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张宪祠

张宪祠,为纪念南宋骁将张宪而建。张宪系阆中锦屏山麓阆南桥人,年少喜武,后投岳家军。骁勇善战,所向披靡履历战功,授副都统统制。宋绍兴11年12月29日,以“莫须有”罪名与岳飞父子被害于风波亭,年仅27岁。宋孝宗年间追封为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阆州观察使,后又谥“烈文侯”。

大资福庙:这里曾是岳飞爱将张宪专祠,修缮后的它更具南宋民风

张宪祠

在杭州玉皇山南、凤凰山路侧,有座香火旺盛的老庙——大资福庙。

2009年,在杭州市和上城区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下,大资福庙文化保护恢复项目作为南宋皇城大遗址综保工的一部分正式启动。

项目由中国美院风景建筑设计研究院负责方案设计,历时一年,于2010年完工。期间为了能更好展现“资福庙”的历史内涵,还特别邀请了杭州市工艺美术研究所对内部文化陈设及布展进行设计,并数次请省古建院、市园文局专家对方案进行多次论证,才最终定稿。

欧阳中石、沈鹏、刘江等我国知名书法大师也相继为大资福庙的重修题字,更有许多热心市民来信来电,提供文字及图片资料,这才有了现在修缮一新的大资福庙。

大资福庙是杭州现存的保存较为完整的,基本没被扰动过的民间纪念性庙宇,2003年被杭州市政府列为市级文保点,2009年被杭州市政府公布为市级文保单位。

大资福庙的历史

你了解多少

据专家考证,大资福庙其实是张宪专祠。

张宪是岳飞爱将,骁勇绝伦,每次作战与岳飞率领诸军,屡立战功。官做到阆州观察使、御关军统制、宣抚司副都统。绍兴十一年底,张宪与岳飞、岳云同时被杀害,理宗景定二年被追封为烈文侯。

在杭州的民间传说中,秦桧对张宪非常忌惮,为防止他的冤魂复仇,秦桧甚至请了懂阴阳之道的道士还是高僧,将张宪的遗体斩为七十二块,分别丢在杭城的72个地方。当时百姓念着岳家军和张宪的好,自发筹资在这72个地方分别建了72座庙。

惮于秦桧的权势,百姓们不敢公开纪念张宪,就把这些庙叫做资福庙,一时形成了“十里八乡拜张宪,求福祉、保平安”的风俗。

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庙宇大多损毁,只有玉皇山南保留了一座大资福庙。

修缮后的大资福庙

凸显浓郁的南宋民风

修缮后的大资福庙总建筑面积1000多平方米,其中主殿占地面积近400平方米。为了凸显这座纪念性庙宇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修缮部分尽可能保留了旧有建筑的原始风貌,并恰到好处地配上了落地门、花格窗等南宋民风元素,颇具观赏性。

对想了解南宋历史的人来说,大资福庙是绝佳去处。

前殿的门匾刻着“义凛千秋”四个,两侧6块展板分别是“靖康之难”、“南宋之建”、“朱仙之捷”、“风波之狱”、“沉冤之雪”、“百代之思”等六个片段,把张宪当年所处的历史背景充分展现了出来。

大资福庙是为了纪念张宪而修建的庙宇,因此修缮后的大资福庙也重点突出了张宪一生的丰功伟绩。大殿正中摆放了一座高3.8米重一吨的张宪戎装坐像,坐像背后是用硬木彩塑工艺制作的张宪军营图,大殿左右两边是由宋史专家傅伯星先生绘制的《张宪征战图》,用多种艺术手段来怀念这南宋将领。

东厢房展示的是一幅大型彩金木雕《岳家军将佐图》,房间内还陈列着南宋将士作战时所穿的盔甲、战袍、战靴等物品;而西厢房则主要介绍了张宪故乡四川省阆中市的风土人情,以及当地百姓对这位英雄的祭奠。目前,这两部分暂未对游客开放。

—FIN—

太原晋祠是唐氏祖祠,还是张氏祖祠?

内容提要:可见,台骀因功绩彪炳史册,后人为其在晋源立有祠堂。但其实,台骀不是张姓的得性始祖,张公挥才是张姓始祖,台骀是其孙,而张姓的祖祠在河北清河,张公挥的坟茔在河南濮阳,这还是比较复杂的。但即使如此,晋祠台骀庙的建造也是在唐叔虞祠之先,更何况唐地在翼城县,祖祠怎么跑到了晋阳,这实在需要考量?沧海桑田,南北朝的纷乱,人们只可从三家分晋的历史指缝中约摸推算唐晋的缘渊关系,迨至宋元明清更是以讹传讹,终不至晋地来源。至到建国后一系列的考古发现,才揭开了历史谜团……

晋祠

近日,中华唐氏在晋祠祭祖,甚是热闹;

但也有张氏前来晋祠台骀庙祭祖,

晋祠到底是唐氏还是张氏宗祠呢?

唐氏来源

出自祁姓和姬姓,为黄帝轩辕氏之后。相传帝尧是黄帝轩辕氏的玄孙,姓伊祁,名放郧,尧是他的谥号。他最初被封于陶,后来迁于唐,所以被称为陶唐氏。成为天子后,开始以"唐"为国号,所以又称唐尧。尧做了100年天子后禅位给舜,尧死后,舜封他的儿子丹朱为唐(今河北省唐县)侯。到周武王时,唐侯作乱被成王所灭,唐国之地就被改封给成王之弟唐叔虞,原来帝尧的后裔则被迁往杜国,称唐杜氏。唐杜氏的后裔有以国为氏的,称唐氏。另外唐叔虞的子孙也以国为氏,后来就姓了唐。

桐叶封弟的故事

晋国的唐叔虞是周武王的儿子,周成王的弟弟。当初,周武王与叔虞母亲交会时,母梦见上天对周武王说:"我让你生个儿子,名叫虞,我把唐赐给他。"等到武王夫人生下婴儿后一看,手掌心上果然写着"虞"字,所以就给儿子取名为虞。周武王逝世后,周成王继位,唐发生内乱,周公灭了唐。一天,周成王和叔虞作游戏,成王把一片桐树叶削成圭状送给叔虞,说:"用这个分封你。"史佚于是请求选择一个吉日封叔虞为诸侯。周成王说:"我和他开玩笑呢!"史佚说:"天子无戏言。只要说了,史官就应如实记载下来,按礼节完成它,并奏乐章歌咏它。"于是周成王把唐封给叔虞。唐在黄河、汾河的东边,方圆一百里,所以叫唐叔虞,姓姬,字子于。

——《史记》卷三十九〈晋世家〉

台骀

台骀是开拓太原最早的人。《左传•昭公元年》记载,说黄帝之子金天氏少昊青阳有裔孙,叫昧,任治水官,生两个儿子,叫允格、台骀。台骀能继父职,治理了汾河、洮河和大泽。大泽也称晋泽,经台骀治理后,人们始处太原,故又称台骀泽,即今晋祠之东盛产晋祠大米的大片稻区,誉为“北国江南”。台骀治水有功,受到帝颛顼嘉奖,封于汾川,为汾河之神。台骀是一位早于大禹的大禹式治水人物,后人建庙祭祀,即台骀神庙。

晋祠台骀神庙

台骀神庙是张氏祖祠。唐林宝<元和姓纂>和宋欧阳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皆载黄帝子少昊青阳生挥,为弓正,始制弓矢,赐姓张氏,为张氏之祖。《尔雅•释诂》:“正”即“长”。“弓正”即“弓长”,合起来便是“张”。明、清张氏族谱记载:“始祖挥公受封之国在山西太原府太原县。挥生昧,昧生台骀”,“庙在太原县尹城里”,所居张氏“尹城派,天下通派之祖也”。尹城里即今王郭村。

可见,台骀因功绩彪炳史册,后人为其在晋源立有祠堂。但其实,台骀不是张姓的得性始祖,张公挥才是张姓始祖,台骀是其孙,而张姓的祖祠在河北清河,张公挥的坟茔在河南濮阳,这还是比较复杂的。但即使如此,晋祠台骀庙的建造也是在唐叔虞祠之先,更何况唐地在翼城县,祖祠怎么跑到了晋阳,这实在需要考量?

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而建。叔虞励精图治,利用晋水,兴修农田水利,大力发展农业,使唐国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富足,造成日后八百年的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呈现出一派兴旺景象。叔虞死后,后人为纪念他,在其封地之内选择了这片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的地方修建了祠堂供奉他,取名“唐叔虞祠”。叔虞的儿子燮父继位后,因境内有晋水流淌,故将国号由“唐”改为“晋”,这也是山西简称“晋”的由来,祠堂也改名为“晋王祠”,简称“晋祠”。问题是,燮父继位后把唐地从晋南的翼城县迁到了太原的晋源区吗?

事实是什么呢?晋祠始建于北魏386年,现有宋元明清各式建筑百余座、雕塑百余尊、碑碣四百余座,千年古树二十余棵,文物精品之多,实属罕见。晋祠的主殿圣母殿,建于宋代,殿堂内有43尊彩绘泥塑像,除圣母像两侧的小像外,其余都是宋代原塑。

燮父改唐为晋的故事

唐叔虞在位30年左右之后即于公元前1015年左右病逝,其子姬燮父继位,改国号唐为晋,是为晋侯。

燮父为什么要改唐为晋,其依据是什么?自东汉以来,大都认为因唐国境内有晋水而改称晋国,这种说法始于东汉史学家班固。班固(32—92),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省咸阳东北)人。

《左传昭公元年》在记载“叔虞封唐”时有这样的记载:“迁实沈于大夏,主参”,“以处大原”。“大夏”之意,东汉经学家服虔在《春秋左氏传解谊》中解释为“指汾、浍之间,即山西翼城之区”。“大原”按《左传》原文之意“指汾水,洮水(即涞水)流域的广阔原野之意”。而班固却认为大夏和大原指太原,并以此为依据,将此与“叔虞封唐”紧密联系起来,将叔虞封地具体化“太原晋阳县,故《诗》唐国,晋水所出,东入汾。”并借《史记晋世家》“唐叔子燮,是为晋侯”之句,认为燮父既称晋侯,而且连国号亦改为晋,必然境内有晋山或晋水。无巧不成书,古晋阳之南恰有晋水一流。然而班固忘记晋阳城的营建时间在春秋末年即公元前500年左右,而非西周初年,在《汉志》中写道:“唐有晋水,叔虞子燮为晋侯,是燮以晋水改为晋侯。”凭空给唐、晋增添了一条晋水。

东汉经学家郑玄作《诗谱》,由于有了《汉志》,不但认晋阳为晋国的初都,同时又给这个所谓的“晋都”蒙上了一层神话色彩。《诗谱》说:“唐者,帝尧旧都之地,今日太原晋阳是,尧始居此后乃迁河东平阳。成王封母弟叔虞于尧之故墟,曰唐侯,南有晋水,至子燮,改为晋侯。”为《汉志》中的“晋水”确定了方向。所谓南有晋水,则晋都在其北了,日后倘有人企图另找晋都,那么它不仅应有晋水,而且必须在晋阳之南。

自东汉以来的历史学家、地理学家如杜预、郦道元、顾祖禹等也都赞成晋阳说。尤其到唐代,因李唐发迹于太原,当时许多文人都乐意把太原描绘成一个龙兴之地,致使晋都在太原,还是在翼城争论了一千余年。由此可知,“晋阳”、“晋水”说是从东汉到清初一千五、六百年间像滚雪球一样形成的。

其实,不要说西周初年,就是到春秋(前722—前481)中期。太原一带还是戎狄活动的地方,社会发展还处在渔猎畜牧阶段。到公元前661年,晋献公的太子申生以下军灭霍国以后,晋国势力主要向南发展,还未越过今山西介休,直到晋平公十七年(前541年),晋荀吴(中行穆子)败山戌无终(山戌国名,时在太原市东,后为晋国所併,迁至今河北省涞源县一带)及群狄于太原。可见当时晋国还没有到那里建国的可能。直到公元前500年左右,即春秋末期,晋国的正卿赵鞅使其家臣尹铎(南梁镇西尹村人)修建晋阳城(见《国语晋语九》),晋阳城于晋国建国五百四十余年之后才建成。可见,晋都在“晋阳说”是不可能的事。

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学者顾炎武,骑马负书,远涉山水,从江苏昆山到山西来,长期居住在曲沃,亲自观察山川形势,采访民间的佚事传闻。他认为晋国是从翼城一带扩展开去的,没有远迁七百里由晋阳到曲沃,然后再迁翼城的可能,而翼城一带的遗迹又远较晋阳可信。所以他在《日知录》一文中指出:“窃疑唐叔之封以至侯緍之灭,并在于翼。”天马——曲村遗址的发掘更有力的证明了晋国的都城在翼城而不在晋阳。由此可知,“晋阳说”是一些历史文人受班固的误导一手制造的伪晋都。既然“晋阳说”不存在,则“南有晋水”也就不可能存在了。

燮父在位于周成王之末和周康王之世,史称“成康之治”正是西周王朝之鼎盛时期。燮父改国号唐为晋,不只是他一个诸侯自己说了就算数的,一个正处于鼎盛时期的周王,又实行着等级森严的周礼制度,岂能容许下属一个诸侯随意改变国号!所以燮父改国号必须要得到周王室的认可才行。那么燮父又是以何为依据改唐为晋呢?现在好多文史学家都认为燮父改唐为晋,当别有原因,作为周王室允许下属诸侯改国号,当然要对周王室有政治意义,这便只能联想到叔虞当年晋献嘉禾,获得周成王和周公的赞扬,认为燮父取“晋”字的本意,改唐为晋。

《史记鲁周公世家》载:“天降祉福,唐叔得禾,异母同颖,献之成王。成王命唐叔以馈周公于东土,作《馈禾》。周公既受命禾,嘉天子命,作《嘉禾》。”这段记载的意思是说,唐叔虞分封到唐国以后,由于其具有非凡的才能,德行美好,武艺高强,治国有方。于是天降大福于叔虞,出现了“异母同颖”的祥瑞征兆,即生长于两个母体的禾苗,却长出了同一个穗。于是叔虞将这株“嘉禾”晋献给周成王,成王便命叔虞将“嘉禾”送给正在东土作战的周公姬旦。周成王作《馈禾》,周公作《嘉禾》,赋诗撰文相唱和。“嘉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即西周刚刚灭殷商取得政权,“三监”(即菅叔姬鲜,蔡叔姬度,霍叔姬处)和武庚(殷纣王之子)叛乱,周公东征胜负未卜的时候,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与当时“以德配天”的思想联系在一起,寓意天下归周。可以想见,当周公东征胜负未卜,叔虞晋献“嘉禾”,成王便作《馈禾》之篇,并命叔虞将“嘉禾”及《馈禾》之篇馈赠给周公,这对周公率军作战是极大的鼓舞。同时也极大地坚定了东征将士的战斗意志和必胜信心。于是周公“嘉天子命,作《嘉禾》”,以报成王。正是这株“嘉禾”的晋献,使周公在三年时间内很快平定了叛乱,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巩固了西周王朝的稳定。所以这株“嘉禾”给予了西周王室和贵族心理上很大的慰藉。在叔虞的子孙们看来,先祖向周王晋献“嘉禾”,并得到了周王的歌颂和嘉奖。这当然是一桩不朽的盛事和国家莫大的荣耀,值得后世永远纪念。况“晋,进也,日出万物进”,有前进和上进的意思。所以燮父正是出于纪念其父叔虞向周成王进献“嘉禾”的荣宠,继位后称晋侯,并将国号由唐改晋。周康王出于叔父叔虞当年晋献“嘉禾”在平息武庚、“三监”作乱的周公东征中所作的贡献,很快准许了燮父改唐为晋和称晋侯之举。

燮父继位后,继承父业,励精图治,经济发展,国力强盛,受到周康王的嘉奖。正如《左传昭公十二年》载,楚灵王对右尹子革曰:“昔我先王熊繹与吕伋、王孙牟、燮父、禽父并事康王、四国皆有分,我独无有。”意为楚灵王对右尹(官职名)子革说:“从前我们先王熊繹(楚国始封君)和齐国君吕伋、卫国君王孙牟、晋国君燮父、鲁国君禽父一齐事奉周康王,四国都被颁赠珍宝之器,唯独我国无有。”可见燮父作为晋国君主,成为周康王的股肱之臣,并被赐予玉珍之宝。为之后的“文侯勤王”、“献公拓疆”、“文公称霸”奠定了坚实基础,致使晋国这一国号一直沿用了600余年。直到晋烈公十九年(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晋侯仍然保留翼城、绛县、曲沃、侯马之地,晋国号仍然使用,直到晋静公二年(前376年)三家灭晋,晋国消亡。

南阳两祠之医圣祠:万世医宗张仲景

医圣祠

本报记者 曾庆芳

“医门之仲景,儒门之孔子也。”提起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张仲景是首屈一指的人物。由他创立的中医辨证论治与经方施治体系,哺育了世代名医;他的名字与《伤寒论》、《金匮要略》两部伟大的著作,成为世界医学史上最为耀目的高峰与符号。

坐落在市城区温凉河畔的医圣祠,是东汉伟大医学家、世界医史伟人、被人们尊为“医圣”张仲景的墓祠纪念地。

“善德善心善行尤缘善医至善,名山名水名胜更因名人而名”,医圣祠大殿门旁的对联,就是医圣祠历千年不衰的最好诠释。

医圣祠始建年代久远,现存有晋咸和五年“汉长沙太守医圣张仲景之墓”碑石。据记载,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结合自己临床实践,写成了医学巨著《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开创了中医辨证施治的先河。

明嘉靖25年,唐藩王倡首、儒医越夔等捐资复建,后多次修葺,医圣祠成为南阳的名胜。民国初期,医圣祠内建筑大部分被驻军拆毁。新中国成立后, 非常重视医圣祠的修复。自1956年以来,国家多次拨款修复医圣祠。经过历年修复,现医圣祠已建成张仲景墓、拜殿等景观20余处。

医圣祠的建筑规模浩大,古相典雅,布局紧凑,主要建筑有汉代子母阙、医圣大殿、过殿、内经楼、灵枢阁、医林会馆、医圣墓等。医圣大殿还供奉有张仲景塑像,十大名医塑像均列于祠内。

祠内有两座碑廊,东廊刻张仲景组画和历代医学家及当代中医大师、文化大师、国外医学大家对张仲景的评赞;西廊镌刻了中国医药史上的113位名医画像,为国内最大的历代名医画像碑廊。

如今,医圣祠作为“中医祖庭”、“祖国医学圣地”,集张仲景文物保护、中医文献收藏、文博陈列展览、民众祭祀纪念为一体的人文旅游胜地,欢迎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名片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全国中医药文化教育基地

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形象宣传语

仁术济世照千秋

医圣故里医韵长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103182.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