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程氏宗祠

程氏宗祠,祠堂名。程氏宗祠位于黄山区城区5公里的甘棠镇兴村。始建于明代,后被毁,清代后期重建,今仍保留有明代建筑风格。该祠为程灵诜的行祠。是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程氏宗祠

地理位置:黄山市甘棠镇兴村

程氏宗祠

建筑年代:1447年春

建筑风格:明代风格

孙氏宗祠二期维修工程通过省文物局验收

岳西网讯 (通讯员 汪明)1月9日下午,省文物局文保处处长杨益峰一行6人,对孙氏宗祠二期维修工程进行验收,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均到场。县文物局负责人陪同。

验收专家小组对工程进行了全面查验,就工程现状向施工、监理单位询问情况,并召开验收评议会。专家组一致同意该工程通过验收,并要求孙氏宗祠使用单位做好日常维护工作,要求县文物要加强日常监管,使这一精美祠堂得到更好地保护和利用。

程姓朋友看过来,广东云浮有个600年的程氏古村,还有乾隆年间的大宗祠

村落,是中华文明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保留着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每个人的家园故土和精神归宿。每一个姓氏,都有值得自己骄傲的荣光,在广东省云浮市的腰古镇,我们看到了一个拥有6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村民都姓村,全是著名理学宗师程颢后裔。

村里的程村长介绍,水东村始建于明朝永乐二年(即公元1404年),距今已有616年的历史,村内完整的保存着大量暗含理学思想的明清规划布局和民居建筑,据相关的资料介绍,村里共有各类古建筑588座,其中明朝的有167间(包括明徽庙1间、明朝所建的祠堂3座、明朝修建的民居163间)、清朝的有421间(包括6座祠堂,其它则是民居)。

588座古建筑物中,现存最具特色的当属明清年间建成的九座程氏祖祠,其中又以村口的程氏大宗祠最具代表,这座祠堂建于清乾隆年间,是水东村乃至云浮市最大的祖祠,占地1200平方米。整个宗祠为二进结构,高梁大柱,恢弘气势,石柱梁撑均有精雕细琢的花鸟神兽。

通过无人机的视角,我们从空中可以看到程氏大宗祠的全貌,第一进的院落中有一株苍劲挺拔、枝繁叶茂的罗汉松,据说已有近400年的树龄,曾有人欲出百万元买走,却被村里人一致否决,都说这是祖宗留下来的镇祠之宝。相传这株罗汉松还是外国引进的,乡亲们都觉得它特别珍贵,如今每逢过年过节,乡亲们敬宗祠时都会给这百年老松敬上一炷香。

在祠堂中,我们看到有“春风道貌,理学家声”、“渊源宗洛水,枝叶发桐林”、“理学文章留万古,光风霁月祝千秋”等多副楹联,而祠堂的里面,则有很多关于程氏家族的介绍。程氏家规家训主要内容是:一莫不孝不亲;二莫弃本逐末苛毁师长;三莫盗贼累耻先灵;四畏四知为人仁义;五远五刑莫犯刑戮;六行六政宽以调民;七躬事廉俭敦厚自裕;八勤习经艺文自饬;九用九思立德;十无忘好善。这十句话概括为知孝、尊师、守正、崇廉、尚法、仁政、修身、崇文、立德、行善。

程氏家规承袭其先祖的理学之道,体现崇文,于建筑、民风中蕴含着厚重的理学之气,成为理学文化在岭南的培植重地。在寿庵祠旁的明朝青砖两侧的砖墙上各刻有“一善”字样,家规古训告诫程氏后辈要常做善事好事,做到“日行一善”。水东村世代传承祖宗程颢的古训,多行义、礼、智、信的“善事”,达到至仁至圣。

在祠堂的墙上,还有很多关于村子先祖程颢及众多程氏名人的介绍,其中关于程颢(1032-1085年)的资料最详尽,他是北宋著名儒家学者,字伯淳,号明道。程氏一族最早居于安徽,而后迁于河南。至程颢嫡孙时,为避战乱又从河南迁至岭南,辗转延至程氏岭南八世的时候,于新兴江畔建村繁衍生息,即现在的水东村,至今已传至23代。

程颢、程颐兄弟(简称“二程”),受学于理学创始人周敦颐,并建立起自己的理学体系。“二程”学说以“理”或“道”作为基础,强调人性本善,提出“存天理,灭人欲”,防范个人欲望的过度膨胀,追寻维护社会、道德、政风和民风的和谐与美好。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学文化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修心正己,奉行“顺应天理”、“重义轻利”的价值观,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使命。

水江村除了程氏大宗祠之外,还有普泉祠、寿庵祠、涵济祠等8座程氏宗祠,这些建筑皆为砖木结构,而且都具有典型的徽派建筑风格。外墙两侧高出屋面的封火墙,屋顶两旁封火墙则呈月牙形向空中弯曲。屋内外用石雕、木雕、砖雕和灰塑等装饰,主要以各种神兽、民间故事、花草图案等为主要内容。

有的祠堂上的房梁上还雕刻有静止的时钟,村长介绍说,这时钟有两个,一个是祠堂修建的时间,一个是竣工的时间,虽然数百年时间过去上,看上去有些模糊,却仍然依稀可辩。

这时程氏大宗祠门前房梁上的石雕,一左一右各有一个小石兽,憨态可掬,萌态十足,又仿佛跃跃欲动,就要跳入来客的怀中,历经数百年风雨,依然十分精美,其精湛的雕塑技艺让人惊叹。

600年漫长岁月,程氏在此已繁衍了二十多代,从这里走出过不少的英才,有的还搬迁去了它处,又自成一个大家族,有的则远度重洋,去了海外开枝散叶,现在的水东村已经被住建部、文化部、财政部、列入中国首批传统村落名录,还被评为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大量的村民搬离的古村,有的去了大城市安家,有的则在边上重修了新房,现在唯有少量的老人依然在古村里坚守,或许他们觉得,这是老祖宗留下的家业,有着太多的牵挂,只有这里,才是真正的家。

这样的村子对于普通的游客看来,或许他只是一个有着厚重历史的文化名村,但对于姓程的朋友而言,或许心里会有更多的感动吧?当然,这样一座历史悠久而且保存完好的古村,无论是对于程姓的朋友,还是对于社会都是一笔厚重的财富,大家觉得呢?

广州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崔氏宗祠修缮工程开工

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北亭村的崔氏宗祠近日正式启动修缮。

据悉,崔氏宗祠修缮工程为2019年番禺区乃至全市最大规模的市级文物保护工程,该祠堂历史悠久、规模大、形制完整,三雕一塑极具有岭南传统建筑的代表性。

展现番禺古代祠堂文化

北亭崔氏宗祠位于番禺区小谷围街道北亭村渭水大街14号,该祠堂始建于清代光绪四年(1878),1997年重修,2008年重修。坐东向西,广三路深三进。总面阔30.46米,总进深52.47米,占地面积1602.58平方米。该公祠三路均为硬山顶,人字封火山墙,灰塑博古脊,碌灰筒瓦,青砖墙,花岗岩墙基。祠前有开阔地坪,立有旗杆夹石一对。大门门额镶木匾阳刻“崔氏宗祠”四字,两边有钟鼓楼、青云巷,左路青云巷石额阳刻“礼门”,右路青云巷石额阳刻“义路”。大门前一对抱鼓石。中堂梁架正中悬刻“大衍堂”木匾,上款“光绪四年戊庚岁”,下款“1997年仲春”。天井铺条形花岗岩石条,后堂设前廊,后堂衬祠天井处有一口古井。

2008年12月,广州市人民政府公布崔氏宗祠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该祠堂保存完整,对研究番禺古代祠堂文化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全面修缮历时长,历经波折

崔氏宗祠由于年久失修,如今存在安全隐患。在过去10多年里,该祠堂曾经历多次修缮,经历较为曲折。1997年和2008年都有部分修缮,2012年头门左侧山墙被车撞破,区文物办进行了抢修。2015年番禺区文物办在日常巡查中发现北亭崔氏宗祠又出现多处安全隐患,启动全面修缮计划;2016年完成勘察设计方案编制,历经三次评审会议,经省市专家严格把关;在2017年2月获广州市文物局批复同意。根据专家要求2016年-2018年进行安全监测和鉴定,并多次采取临时抢险加固措施,2018年底对头门后坡险情采取临时支撑。

2018年5月,修缮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获区发改部门同意立项批复。随后历经施工图纸审查、三次预算编制、三次财政评审对数、两次公开招标,一路艰辛,终于在2019年12月19日得以顺利开工。

打造文物保护样板工程

番禺区文物办副主任胥雪松介绍,崔氏宗祠有三大特点:历史悠久,始建于清光绪四年,跟今140多年;规模大,形制完整,广三路深三进,占地面积1600平方米;建筑水平和装饰艺术水平高,其中三雕一塑极具有岭南传统建筑的代表性。

番禺区文广旅体局局长何穗鸿表示,崔氏宗祠修缮工程是2019年番禺区乃至全市最大规模的市级文物保护工程。“崔氏宗祠全面修缮体现了国家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的不断增强,广大市民对文物保护意识的迅速提高。”何穗鸿表示,希望施工单位用“绣花精神”做好修缮施工,争创优良的文物保护样板工程。

广州市文物局三级调研员高均林表示,番禺历来是广州市各区中开展文物保护工作的佼佼者,不断探索、完善,形成了一套区成熟的文物保护工程组织管理办法,逐项流程井井有条。文物保护工程开展、完成的数量,市级文物专项资金的申请、使用,区级文物专项资金的管理、配套,均在全市名列前茅。多级的文物保护监督员队伍承上启下,管理建设成熟完备,同时积极尝试开展文物活化利用和宣传工作,得到各方认可。

番禺区文物家底厚实:不可移动文物748处

日前,番禺区公布文物“宝藏”家底:番禺区共有不可移动文物748处770个,含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6处8个,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35处51个,番禺区文物保护单位19处19个,番禺区登记保护文物单位685处688个;国有可移动文物共计10259件。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111161.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