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古越藏书楼

今浙江绍兴城区胜利西路,紧邻大通学堂。清末徐树兰(1837年至1902年)创办。古越藏书楼,是我国图书馆史上最早对公众开放、第一家具有近代公共图书馆特征的藏书楼。

古越藏书楼

古越藏书楼的创办人是山阴人徐树兰。徐树兰是位赋闲的兵部郎中,在西方文化的启迪和维新改良主义的影响下,参照东西方各国图书馆章程,以存古和开新为宗旨,捐献私人藏书7万余卷,于1903年在他的家乡浙江绍兴购地一亩六分,耗银三万二千九百六十两建造此楼,1904年正式向社会各阶层人士开放。在管理方法上除继承封建藏书楼的传统外,又吸取外国先进经验。编有《古越藏书楼书目》,旧分经、史、子、集、时务5部,编为35卷;后分为学部与政部,改编为20卷。学、政两部下各分24个类目,每类再分若干子类。类目多因袭旧有名称,但子类显示出中外学术统一立类的倾向。古越藏书楼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私人藏书楼向公共图书馆的过渡,也标志着中国近代图书馆的诞生。

从“私人藏书”到“大众观览”古越藏书楼在当年开了先河,虽然看似貌不惊人,这幢古老的藏书楼在中国图书馆史上却有着举足轻重的里程碑意义。传统“藏书楼”,向来重“藏”,秘不示人。可是,100多年前,绍兴四大望族之首徐家的徐树兰从京城弃官回乡,谋求教育救国,以个人之力耗资白银32960两创建了古越藏书楼,并从一开始就供大众“观览”,让“一人书变成万人书”,从而成为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史上第一个具有公共图书馆特征的私家藏书楼。

而且,古越藏书楼当年之“开放”,让如今的我们听来都耳目一新:每日向公众开放,人们凭牌进楼,对号入座,座满时来人需在外候牌。楼内墙上的《古越藏书楼章程》写得明白,借阅方法“仿照东西方各国图书馆章程办理”;在徐树兰“存古开新”的宗旨下,藏书楼“东西书籍一律收藏”,且向社会、个人多渠道吸纳。其做法之一是以自己优越的藏书设备和管理条件,欢迎个人把闲置书籍拿到藏书楼来寄存托管,存取自便。

不光如此,古越藏书楼的传奇还在于,至少有10余位可载入中国文化史的学者曾在这里攻读过。其中最传为佳话的是钱玄同的故事。上个世纪初叶,湖州一位贫困书生到了绍兴。有一天,当这名叫钱玄同的青年在戴着毡帽的人群中思忖下一顿食物的时候,遇上了一位穿长衫的人。这位面慈心善的“长衫人”引领着他走进一座大宅院,书生本能地抬头,仰望院门上方几个斗大的隶书,心中赫然亮了起来:古越藏书楼。钱玄同永远无法将这一天和这一位贵人从记忆中抹去。因为就是从这一天起,他的命运与这座书楼结了缘。他在书楼里孜孜不倦地攻读,甚至享受免费的膳宿。天上不仅掉下了馅饼,还掉下了一个“林妹妹”。不久之后,钱玄同与书楼主人的千金小姐、徐树兰的孙女徐婠贞共度佳期,喜结连理。这仿佛是梦,却是现实。钱玄同从书楼出来,成了中国语言文字学家的同时,还为自己、为绍兴、为国家贡献了另一位奇人,那便是他的儿子、科学家钱三强。

电话

0575-85154056

交通

35、39、51、52路府山西路府山桥站

景点位置

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胜利西路503号

古越藏书楼寻踪|《图书馆史话》展现图书馆千年发展历程

五千年中华文明史,浩浩汤汤;

五千年中国图书馆史,蜿蜒奔放。

河北省图书馆和河北广播电视台“故事广播”联合出品《图书馆史话》,从我国汉字诞生、文献典籍初现为始,到古代书院、藏书楼,再到近现代图书馆的出现和发展,用文献典籍背后跌拓起伏的精彩故事,为您讲述图书馆发展至今的风雨历程,从不同角度揭示中华文明延绵不断的文化密码。

听《图书馆史话》,汲取文化自信的力量。

古越藏书楼寻踪

乌篷船、乌毡帽、乌干菜, 绍兴自古为文人辈出、文运昌隆之地,刻书、藏书代有人才。绍兴的私家藏书于清代达到了顶峰,有书可查的就有21家,其中又以李慈铭的越缦堂、姚振宗的师石山房、徐树兰的融经斋和铸史斋、徐友兰的八杉斋、铸学斋和述史楼最为著名。

1840年的鸦片战争,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国门,一大批有识之士痛定思痛,纷纷主张要求改革现行体制,提倡西学,以夷之长制夷,最终形成了资产阶级改良运动。这股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和维新变法运动同样波及到了绍兴,以陶成章、秋瑾等为代表的仁人志士高举义旗走在前列,一批开明的地方乡绅出于救亡图存的爱国之心,也拥护和支持改良派的改革主张,徐树兰即是其中的代表。

徐树兰,字仲凡,号检庵,山阴 (浙江绍兴 )人。光绪二年中举人,授兵部郎中,封一品官职。曾任河南某地知府、盐运使,后因母病告归,任地方公益。他较早接受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变法主张,“是绍兴头一个提倡维新的人”。徐树兰在因母病还乡之后,热心于地方公益事业,曾捐资修筑海塘,发起组织抗灾救荒的慈善工作。他一生有两大贡献:一是于 1897年创设了绍郡中西学堂 ;二是创办古越藏书楼 。

借国外“藏书楼与学堂相辅而行”的经验,于1900 年,开始筹办古越藏书楼。他首先出资8600余两,在绍兴城西购地一亩六分,建藏书楼,后又耗银23560 两用于购书,又花费800余两用于购置书柜桌椅等器物。楼中藏书,除徐氏家藏外,又购置了新出的译书及图书、标本、报章等,使藏书总量达7万余卷,管理人员 8名 ,印有古越藏书楼章程和书目。徐树兰又每年捐洋 1000 元,作为古越藏书楼的日常开支。遗憾的是,徐树兰最终并没有亲眼见到藏书楼的落成开放。长子徐元钊继承他的遗志,于1903年建成了藏书楼。1904 年正式向全绍兴公众开放阅览 。

这是一个崭新的藏书楼,一座近代图书馆在上世纪初的古越大地横空出世,它标志着延续了几千年“秘不使人知”的封建藏书走入了历史。几乎同时,全国各地各种形式的公共图书馆,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

古越藏书楼开放伊始,即制定了《古越藏书楼章程》,图书管理、借阅“仿照东西各国图书馆章程办理”。以室内阅览为例,每日上午9点至11点、下午1点至5点为阅览时间。除万寿节、新年、中秋、清明等节日外,均对外开放。读者凭牌进楼,对号入座。图书如有污损,照章赔补。从章程还可以看到,古越藏书楼设总理、监督、司事、门丁、庖丁和杂役各一人,司书之职则设两人:一人负责图书借阅,另一人负责报章借阅。章程对每个职位的职责范围与职权均作了具体的规定,既分工明确又互相照应。整个章程体现了既严格管理图书,又方便读者利用藏书的思想。藏书楼居然还做到了“阅书者如欲饮茶,茶由本楼供应……阅书者如欲用膳,其膳资理宜自备,本楼雇有庖丁亦可承办。”可见,藏书楼在为读者服务方面也颇具特色。

古越藏书楼的藏书宗旨有其鲜明特色:一为存古,二为开新。徐树兰本人远见卓识,是一位具有先进思想和眼光的士绅,在今人之书、西人之书尚不太多的年月,就提出古今中外并重的藏书思想,首先将家藏经史古籍及一切有用之书,全都捐出。其次,还收藏了许多时务、实业等新书。比如,除中国的古农书如《汜胜之书》、《齐民要术》、《农政全书》等之外,还收藏了大量铅印外国近代农学著作,如《普通动物学》等。

古越藏书楼开创了一种全新的图书分类体系。起初,藏书楼是将藏书分为经、史、子、集、时务五部,总体上还没有越出传统的四部法的窠臼。后来,又将全部藏书分为学、政两大部,共48类,开创了全新的分类方法。这种分类体系将中西书籍融为一体,是我国学术史、思想史和图书分类史上的一个突破。

综观古越藏书楼的藏书,足以证明其兼收并蓄的开阔胸怀。与后起的官办省级公共图书馆相比,古越藏书楼的藏书特色更为显著,藏书思想更见高明。徐树兰参照西方各国成例,制定的一套完善的藏书管理制度与方法,亦为后人所仿效。从中完全可以看出古越藏书楼是具备了近代西方公共藏书特征的开放式私立公共图书馆。徐树兰及其所创办的古越藏书楼在我国近代藏书事业史上无疑有着十分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周一到周五18:50—19:00

周六日18:20—18:30

欢迎锁定FM107.9 收听《图书馆史话》

编辑:田蕾

责编:王玉倩

监制:杨美楷

hbgsgb1079

亚洲现存最古老的私人藏书楼:天一阁古籍近30万卷

藏书,作为传承中华文明的一种方式,已经历了几千年之久。从石室金匮到寺院藏书,从官立书院、私家藏书楼到公共图书馆,几经更替,历史嬗变。宁波地处我国华东地区、东南沿海,是一座典型的江南水乡兼具海港的城市,作为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天一阁”,是到宁波旅游必打卡的景点。下面就随小编一起了解下吧!

亚洲现存最古老的私人藏书楼

现如今,作为真实意义上的藏书楼已所剩无几,而宁波的天一阁则历尽沧桑,以其特有的意志力保存了下来。天一阁坐落在宁波市海曙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国家5A级旅游景区。天一阁的历史非常悠久,最早可追溯至明嘉靖年间,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为当时隐退的明朝兵部侍郎范钦主持建造的藏书楼,并命名为“天一阁”,是当今现存亚洲最古老的私人藏书阁。

天一阁藏书数量非常多,包含各类古籍近30万卷,数量众多让人震撼,这些古籍主要以地方志、 登科录等史料类书籍居多。除此之外,这里还珍藏着丰富的字画、碑帖、陶瓷、铜器及玉器等工艺精品,琳琅满目的艺术品,让人眼花缭乱。

很多到这里游玩的人或许对“天一阁”名字的由来也非常感兴趣,关于“天一阁”的得名有两种说法。

其一,清代学者全祖望在《天一阁碑目录》中写道,范钦曾在建造之初于天一阁下建造一水池,后又搜集了许多碑刻,其中就包含“龙虎山天一池石刻”,天一阁由此得名;其二,因楼阁为藏书阁,为防火而取《易经》中的“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意得名天一阁。

天一阁藏书楼整体坐北朝南,是一座两层 砖木结构的硬山顶重楼式建筑,整体高约9米,远远的望去,可以看到这座楼阁极具特色,斜坡屋顶上青瓦覆盖,掩映在茂密的丛林间,加之四周园林式布局,为典型的江南庭院式园林特色建筑群,古色古香的气息油然而生。

作为藏书阁,天一阁是一座以“藏书文化”为核心,集藏书保护、研究、陈列、教育及旅游参观为一体的专题性博物馆,且是国家一级博物馆,其规模也是十分庞大,占地约26000平方米(约40亩),由藏书文化区、陈列展览区和园林休闲区组成,这次游览我们主要以园林为主,感受下这座私家园林的婉约秀美及文化底蕴。

整个天一阁还是有许多看点的,主要景点包括古戏台、秦氏支祠、麻将起源地陈列馆、庄园厅、博雅堂、天一阁、东园、千晋斋、东明草堂、尊经阁、司马第、范式故居、明州碑林等,若是大体概括,就是南园和东园,院落内文物众多,十分丰富,是到这里游玩主要参观的。

建于明代的最古老私人藏书楼天一阁,五百多年流逝了多少古籍?

天一阁坐落在浙江省宁波市月湖之西的天一街,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私人藏书楼,也是世界上现存历史最悠久的私人藏书楼之一。始建于公元1561年(明嘉靖四十),建成于1566年(明嘉靖四十五年),原为明兵部右侍郎范钦的藏书处。1982年3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点,2007年又被公布为全国重点古籍保护单位。

天一阁现占地面积2.6万平方米,是一个以藏书文化为核心,集藏书的研究、保护、管理、陈列、社会教育、旅游观光于一体的专题性博物馆。现藏古籍达30余万卷,其中,珍椠善本8万余卷,除此,还收藏大量的字画、碑帖以及精美的地方工艺品。设有《天一阁发展史陈列》、《中国地方志珍藏馆》、《中国现存藏书楼陈列》、《明清法帖陈列》等陈列厅,书画馆常年开展各种临时展览和文化交流活动。

天一阁分藏书文化区、园林休闲区、陈列展览区。以宝书楼为中心的藏书文化区有东明草堂、范氏故居、尊经阁、明州碑林、千晋斋和新建藏书库。以东园为中心的园林休闲区有明池、假山、长廊、碑林、百鹅亭、凝晖堂等景点。以近代民居建筑秦氏支祠为中心的陈列展览区,包括芙蓉洲、闻氏宗祠和新建的书画馆。书画馆在秦祠西侧,粉墙黛瓦、黑柱褐梁,有宅六栋,曰:“云在楼,博雅堂,昼锦堂,画帘堂,状元厅,南轩。”与金碧辉煌的秦祠相映照。

宁波市城市口号与天一阁有关:

“书藏古今,港通天下”

天一阁博物馆宣传语是:

“风雨天一阁,藏尽天下书!”

天一阁于1561年由兵部右侍郎范钦主持建造。范钦平生喜欢收集古代典籍,后又得到鄞县李氏万卷楼的残存藏书,存书达到了七万多卷,其中以地方志和登科录最为珍稀。公元1772年(乾隆三十七年),下诏开始修撰《四库全书》,范钦的八世孙范懋柱进献所藏之书638种,于是乾隆皇帝敕命测绘天一阁的房屋、书橱的款式,兴造了著名的“南北七阁”,用来收藏所撰修的七套《四库全书》,天一阁也从此名闻全国。明清以来,文人学者都为能登此楼阅览而自豪。

范钦为了保护藏书而订立了严格的族规,如女子不得上楼。世代的子孙严格遵循“代不分书,书不出阁”的遗教,但终因年代过于久远,藏书还是有很多的失散。公元1808年(嘉庆十三年),阁内的藏书实有4094部,共53000多卷。

鸦片战争时,英国侵略者掠去了《一统志》等数十种古籍。民国初,又有人指使盗贼潜入阁内,偷去了大量的藏书,运往上海倒卖。后来又经历了许多的变故,到1940年,阁内的藏书仅存1591部,共13038卷。新中国成立后,政府为了保护天一阁,专门设置了管理机构,探访得到了流失在外的3000多卷原藏书,又增入当地收藏家捐赠的古籍,现藏珍版善本达到了8万多卷。

范钦的私人藏书历经十三世,保存四百余年,虽然也有过几次大的失窃,但事后范氏族人又会想方法不惜重金赎回。历代藏书家很多,其藏书能保存百年以上的并不多见,而范氏藏书却保存至今,这与范钦对藏书的管理制度密不可分。

天一阁藏书制度规定:“烟酒切忌登楼”、“代不分书,书不出阁”、还规定藏书柜门钥匙由子孙多房掌管,非各房齐集不得开锁,外姓人不得入阁,不得私自领亲友入阁,不得无故入阁,不得借书与外房他姓,违反者将受到严厉的处罚,还制订了防火、防水、防虫、防鼠、防盗等各项措施。

正因为如此,天一阁的藏书才得以保存到今日。“外姓人不得入阁”一条,使得天一阁的藏书不为外人所知,直到1673年(清康熙十二年)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才有幸成为外姓人登阁第一人。允许黄宗羲登阁的是范钦曾子孙(四世孙)范光燮。自此以后天一阁才进入相对开放的时代,但仍只有一些真正的大学者才会被允许登天一阁参观。

天一阁之名,取义于汉郑玄《易经注》中“天一生水”之说,因为火是藏书楼最大的祸患,而“天一生水”,可以以水克火,所以取名“天一阁”。书阁是硬山顶重楼式,面阔、进深各有六间,前后有长廊相互沟通。楼前有“天一池”,引水入池,蓄水以防火。公元1665年(康熙四年),范钦的重孙范文光又绕池叠砌假山、修亭建桥、种花植草,使整个的楼阁及其周围初具江南私家园林的风貌。

清代思想家,历史学家黄宗羲曾获准在天一阁翻阅了全部藏书,把其中流通未广者编为书目,另撰《天一阁藏书记》留世。(文图 若愚)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110191.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