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瓷胎竹编

瓷胎竹编是以精细彩色或素色的竹丝,均匀地编贴于洁白的瓷上,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装饰价值,曾荣获1915年巴拿马国际博览会奖章。现代又有不少陶胎、漆胎、玻胎、木胎、楠竹胎、竹压胎和无胎竹编问世,为深受大众喜爱的实用工艺品。( 成都)

瓷胎竹编

《行走的书院》来听听,竹编和唢呐的故事~

眉山市青神县是苏东坡的初恋地

是什么赋予了这片浪漫之地新的生命力

走进中国竹编艺术之乡——青神

看指尖上的传承绽放异彩

感悟竹编艺人的执着和智慧

中国竹艺城

竹编艺术博物馆在竹艺城里非常引人注目,博物馆里陈列着古今中外各类精美竹编艺术品3600余件,既有实用性又有观赏价值。

竹编艺术博物馆

竹艺城的一间培训室里,一堂别开生面的竹编培训课正在进行。学员们正在编织的玫瑰花有着很好的销路,经过一周的培训,她们就可以自己回家编织,再把产品交给公司统一销售,一个月下来也会有不错的收入。

外国学员是初学者,虽然才接触竹编,但她们的兴致依然很高,学得也很认真。

竹编课堂

指尖上的艺术

中国竹编大师陈云华:“一辈子做一件事”

陈云华自幼跟着爷爷走乡串户编竹编谋生计,由此 与竹子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刻苦学习和钻研竹编的各种技巧。经过苦练,他的竹编技术越发精湛,成了青神的竹编“名匠”。

1984年,陈云华出任青神县南城乡成人教育中心校长,带领一帮人在实践中摸索、思考,找到了“农科教结合”的路子。他们依托当地丰富的竹资源和人才优势办起了竹编工艺厂,以“短、平、快”的方式开展培训,把车间延伸到农户家庭、院坝。产品由最 初的几个品种发展到535个品种,价值也上万倍地提升。

30多年来,陈云华和他的团队共创作了近1000个竹编系列新产品,以“公司加农户”的模式,带动了2000多户、5000多农民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大雅堂是丹棱文化和城市的新地标,坐落于丹棱城南笔架山。它是集唐代诗圣杜甫和北宋大书法家黄庭坚诗书艺术为一体的诗书堂。2014年,丹棱县在大雅堂博物馆建成了全省第一个专业唢呐博物馆和传习场所。

大雅堂

大雅堂里,丹棱县唢呐协会正组织会员们紧张地排练,他们即将参加第七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眉山分会场的巡演。

随着时代发展,全社会对非遗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丹棱县委、县政府也加大扶持力度,制定了唢呐艺术发展规划,培养了一批唢呐演出、创作队伍。

唢呐进校园 传统技艺后继有人

唢呐进校园

传承传统技艺

李双江,是丹棱县唐河小学的一名音乐教师。他 醉心于音乐教学,积极参与编写唢呐地方教材、培训教师,义务教授学生,希望用音乐陶冶学生的心灵。如今,丹棱几乎每所学校都有唢呐队,队员们的吹奏技巧也在不断提高,唢呐进校园让他看到了这一传统民乐的希望。

在丹棱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积极扶持下,一代代丹棱人共同守护、传承着这门古老的民间艺术。丹棱唢呐、青神竹编等民俗项目也在各大舞台悉数亮相,尽情展现着眉山非遗风情,表达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码头这个村厉害了,竹编产品远销海内外!

你是否还记得

那纹刻在岁月交织错杂的痕迹

是祖辈们温厚的手

编织出来的乡土情怀;

那些竹编不长不短

条条根根相互盘结

恰好编进我们这一段

逐渐褪色的乡土往事;

《记忆南冬》

寻找老手艺之南埔竹编

走遍南安正在播出。

主持人李建明、林楠:

码头镇南冬村有一句俗语,这个俗语是因为南冬村是由东磜、南埔、军村三个自然村组成而引申来的,三个自然村都有各自的一种绝活,东磜磨豆干、南埔劈竹篾,军村撑船只。

随着历史的迁移和变化,撑船只这项手艺已经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了,剩下东磜豆干和编竹篾的手艺。

俗语有言:“竹刀拿得起,不怕没柴米。”曾几何时,制作竹器就是个铁饭碗。因为经过手艺人的巧手改造,普通的竹子就能够演化成为各种各样的生活用品,诸如圆圆的筛子、小巧的竹篮、结实的箩筐……

传统竹编工艺在南冬村南埔自然村,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南埔村有一条溪,溪两岸种满了竹子,南埔人就地取材,这些竹子刚好成为南埔竹制品的原材料,做出来的竹编制品饱含着南埔人民辛勤劳动智慧的结晶。

南冬村组委 黄志坚:

我们这个自然村的竹制品大概有两百多年了,我们祖师爷那一代就有了,最初是销往本地的,70-90年代厦门外贸过来收购,销往美国和东南亚,那个是比较精细的竹制品,那30年算是一个鼎盛时期,家家户户都在做。

暖暖的日头下面,黄龙枝老人坐在自家门前忙活。68岁的他,已经跟竹篾谈了半个世纪的恋爱。

在南埔村,只要提起“鸡笼”两个字,村民都会带你到黄龙枝家。

别看黄龙枝已是满头银丝,但他精神矍铄,双眼炯炯有神。在他家中,摆放着十几个已经做好的竹编鸡笼,这些鸡笼上窄下宽,鸡笼底做得异常扎实。

做鸡笼最复杂、最繁琐的一道工序就是劈竹篾了。

黄龙枝一手拿刀,一手扶竹,在篾刀一进一退中,劈出不同的篾片,再根据编织的需要,把篾片剖成篾条或者篾丝。黄龙枝水平相当高。劈篾后,要开始刮篾,就是刮去每条竹篾上的毛刺边棱,有的篾条和篾丝上下宽度不一,要进行削刮,以达到所需要的标准。

一根篾,起码要在刮刀与拇指的中间,拉过四次,多年的篾匠生涯,黄龙枝的手指对篾条感悟灵敏,经过他手拉出来的篾,厚薄匀称,细腻柔软。

竹编手艺人 黄龙枝:

这就是半成品了,把这个边用细条捆起来,再弄个底就可以了。

在劈竹子的过程当中会有很多小木屑,手指伤太多了,戴手套不好做,好多细条会黏在手套上,不好操作,还有就是厚度要均匀,戴手套感觉不到。

随着时代的变迁,竹编制作日渐式微。虽说,在南埔村,如今已看不到昔日“家家户户搞竹编”的热闹景象,但是至今还有20多位老人在坚持竹编手艺。

今年63岁的黄文竹13岁时就已经跟着大人学做竹编了,眼下已有50年的历史。他编竹篮的手艺特别好,非常的细致精巧。

一条条篾丝在黄文竹手中上下翻飞,村里人都说黄文竹手艺好,主要是他编织的竹篮子精致紧密,轻巧耐用。

跟竹鸡笼不同,一担竹篮子要花费黄文竹半个月的时间,而一个竹鸡笼只需要两个小时的时间就能完成。

编制竹篮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型,篮子的造型、大小,全凭手艺人拿捏。要保证篮子的形状,篾的松紧流畅很关键。和线不同,竹子坚硬,易划伤人。编制的过程中,黄文竹并没有手套来防护,要让篮子更紧致,时不时还要拉下竹篾。

竹编手艺人 黄文竹:

我们这个镇的华侨特别多,很多人都喜欢这个篮子,也有很多人来订做,最远就是马来西亚也有人来订,像这样大的竹篮子可能一个月只能做出两个。

篾匠的苦

或许只有竹编艺人自己才能体会

他们能坦然面对艰苦的岁月

却也为看不见的未来担忧。

南埔村竹编工艺如今后继乏人

主要靠60岁以上的一批痴情老艺人支撑着

年轻人当中几乎没人肯学

出现了青黄不接的局面。

竹编走入历史,或许并不是一件坏事

毕竟它从一个侧面

说明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传统的竹编制品市场在缩小

而年轻一辈

也很难再像以前一样

把它再捡起来

而村里未来

会把传统竹编技艺向工艺品方向发展

和旅游经济结合起来。

【记者:王冬梅、侯伟平、洪铭伟、林楠】

看!宝山月浦非遗大师竹编里的大千世界

月浦竹编精品展

展览时间:1月11日-17日 9:00-17:00

展览地址:宝山区图书馆五楼展厅

( 海江路600号)

主办单位:上海市宝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竹文化与月浦竹编

竹生空野外,梢云耸百寻。竹文化源远流长,竹枝杆挺拔,修长,四季青翠,傲雪凌霜,倍受中国人民喜爱,有“梅兰竹菊”四君子之一,“梅松竹”岁寒三友之一等美称。中国古今文人墨客,嗜竹咏竹者众多。

竹编是指用竹剖劈而成的篾片或篾丝编织成各种实用品或工艺品的一种手工艺。 宝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月浦竹编,不仅具有中华竹文化普遍的美感和艺术性,还具备很大的实用价值、经济价值,更兼历史底蕴深厚。月浦镇地处上海北翼,早在明清时期,人们就用竹子编成竹篓、竹架、竹篮、斗笠等,是当地人生活不可或缺的日常用品,这给月浦竹编制作提供了天然土壤。

月浦竹编制作技艺兼具独创性、实用性和观赏性,其竹器生产一般包含三个程序:选料、劈篾、编织,看似简单,实质奥妙无穷。若要变化、创意,则需能工巧匠采用不同的编织技法、配合不同尺寸材料和色彩的搭配,都在“指尖”上完成。

以竹为笔画大千世界的匠人

中空硬朗的竹子在他的手上仿佛注入了新的生命,能变成薄如蝉翼、顺滑如绸缎的“薄纸”,能编织出各异的手工制品,他就是 月浦竹编非遗传承人——朱文瑞,拥有一手精巧的竹编技艺。

朱文瑞师从民间竹编制作工匠申家后人,现为月浦竹编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其主要作品“迷你元宝篮”“祝福匾”等被称为最具特色的月浦竹编。

朱文瑞和他的作品

随着时代的发展,竹编制品的实用性慢慢被淡化,越来越少人制作和使用。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项传统技艺,朱文瑞先生钻研创新,探索竹编制品的发展方向,从原先的粗放工具型,逐渐转变成精小美观型,使其焕发出新的艺术魅力和工艺价值。

近年来这项古老的技艺也经常深入社区、学校等,通过讲座、手工活动、展览等形式开展推广工作,吸引众多爱好者参与其中,寻找和培养年轻一辈的月浦竹编人才,组成阶梯式队伍,进一步挖掘和保护月浦竹编的文化历史底蕴,提升品牌知名度。

匠心回归,竹艺放彩

本次宝山区图书馆展出的 “月浦竹编精品展”,是由宝山区非遗保护中心精心挑选朱文瑞等月浦竹编达人们的优秀作品进行集中展示。以此让广大群众了解月浦竹编,了解宝山非遗。

部分展品

未来,月浦竹编将会有更多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与新时代相契合的“竹编”产品回归生活,融入生活。这是我们的初衷,也是新的起点。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111497.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