除祸、带来福音。平日,有的人家求子心切,想要一男娃时,就到殿前或墓前叩头许愿;有的人家想保全家健康平安,也前去祷告祈福。

该墓从卫星地图上看,和天静宫的老君殿同处一条直线上,东西为平行位置。由于年久日深,圣母殿早不复存在,而墓却依然突兀可视。上世纪九十年代,墓高4米,直径10米,引起地方政府的重视,植松柏,树县级文物保护标识牌。近年文物标识牌倾斜,影响道信的祭奠和道缅怀。自本年度四月份以来,是由涡阳县弘道联谊会牵头募资,进行了修复维护,增添土层,也固定了文物标识牌。现墓高6米,直径12米,为防止墓土流失,修葺了墓辁,又重树了墓碑。

墓碑共两块。由涡阳县弘道文保联谊会监制,涡阳县石弓镇志超石雕艺术有限公司雕琢制作。一块为太上玄元皇帝圣母先天太后之墓碑,一块为重修玄元皇帝圣母墓功德碑记。圣母墓功德碑记正面镌有碑文内容,背面镌着所有捐款者姓名和钱数。其中,在该重修圣母墓功德碑记碑文中,还收录了宋真宗《先天太后赞》曰:“老氏之德,协符昊穹。李母之迹,章显灵通。仰居霄极,俯运丕功。权舆至道,资始真风。式扬神化,用致时雍。眈眈秘馆,穆穆睟容。和銮顺辙,圭壁致恭。允祈多福,大庇区中。储灵不测,昭感有融。一刊乐石,永耀琳宫”等文字。

关于老子出生的传说,在涡阳民间有几种版本。其中有一种传说是这样讲的:涡河岸边有位慈善的员外,这位员外不是姓尹就是姓白。家有一位品性高洁的姑娘,长相如花似玉,皮肤白而细嫩,人称为白莲。有一年的正月十五晚,白莲姑娘,坐在自家的李子林里赏月,抬头看见一道流星划过天空,其中一颗散落的流星飞落在面前的一棵李子树上。姑娘很是好奇,就借着月光,查看着这棵树,并摘下此树上的一颗李子,正欲尝之,刚放到嘴边,那颗李子“咕噜”一声,自己滑到肚子里去了。随即怀胎,却孕育了整整八十一载。八十一年过去了,这年农历二月十五,腹内婴儿撞断母腹的3根左肋跳将出来,这婴儿便是老子。所以,传说老子一出生就有81岁。

老子出生后,见母亲肋骨折断,伤势很重,第一件事就是为母亲尽孝。他架锅炼丹救母,并在河滩里采来“无忧草”做药引子,为母亲和药疗伤。有说此“无忧草”就是涡阳特有的“苔干”,还有说此“无忧草”并非涡阳苔干,而是俗称的“黄花菜”,学名叫萱草。萱草自古也是中国的母亲花,据悉就是因老子为母亲疗伤而得名。由于这两种植物均具有生津开胃,凉血补脾的功效,后被人混淆了。相传老子母亲的病情因老子精心医治,也慢慢好转起来。

老子母亲所居地距离李子园不远,附近有条大河,名叫“洵水”,由于“水母”作怪,“洵水”经常泛滥成灾,百姓苦不堪言。老子母亲看老子有能耐,便命老子治水,老子施法将那口炼丹的大锅移座在“洵水”之上。顿时河水被锁在锅中,变得温顺起来,不再漫堤。因而后人改名“洵水”为“锅河”。又因后人错写“锅”为“涡”,所以现称“涡河”,但“涡”字仍念“锅”。据考,这“涡”字的读法,在全国也是独一无二的。

虽说老子治理涡河水不再泛滥,但当时的河水又黑又臭,人畜皆不能饮用。一饮此水不是大病,就是身亡。白莲日思夜想,想法设法,帮百姓摆脱痛苦。她把老子给自己治病,九九八十一天炼成的仙丹省下三颗,投入河中。三天三夜后,水清澈见底,鱼虾成群,百姓饮此水,神清气爽,不生病患。但是白莲却因少服了这三颗丹药,而不能拥有长生不老之身,还命丧在李子园中。 当地老百姓非常感恩,就自发帮助安葬。百姓一致认为老子和其母对治理水患,功德无量,值得敬仰,故尊老子为“圣人”,尊白莲为“圣母”。 至今当地百姓,仍这样称呼他们母子。

众所周知,老子是道文化的开山鼻祖,是中华民族本土宗教的文化奠基人。没有其母也就没有老子,没有老子也就没有中国道文化的积淀,也谈不上中国文化的根基。可见称其母为圣母,也是对中华民族道文化的肯定。

据涡阳县天静宫第三期建设规划,这里将根据历史记载,重新修建营造圣母殿。可惜一直未能如愿。近年由于国家对文物保护力度的加大,和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涡阳天静宫圣母墓也引起社会各界关注。特别是在台湾道信倡导下,上海道信的积极响应,大大激励了涡阳本土道信对此的关注。所以这半年多来,经涡阳县弘道联谊会和涡阳道信的不断努力,这座历来为涡阳人们关爱和敬重的圣母墓,正按照第三期建设规划,逐步落实维护修复等。若有可能,也将植合欢树、李子树等若干,并重建圣母殿于圣母墓旁。

(图文/石芳霞)

山西千年大墓重见天日,墓主人竟是身怀六甲的女子?

说起最近备受关注的山西襄汾陶寺北两周墓地,只是看这浩浩荡荡的陪葬品,就已经让人惊叹不已了!

上千座墓葬,随处可见的青铜礼器,陪葬的车马坑~

襄汾两周墓地春秋早期葬式不同的小型墓葬

M3011号大墓墓底出土的青铜鼎

M3011号大墓墓底发现青铜鎏金棺饰

M3011号大墓墓底出土青铜鼓座

为死者殉葬的马

还有葬式不同、形态各异的人骨......

形态各异的人骨

难怪能入围201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除了上面提到的,其实关于襄汾两周墓地,好玩的话题还有很多,比如下面这些:

被埋葬的年轻女子,腹中还有胎儿?

2016年,襄汾两周墓地的M1墓葬中,人们收获了一个重大发现。

这座墓葬的规模弘大,随葬器物众多,似乎处处彰显着墓主人非同寻常的身份。

经过鉴定,考古队员认为,这应该是一座女性墓葬。更让人们没想到的是,这座墓葬中尸骨腹部的异常:在尸骨的盆骨部位,有一个非常细小的胎儿人骨结构。

人骨腹中有8个月大胎儿

经过对人骨的进一步观察和研究,考古人员最终得出结论:墓主人去世时,腹中怀有大约八个月大的胎儿。

人骨鉴定

正值妙龄的墓主人为什么会突然死去?她腹中的胎儿又遭遇了什么?这些问题依旧等待考古工作者们去解答。

2000年前的女性墓葬,规模竟超过了丈夫墓?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中国古代贵族墓葬中,男性墓葬的规模及随葬器物数量、等级一定会高于他的夫人。

但是比邻而居的M1号与M3011号这两座贵族夫妻墓,却是个例外。

据考古人员介绍,在襄汾两周墓地已勘探出的三千多座墓葬中,这对夫妻墓葬,是规模最大、出土器物最为丰富的两座。更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妻子墓葬的M1号墓,规模竟然超过了属于她丈夫的M3011号墓。

相守两千年的晋国夫妻墓葬

经过发掘清理,M1号夫人墓中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玉器。青铜壶之硕大、纹饰之精美、铜质之优良,处处都在彰显墓主人地位的显赫。

M1号夫人墓出土的方壶

M1号夫人墓出土的青铜器

在等级森严的古代,一位女性怎么能够享有如此殊荣?

有人猜测,在两千多年前,这位正值妙龄的墓主人身怀六甲,却意外死去,悲痛欲绝的丈夫心疼爱妻,便倾尽财力,用超规格的墓葬厚葬了他的夫人和未曾谋面的孩子。

未经证实的故事,依然只是猜测。或许在不久的将来,新的考古发现能够还原历史的真相。

惊现盗洞的墓葬,仍然出土了大量精美随葬品?

这位厚葬了夫人和孩子的男子,究竟是谁?

带着疑问,考古队员开始了对M3011号墓葬的发掘。发掘初始,在大墓的西北角,考古队员发现了一处盗洞。按照以往的经验,盗墓贼光顾过的墓葬里,很难再有重大发现。M3011号墓看上去凶多吉少。

M3011号墓惊现盗洞

但是,令人没有想到的事情发生了。

现场状况显示,盗墓团伙是从西北角开始打盗洞。当他们向主墓发起进攻时,盗洞却戛然而止了。

考古人员推测,或许是因为铺在椁盖板上、椁底板下的两层积石,阻挡了盗墓团伙的脚步。

M3011号墓的盗洞延伸到了积石下

在接下来的墓室清理中,考古队员发现了13座鼎,其中列鼎两组10件,鎛钟13件,甬钟13件。

考古人员清理M3011号大墓出土青铜壶

M3011号大墓出土的青铜编钟上的铭文

M3011号大墓墓底龙纹黄金棺饰

这些至今熠熠生辉的礼器,无不昭示着一个信息:墓主人很可能曾经身居高位、权倾朝野……

探索发现

《襄汾两周墓地发掘记》

播出时间:5月25日—26日 21:30

监制 / 闫东 主编 /刘铭 黄丽君

编辑 /田楚韵 陈瑶 彭筱雅(实习)

宁县扶苏墓|借来秦时三寸月 黯然天子把朝还

我去过北京,却没有登上长城。我可以想象得出来游人们登上长城后胸膛里由然滋生的那一股英雄气与豪迈气,可是我并不认为“不到长城非好汉”这句话有多么中听。朋友其实为我安排了一天的行程让我去长城上走一走,看一看,我拒绝了。因为在我的家乡庆阳市(正宁、宁县、合水、华池)四县就有秦直道共二百五十公里。其中途经宁县的秦直道约六十公里。《大清统一志》载:“子午岭上,直南直北,随地异名,岭上有秦直道”。这段秦直道我一直想去,最终也没去得成。我要把站在长城上的机会留在我的家乡,好让秦时那轮清冷绝望的明月在我的背上,唤醒我对家乡更多的留恋与疼爱。

然而,就是家乡的这段秦直道,两个主要的角色承载了秦王朝的辉煌与荣耀,同时也注定了秦至二世胡亥就灭亡的结局。

公元前231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国国君赢政,力挫群雄统一六国,实现了中国空前的大统一时代。然而这个年盛力强、有勇有谋的皇帝却好征战,滥酷刑,为自己赢得江山美人的同时,在后人的眼里也被戴上了“千古一帝,暴君之首”桂冠。如果说“焚书坑儒”是他在位时为了禁锢百姓的思想以达到根深蒂固地对江山的统治的话,筑万里长城则是对他所统治的江域以保千秋的实证。当他知道三皇五帝自开天僻地、功过是非只见《春秋》时,便一生君王之霸气与豪迈,取“春”与“秋”各一半为“秦”,定为他千古一帝的国号;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构成“皇帝”的称号。

这位奠定了中国两千余年政治制度的君主,治国有方的同时,却滥征滥刑、喜听奸言。并希望长生不老,江山永固。时出身世代名将之家的大将蒙恬征战北疆,收复失地,威震匈奴,并受遣为秦始皇巡游天下截断山脉,填塞深谷开直道。终日寻求长生不老药的一代雄主秦始皇也有糊涂的时候。他不知道丧钟随时都会在任何一个地方响起,更不知道为他敲响丧钟的人,就是当朝丞相赵高。

秦始皇第五次巡游时途经沙丘,终于没有抵得过恶病缠身,临终前写下遗诏立长子扶苏为太子,赐小儿子胡亥死。

时值扶苏为蒙恬修直道时监军不在身边,蒙恬与赵高平时诸多不和,赵高知道扶苏与蒙恬相处日久情感颇深,立扶苏为太子,那么蒙恬必将被重用,并且理所当然掌握军权。在这个时候,赵高便密谋矫诏,赐太子扶苏死,立胡亥为太子。

董志原的夏天赤日焰焰,数次接到伪诏的扶苏正在烈日下为父皇的巡游夯土填沟,蒙恬大将的盔甲肯定也没有穿在身上。

子午岭的一片荫凉仿佛一件纸做的衣裳,轻轻从两个历史人物的身体上滑落;秦始皇的死,无疑是为被贬的太子扶苏剥去了最后一层稳定的基石与庇佑。秦直道没有修完,太子的冤无处可伸,即便是回到京城,父王亲笔诏书也如石沉海,再也看不到了。等待太子扶苏的,必将是腥风血雨,等待大奖蒙恬的,也定然是早就拟定好的莫须有的罪状。

真正的太子扶苏未及走回京城,接连赐他死的伪诏雪花一般的飞来。董志原尚有鸟声花影,而他与大将蒙恬的冬天却过早来了。扶苏饮泪,蒙恬泣血,三十万修秦直道的将士们面对太子扶苏悲壮的自刎,又是何其痛心,愤怒!

太子扶苏就这么走了,几十万将士们脱下长靴,装上焦裂的董志原的泥土,为这个冤死的阴魂泣血送行。

董志原上的阳光在历史的长河中还是会出现长河落日的景观,只是它送走了一个不该早死的太子;子午岭的秦直道于丛林掩映中依旧在沉默,只是它没有抵得过人心的奸诈与阴暗。

如今,扶苏墓毫无保护地裸露在宁县新宁镇的梁高村一处农家庄稼地里,墓地与土丘日渐缩小。不管里面是否躺着曾经秦国真正的主人,后人们依然相信,就在这个土堆下,睡着一个睁着眼睛的冤魂。

我与同行们小心地踏上墓冢,秋日的夕阳在冢上涂抹着一层鲜艳的金黄。

也许,这金黄的颜色代表了墓主人的心声,他想要告诉人们:我身披皇家衣冠,我,是秦国疆域上真正的王……

泱泱秦国,犹如一叶轻舟,只在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扬帆骄傲了不多时日,便被一个不懂得掌舵的舵手引错了方向。

而前来扶苏墓前吊唁的人们总会不自觉地转径穿巷,在一处太过荒凉的冢前,看望那个长眠这里的年轻的主人。

据说,在以前,每到黄昏的时候,成千上万的鸟儿们黑压压地来到太子冢前,形成了极为让人震惊的景观,有一句诗可为证“太子荒冢噪暮鸦”,说的就是扶苏墓前的景况。

我不知道那些充满灵性的鸟儿们是如何嗅得了人世间的不公平与委屈,找到这里来的。我不是考古家,没有专业的知识与政治、学术的眼光解析这句诗的能力,我却可以从遮天蔽日的鸟儿们身上看得到忠孝与正直的又一道文明的曙光。

拙诗一首,权当是对这位冤死的太子的祭奠吧。

悼扶苏

寂寞原上直道弯

恰如冢家枕幽眠

借来秦时三寸月

黯然天子把朝还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112397.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