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闽清会馆

闽清会馆原位于福州市台江区帮州街道后田新闽街(原新闽街61号),2004至2005年新闽一带拆迁,会馆被迁建至现址(三保直街白马河畔)。会馆始建于清同治六年(1867年),后由闽清籍华侨募捐,黄乃裳曾主持修建。坐东向西,占地面积约540平方米。厅堂面阔三间,进深七柱、四间,穿斗式木构架,双坡顶。前廊有一对长3.75米,直径0.67米青石龙柱,雕刻精美,上有“虎丘黄公建”、“气同治丁卯年”的款识。保存较好。1988年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画说老亳州》第3期 | 明清时期亳州的会馆公馆(二)

闽清会馆

前言

亳州名城,自古繁华。明末清初更是盛极,商贾云集,会馆林立,市井繁华。至今,亳州旧城仍存72条老街、36条古巷,古韵依然,游人如织,使人流连忘返。亳州籍美术家林琳老师深入老城古巷,搜集创作素材,以绘画形式创作了《画说老亳州》,艺术再现了亳州老街的街景城貌、人文世态和历史风情。

《画说老亳州》由80幅单幅作品和一幅15米长卷辑成。文旅集团将推出《画说老亳州》专栏,分期回味和领略具有亳州特色的老字号店铺、商业街道、公馆会馆、庙宇古迹的风韵。本期将推出公馆会馆系列作品。

徽州会馆

徽州会馆,座落在亳州北关门神街东段,山陕会馆(花戏楼)前。会馆门楣由江南才子吴楚奇手书“徽国文公祠”五字雕碑镶嵌其上,故又称“文公祠”。门外并立六方云纹石柱和雕板的坊栏,以护饰满砖雕艺术品的门楼,气势颇为壮观!

为什么徽州会馆,名徽国文公祠呢?“文公”即宋代朱熹先生(130-1200年),原徽州婺源人,字元晦,号 晦庵,别称紫阳,他是宋代的哲学家、教育家,集宋理学派的大成。徽州人为诞生了这样一位哲人巨匠,而引以为荣!故将他们的会馆称之为徽国文公祠。“文公”是朱先生卒后,宋宁宗赐给他的谥号。

亳州自古为物产的集散地,商贾云集,如两湖、两广、山陕、江宁等商家在此建立的会馆计三十余座之多,而徽州人更善于经商。他们在外地经商,宋代就已逐渐形成了所谓的“徽帮”,明清时商业活动遍及全国,主要经营特产米、丝、茶、纸、墨、木材和典当业。

亳州徽州会馆,始建于康熙/八年(160年)为州竹木、纸墨、笔矶商人集资而建,文公祠为道地的徽派祠庙宅院的建筑风格,院落三进,马头墙突兀,黛瓦粉壁,回廊相接,院落层幽,特别是中院天井的建造,在亳州宅院中是很少能见到的。井且这里集中了徽派木、石、砖三雕的艺术精品,特是以风俗人物、传说故事、花卉羽毛、风景名胜、文人轶事为内容的雕,饰满了庭院的四壁、楼栏、门楣、轩窗、柱础等处,三雕艺术精品神妙,徽派建筑气质浓厚,当你进入祠中,这些雕梁画栋的建筑和精彩笔墨让你目不暇接,如置身在州文采泱的胜境之中!

解放后被私立树人小学管理使用,1959年,亳县文化用品综合厂设立在此。后损毁。

进士第

士人可进受爵禄者谓之进士。隋始设此科目,唐宋皆因袭之。明清时,举人会试中试,殿试二甲以上,赐进士出身,三甲同进士出身,通称为进士。

明清时期,亳州进士第众多,历史沿革至民国所剩完整的进士第寥若晨星。该进士第座落在亳州城里一步三庙街西首路北,与张家宅院毗邻。临街筑高大门楼一幢,两边各设耳房,门外两个大青石石鼓于左右,雕梁画栋,建筑精美。大门上端高悬长方形花边匾额一块,上书正楷“进士第”。前院有影壁墙、客屋、学屋、四合宅院、仆人院、粮仓院等。街墙上有拴马铁环。

进士第主人姓王,名讳欠详。哪年会试进士、任何职待考。抗日战争爆发后,仅知其后人王某晚年失明。他与亳州当时书法家曾传习先生交往笃密,唱和频繁,王某经常令仆人为曾老师送上等面粉、鸡蛋。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亳州筹建电厂时将进第拆除。

张虚谷宅院

张虚谷宅院,坐落在城内辘轳湾东首路北。是一座清代建筑,院为三进四院,中间四合院,长方形,约2500平方米。大门是道帽式,房下装饰着砖木雕花图案。门外左右有一对上马石,墙上有栓马环,显得大门g高大气派。

进大门迎面影壁,有花边砖雕环成四方形,中间有一大“福”字,非常醒目。前院为长方形,中同有座 垂花门和两边的透花墙,把院分为东西两院,西院为客房,北屋客厅有四扇木质玻璃花门和装饰精美的玻璃窗,客厅正上方悬有“香远益清”金字匾额,条几上放有座钟和青花瓷瓶等艺术古董摆件,四壁挂满了名人字画。院内植芭蕉、盆景花草和金鱼缸:阵阵花香,飘入堂中,显得典雅幽静。该厅为会客、聚宴之所。过了二道门,就是四合院,堂屋面阔三间,室内进深较大,有两级石台阶,为主房;东西厢房,略低,为眷属居室。整个建造比较讲究,青石奠莫基,八砖铺地,双柱走廊。房檐雕绘着花纹和吉祥如意图案。色彩鲜艳夺目,廊檐下还悬挂着12盏彩色玻璃宫灯;院中有紫藤棚一架罩荫,以防夏天烈日西晒。满院奇花异草,四季争艳。主房和厢房室内皆为木质桥扇和天花板,还有古色古香的家具和摆件;据说,房屋设计的冬暖夏凉。从主房东胡同穿过是后院,院为长方形,共七间,有厨房、仓库和人居室。

张虚谷是亳州一士绅,有学识、善交友,农村有田地,城市有商店。以经营铁货为最有名,是一儒商二十世五十年代文化馆的同志曾在四合院西屋天花板上发现他家收藏他祖上在登封做正堂(县知事)的“回避”、“肃静”牌和清官旗伞等物件;据说,他在兴建这座四合院时,他上辈有人在开封府任建设局长,整个设计建造都是开封工匠,就连地基石条,都是事先设计好,在河南巩县山上,由工人按图纸一块块凿好,用车拉回,再按图纸施工。这座四合院,解放后交给文化馆,作为人民文化娱乐场所,已有四十多年了。可惜在上世纪ハ十年代末,文化馆改建大楼,把这座完好的四合院拆除。今日只剩下大门和九间破房子,非昔日之景象了

垂花门

这座垂花门是张虚谷宅院西客厅院的门,它华丽的装饰,点缀着宅院的气氛,还标志着这座房主的社会和经济地位,又作为吉祥平安的象征。所以旧社会只有贵族人家宅院,才能建起这样的门楼。垂花门一般建在内宅。这座垂花门是青砖灰瓦筒,担架式,两面对称。门上装有一对垂莲柱,角背上都有精美的雕刻和花罩。正面连枋下,有眉匾曰“静窗”,枋檀之间安装花板、折柱等装饰。加上绚丽的彩绘和门两边的透花窗棂的陪衬,显得门楼分外华贵,又改变了院舍平板气象。

蒋氏私宅

亳州行商蒋灵甫先生(非亳州八大家中的蒋姓),其私宅选建于当时较为僻静的城内西北隅,州东街北段,座东面西、由四个庭院错落组成,一色青砖灰瓦的建筑群体,朴实无华,典雅文静。

通过建有南北耳房的大门楼,漫步在方整的中心院中,无影壁碍目,北面为一排六间的外客厅,五对扣花棂门,间有六扇応屏风一件、古式红木家具陈列有序,上设名瓷古董、花卉盆景,显得窗明几净、古香古色客厅西一间为通往内宅的古道,内有墨绿洒西金屏门。内宅主房面南和东西厢房回廊相接,珠帘四重,亦可作家人休憩之地,院中植碧梧四株,青翠净洁、绿萌沉深,时有飞鸟来去,啾啾有音,可谓自然之笙簧,中心院外客厅对面,亦为六个开间,西一间为小书房,东四为内客厅,两室门对开在通过南院的过道间五面南花窗,开启后,南院花圃间,绉、透、漏、瘦的太湖石干姿百态于池水清泉之中,如身置云壑鹤瀑布间矣。南院并建南屋五间,为主人书房,西间为小卧室,窗与北小书房对映,间同植腊梅两株,老干苍枝 疏密纵横,每岁暮,迎雪绽蕾,冷香盈袖,雅士之休闲境也。

中心院外客厅东,南北雕壁间建垂莲透花门楼一座与大门遥遥相应,亦建筑艺术之精品,进入此二重门,见双松环抱,花圃夹径,簇拥着大开间东楼一座,四面轩窗,三面雕栏,登楼依栏,则宅内外之景可尽收眼跟底。楼南,有松杉园木雕斗结亭茅亭一座,亭旁绿竹寒梅与青松相间,亭上悬“三友亭”书卷式、群青金字匾额一方,楹联曰:“松竹梅岁寒三友,桃李杏春风一家”,耐人寻味。

楼北院落较为宽畅,点缀些许花外设石儿登几方,人可在此运动健身,主人常与良友数位,以练华佗五禽戏、清真晰阳掌和太极等术,以仿生保健,而期廷年益寿。

此院东设月洞门,门开启后,境界豁然开朗,因庭院临东城濠,绿水流畅,春来杨柳桃花,秋间雪茸夹岸,时有钓叟与渔舟出没,朝晖夕照,明月清风间,巍巍东城垣,岚气凄迷,如远山隐隐,一水円青溪山图,宛然在目,令人神往。

蒋氏民居建筑风格特异,四个庭院错落组成的群体,各具实用和艺术的价值。诗情画意,安祥静谧,动静结合,一座完善的民居,可作典范否?

这座宅院于1941年蒋氏在此,设立昌明小学,解放后归市管,易名为亳州市第二小学1948年改为州东小学,后多次扩建,改大门面南,教学楼耸立,旧时庭院已无迹可寻了1

文旅集团知亳文化公司依托亳州深厚的

历史文化传统

注重从丰富的艺术作品中活化运用

创意开发了与《画说老亳州》相关的文创礼品

扮靓了亳州礼物

下面,小编为您推荐两款:

华佗茶具套装

该茶具套装以林琳先生的《画说老亳州》的街景内容为素材,与景德镇陶瓷名企联袂,推出茶具套装。茶壶创意来自华佗所著《食论》中所记述的“苦茶久食,益意思”,意为长期饮茶,有助于提神醒脑,提高个人情趣和品味,从而反哺于身体。精选易于表现的芍药花、亳菊花、桑葚、亳花粉果,力邀画家张子沧绘制四大亳药衍生文创及华佗人物主题形象,做出四只主题口杯及茶壶。让你品茶香幽幽,知养生要义。

养生伴手礼盒

该款礼盒以林琳先生的《画说老亳州》中的花戏楼为设计元素,突出世界药都、养生亳州的历史底色,形象表达亳州中医药养生文化的悠久历史。礼盒精巧便携,是居家养生、商务走访、馈赠嘉宾的优选佳品。

作者简介

林 琳

中共党员。

进修于中央美术学院,受教于李琦、钱绍武、黄润华、张凭、蒋采萍、刘大为、伍必端、闻立鹏诸先生。

国家一级美术师,国家艺术基金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壁画学会会员,

中央国家机关美术家协会第一、二届常务理事,副秘书长。

安徽省文史馆特约书画研究员,安徽省美术家协会第四、五届理事,安徽省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员会委员,安徽省中国画学会创会理事,安徽省书法家协会会员。

亳州市书画院名誉院长,亳州市政协书画院副院长,亳州市中国画学会主席,亳州市美协名誉主席。

清华美院美术创作高研班、大连艺术学院、亳州学院客座教授。

政协亳州市委员会第一、二、三届委员。

亳州市首届首席专家,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劳动模范,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作品入选文化部和中国美协主办的全国美展、全军美展等专业展览并获奖。

入选“安徽省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

全球水墨500强荣誉获得者。

出版《画说老亳州》《亳州老街盛景图》《中国当代画家林琳山水画选》《林琳创作档案》《中国水墨收藏•林琳卷》《行者无疆•林琳中国画作品集》。

作品被博物馆,美术馆等专业单位收藏。

— END —

编辑:沈位 王延军 校对:沈位 审核:赵永乐

更多精彩旅游资讯

◆ 央视把神医华佗的“工作经历”拍成记录片,疯狂涨知识!

◆ 提醒!南湖灯光水舞秀停播! ◆疫情防控,宅家运动,养生防病,赶快行动! ◆ 央视《跟着书本去旅行》之《探亳州读三国》系列今天开播!系列重磅推出… ◆致敬最可爱的人!汤王温泉度假区向您免费、优惠开放~ ◆ 《画说老亳州》第1期 | 明清时期亳州的商业街道你一定想看,今天它来了!

清代富豪们为之动容的会馆

记得我第一次步入位于开封市徐府街的山陕甘会馆,是一个初秋的午后,金色的斜阳映照在楼牌殿堂的檐廊上,一幅幅木雕丹青彩画,满目绚丽多彩,金碧交辉,而心更是被一种美妙的乐声所牵引。

从那以后,每每来到开封,我总是要去一趟山陕甘会馆。在那古色古韵的建筑中,在那精美绝伦、叹为观止的砖雕、木雕和石雕艺术里,细细品味清代能工巧匠的精湛技艺,静静聆听那些富商巨贾曾经的故事。

山陕甘会馆建于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坐落在明代中山王徐达后裔府第旧址上,是清代山西、陕西、甘肃三省旅汴客商经商、贸易、联络同乡感情的场所,距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这里的砖雕、木雕和石雕享誉中原,被称为“会馆三绝”,是河南省明清时期建筑艺术的代表作。

一走进会馆,临街南侧一面用青砖砌成的长约一二十米的照壁气势而精美,“忠义仁勇”四个大字格外醒目,这照壁尽显砖雕、石雕的绝美 。青石台基上的壁体,两面均有砖雕牡丹和回字纹花框,框内四角有四块夔龙石雕,正中心的石雕“二龙戏珠”,更是刀法娴熟,堪称清代佳作。

进入会馆要从一座戏楼下穿过,山陕甘会馆内的这座戏楼甚为珍贵,是开封保存下来的唯一的一座古代戏楼。山陕甘会馆的戏楼在“文革”中毁掉,现存的这座戏楼是将开封火神庙的戏楼移迁于此的。

戏楼的楹联写得令人称道:“幻即是真,世态人情,描写得淋漓尽致;今世犹古,新闻旧事,扮演来毫发不差。台上笑,台下笑,台上台下笑惹笑;看古人,看今人,看古看今人看人。”

穿过甬道,左右两边对称的建筑是钟鼓二楼,虽然钟鼓楼在其他寺院内也常常见到,但山陕甘会馆的是开封经过战乱水祸后,唯一保存下来清代钟鼓楼,建于清道光年间。望着钟鼓楼,我不愿去想它传递烽火狼烟的场景,而是自然而然的想起“晨钟暮鼓”,遥想着那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年代。

东西厢房屋顶上展现的是山陕甘会馆的木雕绝艺,一幅幅有着生动故事情节的木雕惟妙惟肖,让我由衷赞叹工匠们高超的技艺,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

大义参天牌楼耸立在会大殿前,牌楼是为歌颂关羽的情操和品德而建的。所以楼牌上的木雕彩画主题多以关羽为主。

大殿是山陕甘会馆的主体建筑,它由三座不同形式的殿毗连而成,豪华壮观。大殿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便是大殿檐下两侧的二龙戏珠、凤凰牡丹,雕刻的最为精美。看那苍龙驾雾、凤凰振翅欲飞,分外灵动。

每次走到大殿旁,我总要去东侧的那个跨院里转转,记得几年前我第一次来山陕甘会馆,就是在这偶遇了宋词小唱。那时这个小院门口挂着“曲子词”布幌,一阵阵旋律优雅清新、动人心弦的浅吟低唱从小院里传出。

如今那些唱“曲子词”的艺人已搬至他处,但那意境悠远、竹丝声中缠绵而浑厚的吟唱让我难以忘怀。一首首如烟、如絮、如月、如水的宋词,千年之后仍时常触动我心中最柔软的地方。

回望随处可见“雕梁画栋”的山陕甘会馆,这里的砖雕、木雕和石雕精美绝伦,让人叹为观止。我想,那些清代在此雅聚的富商们,一定也曾在风情万种的小唱中为之动容过。

【三姐姐温馨贴士】

地址:山陕甘会馆位于开封市中心徐府街。

门票:20元

【作者简介】三姐姐: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专栏作家、旅行家。新浪微博 @三姐姐视界 ,微信公众号:三姐影话。

【版权声明】本图文版权归三姐姐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商用。

数一数明清时期广西的粤东会馆

八桂纵览

2018/63期

商人会馆作为一种商业社团,是在明中叶以后商品生产和货币经济空前发展的历史情景下出现的。它不但林立于各大经济都会,而且落脚在各府县市镇;它随着远距离大宗贸易的拓展而出现,随着客商势力的渗透而建立。可以说,凡是客商势力聚集的地方,就有会馆的踪影。

百色粤东会馆

历史上,广西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外部市场中心地的辐射带动,广西缺乏一个明显而强有力的经济中心的城市,即使像梧州这样被誉为“广西的商业以及经济重心”的城市,也“不啻粤港二地之附庸”,更不用说其他的。从市场体系的角度对广西进行区域考察,可以这样划分:

一为融入珠江流域市场体系的桂东南部地区,即以粤语为主要方言的粤语区;在这里,广东商人的势力最为强大。

二为处于长江流域市场体系与珠江流域市场体系交叠的桂东北部及桂中地区,即以桂柳话为主要方言的官话区;在这里,湖南商人实力相对雄厚,但粤商实力亦不小。

三为“不通舟楫”、“鲜有商贾”的桂西地区,这里山岭阻隔,人烟稀少,较为闭塞,市场机制薄弱。粤商进入人数虽亦不少,但只限于各主要市镇的“孤岛”上。

粤商的大批入桂,为素来“鲜少商贾”的广西城镇注入了一支极其重要的工商业人口力量,作为广西最大客籍商帮的粤商,成为促进珠江流域市场体系的扩散和西江流域市场网络的形成的一支重要力量,同时也是促进珠江流域市场体系与长江流域市场体系衔接的重要力量。

在频繁的两广贸易往来中,大批入桂粤商活跃在广西城乡。这些客商来到某一城镇,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扩大自己的经营,纷纷通过建立会馆的组织来协调利益和关系。在广西,除了桂东北的全县、兴安、灌阳等几个州县没有粤东会馆外,多数州县都有一个乃至几个粤东会馆。

贺州粤东会馆

(一)桂东南地区

梧州位于广西东端,是西江、浔江与桂江的汇合处,全广西水路交通的总出口,有“八桂门户”之美誉。在明清时期,是广西重要的商业贸易中心。在明崇祯以前,梧州府城已成为粤商聚居经营之地。崇祯《梧州府志》载:“客民闽楚江浙俱有,惟(广)东省接壤尤众,专事生息,什一而出,什九而归。中人之家,数十金之产无不立折而尽……仰机利而食遍于郡邑多高明人,盐商木客,列肆当墟,多新顺南海人。”在梧州府城,康熙年间,广东商人在今五坊路曾建有一个广东会馆,但在咸丰七年(1857年)毁于战火。到了同治十二(1873年)年,当地的一些富商在广东全省到处募捐,很快筹集四万两银子,将会馆重建。

梧州上游不远处的戎圩,为明清广西四大商业圩镇之一,大批广东商人到此从事谷米生意。在明代,在此地建有关夫子祠,“享一圩香火”,“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更祠为会馆”。顺德人温汝适撰《重建戎圩会馆记》 载:“西省田畴广美,人民勤动性成,中岁谷入辄有余,转输络绎于戎,为东省赖。故客于戎者,四方接革引而莫盛于广人;集于戎者,百货连樯,而莫多于稻子。凡两粤相资,此为重地。”又说,建立会馆的目的是“变本加厉,踵事而增华。”

除此之外,在清前期,梧州府属之藤县、岑溪及容县等地亦建有广东会馆。溯浔江而上,是为浔州府;自桂平沿郁江而下,是为郁林州。浔州府是粤西入桂在时间、密度和聚居规模上仅次于梧戎的区域。这里拥有广西四大名圩中的两个:桂平之江口(永和),平南之大乌(大安)。广东商人在此亦建立有会馆。

在桂平的江口圩,粤东会馆建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道光十九年(1839年)又加以迁建和扩大。冯成修撰《创建粤东会馆序》云:“桂平邑在粤西浔州,古百粤地。远接桂林,近连藤峡,诚一方之要区,西粤之门户也。是以四方商贾,挟策贸迁者,接踵而来。舟车辐辏, 货贿积聚,熙来攘往,指不胜屈,而以我东粤之商旅于桂平永和、大宣两圩为尤盛……今建两圩会馆于永和,以为宴集同人、筹公事之所;复于大宣创立会栈。两圩一水相连,乡人便之。”

在平南大乌圩,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新建粤东会馆。钟元畏的《创建列圣宫题名碑记》提到“庙尊兹土,八十余年,商旅稠集,货物充盈,日新月盛,祷祠报赛,诚荷神庥。”

在贵县,道光十三年(1833年),建有粤东会馆。

在郁林州,也有大批粤商辗转而至,从事工商业经营。

清初,在现淳熙里就建立有最早的粤东会馆,后于嘉庆、光绪年间两次迁建。吴道恒撰的《郁林粤东会馆沿革》对此有载:“清初有陆诸实君,感于吾粤客兹土者甚众,乃在城西北隅四穿阁偶建郁林最早之粤东会馆……乾隆五十九(1794年)年博白知县区大登,郁林教习汤日新招饮斯馆,倡议迁建,一时赞助者六百余人……不经年而落成。”光绪六年,会馆再次迁建,“远近募款应捐者,达一千叁佰余人”。

南宁府在广西西、南部,靠近左、右江交汇处,左、右两江及江水河流域的土特产品均以此为集散地。南宁共有六个广东商人团体组织,其中省馆一个,县级会馆五个;一个县独建的两个,两县合建的三个。省馆为粤东会馆,在会馆街。其他会馆系列有:广东嘉庆州商人建的梅州书院(在上郭街),东莞、南海商人合建的二邑会馆(在三界坊街),高要、高明商人合建的要明书院(在上郭街),顺德商人建的顺德书院(城西会馆街),钦州、廉州商人建的钦廉会馆(在上郭街)。

苍梧粤东会馆

(二)桂东北及桂中地区

桂林府是“广西首郡”,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十分活跃。仅在桂林城、郊五十里范围内,有大小圩场四五十个,其中绝大部分是明清时期兴起的。桂林城东面的大圩最为繁华,是明清时期广西四大圩市之一。桂林商业的繁荣是与外地商人来桂经商分不开的,城内外商贾云集,粤东江右人以及湖南人居多。各地域商人均建有自己的会馆,广东商人的粤东会馆建于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在东门外浮桥南。粤东会馆在桂林虽势力弱于湖南会馆,但它还是有着重要影响力的。

平乐府位于漓江、桂江、恭城河三江要冲,其区位的经济优势十分明显,是重要的商埠。在平乐府城,在明代万历年间就创立有粤东会馆,这是广西省内最早成立的会馆之一。平乐县城乡现存粤东会馆共有四个。桂林、平乐二府的其他县镇亦建有粤馆,如龙胜县瓢里圩、阳朔县白沙镇、荔浦的荔城、马岭、修仁等镇。

在贺县,广东系列的会馆更是达数个之多,计有粤东会馆、冈州(新会)书院、要(高要)明(高明)乡祠、南海乡祠、开建乡祠。此外,昭平、信都、蒙山等地,也建有粤东会馆。

柳州府位于广西中部,柳江岸边,也是广西中部的重要商埠,商业十分繁荣。柳州城内有两所粤东会馆:一在今青云路,清初,广东潮州、梅州商人建潮梅会馆,康熙年间改建广东会馆;一在今东台路,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建,名为粤东会馆,从广东会馆中析出。

南宁粤东会馆

(三)桂西地区

即三江、柳州和南宁以西的少数民族山区一带。该区域万山重叠、人烟稀少,加之该地区距广东遥远,粤商进入势力较桂东地区大减。由于该地区出产丰富的山林土特产品,而壮、苗、瑶等少数民族人民又缺乏经商意识,他们中罕有自己的商人、专业手工业者,因此仍有为数不少粤商进出营生,数量虽相对桂东为少,却也能在这些地区的地方经济与外部市场衔接中发挥重要影响。在该区域,粤商亦建有不少会馆。

在南宁以西的龙州,明代时就有大批粤商入居;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建有粤东会馆。

在太平府之宁明州,“有粤东会馆,在城东门外,盖粤东人商贾于此,醵金为之,以联乡谊也。内祀关帝。”

在雷平(今大新),其会馆、书院只有广东系列,如下南街乾隆二十三(1758年)年建立的粤东会馆,还有下雷街在乾隆年间建立的羊城书院,后者在嘉庆年间又改为粤东会馆。

在百色,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建有粤东会馆。同治年间,会馆重修。谭宗浚撰的《重修粤东会馆碑记》载:“其时(指建馆时的康熙年间)海寓升平,闾阎殷富。客斯土者,莫不出采琪,归驮瑜,钻陋子,阗之月日;小蒙谷之英丹,运有通无,达乎数省”。

以百色为依托,还有一定数量的粤商不辞险阻进一步渗入桂西极边的大石山区圩镇中,如隆林的旧州城,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即建有粤东会馆,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又重修。

在田西县及极边的南丹县城,清代前期已出现了粤东会馆。

庆远府城即今之宜州市,距柳州府城不甚远,扼环江之咽喉,是和融县(长安镇)、百色、龙州齐名的广西西部四大商埠之一。不少广东商人来此经营,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建有粤东会馆,有陆苍霖撰的《庆远粤东会馆碑记》。此碑现存市文物管理所。宜州除了粤东会馆外,还另有广东会馆。

此外,北牙、山岔两圩在清代前期也出现了粤东会馆。在其他地方,如沿融江的融县,不但在县治长安镇有粤东会馆,就连县属的板榄、龙沙、瓦窑等圩镇也有粤馆。另外,罗城的黄金、龙岸等地,也都有粤馆的存在。

北流市粤东会馆

从总的来说,粤东会馆在广西不仅仅规模大,数量多,并且实力亦相当雄厚。从时间上看,从明代开始出现,到清康雍乾嘉道年间达到高潮。从空间上看,粤东会馆在桂东南占绝对优势,在桂西地区,粤馆亦首屈一指,在桂东北地区则和湖南会馆、江西会馆互有消长。从数量上看,粤馆遍及广西各地,约有40个以上,平均每县一个,这正是印证明清以来流行于广西的民谚“无东不成市”的表象。

深度了解广西

※文章来源于《广西地方志》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111038.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