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井冈山红军被服厂旧址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来到了井冈山区,并决定在此建立革命根据地,开展工农武装割据,创造罗霄山脉中段红色政权。这时已近寒冬,然而,军中的物资却非常紧缺,每人每天只有五分钱的伙食费也时常难以为继。许多士兵只有两层单衣,生活十分艰苦,给养问题成为当时迫切而又严重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毛泽东便指示余贲民负责,将上山后打土豪得来的少量布匹,聘请宁冈当地的一些裁缝师傅,在茅坪乡的坝上、牛亚陂、马源坑等地开始着手进行被服军需生产。

井冈山红军被服厂旧址

1928年1月,工农革命军攻下了遂川城,在大汾缴获了敌人几百担白布,这使当时部队冬季被服问题有了着落。为了使这些布匹尽快制成军衣,在茅坪乡桃寮村正式创办了被服厂。

桃寮,位于黄洋界下,离茅坪约十里许,这里地处偏僻,又有一幢较宽畅的生产用房———张家祠,从此,被服厂的牌子挂在张家祠,成为工农革命军被服生产的基地。

毛泽东非常关心被服生产这项工作,亲手为被服厂写了招牌。为了使被服生产更好地为部队服务,被服厂除余贲民、杨立三、范树德负责外,还任命了林善宾担任厂长,具体管理被服厂的工作。

被服厂在桃寮成立后,缝制员工扩大到40多人,他们把缴获来的白布,用自制的颜料,染成灰布。生产项目也由单衣、帽子、盛米袋、绑腿、-袋,扩大为生产棉衣。

1928年5月间,红四军一举攻克永新县城,不但扩展了根据地范围,同时也缴获了敌人大量军用物资,除0-弹药外,还有许多布匹、棉衣,还有6部缝纫机。在这大好形势下,被服厂的工作条件大为改观,人员增至130多人,全厂分为13个组。更可喜的是,由以往的手工缝纫,发展到机器操作,并从前方调来几名会用缝纫机的战士,充实到被服厂,从而进入了大规模生产。

为了保证被服生产的需要,被服厂除加强对员工们的政治思想教育外,还在工人中建立了党组织,发展一些优秀分子入党。同时,采取了一套定额生产的方法,即每制一套衣服付给65个铜板的报酬,充分地调动了工人的生产积极性,有力地推动了生产进度。

1928年8月间,由于湖南省委错误地估计了敌我形势,强令红军开往湘南,致使造成了边界和红军的“八月失败”。为了避免损失,被服厂搬至茨坪李家祠继续生产。1929年1月,红军在--湘南两省敌人的第三次“会剿”中失利,被服厂只好解散隐藏。

被服厂的建立,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和扩大,起了重要作用。当时若不因时就势地开办被服厂,红军将士们要安全地度过两个冬天,是难以想象的。同时,被服厂的开办,亦为我军后来的军需产业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成为艰苦创业的典范。

重要机构旧址之中央红军兵工厂旧址

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子长县栾家坪乡十里铺村。

1935年11月,中央机关进驻瓦窑堡后,在原西北红军兵工厂的基础上组建中央红军兵工厂。厂长郝希英,政委周鉴祥,党支部书记赵俊。厂址设在瓦窑堡城西十里铺(今属子长县栾家坪乡)。兵工厂下设翻砂、烘炉、机械、木工、制图、子弹、完成等生产部门。生产项目有枪械修理、复装子弹、制造手榴弹等。

1936年1月,为配合红军东征,兵工厂迁至永坪镇(今属延川)。5月下旬,以配合红军西征,兵工厂又迁至刘河湾(今吴旗县)。1937年1月,迁至延安城东柳树店。

中央红军兵工厂旧址位于子长县栾家坪乡十里铺村,坐北向南,四合院布局,院内有南北相向2排旧石窑,每排窑洞各6孔。窑洞均进深8米,宽3.2米,高4米。院子南北宽22米,东西长36米,整个院落占地面积420平方米。

井冈山--茅坪革命旧址

韶山连井冈 湘赣今更红|红色印记:红军史上最年轻军长寻淮洲故居

编者按:湖南是“革命摇篮,伟人故里”,有着深厚而独特的红色文化资源。如今,这个承载历史荣光的红色文化资源大省,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全面贯彻落实“三高四新”战略要求,永葆初心、永担使命,拿出建设现代化新湖南的勇气,再次开启自己的蝶变之旅。

寻淮洲故居。

红网时刻记者 张兴诚 浏阳报道

在湖南浏阳社港镇东南方,周洛景区附近,有个占地面积9平方公里的村庄——淮洲村,这就是红军史上最年轻的军长寻淮洲烈士的故乡。

寻淮洲,1912年生,1927年初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9月,随浏阳工农义勇队参加秋收起义,并随起义部队进军井冈山,参加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和反“会剿”作战。1928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9年春随红4军转战赣南、闽西。先后任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排长、连长,红1军团第12军34师营长、团长。

1930年11月,寻淮洲率红34师第100团参加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一次反“围剿”作战,因为指挥果断,作战有功,被任命为红12军第35师师长。随后,他率部参加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第二、三次反“围剿”作战,屡建战功。1932年3月任红1军团第15军45师师长,12月任红21军军长。

1933年,在第四次反“围剿”作战中,寻淮洲率部牵制国民党军几个师的兵力,保证了红一方面军主力取得黄陂、东陂两个战役的胜利,荣获中央军委特别嘉奖。黄陂战斗中,他率红21军插入敌后,切断国民党军第52师退路,为全歼该师创造了条件。

同年7月,红21军与红7军改编为红3军团第5师,他任师长。根据党中央指示,红3军团4师、5师和红5军团34师组成东方军,执行收复闽西连城、新泉苏区和开辟闽北新苏区的任务。他率红5师从江西广昌头陂地区出发,向福建进军,入闽作战几个月,连战告捷。

1933年10月,寻淮洲被任命为红7军团军团长。率部参加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作战。1934年1月,被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

1934年7月,红7军团奉命组成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寻淮洲任军团长兼抗日先遣队总指挥。在4个月时间里,他指挥部队转战闽浙皖赣边几十个县,行程3200多里,牵制了大量国民党军,击退其无数次的围追堵截,有力地策应了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

1934年11月,寻淮洲率部进入闽浙赣苏区,与方志敏领导的红10军合编为红10军团,任第19师师长,奉令先行出击浙皖边,继续率部英勇作战,连连取胜。12月14日,在安徽太平县谭家桥战斗中,他指挥部队同数倍于己之敌展开激战,不幸腹部中弹,壮烈牺牲,年仅22岁。

1938年5月,陈毅率部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途经茂林镇时,为寻淮洲重建了坟墓,并为他亲笔撰写了墓志铭:“寻淮洲同志是红军青年将校,以游击战斗著称,毕生为革命利益、民族利益牺牲到底,足为抗日战士之楷模”。

2009年9月14日,被评为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双百英模”之一。

寻淮洲故居位于社港镇淮洲村黄狮塘组,始建于清道光年间,坐北朝南,土木结构。故居是三合院形式的普通民居建筑,主体建筑面阔五间,夯土墙,悬山顶,覆小青瓦,东侧设横屋(四间)一栋,西侧建有厨房、牛栏、猪圈、灰屋等,为湖南浏北地区普通民居建筑。

寻淮洲烈士生平事迹陈列室。

为缅怀英烈,2013年投入100余万元进行了规划、修缮设计、周边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按原貌复原建设了故居4间,陈列室5间,修通了村道至故居的1000米硬化水泥路,新建了故居停车场,完善了周边配套设施。故居目前建筑面积约700平方米,展线长度3000米。

故居是寻淮洲追求革命理想、走上革命道路的起点,是他一生追求革命理想的历史见证和载体,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纪念价值。2011年1月,寻淮洲故居被公布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并于2013年正式对外开放。

故居陈列实物62件、图片62幅,生动地还原了寻淮洲烈士短暂而辉煌的一生。一张张照片、一个个实物,能让人从中感悟到革命先烈们不畏牺牲、奋勇杀敌的革命精神,经历一次深刻的心灵洗礼。

来源:红网

作者:张兴诚

编辑:杨雁霞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ontent/2021/01/19/8903295.html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111589.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