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孺子亭

孺子亭是为纪念徐孺子而得名,徐孺子姓徐名稚,字孺子(公元97—168年)古代豫章南昌人,是我国东汉时期著名的高人贤士,一生博学多识而淡泊名利,不离劳作,被人们千秋传颂为“人杰地灵之典范”。相传豫章太守陈蕃极为敬重徐稚之人品而特为其专设一榻,去则悬之,别人不能享用。于是在王勃的名篇《藤王阁序》中便有了“人杰地灵、徐孺子下陈蕃之榻”这不朽的名句,并且千古传为佳话。后人为了纪念这位贤人,在徐稚的故居为其修建了一座纪念亭,初时冠以“孺子台”之名,历史上多次兴废,可谓历尽沧桑,据史料记载,三国、西晋、隋、唐、宋等许多朝代都曾进行兴建或重建,并先后更名为聘君亭、思贤亭,终以孺子亭命名至今。

孺子亭公元始建于一九七九年,以沿湖耸立的孺子亭为主景围湖造园而成,一九八四年十月一日落成开放。园内除已恢复修建了孺子亭、孺子墓、碑廊这些历史古迹外,还结合公园的特点,配建了其它可供人民游览、休憩的风景,如“观鱼廊”、“赏荷亭”等等,人们驻足孺子亭上,湖光水色尽收眼底。水面游船轻荡,沿岸花红柳绿。素享盛名的“豫章十景”之一“徐亭烟柳”使友人如痴如醉,恍如登临仙境,近年来,公园内更新辟出茶室、球场、鸟雀宠物市场等健身游玩场所,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人。

孺子亭、“徐亭烟柳”乃是南昌市的古迹和名胜,为了让历史古迹重放异彩,让名胜风景更加迷人,我们将不断借鉴全国各地风景名胜区的成功管理经验,把孺子亭公元规划建设得更加具有独特风格,使之成为受人喜爱的游玩、休闲、娱乐活动的最佳场所。

孺子亭

柳色成烟:南昌孺子亭公园

孺子亭位于南昌市区的西湖之中,此乃汉高士徐稚隐钓之所,南唐时建有高士台(亦名“孺子台”)。明初立为高士祠。嘉靖年间,徐樟建亭于祠北,以祀其先人徐孺子。抗战时被日寇推入湖中。亭亦残破,仅存骨架。1980年改造西湖,开辟公园,拆除残亭重建,1983年10月,新亭落成,此亭为重檐六角选尖式,亭畔湖水潆回,叠石成山,柳色成烟,再现了“豫章十景”中“徐亭柳烟”的景观。

景点位置

江西省南昌市西湖区西湖路58号

亭说(一)|在经石峪不远处,有一座亭子,名为高山流水亭,传说亭子的名字来源于俞伯牙与钟子期

■编辑:刘小东 热线电话||5369528、5369523

编者按:

在中国传统建筑中,有一种常见的建筑,统称亭子,多见于园林、佛寺、庙宇,是供人休息、避雨、乘凉用的建筑物。亭子面积较小,大多只有顶,没有墙。古老的泰山上,庙宇建筑众多,自然也少不了亭子,高山流水亭、酌泉亭、对松亭、望月亭等,每一处看似普通的亭子,都各有特点,也有着各自的传说故事,都是古人勤劳智慧的结晶。

在斗母宫以北,经石峪石刻以西七八十米的地方,坐落着一座石亭,额题“高山流水之亭”几字,所以这座石亭叫做高山流水亭,亭子建于明代隆庆六年(1572年),据今已有445年的历史。传说,这座亭子是俞伯牙抚琴的地方,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就发生在此处。

墩壮结实 典型的北方建筑

近日,记者跟随红门管理区工作人员来到高山流水亭处,眼前的亭子是全石构造,非常墩壮结实,是典型的北方建筑风格。据了解,高山流水亭通高3.3米,宽2米,为正方形,周边四根石柱,下有四根踢脚石,上面石横梁、插板、脊石横梁各四根,亭顶坡面平缓,顶部有一四方形石脊,亭内横梁上方刻有“高山流水之亭”几字,题于1594年。亭外横梁上方写有“源头活水”,这四个字来源于宋代朱熹的《观书有感》:“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记者注意到,高山流水亭不高,但构筑亭子的每一块石头都很厚,而且属于榫卯构造,咬合得非常结实,额枋也是榫卯结构。经测量计算得知,亭子的一个石柱就有3500多斤重。“亭子的石材是山下的,那时候这边还没有路,这么重的一块块石头,不知道是怎样运上来的。”工作人员说。

亭子正面两根右柱上刻有对联“天门倒泻一帘雨,梵石灵呵千载文”。这处对联的意思是,下雨时,雨水犹如南天门上倒泄下的水帘,水帘漫过“经石”时,似乎在大声吟咏石上的千年佛经。工作人员指着刻字告诉记者:“这副对联还有佛教色彩,其中的‘梵石’,指的的不远处的经石峪刻石,上面刻有《金刚经》,经过岁月的洗礼,石头也有了佛性。‘天门’不只是南天门,‘雨’也不只是字面上的雨水,对联里的‘雨’还有‘水’的意思,而水象征着旺盛的生命力。”

高山流水亭上,还有几处模糊不清的石刻,在“高山流水之亭”几字下方,靠近仔细查看,还刻有“乾坤清趣”四个字,这几个字刻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至于是何人题刻的,已经看不清名字。此外,亭子上还有一副对联,但已经残失,查阅史籍补录可知,对联内容是“晒经石上传心诀,无字碑上写太虚”,对联中提及了经石峪的《金刚经》和岱顶的无字碑。

倚壁为亭 刻石记载亭子来历

在经石峪大石坪北的石壁上,刻有“高山流水亭石壁记”,这处刻石,详细记载了“经石峪”水帘的生动和高山流水亭建立的经过。这处刻石,是明代隆庆六年(1572年)万恭题刻。

万恭,字肃卿,别号两溪,江西南昌县武阳镇游溪村人,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进士,历任光禄寺少卿、大理寺少卿等职。历史上万恭最大的功绩是治理黄河,而他在泰山留名,则是因为他主持修建了岱顶玉皇庙工程,还修建了高山流水亭,“高山流水亭石壁记”不仅记录了他修亭子的经过,还记录了他在泰山时做的一些事。

根据刻石记载,万恭完成岱顶玉皇庙的修建之后,从南麓下山时,路过经石峪,在大石坪上休息,在旁边写了“曝经石”三个大字,看到流水飞溅,又题下了“水帘”两个字刻在石头上,“水澌澌淅字上,字隐隐匿水中,斯泰山之至奇观也”。当时的万恭,在经石峪看到的景色美不胜收,往西看去,有石壁高十五尺,自然天成,往东看去,有泠泠的流水和苍翠的树木,于是万恭决定“倚石壁而为亭”,当时造亭全部使用的石料,四根石柱直接安插到石基上,深度近一尺,亭子上方覆盖上石板,方便登山的游人在此歇脚。

细读刻文,从中可以得知,因为万恭喜欢弹琴,而在经石峪处弹琴,有高山,眼前也有流水,与古人的“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意境相合,所以就把建起的亭子命名为高山流水亭。高山流水亭建立之后,当时有人在此观景,并形容此处:“瀑流千派,飞喷字画,上构石亭一,宽容数人,危壁在后,雪浪在前,每风鸣雨响,万籁俱怒。”明代山东巡抚李戴有诗专门描写高山流水亭:“壁立石屏向日明,小亭危坐午风清,弹琴人去知何日,尚有高山流水亭。”

据介绍,高山流水亭原本建在刻石旁,1965年为保护经字,将亭址改为河道,亭子也被移到了现在的位置。

知音难遇 伯牙子期泰山相交

关于高山流水亭,流传最广的传说故事便是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亭子也是因为他们的故事才有了这个名字。

故事发生在春秋时代,当时有一名精通音律,琴艺高超的琴师名叫俞伯牙,俞伯牙年轻的时候聪颖好学,曾拜高人为师,琴技达到很高水平,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师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大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波涛声。

有一日,俞伯牙坐船来到泰山峡口处,遇上了狂风暴雨,船夫速将船摇到一山崖下抛锚歇息,暴雨停后,伯牙见这高山之间的川江有别样的风韵,不禁犯了琴瘾,就在船上借此情景弹奏起来。突然间,琴弦断了一根,抬头一看,就见不远处的山崖上有个樵夫立在那里聆听。俞伯牙见状问到:“小哥怎么会在此处?” 那人答:“小人打柴被暴雨阻于此崖。忽听琴声一片,不觉听上了瘾。”俞伯牙听了非常高兴,又问:“你既然听琴,可知老夫适才弹的是什么曲子?”樵夫说:“大人所弹,乃是您见到山中川江在雨后的感慨,琴声就像那高山一样啊!琴声里我还听到了山间江水流动的声音。”听到樵夫解释后,俞伯牙推琴而起,向樵夫拱手作礼道:“真是荒山藏美玉,今天遍访知音,今得遇小哥,此生心愿已了!我与你知音一回,就把刚才弹一曲起名叫《高山流水》吧!”经询问,俞伯牙得知眼前的樵夫名为钟子期,他与钟子期面对青山作拜,并约定来年春暖花开之际在此聚首。

到了第二年,俞伯牙如约又来到泰山,却不见钟子期来与他会面,打听后才知道,钟子期在年前已经病世。俞伯牙听后,热泪长流,他来到钟子期的坟前,为钟子期弹奏了一曲,随后泪流满面地说:“从此知音绝矣!”说完,他拿起琴,对着钟子期墓前的石头用力一摔,琴身粉碎,从此俞伯牙再也不弹琴,却给后人留下一曲《高山流水》。”

图文:最泰安全媒体记者 刘小东

*版权声明:公众号如需转载泰山工作室原创内容,请后台联系授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更多精彩与你分享

扫一扫

期待您与我们一起

续写泰山的传说

热线:0538—5369528

邮箱:tsgzs0538@163.com

泰山景区&泰安传媒集团联合打造

泰山工作室

《泰山晚报天下泰山》周刊

每周四与您相约

“Hi泰山”微信平台

“最泰安”APP泰山频道

中华泰山网“天下泰山”栏目

同步更新

介绍陶然亭的景点 陶然亭景点每个亭子介绍

1. 陶然亭景点每个亭子介绍

1、文渊阁碑亭

文渊阁东侧碑亭盔顶,覆黄琉璃瓦。琉璃宝顶由顶珠和须弥座组成。

2、传心殿井亭

传心殿院中“大庖井”极富盛名,井水清甜甘洌,可与京西玉泉山之水相妣美,故有“玉泉第一,大庖井第二”之说,井水至今仍未干涸。

3、永和宫井亭

永和宫是始建于明代的汉族宫殿建筑,属于内廷东六宫之一,位于承乾宫之东、景阳宫之南。

4、永寿宫井亭

永寿宫是一座明代汉族宫殿建筑,位于翊坤宫南面,长春宫东面。

5、宁寿门外井亭

宁寿门在皇极门北,是宁寿宫区建筑的第二道宫门。

6、澄瑞亭

澄瑞亭与千秋亭位置对称,形制相同。

7、浮碧亭

浮碧亭位于御花园的东北,与西北的澄瑞亭相互对称,亭北正对倚园北墙而建的摛藻堂,正南是万春亭。

8、千秋亭

千秋亭平面呈形,是由一座方亭各面出抱厦形成。

9、万春亭

万春亭位于御花园内浮碧亭以南,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建。万春亭、千秋亭是一对造型、构造均相同的建筑,仅藻井彩画有细微的差别。

10、玉翠亭

玉翠亭原名毓翠亭。建于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万历十九年(1591年)后重建。

11、御景亭

御景亭位于御花园内东侧的堆秀山上。

12、钦安殿香亭

钦安殿是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宫殿。钦安殿东西两侧各有香亭1座。

13、禊赏亭

禊赏亭平面呈凸形。这个亭子的命名和用意,是为了模仿古人习俗,在三月上巳之辰,举行曲水流觞修禊之事。

14、撷芳亭

位于第一进院内的东南角,这里曲廊转折,围出一个小院,院内东南角叠石为山,上建攒尖顶方亭,名撷芳亭。

15、矩亭

撷芳亭所在院落西曲廊转角处衔接着另一座攒尖方亭,称矩亭。

16、碧螺亭

位于符望阁前的叠山主峰之上,因其形制似梅花,构件亦以梅花纹装饰,又称碧螺梅花亭,建于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

17、耸秀亭

耸秀亭平面呈方形,四角攒尖顶。黄色琉璃瓦件饰檐、脊,其余铺绿色琉璃瓦。檐下饰倒挂楣子,下设坐凳栏杆。

18、乾清门内右门西侧为军机处值房,在南侧相对的地方有5间板房,为军机章值守官宿舍。宿舍旁有一口井亭。乾清门内左门东侧外奏事处,其南面有五间板房,为宗室王公奏事待漏处。待漏处旁有一个井亭。


2. 陶然亭里的景点和故事

陶然亭公园和天坛公园各有自己的特色,只能由人们自己的爱好来决定喜欢哪个。

陶然亭公园是大众休闲健身的好去处,有小山有湖泊有名亭,景色优美,还有慈悲庵等建古建群,也有革命伟人活动的遗迹。

天坛公园是古代皇家祭天祈祷的场地,是世界双遗产和国家五A景区。园内古迹众多,松柏古树成林,现在是人们游览古迹,踏青纳凉健走的好去处。

虽然两个公园特点不同,都是京城百姓喜爱的公园。也是国内外游客来京必去之处。


3. 陶然亭公园有哪些名亭

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工部郎中江藻奉命监理黑窑厂,他在慈悲庵西部构筑了一座小亭,并取白居易诗“更待菊黄家酿熟,与君一醉一陶然”句中的“陶然”二字为亭命名。被誉为“周侯藉卉之所,右军修禊之地”,更被全国各地来京的文人视为必游之地。陶然亭位于元代所建慈悲庵内。其地高亢,周围塘泽错落,蒲渚参差,又可远眺西山,野趣盎然。清初以来,京都名流多喜于此游憩,题咏甚众,文墨纷华,流传全国,陶然亭亦随之名闻遐迩,驰誉宇内。陶然亭公园即因之而得名


4. 陶然亭景点每个亭子介绍作文

安徽滁州醉翁亭,与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有关;

北京陶然亭。“更待菊黄家酿熟,与君一醉一陶然”;

长沙爱晚亭。“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苏州沧浪亭,是园林来的,但名字也很好听。“沧浪之水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杭州灵隐寺的翠微亭,纪念岳飞的。“往年尘土满征衣,得得寻芳上翠微。“,岳飞的诗句。

还有王羲之的兰亭。


5. 陶然亭公园景点介绍,陶然亭的历史

陶然亭公园可以和大观园这个景点一起游玩。

陶然亭出南门坐122路公交车,出北门坐59路公交车都可以到大观园。大观园站下车后,进南门。

大观园是拍摄红楼梦电视剧时,所建设的真实实景,里面有亭台楼阁,潇湘馆。各个庭院屋内有陈设,有蜡人。转转去,挺有趣的。


6. 陶然亭公园的亭子介绍

陶然亭公园和陶渊明没有关系。

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工部郎中江藻奉命监理黑窑厂,他在慈悲庵西部构筑了一座小亭,并取白居易诗“更待菊黄家酿熟,与君一醉一陶然”句中的“陶然"二字为亭命名。这座小亭颇受文人墨客的青睐,被誉为"周侯藉卉之所,右军修禊之地”,更被全国各地来京的文人视为必游之地。清代200余年间,此亭享誉经久,长盛不衰,成为都中一胜。


7. 陶然亭的亭子在公园哪里

陶然亭公园位于北京市南二环陶然桥西北侧,1952年建园,因陶然亭是中国四大名亭之一,公园因此亭而得名。全园总面积59公顷,其中水面17公顷。1985年以独擅亭景之名胜的陶然亭公园又新辟华夏名亭园景区,精选国内名亭仿建而成。有“醉翁亭”、“兰亭”、“鹅池碑亭”、“少陵草堂碑亭”、“沧浪亭”、“独醒亭”、“二泉亭”、“吹台”、“浸月亭”、“百坡亭”等十余座。这些名亭都是以1:1的比例仿建而成,亭景结合,相得益彰。众多种神奇传说与典故的名亭,使公园独特的“亭文化”蜚声中外。据说:陶然亭公园现共有迁建、仿建和自行设计建造的亭36座。


8. 陶然亭的亭子介绍

这首诗也是北京的陶然亭名字的来历,可惜那座亭子早已不复存在。陶然亭当专写一文,有兴趣的朋友也可以去实地看看。

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 崔曙汉文皇帝有高台,此日登临曙色开。

三晋云山皆北向,二陵风雨自东来。

关门令尹谁能识?河上仙翁去不回。

且欲竟寻彭泽宰,陶然共醉菊花杯。

醉,菊花和陶然,似乎成了一种隽永的风格;这种忘情的快乐,也许就是陶然二字的内涵吧?(注:字典上陶然的释义为快乐的样子)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李白


9. 陶然亭著名景点

陶然亭公园 1.票价: 门票:每人每次2元。 优惠措施:

1)半价票:每人每次1元。大、中、小学生凭学生证;老年人凭老年证;持有社会保证金领取证的人员享有半价门票优惠。

2)1.2米以下儿童免票入园。

3)现役军人、残疾人、离休干部凭有效证件免票入园。

2.开放时间: 6:00-21:30 3.交通:公园与北京火车东站,南站,西站,电、汽车总站,前门枢纽站都有直达的公共电、汽车、交通便利。由公园到市内名胜之地,如天安门、故宫、北海公园、中山公园、天坛公园、大观园均有直达车。


10. 陶然亭 景点

岳麓山有中国四大名亭之一的~爱晚亭

爱晚亭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由岳麓书院院长罗典创建。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湘江西岸、岳麓山清风峡中。

爱晚亭文采斐然诗句

全诗: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唐代杜牧的《山行》)。

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有的则处于陪衬地位。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


11. 陶然亭主要景点

亭,四面临风,轻巧玲珑,是一种供人休息、眺望和观赏的园林建筑小品。许多名山好水、园林胜迹,都离不开亭的点缀,故有“园林之眼”的美称。“江山无限景,都聚一亭中”,空亭一座,是在天地之间安置了人文之境的点睛之笔。历代亭中又蕴含多少赏心乐事,风流余韵,与文学相伴相生。看亭品亭,亭是中国园林艺术的重要文化成就。 ----摘自陶然亭展《序》

我就在网上搜陶然亭的亭子到底有多少?有网友说是36个,我一数我照的亭子才十几个,差太远了,于是自己又去了一趟,把那儿的犄角旮旯都走了一遍,把我看到的亭子都写在这里了,一共是25个亭子,余下没找到的就靠你自己去发现了,呵呵!

陶然亭公园,是以北京城南隅的燕京名胜陶然亭为中心规划设计修建的一座城市园林。全园总面积59公顷,其中水面17公顷。1952年建园。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首都北京最早兴建的一座现代园林。其地为燕京名胜,素有“都门胜地”之誉,年代久远,史迹斑驳。名闻遐迩的陶然亭、慈悲庵就坐落在这里。秀丽的园林风光,丰富的文化内涵,光辉的革命史迹,使她成为旅游观光胜地。 园内慈悲庵始创于元代,又称观音庵,清朝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工部郎中江藻奉命监理黑窑厂,他在慈悲庵西部构筑了一座小亭,并取白居易诗“更待菊黄家酿熟,与君一醉一陶然”句中的“陶然”二字为亭命名。这里自然景色优美,被誉为“周侯藉卉之所,右军修禊之地”,更被全国各地来京的文人视为必游之地。清代200余年间,此亭享誉经久,长盛不衰,成为都中一胜。园内既保存有自战国以来多个朝代的历史文物和多处古寺观祠。 我在陶然亭看到的亭子有:

1. 知津亭;2. 澄怀亭是连理亭,建于1977年,是公园西湖一处重要景点。有没有“津亭有怀”的意思呢?这就得求教造亭人啦!

  3. 姊妹亭:

4. 望瑞亭:

  5. 倚新亭:

  6. 木榫亭:

7. 沧浪亭:这个亭子的柱子上有幅对联:右边:清风明月本无价左边:近水远山皆有情横批:高浪沧  沧浪亭,是一处始建于北宋时代的中国汉族古典园林建筑,始为文人苏舜钦的私人花园,位于现苏州市城南三元坊附近,其占地面积1.08公顷,是苏州现存诸园中历史最为悠久的古代园林。 陶然亭里此亭是1985年仿建。

  8. 一揽亭:是根据杜甫诗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诗句而得名。它很好的体现了登高远望,一览无余的意境。一览亭的翘角飞檐,多了一些江南园林的秀美,少了北派园林的厚重。至于具体仿建了哪座一览亭,还是重新创建,需要进一步考证才能知晓。

  9. 醉翁亭:醉翁亭位于安徽省滁州市西南琅琊山旁,名列四大名亭之首,始建于北宋庆历七年(1047年),由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命名并撰《醉翁亭记》一文而闻名遐迩。 "滁之山水得欧公之文而愈光"。脍炙人口的佳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更是家户喻晓。景区内亭、台、轩风格各异,园中有园,景中有景,人称"醉翁九景";其中欧阳修手植梅为全国四大梅寿星之一,欧阳修手书《醉翁亭记》碑堪称稀世至宝;醉翁亭被誉为"天下第一亭"。陶然亭里此亭是1985年仿建。

  10. 独醒亭:位于湖南省汨罗市玉笥山顶屈子祠前。根据屈原的《渔父》中"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称"独醒亭"。该亭始建于汉代,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移建于此。亭前有现代文学宿将茅盾、著名书法家赵朴初题写的“独醒亭”匾额。 公元1541年重修独醒亭,记立于亭侧。 陶然亭里此亭是1985年仿建。

  11. 澄光亭:建于1953年,位于湖心岛西南坡下。

  12. 南屏晚眺亭:位于公园东南端,不知亭名是否由“南屏晚钟”而来?

  13. 无名亭:

  14. 风雨同舟亭:1991年安徽省发生特大洪水,得到全国支援赈灾。为感谢全国人民的无私捐助,安徽省政府仿徽州的沙堤亭,在北京陶然公园建造此亭,取名“风雨同舟亭”,意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民族团结精神。

  15. 湖心亭:在西湖中央,是"中国四大名亭"之一。西湖中的湖心亭和陶然亭里的浸月亭一样,但陶然亭的这个亭子就叫湖心亭。

16. 浸月亭(也叫烟水亭):真正的浸月亭位于九江市长江南岸的甘棠湖中,相传为三国时名将周瑜的点将台故址。唐代诗人白居易始建亭于湖中,当时白居易被贬江州,取其《琵琶行》诗句 “别时茫茫江浸月”,称为“浸月亭”。 陶然亭中的浸月亭是1985年仿建的。

17. 吹台:位于扬州市瘦西湖公园内内小金山西麓,,俗称钓鱼台,相传清乾隆南巡时曾在此钓过鱼。此亭乃扬州园林经典之作,也是中国园林“借景”、“框景”艺术的代表作。 陶然亭里此亭是1985年仿建。

18. 百坡亭:百坡亭位于四川省三苏公园,是为纪念宋代文学家苏东坡而建的桥亭。苏轼(东坡)任颖州(今安徽阜阳)太守时曾作《泛颖》诗:“我性喜临水,得颖意甚奇......上流直而清,下流曲而漪。画船俯明镜,笑问妆为谁?忽然生鳞甲,乱我须与眉。散为百东坡,顷刻复在兹。此屺水薄相,与我相娱嬉”。南宋嘉定(公园1214年),四川眉州太守魏了翁根据苏东坡的诗句在眉州城内环湖中修建了百坡亭,历尽苍桑,古环湖与百坡亭已不复存在,1928年在眉山三苏祠内瑞莲池上重建了百坡亭。 陶然亭公园此亭是1989年仿建。

19. 兰亭:“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读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就知道此亭所在地了(浙江绍兴)。陶然亭里此亭1985年仿建。

20. 二泉亭:在无锡惠山,因傍“天下第二泉”修建而得名。  陶然亭里此亭是1985年仿建。

  二泉水系包括上、中、下三池,上、中池在泉亭内。上池圆形,深1.94米,上有八角形石栏,其边长各0.80米;中池毗邻上池,两者相距仅0.65米,方形,深约1米,其上的方形石栏每边长1.40米。两池呈天圆地方之像,又在池的上方凿水口相通。由于宋高宗赵构在绍兴辛巳年(1161年),曾在此酌泉,"故其后设栏卫护",但现在所存青石围栏,均系明代遗物。

21. 鹅池亭:位于浙江绍兴兰渚山下。世传书圣王羲之在黄鹤楼下放过鹅。一日他与一书生聊天论鹅,言鹅是"禽中豪杰,白如雪,洁如玉,一尘不染"。他越说越兴奋,情不自禁地在地上写出一个鹅字。书生爱之,遂临摹藏之。为纪念这一佳话,后人立碑建池。还有一说,系王羲之辟池养鹅,并观其神态,从而练成一笔而就的鹅字,该池称天鹅池。  陶然亭里此亭是1986年仿建。

鹅池

22. 谪仙亭:由园林设计院设计的纪念“诗仙”李白的,是一座造型各异的精美建筑,或依山崖,或临流水,或傍茂林,或倚修竹,峰回路转,错落有致,各呈异彩,互为映带,为整个园林增添了无限风光。

23. 少陵草堂:内树有一石碑,镌刻“少陵草堂”四个大字,笔力浑厚,笔姿秀润,是果亲王允礼所书。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果亲王送达赖进藏,经过成都,特拜谒草堂,留下此手迹。此景点是这里最具代表性的景点之一,人们常常将其作为茅屋的象征。 一千多年以前,杜甫为避 “安史之乱”,携家由甘肃到成都。第二年春天,在友人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风景如画的浣花溪畔,修建茅屋居住。落成以后称 “成都草堂”。他在这里先后居住了将近四年,因曾被授“检校工部员外郎”之衔,因而称做杜工部。成都草堂就建有一座《少陵草堂》碑亭。   居住成都草堂这段时期,是杜甫创作收获最丰硕的几年,留下诗作240余首,例如《春夜喜雨》、《蜀相》等名篇,其中《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更是千古绝唱。“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首《绝句》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诗人在草堂所见。 陶然亭里此亭是1985年仿建。

24. 爱晚亭:位于长沙岳麓书院后青枫峡的小山上,清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山长罗典所建。原名“红叶亭”,又名“爱枫亭”。后据唐代诗人杜牧《山行》而改名为爱晚亭,取“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之诗意。

  从这座桥过去就是陶然亭了。

25. 陶然亭:瞧它这犹抱琵笆半遮面的样子,怪不得很多人都看不到它的存在呢。

陶然亭要上一个比较高的台阶,门口有两棵白玉兰,我去时正是它开花的季节。

那雪白的花瓣衬着蓝天煞是好看。

陶然亭上有三大匾,一是建亭人江藻亲笔提写,一是取齐白石《西江月重上陶然亭望西山》词,还有一块是郭沫若题"陶然亭公园"门额中字,亭间分别悬挂"慧眼光中,开半亩红莲碧沼,烟花象外,坐一堂白月清风"。现在对联是现代书法家康雍书写。

东向门柱上悬"似闻陶令开三径,来与弥陀共一龛"。横批:陶然。此联是林则徐书写。旧联无存,现在的楹联是由当代书法家黄苗子重书。

陶然亭其实是三间过堂似的敝开轩。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工部郎中江藻奉命监理黑窑厂,他在慈悲庵西部构筑了一座小亭,并取白居易诗“更待菊黄家酿熟,与君一醉一陶然”句中的“陶然”二字为亭命名。

  陶然亭是清代名亭,现为中国的四大历史名亭之一。

"烟藏古寺无人到,榻倚深堂有月来",此联是翁方纲所撰,光绪年间慈悲庵的主持僧静明请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龢重写。现在陶然亭正面右边柱子上写着:烟笼古寺无人到;左边柱子上写着:树倚深堂有月来;横批:陶然亭(郭沫若书写)

  陶然亭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半,面积90平方米。亭上有苏式彩绘,屋内梁栋饰有山水花鸟彩画。两根大梁上绘《彩菊》、《八仙过海》、《太白醉酒》、《刘海戏金蟾》。

陶然亭上还有一个小长廊。

1920年1月18日,毛泽东、邓中夏同志与当时在京的“辅社”成员来陶然亭商讨驱逐湖南军阀张敬尧的斗争问题,曾在此槐树下摄影留念。原树已枯,1979年春重新移植。

开头说的25个亭子已写完了。因为还差三张我已经知道名字的亭子的相片,我在网上搜到它们在陶然亭大致的位置后,于2016年4月24日一早第三次来到陶然亭。进北门后沿着正中及东北方向找去,除找 到了那三个亭子外,还多收获了四个亭子的相片,超额完成了任务。而且这次经询问公园管理人员后得知,原来网上说陶然亭有36个亭子的说法已经不准确了,因为已经拆了两个亭子,现在只剩下34座亭子了。这样我离目标位又近了一步。

从北门进来正对着的是窑台。

26. 窑台映雪亭:窑台的右手边不远就是这个亭子。

27. 窑台映雪亭旁边山上又有一个无名亭。

28. 江亭观鱼:从窑台再往左走就是这个亭子,亭前一块大石头上写着:江亭观鱼

亭子前有一坛水,里面养了好多金鱼。

29. 无名亭:在去往瑞像亭的小山上有这么一个没有名字的亭子。

30. 瑞像亭:明代建筑,原址在宣武区南横街西口圣安寺内,1983年迁建于公园东北山角的小山上,与西南角小山上的一览亭遥相呼应, 而瑞像亭则是陶然亭公园的最高点。

  31. 报春亭:公园东北角的小山下就是这个亭子,一般还真不容易找到这儿呢。看亭前那茂盛的迎春花叶子,我想要是3月份迎春花开的时候来,那黄色的花衬着那绿柱的亭子一定很美。我猜此亭的名字是由此而来吧?

32. 无名亭:这个亭子是儿童钓鱼池旁边的一个工作亭,不知道算不算?

到此为止我已经找到32个亭子了,要是加上北门进门卖票的那两个亭子就算齐了?哈哈!(开玩笑呢)

要是再加上卖东西的这两个亭子又超了,哈哈!到底差还是不差您不妨自己去数数看吧!


《亚细亚大观》收录五亭桥 当时的五亭桥上并没有亭子(组图)

五亭桥

白塔

天宁寺

你见过民国时期五亭桥、平山堂法净寺(大明寺)、天宁寺、徐园、史可法墓的照片吗?对历史感兴趣的市民余先生最近在查阅扬州史料时,就无意中在《亚细亚大观》等日本图集中看到了这些让扬州人眼熟的地方。这也为日军侵华新添了罪证。

《亚细亚大观》中有扬州照片

其实就是侵华情报机构

《亚细亚大观》是由亚细亚写真大观社(大连)编辑的一部记录亚洲(主要为中国)文化的照片集,涵盖风景、宗教、民俗、人物等多方面,照片旁边附有日文介绍摄影者、拍摄地、时间等。此套《亚细亚大观》共16辑,出版年代为1924年到1940年。

其实,在“九一八”前后,为大量获取中国情报,日本在我国成立了不少如“亚细亚写真大观社”或“大东亚写真社”这样的情报机构,派出大量情报人员以摄影的方式对中国全境进行全方位的扫描:城镇、乡村、车站、码头、名胜古迹、商业街、重要厂矿等,其拍摄范围之广、内容之丰富,前所未闻。情报人员的日常“工作任务”,就是将其拍摄的照片发表在“亚细亚写真大观社”下属的杂志《亚细亚大观》上,每张照片上都配有一张印有日文说明的标签,上有题名、拍摄地点、情况简介等。

在数千幅照片中,余先生发现,《亚细亚大观》第七辑第九回为《扬州及其附近》,收录了五亭桥、平山堂法净寺(大明寺)、天宁寺、徐园、史可法墓的照片,这些照片是由岛崎役治拍摄于1930年。

1930年的五亭桥怎么没有亭子?

可能当时因年久失修亭子残破了

记者发现,在《亚细亚大观》中,就有瘦西湖白塔的照片,照片一旁的日文介绍:“这座塔位于扬州法海寺。法海寺,今被称为莲性寺,始建于隋唐,重修于元朝。”

此外,《亚细亚大观》中收录了一张五亭桥照片,旁边附一段日文说明,写道:“五亭桥是扬州二十四桥中屈指可数的名桥。桥如其名,由五座亭子组成,水、树、楼像风景画一样错落有致,只要提到扬州的美景,它必定位列其中。传说清朝乾隆皇帝特别喜欢这座奇桥,多次乘坐画舫来此游览。如今其他的二十三座桥都已毫无踪迹可寻,仅仅留存这座五亭桥矗立在那。”可见,五亭桥在民国时期就已经闻名海内外。

但是,让人觉得奇怪的是,这张1930年由日本人拍摄的五亭桥,和我们现在看见的五亭桥不一样,桥面上怎么光秃秃的,那么,上面的五个亭子去哪了?余先生推测,可能是年久失修,木结构的亭子历经风雨逐渐残破,为此,他还特意查阅了相关资料,发现有人曾在民国时期拍过五亭桥的照片,就少了两个亭子,其他的亭子也有一定程度的残损,还有人看过民国时期拍摄的1932年重修后的五亭桥的照片,可以清楚看见亭中央竖立着“重修五亭桥”的石碑。由此,余先生认为:“五亭桥重修前有几个亭子已经没了,所以,施工人员在对其重修的时候拆除了剩下的坏的亭子。五亭桥没有亭子的这一幕也恰巧被日本人用镜头捕捉到了。”

日军侵华再添罪证

日本人对扬州建筑素有兴趣

听闻民国时期的《亚细亚大观》里面收录了日本人拍摄的扬州的照片,扬州文化学者韦明铧觉得并不稀奇,他说,这为日军侵华再添罪证。而在民国时期,日本人对扬州很感兴趣,不少专家学者、文人自发到扬州旅游、考察,通过文字或者相机记录下在扬州看到的河流、特产以及标志性建筑等,《亚细亚大观》里收录的这些带有历史印记的老照片,也对研究扬州在晚清民国时期的方方面面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记者 陶敏

作者:陶敏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110135.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