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黄泥头窑址

黄泥头古窑遗址位于景德镇市以东黄泥头村匣钵墩自然村之南,黄泥头小学北侧,南距景婺公路280米。1983年5月公布为景德镇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遗址由东、西两大堆积包组成,东西长148米,南北宽90米,约1.3万平方米。西面堆积包以青釉瓷、白釉瓷及其支钉、垫柱等装烧窑具为主。其青瓷为灰胎,质地坚硬,胎釉结合紧密,釉色莹润,酷似越窑“秘色瓷”;白瓷胎白南细,透光度好,瓷化程度相当高,釉色纯正润泽。

东面堆积包以青白瓷及其匣钵、垫瓶、垫圈等装烧窑具为主,器型有花口碗、唇口碗、浅盘、注子等。

黄泥头窑址

700多年的古窑址!“成都琉璃厂”有来头…

号外!

号外!

成都又一重大考古成果发布↓↓

为保证疫情期间城市建设有序推进,成都川剧艺术中心改扩建项目考古工地、地铁TOD川师段、西御河段等10个重点文物发掘项目也已经复工,3月11日,已经复工的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外宣布近期刚发掘完毕的一项重大考古成果——琉璃厂五代至宋元时期瓷窑遗址。

窑址发掘区全景影像

琉璃厂窑址

位于锦江区柳江街道琉璃村6组、包江桥村1组,该地点东临琉璃路(老成仁公路),西临沙河支流——洗瓦堰河,南临南三环路三段,中心地理坐标北纬3035'51.21",东经10405'31.35",平均海拔约492米。

发现延续700多年的古窑址

琉璃厂窑,又称“琉璃场窑”“华阳窑”,始烧于五代,延续至明代,历时700余年,是成都平原著名的古瓷窑场之一。老成都人耳熟能详的成都东郊琉璃场,就是这儿。

该窑 早在于20世纪30年代已引发学术界关注,原华西大学博物馆馆长、美国学者David Crockett Graham(葛维汉)在1933年对其开展过短期试掘。1942至1943年,原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四川省博物馆等单位联合发掘了成都老西门外的前蜀王建墓(光天元年,918年),冯汉骥先生在正式报告中将墓内出土的青瓷碗、盆、四系罐判定为琉璃厂窑制品,其烧造历史首次被提早到五代时期。

1955年,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工作组在成都市郊东南的胜利乡一带清理明墓时,对窑址做了初步的调查和勘测,当时测量窑址占地面积约340亩,大小窑包共计21处。

而正式对该窑址的发掘,始于2018年5月。为配合成都市土地储备中心的用地需要,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自那时起对琉璃厂窑址开展了考古勘探和发掘,直至2020年3月。 发掘面积近3000平方米,清理出土窑炉、作坊建筑、水池、水井、挡墙、墓葬、灰坑等,以及瓷器、陶器、建筑材料、窑具等大量标本。

整个工地分作I、II两个发掘区,其中第II区的地层堆积保存较好,可分为3层:

第1层为现代渣土层,多为建筑垃圾

第2层为清代地层,第3层为南宋晚期至元代地层

第3层以下为五代至两宋时期的窑炉和作坊建筑

窑炉3座

窑炉3座,编号Y1、Y2和Y3,均为斜坡式龙窑,以Y2和Y3的保存情况较好。

二 号窑炉(Y2)——由东南向西北拍摄

Y2的年代约在五代至北宋早期,平面呈狭窄的长条形,方向132度,揭露长度22.3米,坡度18至21度,窑床内宽2.25米,内部残深0.52米,窑顶为拱券结构,残存21段,使用耐火砖和窑具等材料纵联砌筑,大多已坍塌。窑床内外尚留有许多未及取出的瓷器成品,可辨碗、盘、盏、注壶、盘口罐等。窑床垫土厚0.4米,分作两层,上层为青灰色沙土,下层为红色烧土堆积。

Y3的年代约在北宋末至南宋早中期,平面亦呈狭窄的长条形,前窄后略宽,方向119度,揭露长度29.1米,坡度17至25度,窑床内宽1.7至3.2米,窑顶为拱券结构,使用耐火砖和窑具等材料纵联砌筑,坍塌毁坏严重。

作坊建筑11座

作坊建筑11座,编号F1-F11。以F4的保存情况较好,年代约在南宋早中期,平面呈长方形,大体呈南北座向,长14.75米,宽8.1米,房屋四面墙体均已不存,墙基使用窑具和残砖砌筑,柱础使用红砂岩打制的石板,屋内活动面主要为泥土和碎瓷瓦砾混杂的垫层,局部铺设河卵石。

作坊建筑区j

房屋内偏南部有一段宽约0.4米的墙基,将整座建筑分作南、北两部分。北墙外残存2口陶缸(瓮),嵌于地表下。

水井2座

水井2座,编号J1、J2。

南宋至元代水井(J1)

其中 J1为南宋至元代的土圹式砖井,土圹和井台部分略呈方形,井圈为八角形,直径1.4-1.8米,揭露深度4.7米,出于安全考虑而未清理至底。

墓葬2座

墓葬2座,编号M1和M2。M1为小型石板墓,年代为明代; M2为三室并列的砖室火葬墓,年代在北宋末至南宋早期,各室分别仅随葬瓷盏1件,其中的中室出土了北宋宣和七年(1125年)赵文地券,券文直接墨书于垫板上,依稀可辨“火穴”、“华阳县安养乡”等字样,据券文内容以及地券使用窑具的情况推测,墓主人可能为当地窑工。

窑工墓葬(M2)——由东往西拍摄

灰坑的数量较多,大小不一,平面形状不规则,几乎都位于作坊区挡墙之外,为各时期窑业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取土坑,后改作废弃瓷器的填埋坑。

出土丰富陶瓷器

宋代可能就有陶瓷商标

在发掘中获取了丰富的遗物标本,包括 瓷器、陶器、建筑材料、窑具四大类。

南宋白釉酱彩玉壶春瓶

北宋酱釉香炉

五代至北宋早期瓷器的器形普遍偏大,胎体较厚重,常见碗、盘、盏、盆、炉、盒、四系罐、盘口罐、注壶、穿带瓶、器盖等, 釉色品种以青釉、酱釉为主,器表有饰绿、酱色彩绘的做法,碗盘类器物的装烧方式流行使用支钉间隔;

器物图文文字符号

器物图文文字符号

北宋晚期至南宋瓷器的器形普遍较小,胎体变得相对轻薄,器形种类减少,常见碗、盘、盏、碟、瓶、注壶、双系罐等,釉色品种以白釉、青釉、酱釉、黑釉居多,器表有用化妆土、酱彩装饰的做法,碗盘类器物的装烧方式流行使用石英沙堆间隔, 其足底流行模印各种几何符号、文字和图案,可能代表了一定的商标、标志和款识意义,反映了当时窑户之间的相互竞争和商品经济的高度发达;

五代青釉绿彩注壶

五代青釉四系罐

元代瓷器的数量和类型都急剧减少,几乎只能见到黑釉碗,制作粗糙,胎体厚重。 陶器的数量较少,主要是低温釉陶的俑、动物模型等,均属于丧葬明器。建筑材料有瓦当、滴水、筒瓦等,窑具可辨垫板、垫圈、支钉、支柱、火照等,匣钵极少见。

南宋兽面纹瓦当

关于琉璃厂窑的文献史料十分匮乏。

北宋《元丰九域志成都府路》“华阳县”条下提及有“均(垍)窑”

南宋《成都文类》卷五引何麒诗记有“垍窑镇税官”,有学者考证“均(垍)窑”即是琉璃厂窑在两宋时期的称谓

此外,1955年在成都外西瘟祖庙附近清理了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蜀藩太监丁祥墓,据墓志铭载:“(丁祥)至正德初,侍于今上,尤重其能,屡命于琉璃厂董督陶冶”,可知该窑至明代仍在生产,并为蜀藩机构所控制。

此次考古发掘成果丰硕,进一步揭示和掌握了成都琉璃厂窑的历史沿革、产品面貌、制作工艺、生产性质等文化内涵,为今后促进和加强对该窑的考古学、美术学、陶瓷工艺学等方面的研究,并开展相应的文物保护及展示利用工作,提供了可考的科学依据和珍贵的一手资料。

综合 成都文旅、红星新闻等

编辑 罗梦丹

浙江黄岩沙埠窑遗址考古发掘获重要收获

本报讯(记者陆健、严红枫)浙江省台州市 黄岩区政府新闻办近日宣布,黄岩沙埠窑遗址考古发掘获重要收获。经专家考证,竹家岭窑址和凤凰山窑址窑炉区域内均揭露出规模庞大的龙窑窑炉,其中竹家岭窑址窑炉遗迹为浙江地区目前已发掘的两宋时期保存最为完好、结构最为清晰的窑炉遗迹。

沙埠青瓷窑址,位于黄岩区沙埠、高桥之间的三角地带,在约四平方公里范围的山地和平原接壤的低冈、山坡上,分布着竺家岭、凤凰山、下山头、窑坦、金家、下余、瓦瓷窑7处遗址。窑址群遗物堆积丰富,窑场总面积约7万平方米。

1956年12月,沙埠青瓷窑址群被当地群众发现,1963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10月,升格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2019年和2020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黄岩区博物馆、北京大学、 故宫博物院等单位对窑址群内的竹家岭窑址和凤凰山窑址进行了主动性考古发掘。

考古发现,竹家岭窑址窑炉斜长72.32米,由窑前操作间、火门、火膛、窑室、窑门、排烟室及窑床两侧的柱础石、护墙等部位构成。竹家岭窑址和凤凰山窑址废品堆积区揭露出丰厚的地层堆积,出土了大量瓷器和窑具标本,基本构建起沙埠青瓷北宋中期至南宋早期的年代序列,为探索沙埠窑址产品结构、生产年代、窑业生产技术等方面问题提供了充分资料。

考古挖掘中,除了出土青瓷产品以外,还发现有酱釉瓷器和釉下褐彩瓷器。其中,酱釉瓷器为两宋时期浙江地区特有产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信息。

沙埠窑考古发掘工作组负责人、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馆员谢西营表示,基于考古发掘成果与收获,北宋中晚期是沙埠窑址窑业面貌最为复杂,同时也是最具学术价值的重要时期。按照文化因素分析方法来看,北宋中期沙埠窑址群的青瓷类产品可归为 越窑系,该类产品无论是从器形、纹样,还是从装烧工艺来看,均与越窑核心区(以上林湖为中心)的窑业保持一致;酱釉类产品或与同时期定窑酱釉类器物(紫定)存在某种窑业技术交流。

“北宋晚期窑业面貌发生变化,青瓷类产品装烧工艺仍延续之前的垫圈支烧方式,但是装饰技法已演变为双面刻划花(外腹折扇纹,内腹篦划纹或篦点纹),该类装饰技法为北宋晚期龙泉窑典型工艺。同时,该类装饰纹样或与耀州窑也存在着某种窑业技术方面交流。”谢西营说。

2020年11月28日,浙江省文物局在黄岩区召开了“沙埠窑遗址考古发掘专家论证会”,来自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复旦大学文博系、故宫博物院、陕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福建博物院考古研究所等高等院校和考古研究所的专家们到考古发掘现场进行考察和学术论证。专家们认为,沙埠窑址群是越窑和龙泉窑瓷业技术衔接和过渡的重要地带,是探索越窑瓷业技术南传与龙泉窑瓷业技术渊源的重要地区,同时对于探索北宋中晚期越窑、定窑、耀州窑、龙泉窑等瓷业技术交流模式与途径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据介绍,在沙埠窑考古研究的强大支撑下,黄岩区委、区政府将投资2.47亿元建设沙埠窑考古遗址公园,该园为以沙埠窑遗址为核心,以青瓷文化为内涵,集遗址景观、自然野趣景观、乡土农业景观为一体的,具有遗产保护、科学研究、教育展示、文化传承、艺术创意、旅游休闲、青瓷产业等多种功能的考古遗址公园。

你到过这里的天下黄河第一湾吗?还有长城遗址和窑洞

为看了最新一季的航拍中国山西,惦记着要去石楼的天下黄河第一湾,太原去吕梁离石的汽车票昨天在公众号上只能查到一班,关注一个“太原离石快客”的公众号,才知道太原到离石每40分钟就发一趟车。车站的人说太原就有直接到石楼的班车,可惜我们之前没查到多折腾了一下。

“天下黄河第一湾”位于山西省石楼县辛关镇,从石楼到黄河第一湾还有40多公里,每天只有上午八点一趟班车,十点从黄河第一湾返回。下午四点还有一趟去的巴士,要第二天早上六点半才返回石楼公共交通很不方便,自驾或者包车比较合适。

说起黄河第一湾很多人都会认为是位于四川省阿坝若尔盖县唐克镇,很少人了解山西境内的“天下黄河第一湾”,私家车从石楼到黄河第一湾大概也就半个小时,比我们预想的要快得多,这地方来的游客很少,今年因为疫情的影响就更少了,停车场空荡荡的,难怪班车一天只有两趟巴士。

树荫下几个当地人在聊天,今天因为赶路午饭都没顾得上吃,在唯一的小店吃了一碗抿尖,12元一大碗就尝个新鲜。抿尖是山西、陕西北方的传统面食小吃,抿尖所用的面是由豌豆和麦子磨合而成的杂面调水和成软面团。老板娘拿出一个抿尖床,把和好的面团放在密布筛孔的抿节床上用手掌抿压,面条从筛孔下出来,煮好的面条浇上浇头一碗抿尖就做好了,第一次看到这种做法觉得很新鲜。

这里的卫生条件不好,用的还是旱厕,用流动的水勤洗手在这里恐怕有点难。水缸里满满的水是挑来的,老板娘说挑水很近并不觉得辛苦,舀了半瓢水让冲着洗手,还说现在正在安装自来水管道,不久以后就能用上自来水了。

停车场旁边的小土坡上有个小小的御史殿,里面供奉着东台佛、药王、文昌帝君。小广场有个宣传画廊,贴着一些景点介绍的图片和红军东征故事的宣传画。

等太阳快要下山的时候,我们的司机兼导游带着我们走下一条长长的下坡石阶路到天下黄河第一湾景区。

奔腾澎湃的黄河在晋陕大峡谷由北向南奔涌而来,自辛关黄河大桥以南6公里处,在石楼湾画出了最美的妩媚身姿。此湾从入口到出口实现距离只有700米,黄河在这里却多走出八千米,完成了黄河上弧度最大的湾。这是整个黄河流程中空间占位最大的河湾,这是体量意义上的“天下黄河第一湾”,此处是特别弯曲的黄河河湾,弯曲度几乎呈“句号”。

天下黄河第一湾雄伟壮观而又清秀婉约,在万里黄河上独一无二,是一处极致美景,站在高处俯瞰,河湾的雄浑浩荡与优雅姿态尽收眼底。一天八小时车程奔波,终于这里没让我失望。

政府投资正在修建前往景区的公路,相信不久的将来这里的环境会大大改善,到这里来的游客也将会大大的增多,到那时这里一定不会是免费的旅游景区。

离开天下黄河第一湾景区司机带我们到附近的长城游玩,很自豪地告诉我们这个地方就算在当地都很少有人知道,他也是偶然开车路过发现的。这是一段民国时期的长城,有已经完工的红军东征的纪念雕塑。景区已经修得差不多了,路也修得很好,就是没有还游客。

因为一直惦记着看看陕北窑洞,回来的路上司机特地带我们去一个老乡家里拜访。老人指给我们看旁边的旧窑洞是以前住的,这一排的新窑洞很大只有两个老人家住。这里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村里留守的都是老人。窑洞进到里面比外面凉爽很多,果然是冬暖夏凉。

车子从任家崖出来遇到一个放牛倌赶着羊群回家,司机跟我们说:现在这么年轻的羊倌很少见到了。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111567.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