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励志社南昌分社旧址

励志社南昌分社旧址,位于南昌市东湖区爱国路216号的滨江宾馆内,北面与滨江大道毗邻,南有爱国路,二经路北端从滨江宾馆南大门开始延伸。方位坐标是北纬2841'51.6",东经11553'19.7",海拔高度约30米。内部称“一号楼”,是1933年兴建、1934年落成的一座中西合璧的仿宫殿式砖木石混凝土建筑,坐北朝南,面宽26米,进深46米,占地面积约1100平方米。

励志社南昌分社旧址

励志社创立于1929年,原来的名称叫“黄埔同学会励志社”,后逐渐演变成半军事机构的特务组织,其主要任务是负责国民革命军的文化、教育、娱乐、福利等事宜;担负美国在华军官及其眷属的招待事务;经办蒋委员长私人方面的一些事务。该建筑对于研究民国时期大型建筑由中向西演变有重要价值。

1934年该建筑落成后,曾为民国“新-运动促进总会”办事机构,后来成为“励志社”南昌分社的工作场所。旧址平面呈“工”字形,共三层(地面两层、半地下式一层),青砖外墙加水泥外粉刷,屋顶均做成仿宫殿式九脊带吻歇山样式,盖灰色机制瓦。自南向北依次为前廊、前(大)厅、会场、主席台及两侧的嘉宾接待室。

2018年3月,公布为江西省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信息来源:区文广新旅局

励志社旧址

在中山东路307号,有一座由三幢清代宫殿式建筑构成的院落,这就是国民党励志社总社(简称励志社)所在地,现为钟山宾馆。

励志社的前身是黄埔同学会励志社,创立于1929年1月1日,它是蒋介石模仿日本军队中的"偕行社"组织亲手创办的。社长由蒋介石兼任,社址设在黄埔路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内,社员以该校学生为主。1931年社址迁到中山东路307号现址办公。励志社当时被认为是一个尖、卡、斌机构。尖者,不大不小;卡者,不上不下;斌者,不文不武。说它不大,它比不上国民党其他党政机关;说它不小,它在全国都有分支机构;说它不上,它仅仅是一个服务机构;说它不下,因为社长是蒋介石;说它不文,它的工作人员都穿军装,主管文官升降的考试院铨叙部不认账;说它不武,专司武官铨叙人事的国防部第一厅根本不把它的工作人员当作武官看待。然而,这种四不像组织,却为蒋介石、宋美龄所倚重。在抗战胜利后,它发展到顶峰,总干事为黄仁霖,下辖四处一室:秘书室下设人事、文书、招待三科,其中招待科负责管理设在全国各地的分社或招待所;第一处下设事工利,管理社员、体育、卡通、电影、美术、音乐六股和问讯处;第二处下设展业、事务、保管、建筑四科;第三处下设出纳、账务、审计三科;第四处负责管理卫岗牛奶厂、下关冰厂、青龙山煤矿、龙潭煤矿、跑马厂以及中西菜部。励志社的主要任务一方面是充当蒋介石的内廷供奉机构,另一方面是接待外国来华军政人员,特别是美军顾问团。

励志社的三幢宫殿式建筑,建于1929年至1931年间,是由当时刚从国外学成回来的青年建筑师范文照、赵深设计,陆根记营造厂承建。建筑费用15万元,是上海银行界在蒋介石与阎锡山、冯玉祥进行中原大战时,捐献作为宋美龄发放蒋军官兵犒赏金的一笔巨款的剩余款项。励志社总社三幢建筑物的内部设施齐全,有多功能礼堂、剧院、办公室、餐厅、浴室、宾馆式客房和理发室等,还有网球场、手球场、排球场、田径运动场、跑马场等。

励志社三幢大屋顶宫殿式建筑呈"品"字形分布,由西向东,分别是大礼堂、1号楼、3号楼,均坐北朝南。

大礼堂:建于1931年,主体为钢筋混凝土结构,而梁、椽、挑檐则是木结构。高三层,重檐庞殿顶,平面为方形,建筑面积1360平方米,可容500人就座。内部按照当时比较现代的剧院布置,设有门厅、休息室、观众厅及其他服务设施,在其四周还建有附属用房。

1号楼:建于1929年,砖木结构,建筑面积2050平方米。中间高三层,庑殿顶;两翼高二层,歇山顶,东西对称,烟色筒瓦屋面,绿色屋脊。大楼入口处建有门廊,红漆廊柱。大楼底层墙面为水泥假石粉刷,第二层以上为清水勾缝。在大楼东南墙角,镶嵌有正方形石碑一块,上刻“励志社 民国十八年志 立人立己革命革心 蒋中正与励志社同仁共勉”字样。据说,蒋经国曾经在1号楼301室居住长达一年之久。

3号楼:建于1930年,砖木结构,建筑面积1846平方米。屋顶结构与1号楼相反,中间高三层,歇山顶;两翼高三层,庑殿顶。东西对称。烟色筒瓦屋面,脊檐饰有瑞兽,檐口梁枋施以彩绘。屋顶建有壁炉烟囱,烟囱上部做成宫殿式屋顶。

1号楼和3号楼内部均呈中廊式布局,两边是带有独立卫生间的客房,它们是当时接待贵宾住宿之处。

励志社建成后,成为蒋介石、宋美龄以及国民政府要员的休闲、娱乐场所。蒋氏夫妇经常到励志社总社观看梅兰芳等人演出的京剧。

张学良多次到南京,有时就住在励志社的特别客房内。即使不住在励志社,他也常到励志社打网球或骑马,由此与励志社总干事黄仁霖结下“不寻常的友谊”。

1935年10月10日,南京举行的第一次集团结婚(即集体婚礼),地点就是选在励志社大礼堂。当时,新娘化妆室设在西餐部,证婚人是南京市市长马超俊。为了保证婚礼的顺利进行,事前全体新人进行了一次预演,总导演是黄仁霖。这次婚礼简单而又隆重。先由市政府乐队奏乐,证婚人、主婚人、介绍人相继就座,接着由手提宫灯花篮的八个小天使作为前导,一对对新人随之鱼贯而人。新郎身穿蓝袍黑马褂,新娘身披白色婚纱,手捧鲜花。参加这次集体婚礼的每对新人平均花费不超过60元,公家花费约为1000元。此后,集体婚礼在全国进一步推广开来。

1941年9月,汪伪国民政府决定成立“中央陆军军官学校”,作为培养训练傀儡军队骨干的基地,校址便设在励志社。汪精卫曾在这里与不少汉奸头目以及日本高级官员会晤。

1945年9月8日正午12时,何应钦作为中国战区最高统帅蒋介石接受日军投降的总代表,由芷江飞抵南京,随即在冷欣的陪同下,赴励志社休息用餐。同日晚,何应钦在励志社举行中外记者招待会,指出盟军最高统帅麦克阿瑟将军已于9月2日在泊于东京湾的密苏里号战舰上举行了签降仪式,同时他宣布中国战区将于9月9日在黄埔路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大礼堂内举行签降仪式。9月9日上午9时,中国战区日本投降签字仪式结束后,当天中午,何应钦在励志社举行酒会,宴请中外来宾,共同庆祝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1945年11月6日,国民政府成立战争罪犯处理委员会。1946年2月15日,战争罪犯处理委员会在励志社大礼堂设立国防部审判战犯军事法庭,庭长石美瑜,检察官为陈光虞、李X璇,专门审讯侵华日军战争罪犯。

根据国际惯例,甲级战犯由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判,乙、丙级战犯,则直接由受害国家的法庭审判。在中国人民的强烈要求下,国民政府向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提出,要求将南京大屠杀的主犯以及其他在中国犯下滔天罪行的罪犯引渡到中国来,接受中国人民和政府的审判。制造南京大屠杀的元凶、乙级战犯谷寿夫,用一把名叫“助广”的军刀屠杀三百余名中国人的刽子手田中军吉,在南京紫金山下进行“杀人比赛”的向井敏明、野田岩(又名野田毅)等,先后被引渡到中国,在国防部审判战犯军事法庭受到审判,被判处死刑,在南京执行枪决,得到了可耻的下场。

1949年4月23日,率先入城的解放军三野八兵团三十五军,军部便设在励志社。中共地下党南京市委书记陈修良、副书记刘峰便是在这里与党组织会师的。此后,这里一度成为华东军区干都子弟学校及幼儿园。1953年,成为中苏友好交际处。1956年1月,改成江苏省委招待所,因位于中山东路307号,故对外统称“307招待所”。1991年,更名为钟山宾馆。

励志社建筑群代表了当年南京建筑的一种潮流,即在传统大屋顶宫殿式建筑外壳中,包容了现代的使用空间。它反映了设计者娴熟的职业技能,同时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推崇。这种将传统的建筑形式与现代的功能、技术和建筑材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建筑方法曾在南京风靡一时,后因造价太高而被其他的建筑方法所取代。

1991年,励志社建筑群被国家建设部、国家文物局评为近代优秀建筑。1992年,又被列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7月,又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暑期社会实践 | 润园书院“解放后的南京”社会实践小分队走访南京国立美术陈列馆旧址

于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当下,我等南审青年理应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走进党史,了解党史,学习党史,担负起作为新一代青年大学生的使命与担当,勤勉上进,忠于党,忠于国家。站在百年之际的此时,回首这一百年辛苦历程,有许许多多的时刻在熠熠闪光,“金陵城”这座充满古韵的城市在这百年征程中却也是极为浓墨重彩的一笔。

此次,南京审计大学润园书院——“解放后的南京”社会实践小分队针对这百年中解放后的这段时期进行了探索,对政府和国家在解放后对革命性建筑的保护与利用进行了深入的了解。

2021年7月9日,润园书院“解放后的南京”社会实践小分队来到了南京国立美术馆旧址,在这里,他们会切身感受这座经历过战争风雨的建筑在党和国家的保护与修复下而呈现出的那份厚重感。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是民族精神的演绎与传承,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石。而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文化,这悠久的历史文化也在不断地滋养和鼓舞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

本次打卡的国立美术陈列馆旧址是今江苏省美术馆的前身,于1936年建成,是中国第一个国家美术馆,代表着中国美术馆事业的正式开始。其1937举办的“教育部第二次全国美术展览”在20世纪是筹备委员会和审查委员艺术身份最显赫、参展艺术家作品分量最重、规模最大的一次。

1937年日本侵占南京后,一切美术活动被迫停止,国立美术馆也因此进入了休眠状态。在1945年抗战胜利之后,国民党政府忙于内战,因此,这座建筑也一直在被挪作他用。终于,江苏省人民政府在解放时期重新唤醒了这座沉睡的建筑。

来到国立美术馆旧址门口,我们可以看到主楼建筑四层,立面呈“山”字形,尽管历经80年的风风雨雨,依旧气派、典雅。在外部环境和外立面的修复上仍保留了原有的建筑风格,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历史沧桑感和艺术美感的碰撞。本着“修旧如旧”的修复理念。馆内对安保系统和配电房进行升级改造,功能、设备、建筑装饰均达到现代展厅标志。

国立美术陈列馆共三个大展厅四个小展厅,我们参观了江苏省美术馆藏木刻版画研究展。

经过一天的参观,小分队了解了民国时期的建筑风格与特色,领悟其中所展现出来的民族个性。进一步深入了解在解放时期国家政府对其做出的具体的修复保护措施,及在此之后的几十年的修缮措施,感受国家对革命性建筑的重视与保护。

文案来源 | 陆旻 丁佳慧

图片来源 | 梁兴龙 秦子恒 张锋豪 房靖博 刘圆

责任编辑 | 曹心羽

审校 | 曹心羽

审核人 | 杨放敏 张珺

漫步南昌路丨红色基地中华职业教育社旧址

瑞金二路社区文化活动中心

红色基地中华职业教育社旧址

中华职业教育社1917年成立于上海,是由我国著名教育家黄炎培联合蔡元培、梁启超等48位教育界、实业界知名人士在上海发起创立的。社址最初在方斜路江苏省教育会内,后于1930年迁入华龙路(今雁荡路)自建的大楼里。

与此同时,由中华职教社主办、1925年创刊的《生活》周刊社也一同迁往中华职业教育社大楼办公。这幢六层楼的钢筋混凝土建筑,共有34问房屋。建筑外貌具有欧美古典主义构图的折衷主义特色,大楼外墙以褐色泰山砖面砌筑,屋顶为机坪瓦顶,整幢建筑为独立结构。原为5层后加了顶层。

雁荡路80号中华职业教育社旧址。在抗日民族解放战争和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社办刊物《教育与职业》、《生活周刊》、《国讯》、《展望》;社办学校“中华职业学校”、“中华职业补习学校”、“中华工商专科学校”都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的建立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抗战期间中华职教社曾迁往桂林、重庆,1946年1月返回上海,1950年4月总社迁往北京,在上海设立分社。

中华职业教育社上海分社于1982年重组并恢复活动。1992年,根据国家民政部规定登记注册,更名为“上海中华职业教育社”。

复社和复校以来,上海中华职业教育社积极推进职业教育事业,先后在全市范围设立和创办了15所“中华”牌的职业学校。通过开展职业教育与理论研究,同广大职业教育工作者、科技、经济界人士保持密切联系,并同台港澳同胞、海外侨胞及中外职业教育团体、人士进行友好往来,增进相互了解和合作。

中华职业教育社旧址

上海中华职业教育社积极响应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华职业教育社理事长孙起孟先生倡导的“温暖工程”活动,为维护社会稳定和发展上海经济服务。

建筑本身还是有一定观赏性。在抗日民族解放战争和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社办刊物《教育与职业》、《生活周刊》、《国讯》、《展望》。

该学会创办于1908年,为中国最早的世界语团体,曾举办世界语函授学校,世界语书店及图书馆,出版《绿光》杂志。因一二八事件,原会所被战火毁坏,会务停顿。经学会创始人陆式楷、胡愈之、盛国成等努力,于1933年1月17日召开复员后会员大会。在会上改选陆式楷、胡愈之、盛国成、陈兆瑛、巴金、鲁彦(王鲁彦)、黄警顽等分别为执行委员和监察委员,兼任世界语函授学校教职员,并在本市各区设立讲习班面授世界语。会址设在华龙路(今雁荡路)80号中华职业教育社的2楼。

董竹君曾在大楼的底楼开设过锦江茶室。1933~1938春此处是上海女子中学(1931年创办于西门文庙路,1933年迁斜桥制造局路,八一三校舍被毁,1938年迁新大沽路451号)。

1946年,由黄炎培、孙起孟等爱国人士和教育家创办的比乐中学在这里成立,直到1949年学校迁往淮海中路。1946年,民建上海分会筹备委员会在这里成立。建庆中学也曾设在雁荡路80号内。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110362.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