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徐福祠

徐福祠位于赣榆区金山镇后徐福村。1988年春天,赣榆县政府为纪念秦代方士东渡日本第一人徐福,在原金山乡徐福村北原庙址建徐福祠,当年5月1日对外开放。徐福祠建成后,日本新宫布、佐贺市多次派人参观。原徐福庙,也称兴会寺。始建于汉,是旧时士商农工祭祀徐福之地。在原庙前古松的旧址,徐福祠大门南端,矗立着两尊墨青色花岗石,一尊为全国政协副主席、中日友协副会长赵朴初题写的“徐福村”村名刻文,另一尊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彭冲题写的“徐福故里”碑文。

徐福祠

中文名:徐福祠

所属地区:赣榆区

地理位置:赣榆区金山镇后徐福村

面积:2400 m

日本当地有徐福墓,日本人真的是徐福带去3000童男童女的后代吗?

据《甲斐国志》记载:徐福到日本之后改名为羽田,从事师职一职。此书成于日本江户时代。也就是说,徐福到过日本,确有其事。

徐福之所以会到日本去,与秦始皇有直接关系。始皇帝率领秦军虎狼之师一路过关斩将,毫无悬念的统一六国,成为拥有万里江山的王者。正所谓会当凌绝顶,一览纵山小。但也有高处不胜寒的孤寂和无奈,秦始皇有了万人之上的权利,但无奈岁月是把无情的杀猪刀,少年额上已经有了皱纹,强健的四肢也变得无力。对长生不老的追求,一度成为了始皇帝穷极一生都要实现的目标。

大图模式

因为秦始皇有长生的需求,所以方士之风十分盛行。作为方士之中的佼佼者,徐福大胆进谏:“东方有三神山,山上居住着神仙。”既然有神仙,那去求得仙丹自然是有可能的。于是,在秦始皇二十八年,徐福带着3000童男童女,入海东渡求仙。

因为秦朝时期的船是木船,航行能力有限,加上没有指南针等导航技术,所以注定不可能跑得有多远。信誓旦旦地转悠了一大圈之后,仙丹还是没有求到。不过徐福十分幸运,因为他出海的这段时间里,发生了悲惨的焚书坑儒,如果提前回来了,那就直接被“坑儒”了。

正所谓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徐福以“蓬莱药可得,然常为鲛鱼所苦”为由为自己开脱罪责,在秦始皇三十七年,开始了第二次航行。这一次东渡,徐福直接一去不复返,说白了,避难去了。所谓的方士,不过就是一群耍嘴皮子招摇撞骗的骗子罢了。除了整日里想办法骗钱,想得最多的应该是如何逃命。

大图模式

徐福得罪的是始皇帝,这不逃得远远的,姓名难保。但在逃跑之前,他做了充分的准备,要了3000童男童女,还准备了大量的装备。目的是要做出一副不求得仙药就不回来的样子,但实际上他也没有打算再回来了。

徐福第二次东渡,跑哪里去了?

据史书记载,徐福带着一群人,浩浩荡荡地去到了日本。宋代欧阳修的《日本刀歌》中,已经很直白地说了徐福是移民日本了。另外,在《史记秦始皇本纪》,《史记淮南衡山列传》,《后汉书倭传》等都有关于徐福东渡的记载。

如果还要更加确切的史料来作为佐证,在《义楚六帖城郭日本》一章中,弘顺大师曾说:“徐福他们住在日本的富士山麓,现在的子孙自称秦姓。”值得一提的是,五代时期的义楚和尚与日本弘顺大师是挚友,可信度很高。书中提到的富士山,就是徐福说的仙山,蓬莱山。

大图模式

日本当地有徐福墓

在日本当地,徐福的地位十分崇高,要说徐福不是日本人的祖先,都还有点不地道。学者彭双松先生做过详细的统计,在日本留下来的徐福遗迹数量惊人,墓、祠、碑、庙等有超过50处,登陆点有20多处,传说故事有30多个。而且,福被奉为医药、农耕之神,每年都有专门的祭祀活动,就是为了徐福这位大名鼎鼎的术士。

但这并不能证明徐福就是日本人的祖先,专家通过大量的史迹进行考证,最终给出了答案:徐福不是日本人的祖先,也就是说,日本人是徐福带去3000童男童女的后代,这一说法是不可信的。

因为徐福去到日本时,已经有了原住民。他和带去的一行人的行踪,都被记录在册。徐福在东海寻仙时,日本正处于第七代孝灵天皇时期。

大图模式

到日本后,徐福自己保留了秦姓,而把7个儿子改为日本姓氏。如今的日本后代中,秦姓或者带有福、羽田、波田、波多、畑、畠等字的姓氏和地名,皆与徐福的子孙或与徐福一起东渡的秦人子孙有关。

徐福虽然不是日本人的祖先,但徐福东渡到日本,确实是做出了很大贡献的。他带去了水稻和耕作知识,还让带去的3000人教当地人医药知识、金属冶炼、纺织技术,使日本摆脱了原有的采集、渔猎时代,步入了农耕文明时代。

大图模式

徐福一行人带去的文字和儒家思想,也对日本影响深远。所以,日本人把徐福奉为“农耕之神”“医药之神”“纺织之神”,是有原因的。

走进福建永盛梁氏宗祠,解读最神秘古祠堂

永盛梁氏

永盛梁氏宗祠,福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福州十邑名祠","福建名祠",位于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城门镇梁厝村,堂号"贻燕堂"。

“永盛”的由来

永盛由来是因此地古称为"永盛里",宋代改为"永盛南里","梁厝村"是宋绍兴以后才有的。始迁祖为梁汝嘉和梁汝熹。梁氏伯重从福州鼓岭茶洋(今鼓岭梁厝)迁永泰石壁,三世后又从石壁迁"永盛南里"。

为何名为贻燕堂

宋代的理学大师朱熹有关。梁姓始祖梁汝嘉于宋隆兴元年(1163年)择燕山而居时,见这里山川秀美,遂以"梅涧"作为讲学场所,并请他的好友的朱熹为其题匾,朱熹见燕山酷似一只展翅欲飞的燕子,遂亲笔题写"贻燕堂"三字相赠。

元至治二年(1322年),十四世翰林学士梁恩观返乡祭祖、续修家谱时,将"贻燕堂"改建为梁氏宗祠,并在此基础上扩建戏台、回廊、天井等。自此,"贻燕堂"便成为永盛梁氏的堂号。

永盛梁氏宗祠占地693平方米,由祠埕、门厅、戏台、天井、醮楼、祭厅组成。门前曾有一对旗杆分列左右,后来被拆毁,仅遗留几块残石。宗祠的外墙高大厚实,如屏如嶂,正面刷成粉色,两侧却用灰塑,飞檐翼然。

正门上嵌着一块横额石匾,上书"永盛梁氏宗祠"六字,楷体鎏金,优雅挺秀。边上两个小门,分别写着"出悌"、"入孝",这在每一个宗祠都大同小异。

在大门的两侧墙上还塑有一对陶象,每只个头约三米,象身上镶嵌着百余个小瓷酒杯,它们脚踏八宝,背驼花瓶、马鞍,取辟邪扶正、吉祥平安之意。可惜这一对石像是上世纪八十年代重制的,原物毁于上世纪六十年代。

宗祠石碑的一段故事

在宗祠的墙角处,有一块长一米左右的石碑,上面刻着:"违禁溺女光绪十五年五月上洲村",下面的字被水泥遮盖,只能看到"邹某罚"的字样。此碑可能是邹某因溺女婴,被罚而立的碑,给溺女婴者予以警示。可见,保护女婴在当时已引起人们的重视。

宗祠里“名人题刻”

宗祠的祭厅中悬挂着明清两代近百名进士、名人的匾额及古今卓越人士的画像、事迹介绍。正中是"贻燕堂"堂号牌匾,两侧是六幅清人画像。

牌匾的上端还悬挂着三个"福"字,蓝底金字,分外醒目。"福"字两侧各有一行楷体小字,右边是"道光十七年正月初五日",左边是"御赐广西巡抚梁章钜"。据了解梁章钜在担任广西巡抚期间,力主禁烟,政绩卓著,深受百姓拥戴,道光皇帝龙颜大悦,于是在新春正月亲笔题赐三个"福"字单字匾,作为褒奖,虽历经百年,仍完好无损。

因"福"字右上角的笔画很像个"多"字,下边为"田"字,而左偏旁极似"子"和"才"字,右偏旁像个"寿"字,因此整个"福"字又可分解为"多田多子多才多寿多福",这就是三个"福"字内含的寓意。

福建最大宫式古祠堂,这座林氏祠堂建于北宋

这里是坂东六叶祠

原名福建省江夏虎丘黄氏祠堂

始建于北宋初年

重建于民国时期

是典型的中原皇宫式祠堂建筑风格

是目前福建省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祠堂

祠堂原在闽清七都凤栖山

建于北宋祥符丝习三年

虎丘后裔黄彦荣率族奏请朝廷敕额名为“护国积善院”

后毁于火

为纪念入闽始祖敦公

于20世纪40年代初在闽清六都墘上里

(今坂东镇乾上村)选址重建

  平整土地时,挖到一光滑巨石,色蛋黄,所处位置恰在后厅的正中心点,与大厅合砖共向,直线巧合。众称之“龙珠”。因敦公生六子,发六枝,故名“六叶祠”。

  祠拥地1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961平方米。正大厅宽11.3米,正栋高9.6米,左右各三边厅。

  两边住院各三厅,回照两边各四厅,均是双层建筑,内有海内外宗亲捐建的纪念厅、怀恩堂。

  天井埕宽35米,长19.5米,植四时花树。

  虎头门威武雄壮,两边镌贴金对联,一对石狮雄踞左右,门前埕植六株翠柏,埋外旷野平畴,柳竹溪桥,十分优美。

  祠大厅以九根立柱组装木扇,尤其是出廊大柱腰围1.62米,由百名壮汉经月余时间从尤溪掮来。大厅正殿神龛供奉敦公夫妇及历代宗祖牌位。上方悬挂林森题赠的“国族所基”巨匾。

  壁上镌敦公训子诗:“六森叶同开一样青,莫因微利便相争;一回相见一回老,能得几时为弟兄?”各壁顶、横梁处悬挂“状元”“民族英雄”“传奇天人”、博士等匾额35面。而“两朝双宰相,一代五状元”等18幅推光嵌金楹联与两壁八幅名人画像,肃雅别致。林氏宗亲点击进入

林氏总群

  两边走廊壁镌刻的文天祥撰写之虎丘黄氏仕宦谱序与黄龟年四劾秦桧奏章及萃文馆中的状元卷,藏牒文采照人,两边门厅供奉一至六叶列祖牌位。并志各叶名人。

  一叶有状元黄唐、黄开绳一家六教授,企业家黄双安;

  二叶有甲午英雄双兄弟、宋元明清连科进士三十四名;

  三叶状元、榜眼、探花三鼎甲齐全、两朝双宰相、五国公;

  四叶有状元、忠壮侯、兴国侯、兵部尚书等历史人物、建国大将、外交官以及一门两博士;五叶有上柱国、监察御史、民族英雄、七子六进士,一家拥有六把外科手术刀;

  六叶有户部尚书、节度使、五朝元老、戏剧家等历史名人。

今天的六叶祠

不但成为了海峡两岸虎丘黄氏后裔

纪念入闽始祖的圣殿

也成了特色旅游胜地

赢得福建省“万祠之首”的美名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110931.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