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界首彩陶

界首彩陶

位于淮河中游的安徽界首,民风淳朴,文化底蕴丰厚。这里的剪纸、年画、陶器等民间艺术渊源流长,散发着浓烈的泥土芬芳,界首彩陶更是以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体现了农民敦厚朴实的性格和大拙大巧的审美意趣,反映着中国民间艺术崇尚自然、追求和谐的审美趋向,成为我国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并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历史上,界首彩陶主要分布在安徽颍河界首段南岸,当地村民都以冶陶为生。隋代,界首便有了立窑烧陶的历史。唐代,因与唐三彩产地洛阳为邻,界首三彩刻花陶器的问世,更是轰动一时。经过千百年的发展,界首三彩刻花陶已逐渐演变为今天的三彩刻画陶,但其独特的造型艺术,依然保持着古老的风韵。

界首彩陶的造型多以圆形为主,这种圆形有两个含义:其一,“陶”有“掏”之谐音,“圆”有“团团圆圆”之寓意,二者结合,即为掏个团团圆圆。解放前,淮河中游一带盛行嫁娶之时女方必陪嫁一件三彩陶坛的习俗,圆形陶坛上刻有牡丹、梅花喜鹊、莲花鲤鱼等图案。其二,圆形陶器要比其他形器的容量大,实用性更强,而且烧制也不易变形。

界首彩陶的制作原料,取自淮河流域特有的淤泥,这种淤泥经河水冲刷后,具有坚韧的弹性和可塑性,便于塑造千变万化的形态。在造型上,界首彩陶遵循曲直结合、变化与统一的审美特色:轮廓线大量运用弧线,千变万化,极度夸张。侧面看,坛罐底部到颈部都是由弧线组成,充分彰显腹部饱满、丰硕的视觉效果。而颈部至口部则运用少许直线,与弧线映衬。这种以弧线为主、直线为辅的设计,可谓点到为止,恰到好处,从而体现曲中有直、柔中有刚的意蕴美,形成了界首彩陶统一、协调、均衡和安定的美感。

界首彩陶走过了三个衍变阶段。首先是素烧陶,先民们用柴草低温烧制出没有釉彩的陶器,自然而成的条纹成为独具美感的装饰纹样。第二阶段则是刻花期,先民们开始用陶轮拉出千变万化的陶胎;晾干后,施白土于胎面,以铁签或竹签刻画花鸟鱼虫于胎面,再施釉彩窑烧。其内容多为自然界之花鸟,坛罐颈部或底部均刻有以花为主题的二方连续图案,故称为刻花陶;陶胎窑烧后呈赭红色,配饰翠绿和土黄釉色,形成三彩釉色,故此被称为三彩刻花陶。第三个阶段则是刻画期,随着题材的丰富,除花鸟鱼虫外,界首彩陶还吸取了传统戏曲中的艺术元素,诸如《破洪州》《战秦琼》《铡美案》等等传统戏剧场景都被搬上了陶坛;而表现技法上,则充分运用剔、刻、刮等手法,画面色彩更加丰富,刻画主题更加鲜明。其装饰技法主要表现两个特色,一是刻画工具的特殊性,以刀、针代笔,剔、刻、刮并举,使画面产生黑、白、灰艺术效果;这一传统技艺目前在国内制陶界尚无他例。二是区域民间艺术的兼容性,既秉承了唐三彩遗风,又兼容了当地木版年画的线刻表现形式,吸收了界首剪纸线面结合的特点,信手刻画,毫无雕凿之匠气,在制陶技艺中自成流派,这一彩陶装饰技法一直沿续至今。

春游江淮请您来丨来界首画彩陶,领略不一样的非遗文化

关注我,让我成为你的专属小太阳吧

疫去春来,气温回升。正是出去游玩的好时机!

有趣的人生,一半是家长里短,一半是山川湖海。

王家卫在电影里说过: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

今天小编发现了一个可以五一假期带着老人孩子一家人齐上阵的旅游打卡地,这就分享给大家!

界首

界首,安徽省辖县级市。 抗战期间,界首由于特殊的地理优势,由于经济繁荣程度、生活方式与上海相似,成为名噪全国的“小上海”。界首历史悠久,人文荟萃。

界首彩陶烧制技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始烧于唐宋,盛行于明清,流传至今。界首彩陶以刻、划、堆、贴的装饰手法和黄绿白的三彩釉色,在《民间瓷器》、《陶瓷艺术》、《中国工艺美术史》等书刊中有着绚丽多姿的一页,受到国内外专家的一致肯定,在业界享有“东方之秀”的美称。

0 1

“十三窑”韩窑古窑遗址

界首彩陶主要分布在界首颍河南岸,散布于13个村子,因每个村子的村民大都以冶陶为生,并且村子均以陶窑为名,因此,俗称“十三窑”,即:卢窑、魏窑、后魏窑、计窑、前计窑、朱窑、尹窑、高窑、盆张窑、田窑、沈张窑、韩窑、王窑,现属界首市田营镇管辖。作为一种民间传统制陶技艺,界首彩陶烧制技艺经过上千年的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彩陶文化。2006年,界首彩陶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依托田营“十三窑”的制陶历史,界首市着力打造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掘、创新于一体的彩陶特色小镇。

土陶盆

拉胚机

0 2

闫玉敏界首彩陶艺术馆

闫玉敏老师,1932年出生于上海。1951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1959年毕业。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装饰雕塑研究班研究生,师从著名雕塑大师刘开渠、王临乙、郑可等先生。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她曾参加过毛主席纪念堂雕塑工程。建国十周年十大建筑之一的民族文化宫大厅浮雕工程、《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浮雕》工程、敦煌莫高窟佛像复制工程等重大雕塑工程。

0 3

翰墨文化园

翰墨文化园位处皖、豫边界,占地7.85公顷,总投资1.6亿元,为界首市的重点旅游项目。

该园区是一个集文化、旅游、高科技农业、商贸于一体的综合生态文化产业园。共建设1.6万平米的文化坛(万佛坛)、2000平米的农村传统文化展馆、翰墨文化展厅、文化活动广场、少儿游乐场、老年娱乐活动中心、青少年爱国教育活动基地、绿色餐厅等项目。

图源:阜阳旅游

灵坛

鱼拓-采用真鱼作画

剪纸

竹编

著名画家云晶子先生

0 4

界首彩叶林

界首彩叶林,树木颜色绚烂,来到这仿佛感受到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象,对于久坐办公室的上班族、教室里奋笔疾书的学生来说,这是一个给眼睛放松的好机会!

金叶复叶槭

阜阳市文化旅游体育局组织的“春游江淮请您来”媒体采风团活动一、二季完美收官,通过活动展示“花开四季满城锦,蓝天碧水自怡人”的大美阜阳,助力疫情后阜阳旅游市场振兴。阜阳文旅将继续围绕“引进消费”、“留住消费”两篇文章,按照“一体两翼”工作思路,加大旅游营销宣传。立足于阜阳优质文旅资源产品,挖掘宣传热点,全面宣传我市文化旅游发展新面貌、新玩法、新成果,着力展示重点景区,为建设实力阜阳大美阜阳打下坚实基础。

图片拍摄来源:小两半

部分图文来自阜阳旅游,两天半旅游网综合整理

侵权联系立删,致谢原图文作者!

跟着我来吧!

揣着一口袋的美景满载而归

山东青岛首现汉代彩绘陶俑 堪称出行仪仗队

原标题:山东省一汉墓挖出人马俑堪称出行仪仗队揭墓主是谁?

12月28日,临近元旦,山东考古界传来一则好消息:在青岛市平度古岘镇八里庄村一处汉代墓葬考古发掘现场,出土了一支由汉代彩绘陶俑组成的“仪仗队”。尽管陶俑表面仍包裹着泥土,但轮廓已经清晰可辨。据考古人员介绍,汉代彩绘陶俑陪葬坑在我省出土的次数很少,在胶东半岛地区更是首次发现。

考古队员正对现场进行分析

尽管陶俑表面仍包裹着泥土,但轮廓已经清晰可辨

我省再次出土汉代彩绘陶俑

这次彩绘陶俑的发现地位于平度古岘镇八里庄村东北海拔大约百米的“小光顶”汉代墓葬中,是由青岛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和平度市博物馆联合组成的考古队进行的考古发掘。发掘的缘由是为了配合潍莱高铁工程建设而进行的抢救性考古发掘,在今年6月正式启动。

据青岛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所长林玉海介绍,正在发掘的这处汉代墓葬,其北侧现存最大的封土堆高约3米,直径约35米。在封土堆北侧还发现了堆积的瓦片和夯土墙基。彩绘陶俑就是在封土堆下的陪葬坑中发现的,它是目前最重要的发现。然而,这座长约4.6米、宽约2.4米、深约1.9至2.2米的陪葬坑,并不是主墓穴的一部分,而是独立于主墓穴之外的墓穴。因此,林玉海大胆推断,这很可能因为该陪葬坑在挖掘之初,并不是作为陪葬坑使用的,而是后来因特殊原因,临时改作陪葬坑用途的。

这次在陪葬坑出土的彩绘人俑有23件,骑马俑6件,马俑14件。还有4件带盖陶鼎、3件陶罍、2件陶罐、2件陶壶等。

据林玉海介绍,这是继章丘危山汉墓陪葬坑和青州香山汉墓陪葬坑之后,山东境内为数不多的一处出土彩绘陶俑的汉代陪葬坑。

陶俑马首指向西汉胶东国国都即墨

现场考古队员彭峪介绍说,这次出土的汉代陶俑大小不一,大一点的高约40厘米。人俑的面部表情十分清晰,发型、服饰及彩绘的衣服细节清晰可见。成排陈列的陶马俑,体长大约60厘米,高约30厘米,个个体型健硕,外面均施彩绘,栩栩如生。在个别马俑身上,还有骑马的人俑,有的马俑身旁,有牵马的人俑。俨然一支由陶俑组成的“仪仗队”。

至于墓主是何人,彭峪说,由于缺乏文字记载的信息和更多的出土文物佐证,目前还无法确认。只能初步判断,这批出土的陶俑,是一组侍俑和车马出行俑,为墓主人陪葬所用,用以体现主人生前车马出行的威仪。据此可以推测,该墓主为汉代胶东国的官吏,并且等级很高。

考古人员还发现一个细节,就是这支陶俑仪仗队所有的马首都指向东南方向。考古人员认为,此墓葬东南方向是距今2000多年前的即墨故城,它是西汉胶东国的国都。

为保护彩绘暂时没完全剥离泥土

林玉海说,此次陪葬坑内车马出行彩绘陶俑的发现,在胶东半岛是首次,对研究汉代胶东地区的殡葬习俗和历史沿革具有重要意义。

“刚开始清理的时候,未预料到陶俑上彩绘会保存得这么好。所以用竹签剔土的时候直接剔到陶俑表面。在发现彩绘保存很好之后,立即停止了清理,并咨询了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文物保护中心的专家。”彭峪说,随后,现场的清理采取了保护性清理方式,即清理时不完全剥离泥土,使陶俑表面仍附着2-3厘米的泥土。等将文物安全提取到博物馆实验室内,保证安全温度和湿度的情况下,再进行室内清理和彩绘保护、加固等工作。目前,清理提取工作尚在进行中。

千年前杜甫避风作诗处,竟是世界陶瓷釉下多彩发源地

翻阅千年历史卷轴,踏寻湖湘文化瑰宝。长沙市区出发,仅一个多小时车程,就抵达望城区铜官古镇,若乎只是一个转身,就遇到盛唐。铜官又称陶都,自唐代起,就以陶瓷闻名于世,早在1300多年前的隋末唐初,铜官镇便出现了大型的窑场,即现在仍保存完整的“长沙铜官窑”。

铜官窑是世界陶瓷釉下多彩发源地,在那个“南青(浙江越窑)北白(河北邢窑)”一统天下格局的年代,长沙窑首创釉下多彩,从众多名瓷中脱颖而出,有着“汉文化向外扩张的里程碑”之誉,在世界陶瓷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2010年,铜官陶瓷烧制技艺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铜官古镇濒临湘江东岸,铜官窑始创于唐“安史之乱”后,鼎盛于中晚唐时期,五代以后,渐趋衰落,前后经历了200多年,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由于铜官窑紧靠湘江,北近洞庭湖滨,水路交通十分便利,有着大量外运的优越条件,开辟了一条由湘江经广州、宁波通往亚洲各地及东北非的“海上陶瓷之路”,因此被考古学家称为千年前的世界工厂。

铜官古街依山傍水,与湘江呈平行之势,在唐代就已形成;街道两边房屋铺面多系砖木结构,麻石铺成的路面在街中心蜿蜒前伸,街上有各行各业手工作坊和各类老字号商铺店馆100余家,大部分是前店后厂。

“不夜楚帆落,避风湘渚间。水耕先浸草,春火更烧山。早泊云物晦,逆行波浪悭。飞来双白鹤,过去杳难攀。”唐大历四年(公元769年)春,诗人杜甫途经铜官,遇到大风,曾在古街云母寺旁的避风塘停歇避风,得见铜官窑壮观烧瓷情景,不胜感叹中作下名篇《铜官渚守风》。铜官人为纪念杜甫特意在云母寺旁建了一座“守风亭”。

“陶瓷釉下多彩”简单说就是“一器多彩”,即将铁、铜等呈色剂掺入颜料,用笔沾上颜料直接在未烧制的瓷胎上绘饰图案,然后再覆盖上一层釉入窑烧制,通过熟练掌握窑温,使瓷器上呈现褐、绿、酱、铜红等一种或多种色彩,并且为一次入窑烧成。

釉下彩也有彩斑和模印贴花装饰相结合,即以人物,狮子等模印纹样贴在罐、壶等器物上,再在这一部分涂上褐色彩斑,经高温一次烧成,这也是长沙铜官窑最重要的成就,开创了世界陶瓷生产新纪元,是我国釉下彩绘的第一个里程碑。

长沙铜官窑还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书法绘画、诗词歌赋、民谚及产品广告等融入陶瓷装饰中,极大丰富了瓷器的装饰艺术,堪称中国瓷器装饰艺术上的创举。诗词的内容大多反映了当时中下层人民的生活情景和思想感情,语言纯朴,感情真挚,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同时这些烧制于陶器上的诗词歌赋填补了全唐诗的不足,对研究唐代的诗词文化也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铜官窑釉下多彩的发明,在瓷器装饰领域开启了一个五颜六色的大千世界,富于变幻的釉下多彩和绚丽多姿的装饰艺术,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写下了辉煌的篇章,标榜千秋。从此,瓷器生产进入了青瓷、白瓷、彩瓷共同发展的新时代。

窑火烈焰的炙烤,经年光阴的浸润,让这些铜官窑器物,在岁月淘洗中,散发温润绚丽的魅力,愈发彰显历久恒新的价值。

人说陶瓷是水的韵律,土的语言,火的艺术,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划时代的标志,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

“古岸陶为器,高林尽一焚。焰火湘浦口,烟触洞庭云。迥野煤飞乱,遥空爆响闻……”1300年前,铜官火烧九天,烧出了名扬海内外的长沙铜官窑,开创陶瓷业三足鼎立的崭新时代;1300年后,铜官古镇依旧窑火相传,耀照古今,承其大统,华彩绽放。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104922.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