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鱼山曹植墓

AAA级旅游景区

鱼山曹植墓位于山东省聊城市东阿县鱼山西麓鱼山,又名吾山,距县城19公里,海拔82.1米,因葬曹植而扬名。曹植墓始建于公元233年(魏太和7年),坐落于鱼山西麓,依山营穴,封土为冢,占地1200余亩,东南两侧有黄河和小清河萦绕,合为襟带,隔河群山连绵,攒峰耸翠,仿佛一道天然屏风,北面金堤绵亘,似黄龙静卧,沃野万顷,一抹平川,近看山下房屋鳞次栉比,远看村落星罗棋布,犹如一幅水墨丹青,使人游目寓足,旷然大观。

鱼山曹植墓

植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是建安时期最负盛名的文学家,才高八斗,七步成章,辞采华茂,骨气奇高,在后世有较大影响,同时期的墓葬在我国发现较少,因此曹植墓对于文学史、考古学等方面的研究,有着重要的价值。山上有许多龙山时期的灰陶片,以及春秋战国至西汉时期的遗物,并且有“重云洞”、“绿葫居”、“四眺亭”、“夕照轩”、“倒影阁”、“羊茂台”、“仙人脚印”等八大景观。

981年上级拨专款修建了墓基围墙,翻修隋碑楼,1986年又对该墓坍塌部分进行重点修复,还其历史本来面目,1992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11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全国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扩大曹植墓的知名度,东阿县委、县政府对鱼山曹植墓做出了景区规划,拟划分为六个区,即墓前神道区、山上区、“子建祠”区、纪念馆区、荷塘区、生活区,把鱼山曹植墓建设成为吃、住、购、娱为一体的旅游场所。

散文:登鱼山拜谒曹植墓 || 刘平

作者简介:刘平,祖籍河南商丘,现供职于中原油田。中原油田作家协会会员,濮阳市作家协会会员。

登鱼山拜谒曹植墓

文 / 刘平

人们蜂拥山东,趋之若鹜的是登泰山、拜孔孟、吃海鲜……很少有人知道在鲁西北寂寞的一隅,还长眠着一位旷世奇才。他生前命运多舛,死后依然孤独寂寞。他虽出身帝王世家,才高八斗、风流倜傥,最后却屈辱飘零,颠沛流离。那些扬扬洒洒的文字,便是他孤高、纯情、失意、飘零的真实写照。他就是曹植。他长眠的地方就在东阿县境内的鱼山。

东阿,这个鲁西小县城,热情而又低调。前不久,笔者骑着单车从河南濮阳出发,沿黄河大堤一路来到鱼山,寻访一代诗魂的踪迹。

鱼山,坐落于东阿县城东南20余公里处的黄河岸边,属泰山余脉,海拔不足百米,因其形似甲鱼故名鱼山。因汉武帝作《瓠子歌》中有“吾山平兮钜野溢”之句,又名吾山。也是中国佛乐一一梵呗的发源地。

鱼山景区大门朝西,为仿汉魏建筑,古朴典雅。大门内是一所小院,即“子建祠”,座北面南,幽静而肃穆。祠内塑有曹植雕像,神态安祥而威严,周围陈列着其生平简介和典籍。据1951年曹植墓发掘资料记载:曹植墓除了一些生活用品及陶制的小动物、几块玉器和一把宝剑外,还有28块骨骼。遗憾的是,在动乱年代这些珍贵文物已经散失了。笔者不禁感叹,曹植贵为王侯,死后的随葬品竟是如此的简朴和寒酸,无论如何,这些东西和曹植当时的地位是不相称的。

曹植(192一232年),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三国曹魏著名的文学家,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第三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曾为陈王,死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后人因他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三曹”。曹植虽然在与曹丕争夺权力的道路上失败了,但却没有淹没他的斐然文采。其一生文学成就巨大,可谓一时之文坛泰斗。其中救了他性命的“煮豆燃豆萁”和浪漫的《洛神赋》只是为人们所熟知的两篇,或许很多人不知道,他的著述颇多:散文、书信、杂论、表疏俱为大成。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曾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才高八斗的典故即源于此。王士祯尝论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耳。然而,曹植又是一个悲剧人物,终其一生,为才所困,为情所累。才学和爱情,既给他带来了巨大的荣誉和安慰,同时也给他招来了无尽的灾难。为此,人们敬重他的才华,也同情他的遭遇。

出子建祠,沿小路登山,不远处就是曹植墓。曹植墓位于鱼山西麓,坐东朝西,依山营穴,封土为冢。墓室前,几通碑碣肃立,斑驳的碑面昭示着岁月的沧桑。墓穴南侧有一通沈雁冰所题的碑,字体在行草之间,洒脱俊逸,似乎也象征了王侯的性格和特点。“魏陈思王曹子建墓”几个字简洁明练,勾画之间自显非凡气度。墓室顶上奇石悬崖,峻峭陡壁,草木葱茏,几株盆景似的古柏从绝壁罅缝中钻出,显得苍翠劲拔。在墓门北侧上方石壁上,书有“闻梵”两个朱红大字。据说,此处便是曹植当年闻听梵天之乐的地方。据《法苑珠林》载:曹植“尝游鱼山,忽闻空中梵天之响,清雅哀婉,其声动心,独听良久。”于是“乃葷其音”,制作了梵呗,后世称之为“鱼山呗”,为中国最早的佛教音乐。

魏太和三年(229年),曹植开始了他颠沛一生的一次重要迁徙,由雍丘(今河南杞县)迁徙东阿(受封东阿王)。由于与曹丕之间的“萁豆相煎”,曹植的权力和人身自由受到了很大限制,他非常苦闷,经常登临鱼山,吟诗作赋,抒发情怀。根据史料记载,曹植在东阿生活的时间并不长。太和六年(232年)2月,他又被迁徙陈地(今河南淮阳)为王,在东阿的时间实际只有两年零两个月。同年11月,他病逝于陈地,时年41岁。因生前常“登鱼山,临东阿,谓然有终焉之心”(《三国志.曹植传》)。曹植死后第二年,即公元233年3月,其子曹志尊嘱将其遗骸迁葬于鱼山,依山营穴,封土为冢,于是便有了鱼山曹植墓。千百年来,众多文人墨客纷至沓来,凭吊这位风流才子。

曹植墓葬处,山体裸露,岩石经过千万年风化已开始剥蚀。覆盖着土层之处长满了荒蒿榛莽和一些开着小白花的荠菜。几株古柏孤独地守在那里。石阶迤逦而上,亭台兀自孑立,形影相吊,整个陵地空旷、寂寥。

曹植墓通往山顶的小路旁,排列着数十通石碑。每块石碑的字里行间无不充满了对这位“才高八斗”的才子英年早逝的叹息之情。其中一通当代诗人臧克家的题诗碑引起了笔者的注意:“生平未展志凌云,诗园陈思王位尊。墓道幽明通今古,斯人已去故物存。”

鱼山之有名,皆因了曹植。一部中国古代文学史,也因了曹植,才使“汉魏风骨”、“建安气象”的条陈更加赫然,更加熠熠生辉。而其诗文“骨句奇高”更成为一种至高境界,为历代文人骚客所推崇。

曹植聪明伶俐,10岁便诵读诗、文、辞赋数十万言。他才华横溢,风流倜傥、才思敏捷、狂放豪饮、出口成章,无人不为他的独步千古的才气所倾倒。也曾深得老爸曹操的宠爱。曹操曾经认为曹植在诸子中“最可定大事”。

走在“七步路”上,默默吟诵着“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诗句,再次为他的才思敏捷、才华横溢而倾倒,为他生不逢时、时运不济而扼腕叹息。

沿七步路拾级而上,有一块形状好似静卧的山羊的大石头,憩息在茂密的树林中,这就是著名的羊茂台了。相传这里是曹植读书处。“羊茂台,羊茂台,羊茂台上笔砚摆,翰墨淋漓挥洒处,倾尽腹中八斗才。”这是在当地流传很广的一首诗,据说还被选入乡土教材。站在这里,可以看到碧野万里,黄河奔流。舒展双臂,或许还能感受到故乡飘来的云,黄河带来的故乡之风。这样一处小小的羊茂台,能否承载得起诗人那冠绝万代的风华?能否承载得起历代来鱼山拜谒者的千古幽思?这样一处小小的石台,能否向我们重述那梵呗的妙音?能否告诉我这位才高八斗的大才子“建功立业志未果”的迷茫?

山顶平旷,视野开阔。相相,这里原有一座鱼姑庙,不知何时坍塌了,现在是一座仿汉魏的亭子。坐在亭子里举目远望,黄河在山下打了一个湾折向东北。不远处,一条波光粼粼的小清河自东平湖北来,在黄河南岸与浑厚浓重的黄河水连为一体。与此同时,鱼山东南方向起伏连绵的泰山余脉,与西北方向千里沃野也形成了鲜明对比。北面金堤绵亘,似黄龙静卧,沃野万顷,一马平川。近看山下鱼山村民居鳞次栉比,犹如一幅水墨丹青。黄河之水天上来,犹如一曲振聋发聩的交响乐,令人心旷神怡。倘若把酒临风,更有一种君临天下、唯我独尊的感觉。难怪曹植会选择此地作为自己的长眠之地。

在鱼山南麓,笔者游览了梵呗寺。曹植在鱼山创作“鱼山呗”,作为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了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

作为一个颇有理想和抱负的人,“十一年中三徒都”,是何等的失望和无奈啊!只有这里听到清雅哀婉的梵天之响,与曹植当时的感想发生了共鸣,触动了他那漂泊天依的心灵。对于一个濒于绝望的心灵来说,有经声、梵唱的灵魂该是多么恬静和幸福啊!他把鱼山作为最后的立足点,不愿意再如浮萍一样四处漂泊的心愿,在梵天佛国和经声佛号中,把躯体与青山秀水融为一体,在当时看来,可以说是最好的归宿了。

离开鱼山,已是傍晚。斜阳下,黄河泛着金光,奔流东去。回首鱼山,树色岚光,流霞顾盼,宛若仙境。

第二届作家世界杯原创散文大赛进入决赛作品

虚位以待……

山东出土一座墓穴,连下18天大雨,发现28块遗骨,专家:是曹植墓

引言:丧礼者,以生者饰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事死如生,事亡如存。

上述引言出自《荀子礼论》,根据这段话,于是便有了“事死如事生”的说法。古人认为,人死后其实是去了另一个世界,所以就修建陵墓,里面甚至有一些陪葬品,这样死者就好像在阳间生活一样,而“事死如事生”其实就是说死后也要和生前一样平等地对待。

古人死后一般讲究厚葬,这是对死者的尊重,但是在三国曹魏时期,却一直有着薄葬的说法。上个世纪山省境内,就发现了一处墓穴,专家对墓穴仔细进行分析后,得出了一个结论,这里是曹植墓。但随后出现的一幕却让人十分困惑不解,墓中仅有28块遗骨,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事情还要从一个小娃娃说起。

专家发现曹植墓

1951年的一天,在山东省聊城市东阿县鱼山镇鱼山村,一个小男孩拿着一把佩剑正在玩耍,却忽然被一个大人给拦住了。小男孩疑惑不解地望着大人,而大人也是微笑着向他索要手里的佩剑。当接过剑的一刹那,便已经知道这是一件古董,于是花了20元钱从小男孩手中购得,随后便交给了当地的文物管理委员会。

这位大人正是文物普查工作的人员,当这把佩剑现身的时候,当地的文物研究员便很快确定了这把剑非同一般。随后便火速赶到了小男孩的家中,一问才得知这把剑是在鱼山上挖出来的。

连续18天大雨

既然鱼山能挖出古董文物,那么此处一定有个墓穴。于是考古队便开始进入山中,准备寻找历史文物,可是正当他们准备动土的时候,忽然天降暴雨,而且这场雨一连下了18天,从而还引发了山洪等自然现象,考古的进程也被迫延期。

但是多大的困难,也挡不住考古专家探索的脚步,经过不懈的努力,一座古墓终于展现在人们的眼前。随后专家在墓穴之中发现了132件文物,其中包括玛瑙、陶制的壶、陶制的动物、青玉等等,总体来说陪葬品还是十分简陋的。

那么这座墓的主人是谁呢?专家随后在墓穴之中发现了28块遗骨,然后联系历史和墓葬的风格,专家很快推断出这是曹植墓,而且这座墓建于233年,距离我们已经有千年的历史了。

曹植

曹植,是三国时期的大才子,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曹植一生文采飞扬,著名的代表作有《洛神赋》、《白马篇》等等,还写出了著名的《七步诗》,其中的“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大家都是耳熟能详。

曹植生前深受曹操喜爱,曹操也有让曹植当自己接班人的想法。后来曹操派给曹植带兵解救曹仁的任务,曹植却在前天晚上喝得酩酊大醉,曹操便十分生气,决定不再重用他。

28块遗骨让人不解

那么专家为何断定这里是曹植墓呢?因为曹植曾被封为东阿王,曹植在东阿时,就经常来鱼山游玩,而且死之前还曾说有意葬于此地的心愿,而此处的墓穴就在东阿县的鱼山之中。

其实早在发掘古墓之前,这里就曾有一句民谣“破开曹子建(墓),富了九州十府一百单八县”,这里所说的曹子建,就是曹植。那么破开了曹植墓,里面的物品却十分有限,从这一点上可以反映出曹植生前还是十分简朴的,死后的陪葬品也十分简陋,这也和当时曹魏时期的薄葬习俗有关。

比如曹操就曾颁布了一道《终令》,里面记载说:“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规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

但是随后发现的28块遗骨,却让专家百思不得其解。按道理来说,此处是曹植的墓穴,应该有完好的棺椁和尸骨才对,但是专家在棺椁之中,仅仅发现了28块遗骨,那么其他的骨头去哪里了呢?

对此有的专家解释说,这座曹植墓,很有可能之前就有人来光顾了,如果此说法成立,那么墓中也许还有很多陪葬品,如今已经音信全无。而为什么某些人要把曹植的遗骨随意丢弃,一直是个谜团。专家想到这里很是气愤,毕竟如果完好的遗骨还在,就能破解曹氏家族的密码。

这也不得不说,曹植的一生充满了悲剧色彩,死后依然被人如此对待,实在是让人感到惋惜。

1998年,山东省文物局特地拨出一笔款项,用于对曹植墓的修建,如今这里已经成了一座陵园,并且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结语

曹植墓其实从挖掘之初,一直到初现真容,都是疑点重重。为何在挖掘之前,要连下18天暴雨,难道真是普通的自然灾害,还是有什么特殊的暗示?为何曹植墓只有28块遗骨,那些抛弃曹植遗骨的人是何用心,如今这些谜团早就淹没了历史的长河之中。

不过如今的曹植墓得到了保护,也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毕竟三国时期所发现的古墓少之又少,曹植墓的发现,对于历史专家研究三国时期的背景,有了一个很好的现实依据。

今日话题:你认为曹植墓中为何仅有28块遗骨,因何在挖掘前连续下18天暴雨?欢迎在下方写出自己的观点,我们一起交流。

文 | 国学大观园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国学大观园

红色的小山村——鱼曹头

鱼曹头村,是一个红色的小山村——义乌最早的红军革命根据地。

其地处赤岸南隅深山,与永康接壤。自东向西紧邻永康的周坑、石湖坑、后渠坑、峡源坑、塘里坑等村。仅凭这些村庄中的“坑”字,便可知鱼曹头犹如高台矗立,四面临“坑”。

这个犹如“高台矗立”在山巅之上的小村子,除居舍所处,四围皆是山峰,故古曾称“围峰村”;《雅端陈氏宗谱》中有载:阡十三公彦材,字惟良,号山堂。因别业横山里,以迁其墟,四岭如削,至上,平坦如巢。因以“鱼巢”自号,因名其地亦曰“鱼巢”。

正是这样的地势与地理,造就了鱼曹头村的特殊环境——山高林密。这样一个高山巅上的小村庄,因了与永康接壤的关系,近水楼台,率先在义乌境内燃起革命火种,成立了义乌最早的红军革命根据地。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以后,中共党员、村小学老师朱孝云没有被白色恐怖吓倒,在本村坚持革命斗争,先后发展了朱金则、朱樟山等人加入共产党。根据 永康县委金丁亥的指示,于1928年2月建立了中共永康县委领导下的中共鱼曹头支部,并于次年组建革命武装——红军。

这革命组织,具有很强大的革命力量。当时仅鱼曹头一村登记在册的红军人员就有朱孝云、朱金则、朱有元、朱昌棋、朱樟春、朱有法、朱樟山、陈桂宝、余金明、陈和元、陈和富、朱有富、陈德清等一十三人。

其中堪称战斗英雄的朱有元十分英勇了得,他曾奉“浙南红军”司令吕思堂之命去永康金坑清除叛徒,一夜之间杀了十八个投敌分子。

在东田(地处蒋坑村上面的一个山岙,住着数户人家)战斗中,更是表现得英勇顽强。由于力量悬殊,红军队伍被省防军(国民党反动派成立的一支队防止共产党活动、镇压革命武装的部队)打散。敌人小胜而得意忘形,他们闯入东田人家里抢掠,烹羊宰猪,举行庆功宴。朱有元潜回东田,细察地形后,藏身于绿阴如盖的大树上,从房中出来的敌人被他一枪一个撂倒,连毙数个。敌人晕头转向,一时间竟不知子弹从何方飞来。朱有元只顾起劲地消灭敌人,全然忘了自身安危。敌人缓过神来,狡猾地从后门绕道到浑然不觉的朱有元身后,四、五个人齐齐朝他开枪。

朱有元牺牲,凶残至极的敌人砍下他的头颅,带下山去。时值十一月初八,田心举行“摆祭猪”,宾朋齐聚,热闹非凡。敌人就把朱有元的头颅高高挂在田心最热闹的地方示众。在田心挂了三天,还不解恨,又在佛堂老市基桂了三、四天……

东田战斗后,斗争形势十分险恶,敌人更加疯狂地追杀、抓捕。不久,朱昌棋被捕,被杀害于永康古山;朱樟春被捕,死于狱中。

奈于形势,为保存实力,不作无谓的较量,组织决定解散队伍,分散斗争。朱金则随吕思堂,在鱼曹头、金坑一带以及武义、松阳的大山中,坚持斗争。

1934年,朱金则与刘英、粟裕取得联系,随刘、粟部转战闽浙边区。

……

一场场轰轰烈烈的战斗,早已硝烟远去,成了一则则传奇故事。这些英雄,如今他们都已一一故去,但是他们出生入死的英雄形象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他们的革命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进。我们感恩,有他们的牺牲奉献,才使得我们今天拥有如此美好幸福的生活。

来源:赤岸镇

作者:朱菊仙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109216.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