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产业新闻 > 新能源

补漏-全国政协委员王宁利:青少年近视防控刻不容缓

近日,教育部印发通知,部署开展2022年春季学期中小学生视力监测主要信息报送工作,随文件一同发布的还有《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适宜技术指南(更新版)摘录》。

《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如何降低儿童青少年近视发生率,近年来一直是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们最关注的焦点议题之一。

作为全国知名眼科专家,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同仁眼科中心主任、首都医科大学眼科学院院长王宁利近几年的两会提案,也一直心系儿童青少年的视力健康。今年,他向教育部、国家卫健委提交了《关于提升家庭在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中重要地位的提案》。

王宁利向《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刻不容缓,建议加强对“家庭”这一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第二战场的注意力,发挥支持与补漏的角色。

补漏-全国政协委员王宁利:青少年近视防控刻不容缓

2020年儿童青少年近视率52.7%
自2018年起,我国新一轮近视防控的帷幕正式拉开。当年,教育部、国家卫健委等八部门制定了《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并实施。《方案》设定了一个关乎家庭和学校责任的重要目标,即到2023年,力争实现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在2018年的基础上每年降低0.5个百分点以上,近视高发省份每年降低1个百分点以上。

2018年以来,我国实施了强有力的“双减”政策,构建了我国儿童青少年眼健康筛查防控网络,主动增加儿童青少年户外活动时间,并积极开展眼健康科普教育活动。

目前,近视防控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儿童青少年近视率攀升的情况得到有效遏制。

王宁利告诉记者,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从2018年的53.6%降至2019年的50.2%。尽管在2020年疫情防控的背景下网课负担增加,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较2019年有所增长,达到了52.7%,但仍然比2018年低0.9个百分点,基本实现了每年下降0.5%的防控目标。

在2019年全国两会首场委员通道上,王宁利在回答媒体关于青少年如何保护视力的问题时表示,我国近视眼的发生有三个特点:小、深、高。“小”就是发病年龄越来越小,五六岁的幼儿中就有近视眼;“高”就是患病率居高不下,在一些领域患病率已经顶到天花板;“深”就是度数深的人数在增加。

据了解,为提高近视防控等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工作管理决策水平,促进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事业科学发展,2021年,国家卫健委成立了“国家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管理专家咨询委员会”。首届专家咨询委员会的主任委员,就是由王宁利出任。

王宁利认为,目前政府及社会力量在近视防控方面展开的各项有效措施主要落实在校园,但0~18岁儿童青少年总体在校时间仅占全部时间的20%,其余80%的时间大部分是在家庭中度过。因此,家长在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中的作用更加重要,决定了未来近视防控工作能否取得最终胜利。

王宁利建议,通过加强社会宣传、将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中的家庭责任与干预措施指导通过纳入家长会议题以及纳入寒暑假期作业等形式,让儿童青少年家长充分认识并做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

家庭干预至关重要

近视低龄化问题令人担忧。国家卫健委疾控局副局长再那吾东·玉山2021年7月曾表示,幼儿园和小学是中国近视防控的重点年龄阶段。2020年我国各地6岁儿童近视率均超过9%,最高可达19.1%。小学阶段近视率攀升速度较快,从小学一年级的12.9%快速上升至六年级的59.6%。平均每升高一个年级,近视率增加9.3个百分点。

记者注意到,王宁利的提案建议,不仅要加强家庭在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中的责任,还将学龄前儿童纳入干预范围。

对家庭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王宁利提出了五方面建议。第一,应该主动检测0~6岁学龄前儿童的远视储备量。

何为远视储备量?“我们知道,新生儿刚刚出生的时候眼球很小,眼睛的前后轴径(眼轴)也较短,双眼处于生理性远视状态。我们将这部分生理性远视称为‘远视储备量’。”王宁利说,随着孩子生长发育,眼球逐渐长大,生理性远视逐渐耗竭,趋向正视。正视后,若眼球继续长大,眼轴发育过长就会发展为近视。

“因此,学龄前儿童防控近视的重点是防止远视储备量过早过快消耗。”王宁利进一步解释称,一般在3岁时,如果有175度到200度的远视属于正常。如果在6岁还有125到150度的远视,8岁有75度到100度的远视,就可以延缓孩子出现近视甚至不出现近视,可以明显降低近视发生率,同时也可以使高度近视的发生几率大大下降。

“利用医学设备可以精确检测儿童远视储备量,及时调整近视防控手段,尽可能防止孩子近视的发生,或者尽可能延后孩子发生近视的年龄,这是预防近视发生的很好的基础性工作。”王宁利说。

第二,王宁利建议12岁以下孩子利用假期进行散瞳验光。

他表示,12岁以下儿童的眼睛在看远近事物的来回切换中,眼内的肌肉调节力会比成年人大很多,因此需要利用药物充分麻痹眼内肌肉,在其失去调节力的情况下进行验光,这样才能了解孩子眼睛的真实度数,在医学上这称为“散瞳验光”。

据介绍,药物麻痹眼内肌肉后,眼睛无法切换远近焦点,因此会出现眼花、看不清近处的情况;另外,眼睛的瞳孔会被散大,导致进光量增大,孩子会出现畏光的症状。

“这些症状都是暂时的,不会对孩子眼睛造成任何伤害,相反这更是一个让眼睛充分休息的机会。所以,家长完全没有必要担心散瞳会伤害孩子的眼睛。”王宁利说,一般对于12岁以下的孩子,建议使用阿托品滴眼液散瞳,这种药物麻痹眼内肌肉非常充分,会得到最准确的验光度数,但缺点是肌肉麻痹时间及瞳孔散大时间会维持大约21天。

因此,王宁利建议,家长可以在寒暑假的时候带孩子来医院进行阿托品散瞳验光,否则会影响孩子上学。

而对于12岁以上的孩子,或者已经进行过阿托品散瞳验光的孩子,王宁利表示也可以使用另外一种药物散瞳验光,这种药物的优点是散瞳状态维持时间较短,仅为6个小时左右,不影响孩子日常生活和学习。但这一方法对眼内肌肉的麻痹效果不如阿托品,可能会影响验光结果的准确性。

第三,在王宁利看来,家庭为孩子营造良好的近视防控环境至关重要。

目前,电子产品已经成为众多家庭的标配,儿童青少年用iPad上网课或娱乐的现象比较普遍。

但王宁利表示,6岁以下儿童应尽可能避免使用电子产品,坚决杜绝用电子产品当“保姆”的现象,减少孩子近距离过度用眼时间。

因此王宁利建议家长牢记保持学龄儿童防控近视的“20-20-20”原则,严格控制孩子每天观看电子屏幕的时间,即观看电子屏幕20分钟后,要抬头远眺20英尺(6米)外20秒钟以上,且年纪越小看视屏时间要越短。

此外,王宁利还建议增加孩子户外运动的时间,比如把室内的运动搬到室外去,尽可能让孩子在户外活动。“现在很多的儿童游乐设施以及运动场馆都设置在购物商场内,室内环境阻隔了自然光线,不利于儿童眼睛的生长发育,容易导致近视过早发生。”王宁利说。

第四,王宁利还建议,家长应该培养孩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

一方面,可以培养孩子户外运动的热情和习惯,避免孩子成为“宅男”“宅女”,不仅能够防控近视,更有利于孩子全身心的健康发育。

另一方面,避免过多摄入甜食也很重要。王宁利解释说,大量甜食摄入会加速眼轴生长,加快近视进展。因此,饮食上要注重营养搭配,尽量避免糖分摄入,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绿叶蔬菜,以及富含叶黄素的胡萝卜等食物,对保护眼睛健康有积极的作用。

他还建议家长要保证孩子每日9~10小时的睡眠时间。“最近的研究表明,每日睡眠9小时以上的孩子发生近视的风险比每日睡眠5小时的孩子降低41%。每日规律充足的睡眠能够保证孩子的身体昼夜节律,维持体内激素分泌稳定,减缓眼轴快速生长。”王宁利说。

第五,在家庭防控近视的过程中,王宁利还特别强调,切忌病急乱投医。“选择孩子近视防控产品的时候,一定要听从正规医院医生的建议,不要听从网络传言、秘方等。使用经过国家质检部门认证的产品,避免使用那些过度夸大治疗效果的产品。”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chanye/xinnengyuan/13729.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