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南埕村

南埕村是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南埕镇下辖村,位于德化县东部,浐溪、芹溪交汇处。南埕古称“蓝田”,因山清水秀,风光秀丽,美如一轴山水图画而得名,荣获“泉州市十佳魅力乡村”称号。

中文名:南埕村

南埕村

别名:蓝田

行政区类别:行政村

所属地区: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南埕镇

下辖地区:大南埕 小南埕 均田洋 青垵 湖内 和枫垵垅边 苦坑

电话区号:0595

邮政区码:362512

地理位置:德化县东部

面积:22.13平方公里

人口数量:1234人

方言:闽南语

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

著名景点:桃花岛石龙溪 湖内世外桃园

车牌代码:闽C

德化南埕村附近景点 德化南埕镇人口多少

1. 德化南埕镇人口多少

中亚热带照叶林植被带地处内陆地区,交通不便、人口较稀,植被破坏程度轻,能保留一些林相完全典型的地带阔叶林,如德化南埕塔兜,水口淳湖、久住,永春牛姆林等地。该带的地带性植被主要有中亚热带照叶林,其区系植物多为壳斗科、樟科、山茶科、冬青科、山矾科、金缕梅科、蔷薇科、木兰科、杨梅科、芸香科、竹亚科等。  

常见的主要植被类型在地势较高的山区具垂直地带性植被,以槠栲类(即壳斗科)为主的常绿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常绿针叶林(黄山松)、灌丛草地和山地草甸等;海拔较低的常绿阔叶林内,因人类活动影响,出现次生性和人造的植被,如马尾松林、杉木林、毛竹林、灌丛、沼生湿生植被等以及人工栽培植被。

2. 德化南埕镇有几个村

可赏樱花的地方有:泉州少林寺五观堂后、承天寺、泉州森林公园、桃花山公园、东湖公园、西湖公园桃花岛、清源山老君岩景区、洛江区河市镇田格里拉生态园,德化龙浔镇桃花岭,德化县南埕镇桃花岛,永春县高垅村,永春县岵山镇北溪村,永春县外山乡墘溪村云河谷等。

3. 德化各镇人口

是福建泉州的

泉州历史悠久,经济开发早在周秦时期就已开始。三国吴永安三年(260年),在今南安市丰州镇置东安县治。西晋末年,中原战乱,士族大批入泉。南朝梁天监间(502-519年)置南安郡作郡治,为本地设置县、郡治之始。宋元时期,泉州一度成为世界第一大港。泉州是联合国唯一认定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列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泉州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首届东亚文化之都、是世界遗产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

4. 德化县南埕镇人口

福建省历来以方言复杂着称。全国汉语方言有七大类,福建境内就占有其五:闽方言、客方言、赣方言、吴方言和官话方言。方言的形成主要是由于社会的分裂、人民的迁徙、民族的融合和地理的阻隔。福建境内现存的各种方言都有自己独特的形成过程。从总的方面说,就古民族和古方言的源流而论,福建方言是多来源的;就方言差异的积存和共同语的影响而论,福建方言是多层次的;就内外关系及其相互作用的结果而论,福建方言是多类型的。

1.六个主要方言区的分布:

闽东方言

分布于唐代的福州,宋代的福州、福宁州,明代的福州、福宁二府;又大体按这两个府分为南北两片。南片是闽江下游流域,以福州音为代表;北片是交溪流域,以旧府城福安音较有代表性。

闽南方言

分布在唐代中期后的泉州、漳州,明朝泉州、漳州等;清朝的兴泉永道,下辖泉州府五县、兴化府莆田、仙游两县和永春州(永春、大田、德化),汀漳龙道除去客家县外的漳州各县大部分和龙岩州,南北两片不同口音正好分布在晋江流域和九龙江流域。分别以明清的泉州、漳州两个府城的口音为代表,闽南方言北部口音以泉州府城音为代表。闽南方言南片口音以漳州的芗城音为代表,西片口音里的龙岩方言保留了最完整的闽南语古词汇。后起的城市厦门则集南北片的特点(泉、漳口音)成为全区的代表方言,俗称漳泉滥。

闽中莆仙方言

分布在莆田市区、莆田市仙游县、泉港北部、东部、本来属于莆田县的新厝乡在1956年被从莆田县划到福清、渔溪镇西部本来属莆田县,称为苏田里,东张乡西部也本来属莆田县,称为安香里。分布在南朝的南安郡北部,唐代到宋朝前期的泉州北部,明朝兴化等;清朝的兴泉永道北部,下辖泉州府五县、兴化府之莆田、仙游两县,永春州等,新中国1970年前的晋江地区(今泉州)北部等。

闽北方言

主要分布于唐代的建州,明清的建宁府,分布在除了邵武市、光泽以外的南平大部、寿宁,全境属建溪流域,以旧府城建瓯音为代表。建溪上源和崇阳溪两支流正好把闽北方言分为东西两片口音。东片以建瓯音为代表,西片以建阳音为代表。

闽赣方言

分布在宋代的邵武军、明清的邵武府,属于富屯溪流域和建溪上游,邵武市、光泽、建宁、泰宁、将乐,以府城邵武口音为代表。其附属的过渡片(将乐等县)原是南剑州及后来的延平府(今永安、沙县、三明部分、1970年划给三明的尤溪部分),属于建溪流域。

永安方言

分布在原来的南剑州(今三明大部)、延平府,永安、沙县、三明部分、尤溪部分,沙溪贯穿其中。永安、沙县分别为南北两种不同口音的代表。

2.其他边界方言和方言岛

除了上述7个方言区,福建境内还有一些小区域的边界方言和方言岛。它们也各有形成的历史和特点,分别介绍如下:

浦城县北的吴方言:浦城县地处闽浙边界,历来是入闽通道,与浙江来往密切,有不少浙江人先后来此定居。今县城及北乡(占全县面积三分之二)通行的是和衢州、处州片相近的吴方言。

闽方言土语群:在戴云山的西北坡,包括大田、尤溪两县大部和永安、沙县的边界,地处5种闽方言的接合部,历史上行政区划变动大,人口流动多,这里至少有5种难以通话的土语。

①大田前路话:通行于大田城关为中心的中部。

②大田后路话:通行于大田西北、尤溪西南和永安、沙县个别乡。

③尤溪城关话:通行于尤溪中部。

④尤溪中仙话:通行于尤溪东南部。

⑤尤溪洋中话:通行于尤溪东北部。

5种土语中,①接近闽南话,②带有闽中话特点,③闽东、闽南、闽中三者的特点兼而有之,④近于③,并具有莆仙话成分,⑤接近闽东话。它们都具有闽方言的共同特点,属于闽方言,但归入哪一区都勉强,是一群方言区边界的混合型土语。

官话方言岛:明、清两代,先后有两批官兵前来福建“平乱”,嗣后就地屯守聚居,形成两处官话方言岛。其一是南平市区和西芹镇的“土官话”。使用人口约2万多。明正统十三年(1448年),沙县邓茂七发动农民起义,数月间几十万义军攻破附近20多个县城,明王朝先后调京营士卒5万多人前来镇压,后陈懋所部2万余人多留守南平。其二在长乐县航城镇琴江村,清初旗营在此筑堡定居,至今城墙犹存。现有居民1000余人,已认定为满族。他们说的话俗称“京都话”。1981年以前琴江村属洋屿大队,当时称为“洋屿话”。

这些方言岛的居民都兼通双语,对内说官话,对外使用当地方言。这些官话都受到当地方言的影响,但基本面貌仍是北方方言。以词汇为例,南平官话的房子、婆娘妇女、老子、兄弟(弟弟)、身子、怕生、耍、疼、他;洋屿话的今儿个、明儿个、爷爷、奶奶、老爷、外祖父、姥姥、耗子、斗篷(斗笠)等都还是地道的北方话。

其它方言“飞地”:福建境内的诸种方言,也有插入省内其它方言区的“方言飞地”(即方言岛)。那里聚居的人在家说母语,出村说当地话。这些方言岛形成的历史,长的二三百年,短的只有二三十年,当地人大多还知道自己祖宗何时从何地因何故迁来的。就移民原因看,多是出外谋生,也有避难、逃荒或政府组织集体移民的。例如宁德县碗窑村,乾隆年间所修《宁德县志》记载:“本邑因有碗窑之业,漳,泉等处无业之民杂聚二都,以造碗谋食”。

3.方言分区

(1)闽方言

闽方言分为邵将(邵武-将乐)、闽北( 建瓯)、闽中( 永安县)、闽东(福州-浙江 闽语区)、闽南、琼文(海南岛的东部南部西部沿海,以琼山- 文昌为代表)7个 次方言,之间互不通行,可能是秦汉时代汉人南迁后与当地的闽越语言不同支系交互的结果。 紫云洞山-西洋-青水- 三明市-湖源-新阳-葛坑东-南埕-湖洋-枫亭一线以南为泉漳次方言, 广东省潮州汕头、 汕尾、茂名的 电白县、雷州半岛(不含湛江市)、 海南省海口市- 临高县- 琼中县- 保亭县- 五指山县- 乐东县- 白沙县、台湾大部分汉区、浙江省 苍南县也属于闽南次方言( 莆田话)。

(2)客家方言

客家方言分布在闽西的宁化、清流、长汀、连城、上杭、永定、 武平,以及闽南的平和、南靖、诏安的西沿,以长汀话为代表。在闽、客、赣3种方言之间, 明溪、 将乐、顺昌一带也可以说是过渡区,因为那里的方言兼有3种方言的特点。浦城县的中北部和浙江省 连界,那里说的是和浙江的处衢方言相近的吴方言。在南平市区和西芹一带以及 长乐县的琴江村,有两个 官话方言岛。此外,闽方言和客方言,也都有在区外相互穿插分布的。闽南话在闽中、闽北、闽东都有方言岛。客家话在闽北、闽东也有不少小方言岛。在武平县的中山镇通行的“ 军家话”是比较接近赣方言的方言岛。居住在闽东的福安、罗源、宁德等地以及闽北的建瓯、建阳、顺昌等地,永安、上杭等地的 畲族同胞所说的话是一种也还保留着一些本族语言的、和客家话比较相近,又吸收了一些当地闽方言成分的带有混合性质的语言。通常也称为 畲语。福建省境内的方言不但品种多,而且内部差异很大。像连城、尤溪、顺昌等地,一个县内就有几种、十几种不能相通的话。

(3)赣方言

赣方言分布在 邵武、光泽、 建宁、 泰宁4个县市, 邵武话比较有代表性。邵武、光泽、建宁、泰宁也是福建省开发较早的地区,三国时期是 建安郡所属的昭武、绥安二县,唐代改称邵武、绥城,属建州。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升为邵武军,不久就辖有与今名相同的4县。明以后一直是邵武府的辖地。这里立军以来已有1000年历史,但由于山高水小,交通不便,长期未有发达的商品经济,并未真正形成经济、文化中心,这些便是方言复杂的社会原因。从西晋到隋代,这里曾两度划归江西的 江州和抚州管辖200多年,因此他们历来与江西交往较多。宋元以后,有大量江西人陆续前来定居。这里的方言原属 闽北方言,后来逐渐赣语化。就赣化的程度说, 建宁话最彻底,已极少闽方言的成分,光泽话和资溪一带的赣方言也十分相近。邵武、 泰宁则保存较多的闽方言成分,但彼此的差异还不小。除邵武、光泽的方言较为接近外,三片之间还难以自由通话。由于长期作为府治, 邵武话在区内具有一定代表性。在现今的社会交际生活中,这一带已经普遍通行普通话了。

5. 德化县南埕

山水:戴云山(高,主要是爬山,但是要找个带路人)

石牛山(露宿,日出)

九仙山(看看)

戴云瀑布(爬山看瀑布)

城郊的唐寨山(吃烧烤,喝酒,满山的烧烤)

南埕或水口漂流,(漂完吃野菜,土鸡……好吃)

城区:龙腾KTV,(最低包厢的最低488,龙腾也有吃饭的酒店住宿酒吧,外贸大 厦向前500米吧)

梦伴KTV (包间K 和舞台大厅K,龙津桥头)

意源KTV (包厢,这个比较实惠 东大路) 8号酒吧,一夜酒吧 (进城大道)

高士达迪吧 (外贸大厦外向前走1公路吧)

6. 德化南埕镇人口多少人

  《王氏族谱》记载:“自姬昌(周文王)建立周朝,传至灵王,已是廿二世。周灵王二十二年(公元前550年),谷、洛二水泛滥,将毁王宫,灵王主张壅之,太子晋字子乔,力主疏导,周灵王不听,太子晋直谏被废为庶人又早逝。”太子晋只生一子,名敬宗,从敬宗开始,周文王的这一支姬姓裔孙,便开始以王为姓。

  敬宗的选择以“王”为姓氏,可以说是被大家“唤”出来的。他本人是周景王朝廷上的司徒,周景王名贵,是太子晋的弟弟,由于太子晋被废又早逝,才得继承王位。就为了这个缘故,原本应该继承王位的敬宗一家人,便被当时的人敬称为“王家”,而敬宗眼见周朝王室一天比一天衰微,为了避乱奔晋,就干脆改姬姓为王姓,从姓式中,也表明了自己以及千秋万代的子孙,都是“王家之胤”。太子晋为王氏得姓,是为得姓始祖,而太原乃王氏衍居之地,因而称太原王氏。

  太子晋十九世孙秦武城侯王离有二子:元、威。元避秦乱,迁于山东琅琊。次子威传至九世孙霸,居太原晋阳,故太原、琅琊二支同出周灵王太子晋一脉。在古代王姓有二十一郡望,而现在的闽、粤、台等地王姓多传于太原和琅琊两郡望。

  开闽王氏来自河南光州固始县。据福建《忠懿王氏族谱》,公元885年义军由王潮、审邽、审知三兄弟等率领入闽,至公元909年建立闽国,其三兄弟中的王审知为开闽王。后于公元927年开闽三王之子王思义兄弟10人卜居于晋江青阳的杏厝王,是为晋江王氏开基始祖。

  以王思义兄弟10人为杏厝王一世祖,于八世四郎移居罗山镇杏田村。十一世有礼从杏田迁居金井镇洲村。杏厝王的十七世王崎山迁至青阳莲屿的沿塘,明末清初沿塘的王佰荣迁居青阳的高岑(高霞),相继迁入高霞的有:关西的王福全、内厝的锦水、深坑的王科、福埔后堡举业、福埔前堡证叶、内宅忠志,还有1994年东石镇山前村(金瓯)王为进、马甲芦田村王招财二家入籍高霞。明洪武二年即1369年潮州路总管王翰调任福建行省参知政事,返闽经晋江寓居罗山沙塘为其始祖。金井山柄村的王建初二十四世裔孙王师恭系二房、王鲁唯系三房、王鲁盛系三房诗闽于明朝初期迁入钞岱。王审邽派下二十世王质文于元朝至正年间开基安海大山后村,十八世王国和开基车厝。二十世的王安明居大山后,至十七世孙宽宏、宽正兄弟徙居小布林。

  据谱牒所载,晋江王氏迁衍路线:晋江—泉州—龙海—漳州;晋江—泉州—惠安—莆田—仙游;晋江—石狮—南安—金门—同安。

  进入晋江后王姓发展较快,目前晋江市王姓聚族而居的主要村落为:金井镇洲、钞岱、南埕、曾坑、坑西、前垵、山柄、刘宅、福全、溜江、西垵、湖厝、晋井、金井街太原堂。深沪镇大垵、顺安、柳山、王厝寮、新村、科任、东垵堡。龙湖镇大埔、火辉埔。英林镇后头、伍堡、荣埭、英林、西湖。永和镇旦厝、马坪、玉溪、坑尾、大埔。东石镇山前、前埔、张厝、东石街、高后麦园、石菌、潘山。安海镇大埕头、西宫、桥尾、大山后、前蔡、坝头、洋南、桥头、浯厝、坑塔、小布林、大布林、菌柄、宏厝、瑶前、灵水、可慕、溪边。内坑镇长埔、内林、前洪。罗山镇沙塘、杏田、杏坂、山透、下埔、柯厝、罗裳、前沿、后堡、荆山、塘市、占头、洋塘。青阳镇杏厝王、高霞、霞埔、沿塘、霞塘、崎山、蔡厝。陈埭镇田美、沟头、涵口、高坑、双沟、泽沟、埔坑、许塘、加沙、下坂、草田尾、溪边、坊脚、四境、仙石、金沟。磁灶镇笑口、小桥、下尾、车厝、洋坑、黄厝、前尾、山后、宅内、东山。紫帽镇白堀、顶溪园、下溪园、大夫第、祖厝、金星、古楼、寮内、井尾、浯垵、缺井、后厝、楼下、洋店。池店镇清蒙、华洲、霞尾、旧埔、新埔、过田、池店、下辇、东山。上述村落王姓分堂号均为开闽传芳。

  晋江王姓开基祖地青阳杏厝王字辈为:祖宗种德世泽长,继期孙子振官裳,时占龙云峰上望,阳山苍翠霭槐堂。罗山镇杏田、东石镇山前(金瓯)、金井镇山柄(下祠堂)王氏同一昭穆:昭钦伯在学,念子甫元士,尔孙敦孝悌,奕世为卿侯,振起兴邦家,宜尊尚祖德,文章华国荣,礼义传宗正,仁厚则纯禧,福崇应集庆,万载同芳美,千古永绵盛。金井镇山柄(顶祠堂)、南埕、钞岱王二房同一辈份:世守鸿谟,丕腾宗功,云龙奋起,名誉垂芳,欲念尔祖,于修厥德,永言配命,自求多福。金井镇钞岱王三房字辈:昭钦伯在学,念子甫元士,系孙敦孝悌,夹世为卿侯,振起兴家邦,宜尊颂祖德,文章华国荣,礼仪端宗正,仁厚则纯禧,福崇缘锡庆,延祚长丕美,千古永绵盛。钞岱王三房诗闽字辈:诗书功祖德,孝友振家声,礼乐贻孙谋,忠贞燕翼成。金井镇洲昭穆:曰兆家维毓,章华国尚珍,芳名垂远著,懿德庆长新,和善传孙子,定招福祉臻。罗山镇沙塘昭穆:寿山铭宅隐桃君见魁尔命棠时臣有为者亦若孝思维则世德作裘宏道治学敬业尚义。青阳镇高霞村,从关西迁入字辈:奕世永昌,光元正顺,鸿猷丕焕,燕翼贻谋,克绳祖武,善继象贤。内厝迁入字辈:锦文章华,国诗礼传,家绳其祖,武贻厥孙,谋勒碑贞,珉永世疆。深坑迁入字辈:文贻台诗,学谋鼎书,卿以振光,可燕家祖,元奕馨德,显兆锡钦,扬祥克尔,立维笃子,其孝忠若,名友贞孙。福埔前后堡迁入字辈:精华朴质,蔼瑞远扬,条绪继述,世泽流长,厚德载福,兰桂呈祥。安海大山后、小布林、浯厝、坝头、磁灶镇小山后同一字辈传至八世始设字辈:于元遵文秉,卿宗定伯侯,如南山之寿,恭宽信敏惠,慎厥心修身,德泽培兰桂,诗书毓凤麟。磁灶镇车厝,传至十世始设字辈:尔曰文世,光辉振起,若孙簪缨,显耀济美。

  上述村居不断有族人向外地播迁:青阳杏厝王四世王德顺于清代咸丰年间,迁居台湾的台南,如今已传至十三至十四世,已是枝荣叶茂,其成村落。1928年青阳镇杏厝王的王维汾曾往台南探亲。

  据《罗山沙塘族谱》记载:王毅轩于明代咸化(1471)移居龙岩;王横山于清末迁居于福州;王亦昌于抗战期间迁居龙海;王若亏、王秋庚于民国期间迁居石狮;王国祯等于清代末年移居菲律宾;王思夺等于民国期间迁往香港、澳门;王厨当等于民国期间到美国、墨西哥谋发展。目前沙塘已有万余人口,迁往石狮有200多人;迁居龙岩有1000多人;移居龙海有100多人;移居香港、九龙有近千人,居住于澳门的有100左右人。

  明代永乐(1417)郑和第五次下西洋,经泉州征用民工,晋江各姓不少人被征之。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复界,开海禁后于道光二十三年(1821)沙塘王姓不少人到新加坡。

  晋江王氏在唐、五代、宋、元、明、清科举中有文科进士110人(唐、五代1人,宋代77人,明代23人,清代9人)武科进士6人(宋代1人,明代2人,清代3人)文武进士共计116人。考中文科举人140人(明代68人,清代72人)考中武科举人32人(明代19人,清代13人)共计文武科举人172人。还有清及清以前21人以荫补官(文职),清及清以前以荫补官23人(武职)。历代较有声望名流,明嘉靖五年龚用卿榜的王慎中官至河南参政,时人称“嘉靖八才子”之榜首。明代隆庆二年,罗万化榜的王用汲官至南京刑部尚书。

7. 德化镇有多少人口

陶瓷之乡在德化县。 德化县(泉州府德化县)是隶属福建省泉州市。位于福建省中部,泉州市西北部,总面积2232.16平方公里。户籍人口34.1万截至到2018年,德化县下辖10镇、8乡。县政府驻浔中镇凤池街10号。 1996年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命名为“中国陶瓷之乡”。

南贾村、东南贾村、庞庄村村名变迁初探

长期征稿,附带图片,欢迎原创首发。

作者:赵润章

清光绪《续修崞县志》地图

三年前,我在山西省图书馆查阅清光绪《续修崞县志》时,在村庄章节里,看到有一庞庄的村名,联想到小时候在家乡时,老人们常唠叨到庞庄,同时也记得小时候与王家崖、街上的小孩或打群架或开火时,他们称赵樊贾姓居住在这一带的人是庞庄家,因此庞庄这一村名引起了我的注意。

这部县志写于清光绪8年,这一年应该是公元1882年,该部县志将崞县分为东、西、南、北、同川五个乡,村名有440个,庞庄村与东南贾村、西南贾村同列在东乡。

随后,我又查找比此更早的清乾隆崞县县志,可惜里边没有村庄这一章节部分。

我有点不死心。

说到此,还得再说一下历史上的崞县县志,除清崞县志2部外,明崞县志也有2部,是崞县最早的县志,可惜这2部县志大陆已经没有了,只有台湾故宫博物院藏有,原平文联原主席张美庭曾委托朋友在台湾故宫复印了部分章节,我便请他查一查他掌握的明崞县县志,答复是明朝县志只有南贾村,没有东南贾村,也没有庞庄村。

清光绪八年《续修崞县志》东乡村庄

1948年崞县地图

去年,我看到过一张1948年的崞县地图,这张地图里有东南贾村,却没有庞庄村。

到目前为止,就我个人所目,庞庄村出现在典籍中,只有在清光绪8年的崞县县志里,是唯一的一次。

为什么是这样的呢?我个人认为以前的村庄其实不太重要,自然村落的组织管理职能主要靠都甲制和家族制,税赋、兵役、安保等管理有二制足矣。村名仅仅停留在叫法上,大家知道一个具体的方位就可以了。

也在去年,我们在善护山下的龙王庙(也称大王庙)遗址,看到一块残碑,上刻有此庙由南贾村、蔡家岗村、东庄村共建,那东庄村又是哪呢?因为这块碑上刻有大量的王姓名字,这个东庄村很有可能就是现在的东南贾村王家崖。同样,东庄村村名现在也消失了。

再比如,在1948年的那张崞县地图里,有个西底村,我看了半天,方位就是现在的东荣华村,小时候记得也叫河起底村,现在这个西底村,也消失了。

明清时期,包括民国中前期以前的村长和现在的村长职责权完全是两回事,好多人看过小说《白鹿原》,白鹿原开始设立村公所大致在民国时期,鹿子霖通过关系鼓捣了村公所一把手的位子,族长白嘉轩很是不屑,也就是说,明清时期的村庄是没有村级组织的。

清道光年间的藏品(赵顺治提供)

返回来再说一下庞庄,家族19世顺治珍藏有清道光年间的一些资料,里面就有东南贾村庞庄街的叫法。另外,东南贾赵氏家族八世祖赵邻魏,在清顺治四年,为救崞县知县范印心慷慨就义,清光绪八年的《续修崞县志》里有他的小传,里边的说辞是:赵邻魏,南贾人。

所以,以前的村名老改来改去,主要是村名不太重要的原因。

《远山》(赵润才摄影,摄影地为东南贾大沟崖)

正是由于我对光绪续修崞县志里庞庄村这一地名的兴趣而引发的探讨,使原平一些地域研究者知晓了崞县(原平)历史上还有个庞庄村。

去年正月,内蒙土左旗陶斯浩村的赵氏宗亲赵雄飞一行,提着他们始祖是从崞县庞庄村迁走的信息,不远千里驾车来原平寻祖,走了大半个原平,甚至走到了辛章(离东南贾村庞庄街约10公里),也没问到这个庞庄村,因为现在的原平人没人知道庞庄了,包括现在居住在庞庄这个地方的居民也是隐隐约约知道些,陶思浩宗亲也只好悻悻返回了内蒙。好在现在网络发达信息便捷,后来就是靠我们一块探讨庞庄村的一些人互通信息联系上的。

《雾锁神沟》(赵润才摄影)

综上,我们的居住地,明朝以及清初期叫南贾村,清中期以后叫东南贾村,清末期有时叫庞庄村,有时叫东南贾村庞庄街。

图片由作者提供

End

作者简介:

赵润章,原平东南贾村人,1986年毕业于太原理工大学机械系,现就职于省科协所属山西省科技咨询服务中心。

胶东地理:平度之南有“南村”,南村之南是“沙梁”

大沽河与五龙河,并称为胶东半岛的两条大河。不过,与五龙河的干流整体位于莱阳地界内不同,大沽河的干流先后流经多个县市区,是一条典型的“跨县河”。

查看地图不难发现,在大沽河的干流上,有好几处“三县市区”交界地带,其中一处就位于平度、胶州、即墨之间的毗邻区。在这里,大沽河的东侧是即墨地界,西侧偏北属于平度地界,而西侧偏南则是胶州的辖区。

大沽河流到这里,已经接近下游,因此河谷两侧的地形也比较平缓,周边村庄广布、人口密集,乡镇的规模都很大,比如胶州的胶莱镇(现在是街道)、即墨的蓝村镇和移风店镇以及平度的南村镇。而本文要介绍的地方,就是其中的南村镇。

(南村镇和沙梁村的位置示意)

就方位来说,南村镇位于平度市的东南角上,是名副其实的“平度之南”。不过,根据村志的记载,“南村”名字中的“南”字,最早却不是因为相对平度城区的方位而来。

村志载:明洪武年间,张姓先祖从云南桑落村迁此定居,因时逢战乱、灾荒,逃难至此的人很多,故取名为“难村”。后来感觉“难”字不吉利,就改字不改音,以在助水河之南的寓意,更名为“南村”。

在古代,南村就地处平、胶、即三州县交界地带,且临近大沽河,水陆交通都很便利,因此很快发展成为方圆数十里之内的一个有名的货物集散地(老辈的南村大集规模就很大,现在的蔬菜批发仍很有名)。到了上世纪四十年代,平度曾“一分为四”,而当时的“平东县”,驻地就设在了南村。

平东县撤销之后,南村仍然作为平度南部一个区域中心而存在,长期是同名的乡、公社、镇的驻地。经过上世纪末以及本世纪初的几次区划调整之后,“南村镇”的规模越来越大,尤其是在合并郭庄镇、兰底镇之后,面积已经超过了三百平方公里,比普通的乡镇要大的多。

再加上青新、沈海两条高速在南村镇内交汇,217和218两条省道从南村镇出平度界。因此,不管是从地理意义还是交通意义,南村镇的“南”,现在都可以理解为平度的“南大门”。当然了,就方位来说,蓼兰算是平度的正南,南村要偏东南一些。

南村镇不仅规模大,实力也比较强。这里的智能家电、空港产业都很有名,而城镇建设看起来也不错。前段时间笔者去过一次,颇有感触。

说起来,笔者上次去南村镇的本意其实是探访沙梁村,参观镇驻地只是顺路简单看了看。不过,南村毕竟是大镇,即便是简单参观,也收获不少。

南村位于平度之南,而沙梁又位于南村之南。从南村镇驻地沿着218省道向南行驶不远,就可以来到沙梁村(旁边还有一个庄干村,位置更靠南)。

笔者最早知道沙梁村,是因为“綦”(q)这个姓氏。綦姓在胶东半岛东部罕见,主要分布于西部县市,如平度、莱州、高密等地。而在平度,沙梁就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綦姓”聚居地。

“沙梁”这个名字,相传是因为古代梁姓人最早在沙丘地建村而得名。不过如今在沙梁村,綦姓是大姓。

在历史上,沙梁分为了南北两村,北边的沙梁归平度,而南沙梁则在胶州地界内。不过,分为南北两村之后,沙梁的规模还是很大,因此后来就各分为若干个行政村。其中,平度的沙梁又分为东中西三个村,但在习惯上还是统称为“沙梁”。

这次到沙梁村,除了实地见识到了“綦姓”聚居地之外,还有一个收获。那就是看到了村里的“文昌阁”。

沙梁村的“文昌阁”(老辈的文昌阁,多是供奉文曲星,用来祈求文脉昌盛,科举时代,很多县城都有),是一座八角形的中式阁楼建筑,位于村庄中间位置,始建于1935年,距今有八十多年的历史。它如今是青岛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前几年刚修缮过。

站在文昌阁下面抬头仰望的话,可以发现顶部的檐角有似曾相识之感,看起来跟青岛栈桥上的回澜阁有点像。这其实并不奇怪,因为沙梁村的文昌阁和青岛栈桥的回澜阁,都是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建筑,据说设计师也是同一个人。

能请到栈桥回澜阁的设计师来规划一座乡村里的建筑,这也能体现出当时沙梁村的实力。据说,出资建设文昌阁的人,就是沙梁綦姓一位子弟,他在青岛经商致富,不忘乡梓,就拿出巨资,修建了这座建筑。

其实,如果要参观这座文昌阁的话,最好的位置不是在附近,而是在村庄东面的沽河绿道上。因为绿道的位置比较高,沙梁村的大部可以收入眼底。远眺过去,在一片红瓦当中,一座琉璃阁楼赫然而立,那就是“文昌阁”了。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108570.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