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三鲍勒鲞

三鲍勒鲞

 

三鲍勒鲞

鳓鱼鱼体侧扁,口大向上倾斜,鳃孔大,体背淡青色,体侧腹部银白色,腹面有硬刺能勒人,故名。鳓鱼以每年端午期间产量最丰。鳓鱼刺多,肉质细嫩,味鲜美,鳞下脂肪丰富。鳓鱼经腌制后,称“咸鳓鱼”。凡经三次反复盐腌,称“三抱咸鳓鱼”,久贮不坏。鳓鱼用酒糟糟之,即成久负盛名的“糟鳓鱼”。三鲍勒鲞用盐经过3次以上腌制而成,配以鸭蛋、火腿片、姜片、黄酒等副料蒸之,肉质红嫩,咸鲜可口,是舟山居家传统名菜。

从鲍三娘墓到三星堆

| 根据2018年10月24日在成都召开的中国考古大会开幕式上的发言录音整理成稿。

历史的车轮走到今天,很快将迎来近代考古在中国诞生100年的纪念时刻。在此谨以100年为时间轴,简略回顾我们的奋斗历程,分享我们憧憬的考古梦。

百年考古历程回顾

四川虽地处内陆省份,但是却因机缘巧合,成为国内有图像记录资料的考古发掘的最早省份。这是指1914年法国著名学者谢阁兰(早期多译为色伽兰)在四川广元昭化的“鲍三娘墓”发掘。其后还有1931年华西协和大学博物馆在广汉三星堆遗址里的发掘,1940年代初中央博物院的彭山江口崖墓发掘等等。此外,1942年至1944年的成都前蜀王建墓的发掘,也使四川成为中国考古史上第一个考古发掘帝王陵的省份。

时间进入新中国成立后的1950年代初,四川考古队伍做了几件大事:

1950年开始的成渝铁路建设中的“资阳人”考古发掘,是新中国最早的基建考古项目。

1951-1953年成都羊子山考古发掘,因规模大、发现丰富而成为全国最重要的考古发现。出土的汉代陶马曾专程运到北京参加建国五周年特展。

1953-1957年宝成铁路工程考古发掘,其中以在广元昭化宝轮院的船棺墓葬发掘最为有名,由此拉开了四川船棺葬大发现的序幕。

1992年考古队员在三峡库区做考古调查

1957年开始到1997年结束的“长江三峡库区文物考古调查与保护规划”,是中国历史上基本建设工程中最大的抢救性考古发掘项目。

1975年巫山大溪遗址发掘

六十年代以后,则有巫山大溪文化遗址、涪陵小田溪墓地、新都马家乡战国大墓、广汉三星堆遗址和祭祀坑、成都十二桥遗址等发现。

但是,我认为真正全面得到推进,并有长足进步,又获得全国同行的颇多赞誉,还是在1999年以后。中国考古学会当年在四川召开中国考古年会,是催生四川考古20年辉煌的重要因素。

三星堆新发现、金沙遗址、罗家坝遗址、成都商业街船棺墓地、成都江南街遗址、成都老官山汉墓群、渠县城坝古城、彭山江口沉银遗址、四川白酒作坊遗址群、成都平原古城群、金川刘家寨遗址、什邡桂圆桥遗址、瀑布沟库区考古工程、向家坝库区考古工程……以及约200本各类文物考古报告和论著。

包括但不局限于1999年的中国考古成都年会,给我们以新的思路和胆略。我们充分认识到,事业要发展,要继承,更要创新。团结老、中、青接续发力,二十年如一日地拼搏。陆续完成了考古事业十大创新举措:

01

给年轻人插上腾飞的翅膀

由于历史原因,到2000年前后,与全国同行相比,我们的专业人才青黄不接、人才断档现象突出。为此我们出台了一系列青年人才扶持新政。十年树木,初见成效。今天,无论考古领队、承担考古项目,还是全国十大或六大考古发现的汇报、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的专业人员,在我院都是年轻人占绝对多数。2013年还出版了全国考古院所的第一本青年考古论文集。

02

走出国门考古

探寻三星堆文化的影响所及,一直是四川的考古工作重点。在得知越南有相似发现后,我们主动联系越南同行,表达到他们那边去考古的愿望。在获得越方同意后,我们联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共筹经费,共组发掘队伍,于2006年到越南永福县义立遗址独立开展了考古发掘。此为中国考古划时代的事件,被誉为“走出国门第一铲”。他开启了中国考古人出国考古的先河。今天,据说在亚、非、拉同时活跃着有20多支中国考古队。

03

调查-发掘-整理研究-科普-保护利用规划-策展一体化

传统的考古作业流程是:调查-发掘-整理研究。新时期要求考古人既是调查发掘研究能手,也要勇敢承接考古成果的科普和文物遗址的保护利用展览的任务。我们比较早意识到应由考古人主导考古类文化遗产的保护规划和利用展览。多年来,参与或主导的这类项目已有二十多个,主要有:渠县汉阙勘探-保护规划-展陈大纲、汉源瀑布沟考古发掘到展陈大纲、罗家坝考古发掘-遗址保护方案-展陈大纲、三星堆遗址发掘-考古遗址公园规划大纲、向家坝库区考古调查-发掘-展陈大纲、江口沉银遗址调查-发掘-展陈大纲,还编导全球首部考古科普动画片(《考古训练营》,对一件重要文物深度解读的数字动漫故事片《神树的传说》,创意设计系列成套的文创产品如家庭生活系列、礼包系列)。真正做到从调查、发掘、整理研究、保护规划、展示大纲到文创的一体化运作。出版了全国第一部、第二部文化遗产策展专著。

04

设立“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博士文库”

为了吸纳青年才俊,我们设立博士文库,划拨转款,为到我院工作的博士出版博士论文。据了解,这一做法在全国各科研教学单位里,我们是第一家。到今年,博士文库里已收入三部博士论文。

05

考古探险(文化线路考察)

早在2005年,我们联合故宫博物院,通过自筹经费和寻求社会赞助的方式,开始了以考古为主的文化线路多学科综合考察。从第二年起,院内专设考古探险中心主抓其事。十多年来,考察了川藏南北线、金牛道、米仓道、荔枝道、五尺道、唐蕃古道等14条,历年下来,发现遗址遗迹上千个,拓展了考古研究领域,积极服务于社会需求。文化线路“蜀道”申遗则主要依赖我们的调查成果而被列入国家文物局的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五尺道文化线路考查事迹和成果还进了四川2011年高考历史卷考试题。

06

系统开展明-清-民国手工业考古

通过参与一些博物馆展陈方案编写,我们意识到,我国的不少各级博物馆和文管所收藏明清文物数量有限,远远不能满足博物馆事业发展的需要,于是在野外工作中我们通过以调查发掘明清-民国传统手工业为契机,加大遗址调查和文物标本征集,多年坚持下来,成果喜人。不但发掘了以水井坊、糟房头为代表川六大酒坊遗址(均被国家局列入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且已获得了文物资料10万件以上,成效斐然。

07

首设虚拟考古体验馆和文物医院

随着考古事业的不断发展和社会对获取考古知识渴望,要求考古人有固定的科普宣传阵地,同时,传统的文物保护思路和做法也必须有大的改变才能适应新时期的文保要求。有鉴于此,我们主要通过自筹经费,2013年创设了全球首家“虚拟考古体验馆”“文物医院”以及“文物移动医院”。前者,大大改善了我院的形象,扩大了社会影响。虚拟体验馆还曾被北京2017年高考语文卷选中。文物医院和文物移动医院的设立,改变了文保工作者对考古出土文物的保护方式和工作程序,尤其是文物移动医院将保护作业阵地前移,为出土后易损文物的保护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08

合办文物考古技术专业

进入新世纪后,考古事业迅速发展,亟需大量考古技术人员,鉴于我院文化遗产保护专业门类比较齐全,省厅安排我们和省艺术职业学院合作,共办文物考古技术专科专业。该专业的外语、政治、语文以外的所有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均由我院专业人员承担。到今年已招收三届180余人,已毕业学生在受聘单位普遍口碑不错。

09

积极持续开展公众考古

当今,公众考古能在全国形成成燎原之势,这与一批有识之士的呼吁和若干考古机构筚路蓝缕,持之以恒的努力密不可分。我院是全国较早开展公众考古和设立相应部门的考古院所。始于2005年的考古探险就吸纳社会人士参加,2011年启动大型公众考古科普活动《三星堆进校园》,凭借一院之力,一年之内,走进了全省104所大中小学,创造了一项公众考古新纪录。江口沉银水下考古,在进入重要遗迹遗物出水的关键敏感时刻,我们非但没有采取封闭措施,反而面向全国成批招募志愿者参加核心区考古发掘。此外,如虚拟考古体验馆的创设,卡通书《少儿考古入门》的编写,考古发掘现场婚礼,考古文创产品发布走台秀等等,都是充满创意的公众考古系列活动,深刻而广泛地科普了考古。

10

做内水考古先行者

我国有约28万平方公里的江河湖泊内水水域,相当于两个陕西省面积,其下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受技术、经费的局限和固有理念的束缚,考古人只能望水兴叹。我们抓住彭山江口明末水下战场遗物露头的机会,联合国家文物局水下考古中心,将滔滔岷江围堰分流,在中国内水开展了第一次水下考古发掘,已收获包括45000件金银器在内的大批珍贵文物。这一举措为中国考古开辟了一个崭新领域。

展望2025年及以后

拟围绕以下八个方面推进工作。

01

基础设施建设

建设四川考古体验馆:以进商场、进机场为切入点,打造上万平米展示体验面积的虚拟考古体验馆4.0版。

依托四大遗址,建立四大考古工作站(整理基地):广汉三星堆考古工作站、彭山江口水下考古工作站、渠县城坝考古工作站、宣汉罗家坝考古工作站。

02

巴蜀并重的考古发掘研究

今天的四川、重庆范围内,古先秦时期主要有巴和蜀两个大国。1997年重庆成直辖市后,属于四川的川东川北大片地区,仍在古巴范围内,所以,四川仍可称巴蜀。四川的考古工作当然也应巴蜀并重。在此基础上以三个大项目为抓手,寻求重点突破:

一是古蜀文明传承创新工程。重点在寻蜀源觅蜀流、调查蜀王陵、发现更多的祭祀坑。二是巴文化遗址的全面调查和重点发掘。三是四川秦汉三大郡县城(广汉郡、武阳县、宕渠县)城址的发掘。

03

基建考古工程

如果国家的文物保护政策不做大的调整,我们预计在未来7-8年内,四川的考古工作仍会是以配合国家大中型基本建设工程为主。

金沙江下游梯级电站考古工程:主要指向家坝、白鹤滩、乌东德三个金沙江下游梯级水电站考古抢救性发掘工程,总计有约40万平方米的发掘任务,其中向家坝野外工作已结束,乌东德发掘还在进行中。我们估计到完成以上三个考古工程最后的整理出版任务最快也还需要7-8年左右时间。

成昆铁路复线新庄遗址

成昆复线和川藏铁路考古工程:预计会有7万-8万平 方米的考古发掘任务需要约5-7年时间。

乐山岷江梯级电站和阿坝双江电站考古工程:计划发掘约4万平 方米,用5年左右完成野外发掘任务。

04

四川石窟寺的全面调查研究

这是我们2003起就作为院里重点建设扶持的专业方向。石窟寺文物保护方面,早在2014年,和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合编的《川渝石窟保护方案》已获国家批准通过。还联合西北大学,从一龛一窟的调查测绘做起,日拱一卒,不期速成。盘点15年的成果,石窟田野调查报告“四川石窟寺大系”丛书已编著出版6部。以摸清家底为出发点,以市州为基本单位编著的“四川散见唐宋龛窟总录”已编著出版3部。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也许和许多高校院所有所不同的是,以上项目所需经费的绝大部分是我院自筹解决的。

05

四川石刻题记抢救保护工程

这是我院自拟启动,在做出初步成果后获省财政厅3580万元经费特别支持的文保项目。项目承诺用三年时间,调查拓录全省全部约5万块碑刻,每块拓录四份总计得到不少于20万份拓片。其后整理出版《四川石刻题记集成》(约150册),在国内外举办不少于30场以四川石刻为主题的专题展览。

四川石刻题记抢救保护项目野外工作照

06

考古探险与文化线路考察

今后是以跨省区的、深度的考察为主。

07

跨界融合

拟和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四川大学、电子科大、南方科技大学、西北大学、吉林大学等高校合作。

08

打造高校精品课程《走进考古》

培养一批全国行业抢手,集“发现、发掘、研究、策展、传播”五项全能于一身的特色人才。

四川已有了一批在全国崭露头角的青年考古人才,还有三次文物普查储备起来的数量全国第三的文化遗产资源,这是把我们事业做大做强的坚强根基,以此为基础,只要继续秉持创新精神,就一定能牢牢抓住未来的机遇,也能战胜未来的挑战。我们要自觉深入到国家的文化强国和文旅融合的发展战略大格局中,让四川考古迈上更高的学术台阶,再创百年辉煌。

(说明:据2018年10月24日在成都召开的中国考古大会开幕式上的发言录音整理成稿,作者时任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

孙庆伟:考古学新百年亟需加强四种能力建设

李新伟:仰韶遗址发掘和中国考古学的诞生

韩建业:百年来关于史前中国彩陶的三次争论

贾笑冰:红山文化与中国考古学百年历程

曹兵武:以文物为媒的“文化探索三部曲”

陈胜前:重建中国史前史的条件

李晓东:中国考古法律制度纲要

中国考古百年优秀传统的形成与传承

【文博忆往】郭伟民:讲述沅陵虎溪山一号汉墓发掘的故事

【文博忆往】孙新民:我的考古故事

【文博忆往】李银德:巍巍王陵——徐州土山汉墓发掘记

【文博忆往】劈波斩浪,忆1996年西沙群岛文物普查

【文博忆往】我所知道的青池遗址

【文博忆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考古回想

【文博忆往】大葆台汉墓考古发掘的日常生活

【文博忆往】心系马王堆汉墓的考古学家——黄展岳信函读后

【文博忆往】忆赵芝荃先生的夏文化探索历程

【文博忆往】追忆导师吴耀利先生

【文博忆往】回望长办考古队

【文博忆往】长城考古:忆九眼楼营盘遗址往事

【文博忆往】我所经历的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史前考古调查

【学术史】重现千年锦绣,走进纺织考古

【学术史】精细化考古的典范——李济与西阴村遗址的发掘

【学术史】对张光直先生台湾史前史研究的回顾和思考

【学术史】阿坝考古百年的回顾与思考

【学术史】武汉地区考古的回顾与展望

【学术史】北京考古栉风沐雨百年路 砥砺奋进新征程

【学术史】北京王府井东方广场古人类遗址发现记

【学术史】山东考古百年回顾

【学术史】民国时期的考古社团

【学术史】北礁出水明初铜钱与郑和船队沉船遗物

【学术史】明中都历史与考古研究历程

【学术史】带你回顾半坡遗址的发掘

【经典重读】杨爱国:汉代画像石墓发掘报告的典范

【经典重读】回访:暗流与低音

【经典重读】杜迺松:北方草原考古文化研究的一部重要经典作品

【经典重读】一部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典范巨著——《安阳》读后

点击下图 回顾中国考古百年征文选登

投稿邮箱

zgkaogu100@163.com

编辑 | 张小筑 实习编辑 | 刘潞欣

复审 | 郭晓蓉

终审 | 李 政

本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投稿邮箱:wenbozhongguo@163.com

冬季阿勒泰的旅游景点 阿勒泰冬季旅游三日游

1. 阿勒泰冬季旅游三日游

10月中旬四天3日游可以坐火车去山西玩,有几个景点是不错的,第一个是去平遥古城转转,吃点小吃,还可以参观平遥牛肉博物馆,第二是去乔家大院看看,大院里的大瓦房很气派,第三就是去晋祠看看,晋祠是为了纪念晋王唐叔虞及母后而建,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家园林。

2. 阿勒泰冬季旅游三日游攻略

什么时间都可以,冬天可以看雪景,滑雪,秋景那更是多姿多彩,春夏就不要说了吧

3. 冬天阿勒泰旅游

阿勒泰是新疆最北部的城市,纬度与东北的漠河相近,加之市区800米以上的高海拔,使这里成为中国著名的低温城市。

这里年平均气温仅4℃,一月平均气温-24℃,阿勒泰气候寒冷 ,每年冬季6个月之久 ,是人类冰雪运动的发源地,冬季气温最低可达零下30多摄氏度。

极端最低气温-51.5℃,是中国寒极。

4. 阿勒泰一日游

喀纳斯湖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勒泰地区布尔津县北部,湖水来自奎屯、友谊峰等山的冰川融水和当地降水,湖面海拔1374米,面积45.73㎞,湖泊最深处高程1181.5米,湖深188.5米,蓄水量达53.8亿立方米,是中国最深的冰碛堰塞湖,是一个坐落在阿尔泰深山密林中的高山湖泊、内陆淡水湖。

去喀纳斯湖可以选择做飞机或者火车,以北京为例,可以选择做长途车到布尔津,然后包车去喀纳斯,第一天可以在乌鲁木齐逛一天,第二天早上去喀纳斯,玩禾木,在这里可以多玩两天,感受喀纳斯湖的美丽。

5. 冬季阿勒泰旅游路线攻略

阿勒泰地区位于新疆北部地区。每年的冬季寒冷季节约六个多月。一般在每年的十月中旬就可能下第一场雪。然后在剩余的时间里,陆陆续续会下很多场雪。进入冬季,12月份左右会有几场大雪。直到来年的四五月份,雪才开始融化。这就是新疆北部阿勒泰地区的特色。

6. 阿勒泰最佳旅游季节

新疆阿勒泰地区下设有6县1市,辖区有很多景区,且有2个国家假5A景区,下面给大家一一介绍一下,1、阿勒泰市区有天然氧吧“桦林公园”;

2、青河县有景区“三道海子”和、“草原石人”;

3、富蕴县有全国著名的5A景区“可可托海神钟山”及世界地质公园“三号矿脉”,还有最近被国家列为3A景区的“可可苏里”;

4、福海县有“乌龙古湖”;

5、布尔津县也有全国著名的5A景区“喀纳斯湖”以及“禾木”景区;

6、哈巴河县有美丽的“白桦林”景区;吉木乃县有“怪石山”景区。因此,也可以说:阿勒泰地区全境都是景区。

7. 新疆阿勒泰冬季旅游开启

阿勒泰冬季天亮时间大概在八点三十分到九点十五分。新疆和北京的时差差不多是两个半小时到三个小时,也就是说如果北京是六点钟天亮,那么新疆就是八点半到九点左右天亮,阿勒泰也在此列。当然这个天亮时间也不是固定不变的,也是每天都在变化的,整个冬季大概是从早一点到晚一点再到早一点这么个过程。阿勒泰冬季漫长,天亮时间最早在八点半左右,最晚右九点十五分左右。

鲍家屯的“三大宝”,你了解吗?

提到 鲍家屯,

你会想到什么?

是环绕村寨开放的油菜花田?

还是让人好奇的村中“碉楼”?

又或是令人赞叹的水利工程?

往下看

小编带你走进鲍家屯的“内心深处”

鲍家屯中,碉楼林立,古巷幽深,八卦布局。600多年过去了,当年由军屯演变而来的村寨仍然带有浓厚的军事色彩。

“地极壮丽,脉甚丰饶,狮象地门,螺星塞水,文峰玉案,森然排列”,都是古书对鲍家屯的记载。

鲍姓始祖鲍福宝的旧址,虽然经历岁月剥蚀,但其古老的八字形大门、镂空雕筑的门楼......依然能看出往日的气派。

除了这充满故事的建筑

水利、鲍家拳、服饰

是鲍家屯的“三大宝”

这些你知道吗?

今天,小编带你走进鲍家屯的“三大宝”

水利

鲍家屯水利工程属引蓄结合的塘坝式水利形式,大小七个堤坝、五条主渠道(若干 支渠)、两座水碾房、两座石桥,采用“鱼嘴分流”的方式,把上游河道一分为二,形成“两河绕田坝”的态势,对农民免受干旱影响,保证当年粮食收成起到重要作用。

屯中古代水利工程“大陇坝”、“小陇坝”、“横坝”、“竖坝”,距今有600年历史,被国内水利专家誉为“黔地都江堰”,至今仍然灌溉着周边的农田。

鲍家拳

明朝洪武年间,由于远征的原因,军官士兵便屯居于安顺,并世代在此地繁衍生息,而鲍家拳也在此地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根据《徽州府志》记载,晋太康年间,护车中尉鲍伸隶镇守 长安,将鲍家拳由北方带到歙县。洪武二年鲍家屯鲍姓始祖鲍福宝奉 朱元璋之命,率军征南,又将鲍家拳由安徽歙县带到贵州安顺。

如今鲍家拳108棍、单刀、双刀、枪、铛等已经在鲍家屯传了二十余代。在明清两朝,方圆几十里的 屯堡村寨,武功数鲍家屯的最强。但是,再辉煌的传承,也需要一代一代的接下去,因为时代的发展,年轻一代已经渐渐不再学习鲍家拳,故而让许多的人并不知道在屯堡的文化之中,还有这样一个灿烂的军事文化。

2017年,鲍家拳分会的成立,为发掘、保护、传承和整理武术活化石——鲍家拳,建立了有利渠道。

服饰

鲍家屯中的妇女常常身着青蓝色宽袍大袖坐在家里织锦,或在集市上卖菜,或在村里闲逛。

其所穿的可是真正的“汉服”,传承于明太祖朱元璋夫人“ 马大脚”的服饰,俗称“凤阳汉装”。她们的衣袖和领口有滚边与绣花,头上包着或白或黑的帕子,腰上系着复杂的锦织腰带,而脚上的鞋更是花哨鲜亮的绣花鞋,脚尖还向上翘着。不同的是,已婚屯堡妇女的装束是以玉簪、珠网挽髻于脑后,而未婚少女则梳一根独辫,扎红色头绳。

据说,这种装束是明朝的鲍姓人从安徽传来,如今在安徽当地早已失传,但是在鲍家屯周围的屯堡却完好地保存了下来。

“头上一个罩罩,耳上两个吊吊,腰上一个帚帚,脚上两个翘翘”则是当地描绘屯堡妇女装束的一句顺口溜。

在安顺

分布着大大小小300余个屯堡村寨

鲍家屯只是众多屯堡村寨中的一个

600多年来

安顺 屯堡人

在这里扎根、屯田、繁衍子孙

传承着这独特的汉族文化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101624.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