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樟树吴氏家祠

樟树吴氏家祠位于武夷山市武夷街道樟树村,时代为清代。樟树吴氏家祠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樟树吴氏家祠,樟树吴氏家祠简介,樟树吴氏家祠-南平市武夷山市樟树吴氏家祠旅游指南

我的家乡是湖北红安之红安吴氏祠

樟树吴氏家祠

我的家乡是湖北红安之红安吴氏祠

程峰哥的直釆生活 2017-07-14 23:22

陡山村吴氏祠位于湖北省红安县八里湾镇,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八年,历经过战火的考验和文化大革命的冲击(曾经作为陡山中学使用),却依然保存完整。

祠堂的牌楼是一座龙头鱼尾式的三层飞檐建筑,尾檐上还悬挂着铜铃,正中的匾额上书写着“吴氏祠”三个大字。

与别的地方不同,整个古建筑群的大门都有一定倾斜角度

步入院中,两柱清朝同治年间种植的桂花树仍然枝繁叶茂。

拜殿内的摆设气势宏大又不乏精致考究

栏杆上的石雕古意盎然生动活泼

时空中弥漫着的是静谧和优雅

耕读传家文化

精美的木雕随处可见

阁楼上的木雕

黄陂匠人记录下了大汉口的繁华

青苔留痕

程峰哥,七零后天蝎,喜欢户外/摄影。致力于原生态原产地原味道的传统发掘。欢迎关注!

吴国林:樟树市张家山礼洲村团主庙由来

樟树市张家山礼洲村团主庙由来

作者|吴国林

䔥江,曾名小阳水,源头众多,主源出自江西省樟树市西面主峰园岭寨下,吴城乡西北的丘陵地区,至秧田(香田)合为萧江。萧江哺育了世世代代的樟树子民,著名的吴城商代遗址即在萧江上游。东北过临江镇西、经楼镇、张家山街道,于经楼镇东北的“剪刀口”与张家山街道下土湖村之间会澧江,至丰城市泉港镇入赣江。

蜿蜒前行的萧江像一条依偎着大地的白练,在冬日暖阳的映照下,泛出点点银光。微风吹拂,鳞浪迭起,涟漪如揉碎的翡翠,闪烁着美丽的光泽。安祥美丽的萧江吸引了不少垂钓爱好者,只见两岸或坐或站的钓者,扬起鱼竿,甩向江面,然后紧盯浮标,静候人生。他们的心情随着浮标的起伏而波动,我想,他们生活中的压力也将沿着钓竿、鱼线泻入江水,消弥于东流的逝水中。垂钓陶冶心性,确实让人艳羡。

我们正准备去参观的礼洲村位于萧江江畔、鲤鱼洲旁(因地形像一条鲤鱼躺在岸边而得名)。礼洲村地处张家山街道东北方平原地带,辖罗家和周家两个自然村。解放前夕为清江、高安、丰城管辖。罗家村中心为界:东半部为高安澧江乡第11保;西半部为清江大同乡;周家为丰城泉港乡。

礼洲村处三县交界,地理位置特殊,致使礼洲村古时就有“三管三不管”之说,加之位置偏远,管理不便,赌博之风一度盛行。当年,萧江对岸一高安籍农家,有一亩水田,居然在江对岸的清江地界这边。原来,礼洲村的一位村民在赌博时输红了眼,竟押上一亩田契,哪知赌运太差,又赌输了,失掉了祖辈留下的这亩上等水田。面对疯狂的赌博之风,三县也曾企图纠风,但只要一有人来,消息飞速传到赌徒耳中,清江的警察来查,就逃到丰城地界,丰城的警察来查就逃到高安地界,赌徒与警察捉迷藏,久而久之,三县都懒得管,礼洲也就成为“赌徒的天堂”。1949年后,人民政府严禁赌博,采取教育与打击相结合的方式,逐渐将礼洲的赌博之风压制下去。现在的礼洲,民风纯朴,人民安居乐业,生活日新月异。

礼洲村历史悠久,不仅有临清木材帮气势磅礴的排运文化,也有樟树药材帮文雅精明的中医药文化。据礼洲村《罗氏重修族谱》载,礼洲罗氏源于吉水滊下千罗罗氏一支脉,其始祖昇公于宋哲宗元佑丙寅年间,因从滊下货木筠郡(今高安),途中行至萧江,木排搁浅,排被打散,归途不便,于是在岸边徙居下来,后为金宅之赘婿成家,定居礼洲,也就是今天的礼洲村。礼洲村有一座世间稀有的“团主庙”。

来到礼洲村团主庙前,我们发现这里热闹非凡,从四乡涌来的村民川流不息。庙前炮竹声不绝,香烟缭绕。舞台前小广场上,一队三十多名穿红着绿大妈大嫂,正伴着悠扬的舞曲,欢快地跳着广场舞。满脸笑容的大妈大嫂随着音乐的律动,以娴熟的动作,划一的舞姿,翩翩然活力四射,展现出的是一幅生动活泼的盛世民乐图。原来,我们今天运气很好,正赶上团主朝会日活动,这队表演广场舞的大妈都是礼洲村村民。

礼洲村村民罗建中说,团主庙地处赣萧二水之会,樟丰高三市之交,一个多世纪以来,团主精神一直是民众敬仰效法的图腾,四方祈福香客络绎不绝,香火鼎盛,尤以每年农历十月初一团主朝会之期,各地善男信女、商贾骚人云集于此,心怀虔诚,携带精心准备的供品,朝拜他们心目中的恩人、善人、英雄,接受团主公公的心灵洗礼,朝拜祈福,寻医问药,祈愿安康。

团主庙紧临礼洲村罗氏宗祠。庙宇飞檐翘角,高大古朴,气势恢宏,肃穆庄严。正门上悬挂“团主庙”红底金字匾牌,左右一幅对联写着“团主佛术千年万载,官堂香灯日夜通明”,门前另有一对石狮巍然伫立。里面厅堂前供奉着团主金身雕像,供人祭拜,左右对联为“托古人提醒今人唱出天下清乐人,借虚事指点实事演尽人间烦恼事”。旁边还悬挂着“有求必应,感谢神恩”、“大显神通,如我心愿”等锦旗。

庙内有不少人手捧巨大的香烛,点燃香烛,虔诚地跪在香案前的垫子上祭拜祈愿。庙右前方的香炉旁,香客们正不断的烧着香钱,求得平安健康顺遂。香炉旁还有一个小巧玲珑的古石狮,它高约30厘米,脚有点残损。相传原本有一对石狮,因村人每次杀鸡祭拜时,都会把鸡血洒在狮身上,其中一只石狮居然成仙,飞到东海去了。留下来的这只狮子虽然脚有点残损,但非常可爱,既默默地享受着信众的礼拜,也尽心抚慰着百姓的企盼。

罗建中说,团主庙始建于明代,庙内供奉着古代一位医术高明、深受人民尊敬的名医,人们称其为“团主公公”。相传,明朝初年,团主公公从外地来地礼洲定居,开办了诊所,为当地百姓看病。他擅长治疗疑难杂症,尤以治疗疮毒而闻名。由于他医术高明,经他手治好的病人不计其数,四里八乡无有不知。最盛时期,高安、樟树、丰城、南昌 、新干、峡江等百姓慕名而来,找其治病,一时名气很大,远近闻名。团主公公百年之后,葬于礼洲。人们为了纪念这位救死扶伤、医术高明、德高望重的老中医,建起了这座“团主庙”,并塑金身雕像,摆放于庙内供人祭拜,规定每年农历十月初一为朝会日。

在历史的长河中,团主庙几经兴衰。清朝末年,因当时没有河堤,萧江经常涨水,村庄内涝,庙内木柱受潮腐烂,加之年久失修,多处塌陷,后因战乱,时局变迁,无暇顾及,庙宇破败,香火渐息。庙宇失修六十余载,残垣断壁,几成废墟。八十年代初,改革开放后,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礼洲村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丁兴旺,经济繁荣,一片祥和景象。为传承历史文化,弘扬治病救人、扶贫济困的上古遗风,2018年,村民不计名利,捐款捐物,在原址上重建团主新庙,重塑金身雕像。现在,团主庙又开始热闹起来。

据陈怀生老师介绍,团主是古代一种相当于九品的官职,主要从事劝农桑、止纠纷、明教化等工作,属于政府派遣到乡村的地方官。进驻礼洲村的团主,不但在当地履行官员职责,教化当地百姓,教人行善积德,还利用自己懂医术的特长,免费为老百姓看病,救人无数,医术高超,医德高尚,造福一方百姓,深得当地民众爱戴。这位没留下名字的团主逝世之后,人们仍然十分怀念他,于是,当地民众集资兴建庙宇祭拜他,庙名为“团主庙”,以旌表他的美德,并祈愿顺遂安康。如今,这种行善积德的美德得到发扬,这方土地已涌现了一批批热心公益事业的乡贤才俊……

离开礼洲村的团主庙,我们车行萧江、赣江堤坝返樟,一路饱览江边风景,同时感受着樟树农村的发展变化。此时,霞光点染江面,洒在肥沃的田畴上,收割机遗留下的稻杆呈现一片金黄,欢叫着的鸟儿,沐浴霞光从泛着银光的河面掠过,一位老农拖着满满一板车稻草在堤坝上缓缓向前行进……一切都显得格外美丽。

作者简介:吴国林,就职于江西省樟树市教育体育局,宜春市作家协会会员。

这里的吴姓可牛了,有将门兄弟的吴家花园,还有一座600多岁的吴氏国公祠!

安徽肥东,顾名思义,就在省会合肥的东面,位于皖中腹地,所谓东望南京,南滨巢湖,西融合肥,北襟蚌埠之地,自古便是人杰地灵,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包公包大人,近代的李鸿章、王亚樵、卫立煌等都是肥东人。

不过要说起来,肥东的吴姓可才是真牛!时至今日,在肥东的长临河镇和八斗镇,还有将门兄弟的吴家花园,和一座已有600多岁的吴氏国公祠。

吴家花园,将门兄弟的江淮豪宅

到合肥肥东长临河镇的吴家花园时,院落里的残雪还未完全化去。这座深宅大院是当年淮军将领吴毓芬、吴毓兰的宅邸,月洞门、马头墙,雕梁画栋,庭院深深,典型的“江淮豪宅”。

晚清时期,太平军兴,为了镇压太平天国李鸿章组织自己老家安徽的子弟兵组建淮军,吴家花园的主人之一吴毓芬就是其中之一。在淮军的征战中吴毓芬立下了军功,升官发财,而后返乡回到肥东六家畈,选了这处风水宝地建起了这座“豪华”的深宅大院。

作为当地的望族,吴毓芬所建的吴家花园自然别有洞天,园中有假山、池沼、小溪,布局严谨,腊梅飘香。花竹扶疏,嘉树延荫,精致别雅。

而吴家花园的另一位主人吴毓兰更是来头不小,他率军亲俘太平军和捻军的遵王赖文光对朝廷立下大功,官至天津布政使,一品封典。返乡后购买田产万亩,富甲一方,也在吴家花园里大兴土木,让这座“江淮豪宅”更添规模。

在吴毓芬和吴毓兰宅邸之间,有一条三尺宽的巷子,名为“手足巷”,将这将门兄弟的关系阐释得一清二楚。

吴氏国公祠,绵延六百载

宗祠是儒家的文化传统建筑,是族权与神权交织的中心,亦是中国人重视家庭和宗族关系的明证。安徽肥东八斗镇的吴氏宗祠,因明初大将黔国公吴复而著名,宗祠始建于明洪武年间,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

吴氏宗祠又称“国公祠”,始建于洪武十九年(1386年),是为当年明朝开国皇帝太祖朱元璋为表彰大将黔国公吴复,故而在吴复故乡的肥东八斗镇建国公祠,授匾塑像祭祀。

黔国公吴复可谓是朱元璋最早的班底,早在朱元璋还在濠州(今安徽凤阳)时期就从龙辅佐,而后一路随军征战,立下汗马功劳。洪武十六年病逝,追封“黔国公”,谥“威毅”。

原有的国公祠在清朝咸丰年间毁于兵火,而后吴氏后裔筹资重建。时至今日,每年春节、清明,来自周边乃至湖南、贵州的吴氏子孙也都来这里祭拜先祖。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109351.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