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郡马楼

郡马楼,位于淇县城东南6公里,西岗乡王庄村北头,楼面7间,进深一间,硬山瓦屋顶,属明代建筑。现存七间楼房。

关于骏马的来历,这里还有段有趣的故事。

明朝时,王庄有一个小伙子,名叫王强,无父无母?然一身,靠推小车旋棒缒流浪为生,四海为家。一天他来到京师,住进一家客店,歇息时无意中一0蹲在店家的鸡笼上。店主一怔,莫非我这个梦应到了这汉子身上?如果真的是这样,他必有大富大贵。对,当今皇上正在招骏马,何不让他去应试一下?

郡马楼

店主人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王强。王强想:自己家徒四壁,斗大的字不识一石,穷小子攀皇亲,这是白日做梦!王强执意不去,但经不住店家再三劝说,最后抱着赚一顿饭的心情,赶往应试场。

到了应试现场,正是午饭时间,主持人传旨凡应试员一齐共进午餐,到了餐厅,王强左右一看,满屋坐的都是官臣绅士子弟,惟独自己衣衫破烂,黑不溜秋的,就硬着头皮到一个角落里。开饭了,众公子怕有失体面,一个个举止斯文,细嚼烂咽,唯独王强,对着八盘八碟一桌的饭菜,狼吞虎咽地吃开了,他一气吃四七二十八个枣馍,引得那些阔少爷们纷纷向他投来轻的目光,其中一个想捉弄王强,把自己吃的枣核扔到吞吃,吃罢正想溜走,忽然一个监考官带着随从进餐厅,他四周环视一番,一眼便盯住了王强,王强心慌害怕起要走,却被随从拉了去,吓得他魂不附体。不一会儿,主持人进场宣布:应试完毕,当选骏马是王强。众公子一听,一个个膛目结舌,面面相觑,不得其解。

后来,人们才得知这次骏马的原因:原来皇帝所招的驸马和骏马,都因身体虚弱而早逝,皇姑和皇侄女一个个都得年轻熬寡。这次皇后出了个主意,饭量大,身体一定好,就可以被招。所以专门设立餐厅,并在每个馍里包上一个枣,饭后数枣核,谁吃的最多,就证明谁的身体最好,就这样王强被选为骏马。

王强被招为骏马后,皇帝很高兴地召见他,要他在京师做官,王强自知才疏学浅,就请求还乡。皇帝就封他三千顷地。王骏马在王庄挂起了千顷碑,建起了雕梁画栋,五门相照的骏马府,门口还有一个丈余高的石狮。随着时间的流逝,只留下来现存的七间楼房。

游高邮人气景点盂城驿,鼓楼远眺,马神庙的大马、日冕等

盂城,高邮的别称,得其名处秦少游描写家乡“吾乡如覆盂”的诗句。盂城驿原规模宏大,有正厅、后厅、送礼房、库房、厨房数间,还有一间马神庙等。现在的盂城驿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1375年),历史悠久,其规模为全国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驿站,如果你也和我一样,喜欢人文历史景观,盂城驿是不错的选择。

门票30,持有扬州298元的旅游年卡到这里可以免票进入,我的是100的,所以也买了票,但也算物有所值。

从正门进入,只见里面的建筑很紧凑,古色古香,错落有致,有种穿越千年的感觉。这是古代的驿站,相当于现在的宾馆,客房是少不了的。在正厅西侧,我们有幸得以一见房间很小(驿卒舍),但是家具一应俱全,还有个书桌,想象古人在这秉烛夜读的场景。

驿卒舍近摄

正厅东侧,我们还见到了日冕,古人根据太阳照射的影子来计算时间,也算是物尽其用了。到了现代,日冕倒成了新奇的玩意,摆在庭前,别有一番情趣。

正对着日冕,在其南侧,也是整个盂城驿的最南端,就是鼓楼了,为两层古建筑,为古时驿站值更守夜,传鼓报捷之用。孩子喜欢登高望远,一个劲地想上去,是木质楼梯,有陡峭。登到楼顶,只见一架用来传信的大鼓。

鼓楼楼顶的大鼓

因为附近建筑都不高,从鼓楼上极目远眺,心胸也开阔了许多——整个盂城驿乃至方圆数里尽收眼底,不远处有人家养鸽子,几处鸽子不时从眼前飞过,增添了些许生气。

鼓楼上往西俯瞰盂城驿

一位中年男人,指着鸽子对孩子说,爸爸小时候,爷爷在乡下也养鸽子。我看了看那对父子,思绪也飘到了童年时代,邻居家也养鸽子,起早贪黑的。

鼓楼楼梯入口处所见鼓楼后,日冕前的庭院池塘,有睡莲和大金鱼庭院的东侧花墙鼓楼日冕和鼓楼所在的庭院鼓楼楼顶南侧鸟瞰日冕近摄出了盂城驿大门,在门前东侧的馆驿巷所见鼓

鼓楼之后,再往东边,有个马神庙,旁有一个石头制的大马,我从台阶上去,骑上了大马,高呼“骑上高楼马,从此事业飞黄腾达!”我还挺会想象。本来这个马是送信的。叫妹妹站在大太阳底下给我拍了好多照片,如此有吉兆的场面怎能不留念下?

我眼里的大吉大利高楼马鼓楼东侧鸟瞰馆驿巷朝盂城驿方向走去

德庆有一座碉楼居然有8864个窗口!比马圩百年碉楼还要历史久远!

古蓬村碉楼

这座雄伟的碉楼就是位于历史名村古蓬村里的一座明代万历年间修建的古建筑“太平楼”、“八卦楼”。

据古蓬村的几位长者介绍,将这座明代碉楼称之八卦楼,“是因为它有8864个窗口。”

由于古蓬村的富贵之人太多,自然会引来土匪的关注和袭击。该村的陈氏祖先为了抗击土匪,将碉楼修建得固若金汤,庇护了古蓬人的人身财产安全。

这座碉楼楼高四层、30多米高。它不仅外墙完好无损,显得坚不可摧,记者走入它的内部,发现室内的建筑和设施同样比较完好,木楼梯、木地板和柱子、横梁等还是修建时的模样。

碉楼的入口大门只有两米高、60厘米宽,只能容一人通过。门框采用的是1米多厚的花岗岩,第一道门是一扇20多厘米厚的铁门,第二道门是30多厘米厚的坚硬木门。

碉楼的首层墙壁有1米多厚,第二层到第四层墙壁的厚度逐层递减,但是顶楼的墙壁还有近80厘米厚,碉楼每层楼的四周都遍布内宽外窄的八字形射击孔、瞭望窗。土匪如果没有大炮等重武器,要想攻入碉楼,根本就不可能。

马圩碉楼

马圩镇旧街的这座碉楼,真正要用“养在深闺人未识”来形容。因为周围的民居未拆之时,大家都不知道这里隐藏着一座碉楼。当民居拆了之后,它才露出了庐山真面目。

据暂时住在里面的聂姓居民说,这座碉楼唤作“德华号”,本地人大都称之为“德华楼”。碉楼是在清朝末年,一位名叫覃德华的本地富商建的,至今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风尘。

当时的用途,主要是用来抵御土匪强盗的骚扰和抢劫。后来,又用作过商号店铺,做过生意。解放后,覃姓人家作为地主被没收了财产,碉楼也被充了公。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碉楼曾用作乡供销社的宿舍。碉楼虽然历经一百多年的风云变幻,依然顽强屹立,只是已经满目疮痍了!

曾抵挡日寇

翻开已经蒙尘的《覃氏族谱》,里面记载着这么一段文字:1892年,康州(德庆县旧称)麻圩乡(今马圩镇)覃德华经商致富,掷巨资建一碉楼,原意有抵御强盗入侵村子,居高作防御之意。另外,走访当地的老人,我们还意外地得到一段关于碉楼抗击日寇的记载:1944年8月的一个清晨,天色未明,日寇数十人因不明道路,从百洲涌方向潜进马圩,准备实施“大扫荡”。驻守马圩的游击队员在碉楼上远远发现了这一伙日寇,立即鸣枪示警,并指挥群众往桥拱方向撤离。日寇不明道路,又天色未明,听到寥落的枪声,不敢深入重地,掉头回县城了。

德华楼共3层,正面对着马家塘,因为四野平旷,登楼确实可以登高望远。眺望百洲涌方向,很远处皆能望得清楚,难怪当时清晨都能够看到日寇的来侵,从而减免了马圩人民的一场灾难啦!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德庆西江潮,版权属原创作者,若有侵犯,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如未标明来源,敬请谅解!

看德庆新闻,街坊爆料,便民资讯

▼▼

马关这两个文物要升级了!马关茅坪国门和碉楼入选第8批云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近日,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公示了第八批云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马关县“茅坪国门”入选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广南县“广南文庙”和马关县“马关碉楼”入选“古建筑”,成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下面我们来看看

他们长什么样

马关茅坪国门

位于马关县都龙镇茅坪村委会南面1000米处。始建于民国三十一年(1942 年) ,2017年9月修缮。为城墙式建筑,东西走向,占地面积83.5平方米。整体建筑用青石、白灰、石沙垒筑。残墙上设12个瞭望射击孔。墙体中部设一由北向南通道,顶部成弧形。南面的门头上从左至右横书阴刻“大中华民国”,左右两边均刻直行书阴刻小字。左为“大中华民国三十一年国庆纪念日立”,右为“黄远塘题”。当地老百姓俗称“国门”。

茅坪国门为确立中越界线提供了可靠的历史依据,为最终确定中越两国边界作出了历史性贡献。茅坪国门是中越边境云南段唯一的标志性历史遗存建筑,是中越国境边界线的铁证。

马关碉楼

马关碉楼包括石丫口、龙半坡碉楼。两碉楼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2016年5月修缮。石丫口碉楼位于马关县城东南面的石丫口村西北面两山峰凹部,占地面积108.16平方米。座南朝北,北面设门,碉楼平面星正方形,两层建筑,碉楼边长10.4米,通高5.7米,墙厚1.34米,墙体四周设55个嘹望射击孔。碉楼墙身均用石条、石灰、河沙、粘土夯筑而成,室内面积50.16平方米。龙半坡碉楼位于马关县马白镇东南面约3000米的塘子边村龙半坡独山顶上。海拔高程1601米,占地面积84平方米,坐西南朝东北,东北设门一道,墙身用石条、石灰、河沙、粘土混筑而成。碉楼平面呈长方形,两层建筑,碉楼长10米,宽8.4米,残高5.4米,墙厚1.5米。墙体四周设38个瞭望射击孔,室内面积39.6平方米。

马关县与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山水相连,这里是中越边境线的一个要塞和通往内地的重要关卡。为加强边境守护,防范外敌入侵,清政府派官员田蓝廷于马白关征调乡民千余人在两个山头上修筑。

马关碉楼是中法战争的历史产物,地势险要,建造严谨,设计科学。它展示了祖国边关抗法斗争的历史,记录了边关岁月的交替,让人们在追溯历史中读懂边关的沧桑变化,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广南文庙

广南文庙是莲郡古城原有的古建筑群中保存较完整的一处,位于莲城镇南街后,现为广南县第一中学校址。文庙背倚古城制高点,坐北朝南,中轴与莲花圈内三台坡上的迤南第一高塔文笔塔遥相呼应。1985年5月,广南文庙被列为州级文物保护单位。

该庙宇建筑群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雍正五年(1727年)、乾隆六年(1741年)增建,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道光六年(1826年)重修。全庙占地约9000平方米,地势高敞,由前往后依次增高,分五进院落,殿宇宏伟,是莲城最大的庙宇。以大成殿为主体,殿前两侧有东、西二庑。中有大成门过厅,大成门前右设祭器室、乡贤祠,左为官厅、民宦祠;中有棂星门石坊,前有泮池(俗称月牙塘)。左右各建有东、西礼门,门外右旁竖一块“文武官员在此下马”长条石碑。最南面砌筑一堵青砖照壁,上镶嵌气势磅礴的“太和元气”石刻楷书,每字一石。大成殿后有崇圣祠,右侧有明伦堂、莲峰书院、节孝祠等众多殿宇。大成殿、大成门、泮池,现仍保存完好,棂星门石坊仍巍然屹立。其他古建筑已被拆毁或改建重修。(来源: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文山日报、文山新闻网)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112050.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