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刺老包

刺老包学名为惚木,又叫树头菜和老虎刺。春雨后,这种浑身是刺的小乔木顶端开始含苞吐露,逐渐长大,形如茄子。随后又长出嫩芽、嫩芽散叶状如香椿,轻风摇曳,逗人喜爱。不知是哪朝哪代,故乡人把它作为野菜充饥的美味食品。记得童年时每年三至四月,故乡的农民都要抽出时间,身背箩筐到山林里采集竹笋拿到市场上变个盐巴钱,顺便采摘一些嫩闪闪的刺老包带回家,把貌似恐怖又逗人喜爱的刺老包用水洗净,放入锅里稍煮片刻就失去了老虎刺的威风,捞出后用冷水清漂,滴干水分放入盘中,拌上辣椒、食盐、酸醋等佐料,凉拌食用,清凉可口,香味特别。那时吃食刺老包的不多,刺老包也没上过市场,被埋没在深山丛林之中。刺老包不但是营养丰富,味美可口的纯天然绿色木本野菜,而且还具有明显的药用价值。它的根皮还可做药、能治胃炎、肾炎、淋巴结肿大和风湿关节痛等症。

老包头 我是石拐人

刺老包

我是石拐人,真的,地地道道土生土长的石拐人。我从小便熟悉石拐的山山水水,也不止一次忘记爸妈的嘱咐溜进水池里,更不止一次跟着开荒的人在夏季最热的时候,跑到山上去。

从不穿开裆裤起,就和跟自己一样的、土生土长在这里的孩子,走向学校,把那些原来叫阿姨、大娘的邻居叫做老师。

老师南腔北调哪个地方来的都有,学生娃却都是一色儿的融合了南腔北调、具有石拐特色的此地话。虽然有些孩子回家和父母说的是方言,但到学校,说的都是此地话。

从那时起,我就奇怪,身边的玩伴竟然会两种语言。

石拐是个养人的地方,奶奶在我刚懂事的时候,就常唠叨。她是在年轻时,就和爷爷逃荒过来的。她一手挎着筐,一手拉着还小的爸爸,一路要饭,一路走,听说这边有煤矿,能过活,就走到这边来,从此在这安了家,到死也没离开。很多叫石拐人的家庭,都是类似这样的,所以,孩子们对父母的称呼集聚了全国的特色,有叫“妈”的,有叫“娘”的,有叫“爸”的,有叫“爹”的,还有叫“大(d)”的,但这并不妨碍他们把自己叫做“石拐人”。

石拐是个养人的地方,尤其是养穷人。虽然山不绿,水也只不过涓涓的细流,但依然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只要你肯下力,不管是山洼下,还是院子里、屋前后,随便开点荒,点点儿种,一夏天的菜就不用怎么买,再加上男人下窑每月开的资,生活就不会太窘。有手勤的女人,偷着闲,养几只鸡,喂头猪,不用怎么打理,鸡屁股里下的就足够男人们隔三差五喝个小酒、给孩子们解个馋。

石拐是个养人的地方,她倾其所有,毫不吝啬地将地上地下全部献出,各地逃难的人、想谋生计的人,纷纷投入她的怀抱,也包括我的爷爷和奶奶。因为大家来自四面八方,所以不用分主人和客人,很快就能融合到一起,你帮我一把,我帮你一把。男人们因为一起钻那个黑窟窿,共历着生死,而结成兄弟;女人们因为有共同的牵挂,在借你一把盐、还你一碗醋中,成为不是亲戚的亲戚。孩子们把一个院的、一个片儿的,都当成自己的兄弟姐妹。自家爹妈不在,不用担心,哪个家都是自己的家,推门就进,人家吃啥,就有你的啥。孩子们打架,往往不是为了自己,大多时候倒是为了院里的谁,邻居的谁谁。

石拐真的是个养人的地方,很多人在年轻的时候就到了这里,成了家,生了子女,又看着子女在这里成家,再有下一代,最后把自己的尸骨埋在这片土地上。生献于斯,死献于斯,出门在外,自称是石拐人。这就是石拐用自己的山水养育不同口音、不同来源、而终合一的结果。有钱可以在这里活,却不会有人把你当有钱人,因为没有太高的消费,一样的锅响铲叫,一样的夫妻口角;没钱人在这里也可以活,地里刨食,借借还还,自己身上穿的和别人穿的不会两样,自家缸里腌的也和邻里的相同,没人瞧你不起,反而会说,哎,石拐人,都是这么个样,这地方养穷人哩。

石拐真的是个养人的地方,很多孩子从生到大,吃的是百家饭,喝的是百家水,邻里就是亲戚,亲戚就住在邻里,一到饭点儿,尤其是夏天,一群光屁股的孩子打开自家的碗橱,抢过属于自己的铁饭碗,一颠一颠闻着饭香跑出去,往往是人家还没掀锅,先得给这些“要饭”的舀一勺。有的干脆从大人们碗里要,你家一口,他家一筷,等自己的母亲喊吃饭时,孩子们已吃饱了。母亲们会嗔怪地说,这孩子,就吃见别人家的好,快把你给了人家吧!一格塄的大人就笑了,都说,就是,快给了我们家吧,来,再过来喂一口。要赶上自家吃口好的、变样的,母亲们早早就安顿孩子,快拿个碗给谁谁送去点,你一天介吃人家的。一扇扇的门被敲开,一碗碗饭被送过去,一家家的感情就在这碗里来碗里去,伴随着孩子们的长大而变得浓厚。

在石拐时,总想离开石拐,离开石拐时,总想再回石拐。大人们看孩子们长大了,都会说,快有点本事离开石拐吧,这还叫个地方,难道你要一辈子呆在这儿?孩子们大了,又对自己的孩子这样重复说。可作为老人,他们一辈子也没想着离开石拐,就是偶尔想想也会马上反问自己,离开石拐又能去哪里呢?石拐可是个养人的地方啊!想归想,说归说,老人们临死时都安顿自己的儿女,我死了,就把我埋在石拐吧,我哪也不去了,这就是我的家了,你们以后不管在哪,回来给我添锹土就行了。

2000年后,由于各种原因,年轻的人真的就离开石拐了,他们在包头或其他地方有了自己的事业,有了自己的楼房,有了自己的儿女,大多数人把口音也改成了城里话。在忙碌中,慢慢模糊了那个叫“石拐”的地方。有时喝多了,会偶尔想想,并打通儿时朋友的电话说,我一直想回去再看看了,一直忙的,哎……

我们全家也先后离开了石拐,搬到了一生向往的又陌生的城市,老人在欣喜后,又闹腾着想回去,高大的楼房,进门换鞋的习惯,让他们斯守了几十年的邻居一轰而散;一模一样的防盗门,往往让他们找不到回家的路。“还是石拐好啊,石拐能养人啊”,他们常常自己在默默地想。

东山上,有爷爷和奶奶的墓,是他们当年一手挎着筐,一手拉着还小的父亲,来到这里,又有了我们这个家。现在,我们都走了,到那个向往了一生又陌生的城市里,只有他们永远地留在了这里,怀着儿孙一年回来添一锹土的奢望。

我是全家最后一个离开石拐的,有时也和其他年轻人一样,想着再回去看看,可一直没有回去。开学了,孩子问我,出生地填哪,我说,填石拐吧,孩子说,人家同学没有这样填的,哪有石拐人了?说完,自顾自填上“包头”。

有一天,我的一个老师给我打电话,说网上有个歌是固阳人写的,大概叫“有个地方叫固阳”,让我听听。放下电话,我在想,也有个地方叫石拐,我就是那里的人。于是,摸索到纸和笔,写下:我是石拐人。

图文来源:魅力喜桂图

这4条老南昌人最爱美食老街,总有一条承包过你的青春!

提及南昌,大多数人想到的是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滕王阁和被游人踏遍的步行街。

可大南昌从不是一个文绉绉的城市,生猛剽悍的公共汽车、霸气侧漏的方言、热火朝天的大排档,都彰显着南昌热情爽朗的江湖气质。

南昌最美味的小吃,藏在叫不出名的小巷子里,看不到豪华装修的店面,有的只是堆得满满的一口大锅,鸡爪、藕块,各色卤味散发着诱人的香味,让人欲罢不能。

对于南昌的美食,从来就不止胜利路和万达广场。

1

珠宝街

旧时珠宝街是南昌市工具五金行业与日用五金行业的传统街道之一。而今这里俨然已经成为了南昌地道小吃一条街。想要吃最接地气的南昌味道,必须要来珠宝街走一趟。

尽管这里是一条极具历史的老街,可是珠宝街里网红美食的数量确是大南昌的佼佼者。

老左杂酱面

各种炸酱面炒粉炒面都是9元/碗筷,加料另算。一碗面配上一碗青菜蛋汤是再好不过的。

炸酱面炸酱的颜色浓郁,加了洋葱豆芽豆干等辅料,面条粗壮有韧性。

炒粉干爽不油腻,粉不会炒烂,保持了弹性,炒的香味更重。

▋人均:15元

▋地址:珠宝街马家园2号

章记夫妻煎饼

在珠宝街的中段,还有一家人气很旺的章记夫妻煎饼摊,同样是卖了十多年的小摊子,现在的煎饼3元/个,加肉5元/个。

煎饼炸至金黄酥软,外皮很薄,面粉炸后的香味和馅的香味融合的很好,最重要的是完全不会有油腻感。

▋人均:5元

▋地址:珠宝街与张家祠交叉口

麻辣小吃摊

凉拌藕片和麻辣肠结是女崽子的最爱,藕片心肺肠结豆肠,每一种都巴不得来一份!

还有各种糊羹、马打滚、钵仔糕就不用多说了,有机会再做一期万寿宫小吃再带大家详细吃一遍。

▋人均:10元

▋地址:珠宝街与棉花街交界口

小平夫妻粽子

这家粽子店在南昌已经开了23年,店内粽子的品种很多,蛋黄、板栗、肉粽、红豆的,价格2-5块不等,可以说是好吃又实惠。

粽子按照不同品种,一串大概十多个粽子挂在大锅檐上,锅内的水蒸气散出来,保证粽子吃到嘴里还是热乎的。

▋人均:4元

▋地址:珠宝街与棉花街交界口

2

羊子巷

羊子巷的美食全部都是南昌最接地气的美食!

在这条充满烟火气息的老街上,各式小吃小店是最直接的表现形式。水煮炒菜馆子臭豆腐油炸烧饼粉面......想知道南昌人民最爱吃什么,来羊子巷就没错了。

沈字坊臭豆腐

和街头大块的灌汤臭豆腐不同,沈字的臭豆腐是干炸的,外面有多酥,里面就有多嫩,闻着是真的很臭很臭了...

闻着臭吃着香,是每个臭豆腐都必须具有的基本素养!这里的臭豆腐完美的做到了。配上一点蘸辣酱,每一口都是美滋滋的臭味儿~爽!

▋人均:10元

▋地址:羊子巷102号

刘馍王老面锅巴馒头

早餐,也是最能体验一条街美食水平的标准了。

在羊子巷,你能吃到外面没有的馍馍锅巴馒头也算是值了!

锅巴烤的松软香脆,口感有点像面包,但是比面包香!据说锅巴是下午才有,早上买的是各种馒头,发糕。

▋人均:4元

▋地址:羊子巷50号

帝煌

羊子巷有一个不得不提的店就是——帝煌。

帝煌的卤味以辣闻名,除了小鸭脚外,还有蟹脚鸭舌蛏子等等都是开胃零嘴的一把好手!

(▲帝煌网友图)

▋人均:30元

▋地址:系马桩街与羊子街交口东北角

3

船山路

对于南昌人来说,船山路上营业到深夜的美食店,才是当之无愧的深夜食堂。

重庆李记碳烤鱼

船山路早些时候被称作“ 烤鱼一条街 ”。

顾名思义,这里当然是南昌烤鱼店最火的地方。以“重庆李记碳烤鱼”为代表,这条街上曾衍生过无数烤鱼店。

(▲重庆李记碳烤鱼网友图)

烤大鱼里的豆腐烤鱼就是招牌,里面的豆腐鲜嫩入味,都可以抢掉主角鱼的风头了。

而且船山路的烤鱼大都是价格实惠,人均不超过50元。如此接地气的美食,亲民的价格,注定这里会成为大众的夜宵聚集地。

(▲重庆李记碳烤鱼网友图)

▋人均:45元

▋地址:船山路190号

老三样

赣菜 ,也是一条合格的美食街不能少的。

赣菜的主要风味特色是:原汁原味,油厚不腻,口味浓厚,咸鲜兼辣。中国人有个中国胃,南昌人也有南昌胃。

份量足!是真的足!满满一盆的香辣蟹脚,配上粉or面食用,简直却杀。

▋人均:55元

▋地址:船山路437号

虾馆子

至前两年开始,小龙虾盛行。

龙虾店迅速占领船山路,让这里又变成了夏天的“ 龙虾一条街 ”。

蒜蓉虾一直是TOP的存在,香辣的小龙虾加上香甜的蒜蓉,不论是外在还是内在,都让人欲罢不能!蒜蓉虾的正确吃法一定要嗦一口,把虾壳的蒜蓉都嗦掉!

▋人均:55元

▋地址:船山路457号

4

渊明路

渊明路,很明显,是以著名诗人陶渊明而命名,这里曾一度改名为“国货路”,抗战胜利后恢复“渊明路”。

渊明路北起中山路,南与象山南路衔接,全长496米,昔日的江西大舞台、四达旅社均在这条路上。

于大妈北方饺子馆

这家开了少说有二十多年的饺子馆,是一对北方的大妈大爷开的,进到店里就是一个两室两厅的民居,客厅就是餐桌位,里面有个厨房,这份感觉就像去一位长辈家里吃饭。

于大妈的饺子个头大,面皮很有嚼劲,馅也是满分的份量。

除了饺子,这里还有冷面、凉拌小菜等等,还有于大妈亲手先做的炸酱面,都是满满的北方味道。

▋人均:30元

▋地址:渊明路和建德观交汇处

道明油炸

位于渊明北路的道明油炸应该就是南昌的第一家道明,至今也有十多年的历史了。

如今道明油炸可谓是遍地开花的节奏了,很多商圈内的道明也是装修的愈发时尚年轻,而渊明北路上的这家道明依旧保持着一副老派的气息,店里的座位设定还颇有几分老香港茶餐厅的味道。

▋人均:25元

▋地址:渊明北路(中山道8号旁)

高师傅汤粉

都说南昌人的早晨从一碗拌粉开始,那高师傅汤粉店应该承包了附近老居民很多的早餐。

从最早的早餐店,变成如今带着点快餐厅味道的店,即便是在中午一点的时间,也能在这里吃上一份拌粉瓦罐汤。

一份小碗拌粉加一份皮蛋瓦罐汤7.5元也是不便宜的价格,胜在拌粉清爽根根分明,萝卜干爽脆可口,各种拌料的味道都恰到好处。

▋人均:25元

▋地址:渊明北路(中山道8号旁)

南昌的老街已经成为老南昌人内心的地方

带不走的我们曾经的青春

3块钱就能理发

几元钱的串串,几角钱的辣条

还有舍不得吃掉的搅搅糖

老包头 那面守“风水”的照壁

开栏的话

文化包头

冷遇见暖,有了雨;春遇见冬,有了岁月;天遇见地,有了永恒;我遇见包头,有了家乡;那么【文化包头】这个栏目遇见了包头发布,遇见了您,又会怎么样呢?

【文化包头】栏目是包头发布和包头市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局联合推出的文化类栏目,致力于让包头的小伙伴们共同感受、共同挖掘、共同感动于我们家乡那浓浓的文化底蕴!

照壁是中国古代传统建筑特有的部分。在老包头北梁的四合院里凡院必有照壁,对于照壁你了解多少?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一篇转自包头文化在线的文章《老包头 那面守“风水”的照壁》。

老包头 过大年

照壁是中国古代传统建筑特有的部分。明朝时特别流行,一般讲,在大门内的屏蔽物。古人称之为:"萧墙"。因而有祸起萧墙之说。在旧时,人们认为自己宅中不断有鬼来访,修上一堵墙,以断鬼的来路。因为据说小鬼只走直线,不会转弯。另一说法为照壁是中国受风水意识影响而产生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建筑形式,称"影壁"或"屏风墙"。

照壁为中国传统民居建筑形式四合院必有的一种处理手段。风水讲究导气,气不能直冲厅堂或卧室,否则不吉。避免气冲的方法,便是在房屋大门前面置一堵墙。为了保持"气畅",这堵墙不能封闭,故形成照壁这种建筑形式。

照壁具有挡风、遮蔽视线的作用,墙面若有装饰则造成对景效果。

照壁可位于大门内,也可位于大门外,前者称为内照壁,后者称为外照壁。形状有一字形、八字形等,通常是由砖砌成,由座,身,顶三部分组成,座有须弥座,也有简单的没有座。墙身的中心区域称为照壁心,通常由45度角斜放的方砖贴砌而成,简单一点的照壁可能没有什么装饰,但也必须磨砖对缝非常整齐,豪华的照壁通常装饰有很多吉祥图样的砖雕。

照壁墙上的砖雕主要有中心区域的中央和四角,在与屋顶相交的地方也有混枭和连珠。中心方砖上面一边雕刻有中心花、岔角在照壁墙的中央还镶嵌有福寿字的砖匾或者是带有吉祥一味的砖雕。

在老包头北梁的四合院里

凡院必有照壁

从形式上分,照壁有五种:

琉璃照壁,主要用在皇宫和寺庙建筑,最具代表的是故宫和北海的九龙壁。 砖雕照壁,大量出现在民间建筑中,是中国传统照壁的最主要形式。其中一些照壁的须弥座采用石料雕制,但极其罕见。 石制照壁,移建到北海公园的铁照壁就是完全用石头雕制的,民间很少出现。 木制照壁,由于木制材料很难承受长久的风吹日晒,一般也比较少见。

砖瓦结构或土坯结构,壁身完全披盖麻灰,素面上色,有的还雕嵌砖材图案或文字,这一类照壁也不在少数。

图:翻拍自《回望北梁》

来源:包头文化在线

包头发布&包头市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局

联合推出

包头发布

包头文化在线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104698.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