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临川文昌桥

文昌桥,位于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大公路,桥跨抚河两岸,始建于南宋乾道元年(1165年),是抚河上的第一座桥梁,有800多年的历史。

文昌桥桥长255.4米,宽11米,高约13米,曾一度被改名为“行易桥”“解放桥”,多次遭受兵变战火;清朝嘉庆八年(1803年)至十八年(1813年)重建时,修有专志——《抚郡文昌桥志》,曾被清代各地作为建桥蓝本;建国后,抚州人民政府对文昌桥进行了多次维修和扩建。2002年,政府又花巨资重修大桥,每个桥墩上均雕刻十二生肖属相,并重新加固大桥。

临川文昌桥

文昌桥主要文物遗存有清朝嘉庆八年至十八年(1803年—1813年)重建时的桥墩和桥体,桥墩用的是钟岭乌石山的红色花岗岩。

2018年3月,文昌桥被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4月,抚州市政府制定实施了文昌桥头绿地改造提升工程。以“一桥一廊唤文亭,古阁妙音绕昌苑”为主题,结合文昌桥悠久历史文化背景和才子佳话故事,采用古典园林风格进行规划设计,一条名为“舒翼廊”的文化长廊将贯穿整个游园,串联起“妙音阁”“文昌亭”“黄昏亭”,打造渡桥古风、文昌才情、流金叹岁三个不同文化休闲区域。

江西日报:临川千古事 悠然文昌里

今日《江西日报》B1版《文化赣鄱》近一个整版刊发《临川千古事 悠然文昌里》,重磅推介被誉为“历史档案馆”和“老城博物馆”的文昌里。

《江西日报》版面截图

来看全文↓↓↓

临川千古事 悠然文昌里

5月7日,第五届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在抚州开幕。

当天,一曲盱河高腔《牡丹亭游园惊梦》唱段在修复完成后的玉隆万寿宫古戏台上响起,赢得了来自省内外专家学者和游客的阵阵赞叹。这座数百年来曾经演绎过无数地方戏曲的场所,在沉寂了近百年之后,重新响起袅袅清音。

这是抚州市利用明清建筑群共同打造中国戏曲博物馆的第一步,也是当地文化复兴工程的一道剪影,是借助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契机的一幕惊艳亮相,更是文昌里历史街区携深厚文化底蕴向世界发出的美丽宣言。

拂去岁月的尘封,我们发现,被誉为“历史档案馆”和“老城博物馆”的文昌里,已然焕发出新的光彩。

抚州文昌里重焕光彩

玉隆万寿宫门楼

紧邻正觉寺的老街

一条内陆河流孕育了兼容并蓄的古城抚州,一座有故事的桥梁连接了文昌里的前世今生,多个印记鲜明的历史建筑在这里集聚,形成了临川文化最具代表性的物理空间载体

抚河,鄱阳湖水系的主要河流之一,流域面积1.5万余平方公里,进入赣抚平原后成为抚州的母亲河。唐代中期,官府动员民众拦河修筑了一段蓄水堤坝,因值文昌星,命名为“文昌堰”,附近区域则被唤作“文昌里”。谁也不曾想到的是,一个普通的水利工程,不经意间给这座城市留下了一个千古不灭的文化符号。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一则契合了“文事昌盛”未来的民谣在当地流传:金台石分宰相出,文昌堰合状元生。

其实,文昌堰建成后很长一段时间,这里和文事并没有多大关联,耕作的农民、连片的农田构成了文昌里的日常。直到两百年后,一座桥跨越抚河,连接起了被河水分割的两岸,临川文化的昌盛画卷才逐渐舒展开来。

南宋乾道元年(1165年),抚河抚州段首次架设起了一座浮桥。随后几经损毁,不断变化桥体性质,最终成了保留至今的石桥模样。南宋宝庆二年(1226年),石桥被命名为“文昌桥”。

与农事为本的文昌堰不同的是,文昌桥明显承载了厚重的文化内涵。800多年来,这里留下了众多的历代文人题咏诗文和独具临川文化特色的美好传说,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文昌桥头晒文章”。故事讲的是明朝万历年间,陈、罗、章、艾四位临川才子与新任知府在文昌桥头的诗文交流,最终留下了“上文章下文章,文章桥头晒文章”(在抚州方言里,文章桥和文昌桥谐音),“前黄昏后黄昏,黄昏渡前渡黄昏”的绝配对句,并成就一段文人名士善意提醒、地方官员为民造福的佳话。今天,我们在文昌桥头,还能看到一个主题雕塑:四位各具才情的文人面对着太守和随从,或坐或卧袒腹淡定,自信满满地晒着他们满腹文章的肚皮。

相比广为人知的传说和诗文,很少人知道文昌桥还以另一种文化表现形式,在中国桥梁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文昌桥重建后,当地编了一本专志《抚郡文昌桥志》,并在数十年内两次续修。有资料显示,《文昌桥志》开创了我国编写桥梁建筑专著的先河,曾被清代各地作为建桥蓝本。桥志中所记录的修建文昌桥时工匠们创造的“干修法”施工,堪称我国古代建桥史上宝贵的民间智慧结晶。

几乎就在文昌堰开建的同一时期,数公里外一座规模并不大的庙宇开基立寺,取名正觉。在近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正觉寺与文昌桥有着极其相似的命运:历代文人留墨众多,数次损毁和重建。而其间发生的一起真实事件,给这座古寺添了几分传奇色彩。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的一员部将不忍生灵涂炭,在此剃度出家,法号“法果”。法果禅师慈悲为怀勤恳弘法,祈福天下和平,开启了正觉寺的香火兴盛之路。后人赠联:“将门才出入空门,一领袈装,无意恋营中绿柳;杀界喜休开佛界,三生香火,有缘结座上青莲。”如今的千年古刹正觉寺,经过历代高僧大德的倾力建设,香客云集、游人如织,已然是闻名遐迩的江南佛教大丛林。

与正觉寺隔路相望约百米开外,有一处大有来头的道教建筑——玉隆万寿宫。这个名号出自于政和六年(1116年)。时年,宋徽宗一道诏书将遍布全国的“玉隆宫”统一赐名为“玉隆万寿宫”。也正是在这一时期,抚州玉隆万寿宫开启了光辉岁月,经过当地商人和民众的多次修建,不仅成了远近驰名的道教圣地,还以具有浓郁临川文化特色的标志性建筑,成为最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之一。2013年3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抚州市中心城区内唯一一座“国保”文物。

这一点,与文昌桥着实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在正觉寺不远处的侧畔,还有一个可圈可点的历史建筑——圣若瑟大教堂。这座始建于1908年的大教堂属于典型的西方哥特式建筑风格,如今已成为全国大型教堂和全省重点开放教堂,业内人士将其认定为全国第三大天主教堂。1995年,被收入由国务院宗教事务局编印的《中国宗教文化大观》画册。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主任研究员杨涛在文昌里实地考察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文昌里现仍保留的正觉寺、玉隆万寿宫、天主教堂等多元宗教遗存,显示了文昌里作为临川宗教文化的典型代表地和多元文化发展的活态展示馆的历史价值。中西宗教节庆与传统集市庙会在文昌里街区形成了独特的共存状态,多元的非物质文化也成为文昌里的重要标志。

在方圆不到两公里的区域内,佛、道、文、商、民等元素完整,多元宗教、多元文化在这里和谐共处,中西方文明在这里无缝合璧。这些都赋予了文昌里厚重的文化底蕴

“黄花漠漠弄秋晖,无数蜜蜂花上飞。不忍独醒辜尔去,殷勤为折一枝归。”这首漾满喜悦之情的诗句出自宋代一位少年之手,写的是他眼里的文昌里。那时,抚河之上还没有文昌桥,住在对岸的少年便经常乘一叶扁舟往来两地。

很多年后,这位“不忍独醒”的少年考取功名一路为官到了京城,两度任相,大力推行新政,在全国掀起了一场影响巨大意义深远的变法运动。在他的影响和提携下,一大批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构成了临川文化的才子核心群体。既唤醒了更多的有识之士,也遥遥回应了那则出自文昌堰的预言。

这位少年名叫王安石。

熙宁十年(1077年)六月,辞官归乡的王安石又一次来到文昌里,留宿正觉寺的当晚写下了这样一首诗:“仙事茫茫不可知,箨在空此见孙枝。壶中若有闲天地,何苦归来问葛陂。”这是王宰相最后一次回乡。9年后,他病逝于千里之外的南京江宁。从少年充满抱负到老年落寂茫然,文昌里见证了一代名相的心境变换,也见证了历史的潮起潮落。

时光飞逝,朝代更替。到了四百多年后的明代,又一位名满天下的文学巨匠出现在文昌里的视线中。这位大师从出生到成长,辞官返乡创作出惊世作品、再到无憾去世葬于故土。从叶落归根的意义上来说,他似乎比王安石更加幸运。或许,这也是文昌里的幸运。

有意思的是,从文昌里之子汤显祖和乡邻王安石在南京一段隔世交集的历史线索中,可以窥见文昌里商业繁盛的往事。罢相降级的王安石在此郁郁而终,时任詹事府主簿的汤显祖则在这里赶上了大灾之年,为无米之炊的生存窘迫,不得不向老家求援。堂堂明朝帝都南京城的官员,竟然需要来自临川的粮食救济?

如果从南京沿水路逆行,一路追寻给汤主簿运粮船只的航行轨迹,目的地便会锁定文昌里。沿着码头上岸,数百年前,这里一派繁荣。

抚州退休干部危仁川潜心研究文昌里历史多年,他从浩如烟海的史料中梳理出了一张文昌里的商业全景图。自明代初年开始,随着抚州商帮的崛起,文昌里以其优越的地理环境,先后形成太平馆、芝兰馆、肖公庙、千户厂等众多码头,为航运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有力地推动了文昌里成为抚州的商业交易、仓储、转运中心,由此促进了文昌里工商业的兴盛,以及文昌里街区的成型。在数平方公里的范围内,聚集了粮、油、棉、牲畜、竹林、杂货等30余个商业种类,手工业的铁器、木器、篾器、竹器制作及针织业等非常繁盛,金融业、医药业、饮食业、陶瓷业、造船业、运输业等产业化完整,其中仅私人钱庄就有10余家。

另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是:抚州自古为稻谷主产区,号称“赣抚粮仓”,每年都有大量粮食出省外销。商贾云集的文昌里显得尤为突出,许多街巷都有长盛不衰的粮行米店。

于是,对于汤主簿不远千里求临川米的历史迷惑,危仁川给出了这样的答案:文昌里是临川才子们的精神家园,更为他们提供了赖以生存的物质保证。

王安石、汤显祖属于文昌里众多文化符号中的代表人物。千百年来,这里的历史地位完全与其文事昌盛的地名相符。唐代书法家颜真卿在任抚州刺史期间,将故乡王祥“卧冰求鲤”的故事移植至文昌里前进村,修建“王祥卧冰池”。后世百姓在其旁建孝义寺,延续至今;东晋年间临川内史谢灵运,为缓解文昌里水患,主持修建中洲圩堤。百姓感其恩德,修建康公庙,尊谢灵运为康公菩萨,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三举行庙会作为纪念;北宋词人宰相晏殊多次在此游览,其留下的《正觉寺》诗文流传至今……

故人自兹去,故地依旧在。透过这些前尘往事,分明清晰的是一个多元宗教、多元文化融合发展、和谐共生的活态展示馆。文昌里见证的,正是昔日临川的文化视野和包容襟怀。

随着凝结了专家学者智慧与远见的规划方案渐次实施呈现,隐然显现出文昌里的涅槃路径。这是对千年悠久而灿烂文明的坚定传承,更是一个关乎临川文化复兴和发展的现实梦境

“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这段铿锵有力的话语出自习近平总书记之口,这是总书记对人类历史文化保护的期待。

抚州市广大群众以实际行动,在文昌里的改造、修复、建设过程中,认真回应了这份期待:邀请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编制《文昌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聘请深圳华侨城的策划单位编制商业业态策划,确定“国家级历史文化街区、国家5A级景区”的总体定位和汤显祖戏曲文化的发展主线……

抚州市文昌里管委会副主任熊小亮向记者介绍,面对文昌里这个特定的历史文化街区,规划者和建设者们结合了主要的历史发展背景,从文化地理、产业经济、科学技术、社会与文化等维度,对街区的文化、宗教、商业、社会等历史文化分层进行了识别,提炼出独具特色的文昌里历史文化价值。对于历史建筑的具体修缮,没有仅仅停留在“修旧如旧”的表象,而是从加强建筑个体历史文化价值研究为核心,增强建筑的历史文化辨识度,探索体现遗产真实性、风貌完整性、细节多样性、人文色彩丰富性的老街修缮方式。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张兵欣喜地表示,文昌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在探讨正确的街区保护方法方面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

五月立夏。入夜时分,行走在文昌里的古街,赣东传统风格的店铺和中西合璧的民国风格建筑交错,千姿百态的彩灯与错落有致的古建筑交相辉映,古诗词、“临川四梦”戏剧造型等光影映射在墙面,处处都能感受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再加上古街两边各式地方传统特色美食、传统手工艺、非遗文化展示等业态的依存,置身其间,明清古韵重现,恍若静止了时间、穿越了历史。

遥想四百多年前,汤显祖以戏曲作品为载体构筑了追求自由和真爱的“临川四梦”。今日的文昌里,作为临川文化的重要代表和符号,充分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留存责任和唤醒智慧,并以凤凰涅槃般的重生实践,使传统文化在薪火相传中更加自信、自觉。

这份自信和自觉来自于汤翁倾其一生打造的美丽梦境,来自于文昌里本身历经千年的变迁和历史时空,来自于当代城市建设者们对临川文化的保护之梦、复兴之梦和发展之梦。

这个梦境,正在逐渐变为现实。

(温凡)

责任编辑:林颜

来源:江西日报

江西抚州文昌里:夜色中“鲜活”起来的临川古韵

▲ 夜色中的文昌里历史文化街区(文昌里管委会供图)

为进一步放大文旅融合效应,繁荣发展夜间经济,近日,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了2021年江西省首批省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名单,抚州市文昌里历史文化街区榜上有名。夜间文旅消费,成为当地旅游经济新亮点。

夜色中的江西抚州文昌里历史文化街区,是一个别有洞天的新世界,华灯齐亮,火树银花,美轮美奂。你可以在微醺的暖风中,饱览千年古郡夜色风华、看一场夜间旅游演艺《寻梦牡丹亭》、赏一段汤显祖的经典剧目,也可以走进一家家特色小店,感受民俗文化的迷人魅力。重拾历史繁华,传承文化底蕴,从棚户区到如今的文昌里历史文化街区,玉隆万寿宫、圣若瑟大教堂、文昌桥等古建老街,木雕、竹编、银艺等非遗老技艺在热闹的人群、灯彩和音乐中被赋予新的生命,使街区成为名副其实的抚州老城博物馆和临川文化的一张璀璨名片。

整体保护为老城“塑形”

俯瞰抚州文昌里,发源于武夷山西麓的抚河在此一路奔腾,所到之处田野肥沃、仓廪充实。位于抚河边的文昌里,因此自古便是江右商帮汇聚之地,是临川老城最活跃的商业街区。然而,兴也水运,败亦水运。随着时代和城市的变迁,文昌里由以前的繁华街区,曾一度变成了市政设施落后、人居环境恶劣的棚户区。保护类建筑年久失修,木梁和砖瓦多处损毁,状况堪忧,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修缮工作迫在眉睫。从2015年起,抚州市把文昌里改造作为全市文化旅游项目的头号工程和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头号工程,瞄准国家级历史文化街区、国家级5A级景区的目标,举全市之力予以推进。

在改造过程中,街区建设者坚持历史建筑保护与人居环境改善统筹推进。在规划过程中,为了保有街区的老味道,街区的建设者在保存街区原有肌理的基础上,突出街区景观、建筑风格和传统文化。在街区修缮改造的过程中,对街区范围内所有的建筑都进行了分类保护与整治,遵循“不改变原状”的原则,对历史建筑遵循“只修不拆、修旧如旧”的原则,对传统风貌建筑遵循“保持风貌特征、优化使用功能”的原则,采取重点保护、合理保留、局部改造、普遍改善的方式,尽可能多地对历史建筑进行抢救、维护、修整,尽可能多地尊重历史、保存原貌。由于坚持原材料、原工艺、原形制修缮,街区的古风古韵得以保存,赣派民居的特色得以彰显。

传承文化为街区“注魂”

走上文昌里的街头,你会发现,穿汉服的小姐姐们为文昌里增添了一抹秀色。明眸皓齿的汉服女子与古建老街汇聚成令人沉醉的“中国味道”。

“我们是来拜谒文坛巨匠汤显祖的,就穿着汉服来了。来了以后发现这里的建筑、文化让我不‘跳戏’,穿什么都很自然,我想这就是我们新时代的文化自信。”身穿汉服的游客陈晗说,“在我们心中,老城的韵味就在这一份份地方小吃、一件件手工制品、一栋栋老宅之中,在于繁华街巷所蕴含的人间烟火、市井气息。”

传统文化的彰显得益于街区打造时的深入“摸底”。经专家调研,文昌里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汤显祖在文昌里居住了20多年,2/3以上的诗文作品都是在这里创作完成的。同时,文昌里有横街、直街等13条保存极为完整的明清历史街区和大量独具江南水乡风情的传统古民居,保存这么好的历史遗存和传统街区在全国都实属罕见。

对此,文昌里历史文化街区主打戏剧IP,修葺万寿宫古戏台、中国戏曲博物馆、汤显祖家族墓园,引入夜间旅游演艺《寻梦牡丹亭》,让游客全方位感受戏曲魅力。同时,为重现老城韵味,相关单位深入挖掘街区宗教文化、才子文化、商帮文化等文化资源,通过引进文化业态、建设文博展馆、开发文创产品、举办民俗节庆活动等方式有机嫁接到街区旅游项目中,将临川文化具体化、形象化、可视化,让游客和市民在游玩时、在消费里、在互动中体验临川文化,真正传承好历史文脉,保留住乡愁记忆,彰显出街区特色。

看的、吃的都是文化

在业态的打造上,文昌里历史文化街区以人为本,将银艺、竹编、木雕、瓷画等非遗和传统手工艺传承者聚集起来,使之成为活态展示馆的一部分。同时,重点引入如临川牛杂、临川藕丝、临川菜梗、南丰水粉等风味独特、品种繁多的抚州美食。这样一来,游客看的是文化、吃的是文化、玩的也是文化。

同时,为让夜间旅游更加贴合游客需求,街区还引入酒吧、民宿等业态。现如今,行走于开阔整洁的街区,看着道路两旁整齐的店铺,空中悬挂着的一排排彩色油纸伞随风飘摇,十分抢眼,各种特色小吃琳琅满目,每一口吃下去都是地道的“抚州味道”。除了有当地美食,还有种类多样的临川文化业态,传统手工艺品、旅游纪念品、非遗文化、特色民宿等业态丰富多彩、令人目不暇接。

待到夜幕降临,文昌里处处流光溢彩、美不胜收。徜徉在竹椅街、三角巷、横街、直街等商业老街,经过修缮改造建设后的古街夜市上,五彩华灯与古建筑相得益彰,砖墙上的戏剧人物造型、清风竹影与汤翁古诗词的投影,都充满了古朴风韵,令人仿佛穿越到古临川。同时,街区所承载的城市记忆和文化底蕴,重新焕发出更具朝气的时代活力,尽展古韵新姿。

2021年9月20日《中国文化报》

第4版刊发特别报道

《江西抚州文昌里:

夜色中“鲜活”起来的临川古韵》

↓ ↓ ↓ ↓ ↓ ↓ ↓ ↓

责编:陈晓悦

文昌宫、文昌阁、文昌塔主文运、受膜拜的文昌帝君,原来诞生于四川这个县

在一些名胜古迹旅游,不时会发现有文昌宫、文昌阁、文昌塔等与文化相关的设施,以及文昌帝君的塑像、画像,或者文昌帝君或文昌塔等铜工艺品。古代读书人、从政为文者,对文昌帝君是膜拜有加的,即便在当今,文昌文化仍然受到教育、文史等工作者,以及广大学生家长的关注与重视。

文昌帝君铜像

那么,这个文昌帝君是怎么回事呢?这还得从文昌文化的发源地四川省越西县讲起。9月19日至20日第三届文昌文化旅游节的举办,再次吸引人们对越西县的关注。越西县是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下辖县,全县面积2256.56平方公里,人口约33万,辖37个乡镇。其中的中所镇便是文昌帝君及文昌文化的发源地。

文昌帝君铜像

“北孔南张”。文昌帝君名曰张亚子,“主文运,司科举”,是古代科举士子心目中神。张亚子出生于越西县中所镇,这里是文昌故里,已成功创建国家AAAA级景区。那么,张亚子又是什么人?张亚子于西晋太康八年(公元287年)二月初三,出生于今四川省凉山州越西县中所镇金马山,后举家迁居七曲山,一生行善治病,死后被百姓奉为梓潼神,供在七曲山大庙。

文昌帝君画像

张亚子本与天上文昌星无关,但他是如何成为文昌帝君的呢?据司马迁《史记天官书》记载,斗魁戴筐六星曰文昌宫:一曰上将、二曰次将、三曰贵相、四曰司命、五曰司重、六曰司禄。意思是说北斗星的上方有六颗星组成一个星座,象筐形,它就叫文昌宫。六星的最后一颗星是司禄星,职责是“司禄赏功进士”,也就是主宰人间赏罚功名、提拔士人为官的工作。后来,由于读书人广泛的崇拜,司禄星的职责淹没了五颗星,文昌宫其他的职能淡化,成了一个主宰读书人追求禄位命运的专职星座。自唐朝开科取士以来,热衷功名的文人学子认为文昌星高悬头顶、神秘莫测,期盼文昌星能够从天庭走向大地,以便随时供奉,求得保佑。

脱胎彩塑文昌帝君(两侧为天聋地哑两童子)

唐朝安史之乱时,张亚子名声大噪。唐玄宗逃到蜀地,途经七曲山,举行隆重祭祀,追封张亚子为左丞相。唐广明二年,唐僖宗避黄巢起义到蜀地,经过七曲山,也亲自祭祀,追封张亚子为济顺王,并将自己的佩剑解下来赠给神。后来道教选定张亚子为文昌帝君,说他奉玉帝旨意,管人间府事掌人间禄籍,司天下文运。

玉雕文昌塔

据资料记载,文昌帝君真正与文昌星神重合还在元朝。延佑二年(1315),元仁宗下诏开科取士,这是元朝开国后首次考试。第二年(1316),元仁宗就加封张亚子为文昌帝君,从此文昌帝君成为读书人的偶像和保护神,文昌宫便成了学子们终年祭祀的神圣殿堂。

古建文昌殿

正是在道教和文人儒士的大力推崇下,唐宋元明九个帝王的不断加封,张亚子才与主管文运的星宿文昌星重合,梓潼帝君变成了文昌帝君,张亚子由地方小神一跃成为天下共祀的文昌星,专司功名、文运、利禄。文昌帝君身边有二位童子,一个叫天聋,一个叫地哑,以示不泄漏考试秘密。文昌帝君的由来就是这样的,各位有机会就到四川越西一游吧。

国庆中秋哪里去?请到风景独好来

上饶市风景独好旅行社

咨询热线:8210730 18070537858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110468.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