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许村客馆

许村客馆位于婺源县许村镇许村,时代为清。许村客馆被公布为上饶市文物保护单位,许村客馆,许村客馆简介,许村客馆-上饶市婺源县许村客馆旅游指南

聊城市乡村记忆博物馆元旦试迎客

许村客馆

记者 赵迪

12月30日,古城区清远门下“聊城市乡村记忆博物馆”的金色牌匾分外庄严醒目。再过一天,这座承载鲁西人乡村记忆的博物馆将面向市民和游客免费开放。

展品

百余老物件涵盖衣食住行

据介绍,乡村记忆博物馆前身是聊城市民俗博物馆,原馆坐落于光岳楼,于2003年开馆。

2015年,聊城市古城保护与改造指挥部与市文广新局合作,共同筹建乡村记忆博物馆。2015年9月,聊城市乡村记忆博物馆正式列入国有博物馆序列。

步入乡村记忆博物馆展厅,工作人员进行开馆前最后的筹备和布置。据了解,乡村记忆博物馆一期展厅已筹备完毕。一百余件老物件,按照传统农业生产、传统服饰、乡村交通运输、乡村生活用具、乡村民间艺术等门类依次呈现,涵盖居民衣食住行。

在传统农业生产展区,摆放着一尊1987年出土于东昌府区道口铺的土地神石刻。“中华民族是一个传统的农耕民族,土地为人类提供了生活场所,土地生长的万物为人类提供丰富的食物,因此人们对土地充满感激和崇敬之情,造就出本民族特有的神——土地神。过去,鲁西乡村土地庙比比皆是。”聊城光岳楼管理处主任、乡村记忆博物馆馆长魏聊介绍。按照农业生产的先后顺序,农业生产展区先后摆放着耕地、犁地、播种、浇地、收割及脱壳所用的农用工具。“农耕文化在中国延续了上千年,不过,这一两千年之间,农用工具几乎没有太大变化。”魏聊说。

传统服饰展区摆放着老式织布机、鲁西传统的鲁锦、刺绣以及旧时男子佩戴的瓜皮帽等配饰。“这件绣品上刺有‘破私立公’字样,由此推断是“文革”期间的绣品。可见文革时期,刺绣在农村老百姓之间还比较盛行。”

乡村交通运输工具在整个展厅中占据较大的位置,展区依次摆放着载人的马车、运送粮食的独轮车、牛车及四轮车。难得一见的是,交通运输工具展区展示了大量在会通河沿岸收集来的船锚,显示了聊城运河沿岸漕运的发达。

乡村民间艺术展区则是剪纸、版画、葫芦、泥塑等聊城民间传统的艺术品。

内涵

木匾传承“忠厚”基因

魏聊介绍,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在城市甚至广大农村,这些老物件已经越来越少甚至难觅影踪,但这些延续了上千年农耕生活的老物件承载着特有的乡村记忆和文化传承。2014年,由省委宣传部、省文物局等9部门联合开展的“乡村记忆”工程正式启动。“乡村记忆工程”是“记得住乡愁”、“留得住乡情”的载体工程。山东省将投资建成20个民俗生态博物馆、乡村社区博物馆,以加强对古建筑、古民居以及乡土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这也为聊城筹建乡村记忆博物馆提供了契机。

在聊城乡村记忆博物馆一期展厅入口处,一块刻有“忠厚传家”的木匾格外显眼。馆长魏聊介绍,这块木匾是清代嘉庆年间的老物件,旧时一般挂在宗祠或正堂之上,作为许多家族的祖训。“在农耕时代,人类美好的品德有很多,但是我们鲁西人更看重的是‘忠厚’,忠厚是鲁西人对传统文化儒教‘仁’的朴素解读,‘忠厚传家’四字可以说是整个乡村记忆核心价值的一部分。”

与这块木匾相对的,是一栋造型精致古朴的鲁西民居复原。“门前这对上马石雕刻华丽,是聊城的名门望族——崔家的遗物。崔氏家族位于楼东大街路北,原东昌府区区政府西侧,著名电影演员崔巍就是崔氏家族后裔。”魏聊说,“门的正上方有一葫芦形的洞,是专门为家燕预留的通道。燕子是吉祥之物,所以鲁西的居民都喜欢燕子居住在自己的家里,葫芦又是‘福禄’的谐音,所以,乡村民间就是留个燕子孔也是十分讲究的。”

据介绍,鲁西民居一般都是正堂三间,中间一间俗称“堂屋”,相当于现在的客厅,一般都陈设八仙桌、太师椅和条机三大件。“左手间是供奉祖先的地方,供桌上摆放的俗称‘五大件’;右手间是卧室,陈列的这件架子床,是比较富裕的家庭才会有的。”魏聊说。

历程

十余年收集四千老物件

这些老物件征集工作的背后是大量心血的付出。

“聊城民俗博物馆2003年建馆,但老物件的征集工作在2002年就开始了,至今共收集老物件4000多件。现在乡村记忆博物馆展出的一百多件展品,就是从中选出的能够反映鲁西农耕文化的老物件。”魏聊介绍说。

从2002年至今,魏聊和他的同事们几乎跑遍了聊城各县市区的农村大集和古玩市场。

“有的村民得知收集老物件是为了建博物馆,让民俗文化传承下去,非常乐意拿出家里的老物件。还有不少聊城文化人士捐献出以前收藏的物品。”魏聊说。

令魏聊赶到可惜的是,老物件破坏和消失的速度也非常快。“这辆载人的马车可以说非常珍贵,是过去富贵人家出门使用的,国内能够保存如此完好的非常少见。”魏聊告诉记者,这辆马车的车身和车轮其实是在两个不同的地方发现的,拼成了一个。“车身最早在李海务发现,但没有车轮。不久之后,老物件征集人员又在临清发现了一套马车的车轮。经过对比老照片,车轮刚好和车身是一套,由此才有了这套完整的马车。”

魏聊还有一个遗憾,那就是征集到的许多老物件,即使是有农村生活经历的中年人也已经叫不出名字、说不出用途了。在乡村记忆博物馆内有一个专门的展柜,陈列着几件稀罕的农用工具,专门让前来参观的市民猜测用途。“这件农用工具是在农村大集上购买来的,连卖货的老人也说不出它的用途了,至今它到底怎么用还是一个谜。”魏聊说。

进展

筹建乡音记忆厅 寻找聊城话发音人

记者了解到,随着乡村记忆博物馆一期工程的开放,二期乡音记忆厅也将步入建设正规。“乡村记忆的涵盖内容非常广泛,有形记忆包括能够反映农耕时代劳动生产生活的实物,无形记忆包括语言、技艺、文化、宗教、道德等范畴。乡音记忆厅打算征集聊城各县市区的特色方言音频视频资料。”魏聊说。

经过对聊城乡音保护工作的考察,魏聊认为,作为乡村记忆的聊城乡音不仅要发音地道,也要在内容方面融入当地文化特色。比如说,让阳谷方言发音人讲述武松打虎的故事,让临清方言发音人讲述临清胡同文化、临清八大碗,让高唐发音人讲述高唐老豆腐的制作过程。这样,乡音通过当地特色展示出来,将具备更大的价值。

乡音记忆厅聊城话乡音发言人的征集工作即将开展,现面向全市征集聊城话发音人,如果您能讲一口地道的家乡话,并且对家乡某种特色文化、风俗熟悉,可以通过本报争当发音人,您的声音或许会因此永久留在乡村记忆博物馆之中,成为乡音记忆传承。

另外,由于各种原因,很多承载乡村记忆的老物件依然散落在乡村,你眼中即将淘汰的老物件,或许就是乡村记忆博物馆中所需要的。乡村记忆博物馆继续面向社会征集能够反映农耕时代劳动生产生活的老物件,可以是服饰、生活用品、农用工具以及各类艺术品。(聊城新闻网)

请关注:

分享到:

相关阅读

广东清远这古村制作“地标”美食,媲美“沙河粉”,许多游客不知

如果你是爱生活、爱旅行、爱摄影、爱美食,那跟珊珊三丫头一起出发吧!

广东清远连州,位于粤湘桂三省交界位置,北靠湖南省宜章、江华等县;西部与连南、连山两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及广西贺州相接;东部毗邻韶关;南临珠三角。连州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自古是中原入粤的三大官道之一,是兵家必争之地。在2000多年来,络绎不绝的车马人途经贯通南北的秦汉古道,让中原文化、荆楚文化、岭南文化在连州这块土地融合一起。正因为是这样,在清远连州的乡间,有不少藏在深闺不为大众所知道的千年古村落。因为喜欢古村落,珊珊三丫头再次来到连州旅行,在这里寻那些藏深藏闺中的古村落,今天,带大家走进清远连州的千年古村:沙坊村。

逗留在连州的好几个清晨,珊珊三丫头来到连州人光顾的那些街头巷尾的早餐店内,吃到当地一种“地标”美味沙坊粉。这种粉其实是米粉的一种,名字是因为这种粉最初由连州的沙坊村制作出来的而被命名。每天清晨,珊珊三丫头换着吃法来品尝沙坊粉,例如上汤沙坊粉、炒沙坊粉、酸豆角蒸沙坊粉……等等。这天,珊珊三丫头在吃“沙坊粉”的时候,忽然在想:沙坊村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地方?沙坊粉最初是怎么制作出来呢?有什么秘诀可以做出这么好吃的粉呢?为什么其他地方不能做沙坊粉?因为这许多的疑问,身在连州的珊珊三丫头,决定前往连州的“沙坊村”探访。

沙坊村距离连州市区大约有14公里,从市区开车进入村子大约花费30分钟左右。当车开到一条河流的桥头时,珊珊三丫头看到一个大大的牌子写着“沙坊村”几个字。牌子旁边是一条乡村公路延伸进村,公路两旁种着银杏树,在远处连绵山脉和近处河流的映衬下,银杏树虽然很小,但金黄色的叶子让人感觉到一种韵味。让我忍不住想在乡村公路上走走,于是决定沿着大龙河徒步走进村子,既可以欣赏银杏,又可以感受乡村风光,还能呼吸清新的空气。

珊珊三丫头进入村子后,最先来到了村里的“五代楚水部石公祠”。在祠堂正中看到拉起了一个横幅,上面写着“热烈祝贺五代楚水部员外郎文德公36代孙文娣考上吉林大学博士研究生”,字里行间,感觉这是一个重视教育的村子。据说,沙坊村重教的传统源自开村始祖石文德(公元904—990年),五代十国时期,中原地区战火纷飞,祖籍甘肃武威的石文德为了躲避战乱,在28岁时由荆楚古道南下至石角垌,先是居住在平合乡(今天西岸榕树坪),后来他来到沙坊村,被这里连绵山脉和河水吸引,就在这里开村立业,并命名为“沙坊村”,村子延续至今超过了千年。相传石文德立村后,把辛勤开垦的部分良田收入作为支付后辈考秀才、举人的补助,并将之列入族规,严嘱子孙后人要严加遵行。石文德曾官拜为水部员外郎,所以曾受赐“儒林坊”,今天,珊珊三丫头走在沙坊村内古老的村巷门楼上,仍可以看到“儒林锡里”的字样。

绕过“五代楚水部石公祠”,珊珊三丫头在靠近路边的乡村建筑的墙体上,看到许多描述了沙坊粉的历史和制作过程的涂鸦。在这些建筑下,我曾与村民闲聊,已经没有人能说出沙坊粉具体是哪一年开始制作出来的,但许多年长的村民会提到孩童时帮家长一起制作沙坊粉的经历,都提到这是祖宗传下来的手艺,交谈中,感觉出村民对沙坊粉充满了感情。

珊珊三丫头继续在村中闲逛,此时,已是艳阳高照的午后。来到在村子池塘边,珊珊三丫头发现在空地上摆了不少竹制簸箕,上面有大片白色粉皮挨着摆放在一起,场面让人感觉非常的壮观。在这里,我遇到了正在晒粉皮的的石叔叔。石叔叔是沙坊村中少数仍在坚持全手工制作沙坊粉的村民。石叔叔告诉我,沙坊粉是用以大龙河水源的山泉水制作,选用优质的大米,再配合纯手工手法制作而成。制作沙坊粉要经过“六道”严格的工序:分别是选米、浸泡、水蒸、日晒、软化、刀切,具体操作时是先把当地的大米浸泡软,然后打成浆,接着像蒸肠粉一样把生浆蒸煮成一张张“米皮”,再拿到空旷的地方晾晒,把“米皮”晒干后,再用热水重新把粉烫软,最后把“米皮”叠加压平,用刀把粉切成细丝,最后又再晒干后包装好,沙坊粉才算完成了,每一步骤都不能马虎。

在与石叔叔交流的过程中,珊珊三丫头想到多次品尝沙坊粉的感觉,沙坊粉的美味完全可以媲美广州的“沙河粉”,沙坊粉的外表是洁白的,入口爽滑香糯,一咬即断却又会不黏牙,进入口腔后能感到一股浓浓的米香味,让人吃了还想吃。在连州,沙坊粉是连州当地人早餐中不可缺的一道主食,是一道“地标”美食,现在已经成功入选了第七批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只是不知为何,沙坊粉的名气一直不及“广州沙河粉”,并且许多外地游客都不知道沙坊粉。我把这个问题请教了石叔叔,他并没有给出标准答案,但我们整个闲聊过程中,珊珊三丫头感受有几个重要的原因制约着沙坊粉的名气扩大:

第一、 天气因素:沙坊粉是需要依靠太阳和自然通风晒干,如果是遇到阴雨天就不能制作了,一年之中大概只有200天左右的时间能生产,这个极大的制约了沙坊粉的产量。

第二、 人手因素:手工制作的沙坊粉,需要三蒸三晒,操作非常需要耗时耗力,现在村里许多年轻人都已放弃这门手艺,仍在坚持制作的,都是老一辈的村民。而使用机器制作的粉始终比不上手工粉的味道。

第三、 水源因素:沙坊粉味道很受水源的影响,正宗沙纺粉是用经过子的大龙河水源处的水制作的。离开了沙坊村,没有了这里的水源,即使是同一个师傅,味道也不一样了。水源对量产选址也产生了影响。

这样的苛刻生产要求,大大的制约了沙坊粉的产量,让沙坊粉在规模和产量上,都不能与广州沙河粉相比,再加上沙坊粉独特品质,连州本人都爱吃这种粉,在本地都不用发愁销量,近年虽然有供应部分珠三角地区,始终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以至于许多人都不知道沙坊粉,也许,这就是沙坊粉名气远不及广州沙河粉的缘故了。

在珊珊三丫头逗留在石叔叔的沙坊粉作坊时,见到村民闲来无事,都会来沙坊村作坊走走看看,拉拉家常,有些人还会帮忙一下,这让珊珊三丫头感受到这个古村充满浓浓的邻里情谊,而眼前雪白的沙坊粉,把这份情谊的继续延续。在已经规模化和机械化操作的今天,看着仍然坚持传统手工制作沙坊粉的的石叔叔和他的伙伴们,珊珊三丫头不禁打心眼佩服,也是因为有他们这代人的坚持,才让沙坊粉的传统手艺得以传承,让我们有机会品尝到“沙坊粉”最原始的味道。

“交20元参观费”才能进石牌抗战纪念馆 景区回应:村民蒙骗游客

10月1日,珠海的吴先生等多名游客在石牌要塞旅游区内参观石牌抗战纪念馆时,遭不明身份男子阻拦,该男子声称,“要进去参观,要么交20元门票费用,要么租一套老式军装”,除吴先生掏钱租赁衣物得以进入纪念馆外,其他游客均被“请”出景区。记者随即与景区管理单位取得联系,经核实,石牌抗日纪念馆为免费景点,不存在收费或强行租赁服装的规定。由于景区管理单位未能及时制止这一乱收费行为,引发游客不满,此事经媒体报道后受到社会广泛关注。

景区管理单位宜昌三峡环坝旅游发展集团3日晚间回应,石牌抗战纪念馆对游客免费开放,是景区附近村民趁纪念馆管理松懈之际,对游客进行蒙骗,目前已对其进行教育和惩戒。

10月3日晚间,景区管理单位宜昌三峡环坝旅游发展集团回应称,石牌抗战纪念馆对游客免费开放,十一黄金周期间,为应对游客量暴增,景区将全部管理人员调到一线关键节点,纪念馆改为无讲解员的自由参观模式。景区附近村庄一徐姓村民趁纪念馆管理松懈之际,对游客进行蒙骗,以“不出20元服装租赁费,不准入馆参观”为由,意图因此获利。查明情况后,公司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制止,并对其进行批评教育,禁止其再在景区内摆摊对游客租赁服装。据新华社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111977.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