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东阳土墩墓群

东阳土墩墓群位于江苏省东阳市江北街道、六石街道、巍山镇一带

2006年6月10日以来,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东阳市文物办对西周古墓群进行发掘,1号坑、2号坑、3号坑都许多重量级发现,至7月23日,4号坑的发掘、清理工作基本结束,共出土三具人类骸骨和包括一尊三脚瓷鼎在内的105件珍贵文物。

东阳土墩墓群现有5处保存较好,分别是祥湖石角山石室土墩墓、派园石墎洞山石室土墩墓、石宅银角山石室土墩墓、派园下马柴自然村前山土墩墓、古渊头峋界尖土墩墓。这些墓葬均坐落于小山之巅,作东西向,规模宏大。石角山、派园、银角山三座石室土墩墓墓室均由巨大的石块构筑而成,选用巨石多为板状、条状或方形,有的巨石长及数米,重达数吨,为其他地方石室土墩墓所罕见。现已清楚的墓室平面有“凹”字形、“凸”字形和长条形三种。前山土墩墓2003年配合甬金高速公路建设曾经发掘,是一座长方形浅土坑木椁墓,但甬道部分却用石块构筑成石室形状,形制结构相当特殊。墓内出土的随葬品情况亦相当特殊,不见一般西周春秋土墩墓中常见的印纹硬陶和原始瓷等日常生活用品,而全为玉质制品,除一件玉樽和玉穿外,其余为大量的微小型的管、珠、条、片等饰件,这是十分罕见的。该墓发掘后作原地保护。峋界尖土墩墓规模巨大,用膏泥封筑,保存较好,可能是一座典型的石室土墩墓。

东阳土墩墓群

东阳土墩墓群不但规模巨大,而且有着几种不同的墓葬形制结构,既有典型的土墩墓和石室土墩墓,又有几种不同墓葬形态之间的过渡形式,是春秋战国时期墓葬形制发展变化不可多得的重要实例。

2006年东阳土墩墓群作为周代的古墓葬,被国务院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阳一村庄发现东周贵族墓葬群!千古之谜或破解!出土青铜器百余件…

考古人员日前在南阳市卧龙区石桥镇龙窝村夏庄小组东北侧发掘一处东周时期,高等级贵族墓葬群,随着29座陪葬墓发掘完毕,“王子朝携周典奔楚”事件初露端倪,或为寻找遗失千年的那批周王室典籍提供了重要线索!

△这是无人机拍摄的夏庄墓地全景。

“王子朝携周典奔楚”是春秋晚期影响深远的重大文化事件,《左传》《史记》等均有记载。有专家认为,华夏典籍因此事件南播入楚,不仅促进了楚地文化繁荣,还促生了诸子百家争鸣,对于研究先秦时期南北文化交流和中华文明进程具有重要价值,因此倍受学术界关注。

“夏庄墓地布局规整、等级较高,是南阳目前发现的最重要的东周时期高级贵族墓地之一,时间大约在战国早、中期,为‘王子朝奔楚事件’以及南北文化交流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考古队领队、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乔保同说。

△这是编号M1的甲字形大墓。

已发掘的29座墓葬,全部是该墓葬群南侧大墓“不见冢”的陪葬墓。除3座墓道被破坏以外,其余全为甲字形岩坑或土坑竖穴墓,有的带有车马坑,说明这批陪葬墓的墓主人生前都具有较高地位,有的相当于大夫级。此种情况表明,“不见冢”墓主人身份十分显赫。

考古探明,“不见冢”为东周时期大型甲字形竖穴土坑墓,因曾遭盗掘文物部门已就地封存保护,有专家认为极有可能是王子朝墓!王子朝是周景王的庶长子,在争夺周天子之位失利后,携周王室之典籍和青铜礼器,南奔楚国。

△这是编号M20的墓葬,其中随葬有陶器、铜器等器物,说明墓主人生前具有较高地位。

虽然已发掘的29座墓被盗严重,但共出土铜器、陶器、玉石器300余件。其中陶器大约200件,主要有鼎、敦、豆、壶等;青铜器100余件,除鼎、敦、壶、盘、匜等少量青铜礼器以外,全部为兵器,主要有剑、戈、矛、镞、弩机、匕首等。考虑到文物保护及展示等原因,目前没有对车马坑进行发掘。

“出土青铜礼器规制很高,但器物非常薄,呈现出流亡政府的特征。”中国先秦史学会王子朝奔楚暨南阳先秦文化研究会会长白振国说。

△这是夏庄墓地出土的铜戈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先秦史学会会长宋镇豪考察发掘现场后表示,该墓葬群具有浓厚的周王室意味和明显的氏族墓地特征,很有可能是跟随王子朝奔楚的贵族集团成员的墓葬群。

△这是编号M22的墓葬出土的陶俑

“这里应是王子朝奔楚以后的贵族墓地。”中国先秦史学会顾问蔡运章说,“‘王子朝奔楚’带来了周王室的典籍和工匠,对以周王室文化为代表的华夏核心文化南迁下行、分散传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乔保同表示,下一步,考古人员将对已出土文物进行保护性清理和修复,并做进一步的学术性研究,对车马坑的发掘要在制定出详细的保护规划后再进行。

汾阳市东龙观宋金墓群

800年前山西人如何生活?晋商怎么样经营?近千年的砖雕、壁画能告诉我们什么?……这些疑问,随着山西新世纪十大考古发现——汾阳宋金墓群的发掘,一一展现在世人眼前。本期小微带您近距离接触神秘的汾阳东龙观宋金墓群,目睹山西汾阳沉睡千年的别样生活。

汾阳宋金墓群的发现,其实是一个美丽的意外。2008年6月,汾孝大道也就是汾阳至孝义段一级公路准备开工建设。按规定,在大型基本建设开工前,必须先进行考古调查、勘探与发掘。结果,就在汾孝大道建设路段汾阳市西南约10公里处的东龙观村一段,工作人员有了惊人的发现,原本是公路探测的铁锹打开了这些年代久远的古墓。2008年6月至12月,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吕梁市文物旅游局和汾阳市文物旅游局对发现的古墓群进行联合发掘,共发掘宋金墓葬27座,其中砖室墓16座,平面呈八角形和六角形,土洞墓11座,其建筑之精湛,绘画与砖雕之精美为历年汾阳地区考古发掘罕见。

据该项考古发掘队长王俊称,东龙观古墓群属于两个家族墓地,北边的墓主人姓氏根据出土物推测为周氏或吴氏家族;南边的从出土的明堂、买地券等文字资料来看,墓主人为生活在金代早期的王氏家族。

本次发掘中发现了7座砖雕、彩绘、壁画类墓葬,其中,五号王氏墓地保存较为完整,顺着台阶式的斜坡墓道,可直达墓门,门被砖块封了起来,上方有一仿木砖雕牌匾,赫然雕刻着“王立之墓”4个大字。“王立之墓”牌匾与汾阳太符观的牌匾样式完全一样,唯一的不同之处,即墓中匾为砖雕而非木质,属仿木砖雕牌匾。

在墓室以顺时针方向走一圈,可以看到,北壁为墓主人的全家福坐像,东北壁为茶酒位,两位男士正在置办茶酒,东壁画有隔扇门,东南壁是小猫、小狗在窗下玩耍,非常具有生活气息。

画中酒器的形象,是不可多得的研究汾阳地区古代饮酒器的图像资料,也为研究古代酒器发展过程提供了帮助。另:点茶是宋朝时的一种煮茶方法,是将茶叶末放在茶碗里,注入少量沸水调成糊状,然后再注入沸水,或者直接向茶碗中注入沸水,同时用小刷子(茶筅)搅动,茶末上浮,形成粥面,把茶叶也喝掉。

而另一座彩绘砖雕墓,距“王立之墓”不远,风格却略有不同,墓室八面均以高浮雕为主。最令人兴奋的是墓中还发现了史书记载中的“明堂”。所谓“明堂”,是宋金时期一些地区对墓地规划图的称呼,是墓地中心的标志物,此次发现,充分证明800多年前,汾阳人就在使用着它。明堂最上方覆盖方砖1块,为“买地券”,字面向下;其下是“茔地图”方砖1块,字面向上,其上朱砂书写有地心、八卦、天干、地支及尊穴、次穴、卑穴的位置;最下方为1件陶罐,即为象征明堂的标志,陶罐内经过清理发现有澄泥砚1块、泥钱100余枚、已炭化的墨块1块,这意味着墓主人希望子孙中能出文人、有钱过富裕的生活。

与此同时,写在方砖上的“买地契”也被发现,这可称之为墓地的“身份证”。“买地契”上写着这样的字样:“维明昌陆年(1196年)伍月拾日汾州府城崇德坊居住王立伏为今身病患今来预修砌墓壹座龟筮□相地□□于本州西河县庆余乡东景□村西北……”由此可以得知,王家墓地初建的具体时间。

“买地契”意思是说,王立身体不好,已病入膏肓,特请人去看地、相地,挑选了一块风水好的土地,先修起一座墓,另外还记载着他是什么地方的人,具体埋藏于何处。其中的“维明昌”是指当时正值金代第六任皇帝金章宗完颜统治时期。2009年1月10日,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在太原专门举办了一场面向公众的名为“走近考古、步入宋金”的公益活动。活动特别邀请宋元明考古专家、北京大学文博学院秦大树教授、古代名物研究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扬之水女士、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宋建忠所长,与考古队长王俊一起详细解读宋金时期包括衣食住行商业方方面面的百姓市井生活。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扬之水指出,在众多发掘的墓葬中,多半是帝王将相,而作为金代早期普通市民的墓葬被发现十分罕见。更为重要的是,汾阳市东龙观宋金墓葬再现了当时的生活画面,对研究宋金时期的社会生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省考古研究所宋建忠所长表示,壁画内容显示有“金属货币兑换纸币”的柜台、“收账”场景等,结合有资料记载“晋商早期商人有汾阳籍”,可反映出墓主人很可能生前从事汇票交易,是早期的晋商。如果这个推断成立,晋商的历史将再向前推进500年。2012年7月,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汾阳市文物旅游局、汾阳市博物馆共同编撰《汾阳东龙观宋金壁画墓》,科学报告了东龙观古墓群的墓地文化面貌、墓地性质及出土瓷器、壁画颜料分析检测等研究资料。

汾阳东龙观宋金墓群的发现和发掘,为深入了解和研究宋金时期山西中部独特的丧葬习俗提供了新的资料,也为其他地区今后发掘、整理和研究宋金家族墓地提供了标尺。在第四个文化遗产日之际,山西省评选出“新世纪十大考古发现”,汾阳东龙观宋金墓群列身其中,以它独特的方式向世人再现着山西汾阳宋金时代的繁荣,为汾阳市考古界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西周土墩墓群考古,有新发现

澎湃新闻首席记者 葛熔金 通讯员 丰莉莎

在商周时期,如今的浙江中西部曾出现过一个叫“姑蔑”的小国,附属于越国,但史料只有零星记载。近日,衢州市衢江区一处西周时期高等级墓葬群的考古发掘,揭开了姑蔑国的神秘面纱。

专家座谈会现场 本文图除署名外均由衢江区委宣传部供图

11月10日,在“衢江云溪土墩墓群”考古成果专家座谈会上,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考古文博单位的专家基本达成共识,衢江区西周土墩墓群是浙江迄今发现同期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王级大墓,极有可能是“姑蔑国”王陵。

姑蔑国系3000多年前的商周时期,出现在现浙江中西部、钱塘江中上游(古称榖水、现叫衢江)金衢盆地的一个小国,附属于越国。在我国首部记言体国别史《国语越语上》也有对姑蔑国的记载,文中写道“勾践之地,南至于句无,北至于御儿,东至于鄞,西至于姑蔑”,这说明姑蔑位于越国的最西边。此外,古史对姑蔑国的记载并不系统完整。

2017年9月,衢州市衢江区云溪乡孟姜村的七旬老人邵大爷前往家附近山上锻炼,到达山顶时他意外发现了几个深坑,周围有木炭和石块,像是盗墓者留下的,随即报警。衢江区警方会同文广局工作人员实地调查,确认现场有盗洞,并发现印纹硬陶片、原始瓷片等遗存,立刻向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报告。后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衢江区文化部门进行发掘,先后考古发掘了庙山尖土墩墓和孟姜一号、二号和三号土墩墓,出土了大量的玉器、原始瓷器、青铜器等器物。

墓群出土了大量玉器。

墓群出土的原始瓷器

墓群出土的青铜器

在庙山尖土墩墓,考古工作者在浙江域内首次发现了西周时期的青铜车马器。它们造型精美,纹饰独特。孟姜一号墓出土了我国年代最早的“人字形”木椁结构。这种营建方法是在棺外用木板构成“人字形”的椁,再在椁外先填木炭,后填熟土,其墓葬等级在西周的越地中是最高的,当属王陵级大墓。孟姜三号墓则是浙江地区同时期最大的土墩墓,它残留的土墩直径约70米,出土各类随葬品约200余件(组),其中以原始瓷器最为精美。

孟姜三号墓残留的土墩直径约70米

“衢江西周土墩墓群是西周考古的重大发现,是百越考古的重要突破,是姑蔑国王陵的可能性极大。”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指出,在衢江北岸考古发掘的4座西周时期土墩墓对于研究西周时期越地一脉的墓葬制度、礼仪制度、早期越文明发展阶段特征等都具有重大价值,尤其玉玦、原始瓷、车马器、土墩墓值得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主任常怀颖分析,要把这样比较纯的土全部运上来,再把石头运上来,建墓工程量是很大的,说明构筑墓葬时期,当地社会分层已经到了很复杂的阶段,某些人可以有很高的特权,或者他能支配很大的经济资源。

浙江大学教授林留根长期从事土墩墓考古研究,他表示,修建土墩的葬法一直影响到后世陵墓封土制度。此次发现是土墩墓研究的重要突破,它们当属高等级的贵族墓葬,换言之就是王陵区。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陈元甫研究员表示,和浙江北部的越墓相比,这批墓葬有相同之处,但是也有很强的地方特色,考虑到其等级之高,应该与当时的姑蔑国有关,属于王陵级别。

与会专家认为,西周土墩墓群的考古发现,证明历史上以衢江区为中心的独特区域文化面貌,不论是从随葬品的种类、数量还是土墩的营建方式上都具有非常强烈的区域文化特征,应是一个单独的区域文化中心,存在一个明确的古代政治实体。根据考古发现,结合文献记载,庙山尖、孟姜村等大型土墩墓极有可能为姑蔑国王陵。

据了解,衢州市衢江区拟利用遗址及周边自然环境,把遗址保护与展示结合在一起,打造成一个集遗址展示馆、专题博物馆和绿化园区为一体的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

本期编辑 邹姗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102830.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