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城村古汉城遗址

介 绍: 位于武夷山市兴田镇城村西南1公里,为武夷山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被列为武夷山世界遗产地的古汉城遗址保护区,1996年12月列为第四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城村汉城遗址发现于1958年,是福建省已发现的古城址中保存较好的一座汉代古城址,也是我国江南地区比较完整的一座; 城村汉城由三组东,城村古汉城遗址,城村古汉城遗址简介,城村古汉城遗址-南平市武夷山市城村古汉城遗址旅游指南

大城县这个村子竟是西汉古城遗址!

大城县西南与河间市交界处留各庄镇完城村,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西汉参户县城遗址。该遗址面积约为5平方公里,整个完城村便坐落在古城遗址上。

城村古汉城遗址

图为遗址出土陶器

遗址附近出土诸多文物

历经两千多年风雨沧桑,古城早已夷为平地,只剩下被村民称为“南台”的城台。城台长宽各约600米,高于周围地面0.6米。就在这约5平方公里的的面积上,从取土剖面上计算约有1米多厚的文化层。至今留下了“将台”、“南台”、“台东”、“台口”、“台南沟”、“西城壕”、“西南城角”、“娘娘地”等历史地名。

遗址上,秦砖汉瓦和陶器碎片俯拾即是,残破的石器也不难寻觅,每值雨后还偶有不同规格的铜箭镞和古币出现。通过村民取土而被发现的古陶井有20余眼,井中大多有数量不等的、不同规格的陶罐。在土层剖面上经常发现古人用火的碳堆遗迹和大量的兽骨。上个世纪50年代末,有人在遗址上捡到一枚方寸大小的铜印,上铸有“别部司马”字样,现陈列在廊坊博物馆。

在完城村北,曾出土过残破的铜战车、铜剑、刀币等文物。遗址西部的古墓中曾出土过残破的铜戈两件、青铜短剑一柄、铜战车部件和战马挽具。在遗址北,越过燕南长城遗址约2公里处,为现今的西位敢村,上个世纪90年代初曾出土过一枚铜印,上铸有“部曲将印”篆字。2003年春,在该遗址东,西曹村村民在取土时发现年代久远、早已塌陷的古墓葬,墓室是由中间为太阳、周围为对称的古兵器图案的方型墓室砖砌成。

2002年11月26日,大城县文物管理所在完城村开展了一次文物征集活动,一次就征集到多年散存在村民家中的陶盘、陶鼎、陶瓮、陶罐、铜箭镞等文物27件。

参户为汉渤海郡二十六个属县之一

该遗址是怎样被发现和确认的?此事应归功任职于大城县地名办公室的杨馨远。

杨馨远多年从事对大城县历史的研究,他发现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载:“平舒县西南五十里有参户亭,故县也,世谓之平虏城”。然后又从古籍资料中进一步得知:参户是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设置的渤海郡二十六个属县之一,在东汉初刘秀称帝后,因“官多役繁”故“撤并郡,国十、县、邑、道、侯国四百余所。”参户县被撤,降为亭。

参户城曾为河间侯国所辖。汉武帝时,诸侯虽不像以往那样强大难以统治,但个别的侯国仍然连城数十,地方千里,威胁着中央政权。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武帝推行“推恩令”,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再分给自己的子弟为列侯,由皇帝制定这些国的封号。河间王刘德是个尊贤有德的王侯,《汉书河间献王传》中赞其“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成语源于此。他得知武帝用意,于是便把封地又分给了下代,其中把参户封给了第九子刘勉。参户侯位共传了五世,至东汉初随参户县一并裁撤。参户县虽被降为亭,但它重要的战略位置和完备的城池为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军队的侵略起到了重要军事据点的作用。

从“乞活城”变更为“完城”

参户城又为何演变为完城?据《元和郡县志》《晋书》等史料记载:参户故城遗址到西晋初,“太安(公元302—304年),并州刺史。东瀛公司马腾掠羯胡万户于山东,卖为生口,值俭难售,恐其有叛,不听入州郡,筑此城以居之,任其乞活。”这也是西晋时汉族地方官僚掠夺少数民族以叛卖为奴隶的民族压迫现象,参户城从此演变为“乞活城”。城北约2公里处为战国时期的“燕南长城”,此地有“燕南赵北”之称,“完城”的“完”字不仅有“完整”、“充足”的含意,还有古代刑罚的释义。汉以前指髡刑,即剪去犯人的须发,汉以后罚作劳役,因不伤肢体故曰“完”。“完者谓不钳而筑城也”。在东汉后,城内驻兵较少,因而成为司马腾安置羯族人较为理想的地方,司马腾除卖部分羯族人外,他深恐未卖完的羯族人造反,故利用原参户城安置羯族人,任其乞活。

羯族人是古代匈奴的别部,相传为中亚人,高鼻深目多须,天性骁勇。后随着“永嘉之乱”,这些羯族人乘机离开,回归了本部落,“乞活城”便逐渐荒凉成为废墟。后来此定居的居民大概嫌其名不雅,而古人更名又多沿原意,遂更“乞活城”为“完城”。

西汉参户县城遗址有的部分为何演变为洼地?民间有传说毁于地震,亦有传说毁于战乱。据杨馨远讲,这还与唐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瀛州刺史卢晖开“长丰渠”有关。“长丰渠”参户城遗址南引子牙河“东入淇通漕,灌田五百余倾”,后因管理不善渠水横流,参户城遗址四周演变为古河道,遂长年积水变为洼淀。

留下“老包坐完城”和“显城”的传说

此外,现今,在完城村一带的村庄,还世代流传着“老包坐完城”和“显城”的传说。相传北宋年间,包公巡察到此城,坐衙升堂,平反冤案,为民除害。为此,笔者曾查阅了《河间县志》,在该志书的“大事记”中记载:北宋庆历年间,1052年至1053年,包拯任高阳关路安抚使,治河间,统瀛、莫、雄、霸、冀、沧、永静、保定、乾宁、信安10州军,并兼任瀛州知州,在任期间上疏《论瀛州公用》。既然包拯曾任过河间的安抚使,做为一代名臣,来距河间仅40余公里的完城巡察也是有可能的。完城村一带的村民把古城与历史上的包拯联系起来,并以口头文学的形式世代传颂,也是一种崇尚清官的良好愿望。

村中一些老人说,在完城南洼,逢天气晴朗,晨曦微明,薄雾如纱,便有一座城池显现,城楼巍峨壮观,城门洞开,百姓军士进进出出,熙熙攘攘,呈现出太平盛世的景象,这就是传说中的“显城”。用现代科学观点解释,“显城”很可能是一种“海市蜃楼”现象。

(来源:廊坊都市报)

大家都在看

40多万平方米!庐江这个村竟然是东汉古城遗址,快看是不是你家乡?

近日

安徽公布第八批207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庐江有四处入选,分别是

三官殿遗址(新石器时代•周)

慕容城遗址(商周、汉、东晋)

城池村古城遗址(汉)

吴公祠(清)

小编带大家去详细了解城池村古城遗址

城池村古城遗址

城池村古城遗址,亦名大城、大城坂。位于庐江县柯坦镇城池村境内,距庐城西南15千米。

清光绪《庐江县志》 (卷之二•古迹)载:“大城,《天下名胜志》 :大城在庐江西南三十里,曹氏拒吴所筑。按,庐江县西南大城,或谓即故舒县旧址。三国时,庐江、巢县及无为州,皆为吴所据。魏不应得于此筑城也。”

此段文字记载,对“大城”是否是“曹氏拒吴所筑”,引发当代文史研究工作者两种不同观点:

其一,认同光绪《庐江县志》的“按”(即注释),此城非曹操所筑。

《读史方舆纪要》(清•顾祖禹)卷二十六:庐江县“盖因旧郡而名。”

庐江,古水名。秦始皇统一中原,秦始皇统一中原后,推行郡县制,以境内有庐江水而命名的“庐江郡”,就置于长江中游南岸区域。时庐江郡辖今江西全境和今安徽黄山、宣城两市及芜湖市南部地区,郡治(首府)番县(今江西省鄱阳县)。

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撤销江南庐江郡,在江北区以原衡山郡东部与九江郡南部地区并,组建新庐江郡。这时的庐江郡只是沿用原庐江郡旧名,境内已无庐江水了。

时庐江郡“领县十二:曰舒、曰居巢、曰皖、曰龙舒……,郡治舒”。即西汉时庐江郡下辖12个县,他们分别是:舒县、居巢县、皖县、龙舒县等。郡治舒县(今庐江县柯坦镇城池村)。

舒县,源于古舒国。最早的文献记载是《春秋》僖公三年(前657):“徐人取舒”。舒亡后,为楚邑。汉武帝因邑建(舒)县,兼庐江郡治。东汉(25—220年),沿西汉旧制。

东汉末年,汉献帝建安年(199年),庐江郡治迁皖城(今潜山县梅城镇),改六县为六安县。建安十九年(214年),吴拨皖城,庐江郡一分为二,吴庐江郡仍治舒(今庐江县城池埂大城坂),魏庐江郡阳泉(今霍邱临水镇)。

《安徽省志•建置沿革志》记述:当年庐江郡治舒县城“考其遗址,位于今庐江县城池乡城池村池埂,地名大城坂,今遗址城墙依稀可见,30米护城河尚存。”由此认定:此“大城遗址”应是汉庐江郡舒县城池遗址。

“古城遗址”即庐江郡舒县城池,《三国志•吴书•周瑜传》:“周瑜字公瑾,庐江舒人也。……孙坚与义兵讨董卓,徙家于舒。坚子策兴瑜同年,独相友善,瑜推道南大宅以舍策,升堂拜母,有无通共。”周瑜“庐江郡舒县人”,出生于东汉熹平四年(175 ),家住舒县城,青少年时期均在舒县城度过;曾将“道南大宅”赠与童年好友孙策。而曹操驻军舒县是在建安年间(196—219),由此可知,早在曹操驻军之前,舒县城(即古城)就已经存在,故“魏不应得于此筑城也。”

其二,认同《天下名胜志》所载,此“大城”是“曹氏拒吴所筑”。

东汉末,庐江乃曹操、孙权相互争夺之军事要地。虽说“三国时,庐江、巢县及无为州,皆为吴所据。”但在三国鼎立前期,曹操和孙权都曾经相继占据庐江。例如曹操在金牛造安城,孙权在金牛山建赤乌塔。尤其是今日之庐江县境内,与曹操有关的历史地名远远多于吴国(孙权),诸如柴埠渡、盔头畈、失曹岭等等。故此,“大城遗址”应是曹操占据舒县时为防御孙权入侵所筑城防遗址。

不论“大城”(即古舒县城池)“魏不应得于此筑城也”、还是“曹氏拒吴所筑”,但“古城遗址”属两汉时期古城址,无可争议。

该遗址地势平坦开阔,三面环山,南面3千米有白兔山,西南面5千米有浮祥山,西北5千米有狮子山、芝麻山,东北6千米有青龙山,东4千米和6千米分别有小烟墩和大烟墩,南有王家河古河道。

城址平面呈近长方形,南北长约600-700米,东西宽约500米,占地面积约为40多万平方米,城址主体部分现是村庄、农田和水塘。20世纪70年代中期,当地村民犁田时,在田间地头发现大量石块。现经初步调查,原城址分为东、西城两部分,地势较平坦,城墙四面有护城河(现是池塘)呈不连续分布。

原城墙由石块垒砌和夯土堆筑,因年代久远和当地农业生产生活的影响,现城墙主体部分是河埂和农田,夯土城墙断续可见,呈红色的燧石石基连续分布于夯土城墙下部,目前残存的城墙段距地表约1-2米,宽约10米。城址东、南、西、北段城墙段走向及规格大体上比较明确。在对城址西部的初步勘查中发现有文化层的分布,灰层厚约10厘米,夹杂大量红烧土,同时在对城址的调查中在地表采集到商周时期印纹陶片和六朝瓦当等建筑构件,现存放在庐江县文物管理所的汉代石雕药碾、石斧、汉罐等陶瓷器皿(均属国家二、三级文物)就出土此处。

从古城外部环境看,东有“小烟墩”、“大烟墩”,是两处用于燃放烟火报告敌情的“报警”前哨。古城以北有个“大城坂”,地势平坦,是用于兵马操练的地方,紧挨“大城坂”有一口“大汉塘”是古城兵马用水之处。“大城坂”右侧有一“草院”(今草院村民组),是屯积草料的场所;左侧为“大荒田”、“小荒田” (今徐家荒田村民组),乃当年荒废良田,专供放马之地。

20世纪末,城池村修建了一座水面达300多亩的园林水库。因这座水库是在东汉末年古舒县城河的基础上兴建,故又得名“大汉塘”。水库里种植了数千株水杉,密密匝匝,浓荫蔽日。由于树林四周环水,且树木参天,人不易接近,故鸟儿喜欢栖息于此。每当晨曦初露,白鹭鸟儿们纷纷飞出杉林,薄暮时分,又翩翩归来,霞光鸟影倒映水中,组合成一幅山水画巻,美不胜收。

2011年8月,城池村古城遗址被庐江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保单位”;2013年5月,被合肥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重点文保单位”。

2019年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作者/汪德生

编辑/汪小桃

好看的人才能点

灵寿的中山古城遗址—故城村

灵寿县牛城乡故城村又名古城村,历史悠久,是中山国都城的核心区——中山国王宫所在地。

周代,中山国三次立国,故城两次为都。公元前380年经中山桓公、成公励精图治,中山国逐渐强大,多次击败赵国和燕国。前323年,参与赵、韩、魏、燕“五国相王”。前314年,与齐国共同平叛燕国“子之之乱”,伺机夺取燕国土地,达到鼎盛。当时拥有今石家庄全部、保定大部、邢台、衡水、沧州各一部分,版图达方圆500里,战车千乘,实力仅次于战国七雄。中山国在赵、齐、燕三个大国夹缝中生存了84年,前296年被赵武灵王灭绝。

在故城村至今还能看到一个规矩的长方形的战国城墙轮廓,遗址呈矩形,东西长1300米,南北长1400米,城墙基宽40多米,顶宽30多米,残高3-8米,夯层6厘米,现西、北两面城墙和东南、东北城角保存完好。自村内赵王台至正定新城铺一线现存五座烽火台。村东有连接松阳河与滹沱河的漕运码头遗址。村内还存有八角井、养鱼池等多处遗址,并多次出土储粮仓(四块瓦井)、刀戈箭镞、各种陶瓷、钱币窖藏等多处遗址,保存完好,实属罕见。村四周分布有北城东、南城东、东城南、西城南、城西五个村庄, 1988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不论诗歌,散文,段子,视频,图片,或者您身边发生的事

题材不限,来稿吧!灵寿在线征文进行中。。。

来稿请投:

邮箱:1607401570@qq.com

个人微信号:lszxkf

手机:13373349782

请注明作者姓名,联系方式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109609.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