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王乔遇仙烂柯仙山,观棋半日已百年,新安县王乔洞游记

作者:巴图

近日,回老家新安县庙头村,专门抽出时间到离家七公里左右的烂柯山王乔洞游览、拍照。

王乔洞又名洞真观,位于新安县铁门镇玉梅村境内,为豫西名观、道教圣地。据观前竖立的刻于元朝大德五年的《重兴洞真观碑记》记载,该观始建于宋朝,后被金兵烧毁,元大德初年由道士孙纯和等人重建,观内重建时所植的柏树,树龄已有700多年。该观除了有历经沧桑的古柏,还有"王乔成仙""柏树顶缸""树倒成石"等传说。2000年9月25日成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王乔遇仙烂柯仙山,观棋半日已百年,新安县王乔洞游记

王乔洞名气很大,我去过多次。印象最深的是1984年暑假,高中同学王启营到我家,当教师的父亲带我俩去了王乔洞,受到热情招待,第一次看到"石上长树",中午在洞里吃饭、睡觉,真凉快;下午到洞真观参观,当时里面建了个饮料厂,偶遇高中同班同学郭雪里。真是难得的奇遇,难忘的回忆。

王乔洞目前是免费景点,山清水秀,道观沧桑,犹如世外桃源。 这次,待了40多分钟,走马观花。发现道士、道姑对相机比较排斥,遂用手机拍照。作成美篇,权当游记。

题新安王乔洞

橐橐斧斤渺晴空,

凤凰青龙尽葱茏。

千年墟落沐斜照,

万古羽客临晚风。

白云悠悠去无迹,

碧涧汤汤流有声。

横斜疏影逸暗香,

隔溪犹闻棋叮叮。

"洞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说的是王乔在山中砍樵遇仙,观棋烂柯的故事。因为这个传说,历代文人多喜欢以樵客自居。故事的发生地烂柯山,就在新安县铁门镇玉梅村,距洛阳约50公里。

游览线路:G310,新安县(向西约25公里)——铁门镇(往南约3公里)——玉梅村——王乔洞

到了,车上随拍

大门口,多拍几张

玉梅河水映紫气

烂柯石树系青牛

石狮子,惟妙惟肖

三个门,楹联内容有看头,近几年,政府投入不少

洞真观整体建筑约3000平方米,分三进,前为山门,入内为三清殿,二进为官厅、娘娘庙,三进为玉皇殿等。

观内有一奇观"槐树顶缸"目前还在。传说有一年观内在庙会的前一天植了一株柏树,因怕庙会人多踩踏,道士们就用一个大缸倒扣在小柏树上进行保护。谁知第二天一早大家起床后发现,柏树已长成了一棵参天大树。原来用于保护的大缸被长高的柏树高高地顶在树顶,年深日久成了观内的一大奇观。

以前见过,现在这棵树已被树枝树叶覆盖。

观内有古柏五株,苍劲挺拔。现存历代碑刻60余方,青石质,内容多为修醮重建、名人题记、圣旨碑等,史料及艺术价值颇高。

主体建筑三清殿为砖木结构,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建筑面积约139㎡,歇山式建筑,飞檐斗拱,琉璃瓦顶,脊饰陶兽、浮雕牡丹,独特的建筑风格,享誉豫西。

大殿内有壁画24幅,画风独特、轮廓清晰、内容丰富,人物、山水、花鸟应有尽有,有部分作品堪称壁画之精品。

古建筑,文物,多数人游览的重点。

瓦上草

二进院,官厅、娘娘庙

二进院迎面三官殿,现今是道长和新安县道教协会驻地。东厦房墙上镶嵌几块石刻,都是明代进士官员来此游览唱和诗墨存。有显示山景"林花随意发,山鸟向人飞。"有细绘道观"钟乳千年分石髓,棋声满院落松花。"有描述洞溪"古洞凝寒迥,新溪漾绿肥。"有颂赞道韵"箫韶远度钧天乐,鸡犬偏宜辟谷家。"

缝补道袍

进去拍一张,认认对联

历史印迹

古柏的顶部似一条昂首腾飞的龙,通身的虬枝遒劲有力,似龙张牙舞爪一飞冲天。

观内,道士道姑们自给自足,自得其乐,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清贫生活。

娘娘庙

从这儿进后院,以前去过。如果不小心,会错过。

三进院,玉皇殿。结构完整,很有亲切感,亟待修整。

这小姑娘,9岁,妻妹的小闺女,可聪明,学习好,说来过,当向导。

道教楹联很有特色。认认看……

据道士讲,玉皇殿由县文物局负责修缮,但殿内塑像需庙内自筹资金。

历史印记

这边,认认看?

静心拍,仔细看,这个院有鲜明的豫西民居特色。

两棵白皮树,问了,不知是啥树

出后院,西侧,这么多好东西

道观里全都是素斋,道士们吃的蔬菜大都是自己种的。

中午,杂酱面,十几口人。

回望,出大门

这次,没认真拍壁画

出山门,往东南去,洞窟区

彩色狮子,很少见到

拜关公

老母洞

据史料记载,洞真观创建于元大德年间,占地约80 余亩;王乔仙洞在洞真观的南边约三十米,坐北朝南,共两洞口,洞内相通。洞口外两侧镶有石刻,洞内两侧有"透灵碑";洞口前平台上,另立一方元碑。上 雕刻有"烂柯山 真人仙迹乔仙洞"字样。

王乔洞口,有烂柯山著名的"倒树成石"景观,"山石如烂木,剖开皆有树叶痕"。这种石头置于水中,水可浸润而上,直达顶部,因此当地人称之为"上水石"。不过,这种景观并非遍布整座烂柯山,而是只存在于南端的王乔洞周围,因此显得尤为奇特和珍贵。

"烂柯胜迹"原有十大景观,分别为"扒头王樵"、"树倒成石"、"神碑透灵"、"柏树顶缸"、"老柏抱揪"、"槐柏搭桥"、"古柏钟声"、"东荆西枣"、"火烧柏心"、"玉 梅弄琴",除"树倒成石"和"柏树顶缸"还可以看到以外,其余景观已成为历史。

王乔洞前有一通高大的"重兴新安洞真观碑",为元代所立,这应是洞真观现存最早的碑刻了。此碑正面记载了王乔成仙的传说及元武宗至大二年(公元1309)十月重修此观的经过,撰写者为元代著名书法家张仲寿。碑的背面刻有许多捐资者的名单。

抓拍

回到大门,往北走,东院墙。

这小朋友刚洗过脸

东北角还有人家

办了件好事,怪高兴。一老乡开车给这老太太捎东西,调头后,车打滑。我和前面这位道士一块儿帮忙推车,终于上来了。灰尘真大呀!

转到西北角,也有一户人家

西侧跨院。洞真观周围散存有碑刻60余通,具有重要的史料和书法价值,特别是元代的巴思巴文皇帝圣旨碑是其中极为珍贵的石刻文物。

回到大门,见两辆汽车,分别是山西、陕西牌照,与司机打个招呼,知是慕名远道而来。

重现洞仙景,

永铭香客情。

俯瞰,玉梅河,这人在撒一种喂雨的草。有了水,王乔洞才有灵气。

王乔洞所在地是铁门镇玉梅村,历史上有个大名鼎鼎、响彻古今的名人,他就是在新安修建汉函谷关的楼船将军杨仆。

洞真观位于烂柯山的西南麓,有泉水从山上淙淙而下,汇成一条小河,绕过道观流向西北,最后注入涧河,因所处玉梅村,所以得名的玉梅河。

玉梅河的水质很好,又清又甜。相传武则天当年在洛阳称帝,还专门派人到这里取水,用于宫中烹茶酿酒。当地人说,这条"倒流河"还有一个奇异之处,就是一般的鸭蛋黄为青黄色,而玉梅河畔的鸭子生出的鸭蛋,蛋黄是金色的。只这两点,玉梅河就足以令人感到自豪了。

道教提倡的上善若水、厚德载物、得失随缘、顺其自然等观念,与中华民族主流文化一脉相承。

欢迎大家到新安王乔洞参观游览!

Hash:b65609e3ad90fcba67ed48f58605757d0de253c1

声明:此文由 天地旅游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kefu@qqx.com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102364.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