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十贤祠

到湛江不可不到雷州,要了解湛江的历史文化尤其不可不到雷州,到雷州,必瞻仰西湖公园中的十贤祠。

十贤祠

雷州半岛地处祖国大陆最南端,远离政治中心,使它在中原人心中常以蛮荒瘴疠的可怕形象出现。皇帝看中了雷州的荒蛮,以为“贬至雷州”不仅是政治上的惩罚,也是人格上的侮辱。然而历史往往如此吊诡,接二连三被贬雷州、或途径雷州去往更遥远的海南的,不乏青史留名的贤臣,更多文章千古的词人,抱负和才干在中原被忽视,在岭南却得以施展,雷州因此大大受益,竟稳稳坐上岭南大邑、文化中心的宝座。于是,南宋咸淳十年(1274年),雷州人兴建“十贤祠”,供奉十位谪居雷州或贬经雷州的名臣:寇准、苏轼、苏辙、秦观、王岩叟、任伯雨、李纲、赵鼎、李光、胡铨。耐人寻味的是其中王岩叟生前并未到过雷州,而是在去世后被“追贬”为雷州别驾,皇帝如此深恶痛绝的一个人,雷州人却非常大度、甚至非常自豪地接纳下来。大国之君和“蛮夷之民”,谁更有眼光,谁更有智慧?祠内有一方石碑,是南宋末年另一位来到雷州的大英雄文天祥挥泪写下的《十贤堂记》,王朝行将覆灭之际,无力回天的宰相面对先辈,又是怎样的辛酸感慨?

西湖公园这个名称由来也与十贤之中的苏轼、苏辙兄弟有关。西湖原名雷湖,苏轼贬经雷州时,和先前被贬的苏辙相见,雷湖大醉后,苏轼不禁想起杭州西湖边的往事风光。于是当地人将“雷湖”改名为西湖,并在湖边建苏公亭以纪念两位文豪。公园内尚有寇公祠、浚元书院等古迹,与雷州半岛的历史和文化息息相关,游览之前应该做足功课。交通湛江赤坎汽车站(立交桥侧)有发往雷州的大巴,10元/人,也有揽客车,20元/人,4人即走。但应注意认准“信用车”字样,其它车会绕路。如果3-4人同行,打车也是理想的选择。

广东湛江市

人才辈出的板桥村,藏着番禺十大古建名迹之一黎氏宗祠,纪念着这位赫赫有名的先贤

在南村镇有条板桥村,但却跟古代名画家郑板桥没有关系,板桥村历史上人才辈出,村里的黎氏宗祠是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番禺十大古建名迹之一,是为纪念历史上著名的抗清将领、“牡丹状元”黎遂球而建。今天,小番要带领大家对板桥村背后的精彩故事一探究竟。

板桥村位于南村镇东北面,距离镇政府1公里。该村始建于宋朝,因宋咸淳五年(1269年),兵部尚书张英贤派大兵焚杀珠玑巷,有黎元浦等数十人逃至广州,辗转数代至六世祖黎巨川之次子乐耕公见蓼水板桥之地小筑而居形成。

板桥村

板桥村始建之时,村四周均有水溪环绕,主要靠木架板桥与周边的邻村沟通,故名“板桥村”,也曾称作“桥溪乡”。

板桥村有黎、廖、陈、高、周、车、董、永、卢、黄等姓氏。黎姓为第一大姓,数百年来人才辈出,有明朝顺天府尹黎瞻,有抗清将领、“牡丹状元”黎遂球。明朝,随着黎氏族人在板桥村的繁衍生息,族人齐心协力修建了黎氏宗祠,缅怀祖先、凝聚族人。1663年,黎氏宗祠重建,由黎遂球之子黎延祖奉旨按原于广州城东(今豪贤路)仁厚里之“黎忠愍专祠”并参照建于江西赣州“五忠祠”之规格而建,并将其匾署为“永思堂”。2011年,黎氏族人按照清朝时黎氏宗祠原貌重修。

如今的黎氏宗祠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主体建筑分为前座、前庭石牌坊、中座和后座共四进,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祠堂门口有旗杆石一对,为道光甲午年蓼涌乡试中武举人的黎瑞刚而立。

前座大门悬挂牌匾北正名宗,北正乃帝尧时火正司地,黎氏族裔始源所在。大门口悬挂一幅对联,上书“一门五名宦 四代七乡贤”。据《番禺板桥黎氏宗祠永思堂史记集》记载,名宦乡贤是指黎大同、黎密、黎兆鏊、黎芷石、黎鹤岑、黎文水、黎遂球等黎氏历代名人。从这幅对联可看出黎氏一族人才辈出。

祠堂内有前庭石牌坊的不多,黎氏宗祠前庭石牌坊威严壮观,牌坊正面题字忠孝廉节,背面题字汗青留照。据祠堂内的“宗祠牌坊忠孝廉节四赞”碑文可知,忠赞的是黎遂球、黎遂琪兄弟2人。清顺治二年(1645年)黎遂球率数百义兵在赣州与清军巷战,身中3箭而死,其弟黎遂琪同殉节。黎遂球死时年仅45岁,赠兵部尚书,谥忠愍。孝赞的是黎天性,其没水求父而溺死。廉赞的是黎瞻和黎崇贳,为官清廉,刚正不阿。节赞的是黎道姑和凌安人,黎道姑将黎氏独孤抚养长大,才有黎氏后来的枝繁叶茂;凌安人从未见过丈夫一面,但丈夫去世后仍从一而终。汗青留照寄托了黎氏族人对后辈的期望,希望后辈能像先人一样做到忠孝廉节,青史留名。

中座悬挂牌匾“司成京兆”,司成为掌管教育的古官名,京兆即京都之称。黎瞻官至明顺天府尹,曾掌管教育多年。中座堂内悬挂“永思堂”牌匾,寄托族人对黎遂球永远的怀念,堂内还有“圣旨”、“钦差御史”及“探花及第”牌匾,悬挂多幅对联称赞祖先的丰功伟绩。

后座悬挂“金马玉堂”牌匾,堂内有黎氏列祖列宗大神龛,按广州市文物专家介绍,该神龛是明代风格,在广州地区可算绝无仅有,十分珍贵。后座左室原有黎道姑姑婆塑像,右室有黎遂球和孝子黎天性立像。

黎氏宗祠原来占地3000多平方米,除了前座、前庭石牌坊、中座和后座还有偏厅和厨餐厅。村民希望能在祠堂旁边空地重建偏厅和厨餐厅,偏厅可用于陈列文物、书画,厨餐厅供村民喜庆时聚餐用,更好地发挥祠堂缅怀祖先、凝聚族人的作用。

文:陈晓洁

图:孙成 黄丽君

本文转自广州番禺发布

你的【好看】是我的动力!

潮商名贤祠在淡浮院揭幕 明代以来17位名贤入祠

昨日(8月2日),潮商名贤祠揭幕典礼在潮州砚峰书院•淡浮收藏院举行。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张传胜,泰国潮州会馆主席黄迨光,国际潮团总会副主席林少毅,中国华侨公益基金会潮商学公益基金主任、砚峰书院•淡浮收藏院山长李闻海等出席活动并为名贤祠揭牌。

为彰显广大潮人缅怀先贤热爱家国的情怀,进一步构建潮商文化自信,中国华侨公益基金会潮商学公益基金、砚峰书院•淡浮收藏院发起并筹建开设潮商名贤祠。

饶宗颐先生为名贤祠撰写门联“三江出海,一纸还乡”↓↓

名贤祠首批收录李天生、谢易初等十七位自明朝至现代的救国爱国、重义行善、热心公益的潮商名贤入祠。

李闻海在致辞中表示,潮商有着极为独特的活力和不可替代的魅力,其本身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建设潮商名贤祠不仅表达了后世对潮商先贤的怀念与敬仰, 同时也是对潮商精神的一种传承。以“三江出海,一纸还乡”作为门联,旨在体现潮商五百年来如三江出海势不可挡,一纸还乡恩不敢忘。砚峰书院•淡浮收藏院将全力建设好潮商名贤祠,如实记录潮商过去、未来的辉煌。

黄迨光代表潮商对名贤祠的创建表示祝贺,表示泰国潮州会馆愿与各地潮商一起感念祖德宗恩、反哺祖国家乡故土、造益亲邻村梓,共同为构建潮人文化自信和精神家园而努力。

祠中摆放着由深圳市侨商智库赠送的树化玉。

据了解,今后潮商名贤祠将利用砚峰书院的资源,设立潮商博物馆及专业化的潮商图书馆,收录潮商名贤的传记、著作、图片、音视频和其他相关资料,丰富馆藏资源,进而建设具有全国性乃至国际性的潮商学研究中心。

来源:潮州日报

聊城七贤祠及清三贤

清康熙《聊城县志卷三人物志》曾有记载:“郡城旧有明儒三先生祠,祀王文定道、穆文简孔晖、孟清献秋,太守岳和声复置汝训并逯给谏中立、茌山张宏山后觉、赵素衷维新,称‘七先生祠’云。”这是地方史志中,关于七贤祠的较早史料。而到了晚清,七贤祠几近倒塌。道光年间的知府朱锦琮,将七贤牌位移于启文书院的文昌阁,上供文昌星,下供七贤。随着时代变迁,启文书院所在地成了如今的实验小学,七贤祠早已无迹可寻。

很长一段时间内,在聊城人的心目中,七贤祠只剩下了传说和记忆。除了见诸地方史志的一些零星资料,原本坐落在万寿观西约百米,在西口南街路西与蔡家胡同交叉路口西南角处的七贤祠,已经消失了很久。

在古城保护与改造工作进行中,四条大街按照“西文、东商、南驿、北食”的规划,设计、复建一些曾经存在于这座古城的代表性建筑。2012年10月1日,作为水城文脉的忠实记录者,七贤祠在楼西大街西首正式动工。

今天的七贤祠,规模远胜于从前。记者从古城保护与改造指挥部获悉,七贤祠的复建依据相关史料记载,参照国内类似建筑制式,按照明清风格进行。复建工程始于2012年10月1日,翌年5月1日竣工。

如今,步入七贤祠,市民和游客会被其雅致壮观的彩绘、规整严谨的建筑风格所吸引。其主要建筑,包括照壁、山门、东西配殿、仰贤堂、后殿、碑廊等,建筑总面积达两千余平方米。

在建筑形式上,七贤祠遵循明清官式建筑规范。作为一个纪念先贤的肃穆场所,七贤祠周以围墙,自成一区,是后人纪念先贤、传承历史文化、延续国学正气的重要场所。绕过照壁,由祠堂山门进入,即可望见祠堂主体建筑仰贤堂,两侧分别配以阳明祠和心学馆。由仰贤堂穿过,可见后殿及东西厢房,左右以碑廊连接。整组建筑青砖灰瓦,飞檐起脊,仙人走兽、油漆彩绘、形制适当、样式多变,空间开合穿插有序,建筑勾连错落适度,体现着明清官式建筑风貌之美,既展示出心学文化清雅之风,又不失纪念建筑肃穆之气。

七贤祠大殿七开间,是双栋前后串联式歇山屋面,前者为卷棚歇山顶,后者为单檐歇山顶。后殿、东西配殿等都是五开间,均为硬山屋面。山门三开间,也是硬山屋面。所有屋面均采用灰色筒瓦,门、窗则以暗红色为主。

七贤祠的大殿,名为“仰贤堂”,是奉祀七贤的场所。里面有七贤的立体雕塑和生平往事浮雕,为今人继承历史文化传统、延传先贤慷慨正气,提供了很好的凭证。

仰慕先贤 方知学者为尊

儒家思想独霸中国思想领域两千年之久,期间曾产生了许多门派和学说。宋代之后,理学大兴,到了明代,由王阳明提出的“心学”,开始大放异彩。七贤祠,奉祀的就是聊城七位心学传人。

记者在采访中获悉,经过历代增添,聊城七贤分别为王道、穆孔晖、孟秋、王汝训、逯中立、张后觉、赵维新。据道光二十八年(1848)署山陕总督、藏书家杨以增先生在《重修记》中描述,他们是“其槁项黄馘与正笏垂绅之彦并祀于乡”,意思是他们中有的枯槁颈项,面黄肌瘦,形体憔悴,而与端正抱着笏板,弓身下垂着长腰带面对帝王的美士齐聚并祀于乡祠。他们“是达而名臣,穷而为名儒,其道不同,其应运而兴,秉道以为后起之仪型,则一也”。相对来说他们是些鲜为人知的“小人物”。

他们的共同特点是:都为官清正耿直,忠君忧国,不顾自身安危,不惜自己去留升迁,为伸正义布公道屡遭贬斥;为官廉洁,不贪财占利,家无万贯千顷,没高第豪宅,贫穷潦倒,身居陋室,安贫乐道;深究学术,或著书立说,或教书育人提携后进。

在学术思想上,七贤都尊崇王阳明的心学,他们对心学的研习,使他们在为人与治学方面,形成了重志节、重事功、重实践的鲜明特点。王道、穆孔晖都曾师从王阳明,王汝训师从穆孔晖门生,张后觉则跟从王门弟子颜钥、徐樾学习,孟秋、赵维新是张后觉的门生,逯中立曾在名震一时的东林书院讲学。

正是凭借着七贤的影响,在心学传播欠广的北方,聊城独树一帜成为主要基地之一。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给僵化理学注入生机的心学通过七贤传播到聊城,成为造福后世的一大幸运:处处书院相继建起,四方学子汇集东昌,紧接而来的是文运大兴、鸿儒鹊起。明清两代,山东的进士、状元人数在北方遥遥领先,聊城又名列山东前茅,七贤由此打下的基础和贡献,可见一斑。

七贤祠的变迁及增置清三贤

晚清东昌经济文化衰退,七贤祠缺乏维修、近圮,道光(22-28)年间(1842-1848),知府朱锦琮移七先生牌位于启文书院文昌阁,上供文昌,下供七先生。

所谓书院,就是旧式的学校,一般由官府“延请精通经书而又品行端正者任山长,由山长聘请学行有素的举人、进士任教习”。因东昌是北方传播心学的中心,这里有名称、有年代地址可考的大小规模书院就有20多处。

为何将七先生的牌位移入启文书院?从知府胡德琳为书院题的一幅赞赏书院的楹联能体会到原因。楹联说:“接武巍科三状首;传薪正学七先生”。意思是书院读书的是:细步徐行前后相接高科榜首三状元式的学子;教学的像接连续柴燃烧延续传授正学七先生式的老师。三状元是指茌平的朱之蕃、聊城的傅以渐、邓钟岳。七先生即是七贤。文中所说正学,即七先生讲授的新儒学——心学,虽过去二百多年,这里依然是讲授王阳明心学的中心。同时它也是东昌书院中仪礼设施最完备、规模最大、对后世最有影响的书院。

文昌阁是做甚么的呢?是供奉文昌帝君的楼阁。相传文昌帝君是“专司禄籍的神”,他能“济人之难,救人之急,悯人之孤,容人之过,广行阴骘,上格苍穹”,天帝命他掌天曹桂籍文昌之事,因此凡世间之乡举里选,大比制科,服色禄秩,封赠奏予,乃至二府进退等等,都归文昌帝君管理。所以学子们为了仕途顺利畅通,祈求于文昌神保佑,在府、县城,在学府多设文昌庙、阁。

阁下七先生牌位神案上,“后增邓宗伯钟岳,旁以郡守胡德琳配祀”。“光绪十八年(1892),又增孝毅先生朱学笃牌位于旁”(同上《聊城县志学校志》)。一般称这三位为“清三贤”。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103820.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